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给孩子的12堂诗歌课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给孩子的12堂诗歌课的读后感10篇

2018-03-27 21:33: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给孩子的12堂诗歌课的读后感10篇

  《给孩子的12堂诗歌课》是一本由树才著作,青豆书坊|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24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给孩子的12堂诗歌课》读后感(一):树才:“我相信童心即诗。”

  《给孩子的12堂诗歌课》收录了诗人、法语翻译家树才给孩子的12篇诗歌讲座讲演稿,他以幽默亲切语言,为孩子们讲述古今中外富有代表性的诗歌之美。语言是心灵的映照,而诗是人心灵自由表达。他认为“童心即诗”,孩子的每一种个性里都包含着天才,诗歌的世界里,个性比钻石还要珍贵。他致力于引导孩子们发现自己的心灵与诗歌之间的关系,在漫长人生中始终葆有一颗柔软清澈的心。

  一

我把干枯的柳枝/扔进湖水中/为了让春天小鸟/落在柳枝上/快乐地洗澡/我把干枯的柳枝/编织成鸟巢/为了让春天的小鸟/住进这里/天天看湖边的风景/爱是小鸟。

  这首小诗叫《爱是小鸟》,作者是一个8岁的小女孩

  遇见这样的诗,仿佛被一根羽毛挠了挠,心里痒了一下。我们走过一生,漫漫长路,难免会觉得累。但某些时刻,灰暗消退,像种子破土发芽,内心一片透亮。很久前的一天,我在切西瓜,孩子在旁边,看着看着,他忽然说:“哈哈,西瓜切开,变成红月亮。”那时,他3岁。

  每个孩子,都是天然的诗人。只是在后来的日子里,教育习俗科学规范社会化赋予儿童长大的能量,也剥夺了他们天真资格,没有人可以做永远的彼得·潘。幸有诗歌,或能达成愿望

个人懂了诗歌,他就懂了——生活,要自然自由,这样才能自在

  诗人树才如此说道。我很喜欢这句话。树才还说:

写诗的能耐,本来就在孩子们的天性里。为什么?因为他们拥有童心。而我相信,童心即诗。

  这与我的观点不谋而合,但我的想法只停留脑海,树才却努力将之付诸实践,他用诗歌让那些灵光一闪的小火苗,燃烧得更持久

  借助网络视频,在两年的时间里,树才给孩子们上了39节诗歌课,现精选集结成《给孩子的12堂诗歌课》(以下简称《诗歌课》)。树才是诗人,是翻译家,也是儿童文学工作者。他对儿童心理文学普及的程度把握得相当好。他主张孩子写诗,《爱是小鸟》就是学生楼筠庭的作品,选自一堂名叫“爱是什么”的主题课。树才从自身经历出发,打开孩子的思维畅所欲言。《诗歌课》收录了孩子们的一些诗歌,小作者的年龄集中在5~10岁,读着让人爱不释手

  二

  7岁的海宝写道:

枕头,你为什么软软的啊?那是因为我的肚子里装着棉花啊;枕头,为什么我睡下去的时候你会弹起来……

  这是孩子和枕头的一场日常对话。这难道不是诗吗?孩子的诗,活在平凡的日子里,天真的童言,让大人们习以为常场景,变成有韵味的诗。原来,生活真的是一首诗。

  6岁的悠悠说:

风车是风的爸爸/他让风骑在脖子上/风车不管是夜晚还是早晨/只要风宝宝缠着他/他就会一直转……

  悠悠肯定有一个很爱她的爸爸,爸爸让她骑在他的脖子上,这样她就可以看得更多、更远。悠悠接着写道,

但风总是缠在身上不离开/有从东边来的/有从西边来的/要是风走了/风车会纹丝不动/等着风回来/就像我的爸爸

  她已经体会到了亲子的关系。总有一天,孩子会像风一样翩跹远去,飞向更多、更远的地方。正是因为写过这样的诗歌,我想,悠悠会始终牵挂“风车”爸爸,不管将来她吹向了何方,她的“风车”会转动很长的时间。

  还有,5岁的柏森、7岁的子言、9岁的子夏……这些孩子,我一个都不认识,可是恍然间,每一个都熟悉。他们有点像我的儿子,有点像隔壁的多多,也有点像我小时候自己。孩子们写诗,写的就是自己。树才的诗歌课,并不讲授技法,不打算把孩子们装进套子里,而是让他们自由地表达,快乐地倾诉

  树才说,诗歌没有道理可讲。“它就是让心里的感情直接地流露出来。”这里说的“道理”,指具体方法

  树才认为,诗歌有一种特质,说它没有规则吧,还是有规则的,这个规则是看不见的,这个看不见的规则,他把它称为“诗的原理”。什么是诗的原理呢?做人有做人的道理,作诗也有作诗的道理。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情感有相通之处,表达却各有各的精彩,这就是诗人带给诗歌的特质,他称之为“个性”。诗歌课,不是让小朋友学习怎么写诗,而是让他们去体会自己的内心,把自己的“语言天才”与“表达个性”发挥出来。

  12堂诗歌课,与其说是学习写诗,不如说是学习做人。进入诗歌的殿堂,有“个性”的诗人,一个又一个,正在前方等待。《诗歌课》的主要内容,就是去寻访这些独特的闪闪亮的星辰,沐浴光芒领悟人生

在诗的世界里,个性比钻石更珍贵。

  三

  学新诗,写新诗,古诗词不能丢。新诗的长处是自由,古诗词则是传统瑰宝,是文化底蕴。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里的“诗”,指的是《诗经》,中国诗歌的源头。从《诗经》一路而下,《楚辞》、魏晋、唐宋、元明清,中国诗的核心是什么呢?诗三百,一言概之,“思无邪”。不懂格律,不懂典故,不要紧,但要做到“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是白居易说的,也是树才推崇的“中国诗论”。

  树才现任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1990至1994年曾任中国驻塞内加尔使馆外交官,2008年获得法国政府颁发的“教育骑士”勋章。树才熟悉外国文学,特别是法国文学,还和一些世界知名的大诗人有交往

  叙利亚诗人阿多尼斯说:“我没有童年。”围绕这句话,树才讲述了阿多尼斯的人生经历和风云变幻的中东局势。满目疮痍大地,希望犹存。阿多尼斯的诗歌,卷起春潮,一波一波向外涌动。

一座大山靠一只蝴蝶翅膀就能飞起来。诗歌,是所有的言说者都陷入沉默时惟一的言说者。我只能是我自己。我只能是另一个人。我活在两个死亡之间。

  当阿多尼斯诗句响起,整个世界都会沉默,所有的孩子,都仰起头,安静地听。

  泰戈尔是我少年时代喜欢的外国诗人,树才的讲述勾起我往昔的记忆。泰戈尔的诗歌,表达对万物生灵虔诚,对女性同情和儿童的喜爱。印度人说,泰戈尔是诞生在歌鸟之巣中的孩子,他的诗歌散发着自然而真挚的大爱。

  我也赞赏树才把日本诗歌形容为“闪电力量溪流的清澈”。小林一茶的俳句,描摹弱小的小动物金子美玲的童谣,洋溢纯真气息;谷川俊太郎的诗歌,智慧处理活着和语言的关系。他们的人生际遇,都不太好,然而在他们的诗歌里,看不到阴暗,始终活泼鲜亮。

  我最喜欢的,还是谈法国诗歌的那几章,体现了树才的审美旨趣和教育观念。对小朋友讲诗歌,我们通常会选取明亮温暖的,但树才会有意识地向孩子们展现残酷命运

  诗歌,不一定必须追求美好,它也可能颓废的、败落的、病态的,这就是巴黎的都市文化。有一位知名的法国诗人,他叫波德莱尔。他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他的诗写的都是什么呢?树才说,你们可以自己去读读看。

  一首好诗长什么样?没有答案,也不需要答案。生活是多层次的,诗也是多品位的。喜欢读诗、写诗的孩子,看到的风景,自然会多一些斑斓的色彩

  有些待榷之处:

  23最后一排:传说中,嫦娥是后羿的妻子,后羿则是个力大无穷英雄。 关于嫦娥奔月。混淆了羿与后羿的故事。这是中国神话经常误解常识。 羿与后羿,其实两个人,嫦娥的丈夫是羿,而非后羿。 据袁珂《中国神话传说词典》,有详细解释: P250“羿”词条。P251“姮娥”词条。P127“有穷后羿”词条。P138“后羿”词条。 太长,不打字了。百度有解释,可参看:https://baike.baidu.com/item/%E7%BE%BF/15834397

  167最后一段:“汉代许慎讲,有八种造汉字的方法,这个可以读一读《说文解字》。” 错了。汉字造字法是六种而非八种。所谓“六书”。 许慎《说文解字·叙》:“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   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   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讬事,令长是也。”

  《给孩子的12堂诗歌课》读后感(二):向着未来,寻找诗意

  孩子也可以写诗吗?他们写得诗好吗?在《给孩子的12堂诗歌课》中,著名诗人、法语翻译家树才用12堂生动的诗歌课带领孩子走进了诗的王国,和他们一起赏诗、评诗、写诗。如果不是看到题目下那些5岁、7岁、9岁的署名,读者一定想不到那么生动有趣的诗句全是出自小学生笔下事实证明,孩子是可以写诗的,甚至比成人写得更好。

  书中树才从中国诗歌的历史开始讲解,让孩子们首先对古诗和新诗的概念及历史有所了解。他一再强调,上诗歌课,不是强求小朋友们去学习怎么写诗,而是让他们去体会自己的那颗心,那份灵动,那份想象,那份天真。“写诗的能耐,本来就在孩子们的天性里。”正是因为他们拥有“童心”,所以他们才离诗歌更近。

  诗人是感性的,他们看见太阳、月亮、花朵草地、风、湖水和星星都能捕捉到诗意。孩子们的诗歌课也从“诗歌里的月亮”开始,历史上关于月亮的诗,以及“嫦娥奔月”、“吴刚折桂”的传说,在树才老师的讲解中都变得十分有趣。他们也不只限于中国的诗歌,还会讲法国的诗歌、日本诗歌、阿拉伯诗歌。

  诗歌的历史、诗人的历史,历史中的故事,故事里的人生……在一堂小小的诗歌课里,涵盖了很多内容,有时候甚至让人忘记了要学习的是诗歌本身。不过,最终还是会回到诗歌上来,每堂课最后孩子们都会尝试自己作诗,去创造一份属于自己的诗意。树才老师说,写诗需要个性,但这种个性并不存在优劣,每一种个性里都包含着天才,无论活泼开朗还是沉默内秀的孩子都可以写出好的诗歌。

  通过写诗孩子们可以培养自己的想象力使用汉语母语的能力,也可以了解到更多“外面的世界”。比如“好玩的法国诗歌”中,孩子们就去到了巴黎,在塞纳河上念着诗人阿波利奈尔的《米拉波桥》;在阿拉伯的诗歌王子阿多尼斯身上,孩子们可以学到诗歌的本质:一种向着未知的勇猛探索。而探索的条件就是“你的生命你的身体你的整个感觉的能力,你不能把自己束缚在某个地方。”

  什么是空气

  灵魂,不愿在身体内落户。

  什么是镜子

  第二张脸,第三只眼睛

  什么是岸?

  波涛休息的枕头。

  什么是诗歌?

  远航的船只,没有码头

  什么是雨?

  从乌云列车上下来的

  最后一位旅客。

  什么是笼子

  满满的空。

  阿多尼斯的这《意义丛林中的向导》看似简单,却颇有深意。生动的形象,贴切的比喻,还有趣味与禅意。这是一首简单的诗,但却很美,让人有所思索,有所获得。10岁的大嘟也模仿着写了一首这样的诗:

  《探索答案》

  什么是水

  无形的镜子

  什么是森林

  春天的影子

  什么是阳光

  温暖的灯泡

  什么是蜗牛

  爬行的螺旋

  什么是星星

  闪烁的眼睛

  看,这便是孩子眼中的世界,孩子眼中的诗,多美!

  泰戈尔说:“人们从诗人的字句里,选取自己心爱的意义;但诗句的最终意义是指向着你。”诗是语言的艺术,也是一种人生的方式。诗歌说穿了,是向着未来的,而孩童与未来之间,永远有着最天然最紧密的联系。我们教孩子读诗写诗,其实也教自己重新发现世界,看待世界,寻找那生命中难得的诗意、美意。

  《给孩子的12堂诗歌课》读后感(三):童心即诗—读《给孩子的12堂诗歌课》

  童心即诗—读《给孩子的12堂诗歌课》

  y:洁yuanyuan

  儿子刚刚升入一年级,开始接触诗歌。对于这种文字精炼、寓意深刻节奏感强的文学表达形式,开始有了一定的了解。其实我们接触的比较多的是五言或者七言的古诗词,文字工整、读起来朗朗上口。但是今天要介绍的这本《给孩子的12堂诗歌课》却不单单是介绍了古诗,更是囊括了古今中外的好诗词,最重要的是让我们这些把诗歌创作看似非常高深的大人感受到孩子可以创作童诗的可能性,以及纯净童心带来的美好。

  正值中秋节即将到来,那天还和儿子背诵有关于月亮的诗歌,作者树才就在第二部分和我们聊一聊“诗歌里的月亮”。读到李白的《古朗月行》时,儿子瞬间就激动了,因为这首诗是他刚刚学会的,立刻摇头晃脑的朗读起来。静夜思中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也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而关于月亮的诗词真的是太多太多了。中秋节在我们国家是仅次于春节的一个大型节日,在这个团圆的节日,吃着月饼,看着月亮,想必每个人的内心都是平静的,因为自己最亲爱的家人就在旁边;也或许内心是激动的,因为有太多的想要表达的感情即将喷薄而出。那这么美丽的月亮,那么甜美的月饼,在读过这么多关于月亮的诗词之后,鼓励孩子把所思所想表达出来,就成为今年的中秋节我所要收集的内容了。而读过这本书,我知道,孩子的创作不需要工整,不需要对称,只要由心而发,表达出自己最最真是的感受,就好。

  在作者树才老师的介绍中提到,他不仅是一位诗人,也是一位法语翻译家。所以在讲述“个性比钻石更重要”时,作者讲述了“好玩的法国诗歌”。“用诗歌写自己生命”的维庸,“揭示人内心很深的秘密”的波德莱尔,有生活气息且调皮的克罗,善于用口头语言和街头俚语的雅克.普雷维尔……这一些列的诗人,都有各自鲜明的特色。法国是个浪漫的国度,法国的作者也都是浪漫的诗人,他们各自真实的抒发着自己的感受,让我们看到了多边的法国诗歌。而我们也要在孩子创作时,保护他们的个性发展。

  在对作者进行访谈时,作者提到“5-8岁的孩子童心更加完整,想象力更加生动鲜明”。我想这和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的特点有关,他们能完整的表述自己的想法,外界对于他们的影响还不是很大。他们清澈而干净的灵魂,时刻都爆发着能量,让我们感受到了那一片纯净所带来的诗意。作者说孩子说过的话就可以是一首诗,儿子现在不太会写,但是我会时刻记录下他的画他的语言,有时翻出来看看,还真的很有诗情画意。

  附小诗一首:

  假如我有一双珍贵的鞋

  y:大皓 (皓妈记录)

  吧嗒吧嗒,下雨啦

  有个小孩把珍贵的鞋掉了

  只能光着脚回家

  突然珍贵的鞋被小老鼠捡到了

  小老鼠拿回家当床~~

  下雨了,小男孩穿着珍贵的鞋去买菜,

  珍贵的鞋掉了

  突然小男孩看到小老鼠拿着珍贵的鞋

  “还给我!”小男孩说。

  小老鼠说:“这是我的。”

  小孩和小老鼠打了起来,小老鼠赢了

  小孩藏到树上,跳下来吓了小老鼠一跳,鞋子扔到了海里,爸爸潜水怎么也找不着,妈妈游泳怎么也找不着,原来是被鲨鱼吞了~~

  (记录于20160917)

  《给孩子的12堂诗歌课》读后感(四):在喧嚣的时代,让我们用诗意守护童心之清澈与自由

  自从传统热复苏,教儿童读诗学诗皆成部分家长必备功课。但这些年,图书市场充斥的主流仍是古唐诗宋词。并非说这些诗词不好,而是因为诗词发展到现在,只读古诗词就显得狭隘了。

  尤其是,大多古诗词只能背诵,却不能让儿童喜爱。很多家长为了让儿童背诵,甚至不惜采用戒尺来打,这与现代教育理念更是南辕北辙。

  当然,我们想要找一本适合儿童读的现代白话诗集又很难。市面上流行的儿童诗不但品质低劣,甚至大多有误人之嫌。

  北岛先生就说,他的儿子兜兜在上小学一年级时,为了参赛开始背诗,他拿过来一看,是《假如我是一只粉笔》,“鼻子都气歪了”。“好在兜兜不委屈自己,早上跟老师说,老师,我不想当一只粉笔。”

  把一位知名诗人气成这样,当然不是好诗。估计北岛先生也发现目前所谓现代儿童诗也是泥沙俱下,大多汪国真先生那种扭捏作态的歌词。所以他花了两三年时间,编了一本《给孩子的诗》。

  因为北岛先生的诗名太大,我也买了一本,可惜翻了一下,觉得这本书并不适合初中以下的儿童来读。不过,北岛先生没有将之命名为《这才是最好的儿童诗》,我也就没有生气,但是仍觉遗憾。

  这次拿到树才先生的《给孩子的12堂诗歌课》,觉得多少可以弥补一些。因为这本书,按我的标准,应该相对适合小学三年级以上的儿童。

  为什么这么讲呢?

  孔子曾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意思是,诗应该出自一颗没有被蒙蔽的心。树才先生说是童心,也大致不差。它应该是明亮的,乐观的,开朗的,有趣的,没有偏见的,发自本心的文字。

  北岛先生一直有知识分子情怀,所选诗歌很多含有价值承载,因此读来沉重。

  我对儿童读诗与读图画书抱有一样的态度,就是首在有趣好玩,可以回味,最讨厌大道理宣讲。

  中国的诗歌,从孔子筛诗三百的时候其实就有这种趋向。他不是乱选的,而是有教化之目的。“(子)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对曰:‘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意思是,孔鲤你不学诗,能讲个什么调调,我懒得跟你废话。

  子还曾经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意思是只读诗不能从政不能出使,读再多有什么用?朱熹在四书集注里面直接就解释说,“诗本人情,该物理,可以验风俗之盛衰,见政治之得失”。这就说得更明白了。

  千年以来,诗以载道都是主流。偶尔有一些不一样的东西,例如古诗十九首这种,并不是很多。包括西方,它设立修辞这类科目也是有用的,并非单纯为了陶冶情操。所以上课老师总问,你看这诗词后面有何深意啊?中心思想何在?其实屁都没有,只养了一群小人儒深文周纳的能力罢了。

  但是现在儿童学诗,则没有这种功用了。它只是希望儿童能够理解美的东西,能够保留心中的纯粹,体会到一点人类创造的精神。

  我看树才先生这几堂课意思也是如此,基本上,都是这类诗文和有此倾向的诗人。文中所涉选的儿童诗,也很是明白晓畅。或者说,肤浅极了。但好在这肤浅里面含有真善美的东西,我想这就足够了。

  且现在诗人诗以载道的,往往活不太久。我年前看过一本书《创作者的日常生活》,里面收罗了数百个文艺圈大师,里面全是八卦和段子,其重点是总结他们的作息规律。我偶发奇想,随便统计了一下,发现心理学家明显活得时间更长,而诗人和写小说的活得最短。大抵还不到春秋鼎盛,人就没了。

  原因我想也是很简单的。多年前我曾经翻过海子一篇论诗歌的文章,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倾向,就是把诗歌推向宗教的位置,寻找生命的意义。也许语言或者逻格斯的确是无限的,但却是在有限里面的无限,它不能永恒,也无能承担这一切。所以当生命的力量不足以探寻的时候,往往就吞噬了诗人的命。

  所以,我不希望儿童诗有那么沉重。人的一生,作为儿童的岁月就应该喜悦最多,不是如此么?

  当然,要说树才先生这本书有什么问题。个人认为也是有的,一来部分讲稿比如第一讲仍然有门槛,很多地方必须家长与儿童共学才可理解。二来有两个诗人我不认识,以树才先生整体构架看,似乎不足以与其他诗人并列。当然不是说他们不好,但难道就没有更好的选择了么?

  我最喜欢的一句,印在扉页上:在喧嚣的时代,让我们用诗意守护童心之清澈与自由。

  《给孩子的12堂诗歌课》读后感(五):孩子与诗歌

  我们研究一个问题的时候,总是会问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而这本书对于小孩子读诗和这个议题回答了这三个问题。

  王小波曾经说过,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拥有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这句话用在培养孩子身上就显得意味深长。小孩子为什么要读诗?我想正是因为这个诗意的世界,我们需要让孩子在纯真年代,学会去,欣赏这些简单却美好的文字,让们让他们感受到生命的诗意。 在中国的5000年历史文化中,古圣先贤们留下了众多宝贵的精神财富,而国学教育中的古诗,又占据着核心的位置,诗词用词准确,语句优美,长期诵读可以提高孩子的文学素养和语言将赏能力。而现代诗歌也同样拥有这样的效用。而本书的作者著名诗人法语翻译家树才,在带给孩子们的是他自己的12篇诗歌讲座的演讲稿。在整个的图书阅读当中,你会觉得他将他自己的儿童诗的诗观——童心即是诗贯穿始终。他终着力于引导孩子们去发现自己的心灵与诗歌之间的关系,他认为孩子的每一种个性都包含着天才,而诗歌就是要讲究个性。 相比于古板的背诵诗歌和揣摩诗的韵律及字数版式,树才老师更注重于让孩子去体味自己的那颗心,那份灵动,那份想象和那个天真,让孩子们释放自己的天性和个性个性。他说一个人读懂了诗歌,他就懂得了生活中要自然的自由,这样才能够自在。

  这本书除了引用了一些法国诗歌,中国诗歌,还有一些阿多尼斯日本诗歌等等,内容比较全面,因为作者也是一个诗歌研究的集大成者,所以他的研究比较深入,同时在,无论是成年人还是青少年读起来也并不费力。

  长期的读诗可以培养出孩子的内在的气质,是孩子腹中有书气自华,在为人处世中失意竞选,读书可以帮助海参孩子们提升语文学习的兴趣,让孩子们体会到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快乐,有时候下笔如有神,解决长久以来写作文不好的老大难问题,而蔬菜老师在这本书中集中,阐述了,个人与诗歌的关系,以及童心的重要性,如果我们,培养出孩子读诗的兴趣,那么就在最好不过了。

  在孩子的心中种下一颗诗词的种子,待它发芽,带来芬芳一片,滋润孩子的灵魂,为孩子带来诗香一片。

  《给孩子的12堂诗歌课》读后感(六):你有没有和孩子一起写过诗

  文、闫晗 微信公众号:闫晗

  写诗曾经是件很酷的事情。大学时有位教外国文学的老师,一脸恬静地念一句“We sit on the moon.(我们坐在月亮上)”时,坐在我旁边的姑娘感觉已经爱上了他。

  在老师念书的20世纪80年代,连学校的门卫都懂得诗歌。某次,他同学晚归被拦在了门外,门卫要求出示证件,而他翻遍口袋连张水票也没带。该同学哀怨地来了一句:除了这颗心,还有什么更能证明我自己的呢。结果,他被放进去了。

  如今诗歌似乎处在有点尴尬的位置,听某文化单位的老总振振有词地说:现在生活节奏这么快,谁还看诗?大家都用表情包来宣泄情绪。他建议旗下一本杂志取消诗歌栏目,改做理财。

  诗歌不是刚需,不会带来直接的财富,但它教我们观察、感受和表达,发出不一样的声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诗歌年龄,生活越粗粝刚硬,内心越有一个角落需要被诗柔软。

  诗人树才说,诗歌意味着爱的力量、和平的力量、美的力量。树才出版了多部诗集、译著,2008年获法国政府颁发的“教育骑士”勋章。从2015年开始,他用线上授课的方式给孩子们讲关于诗歌的知识,从李白、张九龄写月亮的古诗,讲到阿多尼斯和兰波,从日本俳句,讲到泰戈尔的《吉檀迦利》和《飞鸟集》,用孩子能懂的语言讲解,幽默又亲切。

  这些课程最终集结成为《给孩子的12堂诗歌课》,读来更能领会到美妙的诗意。比如,小林一茶有句著名的诗:“我知道世界/像露水一般短暂/然而啊然而……”句子虽短,却很耐咀嚼:要珍惜那些易逝的美好。

  泰戈尔来中国时,曾经为林徽因赋诗:“天空的蔚蓝/爱上了大地的碧绿/他们之间的微风叹了声‘哎’!”似乎有异曲同工之妙,让人有无限联想——天空是徐志摩,大地是林徽因,微风是泰戈尔?而那一声“哎”百感交集。

  泰戈尔的诗歌为什么好?现实中有辽阔的想象,想象中又能落地,能跟他生活中每一个细小的事物联系在一起,从小的一点飞起来,飞到太空,又能从太空返回来,像露珠落到草尖儿上。

  参加过树才《给孩子的12堂诗歌课》的新书发布会,主持人问:现在的孩子课程好多,有钢琴课、舞蹈课、绘画课,还有时间学习诗歌课吗?树才说,写诗是不需要花时间的,童心即是诗。比如,他曾在公交车听到一个小女孩被问“爱是什么”,她回答,“爱是妈妈”,瞬间被击中,这就是诗。

  树才给孩子上诗歌课,并不注重技巧,而是引导孩子去发掘自己的个性,发现心灵的自由和灵动,体会自己的想象与天真。如果孩子们掌握了与心灵相关的语言,便不会再轻易地被外界僵化、机械、空洞的语言所挟持。

  他说,写诗是人和感觉之间一种自然的彼此生发、彼此触动。最好的诗歌,是诗句来找你,最好的形象,是像鸟儿一样,自己拍着翅膀来到你的纸面上。诗是生命自身闪耀着的光。光的源头呢?就是那颗童心。

  孩子都是天生的诗人,虽然词汇量不大,但想象的翅膀和对生活的观察让他们写得动人,家长如果能够记录下来,会比童年照片还要有意义。我家五岁的小朋友写了一首《洋葱》:“洋葱一觉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厨房里/我的泥土被子呢?”我很诧异:你怎么会知道洋葱是怎么想的?

  清代诗人龚自珍平生有一爱好是读吴梅村的诗,原因是小时候母亲常带他诵读,那种承欢膝下的美好回忆混合到了诗句里,显得与众不同。作为妈妈,和孩子一起读诗、写诗都是滋养亲子关系的养分,是非常美好的事情。希望将来你长大了,我们还能一起谈谈那些诗歌。

  来源:中国青年报

  《给孩子的12堂诗歌课》读后感(七):纯真童心总是诗

  众所周知,艺术家要有一颗赤子之心,只有心思纯粹,才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来。用世俗的眼光看,很多优秀的诗人在长大成人之后显得与成人世界格格不入,在处理事情时十分幼稚。然而正是因为有孩童般天真的不谙世事,他们才会创作出那些美好的篇章。在人之初时,大家都有纯真的童心,但在成长的岁月里,多数人为俗世羁绊,逐渐失去这最美好的特质。在儿童的纯真年代,为何不用诗留住他们最美的时光呢?

  著名法语翻译家树才的《给孩子的12堂诗歌课》,在给孩子讲诗歌的同时,也是我们成年人向孩子学习的一个过程。在每章后,树才会附上一首文采奕奕的小作者创作的诗歌,看到他们可爱而独特的想象,我不禁唏嘘,长大后,我们在各个教育阶段学了这么多知识,却失掉了最宝贵的财富。

  这12堂诗歌课是讲给孩子的,所以本书的语言十分通俗易懂、生动活泼,树才是知识渊博的翻译家,在给小朋友讲课的过程中并没有因他们人小就谈些表面的东西,每章在介绍诗人与诗歌的同时解读他们的人生观与诗歌追求,让处在人生重要成长阶段的小朋友们接触生命与活着这样的哲学问题,引导他们从小养成勤于思考、敢于想象、乐于写作的好习惯,可以看出作者这位长辈对后辈儿童教育的关注与用心。

  一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曾说过,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东西都是在幼儿园学到的,与此类似,童年时期通过诗歌培养孩子体悟真善美的能力,至关重要。树才在《给孩子的12堂诗歌课》中提到的多位法国诗人,风格各异,但都很“好玩儿”;叙利亚诗人阿多尼斯的丰富想象和深厚内涵,让人印象深刻;日本诗人对“青蛙”这同一意象表达出的迥然不同的诗歌意境,源于他们不同的生活经历。就像多年前我们背诵着似懂非懂的古诗词,如今长大后恍然大悟那些诗句的美妙一样,孩子们现在听着那些陌生的外国名字,或许会对某一首诗特别喜欢,长大后,那也将成为他们心中最诗意的一角。

  诚如树才所说,孩子们写的诗或许会由于词汇量不够而过于简单,但那丰富的想象力,是我们所不可及的。在想象力最丰富的岁月里,孩子们写下可爱动人的诗歌,读到这些诗是我们的幸运,而通过诗歌课留下自己成长的痕迹,亦是这些孩子的幸运。

  《给孩子的12堂诗歌课》读后感(八):用诗意守护童年

  在这个诗歌已逐渐淡出人们视野的年代,很少有人再去读诗写诗,但诗歌却是人情感最真诚、最真实的表达,如树才老师所言:“诗是生命自身闪耀着的光。”

  《给孩子的12堂诗歌课》是树才老师在网上给孩子们讲诗歌视频课的讲义,树才老师通过他的文字带领孩子们走进诗的王国。树才老师作为一个诗人,他来讲诗很有说服力,之前刚好看过树才老师翻译的《小王子》,将这本小书翻译的像一首诗一样优美。

  写诗是没有具体的方法和技巧的,“上诗歌课,不是要‘强求’小朋友们去学习怎么写诗,而是让他们去体会自己的那颗心,那份灵动,那份想象,那份天真。”树才老师在《给孩子的12堂诗歌课》这本书中,更多的是感悟式和启发式的讲解,让小朋友们领略和感悟诗歌的美。

  树才老师先从诗歌谈起,从诗歌的源头《诗经》和《楚辞》追溯,又讲到古体诗和现代诗,引用白居易的话道出诗歌的核心:“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诗歌都是关乎情感的,写诗也是没有什么道理可讲的,就是让心里的感情直接地流露出来。

  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只需要让他们的天性展现释放出来,树才老师说:“写诗的能耐,本来就在孩子们的天性里。”从诗也能看到一个人的个性。树才老师又通过介绍阿多尼斯、小林一茶、金子美玲、谷川俊太郎、泰戈尔等著名诗人,让孩子们领略大师的作品,感悟诗歌之美。很喜欢金子美玲的童谣,她一生很苦,因为嫁错了人怀着绝望的心情离开了这个世界,但却把她的美心、善心和对世界的感觉与发现,通过童谣留给了世界上更多的孩子们。

  树才老师讲的看似很深奥,那么孩子们能听的懂吗?其实整本书基本保留了树才老师讲课的语气。“南北朝啊初唐啊,人们在字面上做起了功夫。平仄啊诗韵啊,都是这个时候弄出来的。”读着这些文字就像是与树才老师在面对面的交流。

  在书中,树才老师也辑录了孩子们上课写的诗,很喜欢孩子们写的这些小诗,九岁的沈星写的《什么是……》

什么是北京是政府的房屋什么是上海是摩天大楼的家园什么是南京是专做鸭血粉丝汤的厨房什么是西藏是冰山茂密的丛林什么是中国是长江和黄河的孩子

  用诗歌来感悟和发现世界的美好,用诗歌来写我们生命、生活的记忆,用诗歌来守护孩子们的童年,守护童心的清澈与自由。

  《给孩子的12堂诗歌课》读后感(九):带领孩子走进诗的王国――评《给孩子的12堂诗歌课》

  谁说写诗只是大人的专利?我一直坚信那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虽然至今连熟读的功夫也到不了,更别提吟了。小孩子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他们语言质朴、纯真,特别是那颗成年人无法媲美的童心,更是有助于其畅游诗词天地,家长如能耐心引导,不断挖掘孩子潜力,将可带领孩子走进诗的王国。作者树才的这本《给孩子的12堂诗歌课》,以全新的角度,周密的讲解,帮助家长带领孩子在诗歌中寻找母语的深刻理解力,不失为帮助孩子了解诗歌,爱上诗歌,最终尝试诗歌写作的启蒙读本。

  作者树才在《给孩子的12堂诗歌课》这本书中所倡导的思想是,上诗歌课,并不是要求孩子真的要去学习怎么写诗,而是让孩子去体味自己的那颗心,感知精神财富的美好,而写诗则是孩子自然而然的自主行为,是水到渠成的事。这种思想还是比较前卫、科学的,拿我自己来讲,现在写起诗来,就觉得太过于直白,缺乏想象力,而在孩童时期,他们的语言还在发展当中,可塑性很强,很多语言本身就颇具有诗情画意,稍作引导,定能有大作为。给孩子上诗歌课,目的不是为了让孩子成名成家,成为大诗人,是让他们从小就学会体悟自我,丰富心灵,培养高雅情趣。

  作者树才在《给孩子的12堂诗歌课》这本书中列举了世界上几位著名诗人的诗作特点。既然是诗歌启蒙,就要做到面广、全且精,仅知道李白、杜甫还是不够的,国外的诗歌达人也要了解。给孩子介绍外国诗人,也能增长孩子的眼界,让他们知道诗歌是国际共通的语言。另外外国诗歌作品在表达上也与中国诗歌有明显的不同,了解了这一点,也能让孩子对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有个初步的认识。带着这样的认知,孩子的思维习惯和认知水平就能在深度和广度上有很大的提高。

  另外作者树才在《给孩子的12堂诗歌课》这本书中为人们指明了诗歌写作所具备的要素,及其与绘画的关系等。诗歌写作也不仅仅是一刹那的灵感迸发,这需要平时素养的累积。没有一定的积淀与情思,纵是心中有万丈豪情,下笔却不成一字。诗歌写作带有很强的随机性,却也是有规律可循的,抓住其关键要素,就找到了走进诗歌殿堂的不二法门。另外很多艺术、文学行为都是有关联性的,比如诗歌和绘画,抓住这二者的特点和共性,就找到了帮助孩子学习诗歌的捷径,甚至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对于这本书还是建议孩子们要在大人的帮助下完成阅读,因为文中文字片段很多,虽有图片,也恐难有持久的阅读兴趣。虽说是给孩子的诗歌课,大人也不妨读一读,毕竟,谁还不是孩子呢?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