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红玫瑰与白玫瑰》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红玫瑰与白玫瑰》读后感10篇

2018-02-03 20:1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红玫瑰与白玫瑰》读后感10篇

  《红玫瑰与白玫瑰》是一本由张爱玲著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9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红玫瑰与白玫瑰》读后感(一):每次阅读都像是自找麻烦

  看惯了大人物轰轰烈烈主角光环,突然读到这些寻常男人女人生活,竟然总是无法接受,越是看下去,越是觉着锁屑。张爱玲细致的描写,细致到眉到唇,甚至是一缕发丝;每个细节安排得很是精致,甚至过于精致。所以每读一篇她的故事,总是要很慢很慢,生怕错过她的任何一个关键词,可是看完之后,又觉得这个故事就像是一个故事中的一小段插曲,不得头不得尾,却完整的毫无悬念,而脑中剩下的,除了简单男女主角有些复杂的情感纠葛,其余的,都是那些看似不想干却又起着烘托和说明作用的景致和着装和面容的描写。

  可是却不得不承认,小人物的生活却又最是贴近你我,我想我有着这样的情绪,大部分是因为,自己很懂得那种感觉,却是禁不起别人这么赤裸裸的表露罢了!像是自己的烦恼被一遍一遍的重复,着实烧心!

  《红玫瑰与白玫瑰》读后感(二):非正式读后感持续更新中......

  #年轻时候#

  这是第二次读张爱玲的小说,第一次还是屁点事都不懂的初中生。其实对于爱情,到现在我也不太懂。

  今年三月份来上海工作到现在已经六个月了。在还没有遇到一个人之前,对于上海并没有真实的感觉。居住的地方,从飘窗像外张望,东方明珠塔、金茂大厦、中华艺术映入眼帘。然而并没有繁华都市的实感。大概是气候和家乡一样,冬天湿冷彻骨,夏天湿热难耐,春秋短暂得可以忽略,吴侬软语亲切得从未让我觉得身在异乡。

  直到一个上海男孩出现,带我去看他小时候长大的地方,石库门和旧巷口。奇妙的感觉,正是这老上海的温婉和讲究让我第一次感受到了这座城市气息,以及和他的距离

  构造复杂、充满科学化现代感的机械,和稳妥传统的绍兴戏。

  潘良画中脸的轮廓和活生生的俄国女孩沁西亚。

  害怕你喜欢的我不过是想象中的模样,而真实的我却是你最讨厌的样子

  张爱玲对生活洞察敏锐深刻,极具天赋文字表达又将这种感悟一针针扎进了读者的心。

  《红玫瑰与白玫瑰》读后感(三):书评/红玫瑰与白玫瑰

  第一次读张爱玲的小说 从前也没有去了解过 因为家喻户晓的红白玫瑰的故事而选择了这本书 一直以为是长篇小说 读后才发觉是中短篇小说

  这些所有的故事都好像是主人公人生生活中的节选 没有过多的源头和故事结束背后的延续 故事中总会有多角之间恰似简单或复杂的情感关系开始疑惑为什么她为什么把爱情写的这样不够忠诚 让我误以为似乎所有的爱情都如此 可能有人会说这是爱情里的现实 正直二十几岁的张爱玲 能把爱情写成如此想必对爱情也有自己的见解 不论如何 到现在 我还是相信爱情 相信始终会有两个一生只爱对方的爱情

  很少看中短篇的小说 总觉它太短 不够过瘾 总认为它会被描写的不够详细 情感不够丰富 约前五篇读时总发觉有点吃力 第一次接触张爱玲小说 她的用词 她的写作风格都还在适应当中 可当看到《创世纪》时却又感觉中短篇的小说也有吸引之道 虽然故事简短 却也从中承载了历史冲击后的影响和当时的社会风气 当我读完后 才发觉故事不需要用长短去约束 刚刚好才是最好的

  《红玫瑰与白玫瑰》读后感(四):红玫瑰与白玫瑰

  说实话以前只知道张爱玲这个人,对他的作品却鲜有了解。最近之所以得闲去看原著,是因为今晚五月话剧社“红玫瑰与白玫瑰"的校园公演。

  平心而论第一遍读这篇小说真的没怎么读懂,里面主人公的做法大多与我们现代社会的做法大相近庭。最初振保对娇蕊的情感不是爱情而是占有,但后来随着故事的发展两个人对彼此的情感也在发生变化,可是这段缘分终究是不能为社会大众所承认的。

  也许我现在的生活经历远不如当时和我年龄相仿的张爱玲丰富,对于故事中主人公的各种爱恨纠葛也不是很能有透彻的理解;但至少我能根据我现有的社会阅历,提出一些我自己的见解。

  人的一生总归是会碰到自己的“红玫瑰”,虽然她热情浓烈但是最美的时候却只能在很短的瞬间以及之后虚拟的永恒,手中残存的香气以及心中绝美的回忆足矣。在最后的最后你也会摘到那只“白玫瑰”,纯白淡然以最长久朴素方式陪伴着你度过余下永恒孤独的人生。

  我觉得振保可悲的是他好像永远无法认真地全身心去爱一个人,过去的娇蕊,现在的烟鹂,都是在他特定的时间被需要而已;只不过前者是基于情欲,后者是基于生活。在他的眼中,权力地位重要是可以被归为身内物的,而其他一切包括爱情都是身外物。这也是为什么在得到娇蕊的身心仍会最终抛弃他,在娶了烟鹂为妻后仍会寻花问柳。

  而娇蕊却不一样,年轻的时候碰到的都是男人,总是在不同的男人身边周旋讨喜以此为乐。而在被振保抛弃以后终于懂得了什么是爱,也开始认认真真地去寻觅属于自己的爱情

  烟鹂呢,恐怕是整部小说中最可悲的吧,属于典型的旧社会妇女,与振保结合仅仅是因为社会纲常。她注定不幸福因为她与振保根本属于两个不同世界的人。

  也许张爱玲停留的不只是在爱情表层而不深入,可能也是在反应处于新旧交替的社会变迁中新世界青年价值判断幸福选择问题。既有外来自由民主文化思想冲突,也有国内保守愚昧陈规旧俗的束缚,做出任何一种选择反应的不仅是单个个体认知,也有新旧文化的力量较量。

  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拙见,但至少这是目前我心中比较真切想法

  《红玫瑰与白玫瑰》读后感(五):《多少恨》

  今晚碰巧把张爱玲的《红玫瑰与白玫瑰》看完了,兴许是因为《多少恨》是这本书最后的一章,我对这一章的影响最深刻。但是我确实是真真正正特别喜欢这篇小说。

  张爱玲在这篇小说前面写道“我对于通俗小说一直有一种难言的爱好;那些不用多加解释的人物,他们的悲欢离合。如果说是太浅薄,不够深入,那么,浮雕也一样是艺术呀。但我觉得实在很难写,这一片恐怕是我能力所及的最接近通俗小说的了,因此我是这样的恋恋于这故事。”张爱玲说这个故事是一篇通俗小说,我不是很清楚通俗小说是什么意思,但我却特别喜欢这篇小说,我读的非常快,一鼓作气读下来,一泻千里的爽感。

  家茵这个人确实不用多加解释,她的身世背景通过她的父亲她的朋友就可以知道这是怎样一个悲惨的女子,一个人无法选择的是出身,家茵的父亲,在读这篇小说的时候,我一看到他父亲出场,一看到他说的那些无耻的话做的无耻的事,我就无可抑制的生气愤怒得想把书撕了。整篇小说,我感情倾向最严重的,就是家茵这个赖皮无耻的父亲,一种无可摆脱的深深无奈笼罩在这个瘦弱的女子身上,她的父亲,更让我同情这一个悲剧的人物。而姚妈的小气赖皮见风使舵的性格也十分鲜明,不得不说,张爱玲,真是个神女子,一切的描写都这么恰到好处水到渠成,却又这么鲜明利落。

  家茵和宗鳞两个人的相识,倒确实和那些言情小说的剧情相吻合,电影院时等不到朋友却等来的陌生男子,夏家当补习老师一周都没见到的男主人,挑选小蛮礼物时碰到的有一面之缘的男子,同之后在她的生活中占据重要位置的宗鳞,是同一个人。要说是缘分,也未免太巧了些,毕竟这通常是小说才会发生的剧情。然而“生活往往比小说更戏剧性”,我不由得觉得缘分就是这么巧,世人之所以把缘分称为缘分,正是因为它的发生看似没有规律而却又偏偏指向了一件事情或一段姻缘的发生。总而言之,家茵和宗鳞,在缘分的不可抗力下,在对方的吸引之下,渐渐向对方靠拢。然而,家茵承受不了拆散别人家庭的罪恶,宗鳞夫人病痛,对小蛮圆满家庭愧疚,对父亲的无奈与恨,对宗鳞“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的无奈,这是社会上每天都在上演的戏码,它通俗,但确实真实。这样一个无奈纠葛的悲情角色,在宗鳞离去后关上门痛哭,在痛苦中下了最难也最“正确决定的家茵,她太坚强,太痛苦,太真实,真实地让我恍惚。张爱玲,实在厉害,这样美丽文章,太形象

  我不知道要用怎样的语言去描述我内心震撼,语言是这样的苍白无力。我喜欢《多少恨》,更迷上了能写出这样文章的女人。

  《红玫瑰与白玫瑰》读后感(六):虚空的虚空,都是虚空。

  张爱玲擅长写悲剧,且悲剧都有命定的意味,譬如《多少恨》里家茵“起课”,牌推三次,上上 中下 下下 ,注定一场空欢喜。不论何种光景,但凡活着,悲哀就要追上来,似乎活着这件事本身就是悲哀的。读多了真是很绝望的。

  张是个好“色”之人,每个故事都有各自的色调:金香钉被子,赤脚站在铺了一地的玫瑰色的被面上,俏生生踏着一方红波,看呆了宝初,是红;临别夜,宗豫来到家茵的房间,他们的事情永远只能在这个昏黄梦里打转,是黄;半掩的门里振保瞥见浴室里的烟鹂,白底小花睡衣臃肿地堆在脚面上,露出中间一截白蚕似的身体,是白。

  第二本里最爱《鸿鸾禧》,八千字写尽两代人的婚姻,忐忑待嫁的、媳妇熬成婆的、打着灯笼寻夫婿的,一场婚礼,一台好戏。新娘玉清出自凋落的大户,要嫁入一户近年来发迹的人家,她带着“最后任性一次”的决绝悲凉办嫁妆,虽说花自己的钱,还是免不了婆家人要一番议论。婆婆无能又好面子,虽操劳一生,处处被丈夫孩子嫌弃,自知窝囊却无力改变;小姑子打扮得活脱脱像暴发户女儿,背后讽刺她身材单薄似一具白骨;娘家两表妹到婚礼上吊新郎弟弟活泼那个亲热得让人难堪,冷漠那个自觉超凡脱俗,只留下个厌世的印象。 面子是闹剧,底子是悲剧。读完也像娄太太一样对婚姻心生厌恶,也不知是对夫妻间还是对旁观者的厌恶。

  张笔下的男人大多窝里横,一两个稍有些人格魅力的还是浪子,通通靠不住;难得出现个做事安分的,必定要被搅黄了。所以女人们总有种寡妇的悲哀,“虽然有男人,也赛过没有;全靠自己的”。她自己的爱情就是个悲剧。爱情里的算计和虚伪,被爱和爱着的人各自的小心思,早被她写尽了。病姑娘川娥故意把手伸进枕套里,露出一截小臂在冷空气中,要章医生看见,让他不得不握住塞进回去;潆珠看不上耀球,明知不会发展出什么姻缘,偏要带一张拍得好看照片给他瞧,让他更深刻地感到得不到她的可惜

  或许是看得太通透,反而被耽误了,横竖“生在这世上,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便由着性子来罢了,偏要飞蛾扑火,爱不可爱之人,自作自受。她的爱情观在第一炉香里就借薇龙之口说明了,“我爱你,关你什么事?千怪万怪也怪不到你身上去”。让人觉得她就是爱这样的悲剧,仿佛情愿不幸福,挟以自重。

  喜欢看喜剧,虽然有时结局难免俗套,人总可以留些幻想;也喜欢看悲剧,因为那才是生活原本的样子。悲欢离合,人生百态,可怜人必有可恨之处,一半是受害者,一半是加害者。曲终人散,空留余恨,恨命运不公,恨自己无能。可到底是自己的选择,哪怕没有选择的选择,怨不了人又不忍心怨自己。就这样在日复一日矛盾里走完了一生。

  《红玫瑰与白玫瑰》读后感(七):生命之堆塞与剥夺 ——张爱玲断篇《创世纪》浅析

  张爱玲有一部未写完的中篇小说,后来被她发表出来,叫《创世纪》。而在这50页断篇中,究竟谁创了什么世纪颇难捉摸。

  故事的开始是一个平凡女孩,在坐店的时候认识了一个买药男子,有些瞧不上眼地同对方谈了恋爱。本来会是一篇典型的张爱玲式细腻情感的年青故事,而《创世纪》在50页中的第19页切换到了另一个,笔者认为真正的主人公:女孩的奶奶,一个见证了张爱玲所谓“创世纪”的老太太

  “平常妇人到了这年纪,除了匡老太太之外总没有别的名字了,匡老太太却有个名字叫紫微。她辈份大,一直从前,有资格叫她名字的人就很少,现在当然一个个都去世了,可是她的名字是紫微。”

  作者在此处就欲强调紫微地位、尊严特殊,并且作者也对其颇有自尊的名表示尊重,全篇对此老的称呼就由此从“匡老太太”转为了“紫微”。

  紫微是清末相家的千金,在战乱中胡许了一个官儿子的人家,彼此没有感情,家道又不断败落;此后数十年,紫微掏自己昨日峥嵘中余下的钱养活一家十几口人,包括儿子、孙子

  《圣经》的创世纪,上帝用短短七天造出了一片人间。张爱玲的《创世纪》,背景横跨七十余年,大抵是新派势力用短短的、不到一个人一生的时间,创造了一个新的世界的过程。一个女子生下来第一天就被填充了许多:财富、地位;第二、三、四、五、六天她分别有了父亲的疼爱、美丽、一个丈夫和一群孩子;然后是战火——八国联军、国民政府、日本鬼子;随之而来的是拮据、儿媳妇和孩子的孩子。最后新世界要定型了,她的生活只剩下身边一群小辈憋闷的忤逆。前文女孩的爱情故事,一能体现世界的变迁,新的社会自由恋爱已经到了这样的地步;二是让我们看到,新的世界里紫微的子女孙辈是如何对她进行“憋闷的、不作声的”忤逆。在这样一个目见“创世纪”的人生过程中,太仓促的剧变让人逐渐被剥离一些东西,比如姿态、比如爱。

  张爱玲对这部未完的弃作的结尾方式值得注意(注:由于《创世纪》是她本人许可下发表过不止一次的弃作,结尾应也是有意设计过的),仍是一个神话故事。老太太拿起《天方夜谭》,“说到一个渔人,海里捞到一只瓶,打开了塞子,里面冒出一股烟,越来越多,越来越多,出不完的烟,整个的天都黑了,他害怕起来了。”老太太对着故事呆了许久,直到茶凉。这颇符合她片刻前回忆的那一生,越来越多的人事堆起来,把她的生命塞起来,但都是瓶里的烟,重的、空的,没有属于她的一丝。

  《创世纪》与《花凋》、《多少恨》、《红玫瑰与白玫瑰》等11篇中、短篇小说,一同收录于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一二年版的《红玫瑰与白玫瑰》。

  《红玫瑰与白玫瑰》读后感(八):一声叹息

  1.

  读张爱玲的《郁金香》,把最后那一段反反复复的看了好几遍。只觉得无奈。

  《郁金香》讲的是丫环金香和少爷宝初那刚开始就破灭的爱情,被人讲过千遍万遍的故事,可只有在张爱玲笔下才会让人读出狠绝和无奈来。

  自然是不会有好结果的,因为归属不同,阶级不同。所以金香一开始就决绝的拒绝了,拒绝去等他给她的一个“将来,等我……那时候”的美梦。

  这样清醒活着的姑娘也真是酷。但这样的姑娘也真让人心疼。因为她们从不会让爱着的那个人看见她的脆弱,也不允许自己的伤痛摆在亲人和朋友面前。在现代社会,这样的姑娘也只会躺在床上静静回忆一下曾经和他的每一处交集,也或许只是在为他一个人而开的社交账号上说着只有她能看到的开心与不开心。

  但无奈的是,有一天这种思念也会消逝,曾经那么爱着的人终将只会记得他的轮廓,他的名字对她来说也终将只是一个符号。

  2.

  张爱玲写《多少恨》,讲了一个已婚男人与生活困顿的单身女人之间的故事。如果没有“已婚”、“单身”之类的标签,两人只是一对长得漂亮的,陷入爱情中的男女。多美好。

  但人类没了这些标签也就不是完整的自己了。如果她不是名“教师”,她怎么会去他家?如果他不是位“父亲”,他怎么会需要教导孩子的老师?

  人们相爱的时候也爱上了彼此身上的那些标签,漂亮、事业有成、多愁善感、知书达理、英俊潇洒,这些都是“外貌”啊,所以我说,爱情的发生当然是以外貌为基础的。

  但不爱或者不能爱,也是因为他们身上的某一类标签。

  《多少恨》归根到底也是讲一个关于无奈的故事。

  3.

  读《红玫瑰与白玫瑰》才更觉张爱玲的睿智与冷静,她把世间男人的心思猜得那样透彻,也把人世猜的那样透彻。

  小时候看电视,一部片子里,总有一个女主人公是烈焰红唇,一个女主人公是眉清目秀。有时候盼着男主人公爱的是烈焰红唇,有时候又盼着他爱的是眉清目秀。

  但是后来才知道,无论他选哪一个,对另一个永远会心存惦念。所谓的愧疚也好,遗憾也好,终究要把另一个藏在心里一辈子的。

  到头来,还是三个人过了一生。

  这是他没见过两朵玫瑰凋落的时候。

  要是一辈子的中间有过和“朱砂痣”和“明月光”的偶遇,又恰巧她们都成了凋落的玫瑰,叶子掉到泥土里,沾满了世俗的气息,她们就真成了他生命中可以翻篇的过往。

  你看,人无论何时都在“以貌取人”,“情”到底是什么东西啊?男人的“情”又是什么东西?

  是只爱他们“需要爱”的么?

  是吧是吧。

  4.

  张爱玲笔下的情是这样的不美好,关键是,她写的这种不美好总能让读的人想到自己。每读完一篇就会更添一份看透红尘的绝望,压抑的气息含在嗓子里,吐不出来也咽不下去。

  绝望吧?

  但是,张爱玲自己也说了,虽然这世间的感情都是千疮百孔的,但,人们总能在这样的感情中找到能安慰自己,也能使自己安心的东西。

  所以,该爱还得爱啊。

  《红玫瑰与白玫瑰》读后感(九):生活最终是挫败、或无聊.....或者,你再看看别人的书 (-:

  全书都是短篇,没有轰轰烈烈的戏剧冲突,全是日常生活的琐事,却也写得这样细致、洞察得如此透彻,那种细水长流般的索然无味、了无生趣,那种逃不开的所谓宿命的挣扎与无奈,像一张大网把你死死罩住,或是沼泽将你慢慢吞噬。而张爱玲却跳脱出来,做个冷冷的旁观者,淡淡地讲述这些故事,看我们纠结抑郁。所以天性比较乐观积极,也有些冷静现实的我,不喜欢她这种雪上加霜的风格。如果生活像她所写,那我们不如躺下享受吧...

  用一点儿吐槽来缓和这种抑郁的气氛,我顶看不下去的是最末尾那篇《多少恨》,真真是当下的狗血剧情啊,可见张爱玲是多么的超前,而可悲的是我们的审美进步了(你还真是两边讨好...)连张自己也说这是她尝试的通俗小说,抛开篇幅不谈,后来的《半生缘》评价也不高,比这篇还是好很多。

  《红玫瑰与白玫瑰》读后感(十):正在读,突然想写点感想

  前两篇《年轻的时候》和《花凋》给了我很大的惊喜。第一次读张爱玲,被她细腻独特的描写折服了。忍不住摘抄了好些,那文字功底真是无可匹敌的。那种抓人的难以言说的感觉就这么被写了出来。 有的地方委实也没看明白,大概是功力不够罢。两次强调“活人的太阳照不到死者的身上”又是为什么? 读完《鸿鸾禧》,讲的应该是民国上流一些的家庭的故事。娄太太倒也是有意思,也许是心里有些自卑,觉着在外人面前要怼怼丈夫,好让人家知道她的地位。丈夫生气了呢,她又有些不自在。这篇情节没前两篇那么叫人感慨,错过啊薄命啊,这里是没有的。只不过最后娄太太回忆起从前的婚礼,让人觉着一种虚幻感。“花轿前唔理唔理,回环的、蛮性的吹灯,把新娘的哭声压了下去”想是旧时代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吧,和她儿子的婚事到底有些不一样。可能就是娄老爷子常挂嘴边的新思潮吧。

  准备看《红玫瑰与白玫瑰》了,最期待的一篇,也是因为Eason,一定有大大的惊喜。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