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大学教育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大学教育的读后感10篇

2018-04-06 20:0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大学教育的读后感10篇

  《大学教育》是一本由蔡元培著作,北京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27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学教育》读后感(一):是为教育者也

  先生之光,山高水长

  中国从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大学教育越发受到人们重视,尤其是近些年,中国经济发展迅速,中国的大学也越来越多。然而,在这样日益丰富的大学资源几乎遍布中国时,似乎很多人甚至是学者忽略了一个最根本问题,那就是,大学教育究竟是什么?

  也正是不明白这个原因,许多人即使走进了大学,最终还是没能成长为更好的人。这也致使很多人说出这样一句话:“上大学没用!”上大学真没用吗?

  让我们来看看蔡元培先生在《大学教育》一书中对大学相关问题的探讨。《大学教育》这一小册子,其实是选取了蔡元培先生对于大学教育相关内容的讲演,透过这一篇篇激动人心的讲演中,似乎能够明白他老人家对中国大学教育的规划,也能明白他对中国大学生期盼。这些文字诞生至今日,已经隔了数年,即便如此,阅读此书仍然能够深刻体会到蔡元培先生的用心

  《大学教育》一书中提及这样一个问题,值得现在的大学生思考。“怎样才配做现代学生?”如今大学校园的学生或是已经毕业的学生,有几人曾思考过这个问题?在书中,蔡元培先生如此说道:“我认为至少具备下列三个基本条件,才配称做现代学生:狮子样的体力猴子样的敏捷骆驼样的精神。”至于“骆驼样的精神”他还详细解释了,那就是:“第一是对于学术上的责任,第二是对于国家的责任,第三是对于社会的责任。”从他的观点可以看出,蔡元培先生对现代学生的希望,那就是身体健康思维敏捷,对于学术、社会、国家都要有责任心

  而如今大学校园,即便作为师者的人明白这些道理,又有几人能够做到?甚至,很多大学教师也未能明白先生的一片良苦用心吧!

  虽本书书名《大学教育》,但在书中,蔡元培先生对于读书,尤其是读经书,也谈及自己的观点。“为中学生选几篇经传的文章,编入文言文读本,也是可以赞成的。若要小学生也读一点经,我觉得不妥当,认为无益而有损。”令人叹服的是,先生一直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待经书,譬如书中他这样提及:“经书里面,有许多不合于现代事实的话,在古人们处于他们的时代,不能怪他;若用以教现代的儿童,就不相宜了。”这似乎也给现代家长一个提醒,读经书要有鉴别的读,即使真的读,也不一定用原文

  透过书中一篇篇演讲,似乎能够感受到先生的博学,这总博学,并非只读几本书就能够体现。他似乎对哲学文学科学等等学科都要研究,而他对大学教育理念同样也有自己的观点。时至今日,这些观点一样没有过时

  我想,《大学教育》一书,任何学者、教育者都应该一读,而作为普通的家长似乎也应该读一读。其实说白了,大学教育,并非只是对知识要求,还对人也有要求。即使一些学生不能够成才,也应该成人

  沐夕瑶 2018.1.31

  《大学教育》读后感(二):历久弥新高等教育理念

  前些日子,和师妹谈起教学项目申报的事,她说:“我到现在都还没有搞懂什么是大学教育。”其实,她不知道的是,我原本是明白的,一般大学的共同目标就是为国家培养应用型的人才。但是随着从教时间的延长,面对实际教学中的种种无可奈何事情,我其实也有了同样的困惑:大学教育到底是什么?身为大学老师如何在科研和教学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这样的问题,我想,不止是我,就是其他人,想必坐在家里是想不明白的,那么,此时读蔡元培先生的《大学教育》就是首要的选择

  比如第二个问题,其实蔡元培先生早就做了探讨,他说“鄙人非谓学生于正课科学之外,不必有特别修养,不过正课之中,亦不妨兼事修养,俾修养之功,随时随地均能用力,久久纯熟,则遇事自不致措置失宜也。”这里虽然说的是学生,实则同样适用于高校教师。

  《大学教育》不是一本专著,是蔡元培先生在不同时间从不同角度对大学教育的不同论述,涵盖了大学教育所能涉及到的任何一方面。令人感慨的是,蔡元培先生的这些文章虽然已经面世近一个世纪,但里面所描写现象和阐释的教育理念却并不过时,即便我们今天拿来用都是完全可以的。“平时则放荡冶游,考试则熟读讲义,不问学问之有无,惟争分数之多寡;试验既终,书籍束之高阁,毫不过问,敷衍三四年,潦草塞责,文凭到手,即可借此活动于社会,岂非与求学初衷大相背驰乎?光阴虚过,学问毫无,是自误也。”这段话让我深有感触,与蔡元培先生描述唯一不同的是,现在的大学生已经沦为课堂手机党,其他现象则是相同的。这几天是阅卷期,针对学生看到自己分数的反映,我写了一首打油诗“卷面洁净蛋白,尔却谴吾手不仁。试问答题为何者,岂非荒唐混课人。”然而与一般教师不同,蔡元培先生不是简单的描述这种现象,他想要做的是通过描写这些现象,倡导学生应该重视学识,所以他在“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一文中,对大学生提出了“抱定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友”三点要求。可以说,这三点要求可以作为历代大学生乃至所有学生的行为准则,而那些简单的教室行为规范和日常行为规范,其实并没有体现大学教育的真正意义

  当前,大学教育改革似乎每日都有新的理念出现,但大多无非是换了一件外衣而已,不但实质理念陈旧,甚至其形式只能用“花样”一词来形容,不顾学科特点和学生特点,用一刀切的形式,实行所谓的考试改革和课程改革,虽表现成绩显著,但最终学生能从中获利多少?这与赵元任先生所提倡的大学教育理念是不同的。所以,作为一线教师,我倒是觉得高校职能部门在去各地高校取经之前、在制定任何一项有关教学改革之前,是不是最好先读一读蔡元培先生的这本《大学教育》呢?连什么是大学教育都没弄明白,取过来的经,想必也只有形式而没有精神吧。

  一个人思想的形成,与他的成长经历有着密切关系,蔡元培先生能为中国现代大学的建立奠定基础,不是读几本书、上几天学、在社会混几天就可以的,它需要一个人倾尽心血去努力。所以读完了蔡元培先生前面的文章,再读他的传略,才能深入体味他文章的精神内涵以及他的思想得以形成的原因。

  作为一个高校教育者,《大学教育》这本书对我而言,显然并不是一本单纯的扩展知识面的书,更多的是一本行为指导书,它让我在这个假期“不得不”深入思考自己接下来的高校教育之路怎么走,怎么样才能从自己的学科角度为社会培养真正有用的人才!

  《大学教育》读后感(三):北大为什么牛?

  北大为什么牛?这离不开的蔡元培的的教育思想,而要了解和研究蔡先生的教育思想,这本小册子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本小书是为了纪念蔡元培先生诞辰150周年由北大元培学院编辑而成的,这个集子选取了蔡先生有关教育论述的43篇文稿,可以说基本上囊括了蔡先生关于教育的主要论述,已经可以基本体现蔡先生的主要教育思想了。

  这本集子的首篇文稿就选用了蔡先生在1917年1月9日就任北京大学校长时的演说词,这篇演说对北京大学乃至整个中国的现代教育都曾产生过相当重要影响。在这篇演讲稿中,蔡先生对大学的观念比较清晰的。“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在蔡先生看来,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地方,不是养成资格、贩卖毕业文凭的地方。大学是干什么的?蔡先生的观点是很明确的。研究学问的地方。在他看来,不管是大学里的老师还是学生,都要摒弃“做官发财思想”,抱定做学问这一宗旨,孜孜以求。对教师而言,“当有研究学问之兴趣,尤当养成学问家之人格”不当敷衍塞责,应付了事,更不当“委身学校而萦情部院”;对学生而言,就是在教师指导之下自动地研究学问,不当“硬记教员的讲义”,迁就目前,更“不当以大学为升官发财之阶梯”。另一方面,大学要以引领社会、服务社会为职志。蔡元培认为,教育之于社会,有二大基本功能:一在引领,所谓“教育指导社会,而非随逐社会也”;二在服务,“就是学校里养成一种人才,将来进社会做事”,或者“就是学生或教育一方面讲学问,一方面效力社会”。

  主张五育并举,这是蔡元培教育思想的一个显著特点。蔡先生是第一位提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皆近日之教育所不可偏废”的教育思想家。这个观点是蔡先生1912年2月发表的《对于新教育之意见》中比较系统地阐述的。发表该文的背景时,当时辛亥革命胜利不久,南京临时政府刚刚成立,需要一种新的统一的教育思想。

  作为蔡先生的一大功绩就是在他的带领下,当时的北大成为了中国思想活跃、学术兴盛最高学府。这跟蔡先生提出的“兼容并包”的学术思想和办学原则有很大的关系。当时他的这个口号一提出,就引来了当时众多先进分子,北大成为先进文化的标杆。

  ���^#J

  《大学教育》读后感(四):蔡元培:义务权利

  本文首发自北京出版集团公号 shangshubook

  编者按:该文为蔡元培先生1919年12月7日在女子师范学校的演讲。先生兼容并蓄四个字为世人所传诵,先生之风范与学养,对时代、社会之体察恐将于字句背后被湮没。先生于自有超前于时代,有局限于时代。而本文所阐对于义务与权利的关系认识,愿今人可以扬首而言:今百年之进步,幸不负先生期望,且此话无愧于实,无愧于心

蔡元培先生(1868-1940)

  贵校成立,于兹十载,毕业生之服务于社会者,甚有声誉,鄙人甚所钦佩。今日承方校长嘱以演讲,鄙人以诸君在此受教,是诸君之权利;而毕业以后即当任若干年教员,即诸君之义务,故愿为诸君说义务与权利之关系。

  权利者,为所有权、自卫权等,凡有利于己者,皆属之。义务则凡尽吾力而有益于社会者皆属之。

蔡元培先生被委任为北京大学校长的任命状

  普通之见,每以两者为互相对待,以为既尽某种义务,则可以要求某种权利,既享某种权利,则不可不尽某种义务。如买卖然,货物与金钱,其值相当是也。然社会上每有例外状况,两者或不能兼得,则势必偏重其一。如杨朱为我,不肯拔一毛以利天下;德国之斯梯纳(Steiner)及尼采(Nietzsche)等,主张惟我独尊,而以利他主义为奴隶之道德。此偏重权利之说也。墨子之道,节用而兼爱。孟子曰,生与义“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此偏重义务之说也。今欲比较两者之轻重,以三者为衡。

  (一)以意识程度衡之。下等动物,求食物卫生命,权利之意识已具;而互助之行为,则于较为高等之动物始见之。昆虫之中,蜂蚁最为进化。其中雄者能传种而不能作工。传种既毕,则工蜂、工蚁刺杀之,以其义务无可再尽,即不认其有何等权利也。人之初生,即知吮乳,稍长则饥而求食,寒而求衣,权利之意义具,而义务之意识未萌;及其长也,始知有对于权利之义务,且进而有公而忘私、国而忘家之意识。是权利之意识,较为幼稚;而义务之意识,较为高尚也。

  (二)以范围之广狭衡之。无论何种权利,享受者以一身为限;至于义务,则如振兴实业,推行教育之类,享其利益者,其人数可以无限。是权利之范围狭,而义务之范围广也。

  (三)以时效之久暂衡之。无论何种权利,享受者以一生为限。即如名誉,虽未尝不可认为权利之一种,而其人既死,则名誉虽存,而所含个人权利之性质,不得不随之而消灭。至于义务,如禹之治水,雷绥佛(Lesserps)之凿苏彝士河,汽机、电机之发明文学家美术家之著作,则其人虽死,而效力常存。是权利之时效短,而义务之时效长也。

  由是观之,权利轻而义务重,且人类实为义务而生存。例如人有子女,即生命之派分,似即生命权之一部。然除孝养父母之旧法而外,曾何权利之可言?至于今日,父母已无责备子女以孝养之权利,而饮食之,教诲之,乃为父母不可逃之义务。且列子称愚公之移山也,曰: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虽为寓言,实含至理。盖人之所以有子孙者,为夫生年有尽,而义务无穷;不得不以子孙为延续生命之方法,而于权利无关。是即人之生存,为义务而不为权利之证也。

  惟人之生存,既为义务,则何以又有权利?曰:“尽义务者在有身,而所以保持此身,使有以尽义务者,曰权利。如汽机然,非有燃料,则不能作工,权利者,人身之燃料也。故义务为主,而权利为从。”

  义务为主,则以多为贵,故人不可以不勤;权利为从,则适可而止,故人不可以不俭。至于捐所有财产,以助文化之发展,或冒生命之危险,而探南北极、试航空术,则皆可为善尽义务者。其他若厌世而自杀,实为放弃义务之行为,故伦理学家常非之。然若其人既自知无再尽义务之能力,而坐享权利,或反以其特别之疾病若罪恶,贻害于社会,则以自由意志而决然自杀,亦有可谅者。独身主义亦然,与谓为放弃权利,毋宁谓为放弃义务。然若有重大之义务,将竭毕生之精力以达之,而不愿为家室所累;又或自忖体魄,在优种学上者不适于遗传之理由,而决然抱独身主义,亦有未可厚非者。

  今欲进而言诸君之义务矣。闻诸君中颇有以毕业后必尽教员之义务为苦者。然此等义务,实为校章所定。诸君入校之初,既承认此校章矣。若于校中既享有种种之权利,而竟放弃其义务,如负债不偿然,于心安乎?毕业以后,固亦有因结婚之故,而家务、校务不能兼顾者。然胡彬夏女士不云乎:“女子尽力社会之暇,能整理家事,斯为可贵。”是在善于调度而已。我国家庭之状况,烦琐已极,诚有使人应接不暇之苦。然使改良组织,日就简单,亦未尝不可分出时间,以服务于社会。又或约集同志,组织公育儿童之机关,使有终身从事教育之机会,亦无不可。在诸君勉之而已。

《大学教育》蔡元培北京出版社2018年2月

  (据1920年新潮社编《蔡孑民先生言行录》)

  《大学教育》读后感(五):致敬大师,感受大学教育

  致敬大师,感受大学教育

  评《大学教育》

大学,让年轻人完成蜕变

  对我来说,大学教育是让我完成从纯粹的学生到职业人的缓冲,专业知识的学习与积累、校园生活的磨练和社会实践的积累,也助我完成了从农村走向城市的任务,我对于大学教育的感受是成长与感恩。大学里很多老师除了教授课堂上的知识之外,还给我传授为人处世的道理,到如今我依然受益匪浅。工作十余年以来,也反思过自己经历当中大学教育的一些不足,比如说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上主动性不够,有时是采用临时突击的方式。就读的是专业性较强的理工科学校,在人文、品德教育上涉猎较少收获不多,经常停留在人云亦云的思想层面。在那个毕业后还面临就业压力的年代,我没有什么机会去一睹大师的风采,更不会去考虑所谓的教育问题,随着参加工作以后的学习和思考,才慢慢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大学教育对于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性。

教育学家蔡元培先生

  对于蔡元培先生的认识,也是一个逐步加深的过程,先是知道他是北京大学的校长,后来了解到他对于教育的深刻理解、对于学术研究的把握,等等。随着自己读书的增加,对那个时代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对于先生在那个时代引领风气、酿成潮流、惠及后世的教育伟绩更是钦佩不已。所谓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先生所在的年代大师辈出,先生不仅自身堪称大师,更是为众多大师开疆辟土提供平台,其对于社会与时代的贡献无人能出其左右。

  在这本《大学教育》小书中,我们可以读到先生的生平记载,简要了解他一生的精彩;可以读到先生在一些重要场合上的演说稿发言词,了解他对于学术、教育等方面的理念;可以读到先生对于世界的认识、对于时代的把握和对于未来的展望,了解他对于民族发展和时代进步的高瞻远瞩。虽然不是系统的学术理论,但是通过这本小书更能感受到先生思想的温度,体会到他对于一些具体问题的看法和观点。从这些观点出发,结合先生一生的追求和操劳,形成我们对于先生一个更加全面深刻的认识。先生“守正创新、引领未来”的办学理念和“谦和有度、彬彬有礼”的待人态度在书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钱学森之问”与大学教育

  当今的大学教育经常遭到诟病,有的说过多注重了功利的培养,有的说学术上的进步相对缓慢。不可否认的是如今的大学教育与民国时代相比缺少了一批大师,以至于学者岳南在《陈寅恪与傅斯年》书中道出“大师之后再无大师”的悲怆呼喊,以至于钱学森先生提出“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般问题。随着时代发展,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已是不争的事实,希望中国能培养出更多的大师,也希望借助蔡元培先生的包容、开放的教育理念,让大学教育有一个大的进步。

  2018-2-28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