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山居岁月》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山居岁月》读后感10篇

2018-04-12 20:4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山居岁月》读后感10篇

  《山居岁月》是一本由滨斌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页数:34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山居岁月》读后感(一):山居岁月:一人食两人餐

  初读《山居岁月》给人一种“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士感觉。又有点像“小森林”那种清新感觉。书中很多地方都描绘的有吃的,米酒,啊等等,说的最多的也是有什么吃什么。

  记得最深的一句话“不能掌控自己三餐的人,是没有未来可言的”,这个未来是什么呢,是自己对生活负责任的态度,想起自己为了减肥而避免不吃晚饭,哈哈其实正常还是什么都吃的。

  也写了正常农村的割麦晒稻回归生活本真,想来也是作者乐趣,其实我自己生活的地方也是这样,想想也觉得很幸福

  一个人吃饭,自在随意,也容易失足沦为“随便对付”。我等凡夫,认真吃饭和睡觉,恐怕没有比这更重要的事。

  生活的所有努力都是为了好好吃饭好好睡觉好好生活,不要被欲望牵制左右,与你我共勉。

  《山居岁月》读后感(二):隐居不在乎隐

  几年前,为了自己闲山集书店做一些明信片,起什么名字呢?查来想去,还是隐吧。闲山隐。闲山就是闲散的谐音,既然闲散人员何必不隐呢。于是闲山隐的明信片做了一批又一批,都是怀旧的题材,隐就有尚古怀旧的意向,闲山隐就更要大怀特怀了。怀了好久,并不太招人待见,因为隐了吗,好多人并不知道。好在成本朋友赞助,就继续隐吧。

  《山居岁月》这本书,一翻就很中意,原来有一本在普罗旺斯散居一年的一本美国孩子的书,看过半本,那是十来年前,书名吸引的我。不知道这次的滨斌是否也看过那个美国男孩故事,所以用了这个颇有诗意的隽永书名。滨斌码字不多,照片真好,真实精彩。我看了有朋友说并没有隐居,而只是种地,这就对了!真正隐居的人在做什么你怎么会知道,除非你也隐居,或者隐居人故弄玄虚虚张声势徒有虚名。种地写书拍美图不好吗,躲开大城市喧嚣和人与人的尔虞。清清静静地活成自己,这就是我想做的,可没有滨斌的本事,所以只好在闲山集书店里买着闲山隐明信片,幻想着青山里乡野间独居,静待岁月流转。

  《山居岁月》读后感(三):晴耕雨读,半农半写

  这本没交代缘起,什么人,什么机缘,什么动机,什么规划,什么位置,都不知道,上来就是内容

  也不是隐居,主要工作是种菜,还种了田,也没有特别远离人烟,基本上还是乡居,嗯,就是普通农民的工作量。

  比较地气,实实在在的,既不是很土很张扬也不是很艺术理解

  种菜是门手艺啊!

  有很多照片,文字量比较少,有不少关于吃的,作者单身汉,单身的时候就是比较容易做决定

  有发快递的情节,还不止一次,应该是种好的东西可以网络卖掉或者周边有朋友消化,这是经济基础吧。种菜这种事情,鲜货不容易卖,晒干的可以,粮食坚果可以,做成了点心罐头的也可以,但是各方面的成本都很高的,

  但反正还是要植物动物是更麻烦的,养鸡什么的,一个是喂,一个是可能生病,一个是运输,各方面,都增加了不可控,这本里面主要是种菜,做一些吃的,酒啊果酱啊之类,应该也是卖的。

  但是一旦涉及买卖,微店这些事情, 就很麻烦,小生意就是小生意,也是一个专门行当,也不是那么容易就掌握的,也有其专业知识能力

  晴耕雨读,半农半写,还是比较现实,干农活的时候一边锻炼身体一边构思嘛。

  《山居岁月》读后感(四):夜忆

  南方每年的三、四月,空气潮湿地板湿漉漉的,随时抹一把,拧一下,都是一把水。

  北方人初到南方,实在觉得诧异南方人的饮食。“哪来那么多凉茶,各种祛湿茶。”他们好奇南方人煲汤的讲究,赤小豆、薏米放一小把,说是祛湿。凉茶有微苦的、苦不堪言的,也有甜甜的,街边小巷或各大超市门前到处是凉茶连锁店,南方人随时喝凉茶,男女老少人手一碗。

  怎么会这样。

  北方人很快也入乡随俗了。满脸痘痘。在老家辣椒多少都不怕。那些小菜爆炒在热锅里翻滚烫烫的下嘴也不“上火”。

  “喝一碗凉茶吧。”南方人这么建议

  一方水土一方人,人是候鸟,跟着气候流转。北方人离开自己的家乡,在南方,尝试落地生根。慢慢的也就习惯了这里的潮湿、糯软的那种空气。自然,也开始了喝凉茶。

  此时南方空气最黏稠,雾气腾腾。站在家里的阳台往远里看,真的恍如仙境

  夜晚睡觉不太舒服。起来几次把抽湿机的水倒掉,重新再抽。

  再睡不着,起来看书,随手取一本,挨着床头,静静的看。

  《山居岁月》“有两本”。国外作者写的那本享誉盛名已久,不管是叙事的角度还是温馨笔触,确实喜欢得紧。这本《山居岁月》的作者不知是否想向此书致敬,同名同取。

  很厚的一本书,图片占据五分之四,至少。照片拍得很有感觉,很写实,很专业。

  我看过好多类似这样的“隐居山林”的书。国外的,国内的。近些年另一本写得比较好的是一位喜欢画画、写诗的叫梁二冬的年轻人在终南山上“隐居”两年后写的《借山而居》。当然,现在不止隐居两年了,至少三年有多了吧。

  两本书放在一起,有微妙相似之处。

  并非真正意义上的“避世隐居”。作者的心态开朗活泼得很。文字里可见自得其乐的仔细描述。日常琐碎繁杂或疲累的种种,均是一笔带过。个人的选择,也许他们觉得没什么好写,写出来意义也不大。

  均有独特审美品味。取景即取美。他俩拍出来的照片都有独特的美感和自个的个性。二冬看起来更加诗性随性一些。此书的作者是讲究细节,不能落入镜头的,一点也不取,慢待生活,讲究细致,相对要求完美

  《借山而居》的作者二冬写文颇为有趣生动,到底是年轻,还没有真正的经历过生活里的各种真正况味。此书的作者看得出来生活经历丰富有趣,周游各国四处旅行,一是工作经历所致,人生到了一个阶段,停下来缓一缓。并非隐居或从此避世,即便住在杭州郊区的这个小山村,也是在生活的规划之内。所以行文写字,拍图做事,步步有计划,条理整齐。这种处处讲究,细致完美的生活态度被同样用在此书当中,反而少一点那种真正的遗世独立的避世,也就是我们常看《凡尔登湖》的那种书的淡泊明志的感觉。没有好不好,就个人来说,觉得这样刚刚好。

  我有朋友同看过此书。“抱怨”图片太多,文字太少。

  又说这书没有《借山而居》或日本人、台湾人写的那种《去山里盖座小屋吧》的“专业”的感觉。

  好多年前了,看过一本台湾(画家作家移民荷兰后写的一本书《荷兰牧歌》。说实话,那本书至今在我心目中仍然排此类书的第一,无人可以超越。那本书的好看之处在于画家邱彦名女士移民荷兰后的真正的闲适热爱生活流露出来的那种丰富、活泼的气息。她所写的亦是闲碎之事,随手涂鸦的是淡淡的生活笔触。她不是放逐自己,而是满心欢喜的回归心心向往田园生活,夫唱妇随。是这种感觉。

  古代著名田园诗人当属陶渊明。他是身体力行,白天是个普通的农夫,晚上才回到诗人的属性。他歌颂的唱诵的来自自己做过的日常点滴真情实感来自一一务农经历。他大约是真喜欢,也接受自己后半生自个安排命运,做了一个彻底的真正的回归。所以他写得出那些质朴然而并非完全理想化的田园诗歌,因为那些都是他真实的生活体验他喜欢自己的选择。

  乡间独居的生活是否有过?

  没有。乡镇中学的那种瓦房宿舍,左右都是同事,下不下班一样热闹

  在乡下住过的时间不长,幼小记忆应是三岁之前,多半忘却。倒是每年清明回去扫墓或年底回去清扫“旧居”,独特的不同于城市的乡野气息迎面扑来,采摘蕨菜、躬腰寻找覆盘子青涩的未长好的李子用衣角擦一下,放进嘴里吃……记忆很少,很特别,印象深刻。是以看到此书,细节方面,偶有感触

  曾经做过山庄。在山上独居过一夜。独栋小楼,请来做事的那家人来自广西,住在离独栋小楼距离五十多米的平房。那日朋友陪我一起上山,在水库里钓鱼不知已近黄昏。索性山上留宿,杀鸡摘菜,一壶小酒,搬张桌子到门口,对着昏暗的廊灯看似浪漫的吃了一个晚饭。

  后露台吹风,再上三楼平台聊天,至夜深人静,万籁俱静,远处灯火星光星星点点,似有若无。朋友们聊到困极在躺椅上睡去。我一人下楼烧点热水,一壶又一壶,直到盛满一桶,洗头洗澡,再上来,月色更加清澈如水。再远处一些的灯光却是一点也没有了。

  坐在栏杆上,头发慢慢的干。整个世界极其安静,却似一个人独自拥有全世界,满满的。

  天色发白。被我分别盖上毯子的朋友们逐个醒来。问,下次还在山上过夜不?

  都说好啊。

  其实那是最后一次了。

  我看此书,很厚的一本书,却像岁月般一翻就是一半。

  人在尘世心在乡野,安静之处记得从前的热闹或活泼的那些气息。终究把它们都融合在一起了。此书的意义也在于此。生活不是一剖两半,一分为二

  都糅合在一起了。各种滋味。各种。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