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3》读后感精选10篇
《1913》是一本由[英] 查尔斯·埃默森著作,中信出版社·见识城邦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98,页数:50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1913》读后感(一):在1913择地而居
暂不去考虑第一次世界大战。倘若时光倒回至1913年,你希望生活在哪个国家?在1913年,航海技术相对成熟,很多地区应运发展出了旅游业,大可以四处转转、择地而居。或者你也可以参考查尔斯·埃默森的《1913,一战前的世界》一书,它呈现了一幅更全面的画卷,读者恰似在画中游,仿佛未曾留意,一战阴云将至。
首先,我们来到了当时世界的中心——欧洲。1913年的欧洲各国联系非常紧密,对邻国资源的需求、相互通商、取道他国前往世界其他地方,可以说各国是相互依存的。身在欧洲,可以享受到联结带来的种种便利。譬如随时随地悠游一个城市、坐拥现代工业的先进产品、品尝各地农产品、博览世界奇观和主流艺术,甚至跟今天一样,可以去巴黎一掷千金。同时在价值观上,欧洲人也很相似:去控制世界、去远方殖民。这并不是少数特权阶级才有的念头,欧洲人很自负,也始终带着优越感,维护自己的权益,主宰他们眼中弱势的群体。说到殖民和掠夺,难免会有矛盾,就像猛兽瓜分一块肉,纵使如此,当时的欧洲人恐怕也很难想象,欧洲内部会分崩离析,各自为阵。因为世界主义或者说欧洲主义,是远在爱国主义之上的。塑造欧洲人共性意识的例子比比皆是:有闲阶级共同的社交经历、女性携手争取选举权、世界语的使用等等。
那么,有不安定因素的是远方的国度吗?是自我意识觉醒、弱国不再隐忍埋下的“炸弹”吗?在埃默森看来,彼时世界上的很多地区,尽管形式上不是西方列强的一部分,却处处受到钳制,简直就是后者的翻版。以阿根廷为例,当时他们的商业语言是英语,地位重要的铁路公司的董事会几乎全是英国人和英裔阿根廷人,进口商品和商业投资也被英国主导。更甚者是墨尔本和温尼伯,古老民族的原住民被英国人、大不列颠文化文明所取代,原住民会被“同化、消灭或者遗忘”。但至多,他们会像昔日的美国一样,最后变成开疆辟土、更新人口的必要牺牲。在1913年,这些地区的原住民恐怕并不幸福,倒也不忧心血雨腥风。
当然,变化还是渗透在世界各地,只是身在其中的人无法分辨出哪些是山雨欲来的征兆,哪些是大势所趋的革新。在奥地利,出现了一股现代性的洪流,除了维也纳引以为傲的音乐,也在建筑、文学、绘画、哲学各领域绽开。意大利急于摆脱罗马的腐朽与荣耀,不做欧洲历史的牺牲品,它要宣示自己的强大。俄国要把多年来凌驾于本国的强权推向世界,疆域面积足够辽阔吗?不!还能更大!美国始终摆脱不了的种族问题,总是新伤覆盖旧疮,但他们无暇拾掇,彼时更迫切的改变是摩根时代被福特时代取代了。小国同样蕴藏变化:战略地位很重要的墨西哥一直在博弈,在小心算计着多方利益;阿尔及利亚被英国施压要求扩大义务兵役制,他们倒觉得这是一个提出自己权利的契机。
所有这些变化,与其说是一浪高过一浪、行将带来毁灭的预告,不如说是些不成气候的小浪花,没有相互叠加、相互影响的迹象。谁能想到一战将至?被称为一战导火索的萨拉热窝遇刺事件发生时,连那些应当最有远见卓识的人——政治家、将军、作家们——都毫无戒心地在后来的敌国度假呢。这一幕插曲为战争平添了几分不真实感,难怪埃默森说:“1913年是可能之年,而非命定之年。”纵使我们有资本周游列国,也未必能够未雨绸缪,或是为自己挑一个最宜居的城市。
一位在1906年游历了西方的土耳其女子最后还是回归了故乡。她曾向往的繁荣富庶底下,是她不愿与之为伍的“愚钝、贪婪、暴力、自私”,而这些也同样是一战暴露出来的问题——目空一切,想要主导世界的西方,将赤身面对世人。他们轻视殖民地原住民的野蛮和愚昧,到头来却证明了自己亦是“金玉其外的野蛮人”。一个普通的土耳其女子都能发现的弊端,欧洲人却不自知,由是便不难理解,西方为何没有事先环伺四周、知己知彼、理性客观地评价1913年的世界。
择地而居的不易,其实也并非1913年特有的现象。各地有不同的优越、不同的弊端,如何选择,端视我们的价值观罢了。
——丁酉年读查尔斯·埃默森《1913,一战前的世界》
《1913》读后感(二):1913年,一份特殊的“游记”
1913年,一份特殊的“游记” @ 平方 1913年是什么?只是一个普通年份吗?或者称之为特殊意义的一年,掩埋着什么孕育着什么呢。犹如历史的指针铿锵而行,指到了这一年。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经济文化都在发生着一些变化,新的技术催生了新的面貌,世界形势并不明朗,战争的阴云慢慢积聚,这一年,正是山雨欲来风满楼。 中信出版的《1913一战前的世界》便是以1913年为时间点的历史作品,作者查尔斯·埃默森以鸟瞰式的眼界,将世界上具有代表性城市的现状画卷一样铺张,聚拢政治经济文化等要素,并解析历史的一幕幕场景。他并没有单一从政治角度解析战争的起因,而将视角对准了各个地区的经济文化,因为战争并不是某一个点一下子可以点燃的,在表面之下,却是风潮暗涌的内里。 由查尔斯·埃默森带着我们走进那个年代,仿佛我们就站在历史城堡的门前,观望着这一切。从世界的一个地方出发,再到另一个地方,来自对典型城市的观察和描绘,将整个世界串联起来。从经济之都伦敦,到艺术天堂巴黎,工业大咖柏林,再到文化的集中地维也纳,恪守国家职能的华盛顿,还有经济大都市纽约,以及动荡的墨西哥政局,也有关于英帝国的主要殖民地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法国的殖民地阿尔及利亚等一系列的梳理。以城市为基点扩展到国家形态,民族文化,再到整个世界的发展轨迹,预示着英国、法国、德国以及更多国家之的经济和文化融合与疏离,以及不可调和的矛盾,国与国之间的利益冲突,平衡博弈的同时便会发生问题。 每个城市的人文特征,经济状况,处于政治风暴中间所历经的事情,是查尔斯的着重关注点。比如,在《大国的微明》这一章,中国和奥斯曼帝国,作为落后国成了各大国的争夺利益之地,而日本开放学习的态度尤其可贵,壮大了国力,使其走在了前列,成为东方霸主,其他帝国也在面临着挑战,英帝国衰势逐渐明显,走起了下坡路。一个变革的时代处处都是端倪,技术的进步让大国更加强大,而后来追上的国家也在前进,学习西方已成了共同目标,旧制度在土崩瓦解,新的秩序也在慢慢建立。 查尔斯避开了枯燥的学术解读,记录着世界变化形势,中间夹杂着某些游记、小说、诗歌的片段节选,多了一些文艺气质。每一章都有其他作品言论的摘录,为时代特征做了贴切的解读。比如,对德黑兰的描述中引用前任印度总督寇松的记述。巴巴拉•W.塔奇曼对历史的系列解读,以更具文学性语言受到一致推崇,查尔斯与她有一定的共同点,也有自己的特点,他的理性更加明显,在此书中,以城市为代表的地区政治和经济形态的解析中,渐渐建立了一个立体性的世界版图,在版图上面,各种变化趋势也就更加明显了。 从伦敦开始的城市“游记”再到伦敦结束,这不是世界的一个轮回,也不是一本书的轮回,它是查尔斯对一个年代的交相辉映的论述,世界又回到原来的地点,却不再是原来的模样,一切都发生了变化。1913缓缓过去了,“暴雨”将至,新的世界形势正被一只无形大手扣住,翻过来是什么?一战随时就在欧洲大陆上开战,正如查尔斯在本书第一章结尾中描述:“世界向欧洲来,从欧洲去,欧洲依旧是世界的中心,在变迁之海上波澜不惊。”
《1913》读后感(三):真实的1913,难以想象的盛世
众所周知,两次世界大战均给全世界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是人类历史上不可抹去的惨痛经历。其中第一次世界大战耗时四年多,涉及三十多个国家的15亿人口,难以想象它对人类造成了多大的物质和精神损害。一切都是从一场预谋已久的刺杀开始,也就是著名的“萨拉热窝事件”,发生在欧洲大陆某个被遗忘的角落,却毫无征兆的点燃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将整个欧洲拖入了命运的深渊。 因为你根本想象不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的那一年,是多么的美好。毕竟在过去的一百多年里,每当那一年被提起,我们都会下意识地认为,彼时的欧洲各国肯定都在为来年即将爆发的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世界大战做着疯狂地准备,穷尽人力、物力和财力,弄得民不聊生。但真相总是出人意料,“一战”前的欧洲已经安稳度过了40年的和平与繁荣,是一个经济全球化与帝国主义并行的时代,随着资本的频繁往来,交通工具的进步,通讯技术的发展,人们不需要护照就可以游走于各国之间,欧洲几乎成为了一个共同体。 于是在那一年,人们沐浴在欢乐和谐的氛围里,享受着财富所带来的国泰民安,似乎真正实现了无忧无虑的梦幻生活。同时,那也是人才辈出、文化灿烂的一年,诞生了诸多思想家、发明家和文学家等,他们的作品至今依然影响深远。那一年就是1913年,整个世界无不洋溢着喜悦,人们从未像当时那样对未来充满信心。偏偏1914年的一场大战打破了世界经济秩序,粉碎了欧洲人的美梦,也削弱了欧洲的全球优势。或许很多人会因此认为1913年是最后一次盛宴狂欢,但真实的1913年,其实远比我们所想象的更现代,比我们所预期的更贴近当今社会。 故在查尔斯·埃默森看来,历史并不只是纯粹的时间过渡,前因和后果绝不是那么简单的逻辑发展,其中必然蕴含着无限可能。正是基于这种观点,查尔斯的《1913,一战前的世界》并没有试图为“一战”的起因做出解释,而是立足于历史的大视野,站在普通游客的角度,从旅行指南和游记等史料中,挖掘当时不同国家的社会风貌,以最细腻的刻画,将23座城市的旖旎风光尽收眼底,全方位再现了1913 年的盛世全景。 由于查尔斯只关注这一年的精彩纷呈,他便独树一帜地按照地理顺序,带我们领略迷人的各国风情,犹如穿越时空隧道,来一次说走就走的环球旅行。由世界城市伦敦出发,随着殖民帝国的建立与不断扩张,它已然成为空前庞大的帝国之都,不仅维持着全球秩序,更是世界金融的核心。所以无论你来自于哪个国度,你总能在这里发现熟悉的家乡味,从而找到容身之地。转眼我们便到了巴黎,它是当之无愧的世界文化之都,几乎齐聚了那个时候最伟大的艺术家,吸引着每一个受过教育的欧洲人,人们甚至愿意为了艺术在剧院里大打出手。当然,这里还上演着一幕又一幕的浪漫爱情,并催生出最经典的文艺作品。 继续周游欧洲的几个主要城市之后,来到新大陆上正在形成的大都会,去感受冉冉升起的美国新星。默默看过政局不稳,正爆发流血冲突的墨西哥之后,再逛一圈不算熟悉的新兴城市,以及古老且毫不陌生的沉睡中的帝国,我们又回到了最初的起点。一圈走完,1913年的壮阔蓝图早已跃然纸上。查尔斯以世界各地的城市为中心,从城市风貌的观察描绘,逐步延伸到国家的意识形态上,由小及大,探讨了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的日新月异。1913年作为全球化程度空前、交流联系频繁、思想丰富多样的一年,虽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但我们必须明白,它并不是所谓的“战争序幕”,而是焕发着一片勃勃生机。
《1913》读后感(四):1913:暴风雨前的繁荣
第一次世界大战始于1914年,在这之前的世界,距离今日已经超过100年,当时的世界究竟是怎样的?若不去了解历史,似乎已经很难想象。其实,一战前的1913年,远比我们想象的更现代,比我们所预期的更像我们这个时代。
关于一战前的世界,究竟是怎样的,查尔斯·埃默森的《1913:一战前的世界》为我们形象生动的描绘出来。在这本书中,作者着眼于全世界,其中有写到当时世界的中心——欧洲各国,还有古老的新世界——美国等各个城市,更有东方一些城市,其中就有我们熟悉的北京、上海等城市。通过对世界一些城市的描绘,可以让人感受到一战前世界的繁荣,若不了解当时的世界,兴许无法想象那竟然是一个繁荣的现代化世界。
一战前的欧洲,是当时世界的中心,书中这样写道:“欧洲人在观察1913年的世界时,就像是在白雪皑皑的奥林匹斯山上的希腊众神:自身位于高处,脚下是广袤的大地。”当时的欧洲,科技创新,经济繁荣,各个国家之间相互依赖。1913年的伦敦,被称之为金融城,这座城市对未来还是相当乐观的,当年的《经济学人》杂志也有说明。而这座城市,作为世界财富的聚集地,地位也似乎未被撼动。1913年的法国,虽然工业的规模远远比不上德国和英国,但技术先进,是电影业和欧洲汽车工业的领头羊。1913年,法国人首次飞越地中海,将飞机降落于圣地,那时的法国,更是一个文明大国,社交与外交领域通用语是法语,并非英语。1913年的柏林,同样是一座生机勃勃、活力四射的城市,它是工业强市,科学之都,一座炫耀性的城市。世界各国无数人前来旅游,一起见证了柏林的魅力。
欧洲是发达的,现代的,当时的美国呢?1913年的美国,还不是军事上的超级大国,也没有全球外交霸主的派头,但是那时的美国受到了帝国的诱惑。这或许就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奠定了基础。同样的,1913年美国华盛顿,也已经跻身于世界最大的城市之列,政治地位稳固,城市美丽,当然这样一座城市,也和其他飞速发展的城市一样,存在贫民窟。从这个角度来看,一战前的世界,似乎与如今的美国一样,也是一个现代化的国家。
1913年,西方各国俨然是现代化国家,当时的中国又是怎样的?《1913:一战前的世界》一书中,作者重点选取了中国的北京和上海两座城市进行描绘。当时的中国,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尤其是沿海地区和一些通商口岸。中国的铁路也在外国列强的要求下开始建设,由此中国的运输业稳定增长。而当时的上海,有“东方巴黎”的称号,上海文艺非常丰富,尤其是夜生活很丰富。在上海,似乎人们关心的更多的是金银的价值,上海的外滩,可以看到酒店、银行、社交俱乐部等等。当然,一战前的上海,外国人区域也在扩张,“对于中国的男男女女来说,生活在上海,特别是公共租界,就是生活在全中国最现代化的一座城市,外国势力渗透,前途一片大好。”
这就是1913年的世界,一战前的世界,战争还没有打响,世界处于繁荣发展之中,但从《1913:一战前的世界》一书中,也可以透过一些小细节,预感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发生,毕竟帝国主义的野心,早已经凸显,即使一切没有在1914年爆发,或许也会在其他时间爆发。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看到一战前的世界,看到当时世界究竟是怎样的,而战争带给人类的又是什么。试想:如果没有一战,也许今天的世界会更加繁荣,发达……
沐夕瑶 2018.1.4
《1913》读后感(五):《1913:一战前的世界》:一战的爆发,因果律使然?
文/吴情
1913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前一年。按教科书的说法,从自由资本主义走向垄断资本主义,这场战争,根本无可避免。在大众的想象中,战前的一年,应该“山雨欲来风满楼”,各国之间的军备竞赛此起彼伏,外交关系动辄断裂,各资本主义国家跃跃欲试,希冀从战争中得到自己觊觎已久的一切:扩大的领土范围、更高数额的战争赔款、得到提升的国际地位,或者是解决本国的矛盾。但,这便是1913年的真相吗?从奥匈帝国的皇储费迪南·弗朗茨遭遇枪杀到一场失控的全球战争,历史,或自诩为文明载体的欧洲,如何滑向了残酷血腥?
在《1913:一战前的世界》(1913:In Search of the World before the Great War)一书的作者、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高级研究院查尔斯·埃默森(Charels Emmerson)看来,这一切,或许得在1913年寻找答案。不过,这样的寻找,并不是挖掘出不为人知的细节,将其命名为一战的导火索或根源,而是从整体上把握1913年乃至此前世界的大致样貌——工程自然浩大——并理解,从1913年到1914年,并不仅仅是时间的更迭、新年钟声的敲响,相反,是某种或多种可能性变为现实。
尽管一战大部分站场集中在欧洲,但是根据参战国所处的地理位置——有来自欧洲的德国、英国、法国、俄国等,也有来自亚洲的中华民国、日本,来自大洋洲的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来自北美洲的美国——这场战争被学者归于世界大战。彼时的世界,欧洲完全占据主导,对外殖民不可不谓疯狂。然而,新旧交替的重要节点,欧洲是否仍一劳永逸地占据现代化的制高点,不得不打上问号,鉴于东方的日本已经逐步赶上;民族主义、社会主义革命,更是形成潮流,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女性主义运动,也已如火如荼地展开。
查尔斯·埃默森将当时的世界分为四个部分:其一,“世界的中心”,指的是欧洲那些强国;其二,“古老的新世界”,主要指蒸蒸日上的美国与和平和战乱交织的墨西哥共和国;其三,“远方的世界”,曾经的殖民地、现今的自治领,比如温尼伯(在加拿大)、墨尔本、孟买;其四,“大国的微明”,陷入颓势但并非毫无振兴可能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中国,迅速走上现代化之路的日本。按当时社会达尔文主义的说法,国家分为两类,一类充满蓬勃的生机,比如德国和日本,一类腐朽没落,等待最终的死亡,比如中国和奥斯曼帝国。但,走进这些国家,你会发现,它们的历史,其实远远不是单数,只有一种可能。
大英帝国,有理由为自己取得的成就深深自豪。她的殖民地,遍布世界每个角落。她开启的工业革命,几乎成了现代化的一个标本。她的民主制度、妥协合作的精神,是法、美共和制外一个耀眼的存在。不过,她虽然掌握先发优势,但她并非不可挑战。后发现代化的国家,如美国、德国、法国、日本,都构成了对大英帝国的约束和限制:德国在军事上的新增开支,让人不安;大洋彼岸的美国,在国际格局中的地位可谓蒸蒸日上。
德国、法国,也有理由为自己自豪。德国,到19世纪70年代才正式完成对德意志帝国统一大业,旋即又快速推进了工业化,钢铁、造船、化工、机械等领域,都实现了飞跃式发展,英吉利海峡对面的英国,都不免忌惮;不过,在英、法看来,德国充其量是个暴发户,艺术领域内并无建树。谈到艺术领域,法国人永远有资格傲慢。如果说先前欧洲的艺术中心仍在意大利,现代艺术的中心,则无疑是巴黎。
大洋彼岸的美国,正在慢慢崛起,这让原先的宗主国英国感到五味杂陈。英国当然可以动辄拿悠久的盎格鲁-撒克逊文化说事,在文化品位上笑谈美国人,然而与她共享盎格鲁-撒克逊文化的美国人,似乎不那么粗鄙了,甚至比老大帝国更有活力,这也体现在美式英语之上。更不用提美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卓越表现,美国人似乎能让新点子产生出最大的效益。尽管美国当时仍奉行“孤立主义”外交政策,但欧洲强国,真无须担心美国人的领土野心?美国真的甘心在殖民时代独守北美这块土地,与世无争?
无独有偶,美国以南的墨西哥,也在现代化的潮流中分得一杯羹。从西班牙人的殖民历史,到墨西哥共和国,这个领土狭长的国家,经历了太多的血腥和战火。尽管其共和制取得一些成就,但短时间内,希冀达到法国、美国的共和制,似乎不大可能。军人独裁政权,倒不时促成国家的整体稳定局面。现代化不止一条路,但军人独裁,是长远之计吗?
再看奥匈帝国。因为偶然的历史事件,奥地利与匈牙利组合而成奥匈帝国,在领土层面上确也当得起“帝国”的称号。可是在光环之外,复杂的民族构成、宗教信仰、文化观念、生活方式,依旧存在,不时成为摩擦、冲突的根源。然而,诡异之处在于,人为合成的奥匈帝国,奥地利和匈牙利,都难全身而退,寻求所谓的独立或自治,一方势必影响到另一方。政策的效率、王朝的顺利更迭,因此都增添了不确定性。
如果把关注焦点从西方转向东方,视野中很难不出现中国和日本——欧洲中心论者口中的“远东”地区。时间和历史的天平仿佛更青睐后者,这两个同样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国家,一个被列强瓜分,一个在危机时刻迅速改变自己、迎头赶上,初步走上了现代化之路。日本,有可能从弟子转变为中国的老师吗?尽管日本大张旗鼓声称“脱亚入欧”,但是傲慢自大的欧洲人,他们会心甘情愿地接受东方特征突出的日本吗?如果他们不接受,日本如何应对?
这就是1913年的“真实”(当然是经过叙事组织起来的)面貌,它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可能性。它不一定导向1914年的世界大战,它也不一定导向社会主义革命层出不穷的时代。然而,随着1913年最后一天的逝去,时间来到了1914年,那个标志欧洲人高扬的理性瓦解之年。查尔斯·埃默森的《1913:一战前的世界》,让我们意识到,所谓的历史,并不完全是单数,相反,它充满了可能性,因而是复数的。历史,当然还是一种叙事,关注点焦点、视野不同,得到的历史也就不同。但至少有一点是明确的,即历史是可以分析、需要理解的。
如要转载,【豆邮】联系。
《1913》读后感(六):命中注定还是阴差阳错?!
和塑造了今日世界之主要政治版图形势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相比,第一次世界大战既显得比较遥远,又仿佛没有多少成就,好像除了沙皇俄国爆发了“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最终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而中国因为参加一战却反而遭至“丧权辱国”的待遇而爆发了“五四运动”之外,其他的主要参战国,不过是新旧帝国主义国家因为争夺殖民地和各种权益而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进而形成一场以欧洲为中心战场的各方参与者而已。但凡事必有兆头,事情的所谓真相背后,往往隐藏着值得深思的问题。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最根本的原因,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国家向其终极阶段,即帝国主义过渡时,新旧殖民主义矛盾激化,各帝国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秩序划分不对等的背景下,为重新瓜分世界和争夺全球霸权而爆发的一场世界级帝国主义战争。而其直接的“导火索”,则是1914年6月28日这一天,奥匈帝国的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视察时,被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枪杀。一个月后,奥匈帝国在德国的支持下,以萨拉热窝事件为借口,向塞尔维亚宣战。接着德、俄、法、英等国相继投入战争。交战的一方为同盟国的德国和奥匈帝国,以及支持他们的奥斯曼帝国、保加利亚。另一方为协约国的英国、法国和俄国以及支持它们的塞尔维亚、比利时、意大利、日本等国。“萨拉热窝事件”不过只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的一个触发点而已。假如没有“萨拉热窝事件”,也一定会有其他的触发点。
所以,查尔斯·埃默森,以一本《1913,一战前的世界》,回顾了一战爆发前的1913年这十二个月世界各国,从伦敦、巴黎、柏林、罗马、维也纳和圣彼得堡——正好是一战欧洲的几个主要参战国——出发,到达美国,然后是世界上其他地方,比如墨尔本、布宜诺斯艾利斯、孟买、德黑兰以及君士坦丁堡、北京和东京……今天的人们,不必以“上帝的视角”来观察1913年,试图从这一年的各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寻找证据,以证明一战正在酝酿。事实上,以查尔斯·埃默森在《1913,一战前的世界》中的另类旅行见闻来看,也许战争终将不可避免,但一战的爆发,并且持续了四年,并且导致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以至于成为了距离欧洲非常遥远的中国的革命诱因,导致了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解体与革命,所有这些,也许并非必然。新旧帝国主义集团之间即便有矛盾,譬如当时就存在法德矛盾、俄奥矛盾、英德矛盾等种种比较突出的矛盾,甚至于早几十年就形成了德奥意“三国同盟”与俄法英“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但战争也许只是其中的选项之一,而并非最后的解决手段。
譬如,欧洲大陆上相对引人注目的法德矛盾,肇因就是1870年普法战争后,法国不仅丢掉了阿尔萨斯和洛林,而且失去了原来在西欧和中欧的霸主地位,国内各个阶层一致要求报仇雪恨;而德意志第一帝国为了防止法国东山再起,极大扩充军备,对法国怀有很深的戒备心理。但一战之前的法德矛盾,也许仅仅只是一种心理层面上的复仇,而并没有急于兑现。可以说,一战的爆发,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必然中的偶然。但大战一旦开始,很快就会以它自身的无可逆转的趋势向前发展,所引发的后果也并不是战争参与各方预期中的那一种结果。
读者不必刻意从查尔斯·埃默森的讲述中去查找、搜寻战争爆发前的种种迹象,而是可以深入地思考一下,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一战会深刻地影响了世界各国以及政治版图的走向,以致于在一战结束之后的十几年、二十几年间,随之而来的一场更大规模的战争终究不可避免,并且在更大的程度上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时至今日,可以认定,世界各国以及人民仍然在承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方方面面。
事实上,很多时候,必须透过现象,才能看到本质。正如查尔斯·埃默森所感受到的,1913年的世界,当时的全球一体化程度甚至不比今天差了多少。虽然那时的中国依旧看似波澜不惊,但其实,变革已经不知不觉中开始,只不过是在等待一个合适的机会而已。历史确实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它有自己的道路和方向,以及想法。
《1913》读后感(七):1913年的世界图景
1913年,于我们而言,是一战爆发前的一年。我们自然会好奇那一年的境况如何,又是怎样酝酿出了史无前例的世界大战的惊涛骇浪。
1913年,对于生活在当时的人而言,却只是又一个迈向未来的一年。1913年最后一天的《每日纪事报》上,克拉伦斯·鲁克写道:“在这个年关,世界似乎翻开了新的一页”。当时的人们并不知道他们到底会迎来什么。
除了“一战爆发前的一年”这个标签以外,1913实际上是一个内容丰富的年份。也许我们应该学一下查尔斯·埃默森,抛开一战相关的这个大标签,置身其中,去了解一下那个年份,了解那时真实的世界。查尔斯·埃默森正是这样,在《1913,一战前的世界》中描绘了1913年的世界图景。
那时的欧洲,是毋庸置疑的世界中心。
日不落帝国的心脏伦敦,也理所当然的成为一线国际化城市,工业技术先进,经济发达,航海便利,人口同样全球化,在伦敦能找到世界各地人的身影。金融城中每日处理着连通世界的繁杂贸易工作。到伦敦旅游的客人也会发现,繁华背后,伦敦也有贫困区的窘迫角落。
巴黎则是充满天赋和冒险精神的城市。电影业、汽车工业、飞机制造业、旅游业都发展不俗,整体规划的巴黎,比没有整体规划的伦敦,多了艺术化的美感,前卫、时尚,被称为“光之城”。无怪乎当时的人会说,要到贸易发达的伦敦去投钱,而到透着美的巴黎去花钱。
柏林处于快速发展的上升期,工业化、现代化的气息浓厚,被誉为“电之都”,新兴事物自动售货机、报刊亭、电话、有轨汽车、地铁等样样不落,当然也少不了军事化的约束感和条理性的气质。彼时的柏林并不排斥犹太人。
罗马可以说是古老又年轻的城市。历史悠久自不必说,但从教皇的飞地到成为刚刚统一了50年的意大利的首都,又算得上年轻。
维也纳是追求艺术的城市。面积广大的奥匈帝国,多样性的地理、民族构成,也带来多重的矛盾。维也纳索性忽略那些没有结果的纠结,自在地做“翩翩起舞的幸福之城”。茨威格在《昨日的世界》中也描述了维也纳关注艺术家甚于皇室和政府的城市气质。
圣彼得堡在1913年正忙于庆祝罗曼诺夫皇朝的300周年纪念。这个领土面积广阔、人口数量大和民族多样性复杂的国家,面对着各种“介于专制和革命之间”的问题挑战。普及了电影院、电灯、有轨电车的圣彼得堡,给人一种国际化的感觉,也显示出俄国正在“从古代遗风转向现代”。
相对欧洲的领先地位,美洲可以说是古老的新世界。经过了经济社会的大变革之后,美国成为崛起的新兴现代国家,对世界的影响不容小觑。
充满活力的纽约,成为新兴的金融中心,商贸发达,同时又在不遗余力的提升自己的文化品味。城中不但拥有大量的电影院、歌剧院,还有遍布全市的大型电力照明广告。当时的世界最高建筑伍尔沃斯大厦也于1913年建成。一座座模仿欧洲风格的现代建筑拔地而起,“将美国的效率和规模与欧洲的优雅结合在一起”。1913年举办的军械库国际现代艺术展,也令美国的艺术焕然一新。
底特律擅长制造。福特汽车不但在1913年造就了世界上第一条完善的生产线,还塑造了标准的美国式员工形象:“勤奋刻苦、认真负责、收入高、既是消费者又是生产者”。
洛杉矶这个“机遇之地”,土地、石油、甘蔗园先后制造着不同的神话。电影《拉莫娜》已经撑起了活跃的旅游生意,未来的大众娱乐之都,此时电影行业的风光刚刚起步。
墨西哥城比不得美国的大都市,政局动荡不安,但它牵引着世界的目光。
除了欧洲那些耀眼的帝国之外,它们遍布世界的广阔殖民地也展现出不同的形象。帝国眼里这些远方的世界,各有千秋。
加拿大的温尼伯扶摇直上,澳大利亚的墨尔本也在努力复苏。为了维持大不列颠的文明和秩序,它们都要处理原住民的问题。大英帝国日当天,温尼伯、墨尔本、多伦多、悉尼,都在为帝国欢庆。与此同时,它们都在考虑自身的利益和未来。
布宜诺斯艾利斯在飞速的发展,在小麦、牛肉等产品大量出口中获利颇丰。有这样一个比喻:“以阿根廷的经济繁荣为对象的任何一张照片,还没冲洗出来就已经过时了”。这里的商业活动深受英国的影响,商业语言是英语,公司高层往往是英国人。文化上则接受法国的权威。
1913年的世界,像“一座回不去的伊甸园”。1913年的人们,虔诚地期待着美好的未来。《每日纪事报》在1913年底最后一天用一首诗来迎接新年:
“我不哀悼你的逝去,也没有织起泪帘,当你被历史的阴影埋没:我只是叹道——上帝啊,请让明年比上一年更加富饶丰硕我不哀悼你枯萎的玫瑰,也不哀悼对一点生存空间望眼欲穿的时日;玫瑰会再度绽放,而我也可以祈祷这至高无上的恩典时刻再度降至。那么就付诸那些承载着记忆的灰暗不可侵犯,但并不哀掉。你在我身上感觉不到惜别的重担;我转身迎接应至之年的曙光。”2018.01.07雾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