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香椿树街故事》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香椿树街故事》读后感10篇

2018-03-05 20:14: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香椿树街故事》读后感10篇

  《香椿树街故事》是一本由苏童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359,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香椿树街故事》读后感(一):蒙昧残酷少年

  一如在十多年前读苏童的几部著作《少年血》《末代爱情》《后宫》一样,始终觉得苏童的笔下的少年,就像长在毛毛细雨裹挟下的某个南方小镇、在阡陌狭窄、湿漉漉的青石板小巷子的阴郁墙角里的一棵刚刚发出嫩绿的小草,以原始生命的些微热力去证明本已渺小根本无人留意的个体存在

  这些少年的成长,一者始终摆脱不了他们所处那个年代政治狂热文明愚昧物质匮乏(应该也是苏童本人青少年时期写照),而始终自觉不自觉地被“偏执、蒙昧、无知、狂热”这种外在状态纠缠着;二者因为身体的发育和内心对自我存在的认识社会认同需要,在“欲望压抑暴力、扭曲”这种自我认定中纠缠,两种合力的结果,产生那些只有经历那个年代的人才了解诡异行为,甚至病态举止,而这些不计代价地毕其功于一役式的去证明自我存在的行为和举止,却又成为他们后面自我否定和自我完结的开始

  他们在自以为的高尚卑微着、在自以为的快乐痛苦着,在青春期的情欲萌动中压抑着、在无教养百无聊赖中燃烧着,在他人的世界叛逆着、在自我的魔障中陶醉着,而蒙昧残酷如此,哪怕为一时狂热而喷溅出的少年血,也只是黏稠地散发腥味而无任何意义。他们就像那颗在阴暗诡异的墙角里的青草一样,只是微不足道地杂乱地生长着,就这样渡过青春期,然后到中年,然后老去。

  于是我想问,苏童想表达的青春的生命和意义到底是什么。青春本不该这样虚耗和浪费,但他们如此。如果是为了纪念那段他们这代人曾有过的青春岁月,为什么要用这样残酷、蒙昧和阴暗的方式。就如在北岛的《七十年代》那样,让我们看到另外一种生命的存在。

  他们,是现在的我们这一辈的父叔辈,在为他们的青春感到惋惜甚至有点鄙夷的同时,我还在怀疑,当下的社会乱象,难道就和他们在青春期的蒙昧杂乱没有一点关系历史是惯性的,人生也是惯性的,青春时代养成的混乱对人的中老年和一生必然有很深影响的。

  苏童的小说,我开始觉得不适合青少年去读,当代的青少年,他们的青春,也不该这样开始。

  《香椿树街故事》读后感(二):七十年代的种种平平无奇

  看完这本书,我的心里是有点淡漠的。

  就如同赞数最多的那篇书评说的一样,这本书是灰色的。

  书里的成年男人,或愚笨或粗鲁或懦弱;书里的妇女,或粗鄙或世故或泼辣;书里的少年少女,张狂、暴力、没有教养、幼稚、不负责任

  之所以在这些少年人身上用的形容词多于成年人,大概是因为成年人太过麻木心性已定,多说无益。

  香椿树街上的故事都不是从前所谓的良家会让自家孩子接触的,说起来都是令人难以启齿却会在私下偷偷捂着嘴说笑的“肮脏事”。

  年轻人的斗殴、早恋、帮派争斗。

  邻里间的斤斤计较、暗中较劲、到处传播着别人家丑事

  搞破鞋的、找姘头的、强奸幼女的。

  都是上不了台面的烂事。

  但时光倒退四十年,这些事按在那个家家户户大门敞开,一有风吹草动消息便迅速扩散到整个大区域的年代,一切都显得那么理所当然

  阅读期间多次蹙眉。

  在我心中少年人应该是在阳光干净安静模样,笑起来爽爽朗朗,整个人都是带着生机美好的。

  然而毕竟只是我心中的模样,放到现实中,正是那野蛮好斗,下手狠绝的形象

  对,我用了狠绝。

  孩童心中的恶意从不少许老练厉辣的成年人,因为那份恶是与生俱来的,并且没有足够明辨是非能力和自我控制的能力。为了欲望而生,仅仅只是依着自己心里喜恶,不加拘束的去行动。即使导致了恶果,除非外界对此产生了的话强烈反应,不然不会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会导致什么。

  看这本书的时候我是觉得有些许无趣的,甚至在想这算个什么事?有很多都是无意义的故事,甚至还有有头没尾的莫名其妙的故事,读起来觉得奇奇怪怪,故事显得很生硬。

  现在一想,从日常生活中榨出的故事本该如此,无论亲历与否,日常种种,纵有趣意,纵是传奇,于当事人本身而言,再滔天的骇浪,自始至终,那浪都只打在自己头上,于故事外的人,只是一个平平无奇的故事罢了。

  生活,本就如此。

  《香椿树街故事》读后感(三):潮湿感觉

  室友问我有没有看过苏童的书,说介绍一下什么感觉,我说,湿湿的,在回忆中的,流淌的,人性复杂深刻,这是印在内心的感觉,我想,它是最真实生动的。

  《香椿树街故事》读后感(四):一双回力牌球鞋引发的血案

  晚上无意中翻到苏童的《回力牌球鞋》,就看了起来。一篇短小的故事。

  1974年,在那个物资贫乏的年代,住在狭隘污秽的香椿树街的少年陶,得到了一双白色回力牌球鞋,大概比现在的iPhone还俏得多吧。他无法掩饰自己的喜悦,立马穿上朝两个朋友家去,并且希望一路上的人都注意到自己脚上穿的鞋子。可是,似乎朋友们对他的这双回力牌球鞋的反应并不如他所愿,于是他又去了学校,刚丢失了球鞋的少年猫头怀疑他,不过这只是一场小误会

  陶甚至做梦都担心球鞋不翼而飞,竟万万没想到这个梦真的应验了。于是他做出了疯狂举动,提着菜刀去找那两个朋友,监视他们,最后在两个朋友的阴谋下去找猫头,血案就此发生

  那双回力牌球鞋的下落成为一个谜。

  其实概括起来,故事在描述物欲下的人性。陶在故事里经历了得到球鞋的喜悦,虚荣心满足欲,失落,到后来球鞋成为完全纯粹寄托信任的瓦解,最后的疏离,这一过程转变。这是一套完整程序,可是无济于事,陶不会摆脱,他依然喜欢斜眼向下看,看人们的脚,看他们脚上穿的鞋子。

  我相信并不是所有人面对物欲都会做出如此极端选择,但每个人又都有受价值取向左右的不同软肋。

  早上起来又看了一遍,我觉得还是没有读透。说实话还有点庆幸,不易读透证明缺乏共鸣,当然我肯定不能大言不惭地标榜自己超然物外,但感同身受的时候的确不多。暂时写成这样,留着下次再读的时候做参照。

  《香椿树街故事》读后感(五):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条香椿树街——再读苏童

  我越来越坚信,人性丑恶

  没事的时候又把《香椿树街故事》看了一遍。从头到尾,一篇不落。

  那条静静地匍匐在中国的南方的狭窄潮湿肮脏龌龊的随处可见的毫不起眼的香椿树街又一次横亘在我的胸中。那些三四十年前少年们残酷而血腥的青春像一面暗红的旗帜闪着幽暗的光迎风招展,猎猎作响。那条街上曾经沸沸扬扬的蜚短流长轰轰烈烈的街闻巷议像当年南方的雨水也像今天我住的这个城市窗外的雨水一样丰沛,飘飘洒洒。在那些故事的背后,一个冷静的叙述者以当事人的肯定而不容置疑姿态娓娓道来从容不迫。那些故事让人不寒而栗,那些叙述同样让人不寒而栗。

  苏童是我喜欢的一个作家。我曾经看见有人称他是中国当代最黑暗的作家。对此我不置一词。我喜欢的另一个当代作家余华同样执迷于对死亡与血腥冷静而细致不动声色的描绘,并从中获得一种报复的快感。他们两个的文字都告诉我:人性丑恶。

  苏童的书大部分我都读过了。在那些文字中,从氤氲着南方惯有的潮湿阴暗气息的文字中,我读出了许多潮湿与阴暗背后的东西。那些背后的东西都极力躲避着阳光,在潮湿与阴暗的环境中不断腐朽变质直至长疮生蛆流出恶臭的脓水。然而这些背后的东西又同样总是被许多无所事事嗅觉灵敏的人们捕捉到然后在打酱油的时候或者到河边浣纱的时候以一种飞快的速度传到街知巷闻,就这样,那些背后的东西一点点的被极不情愿的曝晒在阳光下,却在阳光的映衬下演绎成了另一种传奇,直到许多血腥的事件接踵而至,人们才注意到当初早已显现于世的预警,并再一次延续这个传奇成为另一个新的传奇。

  我想这是苏童所有故事的基本结构。正如这条南方常见的却又不寻常的香椿树街。这条街上满满的都是故事。像那条街旁边并行的河道一样,河道上总有往还不止的船只,运煤或者运油,运来的却不只是油或者煤,还有许多神秘不可测却诱人的阴暗的故事。

  这种阅读每次都是一种相同的残酷的体验。看作者静静的叙述着自己或是邻居的故事,故事中的人物情节一点点的丰满铺展开来,正当他们要开的饱满欲滴所有希望都蓬蓬勃勃的生长的时候,一切都到了结束的时候。故事就在它最丰满的时候戛然而止。故事中的人像一片残损的枯叶突然就被吹离了赖以为生了一整个繁荣似锦的夏季的枝干,只剩下在风雨中的飘飘摇摇,不知所终。残忍事情还在于这种不知所终的飘飘摇摇是许许多多片不同叶子的共同命运,不仅一片,无一例外

  南方一直给我水的感觉。水一直给我柔弱温润的感觉。但是苏童的南方是一潭死水。一潭死水给我恶臭肮脏的感觉。苏童在书的书笺上写过一句话,我一直很喜欢。他说:南方屹立在南方,香椿树街则疲倦而柔弱地靠在我一个人的怀抱里,多少年过去了,我和这条街道一样,变得瘦弱而又坚强

  我在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南方,在这样的南方为什么有许多这样的人们,这样的人们为什么留下了这么多这样的故事。我用“这样”两个字省略了许多内容,就像苏童自己无数遍的用叉号或者方框省去好多字,他说:一切都令人作呕。南方总是给人水的印象。但是古老智慧中华民族却以北方为水,南方为火。那个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赤贫小子云游僧人朱元璋在一步步爬向皇帝宝座的时候就巧妙的玩弄了一个把戏,利用了这一点。他的国号叫做大明。其中原因之一是:明者火也,而生于南方起于南方的朱元璋就是想要证明他就是南方的那把火,而南方的这把火一定能克制北方的水,打败元朝,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后面这两句话后来被国父孙中山先生借来作为同盟会的口号讨伐满清,同样奏效。南方到处流动着水的气息,但是南方在五行上却属于火。这样本身的自相矛盾相生相克是不是就是造就了许多这样奇异而又令人敬畏的人和故事的根本原因呢?

  不管怎么样,我却越来越坚信,我们的青春迟早会扬长而去,但是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条香椿树街。那条香椿树街正像这个城市里这个下午氤氲的水汽一点点弥漫上我的心头,挥散不去。

  《香椿树街故事》读后感(六):散落在小街里的过往

  读完香椿树街最后一个故事的午后 ,狂风骤起,我在风中踽踽独行,几乎睁不开眼睛。坐在教室临窗的位置轻易便可瞥见窗外的秋色。雷电将昏昏欲睡的坠落的我拉起,猛然想起那个多年前的小街上的少年对我说,渐渐会发现,生活中没有什么去感慨的了,也没有什么事情是不可原谅的,可能最后我们都会变成不动声色的人。

  然而我却不能,即便过往的确如云烟般变得模糊难寻,可我似乎仍像少年时那样,仅仅因为一句话就红了眼眶。与香椿树街的故事相比,我童年时的生活稀松平常,那些本来就不多的几个儿时的玩伴,也早已散落,关于他们的记忆模糊地定格在稚嫩倔强脸庞

  我生长在北方,对于南方却有着氤氲的向往。直至过去的夏天的匆匆游历,才真正抵达水乡。在苏州小住,潮湿的空气让我难以适应。读香椿树街的故事,我不禁想起桃花坞的景象

  在香椿树街游荡的孤独少年,他们的故事充满宿命性的悲剧色彩。护城河在暗夜流过,秀丽的水乡在此却被黑暗所隐藏。贫穷,妒嫉,倾轧,流言,欲望,还有青春的躁动,我旁观着少年们以某种荒诞不经的方式无可避免地坠落进深渊,走向不可更改的结局。阅读的体验悲伤惊心动魄。而多年以后,再度回望,香椿树街又将风轻云淡,河水掩盖着那些故事,也将诉说又一代人迷惘

  《香椿树街故事》读后感(七):摘《香椿树街的故事》

  *任何东西都会变成魔鬼,任何魔鬼都擅长变戏法。

  *左林是个罗圈腿。我们香椿树街上的孩子崇拜胳膊上有老虎刺青的三霸,崇拜断了一根食指的阿荣,甚至崇拜练拳击的豁嘴丰收,却没有人瞧得起我表弟左林。大家认为左林走路不仅是难看,而且可笑,他站立的时候两条腿似乎永远准备夹一件什么东西,如果他确实是骑在一匹马上,我们会敬仰他,可惜他不是在内蒙古的大草原上。

  *绍兴奶奶一下子悲上心头,捂着胸,叫了一句,我们祖孙俩的命怎么这样苦呀——竟然也哭起来了。

  *绍兴奶奶和傻子光春一个尖锐一个粗哑的哭声在左家回荡了大约三分钟,三分钟后左礼生恢复了理智,他作出了一个非常合理公正决定,他把左林推到傻子光春面前,一只手按住了左林的背部。光春,现在轮到你骑他了!

  *我们对于春节菜肴所有美好的想像,最终像个肥皂泡似的破灭了。我母亲明显带有一种幻灭的怀疑,她对我们说,今年过年没东西吃,吃白菜,吃萝卜,谁要吃好的,四点钟给我起床,自己拿篮子去排队

  *我们怎么也想不通,我母亲给张云兰做了这么多裤子,反而要让我们过一个革命化的艰苦朴素的春节!

  《香椿树街故事》读后感(八):直白的苍凉

  第一次读苏童,是《刺青时代》,天平、小拐,锦红、秋红,红旗,各个都是悲剧。

  那时读了,好久都不敢想。之后就很害怕读这种不知该称作什么类型的小说。大概是太现实,太直接。

  很久很久过了,居然又借了他的书来,恰好《刺青时代》是最后一篇。

  怎么说,每个人都是悲剧,合起来那个时代就是个悲剧的时代。

  物资缺乏,残忍的人性暴露无疑。

  霍布斯说原始的人性,会为了保存自己,引发无休止的战争。

  而卢梭,则认为原始的人性,在生存与同情怜悯心之间挣扎,最终结果是促使智力开化生产力提高,消除矛盾避免战争。

  而书里大多更偏向霍布斯的预测。

  闭塞的香椿街上,从来不缺少热闹,也不缺少看客。悲剧的发生就像日升日落那样寻常,甚至还会有人期待。因为那是枯燥无味劳作外的一味乐趣,茶余饭后总是要有点什么事情骂一骂、唏嘘感慨两声才好。

  看一个个故事,一个个人,莫名觉得就这样直接写出来,好残忍。那个年代,不远不近。家长口中零星提及过,馋且穷的童年时代,依仗父母,能干就过得好些,无能甚至不管的就自己挣扎吧。喂饱家里人就很厉害了,怎么还有空教孩子呢?觉得孩子还小打死闹不出什么风波,于是少年们颗颗涨满血性义气的心就破土而出、茁壮成长,酿成幅幅血气横飞的情景,可笑悲壮。

  《香椿树街故事》读后感(九):爱苏童。

  今天下午的孟加拉文视听说课上,班级里声势浩大的放节奏欢快的孟加拉语歌。那个热情洋溢的声音唱,女孩你是如此美丽,让我不敢直视你。

  我铺开一张白纸来乱涂乱抹,感受到旺盛而凌乱的表达欲。你看这个世界多么可爱,可以爱可以恨,可以撕心裂肺,可以欣喜若狂,可以再恰当的时间地点,对你爱的人讲,你是如此如此的美丽。或者,还可以巧笑嫣然八面玲珑的周旋其间。

  我们把世界缩小成一条寻常的街巷,每天穿梭其中,获得衣食满足情感慰藉,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我们把寻常的街巷扩大成一个世界,每一个故事都充满了意义,每一个故事的背后,都站着一个微笑的天使。

  用一些个日午和深夜的时间读苏童的《香椿树街故事》。最爱的那篇叫《白雪猪头》。这是一个含泪的微笑,你眼看着他把生活生生撕裂开给你看,给你看温情脉脉生活下掩藏着的贫瘠和残酷,你却分明在这贫瘠与残酷里看到动人的暖意。

  而大概这就是生本来面目。

  《香椿树街故事》读后感(十):香椿,树街

  这几天一直在看苏童,此人与我想的一样,没有到处开博招骂。

  他的《香椿树街故事》。

  我看完那篇《伞》的时候就坐不住了。苏童真他妈的是个天才。

  他自嘲,说自己在北京上学期间像一棵歪歪斜斜的树。

  我喜欢他在的书签上那句话:“南方屹立在南方,香椿树街则疲倦而柔软地靠在我一个人的怀抱里,多少年过去了,我和这条街道一样,变得瘦弱而又坚强。”

  何止。。。。这条街道在苏童笔下疯狂的不像样子。。。

  封闭,孤独,忧郁的环境里,一颗颗扭曲,骚动,困惑的心灵在一无所获地等待未来。。。。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