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我曾悲伤地爱过这个世界》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我曾悲伤地爱过这个世界》的读后感10篇

2018-03-03 20:0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我曾悲伤地爱过这个世界》的读后感10篇

  《我曾悲伤地爱过这个世界》是一本由纪伯伦著作,精装出版的2017-3-1图书,本书定价:263,页数:,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曾悲伤地爱过这个世界》读后感(一):兀自燃烧的句子寂寞中开花

  有人说,纪伯伦之于东方,拥有与泰戈尔同等重要意义。罗斯福总统称纪伯伦为“你不仅是东方的风暴,而且给西方带来了鲜花”的诗人。他以自己的天纵之才,接受并融通欧美文化与阿拉伯文化,架起了东西方文化的桥梁,创造了独具魅力艺术世界。

  1923年,纪伯伦的代表散文诗集《先知》问世,立即震撼世界文坛,成为其文学创作巅峰。冰心先生在1931年率先对其进行了翻译,她的译文为中国读者对纪伯伦文学作品欣赏了解打开了一扇窗,也使越来越多的中国读者认识这位世界文坛的泰斗。

  《我曾悲伤地爱过这个世界》是纪念纪伯伦逝世85周年白金纪念版,完整收录了纪伯伦享誉海外的传世名作《先知》和《沙与沫》的英文原版和冰心译文,全新修正了市面上现存版本中的16处英文错误,还原了真正的纪伯伦诗歌,是一本关于生命、艺术、爱情人生智慧书。

  《我曾悲伤地爱过这个世界》读后感(二):我会一直爱下去

  文/河北小珊 评《我曾悲伤地爱过这个世界》

  我喜欢书封上的那句话:致所有在残酷世界里依然热爱生活的人。虽然我的世界算不上残酷,但是我无比热爱我的生活,我固执地认为每个热爱生活的生命都是值得尊重的。可能我不太懂得诗,但是我喜欢它带给我的这种力量

  在了解这本书之前,我们先对作者和译者做一个简单的了解。这本书的作者是哈利勒·纪伯伦,他来自一个有着诗一般美丽名字国家——黎巴嫩,不管有没有读过他的作品,纪伯伦的大名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他既是诗人又是画家,被认为是20世纪与泰戈尔比肩的东方文学大师、二十世纪全世界杰出的诗人,与泰戈尔并称为“站在东西方文化桥梁上的巨人”,很多学者和读者喜欢将二人的作品最对比。翻译作者冰心,我国知名诗人、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家,许多人在小学时候就读过她的《寄小读者》,对这个和蔼可亲老奶奶记忆深刻。她的译作如纪伯伦的《先知》《沙与沫》,泰戈尔的《吉檀迦利》《园丁集》及戏剧集多种,都是公认的文学翻译精品,1995年经黎巴嫩共和国总统签署授予国家级雪松勋章,获得过翻译界最高奖章彩虹奖。

  《我曾悲伤地爱过这个世界》完整收录了纪伯伦享誉海外的传世名作《先知》和《沙与沫》,由冰心翻译,是一本关于生命、艺术、爱情和人生的智慧书。这两部作品各具特色,《先知》中先知来到一个叫做阿法利斯的地方,当地的预言者爱尔美差请求他说:“我们的爱,不能把你系住,我们的需求,也不能把你羁留。但在你别离以前,我们要请你对我们讲说真理。”人们请求他谈爱、谈婚姻、谈孩子、谈衣食住行、谈快乐痛苦、谈工作、谈激情、谈理想……。通过这种智者临别赠言的形式,先知论述了爱与美、生与死、婚姻与家庭、劳作与安乐法律自由善恶宗教等一系列人生和社会问题,充满比喻和哲理,具有浓郁的东方色彩字字珠玑诗意盎然。

  与充满生活智慧和哲学的《先知》相比,《沙与沫》显得更加优美动人,更加充满诗意,更加有音乐节奏感,它由一篇篇韵味悠长的短章组成,好比一颗颗晶莹剔透珍珠,折射着作者的深刻思想和瑰奇想象,我喜欢开篇的这段话:

  我永远在沙岸上行走,

  在沙土和泡沫的中间。

  高潮会抹去我的脚印

  风也会把泡沫吹走。

  但是海洋和沙岸却将永远存在

  文中有很多类似简短而寓意隽永的诗句点滴深入读者的心灵,端庄大气富有丰富想象力,这是一本关于生命、艺术、爱情、人生的智慧格言集。相比而言,个人更加喜欢《沙与沫》,一是优美的短句读起来更加上口,更符合文艺青年的格调,二来更喜欢它传递的生活态度:把身心还给生活,把日子过成诗,做一个真正懂得生活的人。以上是个人的体会喜好

  言归正传,纪伯伦的散文诗被翻译成56种语言,入选20世纪百部文学经典,光是我国就有众多版本。那么《我曾悲伤地爱过这个世界》最值得珍惜的地方在于,一是纪伯伦逝世85周年的纪念版,整本书的外观设计浪漫优雅、美得不像话,被誉为迄今为止最全面、最经典、最值得珍藏、最浪漫的纪伯伦诗选!二是英文原版完整收录,全新修订,修正了市面上现存版本中的16处英文错误,还原真正的纪伯伦诗歌,带来更纯正的英文阅读体验。三是翻译质量高,冰心老师用自己的专业水准完美译出了纪伯伦轻柔、隽永、优美的文笔,让英文水平不过关的读者也能领略原著的美妙

  《我曾悲伤地爱过这个世界》读后感(三):迷茫的时候读读纪伯伦

  记得上中学的时候,很多同学都爱去图书馆借一两本散文或诗集来读。这其中必然少不了泰戈尔和纪伯伦,虽然那时并不会如读小说一般去狂热喜爱那些诗集或文选,但时不时摘抄几句用在自己的作文里,却细水长流,成为了一项日常工作。

  《我曾悲伤地爱过这个世界》是纪伯伦经典散文诗选集,包含了《先知》和《沙与沫》两篇,由冰心翻译,中英文对照,可谓是难得的一个精致版本。刚刚收到这本书的时候,看着清爽的彩色封面,令人不禁对书的内容心驰神往,因为纪伯伦的语言就如同这封面一般清新、奇异、俏丽,即便多年不曾阅读,也不会忘记那些优美睿智的诗句。

  书的序言部分共有三篇,《译者序一》和《译者序二》是冰心翻译《先知》和《吉檀迦利》的简单介绍言简意赅点到为止。第三篇“推荐序”主要是介绍纪伯伦的《先知》和《沙与沫》,对于不太了解纪伯伦作品的朋友,这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因为这篇序的作者是北京外国大学教授同时也是冰心女儿吴青的丈夫——陈恕先生。

  陈恕先生在推荐序中详细介绍了纪伯伦的生平、创作,并对这两部作品进行了深度解读,可以让读者更全面深刻的把握纪伯伦的创作与思想,从而加深对诗句的理解。最后部分还附有冰心因翻译《先知》而荣获黎巴嫩共和国“雪松骑士勋章”时在授勋仪式上的致词,十分细致全面。至于真正精彩的部分,当然要数正文当中那一页页淡绿色书页上字字珠玑的诗句了。

  《先知》是一部哲理性很强的抒情诗集。诗人在这部作品中塑造了一位名叫“亚墨斯达法”的智者。他正准备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就在他依依惜别时刻,一位对他抱有诚信女子“爱尔美差”请他为众人讲说真理。于是,智者开始回答送行者的提问。

  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读者来说,阅读《先知》可能会有不同的感受领悟。譬如,在《爱》中,纪伯伦说:“爱除自身外无施与,除自身外无接受。爱不占有,也不被占有。因为爱在爱中满足了。”爱,对于所有人来说都是需要终身学习的一堂课,少年憧憬爱,成年时寻找爱,中年时感悟爱,年老时反思爱。所以当处在人生不同阶段的人们看到这样的诗句时,心中涌现的一定是属于自己的那份启迪思索

  又譬如《婚姻》,纪伯伦说:“彼此相爱,但不要做成爱的系链:只让他在你们灵魂的沙岸中间,做流动的海。”与我们所熟知的舒婷《致橡树》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在时间上却要早得多。再譬如《孩子》中说道:“你们可以给他们以爱,却不可给他们以思想。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如果不是做了父母的人,便不会体会到这番言语的智慧与哲思。

  《先知》中论及的问题涉及“生和死中间的一切”,涵盖了人生和社会的26个方面,例如:爱与憎、美与丑、善与恶、罪与罚、理性与热情、法律与自由、婚姻与友谊教育与宗教等等。亚墨斯达法的目的就是要把人类的“真我”披露给人们。而在这一问一答的过程之中,读者们也随着亚墨斯达法富于哲理,寓意深邃的诗句对世间万象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不同于《先知》的完整结构,《沙与沫》是一系列短章的集合。诗人以简短而寓意隽永的诗句,点滴深入读者的心灵,行文轻巧灵动,时而活跃有趣,时而深沉冷峻,时而端庄大气,时而想象飞升。“诗是迷醉心怀的智慧。智慧是心思歌唱的诗。”在纪伯伦的诗句里我们摸得到生命,读得到艺术,可品味爱情,更能阅读人生。

  人生难免有迷茫无措之时,生活中总会渴望智慧启迪的时刻,那时候不妨读读纪伯伦,因为他的诗集不仅是“东方送给西方最好的礼物”,也是过来人送给后来者的人生珍宝。

  《我曾悲伤地爱过这个世界》读后感(四):舒适之欲,杀害了你灵性的热情

  在翻纪伯伦的《我曾悲伤地爱过这个世界》前一周,刚与朋友分享过他的“我曾七次鄙视我的灵魂”,现在才知道,这其实是《沙与沫》中的节选。

  当时看得版本忘记是谁翻译的了,大意是:第一次,当它本可进取时,却故作谦卑;第二次,当它在空虚时,用爱欲来填充;第三次,在困难容易之间,它选择了容易;第四次,它犯了错,却借由别人也会犯错来宽慰自己;第五次,它因为软弱而忍让,却坚称为自己的坚韧时;第六次,当它鄙夷一张丑恶的嘴脸时,却不知那正是自己面具中的一副;第七次,当它侧身于生活的污泥中,虽不甘心,却又畏首畏尾和朋友聊起时说,这一次再读,有了更深的体会,如果没有经历,可能它的意义并不大。

  没想到不过一周时间,便再一次和它见面了。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纪伯伦的《我曾悲伤地爱过这个世界》,是由冰心女士倾心翻译,主要包括《先知》和《沙与沫》,同时收录了完整的英文原版,书籍装帧十分精美。花了几个晚上拜读了这些诗,发现它们其实是一剂良药,可安抚情绪,可“治病”。我们的很多困惑,在其中都可以找到“答案”。

  我们为什么要好好用心地工作?

  “在工作里爱了生命,就是通彻了生命最深的秘密。”

  “当你仁爱地工作的时候,你便与自己、与人类、与上帝联系为一。”

  为什么生活舒适了,反而我们全身不舒服,觉得生活没劲呢?

  “真的,舒适之欲,杀害了你灵性的热情,又哂笑地在你的殡仪队中徐步。”

  为什么我们时时嚷着想要自由(特别是时下最热门财富自由),却让我们觉得越来越不自由呢?

  “我曾看见你们中之最自由者,把自由像枷铐似的戴上。”

  “我心里忧伤;因为只有那求自由的愿望也成了羁饰,你们再不以自由为标杆、为成就的时候,你们才是自由了。”

  “实话说,你们所谓的自由,就是最坚牢的锁链,虽然那链环闪烁在目光中,炫耀了你们的眼目。”

  自媒体时代人人是“作者”,如果我想写作,该怎么做呢?

  “如果你要写作(只有圣人才晓得你为什么写作),你必须有知识、艺术和魔术——字句的音乐的知识,不矫揉造作的艺术,和热爱你读者的魔术。”

  诗、诗人究竟是什么呢?

  “诗不是一种表白出来的意见。它是从一个伤口或是一个笑口涌出的一首歌曲。”

  “诗人是一个退位的君王。坐在他的宫殿的灰烬里,想用残灰捏出一个形象。”

  这些句子,除了读起来觉得非常漂亮,多数是一针见血,充满哲理的。在还不知道纪伯伦是谁之前,我读过一些诗句,并不知道诗人的名字,但我记得它们。比如:爱除自身外无施与,除自身外无接受。又比如:幽默感就是分寸感。后来在某个晚上,突然发现了它们的“创造者”是谁,我没有很激动,只是觉得庆幸,庆幸诗和诗人都是我喜欢的。

  放下书之前,我再一次阅读了“我曾七次鄙视我的灵魂”,冰心女士所译版本与之前所读版本有所差别,她译为:

  第一次是在她可以上升而却谦让的时候。

  第二次是我看见她在瘸者面前跛行的时候。

  第三次是让她选择难易,而她选择了易的时候。

  第四次是她做错了事,却安慰自己说别人也同样做错了事。

  第五次是她容忍了软弱,而把她的忍受称为坚强

  第六次是当她轻蔑一个丑恶的容颜的时候,却不知道那是她自己的面具中的之一。

  第七次是当她唱一首颂歌的时候,自己相信这是一种美德

  对比着看,会发现有些句子与之前的版本差别还是蛮大的,特别是“第二次”、“第五次”、“第七次”,坦白而言,我个人更喜欢前面翻译的版本。

  最后想说,把夜晚献给诗,献给诗人,很美。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