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灯火夜微明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灯火夜微明的读后感10篇

2018-02-22 21:0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灯火夜微明的读后感10篇

  《灯火夜微明》是一本由田海遥著作,中央编译出版社·朗朗书房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页数:269,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灯火夜微明》读后感(一):平淡之中有深情

  I will take it as a treasure. And it's really a pleasure.

  我大概是第一个拿到这本书的人吧,即使不是,也是第一批。作者君本人寄给我的,嗯,想到这里,心里还是小小的雀跃的。与作者一样,我,包括喜欢这本书的许许多多人经历了漫长等待,虽然远不及她本人来的漫长。忽然忆起此前疯狂喜欢HP的时候,2007年,几乎是一日日数着日历盼罗琳的新书,当7月7日书店开门的那一刻,我几乎是百米赛跑的速度冲进书店,抓起书结账完就如饥似渴地读了起来。收到快递信息那刻,我也是如此迅速地冲了出去然后徒手开始撕包裹了。大概是无与伦比期待才会如此急切,以至于,怎么说呢,不能多等待一秒。与太多太多的读者一样,我们如此期待它,而这一切终于成真。想起那位编辑的话——能够促成这一切的发生,荣幸之至。是的,我一样,荣幸之至。

  作者君,是的,是个非常可爱的人。虽然她本人的文风就如一些读者所言,也如她最喜欢的作家之一布朗肖的风格那般——尽可能抹去文章自己影子,但私以为,论及作品,还是要和作者做些联系的。曾经与她说,物品在我眼中犹如尘埃,尘埃之意在于需要重视不浪费,但却无需执念以至于疯魔。又说,物品的动人之处大抵是与之相连的人和与之相关的回忆,因为承载着人的情感,因为成为回忆的见证,变得鲜活而具有温度。就像那只叫做平安的黑猫,虽然有无数只猫,但它是独一无二的平安。或者,一本本淘来的书,并不见得是具有收藏价值的珍本,却因为其间故事的动人曲折,结识的人,笑谈与共鸣,此间种种,成为不可替代的珍宝。这本书也是如此,承载了回忆和情感的书店,因为她想要善始不终的心愿,得以面世。所以,对我而言,这是珍宝。那些书店于写下此书的海遥,于千千万万的我们,亦是如此。

  art One:自序——愿善始不终

  晚上有课,翻开书本,也只是仔细看了自序和后记,还有些读者的留言。愿,善始不终。这是作者君曾经在公众号聿曰(书的繁体字“書”拆开便是这两个字啦)上的一篇文章,写到了这个项目的起源,包括聿曰的诞生。幼时在书店流连忘返,但最终还是见到了离别,是的,也就是星罗棋布的小书店们的终点了。

  【而我看见书店老板,那个我在认字时就认识了的人,将裙子提到膝盖,绕过阻塞过道的书,无声地走过来。我记不起她的神情,只记得她说:“我很抱歉。”】

  这一段我一次次读到,印象极为深刻。忽然就想起了作者君写过一篇论及“平淡之中有深情”的文章,有关于“暗恋表白,回家写日记”的李商隐。文字最高境界大抵是一切繁华修饰落去,只剩白描,看似平淡,但细细品读,却能感受到那种绵长厚重的情感一点一滴渗入骨血。我看到这里大抵就是这样的感觉吧。

  就在写下这些文字的此刻,我和作者君聊天,如此说——

  “这一段我印象很深刻。当时我就想起你说的李商隐“暗恋不表白,回家写日记”那篇文了。真的是很平淡的句子啊,但是读起来,非常非常有画面感,就好像是那种慢镜头一般。如果这是一部电影,那人一定是一步,又一步,一秒钟变得像是一个世纪般漫长,空气都凝固了一般。”

  “我在给Randall的留言里还翻译了这段,我也很喜欢。”她如此回复道,“这段英文版我觉得比中文写出来美233。”

  在这里贴上大概的还原版好了——

  【On a soundless autumn day, a bookstore I had started to wander around in as a kid closed quietly. Silently the empty shelves stood, reminding me of skeletons. The books, in higgledy-piggledy stacks, blocked the narrow aisles, where a white cat curled itself into a ball. Dust motes rose and fell in the dim light. Lifting her skirt up to her knees while going around the dusty piles, the owner walked towards me. “I am sorry.” She stared off into the distance, her eyes radiating deep sorrow.】

  这种感觉,大概不像是琼瑶剧中男女主人公分离时撕心裂肺痛楚。然而不同于锐痛来得又急又猛却不够持久,应该说,那种痛感类似于南方的冬日。冷意一点一点像是冰水渗进了身体感情开始是淡的,却很持久,哪怕相隔了很久想起来都觉得清晰如故。还有自序中提到的潇水堂,以及我所不知道的,甚至于,很多人也不知道的无数个无声无息消逝的书店就那样走向了终点。

  就像一把在风中被吹散的尘埃,什么都没有留下。仅有极少的人保留着它们的回忆,然而当回忆也开始远去之后呢?当那些保留着回忆的人们也都接二连三地消失于世界上呢?

  于是,即便是小小的心愿,或者是微茫之力,也想去留下些什么。书名“灯火夜微明”的由来大概是说这些独立书店,成为城市中闪耀的星星灯火,让万千如作者君一般的读者受益。开书店并非容易事情网络媒体越来越发达的今日,书店似乎成为了被时代洪流抛却身后的旧物。斑马书店的店长明华说道,一周卖两本书,一本赚四块钱,如何继续?现实艰辛碾压让灯火们一盏盏熄灭,但终归,我们需要它们的存在。如书中所言,单向街书店创始人之一许知远说:“背对盛世中国,追寻内在自由。”任何时候,我们都需要一些甘愿背对的人,一些特立独行灵魂,一些不因为时代潮流将这值得珍重的一切摒弃就被裹挟其中的读者们,或者是书店老板们。我们需要有人,将灯点亮。

  万幸之至,那些被灯火所温暖的人们,你我,对这本书抱着期待的人们,作者君本人,我们开始接过了火把,一盏盏点亮那些曾经熄灭的灯火。我想“灯火夜微明”,用来形容这些书店相当贴切,用来形容作者君写下的此书,也是相当贴切的吧。

  因为珍爱,所以愿意付诸于行动吧。“是谁传下这行业,黄昏里点亮一盏灯”,而如今曾被灯火照亮的人,也成了点灯的人。

  在作者君为聿曰600天之际写下的文章中如此说:“’灯火夜微明’,书的题目,是昌黎先生的成句,借用在此,自度也颇为恰当。这个句子放在深爱的独立书店身上,总让我产生一种五味陈杂的心绪,喜则夜有灯火,奈何仅是微明。”

  我却在想,灯火微明,不如倒过来看。君叹息仅是灯火却微明,我想说,即使微明,但灯火长存,星星不灭。

  因为有你,有我,有这万千热爱的人们。大概“活着”不仅仅是有形实体的存在吧,而是一种精神,无形的力量。正如臧克家的那句诗——“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听起来似乎有点儿矛盾,但细细想来却很有道理。真正的消亡大概是神魂的散去,而非实物的湮灭。即使书店们无声地离去,如此之多,但因为我们记得,所以总是会有下一个人,更多的人为此努力奋斗,想要心中珍视的美好,无论知识或是情怀长久的保存下去。这大抵就是意义所在了。

  我想说的,无非是“传承”二字罢了。

  而很高兴,有人将这一切记录了下来。我翻阅着,纸张触手本无多少温度,却有暖意上心间。深情之至,愿去传承,所以即便表面平淡至极,但也格外动人。

  “我做这个摄影项目,也是抱着这样一点愿望,希望凭我的一点努力,能帮助它们留下。而在未来岁月里,我希望能再推开它们的门,却不是为了送别。”

  正如此刻翻动着书页的我,希望能以这微茫之力,让更多人去了解实体书店,了解这纸页间的厚重与深情,愿,善始不终。在未来的岁月里,我希望,是的,如作者写下的留言,踏足京城的那日,可以推开它们的门,亲身感受下微明却格外温暖的灯火,照亮前行的路。

  art Two:附录——我的读者是真爱

  在拿到书的大概十来天之前,我就和作者君聊过附录的内容。当时豆瓣上已经出现了信息,我看到“真爱”二字之后,八卦之心油然而生,忙跑去戳作者君。此后知道了这是千千万万的聿曰读者们所写下的留言。这感觉真的很棒,就像是一个点灯的人对你伸出手来,微笑着说“来,与我一道”,而原本就被灯火照耀的人,突然间有了种,怎么说呢,“我也在此中为此而努力”的欣慰成就感吧。

  我们是其中的一份子。

  相当平易近人的感觉,一下子那种透出纸页的温度又鲜活了几分。

  我一条条读着,仿佛也看到了一张张面孔,老的,少的,男的,女的,每一张都不一样,但相同的是那份热爱与共鸣。有衷心祝愿,愿细水长流,灯火长命不灭;有击节赞叹,为作者君本人的才情,为其睿智大气的风格;有分享经历,共鸣的是不同的事却相同的情。

  我也是其中关注的一份子,也如作者君一般,童年部分时间在书店中度过。以及,就如其中一位读者所言,买书实在是比美食或者衣服,性价比高出太多了。小时候的我拿着五块钱,一本书和一份零食选择绝对是前者。因为零食吃掉后就离开我了,书却能一遍又一遍读,甚至,常读常新。

  其间的感动温情相似之处,大抵是因书结识,然后又再去结识新的书籍,如此轮回,反复不灭吧。

  留言们不po了,已经一点多了。

  art Three:后记——犹如故人

  在结识作者君不久,我就知道了这个与她同年的,高三孩子。他们在爱好方面有着惊人的相似,匹配程度极高,到了可以书单歌单拿来分享交换,箭箭正中靶心的地步。这样的存在,我是羡慕的。这种感觉很奇妙,就好像是看着另一个自己一般,在不同的地方过着不同的生活。然后分享所见所闻,惊叹又欣慰于,这世界上有另一个我的存在。她说起,嗯,小辰辰的语气,很激动,又蕴藏着很深的感情,恰如文中写下的书店们。大抵深情莫过于共鸣吧。

  这里比较值得说的就是作者君的个人风格了。“没人气”,就如前面提到的,与她推崇的布朗肖一样。我想了些时候,到底给本文写什么名字。是微明却长存的灯火呢,还是平淡中有深情的作者本人。最后决定,后者吧,因为先认识人才看到书嘛。总想起一句话,最朴素话语中蕴含着最深刻的哲理。类比此处,未必极为妥当,但总是有点儿关联浮华的文字,开始给人以当头一棒,一下子将人卷入其中,状似洪流,奔涌而过,却终归不够长久。用所谓的“能量守恒”来看,起初用力过猛,以至于后劲不足,反倒是教人日后淡忘了。烈酒虽猛,但宿醉之后,留下一阵子头痛,也就再无其它了。我与她一般,喜欢平淡的文字,看似并无人味,点点滴滴,慢慢道来,仿佛是讲别人的故事般从容自若。但细细品读,越能感受到,是的,如小辰辰所言,“字里行间那份浓得化不开的深情”。丝丝缕缕,越是深入,越能感受其分量所在。她的文,她的人,就像是一杯茶,开始清淡,似乎没有刺激的口感,但是时间推移,却越发能感受到唇齿留香,余味悠长情深且厚,才会在平淡外表下,绵延如此之久吧。除此之外,便是大气了。虽说回忆是细微的,但那文风却是大气的,让我为此击节赞叹。他也是如此的——此吾不能为也。

  “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因为相似,才有那种温暖熟悉的感觉吧。于这互为挚友知己的二人如此,于书店与她,与我,与千千万万的人们,也是如此吧。

  .S:写在最后

  专业问题,非常忙碌,仅仅翻阅了此三章,写下一些文字寥表情意。正文有26个书店,三味书屋是京城第一家民营书店,因作开篇,有禾里刚刚歇业,故为尾声。其间还有24个书店,依照作者君的感觉对应了24个节气。正文我尚未读,故暂且不做点评。任何书或电影,或是其他事物,包括人,我总觉得细细了解后才有发言权,何况是我如此喜爱的一本书呢?大抵焚香沐浴斋戒似乎才能够吧(笑)。

  因为这些,原本对京城已经幻灭的我,也有了想要去领略感受的冲动了。

  况且,已经剧透了很多东西

  打分的话,再喜欢的书,除了最喜欢的小王子给了五颗星,其余都是四颗。这次四颗给书,一颗给作者本人~

  谨以此文,在这恰到好处的日子,献给海遥。

  一愿新书大卖,二愿灯火长存,三愿有越来越多点灯的人们,一同执手前行。

  《灯火夜微明》读后感(二):每一家书店,代表着一个国家的良心

  回家后已是晚上九点,下午三点半月总结会议,将近八点结束。按计划进行的跑步时间被挤压,等到回家,吃饭,洗澡后,时间已到十点。这就是我今天仅剩的时间。

  我原计划于今日读完《灯火夜微明》这本书,看样子是完不成了,还好,没看完,我也可以聊聊这本书。

  我双十一买这本书时,介绍里写,这是一本关于京城即将消失的书店的故事。买回来后,随意翻了翻,发现与其说是书,倒不如说是摄影集配字。在书里,介绍了北京大大小小的书店,三味书屋、鲁迅书店、单独等等,基本上是跑马灯样走了个过场,完全没必要出一本书出来。

  我现在可以总结这本书的写作格式,开头写如何到达或者找到书店,中间拖拖拉拉写书店里的装饰,书店特色,有什么类型的书等等,最后来个有点儿文艺范儿的结尾,文字完,最后随意甩照片上去。读着这本书,就像是在看书店介绍,好无趣文。

  我原以为,在这本书里会记录每家书店的情感,以及不少趣闻,哪知干巴巴几句话,随意拼凑成的语句,略显矫情范儿的文字,这样也能成一本书,我实在是大失所望。

  读到一半,我翻了翻书的背面,发现是一位高中生所写,心里对这种流水账似的写法,又多了几分鄙夷。

  书写得不好,我自然看得也潦草,所以现在还差一点就可以读完。

  不过在这本书里,倒使我想到重庆的书店。

  记得前段时间,有新闻报道说精典书店搬迁,从解放碑搬到南岸。我在搬迁之前去过一次,书店在一栋上百米高楼的地底下,若不是书店招牌大,我可能不会发现。

  沿着石梯往下走便进入书店,里面灯光算不算明亮,只能说是暖黄色,不知道是因为墙面涂成的颜色反光,还是整个室内环境便如此设计。

  在书店里,进去后会有一个圆形的小房间,里面摆满了畅销书,之后有一条走廊,走廊两边安的是旧重庆的壁灯,上面吊着几架电扇,两边是书,一排书延伸过去,出现一个方形的书屋,屋子中间放着板凳,上年纪的人坐在那里安静的看书,也有少数年轻人。可以想见,店主如此布置,自是把看书人放在中间。

  我沿着这方形的书屋走了一圈,没有什么特别的发现,对这书屋的感情,也没有新闻报道里说的那么深。不过出来时,还是买了本关于重庆方面的书,结果回家打开后翻阅,发现这本书介绍的全是重庆文创园里面的产品,实在是无趣之极。

  我现在很少去书店买书了。对于书店的记忆,有些模糊,想想曾经读高中时,从书店租来的书,因为太喜欢而舍不得还,宁愿不要那租金,也要抱在手里。等到我出来工作后,再回家,想去学校外面那旧书店看看,发现许多书店已关了门。县城里仅存的两家书店,也多已卖教辅为主。

  有时候我会想,这个时代没人喜欢看文学、艺术、哲学、历史、自然等方面的书,是好事,因为没人买,书的价钱自然不会高,我可以多读一些。可想到偌大的国家,连几家书店也没办法扶植,反倒觉得这个世界太不美好。

  曾听人说,一个国家的人民过得好不好,去看看那个国家的美术馆有多少。那么我想知道,是否国家的书店数量,是否能开启人的明智,启迪民心。

  《灯火夜微明》读后感(三):独有此路,惟爱支撑

  我想下一次去北京,首先要去的就是那些没去过的书店,无比向往,诚心炽热。

  我从小不喜他人玩乐之物,自识字未几但学会了拼音之日,已经忘却怎么入了读书的坑。那种爱,直到今日依旧无法断却,且日渐浓烈。

  记得那时候,住在极其偏远的地区,爸爸妈妈有时候会出去,问我要不要带什么东西,我总是以乞求态求妈妈给我买本书。那时候得了一本书如同现在得了一辆车般的喜悦,由于书少,就把有字的东西都读起来,一遍一遍,事实证明重复是学习最好的路,时至今日,那时看过的杂志上的一则笑话都还记得。家里没人我一个人在家的时候,会偷偷摸摸把两箱子书铺满整个床,然后躺在上面,那时候的心情,大概就是所谓的坐拥金山吧。

  小学时已经读了哈利波特非简化版那种全是文字的书,记得那时不喜欢读一本叫做《岁月留香》的散文集,后来过了几年,再读,只觉唇齿留香,真真的回味无穷,最后那本书成为我读的最多的一本,大概有十几遍。上了初中,读各种大厚本名著,上了高中反而退步了,因为高二迷上了网络小说,但还好,后来察觉到这实在没什么营养,也是把大神的书都看的差不多了,就退了坑,又开始读“散书”,就是不分种类不为目的的读,而这一读就读到了现在。

  说实话,身边人很少有人读书,偶尔有几个也是读的很少,所以自己有时候他们打游戏我读书的时候会给自己个赞,直到读了这本书——《灯火夜微明》,完全被作者惊人的知识量折服了,而且有自己明确的观点。我不由得说,我服。

  这样一本书,也许作者的意图是为了记录下那些消失或未消失的不错的书店,也可能是为了给爱书人一份帝都独立书店的地图,但是在我看来,这本书应该受到大力的推广,因为它真的可以带动许多人去将时间从微博、游戏、聊天、朋友圈等地方拉回来,拿去读书。

  这是个手机难丢的年代,因为很少有主人会放下手机,而独立书店,在这个时代消亡了大半。因为人们爱上了碎片化阅读,它快捷又容易理解同时有趣。因为电商的冲击,在电商发展壮大后,终于有人把手伸到了书店这一行当上,这给了独立书店又一重击,几乎将其击垮。

  当然,电商并非不好,它快捷方便同时价格上也有优惠,但我们也爱独立书店那种各自不同的滋味,而如今,它们该如何存活,千万读书人的书店情怀又该去向何方?

  我们无法阻止时代的发展,而独立书店在时代的夹缝中依旧会艰难生存,但却始终难以倒下,因为独立书店存在的最重要生命力,不是金钱,而是情怀与梦想。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