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人格心理学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人格心理学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2-23 20:3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人格心理学经典读后感10篇

  《人格心理学》是一本由Jerry M. Burger著作,中国工业出版社出版的356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2010-3,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格心理学》读后感(一):纯感想

  严格来说,我没有完全读完这本书。这本书讲了人格心理学不同的流派,从理论到应用,到研究。除了精神分析流派之外,其他每个流派一般都会安排两章内容。关于认知流派、行为主义流派、人本主义流派的相关研究的章节我都没读。

  这算是我接触心理学来读的第一本书。这和我之前对心理学的认识有很大不同。我想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也是出乎意料的。我自感认识不够,但总想总结个什么,所以,也只好说自己是纯碎写写感想。

  心理学首先是一门科学。它存在研究方法。从这本书里反映给我的信息来看,每一种理论都存在对应的大量实验。就像我们认识的科学一样,存在假设-验证这个研究过程。这是我对心理学的印象之一。

  人格心理学的每个流派,其实都还算很好理解。每个流派确实存在显著的区别,当然也有部分地方相似相同

  我想,通读全书,虽然掌握不同流派研究人格的方法、理念固然重要,但让自己获得一种研究人格的方法才是更重要的。

  《人格心理学》读后感(二):之三 精神分析流派 新弗洛伊德主义

  关键人物:阿德勒;荣格;埃里克森;霍妮

  新弗洛伊德学者指出:

  弗洛伊德的局限性有三点,一是认为人格在人生前五六年就几乎完全形成的观点;二是强调人格的本能根源;三是整体消极色调,即人在很大程度上被本能和无意识力量控制

  代表人物:

  一、阿尔弗雷德.阿德勒:个体心理学

  1、寻求优越感:人做的所有事情,都是为了建立一种优越感来克服生活中障碍,克服资本感。适度自卑,推动人们努力工作,求得进步,驱使自己建立优越感,摆脱自卑,过度的自卑会产生相反的效果,产生无助感,拒绝或远离挑战而不是正面战胜困难

  2、父母对人格发展影响:父母给孩子过多的关注,会造成溺爱危险,剥夺孩子的独立性,引起更强的自卑感,他们无法独立生活,不能应付生活中人人都会遇到的麻烦挫折;父母对孩子的忽视,使成年后的他们无法建立亲密个人关系。因此,父母应当让孩子去解决问题,自己做决定,即便他们会做错,对他们的未来也有好处,但是也要

  3、出生顺序

  《人格心理学》读后感(三):我们为什么需要理论

  小事随性,大事斟酌。我想这才是大部分人的真实写照。但我们斟酌的依据是什么?怎样才能比较正确地预测我们这个决定所带来的后果

  所以我们需要理论,或者一些方法论,就好比大部分人在做事时候需要一个理由。又或者这么说,与其你告诉我要怎么做,不如先告诉我为什么要这么做。说服一个人,劝慰一个人,也只是遵循这般浅显的道理

  但理论其实是不能被证真或证伪的。就像我们所知道的没有绝对真理一样。理论只能通过研究来得到或多或少的支持。通过研究,检验的理论预测越多,我们就越相信该理论对事物本质坐车的描述是正确的。其实相信理论,在本质上,跟怀着别的信仰差不多

  关于一个理论的各种流派,就跟盲人摸象一般。每个盲人了解到的,只是大象的一部分。由于真正的大象比他们摸到的东西更多,所以每个盲人说得都对,但是都不完整。我们对各种流派都保持一颗宽容的心,因为我们知道不是每一种理论都是正确的。但每个流派与理论,都在帮助我们理解“我是谁”这问题上提供了某些有价值的东西。

  我觉得这本教材真的要比什么厚黑学,提高人际EQ的书都要好。以前从来没有好好思考过,为什么一本书能够成为一本教材,或这本教材是不是一本好看的书。但这本书竟是那样睿智有趣,且理论强大逻辑清晰。它客观宽容地对待每一个流派,使你了解到每一个流派的精华之处,以便在实操中更好地运用。在了解这些人格流派理论之后,开始告诉你该怎样用理论来解决问题,用什么方法来测量人格。

  人格是一个很诱惑话题。它之所以吸引我们,很重要的一点在于,我们可以根据人格去预测一个人的行为,更好地掌握事情的走向。但为什么一个人会形成人格呢?会形成稳定的行为模式?一些专栏作家经验智慧,或者对人性敏锐的洞察力,去评价一个人的行为。在某种程度上,他们表现出的只是我们理解人格的一种途径。而人格理论家研究别人的著作,作出自己的观察,然后解释在他们看来人类行为的原因是什么。这是一件多有趣且激动人性的事情啊。对自己的观点,进行实证研究,通过研究来检验理论做出的预测。

  与人格理论挂钩的是心理治疗。许多著名的人格理论家当中有许多人同时也是治疗的专家。他们给病人治病的实践使他们关于人格的思想得到发展和完善。而心理治疗有很多不同的方式,每种方式都反映了心理治疗专家对人格本质的看法比如说,精神分析学派的治疗专家更关心导致问题行为的无意识的东西。人本主义的治疗者更多是以一种间接方式为患者去提供一种恰当气氛,让他们深入自己的情感世界。认知治疗者则试图让他们的患者改变加工信息的方式,行为主义者则创设环境,使人们期望的行为多出现,不期望的行为少出现。

  心理学真是一门极其精细的学科。有趣的外表下是各种理论和设想孜孜不倦的论证。理论之后需要研究,而研究的目的就是为了支持假设。研究者提出理论,作出假设,并收集数据来支持或否定假设。像拼图一样,每一项研究都对我们理解人格作出了贡献。而研究又是永无终止的……

  《人格心理学》读后感(四):是水潜流

  算不上书评,仅是基于对书中观点的理解,做一番整理,以及一点体会

  这不是很奇怪又很有趣吗——“人格”,原本是一个用来描述人们稳定的行为方式和内部过程的词汇,但心理学家在探究其奥义之时,却形成了五花八门学术流派,以及形形色色的学说。流派与流派之间,有的是亲表关系,长幼有序,有的是好朋友,有的则是分手恋人,熟悉的陌生人。学说呢,仿佛欧洲冠军足球联赛的32强球队,各有各的风格和阵势,都卯足了劲头,不要在时代的赛场上被淘汰出局。

  为什么“稳定”的人格却催生了“不稳定”的流派呢?也许正像人格的形成,众水潜流,汇成大河,而究竟何处为源头莫衷一是。又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的确很多,诸如性别文化影响力,还有成就、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幸福感健康,等等,也都与人格的形成有着某些联系。每一个流派都查明并验证了人格的一个重要方面

  例如,精神分析流派强调“潜意识(unconscious)”对行为的影响力。人格划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一个健康的人格中,自我掌控者本我冲击和超我的需要,为达这一目的,自我通常要使用防御机制。而人格上出现问题,则有可能是使用了不当的防御机制。

  特制流派心理学家更多的是学术研究者,而不是治疗师。这种学说的主要优势在于容易将人们进行比较。最有名的是“大五(the Big Five)”人格因素模型:神经质、外向性、求新性、亲和性、尽责性(Neuroticism,Extraversion,Openness,Agreeableness,Conscientiousness),首字母组成“OCEAN”,人格的海洋,基本描述出人格结构。“大五”的发展也引发人们兴趣,探究人格与工作绩效之间关系,而其中特别“尽责性”,被认为是预测绩效的最佳指标

  生物学流派则研究了人格的生物学基础,把人们天生的一般行为倾向称为气质,强调了人格特质的遗传力,以及生理过程对于个体差异的影响。

  人本主义流派的关键词是“责任”,其核心是强调人的责任、强调此时此地、从现象角度看个体、强调人的成长。有名的学说当属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帮助人们形成幸福、健康的人格。需要层次呈金字塔模型,从低到高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当然,行为是多元驱动的结果,低级需要的满足程度对行为的影响较大,却决非决定性的。关于马斯洛的观点,不妨略多提一下。处于“需要层次”顶端的是“自我实现需要”,那么自我实现的人是怎样的呢?马斯洛认为,其标志是“自我接纳感”,他们能够接受自己,承认自己的缺点并努力去改进。马斯洛还列举了自我实现者,或者他认为心理健康者的几个特征:较少受文化规范习俗约束,具有创造性,拥有高峰体验”,具有少却深厚友谊,具有“富于哲理的、无敌意的”幽默感,他们取笑所有人,也包括他们自己。如同我们平时说的,笑笑别人,也给别人笑笑。

  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流派,发现了“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行为主义者感兴趣的,只是那些可观察的行为,而情绪思绪、期望、价值观、推理、顿悟、潜意识,等形而上的东西都要抛弃。通常我们印象中,那些穿着实验服,玩弄小白鼠的心理学者形象,就是行为主义。典型的行为主义治疗师并不花太多时间寻找患者产生问题的原因,相反,他们关注的焦点是可观察的行为。

  认知流派,引入认知因素来解释行为。大多数认知心理治疗师会帮助来访者认识到不合适想法,而用更恰当的想法取代它们。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心理医院学习心理动力学治疗时,偶遇在精神卫生中心学习认知疗法的同学,当我们显摆心理医院的老师如何运用精神分析法,抽丝剥茧、显现真实时,那位学习认知疗法的姐姐却对探究自我毫不感冒,她认准一句话,“认知不改变,谈什么也是枉然”。其实这也是考试必然会考到的理性情绪疗法的理念,心理治疗A-B-C过程:A是诱发事件(activating experience),C即情绪结果(emotional consequence),从A的个人挫折到C的强烈消极情绪之间,则加入了一步B,非理性观念(irrational belief)。理性情绪治疗师要做的就是向来访者提出挑战,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非理性观念,并认识到这些观念是怎样导致他们得出错误结论的。当然,这并非易事

  对于人格出现问题,各个流派有自己的解释。比如针对“抑郁”,精神分析会把抑郁看作一种向内的愤怒,我们经常会听到治疗师说,“他(她)有很多愤怒没有处理”;特质理论家会查明究竟哪些人容易抑郁;生物流派会找出具有抑郁敏感体质的人;人本主义认为出现抑郁,是由于自我不能建立良好价值感;行为主义认为抑郁是生活中缺乏积极强化所致,抑郁的人没有看到生活中有什么值得做的事情;认知流派则会找出抑郁者在处理事情、解释世界时的非理性认知。

  要说我感到哪一种学说最确切呢,或许你能猜得到。从前王老师做完咨询,上午一杯咖啡、下午一杯茶,就开始滔滔不绝的聊天,一方面也是释放咨询中积淀的负面能量。可是每当我有问题问他这怎么解决,那怎么解决,他都没有明言过该怎么做。后来我下载过一部美剧《扪心问诊 In Treatment》,“大长腿”浏览了一下说怎么会有这么闷的剧,它到底在讲啥。剧里的治疗师每天迎接不同的来访者,埋进沙发里谈话一集半个钟头就过去了。咨客的状态时好时坏,临走时也未必会变更好。有时咨客大曝隐私,有时和治疗师兜着圈圈说些不着边际的话;而治疗师的状态也不一定很好,有时还和咨客陷入情感纠葛,自己也有心理矛盾,要寻求治疗。似乎一切如此让人气馁。

  慢慢,我体会,心理治疗的确是迂回又难解的事情。顿悟、明了的答案是那么少。不假神力,亦为凡人,治疗师没有能力也不应有权力去扭转一段人生,他不过在不断努力,调试着提供一种支撑,陪伴来访者在适当时机,表露藏在心底创伤、情感和感受,让话语水流身体,能够自我修复就好,自然缓慢细微,而值得期待

  《人格心理学》读后感(五):零基础学习

  我不是专业学心理的,是完全有点感兴趣的普通读者门外汉。因为现在市面上的一些心理学都太快餐了,很多不好看,只是利用人们对心理学的好奇兴趣和不了解而应景攒出来的小册子,所以我才想看看专业的书是怎样的。

  结果发现教材果然是教材,是完全不以吸引眼球为目的的,因此读起来有时感觉有点枯燥,而且果然是从科学角度学习角度来著述的,看的时候也完全会从客观学习的角度去读,很难把自己的感受套进去,或者即使想套进去想作被试也没有什么机会,因为这显然不是个心理测试书。

  当然还是很有收获,直到了很多以前不晓得的概念、理论等等,也对于一些问题有了完全不同的认识,不过也许读完下一步社会心理学之后,我还是想找一些案例多的书来看。

  《人格心理学》读后感(六):之三 精神分析流派 弗洛伊德

  关键词:无意识,攻击行为(向内或向外)

  关键词补充:每个人的心理能量是有限的,为心理机能提供或多或少的动力。

  具体来说,

  一、理论方面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1939)开创了综合性的人格理论。

  第一,他发现了无意识对人们行为的影响力,通过催眠或自由联想等手段,引导患者回忆起早期创伤,说出潜藏在内心深处的事物,而这些隐藏的经历与患者的症状有密切关联。·

  第二,解剖模型(活动场所):人格划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其中,意识是人们可以察觉到的想法,不断涌现和更新;前意识包括大量的可再现的信息;无意识的内容无法提取进入人的意识中,但它决定许多日常行为。 结构模型(角色):人格划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其中,本我遵循快乐原则,满足个人需要,不受任何物质和社会的约束,婴儿时期对于想要东西的反射行为,成人之后本我受挫,隐藏在无意识中;自我遵循现实原则,根据情境的现实性来满足本我冲动,在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之间自由移动;超我遵循道德原则,代表社会、父母的价值观,在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之间自由移动。

  第三,本能(驱动力):生本能(力比多),一切以获得快乐为目的的行为;死本能(攻击),表现为向外攻击他人或者向内自毁行为,两者皆为无意识动机。

  第四,人们体验一些含糊的焦虑感,即不被接纳的无意识设法冲破意识的阻拦,以意识的方式表达出来而导致的困窘。自我必须消耗能量来控制本我,产生处理非期望像和欲望的方法,即防御机制,如下几种,1、压抑。压抑是一种积极的努力,将有威胁的内容排除在意识之外,但自我需要持续耗费能量来压抑,这种情况下,自我必须强大才得以稳定人格!2、升华。升华是唯一成功的防御机制,自我把无意识冲动转化为社会认可的行为,自我可以诚实表达,无须耗尽能量来抑制。3、替代。人们不合理的害怕或恐惧,正式象征性替代的作用、4、否认。否认不是忘记,而是坚持某些事实不是真实的,自我不让某些想法到达意识,否认得越多,与现实接触就越少,不利于心理机能的运作。5、反向作用。自我按照与无意识欲望想法的方式行动,以躲开可怕的念头,将真实的想法继续隐藏在无意识中。6、理智化。使用严格的理智来考虑分析问题,将原来困难的想法带入意识,而不感到焦虑。7、投射。将无意识的冲动归于别人,认为别人是这样想,以此摆脱“我自己就是这样想”的观念。

  第五,人格发展,即心理性欲发展阶段的划分。口唇期人格(依赖or攻击);肛门期人格(秩序感);性器期(恋母情结)。

  二、相关研究方面

  强烈的本我冲动被排除在意识之外时,并没有消失,而是以伪装或改变的方式来表达出来。捕捉无意识想法的枝节,方法如下:

  第一,梦的解析。梦是实现愿望的一种方式,梦代表着我们期望的东西,普通梦境中有形形色色的象征物。梦是无意识的集中体现,为无意识冲突的表达提供了一个安全、健康的出口。梦是尚未解决的冲突在熟睡时的浮现,梦的再现反映冲突非常重要且悬而未决。

  第二,投射测验。包括罗夏墨迹测验和主题统觉测验。投射测验不要过分去依赖,应结合当谈、观察、个案材料及其他心理测验搜集的信息同时使用。

  第三,自由联想。

  第四,弗洛伊德口误。

  第五,催眠。

  第六,意外、

  第七,象征性的日常行为

  《人格心理学》读后感(七):之一,人格的定义及研究方法

  一、人格的定义

  人格,尚没有一个公认的概念,但在本书中,人格被定义为:个体自身的稳定行为方式和内部过程。1、人格是稳定的。人们对于所处情境的反应各有不同,每个人的行为方式中具备某种稳定性和连续性。2、人格关注的是内部过程。人们面对情境所产生的行为表现会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但人们不同的表达和应对方式是来自于内部的。

  二、人格的六个流派

  1、 精神分析流派

  关键词:无意识;攻击行为(向内或向外)

  2、特质流派

  关键词:个体差异和稳定性

  3、生物学流派

  关键词:遗传素质;进化论

  4、人本主义流派

  关键词:需求满足;自我价值感、自尊心、接纳自己;

  5、行为主义/社会学习流派

  关键词:行为学习;强化;掌控力

  6、认知流派

  关键词:信息加工;思维方式;解释归因

  三、人格研究:理论、应用、评价和研究

  1、理论【关于人格类型和个人内心过程的描述、人格怎样构成、怎样发生作用(运行机制)】

  2、应用【心理治疗、教育和职业行为】

  3、评价【心理测量量表】

  4、研究【假设-检验技术等研究方法】

  《人格心理学》读后感(八):人格心理学读书笔记

  2013年初次读这本书,当时只给这本书写了四个字的评语,就是书中最开始对各流派关于人格理解的描述——盲人摸象。当年刚接触心理学,对流派认识不深,甚至对一些流派有所抵触,现在想来大概也是没有认真读完的,如今重读当真获益匪浅。按章节做个读书笔记,算是摘要吧。

  一、什么是人格

  人格的定义在心理学分支领域上存在着差异。可以定义为源于个体身上的稳定行为方式和内部过程。内部过程是从人的内心发生、影响着人怎样行为、怎样感觉的所有情绪、动机和认知过程。曾经在一本书上还看到过一句话:一个人的人格就是这个人过去所有人生体验的总和。非常认可。

  本书介绍了解释人格的六个流派:1、精神分析学流派;2、特质学派;3、生物学流派;4、人本主义;5、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流派;6、认知流派。

  尽管精神分析近些年来遭到了越来越多的非议,可我还是认可当中所给出的大部分解释。

  人格是存在文化背景中的,中西方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本书介绍的多数理论和研究是基于对个体主义文化的观察。

  二、精神分析理论

  和不少人一样,我看的第一本和心理学相关的书就是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它不仅帮我解决了当时困扰了我许久的一个梦,也打开了另一扇世界的门。

  1、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最重要的一个发现,就是潜意识(无意识)。他认为无意识的内容决定了人的许多日常行为。

  他将人格结构分为:本我(遵循快乐原则)、自我(遵循现实原则)、超我(遵循道德原则)。

  书中写道,精神分析案例包括这样的无意识主题:对父母的憎恨,对配偶的攻击性,乱伦的念头,对儿时创伤经历的记忆,及类似的对意识来说具有威胁性的想法。但自我有处理这些问题的技术,统称为防御机制。

  主要的防御机制包括:

  (1)压抑(自我通过积极的努力,把威胁他的内容排除在意识之外);

  (2)升华(自我将危险的无意识冲动转化为社会认可的行为。例如想要攻击的冲动可被升华为运动、进行合理的比赛等);

  (3)替代(将冲动放入一个没有威胁性的目标。例如,一个孩子很怕蟑螂,其实是将对蟑螂的害怕替代了对父亲的害怕);

  (4)否认(否认接受某些事实的存在。与压抑不同,否认不是选择忘记,是坚持某些事情不是真实的,否定特定的事实,从看不到现实到歪曲自己的记忆,以减缓创伤事件带来的焦虑);

  (5)反向作用(与实际的想法相反,通过反向的的方式行动,以躲开可怕的念头或欲望;例如明明是恨,却一遍一遍告诉别人有多爱对方,以隐藏无意识中存在的憎恨);

  (6)理智化;

  (7)投射(将不可接受的思想和情感归于其他人身上,是一种将引起焦虑的原因向外推移的方式,目前运用得比较多的一种防御机制)。

  研究认为,使用否认和投射之外的防御机制有时被作为情感成熟的标志。

  通常我们无法找到无意识,或者说很难意识到“无意识”的存在,但弗洛伊德认为,本我冲动的真实本质即使被本我压抑了,通常也会以一种伪装的方式发泄出来。书中主要描述了以下七种技术:梦、投射测验、自由联想(也适用于解梦)、口误、催眠、意外、象征行为。

  2、荣格

  荣格最重要的理论:集体无意识。

  集体无意识是由原始意象组成的,这些意象统称为原型。重要的原型包括:女性原始意象(指男性具有女性的一面)、男性原始意象(指女性具有男性的一面)、阴影(比喻为我们人格中的阴暗面)

  3、埃里克森

  他提出了人生的8个阶段(心理咨询考试的考点,不做重点记录,P67)。

  4、卡伦•霍妮

  如果说《梦的解析》是启蒙书,那看卡伦•霍妮的作品应该是让我坠入自我深渊的推手,让我想要更深地了解自己。但也因为当年是在没有基础的情况下,过早便接触了她的作品,导致实际的解读存在误差,即使后来有意识到,却没有再重新翻看,也许是时候重温了。

  她的一项重要研究是关于神经症。

  霍妮根据人们避免焦虑的不同方式确定了三种交往风格的神经症患者:

  (1)接近人群

  强调自己的无助以寻求父母或养育者的喜爱和接受。其结果是,这类人对被爱和被接受产生了强烈的需要。所以他们会不加选择地依附于身边的某个人。

  (2)反对人群

  他们应对焦虑的方式是战斗。表现形式为攻击,包括语言攻击。他们认为爱和其他积极情感是愚蠢和软弱的,他们只在有利益可寻的情况下才与他人建立关系。

  (3)脱离人群

  应对焦虑的方式是回避。对隐私和自我满足有强烈渴望。

  5、新弗洛伊德主义理论

  玛丽•爱因斯沃斯就婴儿和母亲的关系,提出了成人依恋的三种主要类型:

  (1)安全型(56%):容易与人亲近,信赖他人,不担心被抛弃,不怕别人太靠近。

  (2)回避型(25%):对于他人的亲近会感到不安和紧张,很难完全相信和依靠他们。

  (3)焦虑——矛盾型(11%):对爱缺少安全感,过于苛求对方,太希望受到注意以至于会吓跑别人。

  有研究测量结果表明:52岁,95%的安全型成人已结婚,仅有24%的离过婚。相比之下,仅有72%的回避型成人结过婚,50%的人经历过离婚。

  三、特质流派

  特质理论家常常不注重查明行为机制,更关注描述人格和预测行为,而不是解释人们为什么会表现出这样的行为。所以特质心理学家更多的是学术研究者,而不是治疗师。

  1、高尔顿•奥尔波特

  他把适用于每一个人的特质称为共同特质,把5-10个最能说明个体人格的特质叫做核心特质。

  2、亨利•默里

  他关于心因性需要的理论:在某种条件下以某种特定方式做出反应的可能性或准备状态。

  他认为,一种需要能否被激发取决于情景。例如,如果一个人对保持身材没有需求,那么即使知道吃一些不健康的食物会让自己增胖,也不会影响他的行为。

  3、相关研究

  (1)成就动机

  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内隐成就动机;二是自我归因动机。

  高成就需要者的突出特征之一,就是他们是有节制的冒险家。他们还喜欢那些须对结果负责的工作,渴望获得有关其工作表现的具体反馈意见。

  归因的三个维度:稳定性维度、控制点和可控性。

  (2)A型性格,敌意和健康

  A型人格维度被称为心脏病易感行为方式(简单来说,是医生发现心脏病人的行为与其他病人不同,于是在这个维度上,称为A型人格,并非指血型)。

  典型A型有克服困难的强烈动机,他们喜欢竞争、权力和受人瞩目,但也易激惹(我妈接近于典型,心脏也确实不太好)。反之,典型的B型人则比较放松、不急迫。

  A型特质的三种主要特点:第一,更具竞争性;第二,有时间紧迫感;第三,对待挫折情景时更容易产生攻击性和敌意。A型者渴望能有效地控制自己遇到的人或情景。

  A型可以很好地预测心脏病,引起该结果的罪魁祸首是“敌意”。研究者把这种特质称作愤怒或攻击性。

  (3)社交焦虑

  社交焦虑的人具有一般的焦虑症状:生理唤醒水平高,不能专心,感到紧张。它与性格内向不是一回事。

  许多研究者认为,产生社交焦虑的原因是评价恐惧。对评价的恐惧使社交焦虑者采取各种方法降低对别人评价时产生的恐惧。

  研究发现,集体主义文化中的人比个体主义文化中的人更羞怯。

  (4)情绪

  情绪的三个方面:情感性、强度和表达。

  高、低情感强度的人在测量快乐和幸福时得分是一样的。

  情绪表达对心理健康有益。

  (5)乐观主义和悲观主义

  乐观主义、悲观主义与文化有关(有研究比较发现,集体主义的人比个体主义文化背景下的人更悲观)。

  乐观主义对逆境的应对要比悲观主义者好,且乐观主义有益于健康。

  关于防御性悲观:与只是想到失败的悲观主义者不同的是,防御性悲观者忧郁的预期只是在应对即将来临事件时所使用的缓解策略的一部分。防御性悲观者的策略并不是为了要失败,而是要让自己对可能的坏结果做好准备(想起之前的上级总喜欢说我想法悲观,现在真想把这句话直接呼她脸上,劳资是防御策略,为坏结果做准备,才不会盲目乐观)。

  四、生物学流派

  1、艾森克的人格理论

  他把所有特质归为三个基本的人格维度:内外向性、神经质和精神质(模型图见P143)。

  研究发现,内向者和外向者的大脑特定区域对情绪刺激的反应方式确实存在差异。内向者比外向者对刺激更敏感。比如,当置身于活跃的社交活动的刺激中,内向者更容易被唤醒,当给予化学刺激,如咖啡因或尼古丁时,内向者比外向者更容易产生反应(关于咖啡问题,我和我姑都是内向者,却对咖啡几乎无反应,不知这要如何解释)。

  2、气质

  心理学家把一般行为倾向称为气质,如安静、活泼、好交际、害羞这些倾向。

  成人的人格既受所遗传的气质决定,也受环境因素的决定,并且,气质影响环境,环境又影响气质发展成为稳定的人格特质的方式。两个生来具有同样气质的孩子会变成不同的人。

  3、抑制和非抑制儿童

  抑制型儿童是自我控制的、温和有礼的,他们在面临不熟悉的人和情景时更容易焦虑。

  非抑制型儿童则表现出相反的模式(可以理解为更外向,更容易适应环境)。

  研究证明,这两种类型代表了所遗传的生物性的气质,他们几乎从一出生就表现出许多生理上的差异。

  4、脑活动和大脑不对称性

  左半球活动水平高与积极情绪相连,而右半球活动水平高与消极情绪有关。研究证明,思索时你往哪边看,这可能反映了你体验特定情绪的倾向性。一个右利手的人如果在思考时眼球转向左边,那么在休息状态下,其大脑左半球活动水平更高,也就是说,更倾向于消极情绪。

  大脑两半球的不对称性具有跨时间的稳定性。

  五、人本主义流派

  人本主义与其他人格理论的主要区别在于,它假设人应该对其行为负主要责任。

  人本主义心理学主要来源于两个领域:一是在欧洲影响广泛的存在主义哲学,一是罗杰斯、马斯洛的研究(存在主义心理治疗的焦点是解决存在的焦虑,治疗一般包括通过强调自由选择,以及建立一种可以减轻空虚、焦虑和烦恼的生活方式)。

  人本主义的四个核心内容:①强调人的责任;②强调“此时此地”;③从现象学角度看个体;④强调人的成长。

  1、罗杰斯

  他说:“好的人生,是一种过程,而不是一种状态。它是一个方向,而不是一个终点”他认为人的本性就是要努力做到因满足个人生活而保持乐观态度。他把达到这一目标的人称为心理健全的人。

  在他看来,当人感到焦虑并以不同的心理防御机制做出反应时,就会远离欢乐。而最普遍的防御机制是歪曲。比如,当一个人说你愚蠢的时候,你可能会说服自己那人情绪不好。歪曲和否认可以在短期内有效地降低焦虑,但这种焦虑的缓解需要付出一定代价,因为每一次使用防御机制都会使我们远离真实的生活。比如一个人明明很贫困,但却告诉自己要追求精神生活。

  关于有条件关注和无条件积极关注,父母应该做到无条件积极关注,可惜中国的父母大多是有条件关注,对孩子伤害太大。

  2、马斯洛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是他最著名的理论。

  从低到高的需求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虽然大多数人都遵循这种需求层次,但也存在一些例外。比如艺术家。

  其次对需求层次还有一种较为普遍的错误理解,并不是达到百分百的满足后才会进入下一层。在某一阶段,只需要部分(百分比)地得到满足便有可能进入下一个层次。

  同时他认为,只有极少数人可以达到自我实现的状态。

  3、相关研究——自我表露(自我暴露)

  罗杰斯提出,在一个值得信任的关系背景中把自己公开地表露给另一个人,是逐渐理解自我的重要一步。

  自我表露与心理健康的因果关系是双向的。

  单向表露是无法形成亲密和相互喜爱的感觉的。关系的建立需要一个能做出回应的同伴。

  关于创伤经历的表露,研究显示,埋藏秘密对身体健康有害,当人写下自己的创伤经历后,免疫力会立即增强(无论是谈论或写下创伤性事件都对创伤者的心理健康有帮助)。

  4、相关研究——孤独

  首先,孤独与孤立是不同的。

  像其他人格变量一样,孤独的易感性也有跨时间的稳定性。

  孤独者可能性格内向、焦虑、对拒绝敏感,更可能遭受抑郁症的困扰,很难信任他人。同时,孤独者比非孤独者更容易产生一些健康问题。研究发现,一个人的社会性越高,他们得感冒的可能性就越小。

  造成孤独主要有以下两方面原因:悲观的预期(对自己的评价较低)和社交技能的缺乏。

  5、相关研究——自尊

  自尊稳定性不是指一个人的自尊在不同日子里的波动,而是指人对自我价值的暂时感受。

  自尊稳定性与自尊水平基本上不相关,也就是说一个人自尊水平高的人,其自我价值感既可能大幅度波动,又可能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和可预见的水平上。

  自尊稳定性差的人很关心外界的评价,很在意别人对他们的反应。

  研究者把人们用来评价自己的多个领域称为自我价值组合。使用自我价值组合的优点:一个人自我感觉良好并不需要在所有事情或大多数事情上都做得很好,缺点是人们有时候会选择一些自己难以表现出色的领域。

  6、相关研究——独处

  独处的七点好处(见P214)

  六、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流派

  行为主义可以说是自己过去最不认可的流派,但现在也会接受当中自己认可的理论。所以不做重点记录。

  1、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不仅环境会影响人的行为,行为也将决定人会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中,这一环境反过来又会影响行为,如此循环反复。

  2、攻击性的观察学习

  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和攻击行为由相互联系的四个过程组成(须经历四个阶段):人们必须注意攻击行为,记忆信息,把见到的行为表现出来,期待会得到奖励(幸好,通常会有各种情况防止人们顺利地经历这几个阶段)。

  关于媒体中的攻击性和攻击行为。研究发现,攻击性电视节目中的暴力线索的表征启动了攻击性记忆。因为暴力记忆和情感极易受影响,所以观众的攻击行为很可能增加。甚至含有暴力内容的歌曲都能增加攻击性思维和情感(研究发现,观看拳王比赛后的第三天开始,凶杀案的比例上升)。

  同时,大量研究表明,观察攻击行为与攻击行为的关系不仅限于电视和电影,还包括电子游戏。

  3、习得性无助

  简单来说,就是将一个情景中习得的经验不恰当地泛化到了第二个情境中。

  现在研究证明,并非要亲身体验,只要被告知他们不可能克服一个严重的困难或通过观察他人的无助,也可能产生习得性无助。但体验过成功支配的人能很快克服无助感。

  4、控制点

  控制点维度的一端是内控者,他们相信自己可以控制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事情。另一端是外控者,他们认为,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是由外力控制的。

  研究发现,控制点和抑郁之间的平均相关系数为0.31,也就是说外控者和高抑郁相关。还有研究发现,内控者对于工作的满意度、幸福感和健康状况都比外控者好。

  所幸,控制点是可以发生变化的,患者通过成功的心理治疗,会变得更内控。

  七、认知流派

  认知人格理论认为,人格差异是由人们信息加工方式的不同造成的。

  1、个人建构论

  凯利把用来解释和预测事件的认知结构称作个人建构。

  有相似建构系统的人通常会成为最好的朋友或相爱的恋人,但是相似的建构并不是和谐关系的必要条件。

  凯利认为焦虑是大多数心理问题的核心。

  2、自我的认知表征

  可能的自我是对我们将来可能会成为的人的认知表象。它有两项重要功能:一是激励将来的行为(当我们做决定时,会问自己,这样的选择是让我接近还是远离将来的自己),一是帮助我们解释自己的行为和周围事件的意义(我们更多地关注那些与可能自我相关的事件,比如我妈关注饮食,我关注心理)。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实际自我(自己是何种人),一个理想自我(对自己想要成为的人的心理表现),一个应该自我(来自于家长、宗教施加的任务和责任)。

  实际自我和理想自我不一致的人容易感到抑郁,而实际自我和应该自我不一致的人容易遭受焦虑的痛苦。

  3、认知行为心理治疗

  心理学家和认知诊疗师都认为,不恰当的想法是引起精神衰弱、情绪困扰和自我挫折行为的重要原因。

  认知心理疗法并非对每个人都有效,它可能局限于因为不合理的自我挫败思维导致的心理问题。认知行为疗法对抑郁和焦虑等情绪问题特别有效。

  理性情绪疗法的目标可分为两步:第一步让来访者查找他们依赖于什么样的非理性观念,第二步是治疗师与来访者一起用合理的观念取代非理性观念。

  4、认知流派下的移情和压抑

  ①移情的发生是我们意识不到的,而且移情并不是一种转瞬即逝的主观感觉。移情与认知结构是相一致的(如果新认识的一个人和自己生活中一个重要人物很相像,那我们回忆起这个人的特点恰恰是那个重要人物的特点,且会把对重要他人的感情转移到这个人身上)。

  ②当今人格研究者使用压抑这一术语时,通常是指人们处理不愉快信息的一种方式。

  弗洛伊德对压抑的解释是,压抑者自身具有的某种特点使他们对各种不愉快想法和情绪做出强烈的反应,然而他们总能成功地把这些东西驱赶出自己的意识。

  认知流派则认为,人们对某一事件的记忆被包围在一个与该事物相关的记忆网络中。因此,可能压抑者的记忆联想网络比非压抑者更薄弱、更不发达。压抑者之所以没有太多的消极情绪,可能就是因为当前的不愉快经历很难唤起他对类似经历的记忆(类似选择性记忆,比起弗洛伊德的解释,我更倾向于这个解释)。

  5、性别、记忆与自我解释

  男女在记忆和回忆信息的一般能力上没有什么差别,在记忆内容上有差别,在感知和回忆有关自己生活中重要人物的信息时也存在差别(女性比男性记忆更好)。

  6、认知与抑郁

  抑郁的想法与抑郁的情绪紧密相连。

  研究发现,中国(集体主义文化)大学生比美国(个人主义文化)大学生更多地使用一种悲观主义的解释方式。

  本书各章后面都有小结,最后还有结语,算是本入门级的好书。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