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德兰修女传》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德兰修女传》的读后感10篇

2018-02-10 21:4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德兰修女传》的读后感10篇

  《德兰修女传》是一本由华姿著作,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27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一):我终于看见了上帝样子

  “一颗纯洁的心,会自由地给予,自由地爱,直到成伤。” 华姿在导言里说,她的一生是一个邀请。读读德兰修女的故一生,在这个浮躁世界里,享受这个爱的邀请.

  如果仅仅是救济穷人,那么德兰修女不可能成为一位伟人。全世界有许多的慈善机构在致力于化解世界的贫穷,但像书里说的,饥饿并不单指食物,而是指对爱的渴求,赤身并不单指没有衣服,而是指人的尊严受到剥夺,无家可归并不单指需要一个栖身之所,而是指受到排斥和摒弃。这世界最严重的病症是孤独冷漠,是对正遭受痛苦贫困疾病伤害人们,所表现出的可怕的冷漠。这也是一种饥饿。因此,在很多富裕的国度里,很多人实际上是生活在一种精神心灵深度贫穷里。那些懵懂孩子,他们的父母因为忙于工作而无暇照管他们,只顾及到他们的物质需要而对他们的精神需求毫无兴趣,以至这些年轻的生命焦虑疑惑巨大的虚无感所困扰,找不到生命意义价值。而另有许多老人,则在孤独和寂寞里孤零零地等死,因为做子女根本无暇陪伴他们。

  被遗弃的孤独是无法治愈的,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要让你身边的人感到被忽视,被轻看,被抛开,被无所谓不在乎。

  “有时你需要做的只是握住他的手,给他一个微笑,听听他说的话,这就够了。”这大概是爱与一般的慈善之间的区别的,爱是必须面对面的给予和靠近,是亲手去抚慰,是难以掩盖的善良。而不仅仅是一车物资,一张支票,一个摆拍式的宣传。德兰修女把自己融入到穷人中去,而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施舍者的姿态去救济别人,她用自己的爱去抚慰那些残缺的灵魂,用自己的爱去弥补那些受伤的心灵,用自己的爱让那些贫穷的人知道自己也是尊贵的。她给那些贫穷的人物质上的保证,但更多的则是心灵上的尊严,这是她的施爱区别世界上任何其他慈善机构的地方,更质朴而真诚

  她不关心政治,更不关心阶级,她只关心人,每一个具体的人,不管那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因此她对穷人的爱,是没有界限的。不只是超越了种族、国家,更重要的是,超越了宗教。她自己是一名虔诚的天主教修女,但她却耗尽一生为之付出的人,绝大多数,却都是其他宗教的信徒。

  德兰修女的伟大在于正在于此,比起善良的活动,她更尊重每一个个体,就如她说的:“个人才是最重要的,要爱一个人,我们就必须与他亲密接触,假如我们要凑足一定的人数开始工作,我们就会迷失在数目里,而无法全面照顾和尊重个人。我只相信个别的接触,每一个人对我都是基督,他是那时那刻世上唯一的一个人,因为基督只有一位。”这让我想起一个故事:有一天,有个老人在海边散步,看到有个小孩子在一只一只地拣被潮水冲上岸来的海星,送回大海。老人觉得这个小孩做的事是徒劳的,没有意义,就忍不住说:“有这么多的海星,你拣得完吗?你这样做有什么意义呢?”小孩听了这句话,把手里的一只海星高高举起说:“看,对这一只有意义。”于是把这只海星送回大海。又拣起一只,说:“对这只也有意义”“还有这只”“这只也是”……

  其实公益本就不应该是一个过分追求效率的工作,它更多的应该是彰显人性,是贴近,是融入,是感同身受。为什么官员会粗暴地对待穷人?如果你没有同穷人一起生活过.不能与他们分苦同味,你就不可能真正了解他们。至于爱,那就更谈不上了。

  为什么德兰修女可以把她的爱给予垂死之人,为什么她要反对堕胎,为什么她可以为了照顾一个路上遇见的饥饿的之人而不参加反饥饿大会,大概就是因为她的善良太细微太本能,她心中对一切个体的尊重,也就是对人的尊严和生命的尊重。

  这对我们现在的工作是不是更有警醒意义,不要迷失在效率或成果中,而忘记了,每一个在你面前有着爱的需求的个体。

  人类缺少爱心是导致世界贫穷的根本原因,而贫穷则是我们拒绝与他人分享的结果。 上帝创造了一个富足的世界,足以养活这个世界上的每个人,如果有人因为饥饿而死去,那一定不是食物不够,而是分配出现问题。她始终相信上帝给予这个世界的恩惠,其实足够所有的人幸福地享用。但人们的奢侈和浪费导致穷人失去了这份权利。这种浪费既包括物质上的挥霍,也包括精神上的不负责任。所以对她来说,每一分钱都很珍贵。因为只有有了钱,她才能真正具体地爱穷人。不然这所谓帮助穷人,就将是一句空话。在这个问题上,她十分诚恳真实,绝不像某些伪善的公益人,假装超凡脱俗,视金钱为粪土。她以感激的心接受每一分钱,然后掺进她的爱,平等的给予每一个她所遇见的身处困境的个体。

  这似乎颠覆了很多我年少时的观念曾经觉得,历史长河中自以为浩瀚的个体力量如草若芥,平淡漫长人生中碌碌无为是大多数人的选择甚至必然,他人的生死喜乐太庞杂也太遥远,无心挂念也无需挂念。不能成为消磨我们复制般每天的凄伤故事就都是可以被忽略的存在。现在看来这是多么幼稚想法,德兰修女就是最好的证明,她将善良覆盖了自己的整个人生,像尘埃一般,力量细碎但范围庞大

  我们花时间寻找,花时间检点,花时间祈求,那是存在的源头,那是世界最强大的力量。我们花时间游戏,花时间给予,花时间爱和被爱,那是青春不死的秘诀,那是神明赏赐的幸福。我们花时间阅读,花时间工作,花时间创造,那是明日的由来,那是通往卓越之路,是成功代价。可一日光阴苦短何容自私为己,花时间与人相处,花时间重建,花时间修补,花时间包容

  花时间去行善,可以看到上帝的样子。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二):爱,直到成伤

  闻德兰修女其名,Mother Teresa.

  读此书,为了解德兰修女的生平,有些小小的失望

  人物传记类,我读过一些,出于个人的偏好,个人的历史要么折射出某种伟大的精神,要么映照出那跌宕起伏时代大历史,往往兼而有之,因为人总是要生活,要与人接触,与社会历史接触,正是在这无尽的接触中,人彰显出其独特思维方式,独特的个性,独特的应对能力——不管是出于天性还是出于教化,总之,是这个人,他很特别,在人群中,我能辨别出他来。也许这就是我读人物传记的初衷——认识独特的人。就像认识自己的朋友,而不是树立一个膜拜的偶像。从这个意义上讲,最伟大的人物传记大概就是《福音书》了,明白,浅显,认识耶稣像认识一个兄弟,怜悯耶稣像怜悯一个饥饿的孩子。

  这些都是耶稣的门徒的纪录的整理,就是那些跟随耶稣的人,记录他的容貌,他的言行,他的善良,他的软弱,他的坚强,如此种种;许是因为作者的“在场”,耶稣的样貌栩栩如生,耶稣的目光穿越千年,一代又一代的信徒,跟从了他。也许,四福音书的话语,真的是从神的默示而来,神要借着这些话语,将真理显示给我们看,不管是作为凡人的耶稣,还是跟从他又离弃他又传播天国的福音的使徒们,还是那些始终默默地爱着耶稣的妇人,他们本身,他们的作为和言行,都是 神的器皿,或者说,是管道。

  另一种传记,是自传。有的人喜欢回顾往事,有的人必须回顾往事——某些人,活到一定层次,那就不是为自己活着啦,为家为国,为父母兄弟,为普天之下的父母兄弟。总会有人敦促这些层次的人去完成自传这样的事情的。自传一般都很生动,不管是情节还是语言。尤其是观察作者对自己的态度,人类无尽的美德缺陷,尽在其中:)印象深刻的是《甘地自传》,甘地,这个伟大的圣者和英雄,语言平易,于不经意处触动我心——因为甘地本身是有主张的,就如同王二小先生所言:每个人一生都有一个主题简单的讲,甘地的主题就是非暴力的抗争,为了和平。他的自传很好的诠释了他的和平理念,除此之外,我更看到这个人为了坚持这个理念而付出的艰辛,我深为感动:之后我有三个月吃素。纯素,鸡蛋牛奶都不碰。抵制食物的诱惑

  《在爱中行走》,作者华姿。这本传记基本上根据已有资料的汇编,作者既不曾在传主身边,也不曾有传主的日记私信一类一手资料,或者,她根本不曾亲眼见过德兰修女。对于一个尚活在大众记忆里的名人,如此作传,有些唐突。她将如何定位她和传主的关系?她们不是朋友,她也不曾在精神上跟随过德兰修女,她更不曾有着比德兰修女更坚韧更深刻的精神power和生活阅历,我也不知道她对德兰修女能理解多少,对印度的贫穷又能理解多少。如此,作者华姿,只能处于对德兰修女的仰视中——如此的角度,不是很适合作传记。因为她在写她不熟悉的东西

  )

  然而这种传记依旧有其动人之处,因为德兰修女本身的魅力,已经可以吸引一些人了(比如我)。德兰修女的主题是 爱,爱基督,爱世人,爱穷人中的穷人。爱,直到成伤。没有这种经历怕是很难体会这句话吧。我不能说自己有多理解,只能说:付出到一无所有时,那就是爱的极致了。可是怎么可能一无所有呢?还有基督,还有希望……因此我又不理解了。所以修女们可以无限付出的,因为她们体察着天父的慈爱,享受着做基督新妇的欢乐。她们与基督,是为一体,故又源源不竭的力量去承受,去支撑,去战胜人间种种的不幸:疾病,死亡,冷漠,罪恶……

  耶稣说:我渴。

  只有爱能给耶稣解渴。每一个人都是耶稣基督,我们带着他的样貌,来到世间遭遇着种种。我们爱,也被爱。我们自私狭隘,我们仁厚宽广。我们贫穷,我们富有。基督在这里。“孩子,你在哪里?”he ni me,我直到今天才明白基督徒说:“我在这里”,那意味着什么,那时对主呼召的顺从,是去为主做工的承诺,说了我在这里,无论前方是什么,不能退缩,不能犹豫,跟从主,上前去!

  德兰修女就是这样做的,她的一生都在响应主的呼召,随时地待命,随时地上前,爱,直到成伤。祈祷,待命,待命,祈祷。将人类的美德提升到难以想象高度。很多时候,我们人类固有的美德需要被提醒,需要被强调,需要在一次次的受伤中复原,需要被信心擦亮,需要被勇气点燃,更需要,随时随地的坚持。一切美德中的美德,那就是爱 爱基督 爱邻人 爱世人 爱自己:)将世上所有人当成一个人来爱,这样我们的心灵才不致于枯竭,那个人是耶稣基督:)

  值得注意的:

  1,贫穷不仅是肉体的匮乏,更是精神的干涸,无法给予爱,就是贫穷的一种;

  2,爱遥远的非洲或者印度人民,不若爱身边的父母妻子兄弟邻人朋友,如果连他们都无法爱,怎么可能爱遥远的人民?

  3,可以给穷人钱,食物,衣服,更可以给一个微笑,一双温暖的手,一对聆听的耳朵,一颗安慰的心,只要愿意,都可以做到;

  4,爱的反面不是恨,是冷漠;

  5,让人体会到自己的尊严和价值是最大的爱:)

  不管怎么讲,感谢华姿女士编写了这本书^-^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三):中国的慈善事业

  二十世纪的印度,先后出现了两颗人类历史上伟大的灵魂,我想可能和印度的宗教氛围有关吧。 由此联想到中国,特别是中国的慈善事业。

  对中国的慈善事业,特别是富人群体的慈善举动,向来批评很多。一些极端评论甚至是将这一群体描绘成只知挥霍奢靡而没有同情心的人群。看了德兰姆姆的传记后,我明白了中国这一现象背后更深层的原因——缺乏宗教,特别是虔诚的有原罪意识的宗教。中国的迷信倒是特别多。

  在这片缺乏信仰土地上又发生过无神论的共产革命,将16世纪以来西方传教士一点点积累下来的信仰摧毁殆尽。近些年来虽然有些许好转,但统治者出于意识形态和维持政权的考量,打压还是很普遍

  这样一个中国,何时能得到拯救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四):爱的洗礼

  说到这个名字,或许不少人还比较陌生,但如果说到她得了1979年的诺贝尔和平奖,很多人就有了印象。

  她为什么能得到这个奖,我想就是因为她为之奋斗一生的——服侍穷人中的最穷人,就好象服侍主一样

  在这之前我根本无法想象,那到处都是贫民窟到处都是和垃圾一样的贱民到处都是死尸的古国印度。

  更无法想象,一个身处良好环境的修女会走到他们中间,拥抱他们恶臭的身体,抚摸他们溃烂的脸庞,清洗他们被蛆虫吃掉一半的身体,然后握着他的手陪他走到天堂的门口。

  谁能想象?!连想都无法想象,更何谈去做了……

  为了什么呢?

  怜悯吗。

  同样是主造的儿女,为什么有人锦衣玉食,有人活得如同牲畜?

  爱吗。

  就因为主曾经说过:你们为我兄弟中最微小的那一个做的,就是为我做的。

  这些痛苦卑微恶臭腐烂的身体里,都有主的灵。

  修女救治的不仅仅是这些人的身体,更是他们的尊严,他们的灵魂。这是任何一个福利组织都无法做到的。

  临终救助所,麻风病救助所,爱滋病救助所,流浪儿救助所……修女和她的仁爱传教修女会出现在每个被遗忘的地狱般的角落,她们握他们的手、大声的告诉这些已经绝望的灵魂:“我们深爱你,就好象深爱主一样。”

  回应她们的是阳光般的微笑:“我像狗一样的活了一辈子,却在死之前感觉自己是个人,谢谢。”

  她的伟大,终于使我语言干涸。

  我吃力的想用生涩的基督词汇来描述她们的高尚,却终于形容不出万分之一的震撼和感动。

  我曾经也不止一次的从那些形容可怖的痛苦的人面前快步走过,然后告诉自己不安的心:“这样的人太多,我帮一个,又能有什么意义?”

  但德兰修女似乎握着一个垂死的满身烂疮已经不成人型的老人的手告诉我:“对他,有意义!”

  对不起,我错了。

  爱,是这个世界上最有意义的事情。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五):相信爱

  她,是被全票通过的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她是伟大的。

  她,过着和穷人同样的生活;她是平凡的。

  她,在战争中无异于光明和希望,就像天使一样。

  她相信爱。无论遭遇到了什么,她都相信 一切都会消逝 但爱会留下来,为此必须不停地去爱、去给予、直到成伤。“爱无界限”这是德兰姆姆思想的核心.是她终生持守约立场和原则。不论人种、不论宗教、不论国籍、不论贫富、甚至垂死者——而结果就是现在同样是不论人种、不论宗教、不论国籍、不论贫富的人都敬仰她。她相信要使贫苦者们就会敞开心灵,必须过贫苦者的生活。在她眼里穷人是伟大的,穷人是可爱的。穷人即使饱受疾病、贫穷、饥饿的折磨,但也一样有美好的心灵,高尚的人格,有互相帮助和体谅的心。她要挑战世界上最大的问题——孤独和冷漠。用爱挑战,用真心挑战。

  她把穷人当做家人,放弃修道院中相对富足的生活,反而走向了贫民窟,她的生活完全可以更好,但她完全按穷人的方式生活。很多人不解,很多人怀疑,更有误会产生。但是她依旧我行我素,毫无怨言的去爱。爱能化解这些。她更尊重生命不论是生病的 还是残缺的,垂死的。她从不说空话,从不指责造成贫困酌根源.比如社会体制、权势集团.以及不公平的财富分配——她只做力所能及的事。

  看这本书的过程,就像体味感动、善良的过程。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六):文中能把姆姆换成修女吗?

  写名人传记大概是最保险最省心最不会出错对了,小说纯属虚构,你要从一开始就构思框架惨淡经营。名人列传就不一样了,几个重大事迹成就摆在那儿,在挖掘一点史料,探索当事人的内心,写的稍微有文采一些,OK,中规中矩,两三星就有了,小说一写烂了就一星。

  很惊讶豆瓣评分居然这么高,我个人认为三星不能更多。大概是因为有配图,文字浅显易懂,所以才这么受欢迎?豆瓣一搜德兰修女传也全是华姿写的。

  我看下来首先是觉得mother terresa翻译成德兰。。。我觉得明明就是特蕾莎修女啊,文中用姆姆让我觉得太别扭了。

  通篇读下来感觉就是特蕾莎从小决心献身主,要好好做一名修女,甘于贫困,无比虔诚,靠着祈祷能把善款祈祷到,也许 因为我不是基督徒也没有信仰的关系,不是很能理解。作者文采还是OK的,但是感觉没有深刻挖掘人物内心,大多是陈述事实,内心剖析也比较肤浅,难以引起读者共鸣,我看的感觉是特蕾莎一路就是靠着信仰支持顺利走成了这条路,可是特蕾莎也是普通人啊,不是不用吃喝的天使,她其实选择了一条非常艰难困苦的路,她作为常人而不是圣人,在困境中是如何坚持的,在这条路上她有没有过动摇?有没有过后悔?她是如何说服人们捐款,如何分配这些善款,如何管理协会的修女牧师的呢?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七):让人感动

  1979年的诺贝尔和平奖授予了印度修女德兰,以表彰她“为克服贫穷所做的工作”。在授奖仪式上,德兰姆姆说:“我以穷人的名义接受这笔奖金。”获奖后,她卖掉了奖章及19万美元的奖金,全部捐赠给贫民和麻风病患者。这就是德兰修女——穷其一生为那些贫穷的人当中最贫穷的,孤苦的人当中最可怜的人奔波服务的伟大女性。本书是德兰修女的第一部中文传记,作者华姿以其细腻的笔调及充沛的激情,不仅真实还原了德兰修女善与爱的一生,而且为读者带来了许许多多亲切温暖的心灵感动。阅读此书,我们不能不调动自身的全部经验,与德兰修女一起思考生命的价值和尊严,不能不在每一阅读时刻,深切感受到爱的召唤与灵魂被提升的喜悦。合上本书的那一刻,我们可以相信,人性原来可以与“天使”相比也毫不逊色。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八):一种信念和力量

  德兰修女传

  -在爱中行走

  在拿到书之前,已经听说过,MOTHER TERESA是一位富有爱心的伟大女性及诺贝尔和平奖的获得者。在盖上书的刹那,仿佛自己也是充满爱,充满力量和坚定地信念。我想TERESA的影响力将不被时间和她的死所湮灭,反而将在更广的范围内影响更多的后代和年轻人。

  当看着她将半个身体的被蛀虫腐蚀的垂死之人带回救助,并为他清洗和治疗时,并在他们的耳边听他们的临终之言,我的眼睛不时时肿胀,这是一股多大的信念和勇气,当然德兰修女也不是神,看到这样的恐怖景象,她也害怕,但是坚定的信念让她跨出了这一步,以后害怕和恐惧就挡不住她了,MOTHER TERESA朝着她伟大的成功跨出了重要的一步。

  当别人告诉她像这样的垂死生病之人在印度有数以百万,她可以救得过来吗,她问:“先生,您的一百万是从哪数起。”“1,2,3…”我也顿时明白了,她是从一个人,一个鲜活的生命做起,她做到了,后期我们也看到了这个数字不断地迅速累加,而且更多的人受了修女的影响,加入了为穷人,为别人的服务中,一股强大的力量确实是来源于最小的数字“1”。

  当垂死之人对TERESA说“我活着的这些年都不被当做人对待,而临时之前却真正被当做一个人”听着这话我异常感动,是,MOTHER TERESA给与的不是物质,而是爱,是尊严。而人真正需要的正是这种被关怀,被尊重,即使他们贫穷,TERESA真正读懂了这点,这既是一种给与,也是对生命最本质淳朴的一种理解。

  从一个懵懂关爱穷人的少女,到一个身在穷人,忘我帮助穷人,让我真正看到了信念的强大,也明白了人没有物质便不为所累的意思,正是这种全心,真意,信念支撑MOTHER TERESA面对别人的不理解,面对人别人不敢碰的恐怖,周旋政府组织获得帮助与支持,为穷人解决病痛和满足他们最基本的人性的需求,帮助他们面对生活得困难,平静对待各种不理解和不公正,

  这是一种巨大的力量…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九):“宽恕”二字不容易

  有一天,一个人来到上帝那里,要和上帝讨论天堂和地狱的问题。

  上帝对那人说:“好吧,我让你看看什么是地狱” 他们走进一个人房间,房间里有一大群人正围着一大锅肉汤,但每个人看起来都营养不良,饥饿而且绝望。原来,虽然他们手里都拿着一个可以伸到锅里的汤勺,但汤勺的柄比他们的手臂还长,他们没法把汤送进自己嘴里。

  上帝又对那人说:“来吧,我让你看看什么是天堂。”

  他们走进另一个房间。这个房间里的一切都和上一个房间一模一样,还是一群人,一锅汤,一样的长柄汤勺。惟一不同的是:大家都在快乐的唱歌。

  那人就问上帝:“我不懂,为什么一样的环境和条件,他们快乐,而那个房间里的人却悲苦?”

  上帝微笑着慈爱的回答:“我的孩子,还很简单,因为在这里,大家都在喂别人,而在那里,他们只喂自己。

  上面这一大段话被印在了这本书的背面。

  天堂和地狱的区别就是在充满爱的世界里生活以及在冷漠和麻木的世界里生活。

  读完这本书,让我想到了“宽恕”二字。

  圣方济各的和平祷告词:

  在有仇恨的地方,让我播种仁爱,

  在有伤害的地方,让我播种宽恕,

  在有猜疑的地方,让我播种信任,

  在有绝望的地方,让我播种希望,

  在有黑暗的地方,让我播种光明,

  在有悲伤的地方,让我播种喜乐。

  当世人面对自身所发生的问题,要做到“宽恕”二字真不容易。有的问题涉及到人性的复杂性,是立体的,多面的,而非单纯的平面。但你站在这一面去看待,你或许能觉得它的善性;当你站在另外一面看,你只能看到它的恶性。而德兰修女却总是以自身的善来感化他人的恶性。即使伤害到她,她也播种了宽恕的种子,令人折服。

  如果这个世界少一些冷漠仇恨,多一些关爱,那么即使生活苦难,仍然会有幸福感可言。正如书中德兰修女说的“除了贫穷和饥饿,世界上最大的问题是孤独和冷漠。孤独也是一种饥饿,是期待温暖爱心的饥饿。”也许德兰修女理解的孤独和我所理解的孤独不一样,我是认为孤独是与生俱来的。所以,我觉得世界上最大的问题是:“麻木和冷漠(自私)”。

  当遭遇到人性的冷漠(自私)时,我们是采取还击、麻木还是宽恕待之?

  下面有两个例子:

  1. 某女自认为自己找到了如意的夫君,婚后与公公婆婆相敬如宾的住在一起,并且生了一个白胖儿子,全家其乐融融。她觉得上天待自己真不薄,幸福满满。但生命轨迹急剧扭转,在孩子三岁的时候,她的弟弟告诉了她真相:在她临盆危及生命并送上医院手术台时,医生问及她丈夫,是保大人还是保小孩。她自认为爱他的丈夫居然在公婆的怂恿下,写下了保小孩的签字。这个真相赤裸裸的颠覆了她一直深信不疑的东西:那就是丈夫对她的爱。她才恍然大悟,原来我只不过是他们家的生育工具,下蛋的母鸡。

  2. 某女无意间发现自己的老父亲居然是一位有五、六年同性恋史的同志。站在人有权选择自己性取向的立场,她理解也尊重着父亲,即使他已经到了古稀之年。但是,当她站在女儿的立场时,她不知道该如何做了。毕竟,老父亲的这一种行为伤害了自己的母亲,况且老父亲平时还待自己的母亲不友善,有时以恶言相对。当她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要求老父亲善待老母亲,却换来了仇恨。若站在无情的法律上,老父亲显然是败诉的。但是站在人情上,难道年迈也是成为可以宽恕的理由?

  当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人采取的不同方法会导致结果大相径庭。但毕竟我们不是德兰修女,全世界,也仅出这么一位德兰修女;我们也不信主,更无法领受到主的召唤。因此,有时候,也难做撒播“宽恕”的种子。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十):从爱的角度看世界

  让人泪奔的一本书。纯粹从爱的角度看待这个世界,而不是从金钱,地位,成功,政治,文化,发展等等的角度。不足之处,作者的个人演绎太多了。不够客观。

  我相信有一个造物主。相信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场孤独的修炼,目的不在于是否得到了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或幸福,而在于是否找到了那个你命中注定来寻求的东西。

  附:加尔各答儿童之家墙上的诗(2002年纽约时报的一篇文章指出这首诗的作者并不是德兰修女,而是Kent M. Keith)

  Anyway

  eople are often unreasonable, illogical and self centered;

  Forgive them anyway.

  If you are kind, people may accuse you of selfish, ulterior motives;

  e kind anyway.

  If you are successful, you will win some false friends and some true enemies;

  ucceed anyway.

  If you are honest and frank, people may cheat you;

  e honest and frank anyway.

  What you spend years building, someone could destroy overnight;

  uild anyway.

  If you find serenity and happiness, they may be jealous;

  e happy anyway.

  The good you do today, people will often forget tomorrow;

  Do good anyway.

  Give the world the best you have, and it may never be enough;

  Give the world the best you've got anyway.

  You see, in the final analysis, it is between you and your God;

  It was never between you and them anyway.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