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记忆错觉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记忆错觉的读后感10篇

2018-04-08 21:42: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记忆错觉的读后感10篇

  《记忆错觉》是一本由茱莉亚·肖 (Dr.Julia Shaw)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39.80,页数:25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记忆错觉》读后感(一):当记忆不在,你的存在感何为

  人类自出生以来,那一个时刻开始便拥有了记忆?我印象中两、三岁时发生的一些事情已经依稀记得了,而我们家孩他爹却说对于上小学前的发生的事情几乎没有印象。

  到底是我小时候记忆力好,还是因为他这人自小就没心没肺啥都不忘心里去?总之,我目前还是不能完全明白我们俩对于记忆存在的年龄段为何差距这么大的原因

  不过后来我发现了一个问题。在我的童年里,因为我那亲爱老妈缘故,我有不少的记录成长岁月照片。因为她只要有机会便会领着我去照相馆照相。每到一处新的地方游玩,只要发现有能拍照的摄影摊老妈必然会毫不犹豫的带着我去拍照留念。相比之下,孩他爹童年的留念照片屈指可数,全算起来也没有几张。而我童年尤其是幼儿时期记忆比较深刻的事情,几乎都和这些保留下来的照片有着千丝万缕关联。或许是这些照片帮助我回忆起了童年,也或许是这些年来这些照片一直在不断的帮助我加深记忆也说不定

  记忆,究竟是如何存于我们的大脑,我们脑中所存在的记忆都是曾经真实再现于我们眼前的吗?如果有人将别人的记忆强行灌入我们的大脑,我们的内心是否将会使自己变成另外一个陌生人

  种种让人脑洞大开的关于记忆的问题,让人细细想来不免有些不寒而栗。我们之所以“存在”于这个世界上,是因为我们的脑中有着对自己身份行为经历关系因素的记忆,而别人的脑中也存在着对于我们的记忆。可是一旦这些记忆被篡改或遗失,我们其实就失去了自己。

  记得去年玩《仙剑6》时,曾经有一个情节印象深刻。游戏中的人物扁络桓以抹去自己的存在为代价换取了主角越今朝的生命创造。自此这个世上便再无一个叫做扁络桓的人了,他不仅仅是生命个体消失在人世之间,并且从那一刻起曾经所有认得他的人都将不再存有关于他的任何记忆,就好像这个世界他从未来过一般。

  当记忆消失,所有的曾经的、现在的、或是将来的存在感都将不复存在,这真的是比死亡还可怕的一件事情。

  如此说来记忆的存在对于人来说是一件相当重要的事情,那么我们的记忆又是如何存在于我们的大脑之中,它又是否会对我们的感知思维、以及心理产生影响呢?心怀不良的人又将会如何利用我们对记忆的感知与接受来达到其不可告人目的呢?

  让这本《记忆错觉》来为我们讲述这一切。作者将会在她的书中告诉你,记忆本身就是一种创作过程,你的每一次回忆其实都是对记忆的一次微妙改造。没有谁的记忆是绝对可靠的,除非他是一个患有遗忘症的病人

  读罢此书,你或许会为作者的记忆错觉的研究理论而感到疯狂,但是这不可思议东西似乎却又是真实存在的。这真是一个可怕的理论,既然我们的记忆都不是完全真实的,是存在错觉的,那么由这些记忆而构成的我们,真实的样子又是怎样呢?

  想想似乎陷入了一个思维怪圈之中。如此说来,还是想方设法的保持住你的记忆吧。虽然他是在不断发生着细小变化的,但是只要你拥有记忆,你才能失去自己

  《记忆错觉》读后感(二):你记住的可能是一个假日子

  “我小时候喜欢在那个公园玩旋转木马了。”

  “我两岁时在家的厕所磕破头了。”

  “我三岁时在那个沙滩呛到过水。”

  “我小时候被狗追过,好怕怕!”

  ……

  你还有哪些诸如此类的让我们深信不疑的关于小时候的记忆?日常生活照我们都有可能自将这些信不疑的记忆告诉别人,而当他人有所怀疑的时候,我们会以“我父母常说的。”、“这段记忆太深刻了,不可能记错的!”或者“有照片为证来!”与之争辩,以证明这是真实发生过的,而这段记忆也在不断重复的回忆过程中被接受和内化,在大脑中被永久地“存储”,成为了“我”的记忆。

弗洛伊德说过:“所谓的童年期回忆并不真是记忆的痕迹,而是后来饰过了的产品,这种润饰承受多种日后发展心智力量的影响。”

  也就是说,由于婴儿的大脑发育并未完全,不具备纯纯记忆的条件,关于两三岁之前的记忆,个体一般是通过照片和父母口中说的故事来加以润饰,以便让它成为我的生动的记忆的。记忆会影响个体的认知、思维和心理,反之亦然,个体对世界的认知和感知影响着记忆的细节

  现在,还会深信不疑,你记住的这段记忆里真的有发生过吗?法医心理学家和记忆专家茱莉亚·肖博士准备在《记忆错觉》中告诉你答案。茱莉亚博士系伦敦南岸大学法律社会科学系的高级讲师和高级研究员,在犯罪学和心理学方面有很深的造诣,曾在多个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过研究论文,参与过多部心理学教材的编写,并多次受邀在国际大会演讲。在本书中,她将会通过多个试验研究和理论研究对人类大脑来一次深入的探讨,这次独特的洞悉也许会启发我们去反思,我们对真实自我的认知到底到了什么程度

  ·这事父母常拿来说笑,我记得好像是真的。

“我们会把童年记忆的信息来源张冠李戴,把自己的想象认定为真实发生的事件,把别人提供的信息内化成我们过去经历的一部分。”

  有研究显示,成年人是无法准确回忆起婴儿或者幼儿时期的事情的。个体可能会对从未发生过的经历和事件产生记忆,通过一张老照片、别人口口相传的事情或者是自己的想象,我们的大脑会把这些信息碎片进行整合和加工,然后合理地组合起来,使我们感觉这是真实的记忆。然而,这些通过虚构症和来源混淆,或者是记忆误差产生的记忆,实际上并非真实的。

  ·很久之前发生的大事件那么深刻,也是假的吗?

“大事件是我们记忆时间线的重要依据,但它们却充满可预见的误差;它们能帮我们在个人年表中进行定位,却时常不靠谱。”

  人的一生会发生很多事情,可哪些记忆会留存一生?本书中提到了一个相关研究,其结果显示我们保留最多的是青春期和青年期的记忆。通过“回忆高峰”的概念可以知道时间是我们对于一个事件记忆的定位点,通过时间线记忆起来的事情通常都是比较特别的,或许是最情绪化的、最重要的、最美的或者最意外的,这些重要记忆大量聚集在一起的,让我们可以铭记一生。比如911事件,书中就有提到一个实验,通过对实验参与者的催眠,发现许多关于亲身经历的细节都存在记忆误差。所以说,我们对现实的认知会影响这段重要的记忆,我们对现实的错误感知会被植入到记忆中,从而产生影响,似的这段记忆无法客观的反映现实。

  ·都有照片为证了,还能有错?

“我们每次回忆的过程,都是记忆被有效提取、检查、重建并重新储存的过程。”

  这里有两个很重要的名词神经元和记忆体。通过它们可以充分了解到大脑形成记忆的过程,信息被导入海马体后,海马体把多有相关信息联系在一起,通过产生新触觉把信息编码入新的记忆中。这就说明,记忆是有可能通过想象或者联想而获得的。就像是电影《黑客帝国》中的情节,在高科技支持下,记忆可以被植入大脑,而后主人公以这些信息作为联想的依据,应对周围的环境以及一些记忆痕迹,从而获得了一段虚构的记忆。

  在《记忆错觉》这本书中,提到了更多的理论依据、现实案例以及实验研究成果,以此来论证记忆是如何影响我们的感知、思维与心理的,在重新思考和研究记忆的真实性的同时,也是对自我认知的深入了解。自我,本就是一个既虚又实的定义,它的形成有赖于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对外物的感知,由此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来对记忆信息进行加工,形成具象烙印脑海中,而记忆反过来反映我们的心理和所感知的世界。

  《记忆错觉》读后感(三):如何更好地掌握记忆的特性实现更客观,更高效的记忆

  关于本书:这是一本独特的从生物学和心理学角度剖析记忆原理书籍。作者从各个角度呈现记忆的局限性对我们的认知、思维和心理的误导。通过本书让我们从本质认识记忆的运作过程,从而让人们更好地掌握记忆的特性,实现更客观,更高效的记忆。

  一、记忆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意义

  quot;记忆塑造了我们的经历,记忆是我们存在的一个核心,围绕着记忆我们形成了自己的身份、关系、期望梦想。”本书从自我源头的角度开始记忆世界的探险,也就是问自己:究竟是什么使你成了你。

  二、大脑构造决定了记忆的特性

  1、大脑分为四个区域

  ● 顶叶:位于大脑正顶部,负责综合处理感官信息和语言,这对短期记忆很重要;

  ● 额叶:位于大脑前部,额头正后方,负责更高层认知功能,比如思考、计划、推理论证;

  ● 前额皮质:位于额叶最前部,专门负责复杂的思维活动,计划复杂行为、做决策等;

  ● 枕叶

  2、短期记忆与长期记忆

  ● 短期记忆:存储在30秒以内的记忆

  ● 长期记忆:存储超过30秒以内的记忆

  我们开始能够形成持续到成年的记忆的年龄是3.5岁

  3、记忆的大脑运作原理

  ● 一段经历被储存为物理记忆表现形式的过程,叫做生物冲压。为了把新的经历冲压为长期记忆,需要一种生化合成物把大脑中已有的神经元联系起来。

  ● 神经元细胞有一种纤细的触手,叫做树突。树突使神经元能够伸展并与其他神经元接触,它们上面的树突棘作用就像触手之间的交流中心。每个神经元内部通过电脉冲传递信息,神经元之间则通过化学物质(递质)经由突触进行信息传递。突触是两个神经元之间的裂缝,是传输器也是接收器。强大的记忆力主要是信息持续从一个细胞流到下一个细胞的结果。这样的通信交流是通过一种化学介质实现的,叫做”神经递质“,它告诉神经元细胞应该做什么,尤其是告诉神经元是应该更加活跃还是降低活跃度。

  ● 我们可以把神经元想象成两个机场飞机(神经递质)在两个机场之间飞来飞去。更具突触上的飞机跑道(接收器)的空闲情况不同,有些飞机可以降落而有些不行。这样做可以控制神经元之间的信息流,保证我们被高度刺激时,神经元不会被烧坏。

  4、遗忘的必须性

  ● 伴随着婴儿大脑的急速生长,单个大脑神经元(脑细胞)的数量也在大量减少,这个过程始于我们出生,止于青春期。在大脑中负责记忆与思维的重要区域,例如脑丘背内侧核,成年人的神经元数量比新生婴儿的少了41%。大脑生长中的神经元减少是我们成长发育的必经过程,由此我们的大脑才能变得更加高效,每次生长都是大脑的一次优化——增加体积和容量,减少神经元,为最重要而持久的信息流出存储空间

  三、记忆的过程和基本原理

  1、在大学里上的第一节记忆科学课上,教授拿起一张纸,等着全班150名学生做好安静下来,他举起手中的纸说:“这张纸代表了我们周围环境中的一切。“然后他把纸对折:”这是你能感知到的那些事物。”他把纸再对折:“这是你真正注意到的那些事物"。再次对折:”这是你感兴趣的事物。”又对折:“这是你大脑编码成记忆痕迹的事物。然后,这是……(他最后一次把纸对折,已经非常非常小了)你以后能回想起来的事物。同学面面相觑,他想表达什么?教授打破了沉默:”今天下课的时候,让我们确保这张纸尽可能地大吧。“

  这个开场白太精彩了。他用这张纸代表以及,帮助同学们记住了接加工的几个核心组成部分。他讲解了最基本的原理,即我们得先感知事物(也就是看见、听见、感觉到、闻到或者尝到事物),才能进而把它们编写入记忆程序;随后,他又强调了注意力重要性。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注意力是形成记忆的先决条件。简而言之,注意力是联结现实与记忆的粘合剂。如果我们根本不注意环境中的刺激,我们就记不住它们。注意力和记忆相互缺少了谁都不能正常运转。

  2、外部环境影响五官感知,成为记忆的第一道滤镜;专注力和兴趣,是记忆的第二道滤镜。

  3、记忆的过程:(短期记忆)感知——注意——兴趣——编码(长期记忆)

  四、不同类型的记忆对认知的影响

  1、语义记忆:也叫遗传记忆,指的是针对意义、概念、事实的记忆。

  2、情景记忆:也叫自传式记忆,即对过往记忆的集合。

  3、模糊痕迹理论:该理论假设记忆过程包括两种痕迹,要义痕迹和字面痕迹。简单来说,要义痕迹说的是一段经历的意义;字面痕迹说的是具体文字细节。大多数记忆都包含这两种痕迹。基于这两种痕迹,该理论概括了关于

  记忆的四个原理:

  原理A、平行处理和存储:记忆输入有两个平行的过程——一个人存储要义痕迹与字面痕迹的过程是同时发生的,这两种痕迹在大脑中是独立存在的片段。

  原理B、单独回忆:要义痕迹和字面痕迹是分开来单独回忆的。要义记忆一般来说比字面记忆更稳定持久。

  原理C、潜在错误:两种记忆痕迹单独被回忆,容易使一个人的记忆出现错误。要义记忆片段的内在不精确性会衍生出对某事物的熟悉感,从而伪造出一些字面细节。

  原理D、生动性:字面接处理与要义记忆处理都会产生清晰生动的回忆。当回忆起一段字面痕迹,一个人常常感觉像是又经历了当时的事物和情境。于此同时,要义痕迹的回溯有时会更概括一些,这个人可能会觉得好像发生或什么,有一种似曾相识感,但是却回忆不起来细节。

  五、如何更高效的记忆

  1、所谓记忆术就是任何能让我们更容易地记住某种特定信息的简单技巧,这种技巧的形式多种多样:韵律、缩略词、心理意象等。因为我们的记忆天生爱联想。记忆是大脑中一张巨大的记忆片段网络,记忆术的作用就是在这张网络上建立更多的连接,这样就把更多的信息联系起来,加强了记忆。建立联想记忆网络的同时再建立起多种感觉的记忆,不但能使记忆牢固,而且能使这个记忆网络的存储时间尽可能地延长。

  2、记忆技巧的核心原则:通往记忆的道路越多(有关联的联结越多),当我们有需要时,回忆起某段记忆的速度就越快,可能性就越大。这实际上是大多数记忆技巧的核心原则,我们得把事物放置在某一情境中,使他活灵活现,而又荒诞不同。

  3、怪诞效应:指的是我们都有记住不寻常事物的倾向。怪诞效应是记忆研究中一个极为合理的发现,它存在于许许多多的记忆加工任务和编码延迟过程之中。怪诞效应能其作用的原因之一,就是它与普通会形成强烈的反差。

  4、 记忆宫殿:也叫做轨迹记忆法,就是利用一个我们已熟知的地方为依托,来建立各种联系。这种记忆术的典型特点,就是我们得首先清清楚楚地记住一个房子,也就是我们的“宫殿”,包括想象出飞航具体的布局,以及每个房间都是怎样装饰的。然后,我们就把这以真实记忆当做储存其他记忆的“地方”,就像是建造出一个虚拟的记忆世界,然后在里面储存各种各样的真实记忆。当我们想想自己行走穿梭于这个虚拟的世界中时,我们就可以一边想着“我现在要把这个记忆放在这个地方”,一边把许多“事物”留在里面。

  《记忆错觉》读后感(四):把记忆肢解,我们是为了更好的遗忘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曾经在他的自传体小说《说吧,记忆》有一句到我现在还记得的话:“摇篮在一道深渊上晃动,而常识告诉我们,我们的存在只是一道短暂的光缝,介于两片黑暗的永恒之间。”

  最近看了一位在英国大学教授犯罪学和和心理学的美女作家的书,她叫茱莉亚·肖(Dr.Julia Shaw),这位出生于1987年的伦敦南岸大学的老师,被引进的中文版书叫《记忆错觉:记忆如何影响了我们的感知、思维与心理》,这位以记忆为研究主题的教授,真的是让人把“记忆”这件事的面目弄得面目全非,令人大开眼界。

  之前我有一个每年都要想一遍的情景,就是记得一年夏天,七八岁光景的时候,我和我的表哥到野外玩耍,后来看见一潭碧水,貌似能游泳,于是我们就脱光衣服,就下去游泳了?或者是没下去?抑或这只是我童年时期的一个梦,我完全已经分不清了,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我隔一段时间就能想起这件事,看完这本书,我基本是知道了为什么这个情景一直像幽灵一样经常出现在我的记忆中。

  茱莉亚·肖博士对这种类型的记忆的解释是,作为记忆,我们一般认为都是靠谱的,但是根据一系列的科学实验和更大人群的光谱调查,我们在记忆中,或者我们人类在进化的过程中,虚假记忆会不断侵蚀我们的大脑,一件事情,假如在我们5年后描述和10年后的描述中,会存在很大的差别,还会因为这种事情身败名裂,比如美国著名战地记者的布莱恩·威廉姆斯,2003年,他因为在伊拉克战地采访的时候坐的飞机被击落,但是他没有受伤,在接受NBC著名的主持人大卫·莱特曼采访的时候,2003年描述的细节和2005年描述得细节,已经千差万别。

  关于我的记忆,肖博士的解释是,记忆在某种特定的具有强烈环境属性的影响下,记忆会被“入侵”,也就是说,那潭水是真的,因为去年夏天我回家的时候,我还专门去看了,到夏天的时候,这潭水因为排水不便,便会在一个低洼处形成一滩水,不是很深,我和我表哥也去过那里,这个也是真的,因为我和我的表哥确认过这件事,但是我们是否下去过游泳,这件事,倒是回忆起来,各有不同,但是看完肖博士的这本书,我基本确定,我们下去过,只是下去后没有游多大会,就上来了,具体事怎么判定的,我想这本书里面的细节和技巧,是会让任何一个人受益匪浅的。

  《记忆错觉》这本书给我感触最深的就是,我们作为这个星球上自认为最高等级的生物,却在进化的过程中,我们发展了高度发达的大脑,这是我认为我们最有优越感的事,也是我们在生存的竞争中收益最多的器官,但是这个令我们很有优越感的器官,却也是我们人类最多被收到欺骗的,或者我们绝大部分困恼来源的地方,一条狗,一只猫不会想狗生,猫生的意义,它们只知道当下吃饱,睡足,想看你一眼就看你一眼,不想看就不看你,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人类却要担负更多的意义:我们从哪里来?我们为什么会是这样?北京的房子这么贵,什么时候她妈的能买得起?如何跟花枝招展地吸引异性.......这些无厘头的问题。

  记忆赋予我们生活的意义,但是它带给我们的负担有谁真正评估过,我们只是主观的乐观,客观的遗忘,在记忆过程中,我们最多的是遗忘,肖博士用这本书把我们的记忆,把我们大脑来了个大手术,得出的结论是:谁他妈的也别牛逼,你记忆中的牛逼都是和你的傻逼联系在一起的,并且,傻逼的地方要远远大于牛逼的地方。

  《记忆错觉》读后感(五):真真假假的记忆王国

  一开始就被这本书的名字吸引住了,心理学、大脑研究乃至犯罪心理学对我都有巨大的吸引力,更何况是兼具了感知、思维与心理的我们的“记忆”。我在很久之前就在某本书中看到过一个有趣的现象,并深感惊奇:在一个人面前反复放送一些照片,其中有一张是一位父亲带着孩子在绿油油的草地上奔跑。另一张图片是绿草坪上空飘着红色的氢气球。过后让大家回忆看到了哪些图片,并在一些图片答案中进行选择,很多人都误选了“绿草地+父亲孩子+红色氢气球”的图片。这是典型的记忆错觉,大家的记忆出了问题,自动将两幅图合成到一张图中了。这和我们的潜意识有关,更和记忆的特点有关。

  而本书,就详细介绍了记忆如何影响着我们的感知、思维与心理。

  “记忆本身就是一种创作的过程,每段记忆在被重复回忆起时,都会被微妙的改造。最安全的记忆、从未被污染过的记忆,只存在于那些罹患了遗忘症的病人的头脑中。”这就是大脑的奇特之处,也是记忆的神奇所在。本书通过大量的案例和研究,运用浅显易懂的语言,结合生活中常见的经历,提出了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让我们对很多事物重新认识,循序渐进地揭开了“记忆”的神秘面纱。

  记忆与成长

  刚出生的婴儿虽然不是完全没有记忆,但身体机能还未发育完整,因此在两岁以前几乎是记不住东西的。多年以后,倘若他说出自己出生的过程,两岁以前种种的经历,几乎不可信,这些所谓的记忆,大多是从别人的口中听到,或是一些影像中看到,这并非是他的记忆,而是一些“虚假记忆”。我依稀记得小时候妈妈给我指点灯叫我说话的场景,可现在我已经不能确定那是我真正的记忆,还是仅靠妈妈平日跟我回忆小时候场景而产生的想象了。

  记忆与潜意识

  睡眠是我们增强记忆、重组记忆、改变记忆的一个重要方法。让人们好奇的催眠能重新唤起记忆吗?很多人以为可以,以为只要催眠师经过催眠,我们就能想起曾经的记忆,但此书中,作者通过研究,证明了催眠并不能唤起记忆,很多人也许被误导了。记忆根据过去的经验,告诉注意力哪些才是重要的信息;注意力给记忆做出反馈,更新我们对于世界的内在认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记忆也随之发生改变。一个人还可能对自己没做过的事情产生虚假记忆。作者通过科学的试验,发现竟然可以植入参与人员未曾有过的记忆。这个发现令人震惊,同时这个结果,也会对审讯嫌疑犯有着重要的启示。这也就意味着更多虚假存在的可能性。

  记忆与生活

  记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为什么说是媒体塑造了我们的记忆?所谓交互记忆,像我们网上的互动一样,是一种共同形成、更新、存储的群体性记忆。在生活中,网络已经成了“交互记忆”的一种主要形式,就像我们动不动就“百度一下”,记忆只不过被我们存储在了外界。另外,生活中我们离不开合作,而同伴的存在到底是促进还是阻碍一个人的记忆,取决于他们一起合作进行回忆时的效果。等等等等,生活中有关“记忆”的例子数不胜数,到底是生活改变了我们的记忆,还是记忆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呢?

  记忆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但在记忆的王国中,到底哪些是真?哪些是假呢?只有完全了解记忆的科学原理之后,我们才能知道怎样避免产生这样或那样的记忆错觉,并且如何利用有效的记忆术提升自己的记忆力。与此同时,记忆错觉的科学原理也向我们抛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我们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真正地了解自己?此书是对人类大脑的一次深入洞悉,更是和心灵的一次深入交流,它启发着我们去反思自我、认识自我,让我们的记忆王国中避免“误入歧途”。

  《记忆错觉》读后感(六):剖析与判断,当理性支配感情,你的决定一定是正确的吗?

  在欧美电影界,记忆和错觉一直是热门话题。从记忆裂痕到记忆碎片,从人格分裂到变态杀人,从恐怖故事再到职场变态,人人都有不为人知的一面,智商与情商的较量中,有的人偏好理智,有的人倾向放肆。法制约束的是表面行为,人的心理和思维是否健康,多数人无从判断。没有人会真心觉得自己“有问题”,当然所谓问题也不见得真的是“问题”。我们需要有一个参照标准去判断和考量在平均的人格和行为上,我们到底是受什么支配。心理学家的话题太深,我们难懂,看一本略微烧脑的书还是有助于人生的价值判断的。记忆错觉这个话题很让人有所联想。仿佛小时候吃过的糖的味道有可能是错觉,水蜜桃其实是荔枝?我们所得到的信息都是一个个古人或者前面的人传达给我们的意志,或许某种直觉和记忆,正在抵抗某种被动接受的情形,再或者,每个人都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真相。似乎上升到哲学了,其实很简单。100年的存在而已。想搞懂错觉,先从读一本书开始。

  《记忆错觉》读后感(七):记忆空间

  林亦霖

  多年前的《盗梦空间》打开了一扇想象的大门,在入睡后,进入他们的梦想,来影响白日的所思所想。片尾那旋转的银色小陀螺,留下无限遐想。

  人们常说“朝有所思 ,夜有所想”,甚至很多时候,你突然到一片陌生但又很熟悉的地方。陌生在你知晓自己从未至此,熟悉在你感到自己曾经来过。当感官发生错觉,这时,就是记忆出现了错觉。

  你可以试想下人的记忆如鱼那般短暂,你刚刚记得一个陌生人的名字,转身后,挠挠头,心里低喃:他叫什么呀?怎么没印象了。再稍微走远点,哦,原来我不认识他,怪不得我不知道他的名字。你也可以想象下,人的记忆如果牢靠,身边大小事都记得下来。他骂你一声,你还他一句,一整天的好心情都被这些琐碎的事情弄糟了。

  太好的记忆,太糟的记忆,对人来说,都不是一件好事。记住该记之事。遗忘该遗忘之事,这就是记忆的神奇之处。当然,一如,最先提到的梦境,看似和记忆尤千丝万缕的联系。但两者有本质的区别,梦境是虚构而成,记忆有一定根据。但,若梦境太过真实,便给予记忆暗示,很多人错把梦境当为现实,或者认为梦境是即将到来的现实。

  《记忆错觉》读后感(八):记忆或是大概率事件

  生活不是我们活过的日子,而是我们记住的日子,我们为了讲述而在记忆中重现的日子——加西亚*马尔克斯 看了一半,是本好书。里面有一点也比新奇,以前大学教科书中和课上老师也说神经元是不可再生。而书中提到海马会定期产生新的神经元。新的突触是记忆的另一次提取删除整合。记忆本身就是一种创作过程。说到光影遗传技术能控制海马的记忆。人的记忆或可想像成芯片。黑客帝国没看过,以前觉得盗梦空间的时空颠覆与记忆翻转有些超科学。 但细想下,人的记忆无非是外界刺激的产物,而人接受外界的途径无非是眼耳鼻口,其中眼占了大部分,而这些途径就是声波光影。 声波记忆的复制理论上可行,但是我觉得记忆的发酵过程有一定轨迹但是充满不确定性。像是一个微观的粒子空间。人的记忆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主观因素是否存在不确定性或说不可控,记忆或许只是个大概率轮廓,如说是的说,大胆猜测那么记忆的复制的准确性也是大概率的事件而已。

  《记忆错觉》读后感(九):总在真假之间切换着打滚.

  从第一章说起吧.

  由于婴幼儿的大脑还没有发育出能够形成并储存较长时间记忆的功能(但这个时期是很重要的成长期,哪怕早期童年记忆无法维持到成年).因此你不可能记得自己"出生的过程".

  而你觉得你记得,是因为记忆的"虚构"和"来源混淆".由于这两个过程,我们会把自己的想象认定为真实发生的时间,把别人提供的信息内化为我们过去经历的一部分.极端的虚构是:一个人通过引导想象而诱导另一个人产生虚假记忆.

  增强记忆的一个方法:记忆群组.在这里要引出一个概念:元记忆.即一个人对自己记忆系统的认知,包括对自己记忆量大小的认知,对提高记忆力方法策略的了解,也包括监控自己的记忆,分析并确认记忆可信度的能力.(这个元记忆怎么理解呢,举个例子,你可以把它理解为XX行(此处理解为记忆)说我们去年放出了天量信贷,经济形势一片大好,你产生怀疑然后就去问央行(元认知),然后央行告诉你,我他妈就没开动过印钞机哪有钱放出去?这傻逼撒谎呢.)

  接下来第二章.

  我们感知世界的时候,经常基于过往的经验来进行有根据的推测,这是我们得以生存的必要技能.(此处就引发出了"非常规事件"(本来可以用黑天鹅来代替,但我觉得这词被用烂了,而且好多人提起黑天鹅来脑袋里第一反应是2012大灾难片的感觉.)的发生会极大程度地改变我们的推测)

  过往经历的记忆不但影响我们对一个人行为的预估,而且会更多地影响我们对世界如何运作的理解---重力,维度,可能性等.此处开始画重点,微博上有个我一直关注的人叫Horacex. 他在今年有过一篇文章叫<NEW BREED>,里面有提到这么几句:人的一切过往,会体现在未来的选择里,质疑这些选择,等于与人们过往为敌,而你总会输掉与历史的战争.那怎么办呢?他同时提出了解决办法:生存于未来,而非过去——以规划与实现未来应发生的事件为主要进程,当下次之,减少盘桓过往的比例——是微妙不可言说的生物进化.

  记忆清晰的事件都包含着情绪和感情(但有阈值.过犹不及),压力水平和兴奋水平对记忆储存以及回忆能力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记忆收到外部和身体内部不可控因素共同作用.

  一个守时的方法:估算单独做一件事需要的时间,同时加上事情之间切换和衔接所需要的缓冲时间.

  我们保留最多的是青春期和二十几岁的记忆(跟自我意识出现的时间有关).因此也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青春期类型的文化产品其实是老少通吃的.....

  再来第三章.

  这一章基本全是生物学名词简介.

  混淆记忆是大脑能够改变,学习,推理的副产品.

  神经元可塑性是拥有记忆的根本原因(记忆以网络形式储存于大脑中).

  每次回忆的过程都是记忆被有效提取,检查,重建并重新储存的过程.

  海马体是大脑中形成新记忆的关键部位,是唯一一个定期产生新神经元的地方.

  第四章.通过HSAM人群来说明"遗忘"的重要性.

  第五章.

  注意力是形成记忆的先决条件.

  我们需要某种形式的注意力才能制造记忆,而睡眠对巩固和增强这些记忆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另外,婴儿智力开发视频.睡眠学习以及催眠和潜意识信息这些手段能够影响我们,这些都是虚构的幻想,而非现实.

  第六章.

  优越感错觉:过高估计自己正面和积极的品质,同时低估自己负面消极的特质.

  幸存者偏差,了解不对称假象,三者共同造成了过度自信.

  前瞻性记忆是我们记得在未来某个时刻要做某件事情的记忆,它帮助我们严格执行目标,完成对未来非常重要的事情.(别太相信自己的记忆力,学会记录来帮助自己.)

第七章.

  当某事的初始记忆不是语言,用语言重复描述该事物非但不能加强记忆,反而会削弱记忆.如果初始是语言形式,则会强化.

  对于患有潜在创伤性事件的人,就让他们明白,不论他们什么时候需要你的支持和帮助,你都会及时出现就可以,如果他们觉得需要谈谈,那就让他们去诉说,千万不要强迫他们开口讲他们不想说的事.千万不要强迫他们开口讲他们不想说的事.千万不要强迫他们开口讲他们不想说的事.

  第八章.

  论述了社交媒体对我们的影响,以及社交媒体根据大众喜好而有选择地强化我们的某些记忆,使某些记忆显得比本质上更"有意义",更"值得纪念"-----这些都会扭曲我们的"个人现实".

  我想到了微博情感八卦明星绯闻诸如此类种种.

  对了,大脑虽然具有可以瞬间调动起来的思维灵活性,但这种思维灵活性只允许我们同一时间只做一件事,所以你不可能在同一时间完成需要专注,记忆,思考的有意义的多任务.

  第十章.

  没有能够令人信服的证据可以证明工作记忆训练能提高我们的整体认知能力,(又怼了一次工作记忆训练).

  我们从有记忆的时候,就掌握了一些记忆术.通常来说,越奇怪的事物我们记得越牢固.而且通往记忆的道路越多(有关联的联结越多),当我们有需要时,回忆起某段记忆的速度就越快,可能性就越大.

  在理解了记忆的可塑且不稳定性后,就不要再对自己的记忆能力过于自信了,而是要脚踏实地做出对自己更加有利的决定.最后还是提出要活在当下,不要太看重我们的过去.

  好了,前面几章的重难点都写下来了.接下来,重头戏来了,我们来看第九章.

  开文先下个定义:善于怀疑与善于批评是不一样的,一个热衷批评的人会积极地从一段论述中找出错误和瑕疵,而善于怀疑的人会同时为自己的假设找支持依据和反对依据.

  这一章讲什么呢,讲的就是幼儿性侵.除了 Gerald Amirault 的案例以外,还提到了" 撒旦恐慌"----20世纪八九十年代美国对托儿所性虐待产生歇斯底里式的恐慌.

  当然我比较赞同的是下面这些:

  我们很多人在看待涉嫌虐待的案件时,经常会犯一个逻辑错误,那就是总认为Where there is smoke there is fire.人们每每说出这句话时轻率武断的态度,总让我不寒而栗.我不禁疑惑,说出这句话的人脑细胞是如何运作的,才会让他以为这种想法就是现代的"公平正义"啊.他们把"无罪推定"曲解成了"有罪推定".请记住,暗示性诱导的提问方式的确会使人产生恐怖的虚假记忆.另外,当处理儿童性虐案件的时候,特别是当案件中出现了匪夷所思的细节而犯罪证据又不充分时,我们就必须分外谨慎起来-----因为这种情况显然表面存在虚假的创伤性时间记忆,因为这种虚假的创伤性记忆太像真的,所以遇到此类案件的时候,我们往往会被本能的情绪反应牵着鼻子走,而不愿意听从理性的声音.

  当然我国的回应方式也特别魔幻.

  写到这里,突然不想写了.那就不写了.

  以Horacex的一句话结尾吧:学会保护你珍贵的不知情权.

  《记忆错觉》读后感(十):在记忆的认知路上我们到底了解多少 —读《记忆错觉:记忆如何影响了我们的感知、思维与心理》

  文:竹外疏花

  一个人若是没有了记忆,应该怎样去生活?一个人若是想要提高记忆,又有哪些方法?我们以前所熟知的记忆真的就是那样吗?比如:记忆是绝对可可靠的吗?记忆是不能更改的吗?

  作家茱莉亚在本书中对此做了详细的介绍。她提出许多新的观念,如:记忆是可以被误导的,有时候我们甚至还会盗用他人的记忆来说服他人……

  读完本书,你会明白这样一个事实,记忆并不完全可靠,它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我们的感知,思维与心理。

  书共有10章,分别从记忆的真实性,记忆的感知过程,记忆的歧途原因,记忆的真实性,记忆的行程过程,记忆的自信原理,记忆的缺陷,记忆塑造来源,记忆的错误证明,接受记忆错误的理由等10个方面来展开。

  作者语言生动活泼,论证充分,所有的结论都是在心理学、生理学等科学家的多方研究下得出。

  比如作者提出的观点:正是由于大脑不同部分储存的记忆片段相互关联起来,我们才会有一段完整的记忆;我们的记忆是自带遗忘功能的。遗忘是一个很美的极致,修剪掉多余的神经元联系,让大脑更高效地储存更重要的信息。

  书中的内容通俗易懂,它纠正了我们之前对记忆的认识。让我们知道记忆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它可以因为媒体或他人的因素而给当事人照成错误的记忆。让我们明白记忆原来也会说谎。

  本书最大的特点是,读来不枯燥乏味,反而活波有趣。比如就第十章《神奇的怪诞效应》一文来说。

  文章第一段提出一个现象:越奇怪的事物我们记得越越牢固,或者可以说,最不可能的组合一般最能促进并保存信息的记忆。接着举一句话来说明:“千万别想象一只粉红色的大象。”

  粉红色的大象,一下子就让你有了画面感。作者是想让你记住粉红色的大象吗?不,作者告诉你,她只是把它当个例子,来说明不常见的事物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记住事物。

  她在文中解释:“看到我在做什么了吗?我正在用一个记忆手段来你让你记住——记忆手段这回事。”

  这是不是很有兴趣?很幽默?接着,作者又举了心理学家杰拉奇的“怪诞效应”实验范例,通过这个范例证明怪诞效应会与“普通”句子形成强烈反差。

  为什么会这样呢?

  作者说把大脑想象成一张巨大的记忆片段网络,便可理解。担心读者没看懂,她用“沙发,蓝色,凯文”三个词来举例说明,如何才能记住他们?用怪诞效应的原理,可以直接说:凯文坐在一张带霓虹光的巨型蓝色沙发上。

  这样一来,读者恍然大悟,这就是怪诞效应呀!

  最后,作者在文后总结:建造一个“滑稽的、超现实主义的,难忘的记忆宫殿”是提高记忆的有效方法。

  你看,怪诞效应在作者的描述下,自然地就进入了读者的内心。

  而整本书读下来,也完全是这样。让人在轻松地阅读中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收获。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