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了不起的盖茨比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了不起的盖茨比的读后感10篇

2018-06-05 20:3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了不起的盖茨比的读后感10篇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一本由[美] F.斯科特·菲茨杰拉德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39.00,页数:28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了不起的盖茨比》读后感(一):这个加上美国梦就高大上爱情故事

  看完这个故事我就觉得盖茨比这哥们着的有点着急了。布这么大个局坚持了这么多年都过来了,每晚看着河对面触碰那微弱的绿光,这么孤单日子都挺过来了,却死在最后关头,怎么就不能谨慎一点,多注意黛西的心思,怎么就不能在确定了黛西的心意后,再做出最后决定呢。凭着他今日的财富,他对黛西的用心体贴,怎么就赢不过那个傲慢的汤姆。可是这都是注定的,爱情,当你们相遇,或许就注定了结局。如果他都能做到独善其身,那这本书就不是一个赤诚的爱情故事了,一个赤诚的美国梦了。

  很多人喜欢社会角度分析这个故事,联系美国梦,可同时在我看来这就是无数爱情故事的一个。爱情中,当另外一个人成为你的梦想,成为你的信仰,那你很难离开这个人。因为信仰是不可以被轻易否定的。黛西是盖茨比曾经梦想,他对财富地位向往曾经一度转移到了黛西这个人身上,拥有了黛西就好像拥有了这一切。可这最终不过是空中楼阁

  对信仰的痴迷造就狂热教徒,就算了他拥有了真正的财富地位,从他的角度来说已经获得了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可他不会去珍惜自己所拥有的,而是倾尽所有去拥抱空中楼阁。这个信仰的力量太强了,毕竟是从他很小很小的时候就在心中助长,最后终于找到黛西这个载体,对,黛西不过是他的信仰的载体。我也能理解为什么大家爱联系美国梦,这么强烈的信仰,可能只有美国梦可以与之匹配了。

  这个诚挚的爱情故事在菲兹杰拉德的笔下动人了。我不知道我能评论什么,因为我只看过一遍书一遍电影。还没有很好很好的去理解这个故事呢。

  最后推荐一篇文章https://m.xinli001.com/info/100010370“盖茨比们该如何自我救赎

  《了不起的盖茨比》读后感(二):盖茨比,幻灭的美国梦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美国作家菲茨杰德拉的经典之作,这部小说内容梗概绝大多数读者早已耳熟能详,尤其是在2013年李奥纳多•迪卡普里奥重新演绎之后,令更多的人知道了这部文学名著认识了盖茨比这个经典文学人物

  在小说开篇叙述中,读者可以感受传统经典文学作品常用的“讲述”和“回顾”手法作者便借用尼克•卡罗威的视角,告诉读者他要讲述盖茨比的故事,然后细细铺陈、娓娓道来。故事中,尼克既是叙述者和评论者,又是事件的亲历者,他其实和盖茨比一样,其实是不属于那个虚幻社会中的另类人物。

  因此,当盖茨比的结局已然成为定局(此处是一个伏笔),尼克只是想告诉读者,他早已“对人们流产的悲痛和气短的得意暂时失去了兴趣”,因为那些便是曾经蹂躏着盖茨比心灵东西,是在他梦想破灭之后漂浮在空中的恶浊尘埃

  于是,在尼克的叙述中,盖茨比从一个传说中的来历不明神秘人物,到慢慢真实出现众人面前,进而对他自己曾经参过军(而且是军官),在牛津接受教育,等等辉煌历史逐一加以验证。他一步一步让本来怀疑他巨额财富来源的尼克相信,他说的话都是真实的,他所用来证明自己的信物都是真实的。“真实”在小说中被提升到了一个无以伦比的高度,其实它正是作者想要探讨的问题之一。

  尼克看到盖茨比家的奢华宴会、从各地而来的不明宾客、他们对盖茨比的热情与攀附,其实都是浮华虚幻,因为在盖茨比死后,葬礼上竟然没有一个客人。尼克的表妹黛西,盖茨比心中的女神,五年之后再次见到他时,一头扎进他从来没有穿过的奢华衬衫堆里嚎啕大哭,因为她“以前从来就没见过这么漂亮的衬衫”……盖茨比用生命替黛西付出代价,但这个“声音充满金钱”的女人逃之夭夭陌生人友善是虚幻,曾经最刻骨铭心的爱情也是虚幻,盖茨比跻身上流社会,最终得到的还是一场空。

  而对于尼克,他和乔丹的感情也是一场虚空,那个总是粘着他的女人,转眼间就和别的男人订了婚。汤姆和他情妇玛特尔之间,同样是因金钱而带来的奢靡生活中的一段插曲,玛特尔最后被丈夫囚禁,逃跑时被撞死,她心中的美梦也同样幻灭了。而盖茨比的父亲,曾经为了不拖累儿子成为大人物而甘愿被去世,到头来却落得白发人送黑发人,他心中的希冀同样化为乌有

  友情、爱情、亲情,所有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感情都在一九二二年美国东部这个光怪陆离虚构之地——西蛋村、东蛋村得到了最极致表演。在那个经济飞速前进的时期,人们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全都成为了物质的然而却极其不真实的世界

  什么是真实?哪里才有真实?美国梦让无数人沉溺于飞翔般的美妙世界,然而跌落而下的瞬间,才发现置身的是无比污浊黑暗与尘埃。

  盖茨比的美国梦随着他心中最真实的那份爱幻灭了,故事中所有的人也都被剥去了虚伪的金钱外衣,再“了不起”的人,也被淹没在追逐金钱的浊浪之中,销声匿迹。或许这便是《了不起的盖茨比》能够成为经典之作的缘由,因为它一次又一次敲响的,正是那让人们心中美梦幻灭的钟声……

  《了不起的盖茨比》读后感(三):《了不起的盖茨比》:真正的宝贝

  有两本小说的结尾是让我印象格外深刻的,其一自然是这本《了不起的盖茨比》,另一则是《高老头》,在那个风趣伤感的故事的结尾,巴尔扎克是这样写的:

  “拉斯蒂涅一个人在公墓内向高处走了几步,远眺巴黎,只见巴黎蜿蜒曲折的躺在塞纳河两岸,慢慢的亮起灯火。他的欲火炎炎的眼睛停在旺多姆广场和荣军院的穹窿之间……

  然后拉斯蒂涅为了向社会挑战,到德.纽沁根太太家吃饭去了。”

  写了个让人伤心的故事,巴尔扎克的收尾却是戏谑的,大概也就应着保罗•奥斯特的那句话,“我在极度悲伤的时候,只能说笑话”。相较之下,菲茨杰拉德的处理其实是要更加直接,并无掩饰的。那空虚与幻灭,写在结尾,如昭然若揭,如甘愿接受:

  “于是,我们继续奋力向前划,一条条逆流而上的小舟,不停地被冲刷得连连倒退,进入过去。”

  显然,无论是《高老头》还是《了不起的盖茨比》,说的都是关于“向前”的故事。向前的意义并不复杂人生在世,总要有追求,所以大多数人才愿意形象地将人生比作是一条道路,在终点安置的,是我们心目中那“真正的宝贝”。对于盖茨比而言,无疑,那“宝贝”,是他眼中那盏绿色的灯,是黛茜,是有黛茜的空间时光,是他自己的荣耀之地。

  灯是城市鲜明标志。《鹿港小镇》罗大佑唱“台北不是我的家,我的家乡没有霓虹灯”,其实是一个渴望回归的人,将城市霓虹闪烁与自己的不安对立起来,从而产生厌恶与唾弃。从来没有什么厌恶是凭空生成的,那闪烁不灭的光其实一直很美好,所以一开始才会被无数人向往。心向往之便会奋不顾身,便会经历幻灭与重生。而在盖茨比的故事里,一个漂亮女人,一个有梦想的年轻人,这样的故事可以有太多太多的可能,但对于菲茨杰拉德而言,他只会选择他看得见的那一种,一语成谶的那一种来写。

  存在永远存在,不存在的从未发生。《了不起的盖茨比》是有关“梦”的最好注脚。你可以从社会、从历史、从人性的角度去给出分析,怎样都好。因为对于旁观者,这就是一个关于人真实的案例——人生如此,世界也不过如此。也只有天才如菲茨杰拉德,才愿意拿出这样的真相,出于“写”的迫切愿望。那不是因为他有多自信,或是狂妄,仅仅是因为,他反抗虚无的方式,只能是书写虚无,写出“我们永远都是一个样子,活在过去,也只能活在过去”这样有些残忍的真相。像是一条追逐自己尾巴的蛇,被嘲笑,也在嘲笑着别人和自己。

  为何盖茨比是了不起的?让别人用这个词来形容他,是他自己的梦想。而有勇气结束一个碌碌无为月亮没有升起来的夜晚,却是他真正了不起的地方

  人生可以是一场寻宝之旅,只是所有的寻宝故事的结局其实都会出人意料。要么那宝贝不存在,要么它已经被拥有,或是错过

  至于寻找本身,也许是生命里许许多多没有意义,而我们却一定要做的事。

  关于这次新版的《了不起的盖茨比》,因为手头没有其他版本,所以不作对照。译文流畅,还在正文后附了几十页的导读,对于读者理解作品的主题很有帮助。

  《了不起的盖茨比》读后感(四):滚滚红尘

  电影上映的时候忽然觉得应该要先看下原著就一直忍着没看电影,后来就忘了这事,直到偶然听到有人把它选作荒岛书又被勾起了兴致。看完书连着把电影也看了,小李子演得确实好,碧蓝色的眼睛里表达了那么多情绪,女主也真是美,完全可堪祸水重任,原声也各种赞。不过电影再重墨的落差也还是大不过看完书给人的落差感,那是一种觉得特别特别遗憾但又骂不出只能咂咂嘴的感觉

  重温滚滚红尘的时候里面附了一页滚滚红尘的歌词,盖茨比要是看到会不会觉得简直就是为自己而作的,所以说维特的烦恼是不会因为国籍地域以及眼珠子颜色有所差别就变得不同的。

  歌词附上:

  起初不经意的你 和少年不经世的我

  红尘中的情缘 只因那生命匆匆不语的胶着

  想是人世间的错 或全是流传的因果

  终生的所有 也不惜换取刹那阴阳的交流

  来易来 去难去 数十载的人世

  分易分 聚难聚 爱与恨的千古

  本应属于你的心 它依然护紧我胸口

  为只为那尘世转变面孔后的翻云覆雨

  来易来 去难去 数十载的人世游

  分易分 聚难聚 爱与恨的千古愁

  于是不愿走的你 要告别已不见的我

  至今世间仍有隐约的耳语 跟随我俩的传说

  滚滚红尘里有隐约的耳语 跟随我俩的传说

  当然歌词太为爱痴狂,而我并不觉得盖茨比纯粹是为了黛西。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