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并不总是很容易》读后感精选10篇
《分享——并不总是很容易》是一本由【英】萨莉·安妮·嘉兰(Sally Anne Garland)著作,重庆出版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2.80元,页数:2015-1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分享——并不总是很容易》读后感(一):学会分享
我想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懂得分享,因为分享是一种美德。记得以前看过一句话,如是说:“如果你有六个苹果,千万不要都吃掉,因为这样你只吃到一种苹果的味道。你若把其中五个分给别人吃,你将获得其他五个人的友情和好感。将来你会得到更多,当别人有了其他水果时,也会和你分享。”
对于小朋友来说,如何交朋友,如何与人相处是他们成长的必经之路,分享可以帮助他们建立社群的概念,帮助他们懂得互帮互助的道理,让他们知道将拥有的东西去换取更加重要和丰富的东西。当然,这需要一个过程。
书中邦尼的表弟有点让人“讨厌”,邦尼玩什么,他就去抢来玩什么,邦尼吃什么,他就去抢来吃什么。这让我想起了我儿子,现在的他跟邦尼的表弟一样,跟姐姐一起玩得时候,他也会看到别人拿什么,他一定要去拿什么,有的时候,甚至那样东西他平时根本不喜欢玩,可是姐姐在玩,他就会觉得特别有意思,也要一起玩。这大概是小小孩的天性,他的自我意识很强,以为任何东西都应该是自己的。此外,在独生子女家庭,这种意识表现得尤为突出,因为所有的人都会让着他,渐渐地,他会以为就应该如此。
周围有许多人跟我说,自己的孩子自从上了托班、上了幼儿园瞬间懂事多了,其实,他们只是开始渐渐明白相处的道理,知道世界上有许多的规则,如果你不去遵循,不但得不到老师的喜爱,也不能更好地与班里的小朋友一起玩耍。而孩子天性是爱热闹的,希望能和同龄人一起玩耍,他们自小就会相互吸引,在商场里,如果对面有迎面过来的小朋友,他们的眼球瞬间就会被对方吸引过去,甚至会会心的对对方笑笑。
不过,小朋友的相处却总不是那么容易,我们总希望大孩子能让小的,就像邦尼的妈妈那样,从表弟来前,就开始跟邦尼灌输思想:“他还是个小不点,你要让着他。”碰到表弟抢东西,妈妈又不停地说:“记住,要和他分享啊!”邦尼也会烦躁,总觉得妈妈很烦人、很偏心,这让我想起一首歌叫《得啵得啵得》,里面有段歌词是这样的:“爸爸整天嘚啵嘚啵嘚,孩子孩子你要听话,听话听话孩子你要听话,妈妈整天嘚啵嘚啵嘚,我一切都是为了你呀!”很现实,家长总是会唠叨孩子这样那样,而孩子总会觉得很烦躁,可是,事实上,哪一位家长又不想孩子好呢?就像邦尼的妈妈尽管他一直劝着邦尼,可故事的结尾又表现出了她的用心良苦:“试着耐心点儿,宝贝,妈妈知道这挺难的。他只是想和你一样,所以不管你做什么,他都要模仿你。”因而,当表弟跟邦尼最后拥抱的时候,邦尼似乎明白了什么叫分享。
作为家长,我们还是要引导孩子,尽管有些话,现在他们可能不懂,但是时间和经历,会让他们渐渐明白与成长。
《分享——并不总是很容易》读后感(二):有爱才会有分享
有爱才会有分享
《分享并不总是很容易》,收到以后我就出差了,晚上是欣欣爸爸讲给她听的,两天以后我回来她就迫不急待的拿出书来要给我讲一遍,边讲还边说“这个表弟啊,太调皮了。”我说:“如果你是这个姐姐的话你怎么办啊?”她说:“我会让着弟弟。”“那你去舅舅家怎么不让着妹妹了,还和妹妹抢东西。”“我以后会让着她的,她是我的好妹妹。”呵呵,其实我知道她说的这话是不做数的,每次去前都要叮嘱她让着妹妹,不要和妹妹抢东西,她也答应的好好的,可以到那里还是会抢,批评她的时候,她还会发脾气,并且说:“你们都不爱我了”,所以怎么教她学会分享一直是我最头疼的问题。
欣欣小时候家里就她一个宝宝,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爸爸妈妈把所有爱都给了她,极尽宠爱,她也可以大方的和小朋友分享她的零食和玩具,忽然有一天她当了姐姐,所有的人都对她说:“让着妹妹”,她开始保护她的玩具、保护她的零食,甚至是我抱起小妹妹时她也会推掉妹妹霸占我的怀抱,大概她感觉我们对她爱的减少吧,兔妈妈的话我跟她说过很多次,道理全部都懂,她自己都能说出来,可是一和小朋友们玩就全忘了。大概好多独生子女的父母都有这样的困拢吧。
《分享并不总是很容易》这本书的标题里享字中间画了一颗心,一颗爱心,与别人分享,没有爱就不会有分享,分享是有着满满的爱,才会真诚的与别人分享,绘本里小兔姐姐对表弟的容忍、无奈、愤怒在表弟临走前的一个拥抱里全部化为了分享的幸福感,没有这个拥抱,兔姐姐感觉不到自己的付出,得不到回应的分享让孩子失去了分享的快乐。欣欣从幼儿园回来经常跟我说:“妈妈,我们班的xxx她今天拿的饼干都没给我吃,我以后也不给她吃了。”我只能说:“那你明天带饼干去给她一起分享,告诉她下次她带饼干也要和你一起分享。”“要是她还不给我呢?”“……那你以后也不给她了。”我也不知道这样教育孩子对不对,初次为人母,孩子在学习中成长,我也在她成长中学习,学着做个好妈妈。
《分享并不是很容易》这本绘本画风简单生动,充满童真童趣,孩子很喜欢看,边看还边告诉我:“妈妈你看小兔姐姐都生气了”、“小兔姐姐开始想念表弟了”……,谢谢青豆书坊和七色花亲子乐园给了我一次试读的机会,孩子很喜欢,我也很喜欢。谢谢。
《分享——并不总是很容易》读后感(三):教孩子分享的好绘本
分享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对大人来说尚且不容易,对孩子更是。我们要在点滴生活中教会孩子如何分享。
首先,让分享变得好玩。
教孩子一些协作性游戏。在这些游戏中,一起玩的小朋友需要通过合作,达到一个共同的目标。比如,大家一起玩拼图,轮流往拼版上放拼图块。其他可以一起做的事还包括:整理房间、种花、给宠物洗澡等等。你还可以时不时给宝宝一些东西,让他去和小伙伴分享。比如,带一种特别的零食,或一本贴纸,到幼儿园去和小朋友们分享。
其次,教孩子去解决问题。
如果你的孩子死死地拽着小伙伴想要的玩具卡车不放,他心里想的可能是:“这个玩具要么归我,要么归他。”他可能根本就没有分享的概念。你可以鼓励孩子和小伙伴轮流玩卡车玩具(不妨给他们一个到点会响的计时器,说好每个人每次玩的时间),让他明白,分享并不是自己失去某件东西,归别人所有。你还可以告诉孩子,如果他和小朋友分享自己的玩具,小朋友也会更愿意拿出他们的玩具来一起玩。
《分享——并不总是很容易》读后感(四):教孩子分享的好绘本
分享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对大人来说尚且不容易,对孩子更是。我们要在点滴生活中教会孩子如何分享。
首先,让分享变得好玩。
教孩子一些协作性游戏。在这些游戏中,一起玩的小朋友需要通过合作,达到一个共同的目标。比如,大家一起玩拼图,轮流往拼版上放拼图块。其他可以一起做的事还包括:整理房间、种花、给宠物洗澡等等。你还可以时不时给宝宝一些东西,让他去和小伙伴分享。比如,带一种特别的零食,或一本贴纸,到幼儿园去和小朋友们分享。
其次,教孩子去解决问题。
如果你的孩子死死地拽着小伙伴想要的玩具卡车不放,他心里想的可能是:“这个玩具要么归我,要么归他。”他可能根本就没有分享的概念。你可以鼓励孩子和小伙伴轮流玩卡车玩具(不妨给他们一个到点会响的计时器,说好每个人每次玩的时间),让他明白,分享并不是自己失去某件东西,归别人所有。你还可以告诉孩子,如果他和小朋友分享自己的玩具,小朋友也会更愿意拿出他们的玩具来一起玩。
《分享——并不总是很容易》读后感(五):分享“给予”
《分享 并不是很容易》读后感.
分享是一种“给予”,你愿意分享吗?还是你愿意有所保留.
学会分享并不是件很容易的事情,小孩子不肯与人分享是很自然的,而且小孩子常常认为凡是她能够得到的东西都是属于她的,
书中小兔邦妮的表弟要来邦妮家做客,妈妈对邦妮说表弟小,都要让着表弟。可是表弟来了之后,抢着邦妮的小熊,小熊遭了殃。看邦妮去和娃娃玩,表弟把娃娃到处丢。玩化妆游戏,表弟把物品撒了一地。邦妮看故事书,表弟一直摇着邦妮看书不下去。邦妮看电视,表弟坐在前头摇晃着挡住邦妮看。于是邦妮打算去画画,表弟又到处乱涂乱画。不管做什么事情,表弟都要一直跟着模仿捣蛋。邦妮的心里气愤极了。根本就不想再和表弟呆在一起,心情难受。后来在妈妈的开导之下学会了理解表弟,表弟走了之后给邦妮一个很大的拥抱,,表弟是想着和邦妮一起分享.
欣欣在上幼儿园期间,经常有小朋友分享了好吃的好玩的给她。有一次我买了很多糖果放在家里,欣欣看到了问我:“妈妈,我明天带糖果回去和同学一起吃好吗?”她下意识里面有着分享时感受的开心。很多时候欣欣面对她心爱的奇趣蛋玩具时又小气得很不愿意与别人分享,认为这个是她心爱的玩具属于不能和别人分享的,对这些东西扔有控制力,它们还是属于她自己的.
读完这本书,让孩子明白了分享不仅是别人快乐,并且自己也会快乐。就像我们常说的“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在分享的同时,自己也会感到开心,因为分享会让你我一起感受幸福。其实,分享并不需要太多太多,即使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给予,都可以成为分享的幸福.
《分享——并不总是很容易》读后感(六):有爱才会有分享
有爱才会有分享
《分享并不总是很容易》,收到以后我就出差了,晚上是欣欣爸爸讲给她听的,两天以后我回来她就迫不急待的拿出书来要给我讲一遍,边讲还边说“这个表弟啊,太调皮了。”我说:“如果你是这个姐姐的话你怎么办啊?”她说:“我会让着弟弟。”“那你去舅舅家怎么不让着妹妹了,还和妹妹抢东西。”“我以后会让着她的,她是我的好妹妹。”呵呵,其实我知道她说的这话是不做数的,每次去前都要叮嘱她让着妹妹,不要和妹妹抢东西,她也答应的好好的,可以到那里还是会抢,批评她的时候,她还会发脾气,并且说:“你们都不爱我了”,所以怎么教她学会分享一直是我最头疼的问题。
欣欣小时候家里就她一个宝宝,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爸爸妈妈把所有爱都给了她,极尽宠爱,她也可以大方的和小朋友分享她的零食和玩具,忽然有一天她当了姐姐,所有的人都对她说:“让着妹妹”,她开始保护她的玩具、保护她的零食,甚至是我抱起小妹妹时她也会推掉妹妹霸占我的怀抱,大概她感觉我们对她爱的减少吧,兔妈妈的话我跟她说过很多次,道理全部都懂,她自己都能说出来,可是一和小朋友们玩就全忘了。大概好多独生子女的父母都有这样的困拢吧。
《分享并不总是很容易》这本书的标题里享字中间画了一颗心,一颗爱心,与别人分享,没有爱就不会有分享,分享是有着满满的爱,才会真诚的与别人分享,绘本里小兔姐姐对表弟的容忍、无奈、愤怒在表弟临走前的一个拥抱里全部化为了分享的幸福感,没有这个拥抱,兔姐姐感觉不到自己的付出,得不到回应的分享让孩子失去了分享的快乐。欣欣从幼儿园回来经常跟我说:“妈妈,我们班的xxx她今天拿的饼干都没给我吃,我以后也不给她吃了。”我只能说:“那你明天带饼干去给她一起分享,告诉她下次她带饼干也要和你一起分享。”“要是她还不给我呢?”“……那你以后也不给她了。”我也不知道这样教育孩子对不对,初次为人母,孩子在学习中成长,我也在她成长中学习,学着做个好妈妈。
《分享并不是很容易》这本绘本画风简单生动,充满童真童趣,孩子很喜欢看,边看还边告诉我:“妈妈你看小兔姐姐都生气了”、“小兔姐姐开始想念表弟了”……,谢谢青豆书坊和七色花亲子乐园给了我一次试读的机会,孩子很喜欢,我也很喜欢。谢谢。
《分享——并不总是很容易》读后感(七):舍得
《分享,并不总是很容易》给我们讲的,是一个关于舍和得的故事。分享,顾名思义,与他人分着享受、使用、行使;分享之后,也许得到他人的回馈,也许获得自我的满足,其实诠释的就是舍与得。
无论分享还是舍得,都体现出一种人与人相处的智慧。然而,知道智慧,与自己能否智慧处事,并没有任何关系。成年人尚且在舍与得之间举棋不定,无法作出抉择,更不提心智尚未发育完全的幼儿。新式育儿法则告诉我们要培育优秀的孩子,要教给孩子真、善、美,懂得体贴他人,愿意与他人分享。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又如何呢?有时候听到父母抱怨自己的孩子太爱分享,什么玩具零食到了小伙伴之间都有去无回;有时候听到父母担忧自己的孩子不愿与人分享,会不会是个自私小气的人。
分享过头不行,分享不够也不行,把平板电脑送给小朋友会被妈妈骂,心爱的糖果只想自己一个人吃也会被妈妈骂。判断孩子分享恰当与否的标准是否常常被成年人的价值观所替代?孩子并没有轻重贵贱的概念,只有心爱的和不心爱的区分,谁能说一颗奶糖不及一个平板更让人快乐?如此反复的标准只会让孩子的逻辑混乱,不知所措。与其强求孩子去分享,不如让孩子去感悟分享的内涵,而这,也是我的惨痛经验。
团子就曾误解过分享,某次出游,我建议她和同行的小姐姐一起分享蘑菇力,谁知对方直接拿过一整盒一个接一个吃完了,而团子只是手中拿着一颗,眼巴巴的看着对方吃光。碍于同事关系,以及对方小朋友的听力障碍,我实在不知道该怎么应对,于是只能告诉团子,没有关系,下车了就去超市买,每种口味的都买。然而当时的我却没有意识到,不管我再给她买多少盒巧克力,她失去的那一盒,永远都回不来了。从那以后,团子很抗拒分享,在她看来分享就意味着失去,哪怕同行的小姐姐也给了她很多吃的,可是她仍然不愿意接受,也不能释怀。于是只能等她不愉快的经历淡化,并经历了我无数次的“洗脑”和幼儿园关于分享的游戏,才又开始慢慢愿意分享。
《分享,并不总是很容易》的开篇,有一行字:“这本书属于(空白处填小朋友的名字),但我很愿意和你一起分享。”很普通的一句话,可是真的很重要——它宣布了这本书的归属权,如果明确了分享并不代表失去,那么分享将会容易的多。对比之前我没有找到得体的应对方式来保护孩子,这本书实在是足够细心,不用面对失去的恐惧,自然更能体会分享的愉悦。
有的孩子生性“大方”,乐意与伙伴交流和分享,对自己的物品归属感就不那么强烈,对应的,可能也会随意去玩他人的东西;有的孩子生性“小气”,对自己的物品归属感意识强烈,对应的,他也不会因为抢夺别人的玩具惹人哭泣。所以,分享本身其实并不太值得去在意,不如让孩子弄清所有权与归属感,问题自然迎刃而解。正如这本书的书名,从孩子的角度诉说,“有时候妈妈让我分享,我并不明白分享会带来什么 ,所以真的会让我很难过。”小兔子邦妮面对调皮的表弟,要完成妈妈给出的“分享”任务,真的快要抓狂了,可是当她一天的分享获得了表弟的拥抱和谢意,她开始有些舍不得表弟的离开,舍去了一天自由的玩耍,得到了表弟的依赖和爱,感悟到了分享的意义。
这本书是手绘简笔画风格,图案简洁清晰,辅以艳丽色块的搭配,以及印花部位数码技术的使用,整个绘本呈现浓浓的卡通味,幼童风格十足。小兔子邦妮和表弟的一举一动和普通孩子一模一样,比如邦妮穿着妈妈的高跟鞋,戴着珍珠项链,拿着魔法棒的举动,就让团子惊呼“她和我一样喜欢演大人耶。”对话和旁白都很口语化,加之分享是生活中很普遍的事,因此代入感极强。
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老祖宗的智慧,蕴含在一词一句中。这种智慧也许无法用文字给孩子讲清楚,但是父母可以陪孩子一起读这一本关于分享的书,从一个孩子情绪的角度,一起来讨论分享的意义,分享彼此关于分享的那些故事。
文/团团花哚 2015.10.20
《分享——并不总是很容易》读后感(八):用爱和耐心成就分享
小时候喜欢画画,高中时收到一个很好的绘画本,但是自己舍不得用,这个本子就一直放在抽屉里。有一天妈妈告诉我,楼上邻居的孩子上幼儿园要画画,她把我的绘画本送给那个小孩了,反正我也一直没有用。当时我很生气的哭了一场,因为那是我的东西,妈妈没有经过我的允许就直接送人了。所以当我成为妈妈的时候,我从来不会跳过孩子直接把她的玩具拿出来给小朋友玩。如果有小朋友想玩女儿的玩具,我会让他去问女儿,同意了就给你玩。女儿想玩别人的玩具时,我会建议她拿自己的玩具去和别人交换。我一直认为属于自己的东西支配权就该在自己手中,大人是无权分配孩子玩具的。女儿现在四岁了,在这样的观念下女儿对自己的物品非常清楚,出去玩会记得收拾自己的玩具,从来没有把玩具弄丢过。但是不好的地方就是很多时候她都不愿意把自己的玩具拿出来和小朋友分享。
随着孩子的年龄增大,我觉得有必要给她灌输分享的理念,虽然经常在她耳边叨叨玩具要和小朋友分享才好玩,但是收效颇微。《分享并不总是很容易》这本书从名字来说就非常棒,我们大人有些东西都不愿意和别人分享,让孩子愿意分享真的不容易。当我拿出这本书的时候,孩子就深深被封面上的两只兔子吸引了。她说“他们在抢泰迪熊耶。”“那你知道这是谁的泰迪熊吗?”“不知道。”翻开故事的第一页,就看见大兔子抱着泰迪熊,女儿马上说“是大兔子的!”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我发现孩子深深的被故事所吸引。特别是“我没法再玩了,只好去......”给孩子留下了悬念,翻到第二页才能知道大兔子又换了新的玩法。兔子表弟就像小跟班一样一直缠着大兔子,让大兔子忍不住说出“我受不了啦”。等到临走的时候表弟的一个拥抱才让大兔子的怒气烟消云散了。
最近亲子阅读后我们都会角色扮演,于是读完这本书后我没有急着给孩子说分享的事情,而是开始了我们两人的扮演游戏。我扮演大兔子,女儿扮演小兔子。女儿像小兔子一样,又是扯又是拽泰迪熊,跑到沙发上又蹦又跳,在画纸上乱涂乱抹,在我假装读书的时候推我摇我,在我看电视的时候站在我前面晃来晃去......在我说“我受不了啦”的时候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拥抱说“我喜欢你!”然后我们又互换角色,我当小兔子她当大兔子,最后在女儿说“我受不了啦”的时候给了她一个爱的拥抱。
玩完游戏后,女儿非常高兴的说“这本书好好玩哟,我好喜欢。”“那你愿意像书里的大兔子一样做一个爱分享的小朋友吗?”“愿意!”“幼儿园老师说家里如果有木头做的玩具的话拿到幼儿园和小朋友一起分享一下,因为你们这周的课是讲大树的,你把这个木头喜洋洋拿到幼儿园和小朋友一起分享好不好?”“不好,拿去了我就没有了。”当女儿给我这个答案的时候我已经猜到了,不可能读一遍书马上就有效果,但我继续说“你看,大兔子分享了玩具,表弟好喜欢她,给了她爱的抱抱。你把玩具拿到幼儿园分享,小朋友们会非常高兴,也会给你爱的抱抱,因为你是他们的好朋友哟”听了我的话,女儿还是思考了一会,然后有点勉强的说“那好吧。”
对于分享,我觉得就像书中大兔子妈妈说的一样。“试着耐心点儿,宝贝,妈妈知道这挺难的。”而我也要试着耐心点,在平时的生活中慢慢给孩子灌输分享的观念,让孩子明白分享能够获得爱。
《分享——并不总是很容易》读后感(九):分享的滋味是什么?
两岁之后,幼儿会彼此吸引,但缺乏一起游戏的社交技巧,一起玩耍会时常发生冲突。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心中的幼儿主权原则:一、我看到的就是我的;二、如果是你的,但我想要,就是我的;三、我的,永远就是我的。
幼儿的自我意识从两岁开始,出现这种自我中心的表现是非常正常的。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只能设想自己的观点,却无法了解别人的感受。因此,“分享”的观念对他们来说很难理解。尤其是两岁多的幼儿,特别喜欢抢哥哥姐姐手上的玩具,常常让人觉得不可理喻。其实,他们的行为里包含着对哥哥姐姐的崇拜,以及想要模仿的心理动机。
而对于三岁以上或已经进入幼儿园的孩子,他们会慢慢建立起“分享”的社群观念,能接受一定程度上的分享行为。这是因为他们通过实际的经验慢慢获悉,自己的“分享”最终能够换来别人的“分享”,分享其实是一种“共享”。这样的分享,多数时候也能被孩子们接受。
然而,有时候,当分享不能得到“回报”,甚至变成单方面的利益“出让”时,就变得“并不总是很容易”了。也就是这个故事中所描绘的情形:小表弟要来玩,不仅“分享”了小兔子邦妮的各种心爱之物,还像跟屁虫一样到处黏着她,她做什么他就做什么。邦妮的分享,换来的似乎只是小表弟的“得寸进尺”。作为姐姐,邦妮尽管“谨遵母命”,表现得相当有风度,其实心里真是很不爽。直到最后她忍无可忍,气呼呼地向妈妈抱怨:“表弟什么时候才走啊,我受不了啦!”
不光邦妮受不了,作为读者的我也快受不了啦!和邦妮不同,我受不了的是邦妮的妈妈。小表弟上门前,妈妈就叮嘱邦妮跟表弟分享,然后不论邦妮做什么,妈妈都像闹钟一样一遍遍地在旁边重复提醒:你要和弟弟分享哦。真是又“偏心”又“烦人”!
但是,面对怒火冲冲的邦妮,妈妈的回答瞬间扭转了我对整个事情的看法。
妈妈说:“试着耐心点儿,宝贝,妈妈知道这挺难的。他只是想和你一样,所以不管你做什么,他都要模仿你。”细细思量,妈妈的回答真是又温柔又智慧,可以说是整篇故事的点睛之笔。它既表达了对邦妮心情的充分理解,也解释了表弟“不可理喻”的行为,最重要的,它还肯定了这样一个事实:即使有的事做起来很难,但我们还是要用耐心去坚持。
这是这个故事最引人深思的地方,它提出了一个让孩子们在日后漫长的人生中不断去体味的问题,即,有的事情明明很难,但还是要坚持做下去。但,这是为什么呢?
来看故事是如何解答的吧。翻过页来,小表弟临走的时候,给了怒气未消的邦妮一个大大的拥抱。就是这个拥抱,让邦妮的怨气刹那间烟消云散了!我们知道,拥抱还有很多别的名字:喜欢,依恋,爱。小表弟与邦妮“分享”的,正是对一直“让着”他的姐姐的喜欢和依恋,是他天真无邪的爱。表弟最后的这个拥抱,不仅“回报”了邦妮之前所有的“忍气吞声”,也让她原本并非心甘情愿的分享有了新的意义。
而这,就是我们坚持去做艰难之事的原因:付出爱,才能得到爱。爱要流动循环,需要有人首先给予推动。这个人,就是我们每一个人。
表弟刚刚离开,邦妮就开始有点想念他了。这一点想念,便是她爱的起点……
这是一个关于分享的故事,更是一个关于在分享中学习爱的故事。它用第一人称的叙事,充分地表达了对孩子内心世界的感同身受和幽微理解,展现了孩子心理成长的“蝶变”过程。同时,我们也好像在其中发现了自己的影子,那个总是在一边唠叨的不完美的妈妈,让我们会心一笑。下一次,作为大人,也许我们能做得更好一点。
分享的滋味,有一点儿苦,也有一点儿甜,不正是爱的滋味吗?
《分享——并不总是很容易》读后感(十):让孩子学会享受分享的快乐
《分享并不总是很容易》,书名一语道破幼童所面临的“社交”问题。我的孩子两岁之后总是愿意找寻小伙伴一起玩耍,虽没有过多的交流,但小朋友们彼此微笑着,纯真明亮的小眼睛里是满满的天真快乐,而仔细观察她们,无一不是各自紧紧或搂或抱或拎着自己的玩具、零食,一旦有一个试图去分享或占有别人的玩具和零食时,场景瞬间就改变了。在小宝宝稚嫩的小心灵里,被分享似乎意味着“我的”变成“你的”,这对处于自我为中心时期的宝宝是很难的选择。而家长适时教育孩子学会分享,更有助于宝宝以后结交朋友,适应群体的活动,这对于我们家长和孩子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对于家长而言,《分享并不总是很容易》书中邦妮的妈妈对孩子细致耐心的教育很值得我们学习。邦妮妈妈在小表弟还没有来时就先行告诉邦妮,表弟是一个小不点,要让着他,“记住,一起分享很重要。”而小表弟来到邦妮家后,不仅要“分享”邦妮心爱的玩具小熊,又是拉又是拽,还到处黏着她,把她的床当成蹦蹦床,又是蹦又是跳,邦妮玩化妆游戏,小表弟也要参与并模仿她,结果拽坏了邦妮的项链……。总之邦妮做什么,小表弟就想模仿她做什么,而妈妈每每都会简单明了而不失温柔的告诉邦妮:“你要和他一起分享哦。”但当邦妮一次次的分享,换来小表弟的“得寸进尺”时,终忍无可忍,“气鼓鼓,怒冲冲”,面对受不了的邦妮,妈妈说:“宝贝,试着耐心点儿,妈妈知道这挺难的。”妈妈对邦妮看似简单的温柔的教导,细细品味,却蕴含着极大的智慧。妈妈从孩子的角度感受邦妮内心的小小愤怒,让孩子明白她充分理解单方面的分享对年幼的小邦妮很难,但仍要学会耐心坚持。妈妈之所以如此教育孩子,我想邦妮的妈妈明白分享并不意味着马上会有邦妮眼里有形的回报,但分享终会有回报,或有形的物质,或无形的精神。就像我一年长同事常告诫我们的一句话一样“听亏是福”。分享或许没有有形的回报或无形的精神慰藉,但至少平和了我们的心智。而故事最终,当调皮捣蛋的小表弟要走的时候,居然会“又是搂我,又是抱我。”并真诚的对邦妮说:“谢谢你!”这有形和无形的快乐回报及小表弟一天的陪伴终诠释了分享是件快乐的事情。
《分享并不总是很容易》对于小宝宝而言,绘本以小朋友们喜爱的小兔子的形象呈现了一个关于分享的故事,更易于引起小童“看”的兴趣,并乐于静静倾听爸爸妈妈的讲述,在大脑中置入分享的概念,具有很强的受教育意义。
文/小红鞋~
2015.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