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万箭穿心》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万箭穿心》读后感10篇

2018-02-24 20:5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万箭穿心》读后感10篇

  《万箭穿心》是一本由方方著作,重庆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页数:20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万箭穿心》读后感(一):一步一步,万箭穿心

  前些年浑浑噩噩,泡在豆瓣上找电影看。无意间就发现了一部《万箭穿心》,刚好那年颜丙燕还凭借电影得了一个影后。

  当时和闺蜜烦闷得每天都在大学校园里散步,对未来惴惴不安的我还说不想成为李宝莉那样的女人惶恐之间却也记得清楚感觉身边很多女人的身上都有李宝莉的影子

  李宝莉多爽快,吃完一碗热干面,尾随丈夫捉奸小旅馆,一怒之下报警举报他嫖娼。小说中有一句话这样讲:她知道,自己当年一年之间,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人生,包括她自己。

  悲剧往往就像多骨诺米牌,命运之手轻轻一推,丈夫和情人被带到公安局,第二天他就丢了厂里主任职位男人在外头忍受无止境的嘲笑,在家里终日像一头被鞭打的牛,李宝莉再难听的话都得往肚子里咽。最后下岗丢工作,才发现举报自己的人竟是妻子

  眼前恍惚记得自己还是一个穷小子时候,遇到小学毕业就在菜场卖菜的李宝莉,她是那么的俊俏美丽。心动之下,那些写给她的情书过了那么多年还记得温存遣词造句

  也是不曾想到,李宝莉脾气火爆,一言不合就通宵吵架。但也知道她是善良人,只不过争强好胜,能让就让着呗,男人嘛。日子一久,也就落下了个“妻管炎”的名头。

  儿子小宝的诞生让平日吵吵闹闹的生活有了一个欣慰的开口,能让在家不能言说之苦有个寄托。除了妻子彪悍,事业倒也顺风顺水,一路从技术工人升为办公室主任。如若无意外,厂长日后也有可能当当。

  仕途顺当,单位自然分了房。从新家的窗户望过去可以看到汩汩流过的长江,两房一厅三人住也宽敞,从一个只有中专文凭一无所有的人混到今天,妻子貌美儿子听话,人生也是不错

  但人也会变不是。

  妻子仿佛永远无法体谅你的那些难处,除了吵架就是吵架,虽然长的尚可,但文化素质低。对着镜子看看自己,现在已经是主任了,在外头有头有脸,凭什么还受那个婆娘的气?

  终于,在新房搬家那天,李宝莉还是那么肆无忌惮的在外人面前跌份,这样的婚姻还有什么意义呢?

  要不就离了吧。房子不要也罢,下半生活的轻松自在也是一个好选择。何况心里头现在那位温柔体贴,和她在一起的话,一切都是新的生活。

  不想再面对李宝莉那张愤怒,狰狞,带着一点点丑陋气息的脸了。

  直到那天,警察破门而入,在情人身上极尽欢愉的喘息,像一曲悲喜交加的调子,轻飘飘地浮在沉重生活中,转眼就没了声响

  从二桥跳下去的那天,或许下着雨,被李宝莉阉割了的男人终究是走到了这一步。

  有多少这样被女人阉割了的男人,又有多少这样被男人折磨的女人?

  小人物喜怒哀乐,最终被历史的车轮碾压,不留下痕迹

  感谢方方。

  《万箭穿心》读后感(二):《万箭穿心》——为自己而活

  “在爱与恨的世俗生活中触摸人心脆弱复杂”这句话很好的将本书予以了概括,人心是复杂与脆弱交织着的,未经够世事,所以你心脆弱。在我看来,李宝莉着实是个坚强的不能再坚强的女子了,懦弱的丈夫一死结束了所有尘世的复杂,留下了需要赡养的公婆还要抚养未成年孩子,这样的生活,对于一个没有知识,无处谋生存的女人来说是残酷的。坚强的女人需要忍耐,但是聪明的女人知道什么时候该忍耐,李宝莉做的最错的一点就是自己在外面拼死干活,把小宝交给公婆带,结果可想而知,她的公婆一直为自己儿子的死悲痛不已,而李宝莉有必要做这出悲剧的那只“替罪羊”。在外面拼死拼活,最终养大了一只狼。可以说直到小说最后,李宝莉搬出了自己的家里,说出那句“儿孙满堂也好,孤家寡人也好,你都得自己把人生走完。生活就是这样的。”的时候,她真正的无所畏惧,也活明白了。以前小宝一直是她的‘软肋’,而从现在开始,她终于决定为自己而活。

  再说说小宝这个人物,我希望小宝不是这一代青年们的真实写照。一个成绩优异的大学生,最后把自己的母亲扫地出门,不管出于什么原因,将来这种青年成为社会的栋梁会是种怎样的局面,我难以想象。其实小宝是孝顺的,他一直坚持要亲自赡养爷爷奶奶给他们送终,但是这种孝顺多多少少有一些“愚忠”的意味在里面。不计后果,不想得失,不权衡利弊,凡事皆按照别人的指令行事,没有自己的想法,或者说不去仔细推敲这个想法。这样的人若有朝一日掌管我们的国家,那后果将是不幸的。

  这是我看方方的第一本小说,感觉很抓人,很喜欢,就是微微虐心。方方偏向描绘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打算接下来把她的《风景》拜读一番~

  《万箭穿心》读后感(三):水到绝境瀑布 ——从《万箭穿心》看方方的“写实”与“超越

  《万箭穿心》中李宝莉的悲剧是凡人的悲剧,或者说其命运包蕴着悲剧性因素。方方是个不惮将人生最残酷的可能展现给读者的作家,她的作品总是能够看透繁花下的冰冷,直面凡俗人生中几乎不可改变的悲剧命运。“万箭穿心”这个意象是小说漫不经心中的惊鸿一瞥,使得小说有了一种宿命的意味。“其实,我们大多数人的生命之流是远远地离开流血杀戮,听不见震天杀声,看不到刀光剑影的。如今,人们眼泪是默默无声的,看不见的,几乎在灵魂深处的……” 方方将生命的不确定性当作她摄取人生的最佳角度, 创作中渗入深厚同情,描绘了芸芸众生多姿多彩的生存形态,探索着不同人生命运的难解之谜。人在命运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而人的无能为力才是荒诞世界挣扎着的芸芸众生拥有的。“活在这世上几多人,不都是在残薄地过日子?” 而李宝莉在每次“万箭穿心”后,都能释然,自我说服。“仿佛将这回忆当作了针,将时间当作了线,她一点一点地缝补着自己心里的箭洞” ,不屈不挠面对生活,由此彰显了生命的坚韧。“生命能够承受多大的重量,生命有着怎样的韧性,其实我们常常是弄不清楚的。我们更为清楚的是生命的脆弱。但是也有一些人,人间所有的苦难和不幸都好像冲他而来,他痛苦,但却承受了下来。依然清醒明智,依然从容坚定一丝不苟地走完自己的人生路。他们如此地活在世上就仿佛是要专门证明给人们看:生命到底有怎样的坚韧。” 小说中的李宝莉承受着与男性同样的生存压力如下岗,并经验了与男性不同的情感压力和性别悲剧。“像武汉这样一个老商业都市,有着无数下岗的女工,也有着无数做小生意的女人。她们像男人一样,在这样一个竞争激烈节奏快捷而又市场纷乱的时代艰难地讨一份生活。相信她们中的许多人都遭遇过人生的大劳累和大苦痛,但你看到她们的时候,她们却很少像小女子一样哭哭啼啼,或是时时露一副苦瓜脸,更或是见人便痛诉自己的遭遇。她们常常用咋咋呼呼的大笑把自己内心痛楚掩盖起来。顶多说一句,么办呢?天塌下来还不得自己扛?总不能天天哭唦。” 女性的粗鄙和她们的窘迫生活状态却掩盖不掉作为生存主体的能力博大胸襟,男性的优雅从容却是以放弃了生活责任奋斗精神代价的。“女人们的聪慧、灵秀和她们的宽容、坚韧,实在是男人们永远无法相比的。她们哪怕苦到尽头,悲到极处,仍能设法使自己的精神得到解脱,使自己的情绪得到疏导,使自己的心态趋于平衡。” 李宝莉是“乐观面对生活的,是敢于担当的,是有大爱和大善的。”对比李宝莉的坚韧,作为丈夫的马学武是无力、脆弱自私的。同时在方方的小说世界中,知识分子并不一定是高贵自尊、坚强的形象,如马学武的自杀,李宝莉公公婆婆的凉薄。相反那些没有多少文化教养如李宝莉这样的城市底层市民反而更有生命力独特的生存智慧。人的坚韧是人立身于这个世界的力量之泉,如水到绝处就成了壮观的瀑布。在方方另一中篇小说桃花灿烂》中方方同样借人物之口传达了对坚韧品性的看法“粞的母亲冷冷一笑,把什么都看透的人何止千千万万,但千千万万的人并不作看透之举。一个有妻室有儿女责任感的人即使看透一切,也要看不透的生活。这种忍辱负重才是一种真正的看透。” 普通人的生存所蕴含的恒常人性,和在岁月中的磨砺、忍辱负重才是作家应该重视并投以深切关怀的。如梅特林克在《日常生活中的悲剧性》一文中所说“我越来越相信的是这样一种老人,尽管他安详地静坐在那里,实际上他的生活却要比勒死情妇的情夫,比常胜将军,比“为名誉而复仇的丈夫”更深刻,更富于人性,更有普遍意义。”

  米兰.昆德拉在《小说的艺术》中写到小说审视的不是现实,而是存在。“存在的领域意味着:存在的可能性。” 小说家应该成为存在的探究者。“运用所有智力手段和所有诗性形式去照亮‘惟有小说才能发现的东西。’:人的存在。” 方方的小说透过现世人生,审视的是人的存在问题。对人的命运的关注、对荒凉的生存世界的揭示、对生命的理想道德的探求,赋予了方方小说存在主义哲学内涵,其文既是生存本相的写真也是存在的寓言,“在浩漫的生存布景后面,在深渊黑暗所在,我清楚地看见那些奇异世界”。这“风景”绝不仅仅是“河南棚子”中一家人的风景,它是芸芸众生艰难的生存本相的一个象征。“再现的客观情景所能完成的最重要功能就是显示和表现出确定的形而上学性质。” 现象本身即阐释了本质。《万箭穿心》写的是李宝莉的俗常人生,为我们展现的人生无疑是惨烈的,其周围人和其所处的生存环境是艰难的,何嫂子多年来做“扁担”供养全家,住的地方叫“一块五”等,但这确实又是真实的人生。用韩少功的说法是“她就近取材,不避庸常,特别体会小人物的物质性困窘,也不轻率许诺精神的拯救,其作品散发着俗世的体温,能使读者们联想到自己的邻居同事、亲朋及自己,苏醒人生的绝望和希望……她杜绝任何理性价值判断,取消任何超理性的隐喻象征,面对沾泥带土原汁原汤的生活原态,面对亦善亦恶亦荣亦耻亦喜亦悲的混沌太极,她与读者一道,没法借助既有的观念来读解这些再熟悉不过的经验,也就把理解力逼到了死角。……好的小说总是像生活一样,具有不可究诘的丰富完整强大,从而迫使人的理解力一次次死里求生。” 方方小说叙述的是确确实实的“此在”。但方方并未在此在上停留,而是超越“此在”通向了“存在。与笔下平凡人世界相对应的,是方方对命运参透时的叙事情态:冷漠叙事。面对人物或作家自己都无力参透的命运,面对现实的荒诞,任何的情感叙事都是矫情。冷清演绎,冷漠叙事成为最为合适话语方式。这种“零度情感”叙事,并不是表明方方真的无情,相反在全知视点俯瞰人物命运时,无不隐约流露出作者的悲悯之情。《万箭穿心》中,作者即使让李宝莉遭受“万箭穿心”之苦,我们仍能在字里行间见出作者对人物饱含的同情和怜惜。“日子就这么过了下去。平静得让人看得到安稳的生活,而看不到李宝莉疲于奔命的劳累。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 这三句话以单独形式出现于小说第九章的最后,方方用自己的心对饱受人世苦难,黑暗角落中的灵魂予以最深沉的抚慰。对挣扎在人世的小人物的关怀,用戴锦华在《涉渡之舟》中所说的或许更恰当“她只是直视着平常而充满戏剧感的人生,激赏着普通人一份西西弗式的背负,却不能不悲哀、不慨叹……方方不忌惮生活的恶,但她并不让它凸显在前景中。更令方方动容的,与其说是恶,不如说是人性的弱点。”

  方方作为“生命写作者”一直坚持知识分子写作立场,并保持写作方式的自由,疏离文坛。因为具备了这种独立自由的写作姿态,她能摆脱时代意志对自我创作的渗透,摆脱文坛主导话语对文学的干预和支配。由此,其创作思维可以自由飞扬在人性的复杂性与命运的神秘空间,飞扬在现世人生和历史迷障的深层际会之中。她发现市民,并能够相当宽容地包容每一位具体人物的市俗人性。但是,方方抗拒世俗,并不拯救市民,也绝不给人为地为市民人生制造希望。在发现市民与抗拒市俗的辩证处理过程中,其知识者创作身份再次得到确认:忠诚于自我感知的真实,也绝不消解或肢解曲解现实。以纯粹的文学创作者身份,坚守文学创作的价值。方方的创作严肃而精进,其写作使命,绝不是走向象牙塔的“圣洁”,而是对现世人生的极度关注,乃至于焦灼。借用鲁迅杂文的题目与手法,是为现实的“立此存照”。“在日常生活中有一种悲剧因素,它比伟大的冒险事业中的悲剧因素真实得多,深刻得多,也更能引起我们内在真实自我的共鸣。它超出了人与人之间、欲望与欲望之间不可避免的斗争;它超出了责任和情欲之间的永恒冲突。更确切地说,它的本分是揭示生活本身有多么美妙,帮助我们看清在永无休止的无限空间中灵魂的独立存在,并使理性和感情的对话沉默下来,方能在骚乱之中听到人和他的命运之间严肃的悄声对谈——不停的对谈” 。方方关注的始终是“卑微者”的日常悲剧,李宝莉是武汉普通的底层女性,人性的溃败,亲情的撕裂,婚姻的背叛,包括每个人内心的悲剧,这些“戏剧”,人间每天都在上演,不足为怪。但在“万箭穿心”的同时,我们却也能聆听到骚乱中人与命运的悄声对谈,从而在对人世的顿悟中,走向生命的大化境界。“李宝莉想,人生是自己的,不管是儿孙满堂还是孤家寡人,我总得要走完它。”

  “绝境书写是方方小说的风景,而抵御绝境正是这道风景的隐喻性景色,是风景背后没有言说也无法言说的风景,也是这风景的天与地,理想的方式被深埋在地下,难以觉察而又始终存在,理想之光远在天上,能观望却永远摸不着。更多的小说产生于妥协,方方不然,抵制妥协是其一贯主张,方的就是方的,没有任何回旋余地。” 《万箭穿心》让我们看到生活的残酷却真实的一面,人物绝望而又超越绝望,就像加缪所说没有什么命运不可以诉诸鄙夷而加以超越,我们看到李宝莉从悲观绝望中升起的超脱和对宿命的皈依。“方方作品所指向的正是现实主义文学所渴望指向的社会的与现实的救赎” 。方方的小说是为小人物立传,不矫情,不虚饰,始终将世俗生存置于生命的深渊境界加以力透纸背式的真实描写,而在凡俗人生的背后,是方方站在批判现实主义的人文立场上,“表现出了一种博大的胸襟,一种朝向历史、人、人生的包容、背负与悲悯,一份原宥与挚爱”。 由此,方方的创作体现了其生命体验的独特性与精神世界的自足性。“她挚爱,但不煽情;充满对社会的终极关注,却不自命为寓言家与说教者。”韩少功二十年前为《中国当代作家选集丛书.方方》写的序言或许依然能够“完美”诠释方方的写作“当金钱使越来越多的面孔变成谎言的时候,诚实是上帝伸向我们的援手,是一切艺术最基本的语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方方像其他优秀作家一样,不属于任何文学流派,永远只属于他们自己的心魄,也就是属于上帝。”

  《万箭穿心》读后感(四):她信仰生活

  读到最后我是有些气愤的,李宝莉的岳父岳母和儿子,怎么能做到那么心安理得地享受她加速消耗自己的青春和生命挣来的钱?岳父岳母也就罢了,儿子在面对她时怎么也能那么理直气壮呢?我觉得儿子对于妈妈的感情这里写得有些生硬,血浓于水,骨肉亲情,李宝莉很爱儿子,马学武死之前儿子虽然还小,但不至于感觉不出来,他不至于真的就认为妈妈是恶魔吧。就算儿子恨母亲这种现象存在,但我觉得肯定是有充足的理由的,而这个理由我觉得在书中表现得不够充分。

  另外我发现一个很是不能理解的事情,在那个时候,妻子发现丈夫出轨,妻子闹起来会被认为不体面,包容他反倒被人们认为大度。这和红楼梦里王熙凤的遭遇还真是一样一样的。然而这已经是几百年以后了,封建社会的余毒真是厉害。李宝莉把马学武给揭发了或许是有点太过分了,但我不认为这是不能原谅的。毕竟这事情是马学武有错在先,他做事不清白,李宝莉能容忍他是李宝莉大度,不能容忍他那也是在情理之中。

  说到马学武出轨,我也真的是呵呵了。他后来对李宝莉没有耐心了,觉得她低俗觉得她太凶了,那他早干嘛去了。李宝莉从头至尾就是这样一个人,她漂亮,可文化程度低,就是思想落后,性格急躁。他起初不知道李宝莉是这样一个人吗?为什么开始能忍,鞍前马后地献殷勤,后来就冷漠了呢?李宝莉从来没有变过,是马学武变了。

  不管谁对谁错,事情是怎么发生的,都没有意义了,生活就是这个样子,人所能做的,就是接受而已。许多哲学家终其一生都在探寻人生的意义,人生来到底是要完成什么使命呢?人生的终极目标是什么呢?失去意义,或者说失去信仰,人仿佛就失去了前进的方向而颓废迷惘,于是在尼采所说的“上帝死了”的那个年代,整个欧洲出现了精神危机,自杀率犯罪率飙升。这些在李宝莉面前,都不是问题。李宝莉信仰的,是生活本身,只要太阳还照常升起,只要人还得吃一日三餐,她就会像一只小蚂蚁一样忙忙碌碌地去奔走。她永远都不会去质疑这样做的意义,这是她的信仰。中国并不是一个宗教国家,以前我总听到批判的声音,说中国人没有任何信仰,因此浅薄无知、无所顾忌。但实际上中国人不是没有信仰的,没有一个好好活着的人是没有信仰的,只是对于中国人来说,这信仰植根在生活中,或者就是生活下去本身。

  所以对于李宝莉来说,没有什么东西能够超越生活本身。不用谈感情,你喜不喜欢我,我喜不喜欢你,爱也好,恨也罢,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该做什么,我要做什么。对于马学武,对于儿子,对于岳父岳母,她都是这样对待的。那些希望能从她这里得到情感安慰的人,都会碰一鼻子灰。她永远都不会说爱,她的爱,也已经融化到生活里。国外人会很直白地表达自己的感情,I love you经常挂在嘴边,但中国人很少这样表露自己的感情,在传统中国人的字典里,或许都没有这个词汇。

  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很多像李宝莉这样的人,女人或者男人(女人也许更多一些)。他们在生活的大街小巷里穿梭,只要生活还在继续,就没有什么能真正让他们停下前行的脚步,迷惘颓废不属于他们。在更加追求自由和个性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需要更多的意义来支持自己的新一代,应该向他们致敬。

  不管生活是万箭穿心还是光芒万丈,总要去积极地面对。

  《万箭穿心》读后感(五):一类女性的真实写照

  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看完的感觉都是五味杂陈。一个人苦命的原因从来都不是单一的,就如李宝莉的性格粗糙不能构成她丈夫马学武出轨的理由,马学武的自杀也不能全部怪罪到李宝莉一个人身上。所以,尽管儿子有千般正当理由去怪罪他的母亲,他都是个不折不扣的白眼狼。小说里的儿子、婆婆可比电影里狠多了,做妈的起早贪黑挑扁担、卖血赚钱,儿子、婆婆最终还要把她扫地出门,一举一动真如锥子般一次又一次地刺进了李宝莉的心脏。

  李宝莉这个形象,不只是川蜀特色的泼辣女性,也是一类中国传统女性的真实写照,人到中年,底层,没文化,情商感人,平时喋喋不休,咄咄逼人,生活中没有多少真心朋友,简单的家庭关系也处理得一地鸡毛,她们的人生本身就是个悲剧,又活在了自己导致的悲剧之中,恶性循环。可是她们的本性并不差,外冷内热,把自家孩子看得比自己的命还大,为了孩子一切屈辱都能忍得下来,迸发出强大而坚韧的生命力。书中,当李宝莉面临丈夫自杀、儿子怪责的万箭穿心,她果断放下身段,用坚强隐忍来抗争不公的命运,这是这个人物最大的闪光之处。而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丈夫马学武,他的自杀与其说是最后的抗争和报复,不如说是懦弱和自私的逃避,抛下年迈的双亲和年幼的儿子,撒手人寰。

  小说中的结尾和电影略有不同,李宝莉最终选择离开了自己为之奉献多年的家,融入了喧闹的汉正街,这也在某种程度上象征着她的新生。一个人活了大半辈子,几乎尝尽一切苦难,直到48岁时才明白了一个基本道理,人活着首先是为自己。

  方方和池莉是“新写实小说”的两员力将。小说中对武汉地域特征、民俗风情的直接描绘,地道的武汉方言的运用,都使得她的作品打上了深深的“汉味”印迹,更具艺术的审美价值。

  《万箭穿心》读后感(六):情理。

  看电影万箭穿心,总感觉不对劲,能看出是个好底子的故事,但剧情的窟窿又晃晃的放在那里。比方丈夫马学武的窝囊,好赖是个体制下的厂办主任,过了;比方儿子的冷酷和绝情,只一个“十年后”就一笔带过,毫无说服力;再比方婆媳之间的友好和平,有悖人情也有悖于故事前情;再再比方建建和李宝莉的关系,本来是想三言两语要带出来,结果说不清道不明成一团泥水。故事破了洞,人物言行也是一惊一乍,铺垫是做了一些,但是远远不够,于是就激烈又生硬。

  总的感觉,是每一个人物,每一个冲突,都在合理的范畴内憋不住,夸张出来了两寸。结果就是这两寸,故事看得出是个好故事,人物也都是些有血肉的,只是不耐砸吧,一砸吧就满是狗血的味道。

  看了方方的小说,才缓过来,李宝莉马学武们自然是活泛了,双方的父母,也不只是在故事里起作用,捎带手也把两个人的性格和出身交代了清楚。就算是李宝莉的闺蜜,也自成一路,全然不似影片里,只起个串联故事的作用。

  今时今日,要在大小银幕上看到一个通顺流畅的故事,是挺难的一个事。看完电影,再看小说,当然会产生额外的好感,但所有的好感都基于三个字:合情理。

  小说万箭穿心并不是多惊艳的作品,无非写一个家长里短的中国女人,归拢起来,仍是个性格决定命运的故事。只是在小说里,李宝莉说一句话,做一件事,都是合情理的,丈夫的一蹶不起,婆婆的恶毒仇恨,儿子的冷酷绝情,每一个都在嵌在完整的故事里。

  一个写人的故事,起码要做到的是,言行举止符合人的情理。电影万箭穿心的毛病说穿了,就是把故事里的人当了木偶,随便摆布。像婆媳和睦,像儿子冷血,都没什么铺垫,只拿一个“十年后”省略,那是讲故事人的无能。

  行吧,一部一般厉害的小说,让我再次困惑电影这种形式存在的必要性,就是这么回事。

  《万箭穿心》读后感(七):读者也是万箭穿心

  先看的电影再看的小说。天涯上还有一个贴子,是关于电影的,里面也有不少精彩的评论。

  看电影的时候,既同情李宝莉,又憎恶她蛮,看完后提醒自己要做一个得体的女人。可是再看小说,我的心也跟着宝莉万箭穿心了,心也是冷透了。

  李宝莉毁就毁在她这张嘴上,心比菩萨,嘴若利刃,把别人的心剐出一道道沟又想贴上去抚平可就太难了。中国人不就活一张嘴一张脸,宝莉把别人的脸撕烂绝了别人的路,有这下场说实话也不能说不是报应,可这结局又实在太冷,冷到骨头里了。

  中国还有句俗话,好死不如烂活。子孙满堂是个活法,孤家寡人也是得活。纵然伤痕累累,万箭穿心,李宝莉这个武汉女人还是会努力坚决地活下去!

  《万箭穿心》读后感(八):作者的初衷

  看了浓烈西北风格的《秦腔》和《白鹿原》,我想看看我的家乡在作家的笔下是什么样子。于是根据网上的好评看了方方的《万箭穿心》。

  我还是充满了理想主义色彩,听着方方这个名字以为会是温暖的文字,然而映入眼帘的却是现实地让我心痛的人和事。

  汉正街,扁担,多么亲切的字眼,男将,多么熟悉的称呼,然而添上李宝莉的家庭和生活,却显得沉重而尖锐。晚上看完久久不能平静,心中一直在问,这怎么可以?如果说一部作品的成功就是让人不能忘怀,它成功了。开篇,李宝莉刀子嘴,豆腐心甚至有些愚蠢的做法让我看着很可恨,一度打算弃之一边,她情商太低了。然而当马学武从二桥跳江自杀起,李宝莉的表现让我感兴趣了,她的冷静甚至于冷漠,让我心疼,她被马学武伤了。一个男人上有老,下有小却选择逃避,终究不是可取的。后面儿子和公婆的仇恨和误解,李宝莉却心甘情愿地隐忍,让我不甘,为她不值,然而毕竟是自己的亲生儿子,对自己再恨也不能恨他。一厢情愿,情商低,注定了和儿子分道扬镳。

  叹息又叹息,多么熟悉的心情。我的心灵还是那么地脆弱,期望着好人有好报,坏人终得惩罚。可现实并没有那么简单,往往错综复杂,没有绝对的好人,也没有彻底的坏人,这就是现实,没有李宝莉的愚昧种下的因,又怎会产生后面众叛亲离的果。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现实的残酷让我有些不忍再睹。

  看见一个人评论说,方方的笔就像一把手术刀,把现实一块一块地剥给你看,血淋淋。我深有同感。我不忍好奇,是什么样的人能操作这么一把手术刀呢,是已见惯了血腥,经历过残酷,如医师一样,第一次还害怕恶心,多见几次就习以为常,驾轻就熟?还是一个生活在美好环境中的人,不能容忍残酷,而写出来昭示大家。而她又是一个什么性格的人呢,有的人遇见残酷,选择换个心态,调节自己,永远朝着积极向上的方向努力,说出来的话宽慰自己也鼓励他人;有的人则选择将这些痛苦告诉他人,令人唏嘘。

  《万箭穿心》读后感(九):即使万箭穿心,也要干了生活这杯烈酒

  我们每个人或许都从李宝莉身上窥见了自己不幸的影子,这是方方笔下这个生活在大武汉的普通女子带给我们的共鸣。

  李宝莉一辈子都在追逐爱,为了得到爱,便一股脑的把自己认为最好的往外泼。他对自己老公恶语相向,控制欲极强,是为了满足内心匮乏的爱;她一厢情愿的对儿子小宝付出,再苦再累也不抱怨,也是为了收获爱。

  李宝莉的形象无疑是鲜活的,她凭着一股子倔强一根筋的往前冲,热气腾腾的生活。我们都爱她的有情有义,爱她的不屈不挠。

  李宝莉无疑也是无知自私的。她所做的一切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带点傻气和大无畏。她从来都是为自己而活,包括对小宝的好。但她又似乎从未为自己而活,只因她将自己的幸福嫁接在他人的枝桠上,她从未真正关照自己内心的需求。

  所有的幸与不幸,不过是她自己一步一步丈量出来。

  生活没有给她更多的选择,她似乎也无力做出更好的选择。庆幸这个坚强的女子在生活粗糙严酷的磨砺下,激发了她内心的勇气,李宝莉终于学会了收回依附他人身上的枝桠,朝着自己心的方向生长。

  以后的生活有没有建建,她都会走得很好,我祝福她。

  《万箭穿心》读后感(十):她想依靠的,便是将她葬送的

  看完小说我很长一段时间都在想:李宝莉该怎样生活她才能变成一个“优雅”女人,岁月静好直至颐养天年,而不至于像现在这样:在烂泥里摸爬滚打、撕咬抢食,一点体面也没有。

  说实话,作为上帝视角的我,可真是一点办法也没有。

  毕竟,那么有钱的万小景也帮不了她。

  悲剧是从一开始就存在的,而不是从李宝莉捉奸那一刻开始。

  李宝莉的婚姻是典型的利益婚姻,她用年轻貌美换取了一个厂办主任马学武。他能够给她养育出聪明后代,提供一套让她倍有面子的江景房。她不爱马学武,这其实也没有关系,毕竟这样的婚姻多了去,然而这样的婚姻需要一个为了顾全大局而足够委婉的女人,坏就坏在这里,李宝莉把利益关系看的太清,还时时摆上台面讨论一下成本得失。所以她和马学武渐行渐远,这场婚姻带来的利益也像手里握的沙,风一吹就散了。

  马学武和李宝莉提出离婚,李宝莉第一次嚎啕大哭,她以为自己牢牢掌控的,原来如此不堪一击。

  怎么能不崩溃?

  你买回家一张凳子,用它的时候擦拭它,不用它时把它放在墙角积灰,这张凳子挡了你路时你可以踢它两脚,彪几句脏话。有一天这张凳子突然对你说:我要走,我不要为你服务了。深信科学达尔文演化论的你,怎么能不崩溃?这可比一个外星人来到你面前说出这句话更疯狂的践踏你的世界观!

  李宝莉绝地反击,于是,她的这张凳子自毁了,决绝的离她远去。

  这在李宝莉心里,没有什么,她说:他死了,我心里还蛮踏实。

  她生命中毕竟还有第二张凳子:马小宝。一张她投入了爱意的凳子,她更信任这种连结。所以她扒心扒肝的付出,翘首以盼着回报。

  然而,小说对马小宝身份定位的相当明确:马家的人,马家的儿子。

  李宝莉给祖孙三人当牛做马,却得不到一丝应有的尊重时,她第一次产生了疑虑:我算什么,我又是谁?

  李宝莉打了两个电话,一个给万小景,一个因为离了丈夫就没办法活下去而长期忍受丈夫家暴、出轨的女人,不管她说什么,她的行动已经证明一个女人没办法独自有尊严的活着。另一个电话打给姆妈,姆妈告诉她要忍,她“扛得住这个委屈”。就连电话亭的老板也告诉李宝莉,她是个还债命。

  人们都说条条大道通罗马,李宝莉或许从没想过,女人的路竟只有这么窄的一条。

  依附于一个男人或者依附于一个家庭,这么懵懵懂懂的就可以过一生了。不去想尊严,不去想自我实现,就这么憨吃酣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下去吧!多干些活多累一累没有时间多想也没有时间深想,人生只为一帮跗骨之蛆而活,想想该有多疼,即使这蛆我也即将失去他了呢。

  于是日子就像翻书一样,很快就过去了。

  那一天终于到来,李宝莉人生第二次嚎啕大哭。失去他丈夫之后又失去她儿子的号哭。那不只她对小宝的爱,还因为,她选择的这条路,抱守残缺披肝沥胆也不得不走完了。她的儿子不想成为她的骄傲,也不会带她去过好日子。她带着她满目疮痍的人生,被她儿子一脚踢进了垃圾堆。

  这真是一个令人读来万箭穿心的悲剧,而这个悲剧,从她走上那一条看似没有选择的路开始,那条路叫做依附婚姻,依靠男人。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