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圆舞曲》的读后感10篇
《告别圆舞曲》是一本由米兰·昆德拉(Milan Kundera)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32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告别圆舞曲》读后感(一):雅库布这个人……
这本《告别圆舞曲》比较容易看,相比昆德拉大部分作品,如果是纯粹为了看而看就会感觉很折磨,这本看得很慢,但是很享受。
说说这本书,雅库布这个人物让我眼前一亮,他的一些思想和看法很独特,我还特意看了两遍,比如:关于“举出不做父亲的十个理由”,以为基督徒并不善于享受生活,觉得婴儿恶心,救了一只狗,四十五年来“庆幸”自己单身,因为这样他就可以轻松地离开可怜祖国,他不爱他的同类,仇视他们,发现误把毒药放进可恶的女护士的药瓶之后还自我辩解,甚至还安慰自己也许那根本不是毒药,还认定其他同类才是“杀人凶手”,骄傲地以为自己很高尚……
在将要离开祖国的最后一刻才突然醒悟,其实自己跟同类一样,承认自己也是那可悲的“杀人凶手”的兄弟,一切都是因为自己的骄傲而导致藐视自己的同类,放弃自己的祖国,差点永远离开他惟一的祖国………
回头来看,雅库布有一些观点放在当今来看会很可笑甚至是谬论,但是有些观点还是震撼到我了,比如:雅库布知道,任何人实际上都希望另一个人去死,但是有两件事使他们远离谋杀:一是害怕被惩罚,二是致人于死时体力上的困难,假设任何人都有可能偷偷地、远距离地杀人,那么人类在几分钟内就将灭绝了。对他来说,人类并不是神圣的造物,雅库布喜爱优美和崇高的心灵,但是他相信,人类的优点绝不在此,他很了解人们,因此他不爱他们,雅库布具有崇高的心灵,因此他把毒药给他们。还有关于“举出不做父亲的十个理由”里面,那“光一条就够顶上五条”的理由:“就是他永远也不可能带着彻底的坚信说:人是一种美妙的生命体,我愿意繁育他们。”
最后,依依不舍地看完了,有点想故事会继续下去,但是又好像没有了,所以觉得结局来的很仓促但是很及时。
很喜欢昆德拉的作品,有一种似曾相识又仿佛很遥远的感觉。《告别圆舞曲》中其实有很多视角值得探索和思考,人和祖国、政治、爱情、人性、科技......任何的视角都可以进行深入的理解,或许这正是昆德拉看似不经意的表述中显露出的深刻所在。
于我而言,所谓告别圆舞曲,或许是人类在逐渐告别存在的意义,因而在华丽的外表之下,一切似乎都显得毫无意义。露辛娜对于克利玛是没有爱情的,有的是虚荣,是利益的选择,是希望给自己混乱和无意义的生活涂上一个华丽的外表;克利玛对于露辛娜是没有爱情,甚至没有感情的,因而露辛娜的死才仿佛让他如释重负;克利玛对于卡米拉也是没有爱情的,实质上是掩藏在爱情之下的占有欲和虚荣心;卡米拉对于克利玛也不是真正的爱情,只是一种形式、一种嫉妒;雅库布和奥尔佳的关系是病态的,前者在体会作为恩人和父亲的高高在上之感,但是对于一个只有怜悯的女孩却毫不反抗地与其发生关系,而当他发现毒药的时候虽然时刻想要解释和挽回,但在明明可以做到的情况下总是犹豫不决和不断寻找借口,事后似乎也毫无负罪感,而奥尔佳只是想从前者那里获得尊重和另外一种地位,一种似乎实现了人生价值的看法;伯特莱夫是一个病态的存在,病态在于混乱的生活和与外表完全不符的价值观,而不断地制造着自己的后代的斯克雷塔大夫则无需多言。甚至对于弗朗齐歇克都很难予以正面的评价,虽然似乎深爱着露辛娜却一直在跟踪和监督。
每个人似乎都有着华丽的外表,有着不错的形象,但是又有着苍白无力的灵魂。每个人的动机,都带有人性中的恶。昆德拉几乎不描写罪大恶极的人,也几乎不会有道德说教者的口吻,作品中的似乎都是平凡人,而正是在这样的平凡之下似乎显示出不平凡的一面,原因在于我们对于自身往往没有真正的认识。也正是这样的平凡,让我们在反观自身时有时会不寒而栗。
就像作品最后写的,我们生活在正义之外。
《告别圆舞曲》读后感(三):如此圆满
在短短的5天里,在一个小小的疗养院,一个女人经历从怀孕到死亡。一开始苦苦试图抓住一个她自认还称得上是她“喜欢”的男人(与那个爱她却让她极力想摆脱的电器维修小伙相比,这个男人无论是外形还是金钱在她看来是可以改变他命运的,所以她选定这个男人就是她肚里孩子的父亲,至于孩子的真正父亲是谁不重要)。而这个男人因为妻子或者其他原因并不想为他的一夜风流而负责(他也不确定他是不是那个孩子的父亲)。男人想尽办法去说服女人去堕胎,却没有一次成功的。反而是那个美国老头病人与女人缠绵一晚,就让她自己决定去堕胎。美国老头或许并不深爱她,只是昏睡的男性欲望想要发泄一次,但他却让女人体验到了被呵护被爱的感觉(几乎所有的女人都有这个毛病),才翻然醒悟之前的都不是她想要的爱。正当她要张开臂膀拥抱美好的明天时,却是一片阴差阳错的平日里服用的蓝色药片结束了这一切。而这片药片的第一主人治疗不孕不育的大夫不仅实现了他要成为美国老头养子的愿望,而且继续实现他在这个城市制造千百个他孩子的可爱又可怖的梦。药片的第二个主人却是要在几个小时之后永远离开这个国家的男人,让人不解的是为什么是这个与女人毫无任何关系的男人呢,想想也只有这个男人才能让这一切有个“圆满”结局。最终警察只能判断女人的死是“自杀“,没有人需要为她的死负责。而她的死似乎也解决了那些男人正在面临的烦恼。没有人在乎女人的死,就像这个女人不曾出现在他们的生活中一样。
《告别圆舞曲》读后感(四):小说的意义:消遣至上?
真是一部消遣至上的小说。。。
就单单是一个故事,貌似并不旨在要告诉读者什么道理,你可以说它是一本荒诞剧?一本悬疑小说即便作者把谋杀情节写的那么仔细?一部恐怖小说?还是说它就是单单一本供人消遣类读物?
我觉得在这部里面昆德拉真的是把作为一个作者拿作品人物来消遣嘲弄人类的点发挥到了极致。。。
或许是我读书太少。。。
请问哪个国家哪一位作家敢写这样的一部小说来做消遣?
我不得不说,这真的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小说。
但或许也是我读书太少。。。且看吧。。。
《告别圆舞曲》读后感(五):不为了生命而生活,还是为了什么?
忘记了到底是以前看到过什么书评,还是受自己某种先入为主的错误感受的影响,我总是拿加西亚马尔克斯和米兰昆德拉比较。马尔克斯的故事宏大,却又平缓的涓涓流淌;米兰昆德拉的故事时间短暂,但每个章节都在跳动,而且信息量肯定大的惊人。
想想,总觉得他们俩很像,并且总喜欢拿他俩比较的原因,应该是在《百年孤独》和《告别圆舞曲》里都曾讲到革命。人类的生活总是不太平的。平淡丰盛的生活总是不能令人满足,总得搞点动静,满足自己饥饿的欲望。马尔克斯问,革命的意义是什么,他让揭竿而起的将军打了一生的仗,十几次死里逃生,又让一个平静的河边村落的教堂塔尖盖起又被炮火轰平,轰平再盖起,缓缓得出一个结论,革命就是为了反对意见相反地人,为了自己的尊严和荣耀。米兰昆德拉也问,革命的意义是什么?他让政治家收养的因相异政见而在政治斗争中被砍去脑袋的人的孩子,也像是自己女儿一样的女人爱上养父,又怀着复杂的感情质问养父,一来二去的对话说出将这个故事的人的看法,革命是为了让自己不死。
那个将军最终在迟暮脱下沾满已经干了的泥点和血迹的军装,回到自己年轻时的金铺子里打小金鱼;而那个政治家还在时刻警惕着,在全国范围内发起各种肃清运动,甚至到狗都要受到制裁。
可能从这些中就能看出他们两人对于生命的态度。
以前高中语文老师说中国小说总是不受诺贝尔文学奖待见,现在想想好像明白了些许。人要生活着才称为人,生活让所有的悸动、暴力、自负都归于平静,生命本身才是生命永恒的主题。而中国现在多少小说都隐含着或是突出着政治或是其他斗争。如果把斗争在人的生命中反复强调,那就忽视了生命的主旨。加西亚马尔克斯讲的故事有中国古人独立于世,终了又风卷残云一丝不留,一切终归平静地洒脱意味,仿佛一切苦痛、悲荒都是浮云。而米兰昆德拉的嫉妒、仇恨、绝望在每一章都跳跃着,读尽《告别圆舞曲》,我被男主人公的情感同化,觉得自己仿佛被逼往绝境,只想换一个地方,重新开始生活,但是那个新的地方在哪里?
《告别圆舞曲》读后感(六):荒诞有经,山峦之作
不敢评生命不能承受之轻,毕竟是分量足够重的一顶桂冠,双手托着就倍感沉甸甸,不敢旋来旋去随意评赏,所以,先就保留着虔诚的注目。
如此,只能再观赏昆叔其他的文字,涂鸦其他的作品。其实也看了《慢》《生活在别处》《无知》,虽然入口还是那个味道,尝起来也是原来那个配方,但是余味不够,少了类似香水尾调一样的东西。谁让先入我口的是巅峰之味,沧海难为水,即便是他自己的其他作品。不过,这只是我私人的感受而已,因其是桂冠,引我向光明;因其是耀眼之光,便为我桂冠。百度有评论(阿拉贡)“我要对米兰·昆德拉感激不尽,他的作品使我坚信人类一定会生存下去,世界一定会生存下去,我全心全意在这个世界上所信仰、寻求和热望的一切都将恢复其人性的面貌。感激他是因为在这个悲剧的今天,他使我比任何时候都更强烈地体会到,面对不朽的东西,即使死神也无能为力。”我还没有到达整个人类的境界,只为个人让我重固信仰,漫漫无阻......
啰嗦了一段在至爱上面,毕,还是谈一下这部作品,其实和之前提到的其他作品一样都有昆叔本身的烙印,就像斯克雷托的大鼻子一样——荒诞,荒诞到无法真实,但是比这更荒诞的是,却有种无比真实的感觉萦绕。也许这也是他的特点之一,用哲学来写事实,脱离我们所谓的传统逻辑,架于生活上方一点,转而又能自圆其说;深刻细腻,每一个故事,每一段文字,每一句话似乎都曾经历但是不曾察觉,而这些细微难察的想法和观点都用文字符号细细勾画,得以清晰明朗,得以有切肤之感。我一直很纳闷的是昆叔对于女性的心理描摹得如此精准,微妙得无法言说的情愫都能一针见血毫不避讳地印刻出来,照见自身,无处遁形。但分明又是男性,只可能像其他人所说,他是人性大师。这部作品同样,很多话语都值得玩味,思辨也值得反复逐读,只是读出来的韵味和主题会有不同,我妄想再次寻找到如巅峰作的感觉,但是都无所获,不论是这部作品还是《无知》《生活在别处》,都弥漫着浓重得化不开的忧愁伤感,虽然昆叔自己也说,忧虑是爱情的形式,这自然也是他作品的形式,但是多了,过多了,太多反传统反道德,太多怀疑太多探讨,并且没有重建新的支柱,就很难让人振作起来,就像有人说越看越绝望。另外我想到如果和年龄与成长有关系,巅峰之作是在1984年,所以也许后面的作品更能趋向于巅峰的核心,但是《无知》和《慢》依然回不到相当的高度,所以目前——
唯有《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能够似一道光,冲破这漫天的浓厚迷雾,能够开出一条道路,通向永恒、幸福——而我需要的,正是这个。
且就当做反思的观点,无妨去体味去探索去深刻,主题啊主旨啊要义啊之类的还是就《生命不能承受之轻》,毕竟这个为峰巅,其他只能为山峦。
我这是在评论《告别圆舞曲》??哦,我只是随便写写;我没有要找出意义,因为摆在桌上的是下一本,《庆祝无意义》。
《告别圆舞曲》读后感(七):勃起吧,生活
死了,终了,没了,完了
女人,爱情,国家,婚姻
一切都已注定却又始料未及的故事结束了
我们生活在此即是生活在正义之外
利益、欲望、自以为是,罗生门
我们皆是杀人犯:被迫害者兼迫害者
我们一边千方百计的抓住生活
另一边又苦苦挣扎着逃离生活
告别圆舞曲
一切都出乎意料
一切又都在预设之中
一切都预先被原谅了
一切又都预设被允许了
荒谬中生活
活在荒谬中
告别圆舞曲
告别梦幻
生活——
真正的生活
——除此以外
还能怎么样呢?
《告别圆舞曲》读后感(八):人性的复杂
又是昆德拉一贯的叙事风格,只有短短的五天的故事,却发生的那么惊心动魄,让人欲罢不能。这五天的事情影响了书中N位人物的后续生活。
通过昆德拉对人物面对所发生事情的言外之音,更加深入了解了那时为什么他/她会采取那样的态度和想法。当时的态度和想法和我又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比如166对胖女人大呼小叫的评价“她们露骨的恬不知耻恰恰来自一种确信,相信她们自己并不拥有丝毫诱人的魅力。她们极其憎恶年轻的女性,希望展现她们在性别上已然无用的肉体,来嘲弄和侮辱女性的裸体。”等等。这样的段落数不胜数,经常每章节都被我画满注释。
所以才会收集所有他的书,有一段时间不敢看了是消化不了他的渊博,也怕失望,但是每次捧起来看真的恍然大悟。
对于这本书,前半本还模仿着想创作这样风格的文章结合自己的心态,但是最终还是没有坚持下去。
最后露辛娜死了,可是这个死亡不能责怪任何人。也挺能理解雅库布的心理,有时就是做一些明知道不应该这么做,需要去弥补这样做后果的事情。但是人性是那么深奥的事,我们能明白我们到底在做什么吗。
卡米拉最后竟然决定没有小号手其实也可以很好,只是深深被那种害怕纠缠着,所以以为那就是爱。什么是爱呢?让我想到了那种得不到的才会去想像那是不是爱。其实完全不了解。
奥尔佳是一个很聪明的女人,但能说她和雅布尔那是乱伦吗?她只是把她的想法付诸实践。一切都没有那么单纯和可以理解。总是会有某些猥琐(能叫猥琐)的想法浮现在脑海。昆德拉只是借助奥尔佳这个人物表现出来,并且奥尔佳付诸实际。
露辛娜是书中最悲剧的人物。总是把各种想法寄托在男人身上。她的纠结能明白,面对是否流产的抉择也能懂。她能怎么改变自身命运?难道一直洁身自好?因为乱搞会有后果?面对茫茫未来,更多的是未知。面对抉择,也希望可以有外力让我们去逃避,虽然这个逃避是那么虚无,很经受不起现实的考验,马上还是需要面对现实的真相。露辛娜面对是否堕胎的抉择时,孤独,对肚中的孩子,有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孤独和无所谓都可以体会到。就当我面对满脸的痘痘,我也是那么漠然,还有各种搞关于自身应该注意的状况。就是这种慵懒影响着对事物的看法。忧虑和彻底的无忧无虑竟然是那么辩证统一。
虽然最后她死了,但是心中竟然没有很深的同情和怜悯,就如奥尔佳知道是雅布尔的毒药使露辛娜死去一样,不会去揭发雅布尔。她知道了还竟然有一阵骄傲的颤抖。能说她这样徇私枉法,不坚守正义吗。
什么是正义,也明白了我们始终生活在正义之外。
对雅布尔为什么不喜欢祖国的原因和他把药放入露辛娜的药瓶中的评价也很犀利。一种没理由的骄傲。他的骄傲,正是他对祖国的这种骄傲的、错过的爱。让我想到了我的爱国,貌似我也抱着一种骄傲,对于中国的言论自由和政治的迷茫和惶惑。其实我的虚荣也是肮脏的。自以为是的故作姿态。
《告别圆舞曲》读后感(九):无语
您有这样的印象,是因为您只是居住在生活的地下室,您,人不像人的醋罐子!您浑身散发出一阵阵的酸气,就像从一个炼金术士的热锅里蒸腾起来!您生活的目的就是在您周围发现丑恶,认定这丑跟您内心一样丑。对您来说,这是能让您自己跟着世界和平共处的唯一办法。因为,本来很美好的这个世界,它让您害怕,令您别扭,把您不断地从它的中心排斥出去。它是那么的冷酷无情,不是吗?
以前有一个犬儒学派的哲学家,他穿着一件有破洞的外套,在雅典的街道上溜达,想以此表现他对习俗的轻蔑,来赢得所有人的欣赏。有一天,苏格拉底遇到了他,对他说:我从你外套的破洞中看到了你的虚荣。
自杀比谋杀更坏。人们可能出于复仇或者贪财而杀人,但是,即便是贪财,也表达了一种对生命的反常的爱。可是自杀呢,那是把生命抛弃到上帝的脚下,那是对生命的一种嘲弄。
《告别圆舞曲》读后感(十):看完后有种可怕的感觉
小号手因为女护士的事情对妻子歉疚,从而对她的身体也无动于衷。可怕
小号手对女护士之死感到一种轻松的解脱,可怕
雅库布放入蓝色药片后的犹豫不决,可怕
雅库布自认拥有崇高的心灵却又用杀人的方式将自己同化到他厌恶的国家中,可怕
篇幅最后伯特莱夫夫人说自己孩子长的像斯克雷塔医生,可怕
故事的结局释放了太多人性,可怕……
而稍微让人有安慰的是,露辛娜遇到了伯特莱夫,小号手妻子遇到了雅库布,让心的世界更宽广。而之前的篇幅,米兰昆德拉对女性内心的描写敏锐细腻,让人共鸣
有时候觉得,可能是战争的原因,老外喜欢将一些普通的事情,想的很复杂,好比雅库布一心定义崇高与仁慈,而所作所为却如此虚伪,有些问题关注太久,便会偏离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