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乌克兰拖拉机简史》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乌克兰拖拉机简史》读后感10篇

2018-04-04 20:29: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乌克兰拖拉机简史》读后感10篇

  《乌克兰拖拉机简史》是一本由[英] 玛琳娜·柳薇卡著作,三辉图书/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页数:29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乌克兰拖拉机简史》读后感(一):平淡中的不平凡

  完全是被书名吸引试着去读的,没曾想阅读过程如此流畅,以至于我不忍放手一气呵成两天读完。整本书充斥着低调黑色幽默,打打闹闹的家庭闹剧,八十多岁的老爷子迎娶三十六的性感金发乌克兰姑娘老头的两个女儿极力反对从一对仇人转化为战友同仇敌忾,坚决要把这贪婪的婆娘赶走,老头理想主义般的爱情,不断地被现实打垮,却又总是产生憧憬......真本书思路清晰笔触幽默,什么都没有明说,可是却义无反顾的流露出一种近乎于悲伤色彩,尤其是结尾,大女儿和她妈妈在集中营度过的悲惨的一段生活让我浮想联翩,总是战争惹的祸,这不禁让我对二战期间俄国、德国之间的巨大洪流产生了新的兴趣总体来说是本不错的书,当成小说来看的话消遣度欠缺,但要从背后的含义来看其实是有心思的,我挺喜欢

  《乌克兰拖拉机简史》读后感(二):从波提切利式上等乳房到《丰乳肥臀

  由一篇关于波提切利式上等乳房的微信文被安利过来,看到封面的那一刻,就已感受扑面而来诙谐编辑角度讲,从封面设计到排版再到内文的细节,都很到位,外封插画实在可爱。阅读体验上,鲜少读过英国当代小说的我顿觉耳目一新,又十分熟悉,书中关于生活细枝末节的小幽默,无不令人想起休•格兰特影视作品中那些絮絮叨叨又总是拐弯抹角、不说到点子上的对话,你不会捧腹大笑,却会闷骚地时不时咯咯几声。亲情是本书的一大主题,也是牵住读者的情感粘合剂,在从未发展剧烈冲突的各类吵吵闹闹中渐渐酝酿成了一杯美酒同时牵动读者的好奇心莫过于作者时隐时现地穿插了乌克兰那段动荡历史。读过这部小说,方得知乌克兰1932年的大饥荒,且有成百上千万的人民被饿死。那并不是因为天灾,纯粹是斯大林政府用一种违背人性理念统治它属下的臣民,认为唯有苦难能燃起他们的斗志,净化他们的心灵,让他们接受集体农庄。将他们辛苦劳作的产物全部收走,用以在西方大国面前得瑟显摆。 生于饥荒年代的这些人,即便老了、长大了、富裕了,依旧保留着囤积粮食财务习惯,仿佛那种饥渴已成在他们的内心形成一个巨大的空洞,唯有不停囤积,方能填补这空洞,抚平焦躁。书中的父亲母亲姐姐、后母无不如此。这种饥渴是点燃全书各类矛盾的火种。主人公与姐姐从小到大的矛盾,源于她是在物质充裕时出生的“和平宝宝”,而姐姐则在年幼时尝尽了饥饿和战争的恐惧主人公受英国文化熏陶,叛逆独立,所追求的也是远离一日三餐政治工作。而姐姐却十分留恋家庭,终日汲汲营营,为钱财上的得失斤斤计较。两人在价值观上最根本的鸿沟造成了他们吵嚷不休的日常。而父亲这段意外的黄昏恋,也莫不源于他对丰乳的痴迷----对于曾经从饥饿的鬼门关逃走的人来说,一副丰满躯体,尤其是那对波提切利式的上等乳房,足以在一颗年老孤寂的心里卷起惊涛骇浪。进一步说,后母那些令主人公讨厌的习惯--消费无度,囤积廉价货,打扮花哨,爱慕虚荣--也都是那一时期乌克兰物资精神匮乏所带来的对西方文化的曲解。 这本书虽然讲述了异国他乡故事,却时常让我想起多部中国文学作品。当然,关于饥荒,我读到的更多是身临其境残酷描写。《丰乳肥臀》里那段叙述真的把我看傻眼过:一个女人为了吃饭豆皮面,一次次向无耻男人出卖自己肉体,最后被豆皮面撑死了;还有一个女人,像条饿犬一样跟着绳上系着的一块馒头疯狂地奔跑,终于把馒头扑倒在地狠命往嘴里塞,完全不理会自己正遭受强奸…… 每一段饥饿史都伴随着对丰乳肥臀的崇拜

  《乌克兰拖拉机简史》读后感(三):战争之下,活着就是胜利

  读完这本书,我心有戚戚焉。因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本书所讲述的历史,跟我们国家的历史有些许相似之处。 最初见到这本书,是在图书馆漂流书屋的书架上。在一众书中间,这本书书脊上的“乌克兰拖拉机简史”八个大字显得那么与众不同。但请你不要误会,这可不是一本讲述乌克兰拖拉机简史的书籍。 此书讲述的是84岁的老父亲与36岁的乌克兰难民,同时也是一位拥有着“上等乳房”的尤物瓦伦蒂娜结婚后,他的两个女儿薇拉和娜杰日达搁置长期的感情不和,联手把作为工程师的父亲从风骚妖艳的瓦伦蒂娜手中解救出来的故事。 作者玛琳娜·柳薇卡出生于二战时期的难民营,她的父母都是乌克兰人,乌克兰是她的祖国。也许因为是作家所独有的特性,她选择以祖国乌克兰所承受的苦难作为写作题材,在两姐妹与瓦伦蒂娜斗智斗勇的过程中,穿插揭示了她们父辈的一些不堪回首旧事。 原来,两姐妹的父母,其实也是来自乌克兰的难民。他们穿越炮火,在集中营里起草贪黑地工作,承受非人的折磨,最终辗辗转转来到英国定居,才过上了正常日子妹妹娜杰日达曾经希望自己的父母是个英雄,他们的故事最好也由英雄救美构成。但实际上,他们并不是什么英雄,只是小人物罢了——父亲曾经当过逃兵,在坟墓里躲了一个月不敢被别人发现;母亲与父亲的恋爱其实算不上美好,父亲只是在母亲的未婚夫军官不幸去世之后的无奈选择而已。 但是,不管怎么样,他们最终活下来了,“活着就是胜利”。 身处乱世,人若浮萍。我想,在战争背景下,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活着”就已经是最高目标了吧。不奢求能够有尊严、吃饱穿暖地活着,哪怕在炮火中担惊受怕忍饥挨饿,只要能够活着,就行了。 这些最普通不过的人,却有令人钦佩的韧性与勇气。 薇拉和娜杰日达这两姐妹,也有着截然不同人生轨迹。 薇拉是“战争宝宝”,她出生于战火之中,住过集中营,还因为犯了错在棺材大小房间里被关过禁闭。她活得风风火火,是不折不扣的“女强人”,但她内心悲观,看待事物都偏向阴暗一面。战争已经给她刻下了深刻烙印。 而娜杰日达则是“和平宝宝”,她很幸运地出生在战后,没有受过那些苦难。她后来成为了一名教授社会学的大学教师,被薇拉嘲讽为“社会工作者”。她表面倔强桀骜不驯,内心却还是有点天真柔软的。她并不知道那段历史具体是什么样子的,因为她没有亲身经历过。 我想,在中国,我们这几代的人,和出生在战争时期的人,肯定也有很大的不同吧? 我们没有经历过鸦片战争,没有经历过八国联军辱华,没有经历过南京大屠杀,没有经历过长沙战役、衡阳战役……我们离那个时代太过遥远,遥远到我们只能从历史书中窥见那个时代的一角。 我们,也和娜杰日达一样,是“和平宝宝”。 幸运的是,我们的祖国已经从战火中走了出来。而本书中的乌克兰,却还是处于动荡之中。薇拉和娜杰日达两姐妹以及他们的父母,幸运地逃了出来,但瓦伦蒂娜以及千万乌克兰人民,还是笼罩在战火阴影下。 瓦伦蒂娜其实也是个可怜可悲角色,她粗鄙放荡,为了能够留在英国,她抛下在乌克兰的学者丈夫,与84岁的老头子结婚,婚后不仅对丈夫十分恶劣,还和别的男人有染。但不可忽视的是,她其实也是一个受害者——战争的受害者。 战争的影响是如此巨大,让她抛下丈夫,独自带着儿子来到英国;但值得回味的是,战争的影响也可以如此之小——在瓦伦蒂娜的乌克兰丈夫来英国找到她之后,在与薇拉姐妹的父亲离婚后,在她生下了亲生父亲不明的小宝宝后,她快乐地和丈夫回到了乌克兰。 乌克兰的无边战火,让她不顾一切地逃走,却又在生下新的希望之后,决定回到家乡——这就是小人物的韧性吧。 而乌克兰——姐妹俩的父母其实一刻也没有忘记过它。父亲在拯救他眼中的乌克兰难民瓦伦蒂娜时(他最初的结婚理由确实是这个),同时也是在拯救那个在战火中的过去的自己;他在84岁高龄时候开始写的那本名为《乌克兰拖拉机简史》的小册子,更是承载了他对乌克兰的所有乡愁。 而这本小册子,最终也随着瓦伦蒂娜的丈夫一起回到了乌克兰。 不得不说,这真是一本特别的小说。它的语言幽默,时常让人忍不住发笑,甚至还赢得了2005年波灵格大众伍德豪斯喜剧小说奖,但它的题材又是如此沉重;它从表面上来看,只是一本姐妹俩联手对付年轻后妈的小说,但其实它讲述的是战争;只看前半部分,甚至还有点侦探小说的意味……更不要说它那容易让人误会的书名了。 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掩藏在普通生活之下的战争的阴影,让我看到了,那些小人物,在战争中挣扎求生的模样,他们为了拼命活下去所做的努力。毕竟,在山河飘摇的战争时代,“活着就是胜利”。

  《乌克兰拖拉机简史》读后感(四):图文推荐

  ★英国图书榜销售冠军之作。

  ★畅销32国的黑色幽默杰作,令无数读者笑中带泪。

  ★《卫报》《经济学家》《独立报》《泰唔士报》《洛杉矶时报》等媒体专文推荐。

  ★该小说荣获波灵格大众伍德豪斯喜剧小说奖,是该奖项首位女性得主获奖作品。

  ★2005年机智小说奖获奖小说,布克奖、橘子图书奖双料入围。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