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魂断威尼斯》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魂断威尼斯》读后感10篇

2018-03-23 21:05: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魂断威尼斯》读后感10篇

  《魂断威尼斯》是一本由[德] 托马斯·曼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26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魂断威尼斯》读后感(一):一部讲述世界上最著名的同性暗恋故事

  评《魂断威尼斯》

  关于作者

  托马斯·曼,是德国的小说家与散文家,他出生于1875年的德国北部,从小深受家庭艺术气息熏陶的他就立志做一个作家,当然后来他确实做到了。在21岁时候,他就成为了一名自由作家。在1897年,也就是托马斯·曼23岁之时,开始创作了其人生中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布等勃洛克一家》并于1901年发布,取得了巨大成功,为他以后在德国的文学地位奠定了基础作品的成功,更是激发了他对创作的热情,这一份对创作的热爱,无论是晚年时期身处反法西斯战争的流亡时期,还是他的著作被德国查禁,亦或是国籍与博士学位被剥夺,他依旧坚持写作,并且在参加反法西斯斗争的时候,发表了长篇巨著《约瑟夫和他的兄弟们》的前三部以及《绿蒂在魏玛》(1939)等。

作者

  关于本书:

  《魂断威尼斯》,又称《在威尼斯之死》、《死于威尼斯》、《威尼斯之死》。它讲述的是一段艺术家追寻美与生命失落唯美故事,也可以说它是一部关于罗马教皇爱上近卫队长圣·塞巴斯蒂安式的同性之爱的凄美故事。《魂断威尼斯》的主人公是一位年近半百,在文学界享有不小名望的作家古斯塔夫·阿申巴赫,对于自己长年投身于写作生涯而感身心疲惫,希望通过一场旅行以求身心舒缓,并开启了前往充满魅力的水都——威尼斯之旅。在他下塌的威尼斯丽都岛旅店里,阿申巴赫邂逅了一位长得与古希腊高尚雕塑一般的长发少年,并对其产生了一种不可抑制的情愫,就算在生命被威胁情况下,仍旧不愿离去却最终在旅店里逝去的一个故事

2017年出版的《魂断威尼斯》封面

  托马斯·曼从小生活在一个充满艺术气息的家庭中,他的哥哥亨利希·曼后来也成为了德国最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托马斯·曼的大多写作题材来源于生活,而我们今天要说的这本《魂断威尼斯》灵感就来源于他的一次旅行。

  1911年5月,36岁的托马斯·曼与妻子、兄长一起到威尼斯旅游,他们当时下塌的饭店是岛上最好的,可惜不巧的是遇上了恶劣天气同时还有可怕的烈性传染病正在传播中,他们不得不结束旅行回国,而就在下塌的饭店里,托马斯遇见了有着家庭老师陪伴孩子的波兰家庭,其中一位身穿条纹水手衫的美少年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一段威尼斯之旅为他创作《魂断威尼斯》提供了素材。而在他喜爱的奥地利作曲家古斯塔夫·马勒的音乐交响曲影响下(他在交响中发现了同性恋倾向)更是将同性恋这一原素加入到作品中去。《魂断威尼斯》中的主人公古斯塔夫·阿申巴赫原型就是托马斯·曼本人,而主人公的名字也有一半是引用了他最崇拜的作曲家古斯塔夫·马勒的名字,而书中的少年达秋就是他在威尼斯邂逅的波兰少年,故事发生地也选在了威尼斯水城。托马斯·曼将旅行中那段奇遇完完整整的搬到了作品中,也将那种不可抑制的情愫溶入到《魂断威尼斯》中。

影片《魂断威尼斯》波兰少年

  威尼斯是世界上最浪漫城市之一,它素有“水城”之称,同时还享有“因水而生,因水而美,因水而兴”的美誉,在这里到处都有画家、作家、音乐家的足迹,充满了浓厚的艺术气氛,而阿申巴赫,一位追求极致美的艺术家,他觉得只有在威尼斯才能找回在生活中失去美好,但前往途中遇到的却是灰暗阴郁的天空潮湿发霉的船板、邋遢驼背的水手、陈旧昏暗的意大利老船、假扮年轻人丑陋老人以及野蛮凶狠的贡多拉船夫,威尼斯丽都岛只给他带来了一种极度想逃离的冲动,旅行还未真正开始他就已经想要草草结束,直到他遇见了拥有如神祗一般美貌的波兰少年达秋。阿申巴赫与少年达秋之间几乎从未有过语言上的交流,更不曾发生实质性的身体接触,有的只是阿申巴赫对少年远远的凝视、内心的臆想、悄悄的跟踪、欣赏艺术品般的快乐喜悦剧情虽然仅仅如此,但通过作者对主人公内心戏的深入刻化与描写,使得这部作品成为了流传至今的一部经典唯美小说,也有人将这部作品称作同性题材的小说。

  在《魂断威尼斯》这部作品中出现了托马斯·曼写作中经常会存在主题疾病”与“死亡”,古斯塔夫·阿申巴赫在得知威尼斯城已被恐怖的瘟疫所漫延,但他却因为不舍离开有达秋的地方,仍然不顾死亡的威胁,依然决然的留到了生命的最后。书中有一句话,非常适合阿申巴赫的这一决定“这是一条既甜蜜危险道路,是条错误罪恶的道路,势必会导入歧途。” “我们势必会误入歧途,势必要放荡,势必永远要做感情的冒险家”他选择留在有瘟疫的威尼斯,最终让自己染上了瘟疫,而死在了威尼斯。

  读完《魂断威尼斯》,你会赞叹托马斯·曼意识手法的拿捏近乎于巅峰状态,整个故事都处于内心自我营造的氛围中,他对少年的臆想与迷恋近乎于疯狂状态,随着“爱人”的出现流露出喜悦的表情,随着“爱人”的一颦一笑,他的情绪心弦也随之起伏不定;随着“爱人”与同伴之间的嬉笑打闹,他像个父亲一般在旁慈爱的看着、笑着。这是一场非常纯粹的古典希腊式精神恋爱(虽然整个过程只是阿申巴赫一个人的意淫行为)也是一场同性之间不可言明的“畸形爱恋”(作者托马斯·曼自己就是同性恋倾向者)。阿申巴赫对达秋的这种爱恋,有如艺术家欣赏一件罕见的雕塑,珍贵;这种爱恋,有如一位慈父深深的爱着自己的子女一般,宠爱。

  对于《魂断威尼斯》这部作品,作者本人曾说:“《魂断威尼斯》确实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结晶品,这是一种结构,一个形象,从许许多多的晶面上放射出光辉。它蕴含着无数隐喻;当作品成型时,连作者本人也不禁为之目眩。”

影片《魂断威尼斯》阿申巴赫

  《魂断威尼斯》读后感(二):那一回眸的狡黠

  很短的小说,两个小时内就可以阅读完毕,故事情节很简单,因为爱恋,因为喜爱,50岁的男作家不顾一切爱上了十四岁的美少年。因为涉及到同性恋的题材,不由得让读者联想起《自深深处》(王尔德写给他的同性恋伙伴道格拉斯的长信)和电影《断背山》。小说中充满了柔情画意,文笔极度优美,透露着作者的写作风采。

  作为影响力的作家阿申巴赫,在慕尼黑郊区散步之际,在某座建筑的门廊上看到位来自外地的男子,不由地暗想,他会主动上前与陌生人搭话么?他是阿申巴赫的心爱男人么?因为在翻看此书前早已知晓这是部讲述同性恋的图书。两人间会发生怎样的关系呢?然而啥事也没发生,事情就主要过去了。

  不过也正由于与这位异域男子的邂逅,让阿申巴赫产生了想要出去看看这个世界的想法,其突发奇想又来到了威尼斯。直至在威尼斯看到这位来自波兰的美少年,再看看书名,威尼斯呀,这才焕然大悟。原来发生艳遇的地方是在这座美丽的水城之上。在这儿阿申巴赫和美少年到底会发生啥呢?会和断背山里的人物,或是与王尔德相似么?阅读中不断期待着,猜想象着他们间的有趣故事。

  小说中,阿申巴赫巧遇到美少年,就有一见钟情感触心情异常激动,不断观察着他,跟随着他,尝试着两人间的交流。到了晚间,见不到面时,就不断想念着美少年,想象着希腊艺术极盛时代的雕塑,想象着众神的爱情故事。因身体不适想要逃离威尼斯,临走前却愈发不舍这里的一切,阴差阳错行李寄错,又回到了那个海滨酒店,又回到了美少年的身旁。两人之间没有任何的肉体接触,没有言语中流露的感情交流,只有眼神间的互视。即便当传染病到来,周围的来客纷纷离开之际,阿申巴赫还是不愿主动离开威尼斯,还是时刻想着和年轻男人待在一起,看到他的身影,听到他的声音

  两情相悦,也不知美少年是否能感受到来自作家阿申巴赫的爱意眼神,美少年对爱的反馈也不知是不是阿申巴赫心中的幻想。直至疾病最终悄然抵达阿申巴赫,让他在丽都岛沙滩的躺椅上欣赏美少年身姿时,离开了人间,最终的爱情也就这样平淡的结束。

  游客如织的威尼斯丽都岛假日海滩

  看着丽都岛这美丽的沙滩,不知还有多少游客会联系到阿申巴赫,估计想到的多是每年在这儿进行的威尼斯电影节。

  《魂断威尼斯》读后感(三):对于美,该远远欣赏还是牢牢掌握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对文学作品有着不同的解读与欣赏,这一点在解读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马斯·曼的《魂断威尼斯》中得到了充分的论证。有人论证这是一部同性恋文学的开山之作,有人认为这是文学互文性的典范之笔,也有人认为这是一部死亡主题文学的再现。而作者托马斯·曼本人也认为:“《魂断威尼斯》的确是实至名归水晶多棱体,它是一个结构,一个映像,通过如此难以穷尽的回光返照的性质,从如此之多的切面放射出光芒,以至于当它成型时,我自己也会被它弄得目眩神迷。”

  《魂断威尼斯》并没有任何性行为的描述,也没有明确的提及同性恋,但却并不影响其名列“百部最佳同性恋小说”榜首,尤其在被著名导演维斯康蒂拍成电影后,成了同志们的教材,归根结底,还是在于它不凡的艺术魅力以及对爱与美与性的探讨。

  小说中,主人公阿申巴赫是一名上了年纪的德国作家,他庄严又严格自律,常年用其对艺术的热爱压抑住内心的情感。然而繁重的写作让他精疲力竭,数年来第一次放纵自己来到了威尼斯度假,并遇到了让他疯狂爱上并追踪至生命最后一刻的美少年达秋。为了多看他一眼,阿申巴赫甚至不舍得离开霍乱笼罩的威尼斯,最终,他怀着无以名状的渴望,死在了威尼斯。

  纵观阿申巴赫的一生,从一个伟大的艺术家到一个为爱痴狂而最终送命的老人,阿申巴赫完成了令人难以想象的蜕变,艺术家曾是他头上美艳无比的光环,为了一份不被世人理解接受恋情,阿申巴赫抛弃了他的艺术,也葬送了他的生命。宛如美神降临的达秋发掘了阿申巴赫人性弱点,使他这个作为社会存在的人的本质欲望淹没了理智,最终孤身一人惨死他乡。

  阿申巴赫的悲剧在于,他没有把握好对“美”的奢求程度。小说从头至尾都是讲述阿申巴赫从爱己的本能出发,来寻求精神与肉体上的满足。他看似是一个成熟独立个体,但透过表象不难发现,阿申巴赫从看到少年达秋的第一眼起就一直在索取,想从达秋那里获取对“美”的享受,得到精神上的满足。阿申巴赫为了自己内心世界的充实而不断夺取外部世界,把少年达秋摄入到自己的性情之内,没有掌握好一个“度”的问题

  尽管现如今,同性恋渐渐被人接受和认可,仍然有相当多数的人认为这是一种异类在社会中存在,它被认为是一种病态的、不符合社会伦理道德规范的性取向。尤其在托马斯·曼生活的那个时代,他的这种性取向可以说是与当时社会主流思想出现了重大差异——他生活在由基督教和现代文明控制的时代,他的性取向就必须符合他所处社会的道德规范与要求。时至今日我们无法去断定阿申巴赫的这种爱是否非道德或不正常,他的爱没有危及任何人,但我们可以断定的是,阿申巴赫由这份爱情直接导致了他的人生悲剧。

  《魂断威尼斯》可以说是托马斯·曼对理性与欲望思考的过程,小说告诉我们,当一个艺术家在面对美的事物时,如果无法抵御本能欲望的诱惑,必将走向覆灭。而这,恰恰是托马斯·曼的一种类似总结式的自我拷问。一九一二年,托马斯·曼的《魂断威尼斯》问世时,不少热爱他的评论家出来替他掩饰:就算托马斯·曼有同性恋倾向,他的同性爱完全干净,柏拉图式;他实践同性恋,只是为了多一种体验,为了艺术。他的一个朋友也说,托马斯·曼曾经在信里对他讲:“啊,我痛恨‘这样的性爱',这种性爱表面是美,其实窝藏着毒药。”而托马斯·曼自己在日记中写道:“《魂断威尼斯》完全真实。”

  无论是否像坊间传说的那样,《魂断威尼斯》是托马斯·曼的自传,这部作品都应该是写给一切热爱生活执着于追求美的人看的。在静谧的时刻,倘若真正静下心来细细欣赏品读,便可以抚慰尘世中的某些丑恶、卑劣之物所带来的情感障碍心理阴影,在美的引领下进入那遥远充满希望的浩大之野,获得精神的安宁

  《魂断威尼斯》读后感(四):虽然有些伤感,却已曾经惊艳

  作为1929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集德国小说家和散文家,20世纪最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和人道主义者,托马斯·曼的写作中经常会存在的两个主题是“疾病”与“死亡”,这一点在他的《魂断威尼斯》中也没有例外。只不过,《魂断威尼斯》中不止有“疾病”与“死亡”,还有一种艺术般精致与经典的美。在剧情并不复杂的情况下,托马斯·曼的一双“巧手”到底还是尽可能做出了一顿大餐。最终的结果虽然未免有些黯然,却已曾经惊艳。

  在文学界享有不小名望的作家古斯塔夫·冯·阿申巴赫,作为一位追求极致美的艺术家,在对于自己长年投身于写作生涯而感到身心俱疲之时,急切地盼望通过一场旅行来求得身心的舒缓。他把自己的旅游目的地设定为意大利水城威尼斯,却未曾想到,在这儿他会邂逅一个长得与古希腊神祇一般的波兰美少年达秋。一段极具细腻的描写显示了达秋第一次出现时,在阿申巴赫的内心中留下的极为深刻的“第一印象”:“他走路的样子异常优雅,不管是上半身的姿态、膝盖的晃动,还是穿着白鞋的脚踩下的动作,步伐很轻,既温柔又自豪由于那种孩子气的害羞而显得很美……”由此,阿申巴赫立刻对达秋产生了一种不可抑制的情愫。这次邂逅,真可谓是一次“致命邂逅”。

  威尼斯是世界上最浪漫的城市之一,素有“水城”之称,享有“因水而生,因水而美,因水而兴”的美誉,在这里到处都有画家、作家、音乐家的足迹,充满了浓厚的艺术气氛。阿申巴赫选定了这里,并且认为只有在威尼斯他才能找回在生活中失去的美好。但在前往威尼斯的途中,托马斯·曼却极尽能事,渲染了一路上的种种“不顺”,譬如灰暗阴郁的天空、潮湿发霉的船板、邋遢驼背的水手、陈旧昏暗的意大利老船、假扮年轻人的丑陋老人以及野蛮凶狠的贡多拉船夫;这与后来达秋的惊艳般的出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们俩人几乎从未有过语言上的交流,更不曾发生实质性的身体接触,但已胜过了一切,颇有点北宋词人秦观笔下“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所描写的情境。简单的剧情并没有掩盖了小说得以广为流传并成为经典。虽然难免有同性题材小说的嫌疑,但很显然,托马斯·曼不仅不在意这一点,甚至他根本就没想到要回避这一点。

  对于阿申巴赫来说,威尼斯成了他再也不想离开的地方,一切的一切只是因为有了达秋,正是达秋击溃了他所有的理性、尊严与知识,让他在对美和情感的追求中不由地迷失了方向;尽管存在误入歧途的巨大可能性,但在他的内心中,他更愿意做一名“感情的冒险家”。最终,他选择留在了存在瘟疫巨大威胁的威尼斯,也因此而客死他乡,可谓是“求仁得仁”、得其所哉。

  事实上,对于托马斯·曼来说,威尼斯对于他来说也具有一种意义。或者说,《魂断威尼斯》中的阿申巴赫,就是在写他自己,发生在他自己身上的一段往事。这无异于一段情景再现——难怪托马斯·曼在书中的心理描写都充满了某种情不自禁、热情洋溢。阿申巴赫最终慷然赴死,描写得如此唯美,也就不难理解了。

  《魂断威尼斯》读后感(五):曾是无知的少年

  本书的作者托马斯曼是一位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德国作家,这本《魂断威尼斯》也是他笔下及具代表性的中篇小说,1912年在德国首次出版,如今已经过了一个多世纪,这个故事依然不过时。一部能够被称为经典的作品,首先就是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人性是固有的,如果虚构得太离谱很容易会引来读者的厌恶,尤其情感方面的描述如果参杂了非主流因素就更不可能流传下去。那么同性恋题材则成了作者的一大挑战,这在当时就是一种非主流,但是这种情感不会消失,如今社会变得更加开放了,所以此类作品逐渐浮现出来。

  托马斯的高超之处在于,他在描写感情的时候有一种朦胧感,这就很接近现实,人在面临爱情的时候,首先就会迷失自我。当爱上一个人的时候,对方的吸引力就大过于自己,所以在爱情中的人才会魂不守舍,连自己陷入了爱情之中都没有发现。在故事中我总有一种感觉是作者在把主人公塑造成自己,产生这种感觉是有原因的,他们都是作家,而且好像都有同性恋倾向,虽然结局并不完满,但是这种对爱情的执着的确打动了我。

  社会处处存在着不公平,所以人们如果不去顺从,大多数迎来的都是灭亡。虽说同性恋在如今不足为奇,但是当街上出现一对这样奇怪的组合,人们也总是会投去异样的目光。但是他们天生如此,人的欲望影响着行为,很有可能他们都已经预料到了结果,可仍抱有一丝侥幸的心理,甚至满不在乎。这些人的想法我们不懂,就像艺术家的行为不让人理解一样,我们不能够选择完美,在追求心中理想的美时,就是要牺牲正常的生活,这种对立是无处不在的。

  那些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笔下的作品,我都发现了一点共通性,那就是真实,在写人的时候,确实能够写活。虽然作为读者,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并不理解这种行为,但是在故事中,一切都变得合理,我们甚至开始同情这种不理解的行为,作者真正通过文字得到了与读者之间的交流与信息传达。性是对情感最直接的表达,而作者并没有利用这点,这就是他的特点,我喜欢这类作家。之前看过朋友推荐的冯唐的作品,我个人认为就是低俗,只有对情感与人性不够了解时才会寻找捷径。

  《魂断威尼斯》读后感(六):衰老而无力的爱欲

  欣赏完《魂断威尼斯》整个作品,一直被阿申巴赫衰老而无力的爱欲所萦绕,甚至没有情节只是一种虚无的状态。故事以一位五十多岁的贵族绅士阿申巴赫从德国到威尼斯旅行,恋上一个波兰少年(也许只是恋上这种逝去的青春),在霍乱袭击威尼斯时,以箱子被托运出错给自己找了一个顺理成章留下来的理由,一直追随着美妙的身影穿梭在威尼斯这个小城,直到死亡,美少年也许就是那个招魂者。

  作者托马斯·曼是192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出生于德国一个富裕的家庭,在成年以后靠父亲的遗产每个月给予的生活费为他的前期文学创作提供了经济自由。托马斯·曼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有故事的人,他的家庭也非常有故事,他的长子长女和他都是同性恋,托马斯·曼还一度迷恋自己的长子克劳斯·曼。埃里克·曼在着手为父亲编书信集时,收到一则来自波兰的短谏,据寄信人乌拉蒂斯拉夫·莫伊斯伯爵(Count Wladyslaw Moes)讲述,他就是《魂断威尼斯》中的达秋,那时候有“一个老人”一直在注视他。

  托马斯·曼本人认为:“《魂断威尼斯》的确是名至实归的水晶多棱体;它是一个结构,一个映像,通过如此难以穷尽的回光返照的性质,从如此之多的切面放射出光芒,以致当它成形时,我自己也会被它弄得目眩神迷。” 《魂断威尼斯》由五个章节构成,情节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第一章和第二章)主要是对阿申巴赫去威尼斯度假之前的故事进行描绘。

  因为一种异样的情愫,对,就是旅行的欲望。正是这种违反理智和意愿的措施,这未尝不是对精神世界的圆满采取的一种健康的措施。阿申巴赫的生活一直是一个紧握的拳头,而不是松散的,一直自律,完成着自己的创作。把一个被工作神伤,妻子早逝,女儿已为人妻有了自己的家庭的空巢老人,需要靠旅行得到救赎的性情描绘的淋漓尽致,就算一百年后的今天,我们仍然希望通过旅行,完成对远方与新鲜事物的思慕,释放自己的不理智。

到达威尼斯

第二个阶段(第三章)是前往威尼斯到阿申巴赫欲逃离之间。

  在船上看到一个扮演成年轻人的老人,这个修饰过度的老人,阿申巴赫是不屑与之为伍的,但最后却为了接近心中的太阳神,去理发店把自己好好装扮了一番。

  到达酒店,碰到了一个美得出奇的少年,少年的每一次出现重视人群中最特别的。从少年的伙伴中窥探他的名字,在沙滩上一边做着自己的事情,一边关注着少年,这让阿申巴赫欢喜。他已经两次感受到这个城市对他不利的感觉了,理智告诉他应该选择离开,“别了,达秋!”

  当到达火车站,发现他的皮箱被送往了错误的方向,合理的决定回到酒店。

  “命运让他掉头,又返回了原处。”

装饰过度的老人化过妆的阿申巴赫

第三阶段(第四章和第五章)则是留在威尼斯直至死亡。

  那个被正中下怀留下来的客人——阿申巴赫,就在威尼斯这个城市里,追逐着达秋的身影,就像《斐德罗篇》里苏格拉底与斐德罗的对话,阿申巴赫与达秋的对话,阿申巴赫也一直在问自己什么是苏格拉底式的真爱、真知和真善,这个将老之人不断地自问灵魂深处的答案。

  他慢慢发现了威尼斯这个城市的不对劲,很多人在刻意隐瞒着什么,笼罩在一个可怕的烟雾里,但是看到达秋的身影,感觉自己和这个城市的秘密合二为一,罪恶(?)而不为人知。他一直感受到自己生命在逝去,但任然不想离开。

  连最后的死亡都是注视这达秋,像招魂者一样可爱。

  通篇把阿申巴赫衰老而无力的爱欲表现的淋漓精致。但其实跟喜欢电影里的还原成作曲家,更符合创作的原型地利作曲家和指挥家古斯塔夫·马勒。对于电影最后的处理阿申巴赫染发的黑墨从脸颊缓缓流下,仍一脸迷恋的注视着远方的少年,最后深处自己的手,可能看到了少年、可能是自己的妻子、可能是自己早逝的女儿,谁也不知道老人最后那微笑中看到了什么。

  后半篇的《特里斯坦》是第一次阅读,疾病、少妇、作家的故事在“爱因弗利德”疗养院展开,不知何故,反而跟喜欢那个商人丈夫的直接。

  i

  《魂断威尼斯》读后感(七):对于美,该远远欣赏还是牢牢掌握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对文学作品有着不同的解读与欣赏,这一点在解读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马斯·曼的《魂断威尼斯》中得到了充分的论证。有人论证这是一部同性恋文学的开山之作,有人认为这是文学互文性的典范之笔,也有人认为这是一部死亡主题文学的再现。而作者托马斯·曼本人也认为:“《魂断威尼斯》的确是实至名归的水晶多棱体,它是一个结构,一个映像,通过如此难以穷尽的回光返照的性质,从如此之多的切面放射出光芒,以至于当它成型时,我自己也会被它弄得目眩神迷。”

  《魂断威尼斯》并没有任何性行为的描述,也没有明确的提及同性恋,但却并不影响其名列“百部最佳同性恋小说”榜首,尤其在被著名导演维斯康蒂拍成电影后,成了同志们的教材,归根结底,还是在于它不凡的艺术魅力以及对爱与美与性的探讨。

  小说中,主人公阿申巴赫是一名上了年纪的德国作家,他庄严又严格自律,常年用其对艺术的热爱压抑住内心的情感。然而繁重的写作让他精疲力竭,数年来第一次放纵自己来到了威尼斯度假,并遇到了让他疯狂爱上并追踪至生命最后一刻的美少年达秋。为了多看他一眼,阿申巴赫甚至不舍得离开霍乱笼罩的威尼斯,最终,他怀着无以名状的渴望,死在了威尼斯。

  纵观阿申巴赫的一生,从一个伟大的艺术家到一个为爱痴狂而最终送命的老人,阿申巴赫完成了令人难以想象的蜕变,艺术家曾是他头上美艳无比的光环,为了一份不被世人所理解和接受的恋情,阿申巴赫抛弃了他的艺术,也葬送了他的生命。宛如美神降临的达秋发掘了阿申巴赫人性的弱点,使他这个作为社会存在的人的本质欲望淹没了理智,最终孤身一人惨死他乡。

  阿申巴赫的悲剧在于,他没有把握好对“美”的奢求程度。小说从头至尾都是讲述阿申巴赫从爱己的本能出发,来寻求精神与肉体上的满足。他看似是一个成熟独立的个体,但透过表象不难发现,阿申巴赫从看到少年达秋的第一眼起就一直在索取,想从达秋那里获取对“美”的享受,得到精神上的满足。阿申巴赫为了自己内心世界的充实而不断夺取外部世界,把少年达秋摄入到自己的性情之内,没有掌握好一个“度”的问题。

  尽管现如今,同性恋渐渐被人接受和认可,仍然有相当多数的人认为这是一种异类在社会中存在,它被认为是一种病态的、不符合社会伦理道德规范的性取向。尤其在托马斯·曼生活的那个时代,他的这种性取向可以说是与当时社会主流思想出现了重大差异——他生活在由基督教和现代文明控制的时代,他的性取向就必须符合他所处社会的道德规范与要求。时至今日我们无法去断定阿申巴赫的这种爱是否非道德或不正常,他的爱没有危及任何人,但我们可以断定的是,阿申巴赫由这份爱情直接导致了他的人生悲剧。

  《魂断威尼斯》可以说是托马斯·曼对理性与欲望思考的过程,小说告诉我们,当一个艺术家在面对美的事物时,如果无法抵御本能欲望的诱惑,必将走向覆灭。而这,恰恰是托马斯·曼的一种类似总结式的自我拷问。一九一二年,托马斯·曼的《魂断威尼斯》问世时,不少热爱他的评论家出来替他掩饰:就算托马斯·曼有同性恋倾向,他的同性爱也完全干净,柏拉图式;他实践同性恋,只是为了多一种体验,为了艺术。他的一个朋友也说,托马斯·曼曾经在信里对他讲:“啊,我痛恨‘这样的性爱',这种性爱表面是美,其实窝藏着毒药。”而托马斯·曼自己在日记中写道:“《魂断威尼斯》完全真实。”

  无论是否像坊间传说的那样,《魂断威尼斯》是托马斯·曼的自传,这部作品都应该是写给一切热爱生活并执着于追求美的人看的。在静谧的时刻,倘若真正静下心来细细欣赏品读,便可以抚慰尘世中的某些丑恶、卑劣之物所带来的情感障碍与心理阴影,在美的引领下进入那遥远充满希望的浩大之野,获得精神的安宁。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