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痛点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痛点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4-10 21:3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痛点经典读后感10篇

  《痛点》是一本由马丁·林斯特龙著作,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49.00,页数:34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痛点》读后感(一):小数据VS大数据

  记得读大学时候学习SPSS,老师说用这款软件进行分析,数据量必须足够大,否则会影响分析的准确度。等参加工作了,心里想着终于可以用SPSS一显身手了,可是发现实际工作中并没有那么大的数据。当然,这也许与我从事的工作有关,没有海量数据所谓的专业数据分析软件还不如EXCLE好用。近年来大数据逐渐被人们重视,对大数据的处理分析人员也很吃香。但是在传统的工作中大数据、数据库还未实现,我们经常在说数据分析、数据分析,其实分析的根本不是海量数据,只能算小数据。可是小数据应该怎样分析,市面上关于这方面书籍还真不多,不过《痛点挖掘小数据满足用户需求》这本书算是针对小数据比较实用的书籍。

  现在商场做动线分析、客流量分析会用到一款检测软件,这个软件是在商场各个入口、电梯口安装监测设备,对经过顾客进行数据统计。通过这个设备我们可以获得各个口的进出人数,然后可以根据客流量来分析在哪个时间点在哪个位置举办展位活动效果会更好,也可以分析出哪一天的的客流量最大由此判断是否与营销活动有关。虽然这个装置可以让我们获得相对而言的大数据,但是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后并不能全部得到我们想要的结果。大数据更多的是反应出一种趋势、一种现象,而要对这背后所隐藏的现象进一步抽丝剥茧,还需要我们在现场实地考察以及对消费者调研,这个时候就显现出小数据的优点了。

  《痛点》这本书可以说是对我们实际遇到的问题进行的最真实写照,只不过作者进行的小数据分析更加细致角度也和我们以前的有所不同,比如如何改变麦片的包装以获得更好的销售,如果按照我们以往的方式,分析该麦片的销售数据、陈列摆设、导购员走访等等并不能找出问题,作者进入了印度消费者的家庭,通过对婆媳两代人的访谈、陪同购物、家庭访问等等终于找出了问题的所在成功改变了麦片的包装获得两代人的认可,重新实现了销售业绩增长。这种对小数据精细的采集和分析是海量大数据难以实现的,而这种方法所却得的效果确实事半功倍的。

  在实际工作中,不管是大数据还是小数据,只要能为我们提供分析、处理工作的依据就可以学以致用,大数据用于分析趋势、小数据找出问题,大数据和小数据的完美结合一定能解决问题。

  《痛点》读后感(二):痛点书评

  谢谢推荐

  挺好看的。一个个独立故事记录从需求到问题和答案再到解决的探索,所呈现的大海捞针、贴标签和跳跃性,挺爽的。

  这些故事展示了,统计不是万能的,AI不能替代人类思考商业越来越依赖于对情绪放纵控制…… 哈哈哈。

  关于内容:大数据是资本权力特权,小数据是强者捷径。强者之强,在于近乎直觉的洞察,以散落的事实细节创造故事,并把这个故事卖给客户、消费者或读者。只做好最后一项,差不多罗胖了嘛。

  关于写作手法:很专业,叙事如同高票房电影。先以重手笔表现挑战难度带领观众入戏并催生好奇,再突然灵光一闪或细节凸显,可能插入过往经历使茫然到解决的过程更加自然,最后对落实简略带过。名侦探柯南叙事手法也是这样的的哈哈。

  挺好看的。一个个独立故事,大体按照思考过程,记录从需求到问题和答案再到解决的探索,所呈现的大海捞针、贴标签和跳跃性,挺爽的。

  这些故事展示了,统计学方法不是万能的,人工智能不能替代人类思考,还有解决了基本生活之后商业越来越对情绪的依赖、放纵和控制…… 哈哈哈。

  关于内容:大数据是资本和权力的特权,小数据是强者的捷径。强者之强,在于近乎直觉的洞察,把散落的事实细节联系起来创造符合逻辑的故事,并把这个故事卖给客户、消费者或读者。倒也不是缺一不可,只做好最后一项,就差不多是罗胖了嘛。

  关于写作手法:很专业,叙事如同高票房电影,值得翻译研究结果时好好学学^_^轰轰烈烈却仿佛漫无目的地挖掘(观众入戏,感叹这怎么办呢),独辟蹊径又合乎情理的发现自然地蹦出来(哇!原来这么简单!符合我直觉耶,我怎么没想到),简略带过的落实(大家都希望金点子迅速拯救,没耐烦看组织内外的摩擦抵触)。

  《痛点》读后感(三):小数据皆示大数据

  《痛点:挖掘小数据满足用户需求》| 张玥解读 关于作者 马丁·林斯特龙是世界知名品牌营销专家,是迪士尼、百事可乐、雀巢、红牛等多家著名企业的品牌顾问,他曾经入选了美国《时代周刊》评出的“全球最具影响力人物100强”。2015年,在一项涵盖三万名营销人员的独立调研中,林斯特龙被誉为全球首席品牌营销专家。 关于本书 当大数据日渐成为分析用户需求的依赖时,马丁·林斯特龙却提出了相反的看法,他认为当营销涉及到人的习惯时,大数据通常并不准确,反而是能体现人的信仰兴趣、习惯、情绪等内容的信息更具说服力。由于往往暗含人的共性,这些数据仅需要通过对极少数人的观察,就能凭其得出结论,进而影响营销策略,因此它们被称作小数据。林斯特龙通过大量亲身经历的案例,解读了如何以小数据理论改变营销趋势。 核心内容 在大数据风行的时代,为什么世界知名营销专家反其道而行,提出了小数据理论?什么是小数据?怎么搜集和分析小数据,并据其得出与直觉大相径庭的结论,从而使陷入困境的营销一举转变颓势?本书结合丰富的案例,详解了一套“7C法”,通过7个步骤勾画了小数据理论的应用过程。 点击查看大图,保存到手机,也可以分享到朋友圈 一、什么是小数据,它有什么特点? 1. 小数据是能呈现我们真实内在的个人化信息; 2. 它不一定是数字,但比数字更能反应个体特征; 3. 它经常可通过对人的细节观察得到; 4. 它的样本小,可能只需要搜集几个人的信息就足够。 二、为什么小数据能揭示大趋势? 1. 它注重情感心态,不像大数据那样冷冰冰; 2. 它能暴露顾客潜在的欲望,满足他们未被满足的需求,这就是小数据理论的操作原理; 3. 潜在的欲望暗示人的真实自我,容易触发消费需求。 三、小数据改变营销的关键步骤:7C 法 林斯特龙在这本书里,为小数据理论设计了一个完整流程,其中包含了七个步骤,每一个步骤都用一个单词代表,由于这些单词的英文开头都是 C,所以他把这个框架称为“7C 法”。 1. 搜集,就是搜集和顾客有关的习惯、兴趣、感受等信息; 2. 线索,就是寻找能呈现顾客真实自我的细节; 3. 连接,是寻找到顾客大致的情感缺口是什么; 4. 关联,是去发现顾客的情感缺口第一次出现,是在什么时候,是由于什么引起的; 5. 因果,就是确认小数据促使顾客产生了什么样的情感; 6. 补偿,指的是从顾客的情感中,发现他们没有被满足的欲望,对此进行补偿; 7. 观念,用创意设计出可以操作的补偿办法,来满足顾客的欲望。 金句 1. 大数据只看重对信息表面的分析,不太关注信息背后所包含的情感、心态,有时就显得冷冰冰的,难以真正触及顾客的需求。所以作者认为,小数据更能揭示大趋势。 2. 通过一些微小的线索,发现人们的欲望,满足他们未被满足的需求,这就是小数据理论的操作原理。 3. 人通常由两个自我构成,第一个是理想化的自我,就是我们希望别人看到的样子,另一个就是真实自我,与我们的欲望有关。而显示真实自我的线索,通常都隐藏在比较隐私地方比如说冰箱、衣橱。 4. 把小数据串联起来,寻找线索的过程,就叫链接。作者认为,寻找这些线索,就是寻找顾客的情感缺口,看看他们的情感中缺少什么,富余什么。 5. 小数据的本质,是要指出人们有什么欲望没有得到满足,然后对此进行补偿。 6. 当我们发现顾客的欲望,想要进行补偿时,通常需要创意去制造惊喜感。

  《痛点》读后感(四):不能当畅销书作者的福尔摩斯不是好营销

  前几日,我搭乘地铁习惯性划拉手机。在朋友圈挪移的一个瞬间,我忽然决定放下手机,就像早上迷糊的大脑里窜过一个念头,于是决定醒来一样开始观察身处的车厢

  然后发现一个熟视无睹别致情景:把身边有同行者或者睡着的人除外,整个车厢目力所及,除了一个刚刚上车的外国盆友,其他所有人都在盯着自己手心里那个几英寸的方块。左边一个套着粉红手机壳背着MK包的女士正在被屏幕里的范湉湉逗得咯咯直乐,左前方一个长大衣露着脚踝的黑衣青年正在微信里和人讨论一个雕塑的要价和清明的放假感悟,他们的左侧一个发型蓬乱微锁眉头的大个子男青年正在细细看一本电子书(字太小看不清具体内容)没有人注意到我的伸长的脖子、前倾的身体,还有肆无忌惮目光,好像有一个透明的结界,屏蔽了那个方寸之外的所有信号

  我开始好奇,他们其他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他们目前和手机的这个相处在接收什么又在阻挡什么?为什么他们要神出当下的这个空间?又为什么流量来往的数据后面的世界更吸引人?而我就在刚刚的那个瞬间之前,又是为什么习惯性拿起手机呢?

  而我所以开始当个偷窥的变态,多亏这本《痛点》。它给了我偶然清醒的这么一瞬间,来思索这些问题。马丁在这本《痛点》里说:“观察的习惯就象写信一样,是正在消失的艺术部分原因在于,现在我们一独处,就埋在手机里,无心观察周围的世界。说实话,即使没被手机里的数字产品吸引,我们大多数人也不喜欢周围的线链。而且,如果一条线索就能解开全部线索呢?”前前后后,他对“埋在手机里”这个习惯的吐槽大约出现了三四次。而很显然,对于他人的兴趣,和基于这个兴趣的观察者的站位是他认为可以替代这个习惯的更优选择

  马丁在前言里自述自己是一个从小囿于疾病,必须总是呆在病房里的孩子,于是除了乐高,另外一个帮他打发了更多独处时间的游戏就是观察:同病房有另一个孩子总是在某一顿饭把食物撒得到处都是,常顾病房的两个护士有一个在情绪不好的时候关门的声音特别重……后来这个观察延伸到走廊和走廊上可以看到的公交车站。

  在我们不知道别人在观察我们的时间地点,我们在散发着意识之外的情感需要,可能是我们的爱也可能是我们的怕。而马丁根据希区柯克绿色剧本(满足观众感性需求)和蓝色剧本(满足观众理性功能需求)的切换。让他可以从俄罗斯和沙特家庭里的冰箱贴,看到在保守政治文化背后对于其他文化类型化的向往,进而推导出给沙特的大商场铺陈上水元素对于消费者的吸引力;又或者从印度婆婆儿媳妇对于色彩不同偏好上,看出她们对于天然和健康定义区别,进而根据她们购物时候视角高低设计出同时符合两代人的健康观念的包装;还有针对美国公共场所对于无攻击性的圆形的大量使用,窥探到美国人在政治正确失去自由归属感……而所有这一切,初初看像是从一堆堆满悬念的问题里,自然而然引导神奇的结论进而促进消费者进行消费。

  而用这一套推理模式娴熟也最著名的那个先生,不是应该住在贝克街,忙着追击犯人吗?而我们谁都知道,即使看一千遍《福尔摩斯探案集》,也未必在现实生活里可以真正发现一个杀人犯。《痛点》让我略略有点疑虑的地方也在这里,在七章相互关联漂亮的案例里,我们看到了线索也看到了独特的结论,但是这种类似直觉一样推理的能力,真的很难在最后一章那几条规则学会。毕竟作者本人可是有幼年病房经历的加持呢。

  不过换一个角度想,在言必称大数据的今天,作为一个非数据从业人员,每一个人可以拿到的数据,虽然横竖看都是沧海一粟,但是我们自身就是一个小小的样本,代表了一波人,完全可以作为小数据的基点。我们投注在自己衣食住行品牌选择上的期待和标榜、欲望和习惯,也都在代表一波人。而对于身边的人们共情式观察能力的培养,也有利于我们更快捕捉到他们的需求和反应,而这一切确实是理性且天然带有用户自我美化需求的大数据偏差不能替代的。

  更何况,即使没能学会用这个杠杆撬动几个人,借着马丁的眼睛偷窥到世界各地文化之下人们的生活和他们藏在自己生活之后的欲望,也是很愉快的阅读体验

  《痛点》读后感(五):定性研究发现用户痛点

  第三章、第六章和第八章内容可以重点阅读下,便于掌握作者在全书中传达的思想观点。通过小样本深入的观察和访谈,了解用户未表达出来的需求和痛点。人种学或说人类学研究方法,在我目前经历过的商业公司里使用的较少。全书内的其他章节,能看到作者对世界各地人们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描述,但是对于如何从宏观的人类行为、认知、动机的表现中,推导出如何在商业领域内的应用描述不是很详细。我的感觉是从用户的行为表现到商业的解决方案可能有多种解决方案。且书中描述的解决方案并没有和用户的行为表现结合紧密,相同的一套解决方案在多种用户行为中均可以使用。从非常宏观的文化、人类需求到商业世界中的解决方案,如在金砖四国中发现创业的新方法、改善超市的营收、提升减肥会所的复购率、和巴西啤酒品牌改造升级的关系不密切。

  《痛点》读后感(六):人的需求与体验

  1.一个人,TA有自己私人的习惯、喜好和情绪。这些信息隐藏着还未被满足的欲望。 2.这一个个小群体的隐藏欲望,就是一个个商机。 3.去问、去观察、去记录,顾客有什么习惯?有什么兴趣?有什么感受?生活中一个物品的摆放,一个动作的抉择,顾客的生活细节是怎样的?还有什么情感没满足不痛快? 4.用户的内心情感、用户的生活细节、用户与你的产品相处互动时点点滴滴,全都记录下来。只有真正“看到”用户与产品,才有优化体验一说。

  《痛点》读后感(七):窥斑知全,做未来的看门人

  大数据自从被提起之后直到今天都是一个很火的话题,言必称大数据。张口不谈大数据就如同远离了第一线,跟不上潮流。凡事只要大过了之后,心里才会感到踏实。在大数据的泥牛俱下的时候看到一本以小数据打头的书,无论如何都会感到心头一亮。

  整体上而言《痛点:挖掘小数据满足用户需求》这本书其实并不是一本专门讲述小数据的书,甚至有些打擦边球;而是一本关于营销的书。如果你非要把它当成一本讲小数据的书也未尝不可。

  每个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这就决定了人们不可能了解到所有的市场上的信息。于是就自然而言的面对一个信息抉择的问题。不管是大数据也好,小数据也罢,其实所要解决的都是这样的一个问题。怎样窥一斑而知全豹;怎样通过对市场的信息的处理来指导后期工作,就是《痛点》一书所要解决的问题。稍微对营销有所了解的人应该都会知道“二八法则”。大致上就是说百分之二十的客户创造了百分之八十的销量,或者百分之八十的利润。对于整体来说这百分之二十就是关键的小数。那么怎样从这百分之二十中提取数据,进而指导整个市场的战略,就是这本书的关注所在,也是本书英文名“Small Data:The tiny cluse that uncover huge tends”的题旨。换句话说就是掌握住了小数据,才能做未来的领路人。

  在书中作者并没有从理论讲起,而是通过几个大的案例构成了全书。在这几个案例之中又穿插了小的案例进行讲解,时间和空间的跨度有时候还真的挺大的。作者通过自身的行为来展示如何贴身的观察和实践小数据。

  比如观察沙特的冰箱贴。再比如对于印度的婆婆和媳妇的问题上,作者通过观察得出这样的结论“从一位印度婆婆的角度看,几乎所有东西的边缘线条都是模糊的。她唯一能看清的就是颜色…她最不能区分的两种颜色“天然棕”和“新鲜绿”,是儿媳们偏爱的。”这些看似不起眼小数据最终帮助作者设计出了一款让婆婆和儿媳都讨喜的产品。这样的一些例子在书中俯拾皆是。

  其实,通过作者的一番讲述下来,不难发现——这些小数据就是人们在生活中所流露出来表明其群体归属的蛛丝马迹。

  讲述最后,终于如你所愿,作者提出了一个7c框架,搜集、线索、连接、关联、因果、补偿和理念。对于这个框架作者并没有用太多的语言去描述它,或者说是有种一笔带过的感觉。其实看起来这个框架也挺简单的是不是?

  就像作者笔下的小数据一样,商机就存在于贴身的地方。而未来其实就在那些不经意的当口。

  《痛点》读后感(八):洞察用户,击中痛点

  这是个数字时代,自世界进入“现代化”,技术也伴随着加速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诞生了许多技术,如大数据、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后两者还无法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虽人工智能在浅显的方面已开始运行,但技术并没有完善,还有着许多的缺陷,如果人工智能真正运行都现实生活中,标准的普通话或许就会成为职场标准。当然,这不是这篇文章的主题所在,这里就不论述。在前两年,网络上与现实到处充塑大数据一词,说谁掌握的数据,谁就掌握了未来,当然这句话并非有错误,这句话是对的,但是这本书提出了另一个理念:市场洞察的时候不需要研究几百万的用户,研究十几人就够了。

  有些研究并非要大数据的研究,时候小数据就可以证明。痛点这一词主要是互联网用语,当然也并非属于专用词,虽说互联网用的会比较多,但我想这词可以用在营销上。什么是痛点,痛点无非是抓住用户的需求,如外卖,外卖就是抓住用户懒的痛点,“痛点”这词虽把握起来很难,其实就是人民群众生活的真实需求和渴望。

  有需求,就有痛点。这也是互联网创业做软件的基本功。什么是小数据?小数据是对生活细节的洞察,如什么时候发微博,我们发什么推文,我们什么时候吃饭,这些就是小数据。小数据无处不在,而有时很难发觉,或许在微博上、或许在药盒上、在拍照上。这是个数据时代,但不论是大数据,还是小数据都是我们所要关注的关键,但大数据太难、太复杂,所以小数据就可以了,洞察痛点,并非一定要大数据,小数据身边的人,有时候就够了。大数据是大,但有时候不会十分准确,所以挖掘用户需求时,在大数据之外,更重要是通过对一个小群体的亲身观察和小数据常识,捕捉到这个社会群体所体现的文化欲望。亲身的感受更能贴切的感受到情感与实际的流露,而不是冰冷的数据。

  作者从俄罗斯的冰箱收启发,创立了俄罗斯女性网站;根据印度女性喜爱颜色的观察,改进了麦片的包装设计;通过快餐影院的消费启示,改进了减肥中心的流程。很起来很神奇,但并非没有规律。大数据虽有许多优点,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不会激发深刻见解,数据重分析,轻情感,所以,大数据并非是万能的,而小数据是必不可少的。而满足这些用户,击中痛点,则意味着掌握了无限的商机。

  《痛点》读后感(九):小数据皆示大数据

  《痛点:挖掘小数据满足用户需求》| 张玥解读 关于作者 马丁·林斯特龙是世界知名的品牌营销专家,是迪士尼、百事可乐、雀巢、红牛等多家著名企业的品牌顾问,他曾经入选了美国《时代周刊》评出的“全球最具影响力人物100强”。2015年,在一项涵盖三万名营销人员的独立调研中,林斯特龙被誉为全球首席品牌营销专家。 关于本书 当大数据日渐成为分析用户需求的依赖时,马丁·林斯特龙却提出了相反的看法,他认为当营销涉及到人的习惯时,大数据通常并不准确,反而是能体现人的信仰、兴趣、习惯、情绪等内容的信息更具说服力。由于往往暗含人的共性,这些数据仅需要通过对极少数人的观察,就能凭其得出结论,进而影响营销策略,因此它们被称作小数据。林斯特龙通过大量亲身经历的案例,解读了如何以小数据理论改变营销趋势。 核心内容 在大数据风行的时代,为什么世界知名营销专家反其道而行,提出了小数据理论?什么是小数据?怎么搜集和分析小数据,并据其得出与直觉大相径庭的结论,从而使陷入困境的营销一举转变颓势?本书结合丰富的案例,详解了一套“7C法”,通过7个步骤勾画了小数据理论的应用过程。 点击查看大图,保存到手机,也可以分享到朋友圈 一、什么是小数据,它有什么特点? 1. 小数据是能呈现我们真实内在的个人化信息; 2. 它不一定是数字,但比数字更能反应个体的特征; 3. 它经常可通过对人的细节观察得到; 4. 它的样本小,可能只需要搜集几个人的信息就足够。 二、为什么小数据能揭示大趋势? 1. 它注重情感和心态,不像大数据那样冷冰冰; 2. 它能暴露顾客潜在的欲望,满足他们未被满足的需求,这就是小数据理论的操作原理; 3. 潜在的欲望暗示人的真实自我,容易触发消费需求。 三、小数据改变营销的关键步骤:7C 法 林斯特龙在这本书里,为小数据理论设计了一个完整的流程,其中包含了七个步骤,每一个步骤都用一个单词来代表,由于这些单词的英文开头都是 C,所以他把这个框架称为“7C 法”。 1. 搜集,就是搜集和顾客有关的习惯、兴趣、感受等信息; 2. 线索,就是寻找能呈现顾客真实自我的细节; 3. 连接,是寻找到顾客大致的情感缺口是什么; 4. 关联,是去发现顾客的情感缺口第一次出现,是在什么时候,是由于什么引起的; 5. 因果,就是确认小数据促使顾客产生了什么样的情感; 6. 补偿,指的是从顾客的情感中,发现他们没有被满足的欲望,对此进行补偿; 7. 观念,用创意设计出可以操作的补偿办法,来满足顾客的欲望。 金句 1. 大数据只看重对信息表面的分析,不太关注信息背后所包含的情感、心态,有时就显得冷冰冰的,难以真正触及顾客的需求。所以作者认为,小数据更能揭示大趋势。 2. 通过一些微小的线索,发现人们的欲望,满足他们未被满足的需求,这就是小数据理论的操作原理。 3. 人通常由两个自我构成,第一个是理想化的自我,就是我们希望别人看到的样子,另一个就是真实自我,与我们的欲望有关。而显示真实自我的线索,通常都隐藏在比较隐私的地方,比如说冰箱、衣橱。 4. 把小数据串联起来,寻找线索的过程,就叫链接。作者认为,寻找这些线索,就是寻找顾客的情感缺口,看看他们的情感中缺少什么,富余什么。 5. 小数据的本质,是要指出人们有什么欲望没有得到满足,然后对此进行补偿。 6. 当我们发现顾客的欲望,想要进行补偿时,通常需要创意去制造惊喜感。

  《痛点》读后感(十):小数据之道

  作为时下互联网和云计算领域最热门的概念之一,大数据毫无疑问倍受互联网专业人士的关注,通过对互联网上数量庞大的数据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做到对大量消费者提供产品或服务的企业可以利用大数据进行精准营销、做小而美模式的中小微企业可以利用大数据做服务转型、面临互联网压力之下必须转型的传统企业需要与时俱进充分利用大数据的价值等等,可以说,大数据对我们的意义非常重大,而来自美国的马丁•林斯特龙则认为,作为大数据的替代方案——小数据,同样是非常值得研究的概念。

  马丁所提出的 “小数据” 其实很简单,至少在概念上很简单。作为一名营销人员,你应该将时间花在研究真实环境中的真实的人。通过仔细观察,可以形成强有力的营销洞察。这种方法是大数据的以人为本的替代方案。在每一种场景下,人们通过收集信息获得行为、兴趣等洞察。但是马丁的方法依赖对小样本的敏锐观察和应用的直觉。放弃对大量繁杂的数据信息进行漫长的筛选和分析过程,转而对作为样本的个体进行细致观察和应用的直觉。这就是他所提出的“小数据”运用方法。

  作为实例,马丁举的是乐高公司的例子,这家现在已经闻名世界的玩具公司在多年前的积木生产中渐渐衰微,销售额不断下滑,在这时候,是“小数据”拯救了这家公司。乐高的研究员团队为了更好的了解用户,拜访了德国一位 11 岁小男孩的家。他们问小男孩在他的屋里他最自豪的是什么?小男孩指向了鞋架上穿坏了的溜冰鞋。他说:“这是我最骄傲的,这双鞋可以证明我是这个镇子里最好的溜冰者。当我溜冰的时候,我可以滑出弧度。”这个团队在这个个体的调研中意识到即使现在的孩子想要什么就能有什么,他们还是愿意把大量的时间用在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如果他们能够真正为自己做主的话。于是乐高团队根据这一发现修改了他们的策略,他们开始设计更小的积木块、设计更加细致的使用手册、让孩子掌握主动权。乐高积木开始复杂和多样化起来。。。。。。渐渐地,乐高已经成为世界顶尖级的玩具制造商。

  不得不说,在如今互联网领域对大数据越来越重视的当下,反其道而行之,运用“小数据”来达到观察和分析事物,也是一种较为实用的数据分析解决方案,不过与大数据有众多理论研究作支撑相比,小数据分析目前还在起步阶段,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啊。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痛点经典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