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将饮茶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将饮茶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1-25 20:1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将饮茶经典读后感10篇

  《将饮茶》是一本由杨绛著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45,页数:21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将饮茶》读后感(一):读杨绛:惟愿一场更温柔的等候与您相遇

  世态人情,比明月清风更饶有滋味;可作书读,可当戏看。书上的描摹,戏里的扮演,即使栩栩如生,究竟只是文艺作品;人情世态,都是天真自然的流露,往往超出情理之外,新奇得令人震惊,令人骇怪,给人以更深刻的效益,更奇妙的娱乐。惟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而不是面对观众艺术表演

  ——杨绛《将饮茶》

  翻看书摘,目光又在这段话上停留了很长一段时间。不似大多鸡汤文的摘录,杨绛先生留给我印象最深的作品反而是《将饮茶》。因为它让我想起与朋友的一次相约小聚,分享畅谈了很多,后来读《将饮茶》才发现,当时一晚上的话总结起来,莫不如杨绛先生这百字凝练得到位。

  烟火人生,世态人情,不论是引你叹然、令人发指,又或哭笑不得无可奈何的,总归要去经历,才能懂得其间奥义,才能明白万事存在发生总有其必然道理。我们所要做的,应该是接受其存在的事实,做出符合自我三观的价值判断行为处事,并不断完善自己人生的这本大辞典,继续达观看世界认真生活

  所以对我而言,对一个作品印象深刻,必定是它与当时的自己产生默契、达成共鸣。这也是文学带给人的慰藉。

  《将饮茶》仅是杨绛先生作品里特别小的一部分,读她的书,无论何时总能找到最贴己的感受

  所以不得不说杨绛先生是大家,才情无双做学者同时,亦能义无返顾地投入到柴米油盐生活中,将经历当修行,把世事看通透,这所有都与她本心葆有的那份纯粹有关一生与爱同行,本分地做着自己珍爱的事业,不强求不索取,却将无尽的精神财富和人生智慧世人共享。

  于是心里立下一座丰碑,沉痛于当世又去了一位大师之余,更为先生的大圆满合十祈福。封面照片是为悼念先生仙逝,在四号线地铁里专设的灯箱——“我们再见了,您们圆满了”。是啊,只愿另一个世界里有一场更温柔的等候,继续谱写着他们仨的团聚。

  《将饮茶》读后感(二):将饮茶

  我喜欢《将饮茶》这名字,可是翻开书第一页就知道,这和李太白的《将进酒》没有什么联系。杨绛所谓“胡思乱想,代序”的《孟婆茶》实在是一篇言简意深的绝妙寓言,夹带的私货还得及早清理掉,否则那个世界也不会收容的。杨先生写此小文的时候不过是八三年底,夫妇俩都还健在,难得她对人生看得如此豁达通透。二十四年过去了,九十六岁高龄的她又有《走到人生边上》问世,大概私货是越积越多,从脑缝里慢慢地都挤出来了,“锱铢积累”,虽不至于“忧世伤生”,也是不吐不快,喝不了那晚忘掉一切的孟婆汤吧。杨先生所谓“废话,代后记”的《隐身衣》也算对人生理想的一个小结了,让我想起本学期法语期末考试的一个翻译,具体记不清了,隐约是"Vivre heureusement, vivre caché",就是规劝大家穿起隐身衣生活,追求一种恬淡自然的情趣吧。“一个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倾轧排挤,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齐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隐身衣”就是“护身符”,如果没有隐身衣的保护,一味地做一个人上人,她们又怎么能够度过“丙午丁未年”那样乌云蔽日的岁月呢?就像她在《丙午丁未年纪事》里边借用的Alice之语,这个世界变得是"curiouser and curiouser"了,好在他们尚能苦中作乐,还能够在这黑白颠倒人世间为那些“披着狼皮的羊”小小感动一番,这才是人性光辉之处啊。中间收录了一篇《记钱钟书与<围城>》,在读《围城》的时候已经读过不下两次,当时觉得远没有现在有趣,大概是年齿徒增的缘故,现在再看一遍杨绛对钱钟书幼年生活的描述,觉得那么亲切可爱!小钟书把路上的小青蛙放在鞋里,抱着去学堂,青蛙跳出来,再教室里满地乱蹦,惹得一阵哄堂大笑。我想起了初二时L君和W君的恶作剧,把老鼠放到我的课桌抽屉里,谁打开抽屉发现一只大老鼠躺在那里不会大惊大呼啊!可是当时哄堂大笑的那些同学,多半已经音信杳无,不知去向了。

  吾荐

  2008-1-15

  《将饮茶》读后感(三):人生忽如寄,年命如朝露

  杨绛先生的三姑母(她称呼“三伯伯”)杨荫榆是世人眼中的“畸零人”。她外貌不漂亮,杨绛曾听说祖母有一次当着三姑母的面说她“鼻子向着天”,当然三姑母也不示弱连用三句“都是你生出来的”反驳,更用了三个感叹号。一个容貌不佳、心高气傲才华横溢脾气性格也怪僻的女子命运果然就坏。她先是被迫嫁一个门当户对但低能的傻少爷,据说她把傻少爷的脸给抓破了,从此与夫家断绝关系,那年才十八岁。后来,她潜心求学,取得哥伦比亚大学的硕士学位,又投身教育界,于1924年2月被任命为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成为中国第一位大学女校长。在经历女师大风潮后,只有回到苏州生活。杨绛记下了许多关于三姑母的琐事。譬如她不会打扮,挑剔难伺候,喜欢听书,在东吴大学宿舍养小狗但被毒死,待人处事的不成熟孤独而脾气大等等,最令人感慨的是在杨绛三姐结婚时,本来像姑母这样的“畸零人”都要回避,但家里比较宽容,只是姑母说了好些倒霉话,或是由于感怀身世。轻淡的语言,或多或少折射了对三姑母的怜爱。

  再后来,三姑母由于怒斥日寇暴行,保护妇女而遭到日军杀害,走完她坎坷的一生,被葬在灵岩山。“三姑母和我母亲是同日下葬的,我看见母亲的棺材后面跟着三姑母的奇模怪样的棺材,那些木板是仓卒间合上的,来不及刨光,也不能上漆。那具棺材,好像象征了三姑母坎坷别扭的一辈子”,杨绛这样回忆。与杨绛父母幸福婚姻相比,三姑母的畸零让人叹息。正如杨绛母亲说“三伯伯其实是贤妻良母”,杨绛父亲也说“申官如果嫁了一个好丈夫,她是个贤妻良母”。然而世事难料,或因早年的打击让杨荫榆“忘记自己是个女人,对恋爱结婚全不在念”,其实亦非不念,或只是不可念。

  人生忽如寄,综观其一生,杨绛父母亲对她的关爱,后辈的敬重与回忆,还是人生中的一丝温暖。尤其杨绛母亲对她关怀备至,为她抗争包办婚姻,对她的怪脾气毫不介意,及后同日下葬,算是有深厚的缘分吧。

  虽然杨绛说“我不大愿意回忆她,因为她很不喜欢我,我也很不喜欢她”。但毕竟,年命如朝露,能让别人忆起,就是一种极大的福气,至少我这样认为。

  《将饮茶》读后感(四):请汝先死,吾担悲也。

  曾记否,广州起义前三天,敢死队员林觉民留给妻子最后一封信,里面写到:“汝忆否?四五年前某夕,吾尝语曰:‘与其吾先死也,毋宁汝先吾而死。’汝初闻言而怒,后经吾婉解,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词相答。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吾先死,留苦与汝,吾心不忍,故宁请汝先死,吾担悲也。嗟夫!谁知吾卒先汝而死乎!”三日后,林觉民在掩护同志撤退的途中被捕,旋即遇害,留下孤儿寡母。

  《将饮茶》中,杨绛回忆起母亲和父亲某次说笑的情景。“他们的话不知是怎么引起的,我只听见母亲说:‘我死在你头里。’父亲说;‘我死在你头里。’我母亲后来想了一想,当仁不让说:‘还是让你死在我头里吧,我先死了,你怎么办呢。’当时他们好像两人说定就可以算数的;我在一旁听着也漠然无动,好像那还是很遥远的事。”

  后来呢?后来杨绛的父亲在战乱中埋葬了自己的爱妻。

  再后来,杨绛和钱钟书结婚留学,诞下一女,小名圆圆,三口之家团圆和美,亦亲亦友。学满归国时,苏沪一带已然沦陷,生灵涂炭,不家不国。钱钟书挽袖持家,杨绛勉力帮补,尚能苟且。是夜,钱钟书一时书生感触,冷不丁对杨绛发愿:“从今以后,咱们只有死别,不再生离。”杨绛默不作语,心中丝丝波澜

  若干年后,月缺花残,三人余一。杨绛才在《我们仨》的书页中写下几行字:“现在我们仨失散了。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剩下的一个我,再也找不到他们了。我只能把我们一同生活的岁月,重温一遍,和他们再聚聚。”

  大爱无言,非不爱也,言不尽也。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