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朝圣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朝圣的读后感10篇

2018-03-23 20:1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朝圣的读后感10篇

  《朝圣》是一本由[不丹]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页数:16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朝圣》读后感(一):引领对生命智慧的体悟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是当今世界最具创造力的藏传佛教导师作为堪布阿贝仁波切的弟子和第三世钦哲传承的主要持有人, 他青年时期开始全世界从事弘法利生事业。他秉承藏传佛教最优良的传承和教育,一直向广大信众阐述佛教最核心深邃的见地,引导众生探索本心,成就证悟,,提升对生命的信心。也因此将其思想汇集成《朝圣》,详细介绍了佛教圣地的渊源、圣地代表的生命意义和朝圣的目的,为读者树立起像佛陀一样觉醒和证悟的信心。

  朝圣既是前往圣地朝拜,使身体灵魂趋同,也含有向往神圣和某一时刻与佛心同在的意思。在“佛陀的四句宣言”一章里,四句忠告分别体现了佛陀教法精髓内容喻示的出离心: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佛性;我们因污染而凡庸是暂时的,所有令我们平凡的因都可以去除并得以成佛;有一条路指引我们如何除污、证得正觉;依循此道即可脱离各种极端偏见。从念诵咒语到最繁复的禅定修持,都可以将四句宣言的精华内化于心。朝圣是传统的抵达之法,也是朝圣的意义所在。佛教的终极目的是自由,而出离心是达到自由的必经心路。让自己的心沿着佛陀的踪迹,体悟佛法,即是朝圣的一种方式。对读者来说,理解真正意义的朝圣,即是对心灵的引导和升华

  书中指出:“神圣”是指不为人类贪婪与嗔恨、不为二元与分别的心所染污。更多时候,我们无需寻求外在的圣地或圣人,因为佛陀说:“任何人忆念我,我就在他面前。”当我们对佛陀和他的教法,生起忆念心或虔敬心的刹那间,他就与我们同在一处,此处即为圣地,意即圣心所在。神圣之地,不一定高贵华丽安详洁净有序,甚至有可能嘈杂尘土飞扬的混乱之地。如何成为圣地,则与佛陀出世相关。位于尼泊尔的蓝毗尼,是悉达多诞生的圣地,也是他自己被生、老、病、死所围困之地。灵鹫山非常狭小, 既不清静又不具灵性。它的殊胜源于世尊佛陀曾在此地对数百位比丘、阿罗汉与菩萨开示了非常重要的教法。正是这些圣地,诞生了真诚的出离心,并带来勇气无畏和胆识。只要心有慈悲,如佛同在。

  到底是佛陀成就了圣地?还是信徒虔诚创造了圣地?

  阿班是具足丰裕福德和绝对信心的圣者,他的纯真清净的虔敬心,促使他从藏东康地远行到拉萨,前来亲见觉沃佛。阿班对佛前供品和灯上融化的酥油甘之如饴;他将自己最不成体统的鞋子放在佛脚下,请其代为保管。佛阻止一切对阿班不敬之举,并于次年践行去阿班家乡造访的承诺,不惜为此融入石头。上师并没有直接给出结论,但在我看来,阿班虽然衣着粗陋,他真实的虔诚展示了人有出离心时,就像佛无分别心,同样成为圣地。

  上师让我们知道,积聚福德与智慧像鸟直之双翼并存。小到供养一朵花,大到用金子铺满整座寺庙,都可以积聚福德,前提是切勿以短视、自私世俗原因,要去除我执与骄慢。保持佛塔周围的清洁和虔诚,即是很好的修持。奢侈引人注目的供养方式,常常起到相反的作用。对物质依赖,会加剧我们的恐惧迷茫,甚至像飞蛾扑火。

  全书做了大量与佛相关的名词现象释义,如印度缘何成为圣者之地;牛在漫步高速公路体现了印度的宽容心;供养的方式哪一种更重要?真正的随喜是什么?正念如何产生、保持和强化?请转法轮实质是触动点燃慈悲心的了悟;等等。

  也许是长期受到社会规范期待制约的原因,我们对朝圣的含义曾有颇为深久的狭义理解。捧读此书,不仅全然了解朝圣的意义,书中的正觉正念也悄然入心。只要心存善念,即使以希望与发愿的想象供养,或仅以一片花瓣供养佛,也能积聚福德与智慧。作者打开了通向圣地的无形之门,启迪读者深刻智慧的觉醒和广大的慈悲,指导读者对佛法意义的真实解读,完成一场心灵自我修持的朝圣之旅。

  《朝圣》读后感(二):生命的终极追求到底为何?

  这本书是一本可以教会我们如何礼佛的书,原版是可以“网上自由下载”的,这个再版也没有搭配照片,但是封皮是布质的,感觉还是比较精良的。如果你不是佛教徒(如我一样)读此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了解佛教的价值观,有很多可取之处,帮助我们在这个复杂的世界获得更简单快乐纯粹生活如下就是我摘抄本书对我启示最大的几个段落与自己的随想,希望有缘读到这篇书评的,也能得到佛教的福德吧。

  书中写到“虽然“圣地”一词是个相对的说法,佛陀在“祈愿文之王”——《大方广佛华严经》的《普贤行愿品》中,谈到究竟真理时说:普贤行愿威神力,普现一切如来前,一身复现刹尘身,一一遍礼刹尘佛。于一尘中尘数佛,各处菩萨众会中。无尽法界尘亦然,深信诸佛皆充满。根据这段祈愿文,现象界的每一个原子(尘)里,就包含了如同宇宙中所有原子等同数量的佛;这表示,我们不能排除目前有佛住在北京三里屯或巴黎的布洛涅森林里的可能性事实上,这不只是可能性,而是百分之百确定。然而,大多数人的心都十分僵化,因此任何造访这些地方的人,都极不可能感知他们当中有佛存在”这段描述让我想到了《美国众神》中的构架,所有的神都生活在我们周围,神是靠信仰而活,如果没有人信仰和祭祀这个神了,神也就不存在了,新的信仰造就新的神明

  书中写到“诸位要告诉世人,有位凡人悉达多,来到这个世界上,他证得正觉,教导了证悟之道,最后灭入究竟涅槃,而非成为不死之身。”此章将佛陀为了利益众生而开示教法的地方,也就是四句宣言中所提到的大家公认最为重要的四个地点,也就是朝圣的圣地与四句宣言想对应了。其中我体会最为深刻的是“悉达多以凡人身诞生”,这句告诉我佛从开始也是凡人,佛陀清楚 地表明他不曾是、也不会变成本完美上帝全能的造物主,他承受过与世人相同的所有烦恼问题。这些就可以看出佛教与其他宗教区别,就是佛教更“平易近人”,告知世人只要实行正道,就能成为佛。而多数宗教的神斗士至高无上的,例如宙斯的神力无人能及、上帝最终要审判人类、安拉无所不在无所不知,但是多数神明最初实际都是源于耶路撒冷,在不断的迁徙和演化中,形成了自己的教义、祈祷形式等等。《耶路撒冷三千年》中有详细的记述,佛教实际也是有耶路撒冷流出的教派最终演化形成的,实则他与基督教、天主教和伊斯兰教也都是同根同源,都主张人性向善,人要行正道,但是他们最终的宗教结果是不一样的。

  书中写到 “究竟上而言,灵性与世俗的价值观是完全抵触的,这是我们不得不接受的。在物质世界里,“富有”指的是你所拥有财产经营各种生意并且很有钱;而灵性世界把“富有”定义为全然知足,并且指出当我们不再以所有自己匮乏之物的想象来折磨自心时,我们就很富有。”后面讲到应该在孩子们十几岁的时候带他们去印度圣地,即使不是去朝圣,在印度这种纸单纯做自己的国家孩子们能够“有这么一次必须直接面对赤裸而纯粹的生命真相”。让我又想到了《我未尽的苦难》中的难民小孩,生活在一个平稳安定、较为富足的国家里,根本体会不到生命的可贵,过多的只是注重一些虚无缥缈东西,只有在那些战争国家或是印度这样“纯粹”的国家,死亡的威胁无处不在之时,才能让人感受到究竟应该为什么而活着。

  书中写到“在大部分现代国家里,僧侣或其他献身于灵性修持的人,对世界没有做出任何物质贡献,会被认为是社会累赘。在路上看到这些人,大家会立即避开,就像碰到大蜘蛛或闻到恶臭一般。讽刺的是,萨杜或僧侣对这个世界不会造成任何伤害,与他们形成强烈对比的,反而是那些顶尖的企管人士,他们有害的生活方式,包括搭私人飞机旅行等,造成环境的大破坏,还以“帮助他人”为借口,催化耗尽天然资源的世界经济,制造出一大堆我们不需要的东西与钝化心智无聊工作。”这段言论感觉特别犀利,从哲学观点来看待,事物是存在两面性非此即彼,大家总看到自己的这面,从上师的眼中看,现代化催生的产物才是这个世界的累赘,人本是可以很纯粹的活着、很自然的活着、无欲无求的活着,实际在这个世界上,怎样最终也逃脱不了死亡,只是人类自己究竟做什么样的选择而已。

  “无论我此生集聚多少财富资产,它终将溃散;一切建造必会崩塌;我们生命中所聚合的人或物,一定会离散”世人实际都知道这个道理,但是人终究是为什么而活呢?

  《朝圣》读后感(三):你的坚持终将美好

  前两天看到一个视频,一个西藏小女孩在去布达拉宫的路上一步一叩首,行大礼前往朝圣,很多人发表感慨,这是怎样的一种信仰。今天与大家分享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著的《朝圣》,就是一本讲述关于宗教信仰的丛书。

  作者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1961年生于不丹,为堪布阿贝仁波切的弟子,第三世钦哲传承的主要持有人,秉承藏传佛教优良的传承和教育,被公认为当今世界深具创造力的藏传佛教导师。三十余年间,他的足迹遍布各国,在印度、不丹、澳洲、北美洲及台湾等地区成立佛学中心,并负责照顾及教育分布在亚洲六所寺院与机构的一千六百余名僧众。作为宗萨寺及宗萨学院主持人,多年来,他一直以浅显易懂、简单轻快语言,向广大信众阐述佛教最核心深邃的见地,阐明无常痛苦、空性与解脱诸要,引导众生脱离困苦人生,回归自身,探索本心,成就证悟,提升对生命的信心。

  作者说:智慧,很简单的说,就是没有偏见的感知。具有智慧的人,不会被他们的感受所欺瞒。作者认为藏传佛教的终极目标是自由,它的意义远远超过了人权、民主等。作者列举了很多因为欲望而丧失自由的故事,如一条饥饿的鱼冒险吞下渔夫的钩;如因贪恋光明,扑火而亡的飞蛾等,都是为了短暂的欲望,不计一切后果。作者坦言,我们最欲求的东西,最后都会摧毁我们。作者认为众生皆苦,没有一个人是自由的,只有那些朝圣者,是最纯粹的追求自由的人。

  今天又看到一个小视频,对我的触动很大,讲述的是一个关于“欲望”的故事。一些同学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组织比赛者告知,比赛的奖品是一部跑车,同学们都跃跃欲试,主持人开始说条件父母身体健康家庭和睦者往前迈一步;读过大学的人往前迈一步;父母年薪过百万的人往前迈一步;父母帮着安排过工作的人往前迈一步。此时可以看到前面的人越来越少,后面的人越来越多。主持人又说了,明显站在前面的人获胜的机会最大,难道这个世界就这么不公平吗?他接着又开始说条件,每天工作10小时以上的人往前迈一步;每月坚持给家里寄5000元钱的人往前迈一步;能抗住工作压力打击的人往前迈一步;凭自己的实力找到自己满意工作的人往前迈一步。这时大家再看看,虽然还有差距,但是差距已经不那么明显了。主持人继续说,一直往前迈步的人,后面的人看着一定很委屈,一定感觉自己已经没有机会赢得这次比赛了,其实,这个世界上比你惨的人有很多,不如你的也有大把,不只是只有你有委屈,每一个活在这个世界中的人都在拼尽全力,请证明给自己看,是不是生的很平凡,就不能活得很精彩!这段视频很励志,同样都是讲人生的,《朝圣》是告知只有做到完全自由才能拥有大智慧。而短视频是告诉我们,人生短暂,做最好的自己才不枉来一世。我们都有自己的信仰,我们都在坚持着自己的梦想。朝圣者,是增加信徒对所信仰宗教的仪式感和敬畏感,是作为心灵或者说灵魂力量的一种锻炼。而我们何尝不是如此,一次比赛输了,不可怕,只要我们能够站起来,重新朝着自己的目标迈进,那我们一定会获得成功。这里的“欲望”不是贪婪,而是梦想。

  我很敬佩大师们,他们的精神世界是无比强大的,对于我们这些普通人来说,望尘莫及。我一直想知道朝圣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在书中提到:毫无疑问,就是追求精神层次更高境界,而这些人必将是孤独的,因为他们曲高和寡。反过来说,这样的人又是伟大的,这类人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他们对自己内心的目标十分专注,并不轻言放弃。《朝圣》重点在于叙写朝圣这种行为的含义、朝圣的目的地、朝圣的方法注意事项等等,实践性很强的内容对读者来说有指导性意义,以便寻求精神世界的更高追求。

  说实话,选这本书的目的就是想了解一下那些朝圣者是如何锤炼自己孤独的内心世界的,他们强大的精神世界是很多人无法企及的,我想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拥有如此笃定的目标,那么我们不管去做什么,都将获得成功。

  《朝圣》读后感(四):细究朝圣三四事

  文/ 浩宇

  提起朝圣,我们大多数人可能会在脑海中浮现出这样一副画面:在一条崎岖不平的山路山,一位信徒正顶着鹅毛大雪,起起伏伏地磕着长头,艰难地向自己心中的目的地行进。

  是的,这就是我们脑海中所熟悉的朝圣。所以当我今天看到《朝圣》这本薄薄的小册子的时候,我是满怀自信的。它一定是像《一个人的朝圣》那样,在讲述一个朝圣的故事。

  然而,当我首次略读时,我发现我先前的预设是完全错误的。本书,完全不是在讲故事,它更像是一本关于朝圣的参考书、工具书。读完之后,我不禁暗自惊叹,原来,关于朝圣还真不仅仅是我们脑海中的那副画面。

  1. 何为“神圣”?它在何处?

  先前我们以为,在先知出生或生活过的地方,就是神圣之地,或者,因为有圣人加持过某个物件,它就因此成为“神圣”之物。然而,事实上,依佛教的观点看,一个人,一件东西甚或一个时期被描述为“神圣”,是指它不为人类的贪婪与嗔恨,不为二元于分别心所污染。

  从这个意义看来,事实上,佛教徒们其实并不需要寻求外在的圣地或圣人。当他们对佛陀与他的教化生起虔诚心的那一刹那,他们就已经与佛陀同在一处,而该处就成为了“神圣”之地。

  我想,这也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人生无处不修行”的真正原因吧。

  2. 朝圣是为了什么?为什么要去朝圣?

  朝圣的重点并不只是去参访圣地,人们前往朝圣,为的是能帮助自己牢记佛陀所有的教法。而这些教法的精髓就包含在佛陀所开示的四句宣说中:诸位要告诉世人,有位凡人悉多达,来到这个世界上,他证得正觉,教导了证误之道,最后灭如究竟涅槃,而非成为不死之身。作为佛教徒,忆念佛陀并不是对自己的导师做白日梦,而是忆起他的每一个教法,因为佛陀本身就是教法。

  3. 既然佛陀有说“任何人忆念我,我就在他面前”,可为什么佛教徒还是对佛教圣地趋之若鹜?

  许多宗教都鼓励信徒们前去朝圣,但由于释迦牟尼佛是所有佛弟子所皈依的无上导师,他的教法是信徒们所努力遵循的,因此,对于信徒们来说,最重要的圣地就是佛陀为了利益有情众生而开示教法的地方,例如:蓝毗尼、菩提伽耶、瓦拉纳西、拘尸那迦等。

  4. 为什么要到印度去朝圣?

  首先,印度孕育出了一些世界上最伟大的非二元论专家,而且这种历史性影响的踪迹,现在任然清晰可见。

  其次,对于朝圣者而言,印度的混乱是个极大的加持。因为他真正强迫你睁开双眼去看。圣地之所以对信徒有强大的力量,还来自于集体的虔诚心和崇敬心。

  最后,感慨是步入灵性道路的人,有时需要一些灵感源泉,而参拜印度圣地正可以提供许多机会获得这种灵感。

  本书的下篇,名曰“修持”,是对佛弟子佛法修行的知见和行为做了引导和开示。其中有讲到皈依的修持、七支祈请、菩提心、菩提戒等。如果你是一个决心剃度出家的准信徒的话,相信通过阅读这篇后,你定会受益匪浅。

  《朝圣》读后感(五):朝圣的旅程

  《朝圣》是一本朝圣旅程修行指南,指引着佛教徒按照佛陀的体悟佛法,进行庄严的心灵朝圣之旅。宗萨蒋杨钦哲仁波切是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千万佛教徒推崇备至的大师。在世界上独具影响力,他还是近百所知名高校备受欢迎的心灵导师!用他的智慧和宽广的慈悲心,为众生树立起如同佛陀般的觉醒和证悟,带领读者完成一场庄严的心灵朝圣之旅。

  作者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不丹人,为堪布阿贝仁波切的弟子,第三世钦哲传承的主要持有人,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被公认为当今世界深具创造力的藏传佛教导师。他秉承藏传佛教优良的传承和教育,做弘法利生的事业。

  朝圣是具有重大的道德或灵性意义的旅程或者是探寻。我们踏上前往自己信仰的圣地或其它特定地方有灵性的重要地点的旅程。朝拜圣地被认为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宗教活动。去印度朝圣,当然是佛教徒的首选的佛教圣地。印度作为佛教的发源地,佛陀的诞生地。在很多人心中是一片神秘的国土,喜欢它的人极爱,不喜欢的人却也可能会避而远之。世间对印度的评论可谓是两极分化,但是印度之于,却毋庸置疑是个令人向往的朝圣之地。佛陀一生行化、慈悲度众,在印度留下了很多的活动遗址。

  首先是佛的出生地:蓝毗尼,佛于此园无忧树下诞生。佛涅盘后约二百年,阿育王与优波堀多尊者,于此巡礼佛陀遗迹,建立佛塔雕凿石柱,柱高约十三公尺,上刻铭文,作为证明此处是大觉世尊所生处。

  佛成道处:菩提伽耶,菩提迦耶便是迦耶的智慧之地,它因佛陀释迦牟尼在当地的一棵菩提树下悟道成佛而得名。

  初转法轮:鹿野苑,佛初成道,大梵天王劝请佛转法轮。印度教圣地瓦拉那西市北面,又称鹿园。据说中国晋代高僧法显和唐代高僧玄奘都曾来过此地,鹿野苑当时的胜景在法显的《佛国记》和玄奘的《大唐西域记》中都有记载。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大师,秉承藏传佛教最优良的传承和教育,享誉世界,是当今公认最具创造力的年轻一代藏传佛教导师之一,兼上师和导演于一身,曾任贝纳尔多·贝托鲁奇电影《小活佛》(Little Buddha)顾问,并编写和执导过两部佛教主题的电影——《高山上的世界杯》和《旅行者与魔法师》,深受现代东西方佛教弟子尊崇和喜爱。

  让我们在朝圣中开启智慧,从迷惑中得到觉醒和解脱。

  《朝圣》读后感(六):关于《朝圣》

朋友摄于08年的西藏

  十年前去拉萨,在大昭寺门口看到很多磕等身长头的人。从拉萨往外面走,一路又可见到三三两两的人磕着长头,缓慢而坚定,向着布达拉宫,向着大昭寺前进。在寺庙中,有他们的身影。他们是在朝圣。来西藏之前或多或少有所耳闻,照片也见过,但真的见到了还是觉得震撼,陌生又神秘,这是信仰的力量,也是宗教的力量。 “前往圣地朝圣,是数千年来所有宗教都鼓励信徒从事的修行。近年来,朝圣越来越受欢迎,部分原因是它让灵性追求者有个机会,享有兼有游乐与善行的假期。”心灵朝圣之地,会随着不同的灵性传统和修行方式有所改变,大致上应该是高贵、华丽且几乎完全是静态的。而佛教圣地并不一定是与释迦牟尼有关。位于印度与喜马拉雅山区的古老圣地,经过历代诸佛与菩萨的加持,以及数百万朝圣者络绎不绝的参访,这些地方至今生动鲜活,动人心弦。 佛教至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公元前后传入中国,南北朝时期进入兴盛阶段,到隋唐时期达到鼎盛。杜牧写过:“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佛教在中国分为汉传八宗:法性宗、瑜伽宗、天台宗、贤首宗、禅宗、净土宗、律宗、密宗。佛教信徒众多。 一个完全没有信仰的人,一个佛教徒的门外汉,读《朝圣》宛若天书。幸而此书并不晦涩难懂。 “诸位要告诉世人,有位凡人悉达多,来到这个世界上,他证的正觉,教导了证悟之道,最后灭入究竟涅槃,而非成为不死之身。” 佛陀的教法提供各种不同的方式,从单纯地念诵咒语,到繁复的禅定修持,来帮助教徒记住这几句宣说。牢记这些教法并付诸实行的是佛教修持的骨干;而有一个帮助普通教徒达到这个目的的方法,就是朝圣。 有四大地点被大家公认最重要。蓝毗尼,悉达多以凡人之身诞生之处;菩提伽耶,悉达多证得正觉之处;瓦拉纳西,佛陀教导迈向证悟之道之处;拘尸那迦,佛陀证入究竟涅槃之处。朝圣的重点并非只是去参访圣者的诞生地,或参观重大事件发生的场所,而是为了帮助教徒记住佛陀所有的教法。当教徒造访这四个圣地的每一处,要试着忆念这四句宣说。所有佛教修行的目的,都是为了能一瞥觉醒的状态。前往朝圣,沉浸在圣地的氛围中,和其他朝圣者相处,都只是试图达到这一瞥的方式。 在朝圣的过程中,有很多方法可以增进对佛法修持的理解,简化地分为两个方面:集聚智慧与福德的方法,和净化污染的方法。朝圣是集聚佛德极为强大的方法。佛法提供了珍贵而丰富的灵性修行,最耀眼的是皈依的修持。“七支供养”是七种不同集聚佛德的方法:礼拜,供养,忏悔,随喜,请转法伦,请佛住世,佛德回向。 在供品的选择上,不执着,不后悔。任何有力量驱逐黑暗的,都可以作为供灯。 “鲜花与珍果,种种诸良药,世间珍宝物,悦意澄净水。” “亦献金莲花,齐列珍宝灯,香敷地面上,散布悦意花。” 在朝圣途中,参访寺庙可以修持六度中的每一项。 “祈愿任何佛教所,自然内化入于我,愿我自然能了悟。”祈愿一切去“祈愿”。 不论是去印度朝圣,还是其他地方,只要心中有佛,处处皆圣地。 这本由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撰写的《朝圣》,可以在网上“自由下载”,现在由他的弟子,台湾建筑师姚仁喜翻译成中文,变成薄薄的可以轻易携带的一本充满学佛的智慧话语的书,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有佛缘,可以看看作者的其他书,例如《正见》、《佛教的见地与修道》、《人间是剧场》等。

  《朝圣》读后感(七):朝圣是一种心态——读《朝圣》

  据说在西藏,你能看见好多人,或一步一拜,或三步一拜,朝着布达拉宫的方向缓慢而坚定的前行着。这些人,有个同样的名字,叫做朝圣者。

  由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撰写,姚仁喜翻译的《朝圣》中就讲述了这些人朝圣的原因。书中是这样说的。

前往圣地朝圣,是数千年来所有宗教都鼓励信徒们从事的修行。近年来,朝圣越来越受欢迎,部分原因是它让灵性追求者有个机会,享有兼具游乐与善行的假期。对我们大部分人而言,到具有异国风情的地方去旅行,比起我们传统所鼓吹的严峻修行。来得有意思多了。

  由此可见,朝圣这种宗教形式的活动,由来已久且一直备受推崇。

  然而说起佛教,其实是个流派众多的宗教,就中国而言,佛教分为法性宗、瑜伽宗、天台宗、贤首宗、禅宗、净土宗、律宗、密宗八种。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分支?其实主要是对于佛的认知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差异,其次就是对于成佛方式的理解的差异,比如我们相对比较熟悉的渐悟派于顿悟派之争。所谓渐悟派,奉行的是身是菩提树,心是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几句的意思就是说,要想得成正果,需要自身勤加修持才能达到目的。而顿悟派则奉行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几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人只需一朝开悟就能修成正果。时间告诉我们,顿悟派比渐悟派更加能够让人接受,故而长盛不衰。

  那么朝圣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呢?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在书中提到。

一般而言,心灵朝圣之旅的目的,是要造访某个“神圣”之地。

  不难看出,朝圣的这种行为,可以增加信徒对所信仰宗教的仪式感和敬畏感,也可以作为心灵或者说灵魂力量的一种锻炼。这样的人,在书中被称之为灵性追求者。而所谓灵性追求者,我认为就是那些重视自己内心的精神境界的层次及高度而忽视客观世界的财富、地位、荣誉的人。毫无疑问,追求精神层次更高境界的人都是孤独的。在旁人看来,这样的人是不合群的,因为他们曲高和寡。他们在人际关系上显得孤僻,就几乎成了理所当然的事情。

  反过来说,这样的人又是伟大的。因为这类人之所以能够在精神上求得更高的层次就是因为他们对自己内心的目标十分的专注,并不轻易动摇。

  写给这些灵性追求者的书除了《朝圣》之外,还有《荒漠甘泉》,《朝圣》是佛教信徒所写。《荒漠甘泉》则是由基督徒所写。《朝圣》重点在于叙写朝圣这种行为的含义、朝圣的目的地、朝圣的方法和注意事项等等实践性很强的内容让读者可以实际执行来达到灵性追求。《荒漠甘泉》则通过讲述一个人的故事,来揭示一个合格的基督徒应该用什么样的态度来面对自己的信仰,也就是用什么样的态度来面对上帝。两者从不同的角度描写,所追求的目的却是相同的,即寻求精神世界的更高追求。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朝圣的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