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檀香刑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檀香刑读后感10篇

2018-02-11 21:4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檀香刑读后感10篇

  《檀香刑》是一本由莫言著作,湖北长江出版集团,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7.00元,页数:31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檀香刑》读后感(一):极刑如山

  插一句闲话,豆瓣读书的“评价”一栏总令我困惑,一共五个按钮,代表着五颗星,也可能与“年度推荐”“豆瓣排行”之类的名头挂钩。读者的权力来势汹汹,令我不胜惶恐,作为游戏规则中的老实人,犹不犹豫都仍然是四颗星的“推荐”。

  《檀香刑》因为将“猫腔”融入到叙述和情节之中,使得小说有一种独特的“地方腔调”。多声部的叙事视角不能称得上新鲜,也还算裁剪得宜,但在“眉娘浪语”“小甲放歌”等处,叙事要求全面性与人物视角的单调性产生明显冲突,尤其是太过书面化的语言,用在赵甲、钱丁身上还能算是见过大世面或是读过半部论语的文绉绉,但在孙眉娘和赵小甲口里尤为古怪,显得眉娘端得似钱丁的夫人,赵小甲聪明可怕。这说不上是“毛刺”,而是叙述方式与叙述内容难以调和的矛盾,初读时令我一哽一哽,只好认为是第三人称的无痕插入,方才顺畅了。

  一部书先挑丑处将,颇有点不给面子味道,但实际是“丑话说在前头”,后面的种种好处才能酣畅淋漓一气呵成。《檀香刑》是一部很“紧密”的小说,做到了莫言推崇的长篇小说的“密度”。首先,就小说的线索而言,小说的情节由数条锁链纵横相连:人物上,人物关系极为密切,赵甲连着朝廷代表的政府和洋人、连着县官钱丁和儿女亲家孙丙,余者也可以此类推,孙眉娘更是一个典型,亲爹、公爹和干爹三人三种关系,“三爹会审”简直是一出戏;情节上,赵甲的归田到重出、孙丙的丧妻亡子到报仇失败、钱丁的平调升迁到“殉国”,糅合在一处,分别将各自一生波澜汇集其中,无论哪一方都可挑起一部书的重担,由此可知小说的“复调式叙述”实为可取;文化上,“猫腔”便可将小说从龙头串到凤尾,“刑”之一字能让人从开头颤栗到结束。由此可见小说的密度和张力,更不必论融合入情节人物的种种时事变迁、传统文化、民风民俗,分别展现了危亡的国势、有志之士的悲愤呐喊、官吏的无奈、艺人的盛衰、百姓的存亡。

  小说既以“檀香刑”为题,檀香刑乃是全书最大的“题眼”,是线索中最重要的一根。“刑”之一字,被描绘得栩栩如生高贵之至、恐怖至极,若非此书,今人对刑法和刽子手都不可能有这样透彻的认知。我此时对刽子手的认识,仅仅是女子嫌嫁的“阴人”,而《檀香刑》中的刽子手是神、是鬼也是人。赵甲的一句话惊心动魄:“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最可怕的还不是因为这句话居然是慈溪老太后金口玉言,而是旁人都不曾意识到,奉命杀人也是一个行当。刽子手也有祖师爷,行刑前要祭拜,按照规矩抹上一脸公鸡血。世人对刽子手从来看不起,但焉知刽子手也看不起世人,任凭你是王公贵族、世卿世禄,何等富贵风光,天子一令,不过一颗人头。“姥姥级别的刽子手砍下的人头该用车装船载,杀人既然是一门职业,杀人就有杀人的职业道德。刽子手有着不输给任何一个行业的“匠人精神”,令人心惊胆战

  从刑具的准备、上刑前的净身、施刑时的定力,无一马虎。两根檀木剑的制作精雕细琢,刑具仿佛艺术,行刑更是艺术。刽子手的职业道德,刽子手的尊严和对被刑人的尊敬,就是完美的完成整场酷刑。各种刑罚的过程何其讲究,竟不能不从中看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渊源深厚”,比起讽刺,更似残酷

  刽子手看着受罚的犯人,犯人就不再是人,而不过是一件物什,看到的是骨骼、器官肌肉,“精神”竟是庄子的“目无全牛”。刽子手虽然杀人,却没有罪孽感,乃是“为国家执法”,是替帝王行“道”的忠臣,杀人被刽子手认为是神圣的职业,刑场上的刽子手如同一场大戏中的主角意气风发光彩照人。刽子手非人非鬼,太监是“身死心未死”,刽子手则是“身在心已死”,而死了心的刽子手,才是刽子手中的“高人”。刽子手也是人,赵甲舐犊,余姥姥护幼,刽子手知恩,亦如凡人

  较之于《红高粱家族》近乎于“英雄群像”的人物,《檀香刑》的人物更加真实,更近似“看似英雄“”的凡人。眉娘爽利,输在一个“情”,不乏小家子心性;孙丙英勇,但出于家仇,更败于所谓的“烈气”“芳名”;钱丁就更不必说,是知识分子和官场心态升级版,小说中当之无愧复杂人物。反而是赵甲没有明显的缺陷,他的“原型”更是一只黑豹,与“英雄”的孙丙、半英雄半狗蛋的钱丁分庭抗礼。“檀香刑”最可怖之处,就在于没有人意识到它是一种“恶”,赵甲要借此抖擞威风,孙丙要借此流芳百世,钱丁又怕又恨,想借此保住忠义又想保住乌纱。檀香刑就是一场戏,“刑”的本质被掩盖,而赵甲等人又挖掘出本质之中的本质,令人跳出其中方可领会檀香刑的毛骨悚然。此种深意,各人有各人的慷慨激烈、感叹悲愤。今日仍有人期盼施刑、期盼观刑、期盼受刑,“檀香刑”亦实亦虚,请诸君自悟。

  《檀香刑》读后感(二):本相

  本来计划最近都不看小说了,无聊时候开始看檀香刑,忍不住昏天黑地的看完了。中间有两次断截,一次是写凌迟的部分,一次是檀香刑的执行。莫言的小说看过之后总是忍不住一阵唏嘘,看的好累,像是真的在故事经历了一般。

  故事把我们搬回到那个悲哀而盲目的年代,凤头猪肚豹尾的文章分割,这一次作者虎头蛇尾终于没有出现。乱世总是需要出英雄的,譬如钱雄飞和孙丙,还有那些叫花子。只可惜,我们大部分人都是老百姓和钱丁。钱丁,一个为民请命的好官,却是一颗墙头草,性格犹豫,魄力不够。想让孙丙一死了之却担心责罚,又希望能够合上级心意。要么,莽如孙丙夸张直接幼稚的对抗,要么有钱雄飞接受新思想理性冷静的对抗。只可惜乱世里,不只有英雄,豺狼虎豹什么都不缺。

  《檀香刑》读后感(三):檀香刑 莫言

  檀香刑 莫言

  莫言得了诺贝尔,所以作为中文系的学生,很自然地跟风读了本莫言的书。檀香刑是我的老师推荐的,是在和高行健的灵山

  对比的时候推荐的。读完了檀香刑我对莫言还是有了好感,檀香刑是一部读的时候觉得读不下去,合上书却又会打开继续的书

  。刽子手,中国古代的刑罚,这样的主题就如此的特立独行。不得不说,檀香刑让我不自愿却了解了很多的刑罚,对死亡有新

  的理解。赵甲,钱丁,孙丙,光看名字就知道是一个个符号化的人物,任取百家姓和天干随意搭配而已。可是这些符号化的人

  物都是那么鲜明的在小说里,形象呼之欲出兢兢业业的刽子手赵甲,悲惨经历却也练就了一身施刑的本事,赵姥姥对人性

  对每个人心思都揣摩的清楚,赵甲就是一个人精。而小甲,看似傻却又自己独特的思维模式,他对一切倒也看的真切。孙眉

  娘,说到底只是个女人,心里放不了国家大事关心的只是爱人父亲。钱丁是个儒生的形象,有情欲也有抱负,不过相比钱

  雄飞,孙丙就显得怯弱渺小了,钱知县有爱民如子的情怀,有虚荣,也有大义,一部檀香刑也是一部钱丁这样的儒生的成长

  ,一个心怀天下青年逐步成长为谙知人事官员,钱丁一路上都是矛盾的前进着的。孙丙是正面的英雄式的人物,侠义,智

  慧,有担当,是猫腔的传承者,最后为报妻儿之仇,走上了反抗之路,活脱脱一个英雄,最后受檀香刑时表现出的是大义凛然

  。

  整部檀香刑,最为出色的便是各种刑罚的描写,细致生动,让人不寒而栗深深感受到死亡的气息。而印象最深的还是最

  后的檀香刑和之前的钱雄飞凌迟的情节,万人同唱猫腔的情景催人泪下,而凌迟更是悲壮不已,欲哭无泪。从前看那些电视剧

  桥段里提到凌迟之类,感觉不过如此,还是血淋淋的描写更有煽动性。看檀香刑在一直精神的恐惧压力下,其实还是能让人

  感动的,行刑背后都是一个个故事,一个个英雄,钱雄飞如此,六君子亦然。

  檀香刑在叙述上的技巧也是值得一提的,不同人物的口吻,交织成完整的故事情节,一点点的完成整个故事的结构,让人回

  味无穷的。莫言的檀香刑确是一部杰出的小说。

  《檀香刑》读后感(四):读后感

  终于把这本书看完了(今天查了下借书竟然过期了T T)

  借这本是在莫老还未获奖前,首先觉得这书名好听,檀香刑,蛮古典的,书的装帧跟书名很贴,翻了下目录,也是十分有趣的:凤头部,猪肚部,豹尾部。简介匆匆扫了一下,不喜欢看简介啊剧透什么的,会破坏兴趣的。

  结局在意料外又是在理所当然里,边看边想,这里该不会怎么样吧..

  在塑造人物性格方面,作者做得实在太好了,从每个人的角度里来叙述故事,从而透露出叙述者的性格思想等等。

  前一阵特意查了下猫腔,搜到的信息大多是2010前的,关于记者采访高密县的茂腔演唱者,说高密县根本就没有猫腔这个东西。我说,何必执着有没有呢,看文本就应该了解作者是化用实物的吧,猫在这里起了大作用,不过我也好想听一段猫腔啊,文章里面描写的猫腔。

  对于县官这个角色,不知该对他如何评价,是个有血性又懦弱的人吧,不是他薅的孙丙的胡须,这点让我惊讶欣慰啊。

  莫老获了诺贝尔奖,那这样有趣又发人深省的故事应该会有更多人看到吧。

  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反思,还有对人性的描写刻画,看者自己心里都有把尺子,量得出自己所理解的好坏

  昨天去了同安影视城,看的的小小的太和殿,简单的百官上朝。真的想象不出一百年前,那些至尊无上的人坐在那把龙椅上是什么心情,在大殿里俯首贴耳的群人又是心情。真的如文中的赵甲那样么,“咱家只记得进了大殿就看到眼前一片珠光宝气,仿佛有金龙和赤风在前面显了身。”(赵甲道白段)我在影视城看到的,是略显滑稽的殿顶,黄得真假哪。

  《檀香刑》读后感(五):最黑的黑暗

  这将是一篇古怪的书评,因为我将要评论的是一本我没有看完,也永远无法看完的书:《檀香刑》。之所以产生强烈评论欲望,源于豆瓣知乎上的评论。那些大段大段解构性文学评论的术语,大段大段关于美学的专业分析,大段大段对于语言艺术的探讨,都清晰地表明了一点:很多人受过良好教育,然而他们压根儿就没有最起码的理解能力,他们对于所属的社会,身处的文化缺乏最基本的判断。这的的确确就是愚昧。这真是让人难受

  这是一本描写酷刑的书,行刑的过程被作者描写得细致真实,一个凌迟刑就写了十几页,从而读者所看到的景象无比残虐惨烈。所以我真的看不下去,太他妈痛了。莫言写的是人世间极致邪恶与黑暗,人类最深的悲情苦难,写的是我们中华文明里最黑暗,最坏的那一部份。有人极尽言词,说:莫言写得真美!真是放狗屁,苦难有什么美?痛苦有什么美?邪恶和黑暗有什么美?!鲁迅写人血馒头,莫言写檀香刑,他们写的是一个东西,他们想要鞭挞和批判的对象一样的。不是所有的文学作品都以传递美学享受为已任的,它们有更重要的事情要说。

  酷刑一直存在于我们中华文明中。一部中国法制史就是一部酷刑史,名目繁多花样百出,挑战人类想象的极限。只需稍微了解一点点就足以让人寒毛倒竖反胃呕吐。我们中华文明延绵了多久,酷刑就存在了多久,不断发展,变本加厉。在这一点上,除了一些极端宗教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民族和国家可以和我们相比。在别的文化里,普通刑罚的目的在于消灭,而我们的酷刑目的在于延长人的痛苦。

  书中的孙丙被施处了最惨虐的檀香型,起因是他杀了一个德国人。那个德国人杀了他的家人,强奸了他的老婆,所以孙丙一时激愤,把这个德国人给杀了。于是乎,有人评论:檀香刑也是杀人,那个德国人也是杀人,谁更野蛮还不一定呢!这位一定是用脚趾头在看书。檀香刑实施起来的工艺和流程我就不叙述了,因为光是这个想象就让我很难受。我想告诉这类用脚看书的读者,这两种杀人,区别大了去了。

  1. 动机不同。那个德国人承然是个恶徒,他的恶行出于人的欲望;而酷刑产生的原因是权力斗争。从古至今毫无例外的,那些最残虐的刑罚--比如灭九族剐千刀,从来都是为政治犯准备的:谋反谋大逆。在现代,权力斗争从内容到形式都已经发生改变,现代文明有了议会制,三权分立,辩论和选票,失败者再也不用掉脑袋。可是在这之前,统治者的权力斗争从来都是静悄悄的,在黑暗中进行的。而且由于如果一失败就只能去死,这种斗争出于恐惧而愈发残忍。起因于个人的欲望而做出的恶行终将被他人制止,而统治者施行的恶行却很难被制约。当统治者的恐惧变得象一个黑洞,他就能够把他的国度变成一个黑洞。

  2. 手段不同。德国人做恶,终究是个人对个人,力量悬殊不大。这不,德国人最终还是被受害人孙丙给干掉了。但是施行酷刑的是国家机器,它一旦运转起来,个人根本就没有抗衡的可能。

  心理学实验早已证明,人类能产生镜像反应,即我们对他人的处境可以感同身受,以此来体察他人的动机、意图和情绪,在此基础上人们相互沟通。也就是说,人类可以明确感知他人的痛苦,从而本能地厌恶反感对同类造成伤害的行为。这也就是人类社会道德的起源。所以,个体对个体能够产生的恶意是有限的,个体对个体能够实行的恶行也是有限的。但是国家机器不一样,如果被有效驱动,它可以把很多人的邪恶重重叠加,它可以把很多人的仇恨重重叠加,以至于这种邪恶和黑暗达到超出想象的地步。任何一个个人都无法对另一个人做出生剐五百刀而让其不死的恶行来的,任何一个个人都无法对另一个人做出檀香刑这样的恶行来的。只有当权者黑洞一样的恐惧,加上一群聪明人经年累月的精致设计,通过司法程序和社会舆论把这个设计合法合理化,再经由一个技艺精湛的刽子手,最后加上看戏一样的兴奋激动的围观群众,一场空前绝后的惨烈酷刑才得以象一场大戏一样上演。这,就是一个个人永远也无法企及的罪恶。在这个机器里,每一个参与的个体--哪怕他只是观刑,都贡献了他的那份恶。

  评论里甚至还有人洋洋洒洒地感叹:还有什么比观刑更让人兴奋的呢?似乎要表达自己对人性深刻了解,洞察又理性。他妈的,我只想对他说,你确实跟那些观刑群众一模一样,愚昧到让人绝望。

  《檀香刑》读后感(六):原来砍头也是种恩赐啊

  前段时间看犯罪心理,还有嗜血法医。感觉口味比较重了。这本书是某次豆友出书的时候收来的。之前确实没有了解过。这名字咋一看,也无法往酷刑上联想。毕竟檀香在我的新中国还算是一种典雅的象征。

  整部小说看了有一周的样子。确实没法一口气看完啊。凌迟那段真心让我这一周都没什么胃口了。感觉最近清瘦了不少。减肥的必备书目啊。本来看红高粱家族时感叹白鹿原要好一些。看了这几本下来觉得,那个诺贝尔奖却是实至名归的。总有那么多触动你心的段子。

  通过赵甲把戊戌变法、刺杀袁世凯、慈禧离京、义和团那一段段在历史书上的史实,用另外一面告诉了我们。戊戌六君子的悲壮,袁世凯的奸诈,皇上的无能,义和团的悲剧。

  决定回去把生死疲劳拿来看了。

  《檀香刑》读后感(七):凡人与历史,文学与自我

  莫言是一个很率性的作家,《檀香刑》延续了他一如既往的直白而热情的风格。此前我只阅读过他的《红高粱家族》和《透明的红萝卜》,因此对于这部作品而言,我想就我的认识谈几句。 首先是语言暴力,我个人认为这部作品的语言暴力并未有超出《红高粱家族》的触目感程度。《红高粱》中的活剥人皮与本作的凌迟和檀香刑不相上下。而本作由于以刑罚为主要描写对象,篇幅更长,细节更多。但是描写方法依然使用挖掘感官的方式。作者在本作里面可谓是淋漓尽致地挖掘到了极致,尤其是采取了第一人称的方式,从刽子手的心态来描述,穷尽刑罚施于皮肉上的每个细节,给予读者关于施刑的海量信息。这种信息战的确给读者造成了深刻的印象,但笔法应与《红高粱》如出一辙。并且,个人认为,持久的审丑取向有形式主义的嫌疑。 但是,形式主义似乎既是莫言最大的贡献也是最大的局限。莫言在创作中总是着力把汉语语言表达能力发挥至极致。他探索出这样的文本形式来,总是让人惊叹:“原来汉语也能这么用!”所以即便我在开头指出了这种引人注目的形式实际上在时间的延续中已经成为了作家的局限性,我也依然承认这是本作最为精彩的一笔,尤其是在华语小说的表现力上,莫言依然站在时代的前沿。 所以如果把语言形式看成莫言的一个终身勋章,或者把莫言看成是一种语言形式的代名词,那么我便更倾向于在这些共性之外,寻找每个文本所探索出的独特的境地。《檀香刑》在所有现代文学小说中最独特的,可能还是语言暴力;而在莫言所有的作品中最独特的,则是民俗文学的形式。 民俗文学的元素,也就是莫言所用的第一人称,采用了民间小调式的唱词,甚或有平仄押韵的抑扬顿挫,读起来顺溜,理解起来没什么障碍。莫言站在孙媚娘、孙丙、赵甲、赵小甲、钱丁这些人的视角上,以清晰的思路叙述自己的逻辑,展现了每个人眼里的世界。而真实的世界则是这些平凡人思路指点下的行为所汇集成的历史。 历史这个词,多么神圣高尚,多么冠冕堂皇,而它正诞生于这些人物自私粗鄙天真浪漫大义忠诚猥琐无聊的大脑中。也许这才是《檀香刑》民俗形式的意义所在。 这些平凡民众的思维是什么样的呢? 孙媚娘,一个迷恋上知县的村妇,爱恨嫉妒忠贞癫狂,无一不是最极致的。她为了知县一人无所顾忌,对待一切以知县的喜好为划分。 孙丙,一个猫腔戏子,留着一副美髡,事业上对猫腔的热爱忠贞,性格上的大男子主义,同样无一不是最极致的。他为了猫腔可以牺牲自我,为了轰轰烈烈最引人注目的死,连檀香刑都要去硬受。 赵甲,一个刽子手,对刑具和行刑的酷爱也无一不是最极致的。他冷酷的面孔下,是对国家皇权的极端崇拜,和他的工作合二为一,让行刑产生了如同信仰一样的力量。 小甲,一个傻子,相信每个人本性上都是动物的,把老婆当做无所不知的神明,被戴了绿帽子也毫不感到不适。他对世界有一套诡异的视角,他觉得自己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真相。 钱丁,一个知县,朝廷命官,怀着家国大业的雄心壮志,对清王朝的衰落有着清醒的认识,对夫人无限尊重,对媚娘无限迷恋,对赵甲无限鄙夷,对民生无限关切。他最终违背了朝廷旨意,甘愿赴死。 等等,似乎有什么不对:为什么平凡人的行动力这么大?为什么平凡人的思维如此清晰?为什这样的人竟然是平凡人?只是平凡的刽子手、知县、村民? 为什么不对?不,没有什么不对。你要知道,历史为什么伟大高尚势不可挡,是因为有伟大高尚势不可挡的平凡人在思考,在行动。 他们都有着各自的信仰,并且一心为此至死不渝,纵然那信仰,是爱情、民生、幻想、刑罚、猫腔戏……他们都坚持到底不曾软弱过。 这样的人民,是莫言笔下的人民。莫言已经写得太熟练了,从前,我们还是从旁的眼光来看这些人。这一次,莫言把笔塞进人物的大脑里,再钻出来,笔头沾满了原生态的柴米油盐喜怒哀乐,莫言直接拿着这样的素材往纸上涂抹,涂抹他们或正经或猥琐的各种心思,涂抹出人物自己内心无比广阔的主观世界。 以前我读《红高粱家族》时,就提出过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中国人民可以如此活着?像个人一样的活着? 现在看《檀香刑》,同样还是这种问题。如果一个人可以把自己当个人一样活着,他的身份再怎么平凡,他都能把自己的热情广阔地挥洒在历史的书页上。跟着孙丙造反的那些猫腔班子,无一不如此。在情境中,钱丁和他的衙役们与孙丙是对立面;在历史中,他们却逐渐站在了一起。 大概很多人都会赞赏莫言所使用的民俗素材,对民俗风情的再演绎,赞赏莫言写出了平凡农民的真实。莫言笔下的情景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莫言笔下的人民以自己的热诚给人以一种真实的存在感。但这是真实吗?亲爱的读者们,你们有被这种真实所蒙蔽么?是的,我们一定是被蒙蔽了,不然不会如此兴奋地阅读下去。我们希望现实如此,相信“中国人民是这么思考的”——还是说“要是这么思考就好了”? 其实没人搞得清楚。如果我们在生活里真的这么思考了,我们便不会迷恋《檀香刑》给我们带来的快感。因为所有故事的发生理所当然,无须惊讶。 我非常反感对这部作品进行心理学式或者民俗学式的解析。因为我们不是心理学家,不是民俗学家,我们是平凡人。我们是人民,我们生活在21世纪,我们会读书,我们有文化,我们会讽刺历史,我们却改变不了自己的懦弱,我们经常看不到未来。 既然我不是在写文学论文,我就无法把《檀香刑》的语言模式当做许许多多的语言模式的一种;既然我不是在写民俗论文,我就无法把《檀香刑》里的人民从我自己身上剥离开来,讨论他们的生活粗鄙或圣洁、传统或现代——好像我们自己不是身处传统和现代的夹缝中似的。 因为,我觉得,我是这么想的,我希望我这么想。我希望我能像个人一样去思考,去认真对待我的生活,像《檀香刑》里任何一个人一样,找到自己的信仰,轰轰烈烈地活下去。莫言也相信,这样的人,便是土地上的人,便是历史上的人,便是他歌颂的人。

  《檀香刑》读后感(八):《檀香刑》评论-64分

  某一天,很偶然的机会,我去了图书馆,其实我早就想去图书馆了,因为总是买书是很贵的,并且即便是经典的作品,也很难读上第二遍,通常我会把我买的书推荐给别人,甚至是送给别人。再者,买来的书当中有的难懂有的晦涩有的无趣,就只能暂且闲置在书架上,等待着我心情大变的那一天的到来。所以,从图书馆借书看是个绝佳的选择,押金一百元,每次借三本,两个月之内归还,等同于免费看书,还能加强看书的效率,实乃一举多得。这本《檀香刑》就是我从图书馆书架上挑选到的第一本。

  第三次读莫言的书,越发的确认莫言在文学领域中的魅力。在众多的作家当中,每个人心里都有所偏爱,我们很难处在一个绝对客观的角度来评定优劣,既然是文学艺术,就应该具有个性和主张。绝大多数的情况下,一个作家的代表作是有限的,其中能够被大众认可的经典就更是凤毛麟角。在莫言的诸多作品中,并没有哪一部可以称之为绝对的经典,但每次都让我觉得惊喜。这次的《檀香刑》绝对让人意犹未尽。

  故事的时间是在清朝末年,以德国人在山东修筑胶济铁路为背景。涉及历史题材的作品是我惯有的偏爱,因为总是觉得在上百年以前那些诸多的不为人知的细节,能够带给我相应知识的上的补给。这也是我看书的乐趣所在。

  故事发生的地域在山东高密东北乡,也是莫言的家乡,高密的读者是幸运的,也是值得骄傲的。如果有某个作家能够去描绘我的家乡,我会倍感亲切,也必然去仔细的品味。

  故事的结构非常新颖,通过四个主要的人物(赵甲、赵小甲、孙媚娘、钱丁),分别处在各自的视点来共同铸成事件的来龙去脉。每个人物的区分和刻画都更鲜明的多,对于一个角色的特征和内心世界,能更好的传递出来。这个方式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可以运用在诸多其他的艺术创作当中,值得思考。

  故事的情节当中,最为精彩的莫过于关于凌迟的描写,是侩子手赵甲对钱雄飞所执行的凌迟大刑,犹如你就站在刑场的人群中,每一刀每一次喊叫,都身临其境。虽然没有画面,但那惨烈的场面已在脑海中存在了。我丝毫不会觉得它暴力和血腥,我只品尝到它的真实的震撼感和冲击力。

  以上几点促成了我对这本《檀香刑》的极力推荐,个性十足的一本小说。之前莫言给我的印象是笑容可掬平易近人,现如今我觉得他那略带喜感的微笑中深藏着阴冷,神秘莫测。神秘感就等同于吸引力,我在读书的过程中,很难去多次的读同一作家的作品,莫言是个例外,这就是神秘感的威力所在。

  武林高手都具备这种摄人心魄的表情,让你不得不服,看上一眼就浑身发抖,抖过之后还想稍微再看一眼,然后再抖,如此往复,寻求的就是这样的刺激。

  《檀香刑》读后感(九):檀香刑

  《檀香刑》这本书我觉得是写得非常好的作品,故事以一个刽子手为主线,描述了清末的官场、社会百态,书中重点描写了刽子手赵甲人生中执行最重要的四次行刑,其中的描写非常细腻,有令读者置身其中的感觉, 有“阎王闩”处死太监小虫子;斩首“戊戌六君子”;凌迟刺杀袁世凯未遂的钱雄飞以及给孙丙上檀香刑。每一个行刑的细节都描写得非常清楚,甚至令人怀疑作者是否从事过这样的职业,当然,这只是开玩笑,但是我觉得行刑是其次,书中真正要表达的是一个大厦将倾的帝国是如何将自己一步一步往深渊里推的,书中的主要人物,刽子手赵甲、屠户赵小甲、媳妇孙媚娘、猫腔祖师爷孙丙、县令钱丁他们分别代表了清朝封建王朝与老百姓的之间的眼中矛盾,其实这样的以手中的特权,为统治集团的利益来打压老百姓的事情,在今天的中国仍然是时有发生,莫言也是从一定程度上以檀香刑来借古讽今,可谓别有意味。

  《檀香刑》读后感(十):《檀香刑》三人物小评

  这本小说的名字很吸引人,用檀木穿过人的尾骨直达头部将人钉起来的酷刑竟然有如此古色古韵的名字。小说开头是几个主人公各自的道白,中间一部分是作者记叙故事,最后一部分又由各个主人公将故事轮流讲完。这样的结构机具艺术,流畅饱满,从不同人物的视角看故事的发展,故事情节相叠合的部分经过共同经历事情的当事人一起讲述,读者可以感受到一种流畅的美感。

  书中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人是高密知县,他为人端正,饱读诗书,爱民如子又有一颗报国之心,对自己的夫人充满尊重,有为夫担当,对于自己深爱的眉娘又笃定深情,哪怕是境况危急窘迫之际,依然惦念着心上人。他也是一个没脑的庸才,胆小懦弱,容易被人左右,看到列强的强大和袁世凯的敷衍谄媚,他一边惜国爱民,一边时刻想着自己是否可以加官进爵,袁世凯透露出一点想要重用他的意思,立马就没了爱国的立场。看到孙丙不愿屈死而愿受刑以激醒民众,他看出其中大义,帮孙丙完成了心愿,在他想活的时候帮他活,想死的时候也要助他一臂之力。如果不用受这极端政治环境的挑战,知县钱丁一定是个受人拥戴的好官,一个问心无愧的好人。可是他偏偏生在乱世,活得辛苦,想死却不是死的时候。

  另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人是赵甲,他虽做着“下九流”的刽子手,但是他尊重自己的职业,不看轻自己,磨练杀人技艺。在我看来,这样的人物已经不只是人了,更有半分鬼神样。这部小说也十分详细描述了凌迟刑,阎王闩和檀香刑,读起来残酷血腥,施刑者的心里活动和受刑者的心里身体都有入木三分的描述,这些情节读起来很有画面感,脆弱的读者应该拿捏分寸。赵甲不懂什么民族大义,他只想着身为职业杀手的使命感,荣誉感,想着为朝廷效力,他对于世道险恶,国家受难置身于外,却全心在自己的匠人人生。

  孙丙是该书的英雄,高密的造反者,这个可怜的艺术家不幸遭到灭门,最亲爱的家人都被一一处死,没任何错的孙丙蒙受一切人生惨剧,最重被折磨得痛不欲生,幸被高密县送了一刀才能在合适的时机消停死去,既要亲身受刑并顽强活而化身为神,又要在胶济铁路开通前死去,决不让德国人得逞。孙丙想要将德国人杀尽,可是迫于农民的眼界心胸,加入义和团装神弄鬼,演出许多闹剧,不能成大气候,但是因为他聪明过人,巧用战术也将一些德国士兵杀了赔命。

  国之弱,乃是黎民百姓之难,弱肉强食从来都藏在黑暗复杂的人性中。想来我国经历这许多苦难从不曾举国投降,愿我们不要牺牲自己大好时代,创造属于自己的世界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檀香刑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