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人鼠之间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人鼠之间读后感10篇

2018-05-25 20:1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人鼠之间读后感10篇

  《人鼠之间》是一本由[美] 约翰·斯坦贝克(John Steinbeck)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9.00元,页数:11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人鼠之间》读后感(一):现实理想

  不常写书评,只是看完书有些话不吐不快,各位看官姑且看之任之。

······乔治终于帮莱尼找到一个地方。在那里,莱尼永远不会再闯祸,永远不会再受伤害,永远不需要再逃亡······

  这是位于书封导读部分中的一段,从这句话我大致猜到了结局。于是从一开始读此书的时候心情就有些淡淡的悲伤特别是看着莱尼如此地依赖乔治。在逃亡的途中莱尼再次和乔治谈到了他们的梦想——靠地生活。然后不断有人(坎迪、卡鲁克斯)想要加入到他们这个伟大计划中,成为其中的一份子,哪怕是最微不足道的一部分。原来流浪在这块土地上的人心中都有着和莱尼同样的梦想——有一块自己的地。接着莱尼又闯祸了,他杀了柯利的老婆,乔治结束了莱尼的生命,他自己的梦也破碎了。

  莱尼天真淳朴,我把莱尼看作是人们美好生活的梦想,或者说每个人的梦想。当莱尼面对乔治时,他是乔治的梦想;当莱尼面对坎迪时,他是坎迪的梦想;当莱尼面对卡鲁克斯时,他是卡鲁克斯的梦想。当他们和莱尼聊天时,抒发的正是自己在现实的重压下渺小的梦想。莱尼与周围格格不入,如同在残酷的现实社会中,一个普通人怀揣梦想也与社会格格不入,到处碰壁。乔治不止一次的想过,如果没有莱尼,他的生活将会容易很多,在现实生活中怀揣梦想是不容易的,必然会历经苦难而不得。但梦想是如此的美好,而且这是乔治区别于其他人(没有梦想的大多数人)最重要的一点,乔治始终没有丢弃莱尼。在小说中,莱尼长得高大威猛,然而他内心只是一个单纯小孩子,其实他很脆弱,一旦受到惊吓就会控制不住自身的力量而伤害到周围的事物,从而惹来麻烦。梦想很美好,也会为我们带来前行的力量,可一旦无法和现实生活平衡,它会将人的生活弄得一团糟。所以乔治想要保护好莱尼,保护好自己的梦想。此前乔治一直小心翼翼地做得很好,直到来到新的农场,碰到了柯利的老婆。柯利的老婆年轻漂亮,就像现实当中的各种诱惑。柯利的老婆诱使莱尼和她聊天,让他触碰、抚摸她柔软头发,最终莱尼没能控制住自己的力量杀死了她。梦想坠入现实,终于破碎了。那一刻,乔治突然明白,梦想对他而言,一直都是如此的遥不可及

  读罢此书,有如坠入梦想与现实的云雾,懵懵懂懂,梦寐之间,不知所云

  《人鼠之间》读后感(二):美国禁书名单:《追风筝的人》《人鼠之间》

  美国禁过哪些书?

  转载自腾讯文化,徐娉婷编译

  《追风筝的人》中文版封面

  向来标榜言论自由的美国没有禁书?不是。虽然囿于宪法第一修正案关于言论自由的规制,政府没有禁书的权力,但这不妨碍民间发起禁书运动权利

  最近在美国北加利福尼亚州和爱达荷州,学生家长正在发起声势浩大的抗议,要求学校课堂查禁卡勒德•胡赛尼的《追风筝的人》和约翰•斯坦贝克的《人鼠之间》。

  畅销小说《追风筝的人》在北加利福尼亚州遭到家长挑战。《追风筝的人》作者是美籍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赛尼,自2003年出版以来,全球销量超过2000万册,小说讲述了两个阿富汗少年关于友谊亲情背叛救赎故事,小说不仅表达了对战争的控诉,还对阿富汗种族问题宗教问题有深刻反映。小说中含有一段性侵男童的情节

  阿什维尔市的一位学生家长抱怨这本书的语言涉及“成人话题”。Lisa Baldwin说:“那本书的说明里提到强奸,不是一般的强奸儿童,而是强奸同性的儿童,我觉得家长们应该知道这事。”

  目前该市已经有一所学校在课堂上禁了此书。

  与此同时,在爱达荷州的科达伦市,课程审查委员会的4名成员要求该市的学校课堂停止讲授《人鼠之间》,只允许“自愿的、小部分人群阅读该小说。

  《人鼠之间》(Of Mice And Men),是美国作家斯坦贝克的中篇小说,讲述了乔治•弥尔顿与莱尼•斯默这两个农场民工经济萧条之际在加州寻找工作悲剧故事。这部小说用来讽刺社会对弱者歧视,反而不如莱尼对老鼠疼惜,《人鼠之间》曾因“语言亵渎,带攻击性,并有种族主义倾向”被视为禁书。1962年斯坦贝克因这部小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反对理由如一位家长Mary Jo Finney所说,该小说通篇都是粗话,如“混蛋(bastard)”“该死(God damn)”, 而且“课堂上鲁莽老师会要求学生大声朗读这些脏话”。他们还抱怨这部小说以“大萧条时代的加州”为背景,“太负面、阴暗”。

  这两本书并不是第一次遭受挑战。据美国图书馆协会(简称ALA)称,《人鼠之间》在2001年、2003年、2004年都位列一些地区的禁书榜;《追风筝的人》则在2008、2012、2014年都位列美国十大禁书之列。

  《人鼠之间》封面

  禁书在美国并不是新鲜事,美国曾经有着“悠久”的禁书史。由于涉及性描写,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在美国被禁达15年,D.H.劳伦斯的《查泰莱夫人情人》1928年发表但直至上世纪60年代公开在美国销售。因类似理由遭禁的还有约翰・克里兰德的《一位妓女自传》,卢梭的自传《忏悔录》,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等。

  时至今日,当年禁书的理由有的仍然被沿用。比如《爱丽丝漫游奇境》在90年代的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因“性幻想和手淫”被禁;《麦田里的守望者》因含有关于性、毒品、反家长、言语低俗的部分被禁;乔治•奥威尔的《1984》在美国的某些州因为“亲共产主义政权”遭到质疑;“哈利・波特”因“宣扬巫术”及《暮光之城》因“公然挺鬼”涉及宗教,均被列入禁书单。①

  还有躺着中枪的,《小红帽》在美国加州一家小学被禁,理由竟然是因为小红帽的篮子里放着一瓶葡萄酒,这个对于儿童是不能接受的。②

  美国图书馆协会在每年9月最后一周举办“禁书周”活动根据地图书馆或学校提出的书面抗议,列出十大禁书书单。

  值得注意的是,所谓的“被禁图书”,未必是在全美被禁,而是在特定时间段或者特定区域被禁。

  2014年美国禁书榜单

  美国图书馆协会根据各地学校或图书馆公布的311份书面禁令,列出了十部遭受最多挑战的图书,以“告知公众各地存在的审查制度”。

  1. 《一个印第安少年的超真实日記》 作者:Sherman Alexie

  被禁原因:反家庭、涉及吸毒、酒精、吸烟、赌博、攻击性语言、性教育、露骨的性描写、暴力、未成年不宜。附加原因:“欺凌性描述

  2.《Persepolis: 我在伊朗长大》作者:Marjane Satrapi

  被禁原因:涉及赌博、攻击性语言、政治观点。附加原因:“政治、种族及社会方面具有攻击性”

  3.《一家三口》作者:Justin Richardson and Peter Parnell

  被禁原因:反家庭、同性恋、政治观点、宗教观点、未成年不宜。附加原因:“倡导同性恋议题”

  4.《最蓝的眼睛》作者:Toni Morrison

  被禁原因:露骨的性描写、未成年不宜。附加原因:“含有争议性议题”

  5.《完全正常》作者:罗比•哈里斯

  被禁原因:赤裸情节、性教育、露骨的性描写、未成年不宜。附加原因:“可以被称为儿童色情

  6. 漫画小说《传说》作者:Brian Vaughan and Fiona Staples

  被禁原因:反家庭、赤裸情节、攻击性语言、露骨的性描写、未成年不宜。

  7.《追风筝的人》作者:卡勒德•胡赛尼

  被禁理由:攻击性语言、未成年不宜、暴力

  8.《壁花少年》作者:Stephen Chbosky

  被禁原因:涉及吸毒、酒精、吸烟、同性恋、攻击性语言、露骨的性描写、未成年不宜。附加原因:“约会强奸、手淫”

  9.《被偷走的人生》作者:Jaycee Dugard

  被禁原因:涉及吸毒、酒精、吸烟,含有进攻性语言、露骨的性描写、未成年不宜

  10.《戏剧》作者:Raina Telgemeier

  被禁原因:露骨的性描写

  参考文章

  ①《美国“禁书周”:激进还是妥协?》刊于2014年1月8日出版的《环球》杂志 第1期,作者:王东。

  ②《书籍被禁的各种理由》,载于2014年10月31日《北京青年报》,作者:思源。

  《人鼠之间》读后感(三):看完,倒吸一口冷气,我们还有未来吗?

  每个人读完这本书都有不同感受,我也是有了很多不一样的感受。看完这本书用了2个小时时间,一口气读完,感觉像一个剧本,小说有着强大冲击力,所以想着之后是否可以改编一个,搬上戏剧舞台

作者:John Steinbeck / 约翰·斯坦贝克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原作名:Of Mice and Men 译者:李天奇 页数:112 装帧:精装 ISBN:9787532158690

  这本书拿到手的时候,我就被深深吸引了,主人公莱尼和乔治为什么离开原来的地方,来到农场。他们说的梦想,有一个农场很便宜,这个地方到底存在不存在,莱尼为什么会那么听乔治的话,莱尼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一切都吸引了我读完这本书。

  作者用紧凑鲜明的故事节奏构建了一个大背景下的微观世界

  没有一个人在这个故事中是完美无缺,也没有一个人在这个故事中是坏人,你是好人,还是坏人,你犯下了什么样的错误,取决于你遇到了什么样的人。每个人都在故事中做梦,要么流浪,要么在梦里不愿意醒来。比如黑人,遇到了农场老板妻子,就缩了。不愿意醒来,他是黑人,因为他是黑人,所以就有这样的待遇

  无法反抗权威,我想并不是,这个是因为我们处于这个社会中,没有办法反抗。你反抗,别人就用自己的方式搞你,你有更大的力量吗?并没有,所以无法反抗。我没有办法反抗,和无法反抗,是两个概念下的东西

  这本书,充满了悲剧,是对现实人性写照,是生活,是人性,也是一个童话。童话的寓意明显,一个美好的世界,农场,梦想之地。被杀了老狗的人,听到这个梦,就活了过来。本来遇见了自己的命运,觉得自己逃不了被抛弃,如同他养的那只狗。但乔治的梦,点燃了他。

  也许乔治的梦是假的,是幻觉,是支撑他一步步活下去的动力。也许乔治的梦是假的,是欺骗,为的是让莱尼跟着他,不被杀死。

  这里面有各种可能,和各种解读。这样的作品,是佳作。

  在对人物解读和感受的同时,不能忘记本书的时代背景,正因为人物的悲观情绪反应了美国大时代,经济萧条下人们的无奈和悲剧情绪。莱尼喜欢摸老鼠,小小的,脆弱的老鼠,但他们禁不起捏,一捏就死了。是的,人也是如此。人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是脆弱的,一捏就死。每个人都是如此,一捏就死。敏感神经,脆弱的神经,无时无刻不在防备,无时无刻不在计算

  这篇小说笔记,不太想做太多的人物分析,每个人的感受都不同。故事是最好的载体,是啊,如果用哲学去阐述,简单的就说完了,但故事讲完,却带来了许多的感受,庞大信息量。

  我们是人,有梦想,有悲观,有无奈,但没有未来。

  最后,乔治拿起枪对着莱尼的后脑勺,扣动扳机。

  保护我的人,杀死了我,因为他自己想活着。

  《人鼠之间》读后感(四):人鼠之间与美国审查制度

  《人鼠之间》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约翰•斯坦贝克的代表作,尚未出版就被“每月图书俱乐部”选中。该书出版后,比坦贝克之前任何一本书都更受好评。《纽约时报》称其为“一部伟大的小书”。

  这部小说遭到美国多所公立、学校图书馆以及课程委员会禁止,被禁止的原因是“宣扬安乐死,含有种族歧视言论,反商业,语言粗鲁、亵渎”,如今,很多禁令和限制已经撤除,这本书成为美国、爱尔兰、英国、新西兰和加拿大许多高中的必读书。因为这本书经常是审查者的目标,美国图书馆协会将其列入“21世纪最具挑战之书”第4名。在英国,这本书位列BBC的调查项目国民最爱的小说”第52名。

  尽管这本书极其畅销,但关于其内容有很多争论,所以全美很多学校使用的《人鼠之间》均是删减过的版本。《人鼠之间》自出版后共被删减过54次。但众多学者以保护完整的文学价值为理由,反对删改该书。学者托马斯•死卡塞特称:“在真正杰出的文学作品中,生活的痛苦已经变形为艺术的美。”但在不断的争论中,越来越的读者开始欣赏这部作品。

  《人鼠之间》读后感(五):梦醒之痛

  ——读约翰-斯坦贝克《人鼠之间》

  鲁迅说:“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走。做梦的人是幸福的;倘没有看出可以走的路,最要紧的是不要去惊醒他。”虽说如此,但梦被惊醒,很多时候由不得做梦的人,因而痛苦就无法避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约翰-斯坦贝克在其传世之作《人鼠之间》中,即讲述了一个梦被惊醒的“悲剧”故事。于此之中,我们看到了作者对梦想者的尊重,对命运的无奈,对人性的思考以及对社会的批判。

  小说讲述了两个相依为命的流浪农业工人的命运——莱尼和乔治。他们没有亲人,来到异乡农场谋生。他们梦想着通过勤劳工作,攒钱买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养几只兔子,过着不用看人脸色的生活。然而,命运似乎在和它们开个一个玩笑。在梦想似乎唾手可得的时候,莱尼意外犯错而受惩罚。乔治不得不面对现实,站在遥不可及的梦想的阴影里,孤立无助。

  作家屠格涅夫说:“生活中没有梦想的人,是可怜的人。”事实上,有梦想而实现不了的人,则更为可怜,因为梦想的破灭必然带来内心的挣扎。而这种挣扎之后的沉寂和孤独,正是《人鼠之间》最为动人之处。事实上,小说中的多数农民,不管老清洁工还是残疾的马厩管理员,起初并不可怜,都曾怀揣梦想。正如书中所说:“每个人都想要一块地,不用太大,只要是属于他自己就行。”梦虽卑微,但闪烁着动人的微光。然而,这些梦想无一不是破碎了。他们卖力气挣钱,然后在酒精和妓院中消磨意志,生活在无望生活的深渊中。所以,当莱尼和乔治带着“买一块地,养几只兔子”想法来到农场,对于心如死灰的众农民而言无异于是“疯子”,是“异类”。

  小说最成功之处,塑造了莱尼和乔治这一对组合。莱尼身强力壮,智力低下;乔治身材矮小,谨小慎微。从某种程度来讲,莱尼和乔治是一个人的两个方面,是关于梦想与现实的隐喻,正如书中所说“咱们不一样!因为我有你来照顾我,你有我来照顾你”。莱尼简单、纯真,与社会格格不入,为“聪明人”所轻视,正如人的梦想。而乔治个子虽小,但阅历丰富,处事老到,本可以挣钱喝酒招妓,但因为莱尼,他的生活充满了意义,人格光辉闪耀。然而,在每个人都想有一块地,每个人的梦想都破灭的时代,现实还是碾碎了梦想,孤独成为时代农民的必然。正如爱看书的马厩管理员卡克鲁斯哲言般说到:“我见过太多脑袋里装着一片地的人。从来没人真正得到过。”

  《人鼠之间》书名引自彭斯的诗句:“人也罢,鼠也罢,最如意的安排也难免意外/只剩下痛苦和悲伤/代替了快乐的希望。”据说,在1937年,斯坦贝克曾跟随一群来自俄克拉亥马州的农民流浪到西部加州,路上所见所闻使他大为震动,并促使他写下这样一个饱含深情与无奈的故事。要知道,上世纪30年代,美国出现严重的经济危机,土地兼并成风并以机械化耕种,大批农民因此拖儿带女、离乡流浪,去能靠力气吃饱饭的西部谋生。此时,正值美国文学“迷惘的一代”的勃兴,虽说斯坦贝克未和海明威等人一样参加过欧洲一战,但写于经济危机的阴影下的《人鼠之间》,同样表现出的一种迷惘、彷徨和失望的情绪,让我们可以闻出“虚无”的时代主题。

  《人鼠之间》中乔治的梦终究还是被惊醒了,幻灭了。不难想象,曾寄望于莱尼和乔治梦想实现的农业工人,将再次遭受心灵的打击。然而,梦醒之后怎么办?斯坦贝克敏锐地观察到美国大地上的悲剧,然后把这个问题抛给了读者。是“喝一杯”麻痹自己,还是继续寻找心中那“一块地”?大概这就是《人鼠之间》几十年经久不衰的魅力所在吧!

  《人鼠之间》读后感(六):理想是天堂的样子

  几万字的小说,抽空翻了四次就阅读完了,看到结尾一个大写的懵。以为当乔治找到莱尼的时候,他们新的一次逃亡又开始了,就像乔治说的一样,莱尼一次次惹祸,乔治一次次的保护他。直到他们攒够了钱买下那片小地,可以在属于自己的小天地里种种菜,养鸡养猪,养莱尼最爱的兔子,他们终有一天可以不再流浪。在乔治绘声绘色描述的理想中,莱尼终于去往了心里的圣地。永远不再受到伤害,不必再流浪,不用再逃亡。而此时,乔治心中的梦跟着莱尼一起离开,过上了“到了月底拿了工钱就去妓院”的日子,行尸走肉般的存活在这个世界上。

  想必是我依旧太单纯,理想和现实在每个人的心里剧烈的碰撞过,或理想还在挣扎,或早已偃旗息鼓。既能朝九晚五,又能浪迹天涯的生活是不存在的。这样的生活追求的也是内心和社会的一个和谐相处,就是那句话:看尽了这个社会的肮脏、下流、恶心之面,依旧能好好的热爱生活。

  不管现实多现实,我依旧是我。

  《人鼠之间》读后感(七):梦想的破灭

  开头觉得很温馨,虽处逃路,却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傻大个和精明小个的搭配也很萌,虽然乔治一路飙脏话,我总是能看着莱尼的话痴痴地笑。

  他们一到农场,我却有种不祥的预感。有人的地方就有是非,但凡有人对莱尼存了一丝歹意,后果就会放大成千万倍。以至于每出现一个新人物,我都暗自揣测他对主角今后的影响。我像乔治一样提防着农场主,提防着他儿子,提防着那个女人,甚至提防着老人和黑人,怕他们把乔治今后跑路的计划抖露出去。直到那个晚上,莱尼,黑人,老人,女人四人待在一起,我突然觉得他们都是可怜之人。老人就不必说了,他苦苦养着自己的狗,又何尝不是对自己命不由己的慰藉。因为不想被人排斥,黑人总是排斥别人,可他和老人一样也想有个和莱尼一样安静的听众。当老人允诺带他一起离开这里的时候,他的心里想必也是欣喜的。可乔治回来后,他却说,“刚才说的,还记得吗。记得的话,就忘了吧。”曾那样被老人和莱尼的激动感染,可清醒过来,那样幸福的梦想怎么会实现,就算真的实现了,又怎么会属于他。

  对女人的敌意消失在结局时,原来她也有过那样的梦想,鲜衣怒马,走尽天涯,却破灭在一瞬。也许她并不是那么放荡,也许她什么都没做,只是想和人聊天而已。面对莱尼,她也放下了戒心,像个邻家姐姐般和他讲话。莱尼不仅是主角,更是引发他们吐露心声的倾诉对象,正是因为他的傻和天真,才能让他们这样地卸下防备。

  看着页数,我隐隐觉得悲剧即将到来。大概是因为喜欢看悲剧,我总是对悲剧有种敏锐的直觉。前面有多美好,后面就有多虐心。当莱尼躲到林子里的时候,我突然很佩服作者,这样完美地将结局与开头串联。一样的场景,莱尼一样的动作和独白,就连喝水的样子都一样。我一边哭一边想,乔治在的话,又要骂他不卫生了吧。可是不一样的是,这一次再也没有逃亡、安定、再逃亡的循环了。一切从开头就注定要结束了。

  《人鼠之间》读后感(八):卑微、卑微,一样的卑微

  可能因为阅历不足,结尾没有读懂,没明白为什么,乔治会开枪打死莱尼。但我并不想去查各种已有的资料去解读这样的解读,甚至是有些逃避那些答案。我想过些年,也许又是一次旅行,也许我不轻易在哪一个书店里,又看到了它。我会再次翻开它,去看看那时的我,会不会能够有更加清晰的感悟。

  不仅阅历不足,我的阅读能力好像也有限。我是在读到一半的时候,才恍然大悟,这个题目是什么意思。人和鼠之间似乎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都是那么那么的卑微。而对于我们人来说,那个强大的,可以操控我们的到底是什么呢?

  和朋友介绍了这本书,但是朋友说根本都不进去,她觉得文章很啰嗦。而她所说的啰嗦,其实才是真正吸引我的东西。我喜欢这种反复咏叹中的质朴与真实,更多的是让人感到一种愚蠢的美好。我不知道有多少能够懂得这里的一种幽默感,也不知道这样的悲凉会让人们生出什么样的情绪。但我记住了我的感受,然后我真的用我的语言表达不出来。

  《人鼠之间》读后感(九):没有智慧,善良什么都不是

  善良和智慧究竟哪个更重要?如果二者只能选其一,你会选哪个?如果是以前,我也许会在两者之间纠结。但在经过一系列影视剧的“教育”,并经过《人鼠之间》这本书的印象强化后,我渐渐觉得,智慧是比善良更重要的“品德”。甚至可以说,没有智慧,善良什么都不是。

  《人鼠之间》这本经典的小书,一直拥有很高的口碑。“3000万册畅销奇迹铸就不朽经典”、“英国《卫报》人生100部必读书之一”、“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爱尔兰、爱尔兰众多高中必修课程”等赞誉,丹·布朗等名人的背书,从豆瓣这一长串荣誉和推荐语,就可以看出其经典和受欢迎程度。很多人从这本经典中读出了关于梦想、孤独和绝望的隐喻,抑或资本主义和农场工人的阶级矛盾,看起来都是比较宏大而根正苗红的命题。而我却得出“没有智慧,善良什么都不是”这个显得有点偏颇而又不那么主旋律的观点,把它亮出来,也确实经历了一番思想斗争。

  在我看来,经典之所以能成为经典,无疑和它内涵的丰富和包容性密不可分;经典要成为经典,应该是允许多角度解读的,而不是奉某一种观点为圭臬。正如《红楼梦》之所以能经久不衰,文学魅力是一方面,留有非常大的解读空间也功不可没。如果不能让“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让考据派大考特考,让情感专家解读情感心理,让女性主义者借此阐发女性生存之道,那这本书更可能的结局,是躺在图书馆的故纸堆里慢慢泛黄、被虫蛀,而不是在口口相传中,成为永恒不衰的经典。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约翰·斯坦贝克的这本小书能流传这么广,自然也是允许甚至欢迎不同解读的。

  这本书的内容说白了非常简单,讲述的就是乔治和莱尼两个农场工人的悲惨遭遇。乔治和莱尼两人靠在农场帮工谋生活,并一直怀揣攒钱买一块地的梦想。只可惜,由于大个子莱尼心智不全,又有摸东西的怪癖,下手总是不知轻重,总会无心之下惹来麻烦,两个人很难在一个地方工作长久,甚至过着一种近似逃亡的生活。虽然乔治对莱尼不离不弃,可莱尼最终还是在新的农场犯下无可弥补的大错,这个错误不仅摧毁了两人的梦想,还葬送了莱尼自己的性命。

  书中最大的悲剧人物当属莱尼无疑。因为个子太高,他给人的第一印象可能都比较凶狠,这也是为何他一摸别人的衣服或抓住别人的手,总会引起别人的害怕,而别人的害怕则会造成心智不全的莱尼恐慌,而恐慌往往会加剧“不知轻重”,最终酿成悲剧。可事实上,莱尼并不凶恶,他只是胆小而已;熟悉他的农场工人都知道,他“并无恶意”。

  看到莱尼这个悲剧形象,我总是不由自主想起《皇家律师》第二季第一集的那个傻大个布兰登。他和莱尼一样,也是一个心智不全的大个子。因为心智的缺失,他被英国的黑社会家族控制,成为其打手。尽管身处泥淖,这个傻大个内心却依旧保持着善良。在执行废掉某人五识这一残忍命令时,布兰登为了“放水”减轻受刑者的痛苦,故意将挖眼珠的过程整得极其血腥残忍,成功蒙混过关,并在“行刑”完毕后立即拨通了急救电话。

  而布兰登也因此被锁定为头号嫌疑人,被告上了法庭。富有正义感的皇家律师、主人公玛莎竭尽全力还原了真相,让众人认识到布兰登的无辜和善良。布兰登因此重获了自由,却失去了性命。黑社会组织将原本未执行的废去五识的刑罚,全都加诸布兰登一人身上,挖了他的眼珠,割下他的舌头、耳朵、鼻子。

  莱尼和布兰登,都属于有力量、有良知但无智慧的典型。前者本无恶意,却因为心智的欠缺,总是办了坏事;后者存好心,但却因为智慧的缺失无法自救,给自己带来灭顶之灾。

  善良这种美好品格,本与智慧无关,可若没有了智慧的保障,终究显得过于苍白和弱小;而力量,若无智慧加以护航,很容易被邪恶利用,也很可能对自己造成伤害。力量和善良,只有与智慧并存,才能相得益彰。

  《人鼠之间》读后感(十):每个人的脑子里都有那么一块地

  乔治和莱尼想买下一块属于他们自己的地,不用为农场主打工受气,不用只拿那点可怜巴巴的工钱,不用干着粗重的活盼不到头,甚至可以一眼望到自己死。这件事还打动了坎迪,一个老奴才。他们算来算去,过一个月就可以辞工走人,拥有自己的地了。然而事与愿违,黑人卡克鲁斯的话竟成了谶语:没一个人能实现。 我们先在《人鼠之间》里索引这“一块地”—— 【第72页】每个人的脑袋里都他妈装着那么一小块地。他妈的没一个人能实现。就像天堂一样。每个人都想要一小块地。我在这儿读过不少书。没人真能去天堂,没人真能得到一块地。那块地只在他们的脑袋里。他们整天说个不停,但那块地只存在于他们的脑袋里。 【第74页】你们只是在自欺欺人。你会一有机会就他妈说起这计划,但你弄不到任何土地。你会一直在这儿扫地,直到他们把你装进棺材里运走。哈,我见过太多这样的人。这位莱尼过两三周就会辞工走人。每个人的脑袋里都有那么一块地。 【第74页】那乔治人呢?在城里的一家妓院里。那儿才是你们的钱的去处。上帝,这种事我见过太多次。我见过太多脑袋里装着一片地的人。他们没人真的得到过。 【第75页】我见过有些人想要地想得都快疯了,但他们的钱全都投在妓院和几局二十一点里了。 这一块地,就是每个人心里对自己未来生活的愿景。好的追求每个人都有,但我们大多像乔治一样,把资本荒废在了日常的娱乐上,心里装着那块地,两条腿却走进了酒场和妓院。这样的人和事太多了。曹禺先生在他著名的剧本《日出》里刻画的交际花陈白露,洁身自好,看不惯身边人的颓败奢靡,但她自己又不肯跳出这个连自己都厌恶的圈子,日夜寄生于钱色,甚至昔日的恋人方达生发声相救,她依旧无法自拔。曹禺先生这样总结这种生活: “生活是铁一般的真实,有它自来的残忍!习惯,自己所习惯的种种生活方式,是最狠心的桎梏,使你即使怎样羡慕着自由,怎样憧憬着在情爱里伟大的牺牲,也难以飞出自己的生活的狭之笼。” 海明威的中篇《乞力马扎罗的雪》,男主人公莫洛是一个满脑子想法的小说家,他有过太多的思路,太多的经历,他想写但一直没有动笔。在非洲草原旅行时,他的皮肤被刺划破,染上坏疽病,这时他才悔恨自己没有完成自己的目标。海明威写道: “尽管他有才能,但是由于长时间弃而不用,由于他出卖了自己,而且也出卖了自己所信仰的一切,由于酗酒过度而磨钝了他自己敏锐的感觉,由于懒散,由于惰怠,由于势利,由于傲慢以及偏见,还由于其他各种各样的缘故,他把自己的才能毁掉了。” 莫洛没有建立起新生活,而只是一味出售他旧生活的残余。故事的结尾,他死于一个梦境:他乘着飞机,向非洲最高峰——乞力马扎罗的山顶飞去。 这样一块地并不稀奇,每个人脑袋里都装得下。这块地一直都在,可是你为了得到它,除了等待,还做了什么? 你可能接受了腐败的诱惑。就像卡尔森、惠特、斯林姆、乔治,抗麦包完了,就扔扔马蹄铁做游戏,要么就是打打牌,发了三十块就去喝酒泡妞,不剩分文。即使你在这个岗位做的再好,就像斯林姆,那也跳不出这种生活。 你可能向操蛋的现实做了屈服。就像卡克鲁斯,没有自尊的黑鬼做久了,就麻木到不相信谁能拿下那块地,没有个性没有自我,没有喜欢也没有反感,老实接受现状。就像柯利的老婆,一直有一个演员梦,因为老娘不让,就放弃了自己的梦想,嫁给了自己根本不喜欢的柯利,抱憾终生。 你还可能像坎迪那样不断数着自己手头上那点资本,却永远就那一些,数也数不多。你也可能智商低,如莱尼,梦想一件自己不可能完成的事。没有得到脑子里那块地的人,人物形形色色,理由形形色色,但人本身的作为,都只是举手表示过你的选择,两只脚根本还在原地。 一定地,你的心里也装着那样一块地。你告诉世界你想买块地。但可能你找到了很多理由,永远等待攒够买地钱,又永远攒不够。 不要只是等待,不要就那么习惯了,默认了,把那些理由踹开。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人鼠之间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