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城市营造:21世纪城市设计的九项原则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城市营造:21世纪城市设计的九项原则的读后感10篇

2018-03-02 20:0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城市营造:21世纪城市设计的九项原则的读后感10篇

  《城市营造:21世纪城市设计的九项原则》是一本由约翰·伦德·寇耿 John Lund Kriken著作,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58,页数:24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城市营造:21世纪城市设计的九项原则》读后感(一):五星

  一,背景

  各城市竞争社会资源建筑设计的独树一帜,缺乏以人口为导向(增长位置、与环境匹配)的统筹,导致环境、交通服务设施、归属感等方面缺陷,应负责任的利用土地形成可持续、有活力、有特色的城市。

  二,原则:

  1,可持续性(对自然环境保护)——建立用地功能管理机制、以基础设施引导开发、对于资源更大范围内的合理配置。

  2,开放空间(硬质和软质公用空间的建立)——迁徙通廊的保留、维持海岸线连接的过渡区域、观景视线的营造、每10公顷至少1公顷大型城市景观(居民社区公园最多应只需步行3至5分)、绿道设计。

  3,可达性(步行、自行车与公共交通的重视)——小型街区与街道通道不要占用海滨或其他公共价值的城市空间、街角加宽使机动车减速。

  4,开发强度(紧凑开发)——高层注意视线阻挡和阴影遮挡。

  5,多样性(各种建筑的融合)——新旧大小不同功能的组合。

  6,兼容性(整体和谐平衡)——屋顶窗户入口的导则控制尊重历史体现现代的平衡。

  7,识别性(区域特色)——视线通廊的限高、炎热地区浅色骑楼利用水景、寒冷地区利用日晒冬天脱落的树种、城市肌理下的地标识别感、景观通廊的渗透。

  8,激励政策(城市更新的策略)——通过减税、土地成本津贴、容积率补贴、空中开发权转让来建设公共设施提高就业。

  9,适应性(给发展演变留出空间)——按顺风方向扩张城市以减少城市发展带来的灰尘和噪声、未来商业学校等配套设施因发展滞后预留在外围。

  三,总结

  建筑学教育侧重“建筑物”;景观教育侧重“开放空间”;城市规划教育侧重“规范框架”,我们无法从单一学科找到对未来的答案。因此,创造一种沟通各个设计学科的教育系统相当关键,这就是城市设计,知易行难,在真实项目设计中去实践这些原则,才是精华所在

  《城市营造:21世纪城市设计的九项原则》读后感(二):《城市营造》书评:规划师的案例

  优秀的城市营造与复杂数据统计、功能性问题解决或其他任何具体决策过程之间并无必然联系。相反,成功的城市源于对更易于理解人类价值和原则的倡导。而这些价值与原则重视环境与设计中无形和有形的可持续性,体现了人类对卓越的不断追求

  成立于1936年的美国SOM建筑设计事务所是世界顶级设计事务所之一,自成立以来已经在50多个国家完成了1万多个设计项目。举世闻名的项目如迪拜哈利法塔(世界第一高楼)、芝加哥西尔斯大厦、上海金茂大厦。

  哈利法塔、西尔斯大厦、金茂大厦

  《城市营造:21世纪城市设计的九项原则》读后感(三):作者约翰·伦德·寇耿 的那些期望

  我希望本书阐述的理念能为从事设计相关专业和热衷于设计的人们提供一些新的方法鼓励他们去思考、去探讨,并参与到既有或即将诞生的城市设计中去。优秀的城市营造将并非通过复杂的数据、功能问题的解决等任何具体的决策过程来实现。相反,成功的城市来源于对更易于理解的人类价值和原则的倡导,这些价值与原则重视无形的、有形的以及能够反映人类最佳努力成果的可持续的环境质量和设计。

  这些原则是可以被普遍应用的。当然也得承认,我们需要根据当地的气候文化地理和历史条件特殊情况具体应用这些原则。我希望本书中提供的一些用于说明这些原则的项目与作品能打消人们对“城市需要精心营造”这一观点的怀疑,使人们认识到城市确实可以被谨慎地、体贴地和前瞻性地设计、建设与重建。我从一种日益增长的公众意识里看到了希望,即人类必须悉心保护并公平分配地球有限宝贵的资源。我相信,这种认识能激励我们行业的从业人员以及关心城市生活的人们去实践我们早就该关注工作:以更为负责的式来利用土地,在明智适当的基础建设背景下确立城市开发强度。与此同时,规划者们还必须重视当地气候条件以及对可再生能源的需求

  请与我们一起来完成这项21世纪城市建设的重大任务吧,这是我们所有富有使命感的公民能力且应当从事的一项紧迫工作!

  《城市营造:21世纪城市设计的九项原则》读后感(四):notes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加深了对开放空间的理解。

  》》》

  区域化的思考可以通过向传统的城市设计思维中反复灌输3种必须的规划元素来加以推动:

  1)需要对人口增长的位置选择进行引导:城市可以选择在现有城市区域内增加人口,这种所谓的填入是最经济环保的人口增长方式之一;同样城市人口增长也可转向那些具有足够的环境承载力的非城市区域

  2)需要从既定地区的环境承载力出发来思考人口增长

  3)需要将保护、开发决策与生活品质问题相结合

  城市设计九原则:可持续性、可达性、多样性、开放空间、兼容性、激励政策、适应性、开发强度、识别性

  区域性土地规划是确定哪些区域最适合城市发展,同时对当地生态造成最小破坏的一种方式

  兼容性:这种针对更广阔周边环境的理解和沟通能力是城市设计过程中缺失的一个重要元素

  作为一种惯例,取决于特定场所的不同情况,某一建筑的高度可以超出周围建筑一般高度的1.5~2倍

  适应性:开展项目设计时,代价昂贵错误往往在规划方面,即对建筑设计限定过多、过严。这类规划常常具有局限性、过于僵化、不接受妥协且不愿作改变。相反,理想的城市设计应预料到随时间推移,项目配置和其他方面的调整是必然的。最终,面向未来的城市营造将形成一个充满吸引力物质环境框架,在允许其中的物质元素和使用功能不断变化的同时,依然时刻保持整体的一致

  《城市营造:21世纪城市设计的九项原则》读后感(五):《城市营造》:首度公开SOM公司秘而不宣的九项城市设计原则

  这是一个简单却极其令人不安的声明:城市人口在历史上首次占据全世界人口的大多数。联合国预计,到2015年为止,我们的星球上将有22座人口超千万的“超大城市”和61座人口超500万的特大型城市。这种世界人口流向城市的大迁移意义非凡,堪比一万年前人类从狩猎采集为生向固定农业聚居地的转移。这就要求我们这些自称是“城市建设者”的人们提出并回答一些关键的问题,即我们是否已经准备好进入这个或已耳熟能详的“城市化时代”?具体来说,城市的规划与设计者们,尤其是建筑师、城市设计师、园林建筑师们,是否已经具备了方法、策略与原则来将城市人群可能转变积极向上、富含人文精神和更加高尚的种族?

  今天我们只能无奈地说:“否”。当下的城市管理者、开发商、建筑师和规划师总体上都还未准备好解决因无计划的城市化所造成的拥挤污染、开放空间短缺、通勤繁忙以及乏味的千城一面现象。同样重要的是,如今人们已经无法忍受继续毫无节制地耗尽正在衰减的自然资源和不可替代的农业用地和开放空间。全球气候变化、新奥尔良的飓风灾害、2006年的油价暴涨以及随后的全球性经济衰退,都在警示我们:“一如既往”地设计与开发将意味全体人类生活质量的急剧下降。

  原SOM建筑事务所总裁,全球知名城市规划师、建筑师约翰·伦德·寇耿等所著的《城市营造:21世纪城市设计的九项原则》(以下简称《城市营造》)向那些从事城市设计和正考虑从事这一职业的人们提出了一个挑战,即深入思考城市是如何建成的以及它们可能发生何种积极的改变与进化,详细探讨了关于城市生长与衰落的一些基本问题和城市生活中对可持续性需求的方方面面。这些问题包括:人类如何在不损害土地的情况下最好地利用它们?在城市人口持续增长的背景下,如何将城市建设得越来越有活力?面对全球化趋势越发明显的当前形势,城市是否还能独善其身,保持固有的地理、历史与景观特征?如何将最佳实践原则应用于相互关联错综复杂并时常让人困惑的21世纪城市营造课题中?

  约翰·伦德·寇耿提出,在即将到来的城市化时代,仅仅从单一设计项目来思考是完全不够的。相反,《城市营造》会向大家展示,在21世纪,对于建筑的热情必须与一些设计原则相结合,这些原则不仅是所有成功城市共同遵守的原则,也是称之为城市营造这一行业的基本准则(九大原则)。即

  原则一:可持续性(对环境的承诺);

  原则二:可达性(促进通行便利性);

  原则三:多样性(保持多样性与选择性);

  原则四:开放空间(更新自然系统,绿化城市);

  原则五:兼容性(保持和谐性与平衡性);

  原则六:激励政策(更新衰退的城市/重建棕地);

  原则七:适应性(促进“完整性”与积极的改变);

  原则八:开发强度(搭配合理的公共交通系统,设计紧凑型城市);

  原则九:识别性(创造/保护一种独特难忘的场所感)。

  《城市营造》提出的九项原则都是通用的,并且已经在全国性及国际性规划实践中被证明有效的。它们的效用在于通过更全面表达来帮助定义一个成功人口聚居地的特征。这些原则就地理规模上来看,其适用范围大至全国,小至行政州、区域、城市、城区甚至社区。它们甚至适用于街道、开放空间及建筑单体。相信这九项针对21世纪城市营造的原则不仅能刻画对优秀城市设计的最佳实践,而且也能描述所有迈向高度宜居的城市所必要的品质。

  《城市营造》对当下最有效的城市营造方法进行全面盘点,展示它们是如何以及能够如何与最佳实践和原则相结合,使我们的后代无悔于生活在这个地球。希望本书能对城市管理者、政界领导、传统保护主义者、开发商、环保主义者以及那些热爱他们身处的城市并获益于美好城市生活的市民们有所裨益。即如果这颗星球仍是我们未来的依靠,那么全人类必须齐心协力地解决这些问题。显然,事实正是如此。

  作者简介

  约翰• 伦德• 寇耿:原SOM建筑事务所总裁,全球知名城市规划师、建筑师。现在普林斯顿大学任城市规划系教授;曾任教于美国加州勃克力大学;并主持海湾保护设计评论委员会

  寇耿先生与周学望先生一起成功构思了上海现在闻名于世的新天地项目。做为SOM城市设计和规划研究所的创始人,他一直致力研究如何建立一种人与环境和谐共存的建筑环境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他的工作赢得了20多个国家的设计奖项,如进步建筑奖,美国建筑师奖等等。

  图书简介:

  书名:《城市营造 21世纪城市设计的九项原则》

  作者:[美]约翰• 伦德• 寇耿,[美]菲利普• 恩奎斯特,[美]理查德• 若帕波特

  书号:ISBN 978-7-214-09198-7

  类别:景观规划

  语种:中

  定价:168.00

  上市时间:2013.6

  开本: 16

  页数:256

  本书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 审视过去、界定当前的城市营造实践,找出其缺点,并提出一个综合性框架来重新构想未来的城市营造方式。

  第二部分: 将这个框架转化为九项最佳实践原则,这些原则就约翰• 伦德• 寇耿看来,是实现成功、宜居的城市环境所通用的原则。通过全球范围内一系列的城市建设项目来阐述这些原则,有些被成功地应用,也有些相反的案例。

  第三部分: 提出了这样一种观点:经合理规划的城市可以成为理性、可持续地使用日益稀缺资源的一种机制,虽然这一问题尚不迫切。约翰• 伦德• 寇耿也呼吁设计与建筑的教育与培训必须以全新的形式展开,来满足21世纪城市营造的要求;最后他呼吁建立一种真正的全民规划程序为人口聚居地建立一个综合性的设计框架。

  《城市营造:21世纪城市设计的九项原则》读后感(六):城市有机体

  k.k的观点也许可以代表二十一世纪对城市的看法:城市也是一个有机体。

  这本书最适合的读者是城市政策的制定者,但也不妨碍其他的爱好者,或者技术人员从新的高度去观察分析已知的,正在构画的事物

  对于城市的养成,也许可以这么解读:

  它需要足够的养料:土地、能源、资源去保证现在及以后的生长,及时在未来也能运转正常风水概念其实不属于神秘事物。

  它需要脉络通畅,保证信息力量有效传递。

  它需要基因的复杂性以应对各种复杂事件

  它需要足够的伸展空间,骨头与骨头,肌腱与肌腱之间蕴含着能量和可能。

  它需要相匹配的组织构成,需要合体的遮体物饰。

  它需要锻炼那些缺乏运动的部位。

  它需要考虑运动后那些物饰仍然合身。

  它需要紧凑的身体骨架,而不是靠垃圾食品堆积起来的一堆松肉。

  当它成长健康,身体比例匀称,行动应对自如,有着得体的着装后,自然是如何体现它的个性和魅力,从先天的培养到后天的学习中获得足够的赞美,而区别于众多面目雷同的其他有机体。

  最后大家面对的基本是城际间的,国际间的PK,外表的,也有力量的。胜者永胜,败者失去人口、金钱,成为破败的废墟和荒漠。

  《城市营造:21世纪城市设计的九项原则》读后感(七):《城市营造》精华恰恰不在于九项原则本身

  中国正经历着深澈的城市化进程,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开始熟悉并适应独特的城市体验:鳞次栉比的高楼、令人却步的宽阔马路、一眼望不尽的人群……当然,与此同时,你也不得不忍受空气污染、水资源缺乏及竞争压力等方面的问题。这一切,自然不能完全怪责于规划从业者,但有抱负的同业们又似乎必须做些什么。本书里,约翰先生以他几十年的从业经历,为我们指明了方向。

  当可持续性、可达性、多样性等原则在不同的渠道被一次次重复,想必国内的同僚们早已耳熟能详。然而,在我看来,本书令人最为印象深刻的精华恰恰不在于九项原则本身,而是作者在真实项目设计中实践这些原则的认真和专注。如果说“九项原则”是支撑起结构的骨架的话,那么SOM的大量设计实例则无异于全书的灵魂。对于任何项目来说,汇报时蜻蜓点水地谈及“可持续性”说明不了任何问题,只有确实将美好愿景落实到设计里、贯彻到建设中,一切才真正有了意义。庆幸的是,通过《城市营造》一书,约翰以他整个职业生涯将这种脚踏实地的态度传达给我们。我想,阅读此书,将不只于一次思想的交流,更是一种传承,传承对于城市美好未来的憧憬,以及实现这一憧憬的真切动力。这一切,始于理想,而终将变成现实。

  《城市营造:21世纪城市设计的九项原则》读后感(八):城市规划的缺陷在中国日益显现,这本书的到来恰到好处 惊醒、真诚之作

  约翰·伦德·寇耿等所著的《城市营造:21世纪城市设计的九项原则》向那些从事城市设计和正考虑从事这一职业的人们提出了一个挑战,即深入思考城市是如何建成的以及它们可能发生何种积极的改变与进化。我希望本书能对城市管理者、政界领导、传统保护主义者、开发商、环保主义者以及那些热爱他们身处的城市并获益于美好城市生活的市民们有所裨益。

  约翰的这本书详细探讨了关于城市生长与衰落的一些基本问题和城市生活中对可持续性需求的方方面面。这些问题包括:人类如何在不损害土地的情况下最好地利用它们?在城市人口持续增长的背景下,如何将城市建设得越来越有活力?面对全球化趋势越发明显的当前形势,城市是否还能独善其身,保持固有的地理、历史与景观特征?

  纵观全书,约翰向我们阐述了如何将最佳实践原则应用于相互关联且错综复杂并时常让人困惑的21世纪城市营造课题中。我认为,在本书中,约翰已经成功地提出了这样一种论点,即如果这颗星球仍是我们未来的依靠,那么全人类必须齐心协力地解决这些问题。显然,事实正是如此。

  《城市营造:21世纪城市设计的九项原则》读后感(九):为“空中楼阁”注解

  “一本对于城市设计原则作名词解释的书,将口号转化为设计师可操作的物质形态语言”

  设计理论与实践简史

  伯恩罕—— 芝加哥规划

  奥姆斯特德—— 芝加哥杰克逊和华盛顿公园,纽约中央公园,国会山周边景观

  戈登卡伦—— “城镇景观”,从行人的角度感受城市空间(人性尺度)

  凯文林奇—— 城市意象 城市可读性研究

  伊恩麦克哈格——设计集合自然 区域性分析法——土地规划,新城市选址对自然最小破坏

  设计导则

  设计导则并不是城市设计师在工作室内完成的,整个过程应该是由设计师提出城市设计导则草案,然后进入公众评议期,经过各方势力的讨论、协调、妥协以后,共同接受修订最后的版本。这要求城市设计导则不仅要简洁,还要为将来进行解释和重新解释留出余地。只有这样的导则才配称得上“成功”。

  设计尺度

  通常新区的开发方式倾向于商业化,因为他们在基础设施和服务方面要求较少的政府投入。相比较之下,住宅用地需要更多的服务,比如学校、公园、医院等公共安全服务。基于以上原因,其结果就是常常出现过多的机动车道和购物中心。

  九项城市设计原则

  1.可持续性 针对环境

  我们学到重要的一课: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投资必须保证得到高度的协调和充分的管理。

  “为了更有效的保护古城,提高平遥的行政级别,升县为市”——张松

  “扩大廊坊的行政级别,分享京津必经之路的区位优势”——赵燕菁

  对于资源更大范围内的合理配置,提高城市群之间竞争力。市经济圈的成因之一

  达到可持续这条原则更具体的途径需要通过其他原则进一步强化实现。

  2.可达性 促进货物和人员通行便利性

  货运和客运 1.紧凑型开发 2.目的地集中 3.小型街区与街道 4.多重模式

  交通流线 1.土地储备 2.通道位置 3.几何形状与尺度 4.街道断面

  案例:金丝雀码头

  公共交通(可达性),高密度开发(紧凑城市CBD),方便步行

  策略:应对城市防洪要求与人们朝向水域的视线以及亲水需求的矛盾——改变地坪,将二层作为地面层处理,一层做商业,由水面向内陆延伸二层地坪。

  (关注点:1.金丝雀地区与城市地坪的交接关系,2.立体处理方式)

  限制车辆进入地块的做法阻碍的地块的可达性,使街道变得孤立,正确的做法是降低车速而非限制进入。

  同时,灰色的沥青路面被玫瑰色和石灰色的混凝土路面取代。(铺地对应人的行为)

  T字形道路结构不仅降低车速,同时降低了车主通行欲望,使得居住区更加安静,安全。

  3.多样性 视觉多样性和混合使用最大化

  视觉多样性:1.保护著名景观,历史街道格局以及历史建筑物(罗西《城市建筑学》中对于城市记忆论的两的方面) 2.设计多样化(建筑层面) 3.小尺度地块

  混合使用: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新老建筑共存的局面(建筑多样性)有利于降低生活成本。

  提升城市宜居性,保持城市空间合理成本的方法,以维持使用者的多样性,这一点很重要。

  案例:创智天地

  4.开放空间

  a.栖息地和自然系统:最好不要去动,非要动,也要散点布置,紧凑式开发,减少自然破坏。

  .休闲娱乐与城市景观:布点、可达性、规模,居民到社区公园最多应只需步行3~5min.‘

  c.对自然的感知:1.保护自然和人造的景观元素; 2.景观视廊 ; 3.景观可达性(例如亲水平台)

  案例:香港中环海滨 芝加哥千禧公园

  5.兼容性

  三个层面:城市布局 建筑群体 建筑单体

  天际线 地块大小、建筑尺度、建筑体积 建筑细部、色彩、材料、历史建筑保护

  案例:太平桥社区

  面对淮海路线性发展,提出以地铁站为核心的20min步行范围,建立区域中心(类似于静安公园),这样做的难点在于设计师要提出一个怎么样的城市中心形象。大虚大实的城市结构表现为两种形态:1.纯粹的大绿地环绕一圈高层;2.低层建筑(一般具有一定历史性的)加绿地周围环绕高层。后者也可以理解为绿地地块内有建筑功能服务在绿地内的行为。后者的优势在于保留了历史结构,形成城市谷地,提升了交通走廊沿线高层建筑的实现和日照条件,提高地块土地价值。

  6.激励政策(衰退地区发展)

  政策:减税、土地成本津贴;

  交通:公共交通和街道设计,自行车道、人行道、停车场、其他交通设施;

  公共设施以及市政设施,医疗、教育和公共安全;

  开放空间和景观美化

  7.适应性

  8.开发强度

  9.识别性

  a.自然资源确立的识别性:1.保护 2.恢复 3.视线和行为可达性 4.视廊(旧金山)

  .气候确立的识别性:1.炎热地区防晒,微风(新加坡高层建筑的立体绿化和通风系统)和水的利用 2.寒冷地区增加日照 3.防风防雨

  c.文化确立的识别性:1.私密性与群体性,决定主要界面对内还是对外;2.城市历史,遗迹确定的识别性

  d.人造物确定的识别性:凯文林奇的五要素

  结语:

  人们的天性会选择郊区的低密度的居住方式。遗憾的是,这不是我们能实现的未来。世界急需一种新的愿景和选择,去创造能与郊区吸引力匹敌的高开发强度的城市社区。

  建筑学教育侧重“建筑物”;景观教育侧重“开放空间”;城市规划教育侧重“规范框架”,我们无法从单一学科找到对未来的答案。因此,创造一种沟通各个设计学科的教育系统相当关键。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