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基因战争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基因战争读后感10篇

2018-05-31 20:2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基因战争读后感10篇

  《基因战争》是一本由[美]罗宾﹒贝克 / [美] 伊丽莎白﹒奥拉姆著作,广东旅游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28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基因战争》读后感(一):读《基因战争》

  美国总统柯林芝有一次携夫人参观一座农场,走在前面的总统夫人看见一只公鸡骑在母鸡背上卖力干活,总统夫人好奇的问陪同人员,“请问这只公鸡一天能这样干多少次?”陪同的人回答,“夫人,这只公鸡恐怕一天能这样干十几次。”“请把这话帮我传达给总统,”总统夫人说。随后总统走到这里,陪同人员把话如实相告,柯林芝总统问,“请问这只公鸡每次都是和同一只母鸡吗?”陪同回答道,“每次都是和不同的母鸡。”总统于是说,“请把这话再转告我的夫人。”

  当然,这个故事并不是出自《基因战争》这本书,然而这个故事却带出了我们现代人长久以来的苦恼,“为什么每个男人总是追求更多的女人?”

  于是追求更多女人的男人和追求忠诚男人的女人之间爆发爱情战争。

  同样的战争还发生在,害喜的孕妇不安分的胎儿之间;难缠的婴儿和产后忧郁母亲手足之争;青春期的反叛等,这样的战争伴随着我们的一生

  爱情(婚姻/家庭)的历史并不长,在人类漫漫三百万年的历史里只能算须臾一瞥。

  所以,《基因战争》抛开了“爱情”“亲情”这些美丽概念,回归最本质,从演化生物学的角度讨论这些问题,去探讨产生这些构造、化学物质行为模式的基因程序设计是如何形成的,你会发现,人类一生最重要的行为都变得清晰直白起来。

  演化生物学的原则如下:如果某些行为事例和基因因素有关,并且具有某种相关基因形成的个人,比具有其他基因形成的个人拥有更高的平均繁衍成果,那么基于数学确定性,人口最终将由前者主宰

  通俗的说,生物的第一存在本能是繁衍成果。

  这时候你应该就能明白男人为什么要去追求更多的女人了,只有广播种,才能有更多的后代。女人们总算说对了一句话,“好男人都死光了。”没错,那些没有去追求更多后代的男人早已经在演化史上灭绝了。

  而为什么女人偏爱忠诚呢?你要知道,女人这一生的繁衍成果是可预见的(世界上最能生的女人生过69个孩子远远落后于最能生的男人,生过1042个孩子,理论上男人甚至可以拥有无限多的后代。),她们更注重的是如何在怀孕和之后的抚养过程中有一个稳定的依靠保证自己的后代质量

  所以,这只是男女的繁衍策略不同,并没有道德高低

  当然,演化生物学远远比这样子表达复杂的多。这本书从九个人生场景出发,剥开了爱恨情仇的家庭表象,还原了人一生的行为本质,毫不留情证明了人的行为是受基因的影响甚至控制

  不动声色描述惊心动魄的场景是本书的一大特色:比如描述花式交配技巧,不堪的家庭乱伦,残酷儿童虐待,这些处于现代社会道德角落的行为都被稀松平常的写在了人生的不同情境里。

  除了这些惊心动魄的场景,更多的是我们每个人一生都会经历重大抉择,从决定生育下一代,到如何照料婴儿,如何面对手足之争,代际冲突,如何做一个祖父母,如何走过最后的人生尽头。

  这些情境都能够在之后的分析有理有据的得到最好的演化生物学解释,本书的论证是严谨科学的,并没有陷入似是而非的伪科学解释,而且常常从人扩大到整个生物圈,从不同的生物选择行为来完善演化生物学的解释。很多动物的行为是非有意思的,看完不禁让人在严肃的科学论证里莞尔一笑。比如如果你在城里看见一只四处游走的熊,它并不是迷路了,这肯定是一只处于青春反叛期离家出走寻求自由的熊。对了,人类对于自由的向往也不过是基因企图寻求更好的生存环境达成繁衍利益最大化的一种行为而已,浪漫化的精神只是人类在意识层面的自我解释而已。

  本书不关心人们如何在意识层面上,合理化他们所作所为原因。演化生物学关心的是人类实际做了什么,而不是他们想什么。

  于是,我们发现,行为是基因协调结果

  无论你是否接受,我们或许只是基因的一个承载工具,我们载着基因在时空完成基因的使命,然后基因下车去到另外的工具,我们这具工具的躯壳老去死亡消失。

  如果你是相信了演化生物学的理论,我不知道你是否开始怀疑一切情感,心想这不过是基因的把戏,是基因添加在我们身体里的燃料,好让我们自以为是理性的驱使,殊不知完成的是基因的目标

  原来家庭情感无关乎道德秩序,只牵制于基因利益,想到这一点,我不知道你究竟会怎么想?

  我是想起了木心先生的一句诗:

  “不知原谅什么,诚觉世事尽可原谅。”

  《基因战争》读后感(二):家里矛盾大到爆炸,竟是爸妈的基因在打架

  不知你会不会在家里发生矛盾时感到愧疚,比如:爸妈骂你分数差,觉得是自己太笨;青春期顶撞父母,事后又担心自己有点不孝结婚两年还生不出孩子,是不是自己有问题;生完小孩一心扑在工作上,又被“自私”的负罪感淹没……

  这就是推荐你读《基因战争》的原因,不要以为家里不顺就是自己的问题,有时候,这都是基因决定的。

  1、医生都说了我们没问题,怎么还怀不上孩子?

  引起暂时性不孕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压力。压力可能来自各个层面:财务困难生活条件限制、意外、疾病、家庭成员的死亡或怀疑伴侣的忠诚,等等。

  受孕计划中的每个层面都会被压力影响——性冲动的消失、勃起困难、排卵困难、着床失败和流产等。

  男性受压力影响,最常见的就是造出不孕的精子

  而一旦怀孕失败,会带来更大的压力,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看到没,压力就是最好的避孕措施

  2、孕吐的想死,竟是因为宝宝身上爸爸的基因比较强?

  首先,孕吐是因为精子与卵子的战争导致的。双方战士,是精子中的23对染色体,和女方的23对染色体。每个染色体都是一串基因。

  父方的每一条染色体都会与母方相同类型的染色体结合

  也就是说,决定眼睛的染色体结合在一起,决定性向的染色体结合到一起,以此类推

  真正的冲突是,胜者只有一个。

  蓝眼睛基因遇到黑眼睛基因,蓝的基因强,小孩就蓝眼睛,黑眼睛基因变成隐形基因。

  当父亲的基因强时,母亲就得受苦,父亲的基因会控制胎儿尽可能获得最好的养分;当母亲的基因强时,孕吐就会轻,然而母亲与胎儿的妥协,反而容易流产。

  懂了么?如果你孕吐反应大,你的娃,会更像你老公啊!

  3、产后忧郁,是因为自己太脆弱

  现代社会,大约会有50%的新妈妈会经历中等程度情绪波动,被称为婴儿忧郁(baby blue)。其中10%的人会比较严重,称为产后忧郁,可能发生在产后几周到几个月,持续几周到几年。

  1)产前,女人的荷尔蒙会飙升到峰值,各种情绪爆炸就容易在这时候产生。而生产过后,我们的荷尔蒙极速跌入低谷,各种忧郁、焦虑失落就产生了,而产后2年,荷尔蒙才能逐渐恢复正常

  2)生产过后,女人的潜意识会让她对环境进行一个评估,如果生活条件、伴侣情况,都不利于小孩的成长,产后忧虑可能性会大些。

  3)还有研究表明,产后忧郁也是一种测试,通过情绪封闭,来测试伴侣和家人,是否能积极支持自己,从而给小孩提供一个健康地环境。

  不要轻视产后忧郁,严重的话,不仅会杀婴,还会自杀。

  4、都是亲生的小孩,世界上却没有一视同仁的爸妈?

  兄妹战争,不仅是通过吵架、打架、占有对方东西方式赢得父母的关注,更是抢夺更有利资源。严重的还会杀了对方。

  浪漫的观点是,父母一视同仁,平均分配。但现实是,只有给最喜欢的孩子最多的关注和资源,将来才更有机会获得最大的好处。比如:金钱孝顺荣誉

  自然选择已经预设好,让父母偏爱它们的孩子中潜能最大的那个。

  怎么偏爱?

  最爱的孩子给予无私的支持,对其他的孩子则采取忽视的态度

  结果是显而易见的。从而,又牵涉到下面这个问题。

  5、兄弟姐妹,怎么和你完全一样

  第一个小孩因为获得父母较多的支持和较长时间关爱典型的会模仿父母的行为和态度。

  后来出生的小孩,必须让自己和其他人有所不同,才能获得关注,因此很自然的会站在与老大截然相反的立场。因而,他们对世界的态度也更是革命性的。

  简单来说,第一个小孩保守,第二个小孩创新。

  有数据表明,历史上各种大革命,比如法国大革命,整体来说赞成的多是家里后面出生的小孩,反对的都是老大。

  6、后妈打小孩,只是因为她是坏人

  继父母杀掉继子女,是为了避免抚养别人的小孩,从而给自己的基因——自己的小孩,或者自己未来的小孩,获取更多的生存资源。通常被继父母杀死的小孩,多是被殴打致死。

  这种情况不仅会出现在人类身上,其他动物也会,比如鸵鸟。

  7、只有青少年才有叛逆期吗?

  不!是!的!所有哺乳动物都有,这是由激素决定的,每个人都有“探索基因”。

  比如如果你在非洲赤道附近看到一只离家几里的猩猩,没错,他就是青春期。

  当然,我只是列举了书中的一些案例,还有更加重口的都有科学解释,比如乱伦。如果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买一本看看。

  尤其是,作者在每一章节前面都写了一个小故事开篇,其中几个写的相当香艳,好奇的可以买本来当小黄书看看。

  -----------------------------------------

  阅读更多有意思的书,和有故事的地方

  可关注公众号:言者吴异

  yanzhewuyi

  《基因战争》读后感(三):读后随感

  基因最大的意义就是存在和延续稳定变化则是维持存在和延续的手段两面。对选择载体,基因是冷酷的,一旦一种强大的性状失势,不再适应环境,基因将毫不犹豫倒向更有胜算的另一种性状。舆论上总有一种怜悯声音,多少个物种灭绝在人类大发展的铁蹄之下,岂不知即便没有人类,亿万年地球上的物种更替,本就是常态

  从基因战争的角度看待生命,我们并不高高再上,我们都是基因的载体,跟基因在时间长河有始无终的摇摆跋涉相比,我们是何等的渺小短暂。情感、好恶,理性、感性,似乎都有对应的基因密码,我们都是被基因筛选出来的胜利者,又或者我们又濒临失败,好的基因仅稍稍强过坏基因,又或者本无关胜负,我们只是保质期不长的基因奔跑管道

  当然,洞悉基因战争的残酷无情,并不会让心灵肃杀,多了绝望无奈,这是让我们了解周遭的尺度又多了一个,就像近几年手机智能化之路,一面是生活和交流的更便捷,另一面则是大小厂商一路你死我活兴衰更替。多一类了解,多一个尺度,多一种参照,对观察思考都是有裨益的,这也是我们广受博取的目的

  《基因战争》读后感(四):生物的角度看待人类繁衍

  我喜欢的书,有一类是有知识的书,让你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看待熟悉的现象,脑洞大开,发出“原来还可以这样啊"感叹。本书就是这样的书。比如害喜和分娩那章,原来孕吐是因为精子与卵子的战争导致的。当父亲的基因强时,母亲就得受苦,父亲的基因只考虑自己胎儿的利益最大化,丝毫不考虑配偶,所以会控制胎儿尽可能获得最好的养分,吐出可能对胎儿不安全食物,剥夺母亲的营养;当母亲的基因强时,孕吐就会轻,因为母亲的基因是最大繁衍化,不会只考虑这一胎的最大利益。然而母亲与胎儿的妥协,反而容易流产。分娩时也是,父亲基因强大的,会控制胎儿尽可能晚出生,这样体重会比较大,婴儿会比较健康,但是体重越大,对母亲来说,生产的风险越大。

  所以,如何才能赢得这场战争呢?一对配偶,是不是基因决定了胜负已定?还是基因的随机组合决定了每胎的胜负,母亲只能听天由命?还是后天因素也会影响?话说过去生多胎的母亲每次怀孕生产是不是反应都不一样?这个答案至少缩小了之前答案的范围

  《基因战争》读后感(五):从最大化繁衍利益的角度解释人类在家庭中的行为

  偶然在罗辑思维公众号中看到这本书,其实没有听到罗胖介绍这本书的那期节目,仅仅是看了书的文字介绍被内容所吸引买下来的。作为文科生,却一直对生物学很感兴趣,以前也读过一些,但这本看完之后依然收获良多。

  全书紧紧围绕着一个关键词,就是“繁衍利益”。以往看过的解释家庭矛盾的资料,往往是从心理学或者社会学的角度展开的。但我们不能忘了,不论是心理还是社会活动都离不开人类的身体,是大脑皮层的反应导致了人类的心理活动,支配着身体的其他部分为或不为。而人类漫长的进化过程已经使我们的祖先学会了如何趋利避害,如何躲避天敌,如何寻找到失物,如何帮助子女存活,等等,而这些经验都通过基因传给了他们的后代,也就是我们每个人身体里的那23对染色体。因此,探究被基因预设的行为模式,对于研究人类行为是非常有帮助的,特别是在家庭领域。

  心理学或者社会学对于人类行为的研究,往往是从社会地位的认同开始的。虽然所有的学科都认为人类的行为目的是趋利避害,而对于“利”的定义不同导致研究方法不同,心理学中的“利”在于获得舒适感或者安全感,社会学中的“利”在于获取财富或者荣誉。生物学中的“利”在于最大化繁衍利益,即获得更多的子孙,使自己的基因得以延续。这就是本书的核心所在,让读者从瀚如烟海的讲解家庭矛盾的书籍中获取一种全新的视角。

  当然影响我们家庭行为的不仅仅是生物本能,每个人不仅需要从创建家庭中生育子孙,现代家庭的生育意义逐渐降低(从现今发达国家的低生育率中可以看出),人们更多的需要从家庭中获得心理慰藉和社会资源(有些国家的法律会为已婚人士降低税赋,还有人为了资源共享达到财富或荣誉的目的,就像纸牌屋中的夫妇,他们并没有生育儿女),因此完全从生物本能的角度探寻家庭行为的意义,会有一定的局限性。但这并不妨碍本书的研究角度为我们理解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角度,或者说是一种补充。因为现代人的一个行为的背后,往往是多种考量因素的综合、比较、权衡。

  遗憾的是我们的祖先为我们预设的基因,仅仅考虑了繁衍利益,没办法将现代的法律、财富、社会地位、荣誉等等因素一并预设进去。如果我们仅仅是按照生物本能去行为,说不准就触犯了法律获得处罚,得不偿失。所以现代社会的每个人不能当一个只是用下半身思考的动物。这也怪不得我们的祖先,现代工业社会才三百多年的时间,时间短到完全远远不足以将其刻印在我们的基因里。

  这是第一次买罗胖推荐的书,单从内容来说还是挺不错的,翻译也还过得去,只不过还没有达到“信达雅”的标准,某些句子可能没有译出作者原意,但不影响阅读。原书是一部偏于科研成果的著作,可以猜测因为原作者为了追求逻辑严谨来回反证,显得有些啰嗦,也对翻译造成了难度。其实作为一部科普类读物,读者们更追求观点的“新”“奇”,所以来回的反证好像没有很大必要。

  《基因战争》读后感(六):探索问题的根源 ——读《基因战争》

  探索问题的根源

  ——读《基因战争》

  是不是经常感觉很无助,为什么一直努力却得不到改变;是不是经常渴望生活能够平静,却总是出现各种各样的矛盾;是不是稀里糊涂地灌了很多心灵鸡汤,却依然找不到处理情绪的办法?仿佛有冥冥之中有一种力量在操纵着我们的人生,是迷信?是上帝?是佛陀?读了《基因战争》,才知道这根源都是我们从祖辈继承下来的基因在主导。

  《寻龙诀》中有一段场景,身着绿军装、手持红宝书的知青们,用无所畏惧的革命浪漫主义,高唱战斗歌曲打倒一切牛鬼蛇神,那种敢叫日月换新颜的气势很是震撼。再加上近现代的三次工业革命,科学技术空前发展,我们经常听到什么近十年的科学突破超过以前人类科学认知的总和、人类破解某某生物基因序列等新闻。仿佛人类已经跳出了自然选择的规律,可以主宰自己的命运,所有的问题都可以用现代的科学知识去随心所欲地破解,但《基因战争》从演化生物学的角度,告诉大家,基因的筛选和优胜劣汰需要漫长的时间,此刻人类的基因与千百年前几乎无异。立足于这一观点很多现实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比如,刚出生婴儿的哭闹问题。婴儿周岁前,夜里经常哭泣,一会渴了一会饿了一会尿了,总之安分不得,父母的睡眠被分割得支离破碎,眼圈发黑,神色憔悴,回想起来仍如噩耗一般。《基因战争》从两个方面拆解了这一问题。

  首先,哭泣是婴儿生存的手段,他们通过哭泣让父母保持警觉(睡不好),从而远离各种各样可能的危险,而且在消化系统没发育完全之前,能够在夜间得到不间断的进食,能够及时清理排泄物,获得舒适的生活环境,这些是生存的必须,作为父母,基于繁衍,只能去理解、去执行。

  其次,婴儿的夜间的哭泣在原始社会及以前是不应该有的,因为哭泣会引来其他物种的袭击,那为什么现代婴儿夜里会哭泣呢?那是因为现代母亲都是穿衣服睡觉,人类还没有进化出与之相适应的基因。原始社会夜里母亲搂着婴儿(不分床睡觉),赤身裸体,肌肤相亲,能够感觉到母亲的存在,安全感十足,饿了吃一口,当然可以安稳的睡觉了(既然没有床,排泄只要不在身上也就不成问题)。

  因此,三岁不分床的观点和安全感的说法就成了很多育儿书中强调的内容,也就顺理成章了。作为父母,不妨按照原始人的方法试试,确实可以让你睡个好觉(别忘用尿不湿哦)。

  再看看母子利益争夺的问题。中国人普通认为一家人就应当和和气气,不要去争,实际上利益的争夺在任何时候都会有,比如害喜、婴儿出生的体重,这些都是人类基因预留的行为,是此消彼长的利益之争。

  怀孕的头三个月,是胎儿神经系统发育的重要时期,其所摄取的营养必须保证不含毒素,这个时候如果母亲正常饮食就会摄取毒素,影响胎儿发育,如果母亲减少饮食,利用自身储备的营养供给胎儿,情况就会有利胎儿。于是,害喜成为胎儿与母亲斗争的手段,害喜较重,胎儿利好,害喜较轻,母亲利好。

  同样,婴儿在出生时也存在类似问题,如果婴儿体重较大,就利于其离开母体后更好地生存,但相反,母亲难产的概率就会增加,在剖腹产之前,这就是一道鬼门关(脑补画面请观看《芈月传》)。如此来看,我想妈妈们对于害喜也不会过于憎恨,也不会期望孩子出生时越重越好了吧。

  由于本书的作者是一名生物学家,他从演化生物学的角度探索了人类从受孕成败、分娩之苦到手中之争、父母偏心、青春期叛逆等一系列问题的背后原因,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症结,读起来真是有种拨云见日、茅塞顿开的快感!

  总结三点感受:

  一是读书不能产生价值,看似没有用,但的确是开阔视野、增长知识的捷径。在网络信息极大丰富的今天,能坐在那儿读一会书都已经显得有些奢侈了,但碎片化的阅读仍然不能代替定向的知识索取,读书可以让人穿透纷繁芜杂的现象直击问题的根源,《基因战争》就是一本这样的书。

  二是读书是为了解惑,是为解决遇到的难题。人有生老病死,皆是困惑,特别是情绪方面的困扰,如果寻求自助,那么读书是最好的办法。带着问题去读书,把书中内容与生活相联系,进而指导生活,也就是解惑了。

  三是读书要形成自己的观点,要把书中所学与实践相印证,要有“去伪存真、去粗存精”的过程,比如这本《基因战争》作者为了表述观点,始终在强调基因是主导因素,但我们读者同时也要看到人的主观能动性,因势利导而有所作为才是真正的目的。我的一位战友非常精彩地说“观世界而后有世界观”,我想用一个老调的比喻,读书就是形成观点的催化剂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基因战争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