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看名画的眼睛.1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看名画的眼睛.1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6-10 21:3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看名画的眼睛.1经典读后感10篇

  《看名画的眼睛.1》是一本由(日)高阶秀尔著作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50,页数:173,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看名画的眼睛.1》读后感(一):名画的眼睛--浓厚历史氛围

  在小学美术课的时候老师讲起西洋画,我们都是非常有兴趣,尤其讲到达芬奇、拉斐尔等名作,美术老师总会津津乐道的把画里的每一个细节都说给我们听,这也让我们对西洋油画特别文艺复兴时期的各个流派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

  达芬奇是文艺复兴时期最有代表性画家,其实他的名气最大的是他的画作,比如那副最有名气的画作--最后的晚餐,将耶稣基督和他的门徒描绘的活灵活现,这些都源于那个时期对宗教题材极大热情。再如他的那副不朽的名画《蒙娜丽莎的微笑》,多少年来吸引了无数艺术大师目光,也让很多研究者得出了各种各样千奇百怪结论,比如那部《达芬奇的密码》。

  其实达芬奇的成就不仅于此,除了作画,他的领域还横跨多个专业,比如科学天文物理医学、古生物机械,说到这个,不得不提到几年前在上海展览馆展出的“上海科技展”,其中就有对达芬奇全方位的解读,比如他对解剖学的成就,以及对机械上的奇思妙想。比如他对于直升机的一些理念,以及对水下呼吸装置的一些设想,对当今的社会都有着十分重要意义

  除了达芬奇,另一位比较有名的文艺复兴期间的画家是拉斐尔,拉斐尔是意大利杰出的画家,和达·芬奇、米开朗琪罗并称文艺复兴时期艺坛三杰。他的作品博采众家之长,形成自己独特风格代表了当时人们最崇尚的审美趣味,成为后世古典主义者不可企及典范。其代表作有油画《西斯廷圣母》、壁画《雅典学院》等。尤其是是后者,我们小时候上美术课,老师就详细讲解了这幅名画。

  《西斯廷圣母》这幅画作中,圣母的眼睛足以吸引每一位观看作品的人,她的目光柔和亲切,似乎想要说话的意味,其实,这就是一位善良和蔼母亲,把自己的孩子抱在膝盖上,静静的用脸颊亲着孩子,我们从中能感到那种浓浓的母子情。

  对于拉斐尔的构图,我们也可以看出他对于画作的深思熟虑。对画面人物处理方式也是非常谨慎的。

  另一位要说道的是创作《维达斯的诞生》 的画家波利切利,这是在《春》之后三年绘制完成,描绘的是另一种形态的维纳斯。维纳斯,也就是古希腊神话中的阿芙罗狄特,在传说中是爱与美的女神。据希腊神话描述,她是从大海泡沫中诞生的,而且一生下来就完美无瑕,既不必经历懵懂无知童年,也无需面对临终将至的死亡。

  在基督教的传统中,赤裸人体被视作一种亵渎和诱惑而避免出现,画家被要求尽量用衣服或者服饰将人物的身体遮挡起来。只有到了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人才找回了往昔令他们值得骄傲荣耀

  画作中的维纳斯婀娜体态让人倾倒,使观者在对美的凝望中屏息凝神,仿佛有一束来自天国的光将她们沐浴在神圣光环里。

  阅读这本书,如同欣赏一种特殊的美一样,看过后如沐微风,十分的舒服,也许就是这些画家们,将精益求精的画作奉献世人,才让我们有了更美的追求,那就是欣赏艺术的美,这种美是发自内心的。

  《看名画的眼睛.1》读后感(二):让我们来讲个故事

  /儿歌

  对于艺术以及艺术品的鉴赏,尤其是抽象艺术的鉴赏那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除了日积月累少数人的经验还可触及,大多数艺术品对于各普通来讲就像是上乘的佛法,只有宗师级僧人才看得明白,令不少门外汉唏嘘止步在裹着“高雅”二字的艺术圣殿前。虽然这本书是本指西方绘画艺术史指南针,但是在使用工具前,你需要对西方文化、希腊神话和基督教神话有一定了解,如此再翻开这本指南。

  艺术的通性是具有美感表达的,通过对美的表达给人以视觉心灵刺激,从而产生共鸣。高阶秀尔作为和我们文化相似的亚洲人中的一员,自然在对绘画鉴赏上所讲让我们看得明白,当然书中提到很多独到看法,给我们以深思。

  就单独拿出这本书的封面委拉斯凯兹的《宫娥》来讲,高阶秀尔前辈先是向我们介绍了整幅画的颜色基调昏暗、柔和,其次又向我们分析了这幅画的整体轮廓布局和由远及近的一一列举每一样画中的事物,由此基础上再通过个人对绘画联想,结合作者身世、创作特点和所处的时代背景对这幅画加以用故事叙述。虽然我说的有些片面,但是这就是作者的初衷,让我们用几句话用自己的想象把这幅画用叙述的方式给自己说得通。当然你得像一位侦探,不放过每一个细节,发掘出最明显的特点,这幅画里的镜子可谓是最巧妙独具匠心设计,把国王王后的驾到映在了墙上,通过这堵墙增加空间层次感,如果诗有诗眼,那么这一定是整幅画的“画眼”,虽然这幅画叫做《宫娥》,是写实宫中妃子、侍女的生活,重要点是写出侍女的自然反应

  虽说上面这个故事说的通,但是不同人有不同理解,委拉斯凯兹正在为国王夫妇画像,这一对夫妇的形象在对面的一块镜子中反映出来,就在这个时候,小公主玛格利特突然到来,引起了人们的一阵忙乱,她的出现,好象是平静水面投下了一块石子,打破了原由的平静,激起了阵阵涟漪,宫娥正在为公主下跪贡献食物,另外一个在为公主提裙礼,周围还站着一些随从和侏儒,在背景上有一扇门打开着,光线从门口射入,在门口站着一个宫中的侍从,正在注视着室内的情景。只有委拉斯凯兹是冷静的,但他好象并没有发现身边所发生事情,仍然在专心画画,这恐怕也是委拉斯凯兹比较可靠的一个自画像,面部表情严肃,显示出郁郁寡欢样子。以上是百度百科的看法,是不是和高阶前辈讲得不同呢?我不能说高阶秀尔前辈的看法错,但还是他的观点,只要你能说的通,用自己的故事叙述,那么这幅画就是你学会了欣赏。

  整本书我就举了这一个例子,只是想说横看层岭侧成峰,你欣赏一幅画也许并不会照顾到每一个角落,但有一点是所有文化都不谋而合的,就是欣赏水平是通过不断的积累、扩大见识面、审美经验、增加文化知识、生活阅历而增加的,何况书中的画毕竟是少数,但是书里介绍的名画的作者却绘有大量的精美绘画,我们可以带着高阶秀尔前辈给我们的指点,再从其它图像照片博物馆增加对绘画的鉴赏能力,如此便可再人们讨论某件艺术品的时候说出个一二,如此甚好。

  最后我得说一下这本书的问题,一就是气味太重,翻阅的时候空气里会激起一股刺激的气味,不知道是我手头这本书原因还是怎样;二就是有些画并没有全貌印刷上去,漏了边角,总之希望各位注意

  《看名画的眼睛.1》读后感(三):现实之上的意境之美

  现实之上的意境之美

  ——读《看名画的眼睛1》

  冯菲菲

  艺术根源于现实,好的艺术往往超脱现实,体现出一种在现实之上的意境之美。

  德国作家黑塞说:“现实是人们最不需要关心东西,因为它足够讨厌,甚至总是存在,而与此同时更美好的和更必要的事物在要求我们注意和忧虑,现实是人们无论如何不可以朝拜和崇敬的东西,因为它是偶然,是生命垃圾!”这句话直接、宣泄、暴烈,情绪化,虽然偏颇但很有艺术家风格。西洋画家往往都跟黑塞一样讨厌“现实”。

  现实足够“讨厌”,因此要用画笔抚慰,画家们追求的是心灵上的另一种想象。

  《阿尔诺芬尼夫妇像》,日本著名美术史论家高阶秀尔评价它是“彻底的写实主义”。这种写实主义显示了绘画技巧逼真自然,左边窗口射入的北方柔和的阳光,熠熠发光的铜制吊灯,主人公阿尔诺芬尼无袖披风的毛皮襟,夫人白色面纱花边……高阶秀尔提醒我们注意夫妇俩奇特手势,还有画作奇异的署名“杨•凡•爱克在此”,这多出来的“在此”二字表明画作者是证婚人。随着高阶秀尔对画面细节的推敲,隐藏其中的线索渐次浮现,观者仿佛回到了现场,这栩栩如生的油画场景,它既是现实的,更是在“彻底的写实”之中营造出比婚礼当场更加温馨的氛围。

  这就是《看名画的眼睛1》一书的魅力。出自高阶秀尔之手的这部西洋绘画艺术读物,重版了66次,展现了从文艺复兴到近代美术的15幅杰作。艺术鉴赏是一种长期养成、最难以获取还最难以说服人的能力,我们很难认识我们原来知道太少、距离太远的东西,摆到面前都没用。我们需要像高阶秀尔这样的艺术史学者,穿越某件作品的重重迷雾,并以自己的细心观察追寻画家当初落笔的痕迹,以及画作的美学影响范围

  波提切利的《春》充满了神话般的幻想;普桑《抢劫萨宾妇女》描绘骚动的群像;戈雅《裸体的玛哈》传达梦和现实的官能美;维米尔《画家的画室》寂静无声;透纳《国会大厦火灾色彩辉煌……每一幅画,都有自己独特的意境。说到意境,我以为,意境是画家脱离泥泞的现实,让心灵自在飞翔的方式。一生都坎坷不平的梵高,当他拿起画笔作画时,就像热恋中的女人,倾注了所有的感情。所以才有大片大片金黄的麦田,才有蓝色天空里的满天星斗,才有缤纷色彩冲击观者的眼睛。透过画作的意境,看到梵高热烈灵魂

  在《看名画的眼睛1》书中,几乎是,每个画家都我行我素,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比如马奈和《奥林匹亚》。文艺复兴以来,欧洲美术致力于表现物体深度厚度、圆度的写实主义,在马奈这里却被全盘否定,他偏偏追求平面的二度空间,用精确的线描表现立体感,用平涂的色块表现装饰感;裸女画作在习俗上需要借助女神或者宗教的名义,马奈却偏偏以普通平民女孩命名。任凭“砖头”齐飞,哪管“口水”四溅,画家只服从一种原则,这种原则要求他们保持独特的个性。这种个性在我们的现实中已渐丢失。

  我想起加西亚•马尔克斯一件轶事。法国总统密特朗颁发他文化骑士勋章时讲道:“你属于我热爱的那个世界。”这句话让马尔克斯当场落泪——也许这也是名画的意境所在。很多时候,我们处于糟糕的生命现场、困窘的生存环境,但仍一直努力相信并注视倾听,我们因此可能拥有一个不同的世界,一个可以妥当安置内心的世界。

  转载请联系本人。

  《看名画的眼睛.1》读后感(四):典藏时代之美

  有多期待,就有多失落,——这本书我本来只想给打个3.5分的,遗憾的是豆瓣不支持这种零碎分数,也就只能这样了。其实,我对该书的印象大好,倒不是因为书的内容方面有什么硬伤,只是实在是没办法理解,为什么像是诸如《看名画的眼睛》和《小顾聊绘画》这样讲解那些艺术史上名家名作的艺术类图书,居然是能用32开的小开本来印制的啊凸(艹皿艹 )!

  就算是出版社出于成本考量不用大16的开本,但至少换做小16开的开本,也会比现在的效果要好得多吧?像现在这样就只有32开(还不是大32开)的开本,再扣除了版面上周边的白边,里面的图画大小也就可想而知了。再者,书中那些画作图片的获取,也并非是直接源自该画作藏馆的高清画集的扒图,许多可能只是来源于某些书上或者网络上的截图啥的。图画的清晰度本来就不高,再加上幅面大小所限,真的让人看得很心塞吔〒▽〒

  说来最近在网络上留意了下同人志的售卖情况,很惊奇的发现,其中同性之爱的比例居然还要更多一些。虽然事实是,在历史上即便男欢是被作为风雅之事,视为贵族的癖好,簇拥者从来就没少过,但除了古希腊文化(单指男男之间),在其他国家的文化中对同性之间的爱,从来也没宽容到能够成为社会主流程度

  不过,在当今社会,或许是出于外来文化的冲击,或许只是时代的进步,原本该是风气保守的国内却有着大票的少男少女们对二维世界上的男男或女女CP不以为怪,甚至到了现实中见到容颜姣好的两个同性态度亲密,就会暗自尖叫“好萌”的程度了啊o(*≧▽≦)ツ并且,她们将这种同性之爱的配对,按着性向不同分别称之为“耽美”或“百合”的。其中的“耽美”,或者就是“耽于美”的意思了吧。

  说道这里不免生出个有意思想法来。话说,就算缺少了艺术家的所推崇的灵气,就算是对美的视角不同,但是普通人和艺术家对于美的欣赏都会是一样的吧,……所以不管什么样的人,总是会“耽于美”的。见了美好的事物就移不开眼光,甚至挪不动脚,这不是很自然的事情吗?

  对于人类这样,依靠着视觉生活,却对声音更加敏感的生物而言,视觉和听觉上的享受才是令大多数人真正无法抵抗的。否则,大概就不会有那么多的人为了自己喜欢漫画和手办还有音碟之类的东西去天天泡面了,而且女孩子为了化妆品和服饰什么的饿肚子也是很常见的吧,当然,这种行为肯定是不值得我们提倡的了(*+﹏+*)

  其实,不管是艺术家还是普通人,都是需要让自己的眼睛习惯各种美的。唯有如此才能够自我提升。而这些东西仅仅通过上课和画画是完全不够的,而是要不断地‘看’,看了就有感觉,要见识到更多,有更多的阅历才好。尤其是在东方,几千年来的艺术史可以说就是统治阶层的艺术史。无论什么产品,只有皇帝后妃、王公贵族和高官大员们,这绝少数人用的才是最好的。

  虽有着大把令世人瞩目的精美工艺产品,但大多打着“皇室御用”“官窑”“贡品”的旗号名头,到了今天仍旧是让“艺术或者工艺设计的程度成为一种身份地位的符号表征,昂贵而精湛的产品成为社会趋同的追求,价值追求代替了真正的审美追求。”我想,那些所谓的“暴发户”,大概就是缺少了对美的熏陶,所以才会沉迷到对于对大牌奢侈品的扫货中去吧?

  不过,随着近年来国人生活条件的提高,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对艺术修养的相关知识也开始报以更大的兴趣了。有了需求就有了市场,出版商自然是不会错失此良机,借机引进了大量国外的此类书籍出版,类似是这样艺术赏析类的书籍,倒成了近期图书销售市场上的又一亮点。说真的,这个时代在发展,正在以一种普通人无法抵御,甚至无法察觉的速度在飞快的改变着。或许,只有当时过境迁的许久之后,人们才会蓦然惊觉,原来已然是世易时移!

  可能其中表现的最为明显的,就在于人们的审美方面喜好了。像是在我们的爷爷奶奶那辈儿总认为身体健硕的才叫好生养,到了我们的爸爸妈妈那辈儿还认为身体健美的才叫动人,而到我们这辈儿再看街头那些身材苗条的时尚佳人就总会感觉有种去美容医院做抽脂的冲动,估摸着再到了我们的子侄那辈儿就是感觉越瘦越美了(哪怕像根火柴杆人那也是美丽的火柴杆呐)。

  再好比本书中介绍“文艺复兴三杰”的拉斐尔时,作者所选取的名画《座椅中的圣母》吧。纵然是因其作为少见的圆形画作而特别被作者欣赏,可是对更多人而言该画家最知名的作品还是要属那副《西斯廷圣母》,这幅祭坛画作为拉斐尔“圣母像”中的代表作,以其甜美、悠然的抒情风格的而闻名遐迩。

  然则哪怕直到现在意大利的人们依旧用“象拉斐尔的圣母一样”来赞美女性的容颜,但真的要是有朝一日拉斐尔笔下的女性活生生的出现在了这个世界上,那种青春健美的丰盈肉体形象只怕也未能讨得当下人的欣赏,更不要说是提香笔下那些身材丰硕到健硕的艳丽女性肉体了,到时只怕真的也只剩“呵呵”二字了(≥△≤)

  尽管美是一种直白到直指人心的东西,不会因为身份的不同而改变,但对美的观感却是会受到不同审美的很大影响。而审美问题和美的原则在每个时代都不相同,它们在每个阶段都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并不断的演变直至变化成为今天的模样。所谓的“流行”不就如此的嘛。

  作为迟早会退出大众视线的一种事物,除非哪一天审美的流行能够晋升为审美的经典,否则哪种流行也无可例外迟早要成为不流行了。可是对审美的欣赏口味而言,或许有着时代的烙印,但更重要的还是要看个人的喜好问题。就像是以前的英雄都讲究一个高大全,要零缺点的,但是现在的英雄为了揭示人性,都讲究个缺陷美。就算是在主流观点一统江山的时候,也总有个人的不同意见奇峰突起。

  甚至可以这么说,从某种角度而言,但凡是传世之作诞生之初和诞生之后的岁月里面,如果不出现一些争议,那么或许就算不得是传世之作了。大概正是这些争议的存在,才能够带来更多的名气和传播,名气越大自然传播的范围也就越广,相对的争议也就会越大了,当然,伴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争议会渐趋一致。而岁月的沉淀所附带的时间的价值,是会让一些在当时没有多大反响的艺术作品变得价值连城的。

  时光如水逝者如斯夫,当今天的人们在提到伦勃朗的时候,只怕已然记不得他当年意气风发时候的那些大受赞誉的作品了?倒是那幅让当时的他坠入事业低谷的《夜巡》成为了他的象征,所以是很奇怪啊,不知作者是对伦勃朗的几幅《花神》特别喜欢,还是感觉《夜巡》已经被别人说的太多,到他这已经没什么好再说的了,才选的《花神》来介绍的了。

  不过,伦勃朗和之前的拉斐尔也并非是特例,貌似作者不知是为了标新立异,还是真的喜好与众不同,他在书中所选择的名画倒往往并非是世人公认的画家代表作。但至少也是能完整展现出画者的风格特色的。当然,若单纯从审美的角度而言,你看中世纪的画作里所有的女性都有会有或大或小的“小肚子”,貌似是出于生育崇拜啥的;而文艺复兴三杰风格迥异,唯有米开朗琪罗笔下一众女性人物,才只能给人以壮硕有力的感觉;而纵观鲁本斯同一时期的审美风格,大概他所欣赏那种的丰乳肥臀的女性人物,也是肉感太过到有些超出了……

  这些在今天的人们看来审美特异的画作都不约而同的告知了我们这样一个事实,即:画家笔下的‘美’,虽然并不一定也能同样的反应出当时社会的主流审美,但却一定是能够代表了画家自身对美的视角的。大量淘沙,烈火炼金,真正能够抵御时光的洗练,铭刻在历史上的那些画家的画作,大都就像浑然天成一样,会带有一种浓烈到极致的个人风格。

  有些画家的画作,你看的时候甚至感觉那画面上的烈纯粹的感情就仿佛像是要喷薄而出了一样,就像某本书上看到的评述,说“一幅画就是一个人,线条是筋骨,而色彩即是肌理,但是最后成就这幅画作的,却是作画者的性格,情感,和信念。”所以,在今天这个人们感知越来越麻木的现代社会中,要去看更多的画作,让眼睛享受到更多的色彩,去体味那些画作中所蕴含的感情!去看画吧!

  《看名画的眼睛.1》读后感(五):《看名画的眼睛1》:发现与阐释

  艺术作品,尤其是经典艺术在大众文化中所处的地位往往是很尴尬的。一方面,人们常常会慕名而来,给予它们很高的关注度;但另一方面,由于鉴赏技巧和文化底蕴的缺失,对于所谓经典的“经典性”和美感,人们往往无从发掘,能做到“略懂略懂”,便已是凤毛麟角了。

  这样的状况,在美术作品的鉴赏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当一幅“名画”呈现在人们面前,人们自然不免要夸奖一番,可却并不知道要如何“夸起”——纵然画面内容丰富,可人们想找到一个角落,来安放自己的目光,并由此侃侃而谈,总是很勉强的事情。那么,如何让这一切变得“顺理成章”呢?

  手上这本高阶秀尔的美术评论集《看名画的眼睛1》,或许便是一个“名画鉴赏问题”极好的解决方案。作为一本大众美术读物,《看名画的眼睛》共再版了66次之多,或许便可以足见其普及性与实用性。由于作者是来自日本的著名美术史学家,而品评的对象却是西方美术作品,因而对于国内的读者来说,这本作品的视角其实更为恰当。作者将名画中的文化典故,与美术领域的常识一并娓娓道来,带给读者的不只是有关这一系列“名画”的常识,更是鉴赏能力和艺术素养的提升。

  对于普通读者而言,所谓“美术鉴赏”,或许是一个“扎扎实实”的知识盲区。普通人既无条件接受专业的训练,又极少有机会接触到相关的资料。面对这样的“零基础”读者群体,高阶秀尔从选材上便体现了其卓越的眼光。《看名画的眼睛1》中选择的名画,并非是大多数人早已烂熟的《蒙娜丽莎》之类,也非生僻冷门之作,而是从美术发展的角度入手,选择具有代表性且并不为大众所熟知的作品。作者这样的作法,一方面确保了自己作品的独特价值,不必被市面上平庸的“艺术速成教程”所淹没;另一方面则是重新发现这些画作的价值——引导读者从“发现”的角度,提升自身艺术修养。

  有了对“美”的自主“发现”,接下来作者的阐释便顺理成章了。尽管是一位美术史研究领域的大家,但作者深入浅出的笔法,却自然而然地拉近了自己与读者的距离。这样的阅读,好像是在读一个个有趣的故事,不觉间就把“名画那些事儿”收纳心间了。

  对于大众而言,一旦接触到艺术相关的材料,总会有种“高不可攀”之感。然而事实上,一切艺术的初衷都是艺术家在审美上表达的尝试,而审美总是与普通的生活密切相关。对于艺术作品而言,它也只有在“被解读”之时,才能确保自己的价值。因而作为一本大众读物,《看名画的眼睛1》对读者有关发现“美”的引导,既使得我们的生活变得有趣,对于艺术本身,同样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看名画的眼睛.1》读后感(六):走进名画的世界

  如果能有更多人因为这本书而去亲近西洋名画,那将是无比高兴的事情。

  ——高阶秀尔

  作者高阶秀尔是日本美术史论家,诚如他所说,优秀的美术作品除了能给我们美的享受,其中更是蕴含着作者各种各样的想法与凝结的时代价值,理解、品味与解读这些名画,就需要了解这些画背后的故事,而这本书就是一扇窗口,一座桥梁。

  本书选取29幅艺术巨匠的名画,进行解读与说明。在解读扬•凡•爱克那幅以惊人的真实感闻名的《阿尔诺芬尼夫妇像》中,作者从画作的蛛丝马迹以及各种史料传闻中为我们拉开了探索的序幕,不得不感叹日本人的细腻与认真,在这个解密的过程中,我们了解了画面的意义,知道了画作中的种种象征,探寻了画作的历史背景,配上这些资料,在反过来看最初这幅印刷精美的名画,会有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原来画作的背后还有着这样不为人知的秘密,这种阅读快感可以说是丝毫不逊于阅读《达•芬奇密码》。

  在介绍波提切利的《春》中,我们既可以欣赏名画,还可以了解神话故事。画中诸神的姿势意味着什么,昭示着诸神之间什么样的关系,舞台总导演波提切利赋予了每一个角色什么样的意义,这些都与神话故事与波提切利的追求息息相关,而且这些都是有迹可循的。无论是用色还是构图,这种种的一切都彰显着波提切利这位憧憬和追求理想美的巨匠的情怀。

  还有最富神秘色彩的达芬奇与他的《蒙娜丽莎的微笑》,还有年轻时帅气好运年老后却穷困潦倒的伦勃朗的一生,还有傲娇的透纳与康斯太勃尔那些不得不说的事,更有喜欢画裸体的马奈,可以说,这本书对我这种喜欢探秘的人来说吸引力百分百。如果是女生的话,一定要读一读这本书,名画会让你更文艺,随手拍一张发到朋友圈那就是高雅的代名词,如果是男生的话,就更要看看这本书,赏画时,在自己的女朋友面前解读这些巨匠的画作,倍儿有面子,倍儿爽!

  总之,这本无论是装帧、印刷、排版、内容都一流的第一弹让我更加期待之后的《看名画的眼睛2》。

  《看名画的眼睛.1》读后感(七):擦亮眼睛看名画

  翻开这本书的前言,先是震惊了一下,原来中译本第一次出版已经是1986年的1月的事情了,想必风靡日本是更久之前的事情,这真的是一本比我年纪还大的书了。2013年得以再版,也说明这本书的受欢迎程度,同时也证明了这近30年来,人们对艺术不变的追求。

  时光飞逝,可是艺术却随着时间的流转历久弥香。

  《看名画的眼睛》这本书,基本上是沿着西洋绘画艺术发展脉络的编年体艺术赏析,它选取了从1434年到1863年,从哥特将结束时期,到近代绘画史的开启,选取了15幅名家名作,搭配与这些作品相关的其他画作,全面分析了这些作品的绘画方式,结构,内容以及意义等......我是一个西洋绘画艺术的门外汉,只有在小学时候学过几天素描,后来又学了几天国画,艺术素养几乎为零,希望自己队这本书简短的总结没有贻笑大方。

  不过翻开这本书,的确让我对这些画作,或是同一位作家,同一个时期,同一个流派的画作有了些许的认识,我惊叹于这些画家空间视觉的天分,他们利用镜子,在镜子里勾勒出延伸的空间,他们利用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构建金字塔,让画面变的动静皆宜,他们利用各种我们想得到想不到的方式,邀请我们走进画中的世界,或者是放我们在一旁仅是欣赏。

  同时我以为了解到,绘画艺术不是单独存在的,他们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并且于其他艺术,比如文学艺术的发展相映成辉。绘画艺术的革新也是多方面的,不仅体现在绘画技术的革新,绘画手法的革新,更重要的是内容的革新,思想的革新。绘画慢慢的从依附于宗教,贵族,转变为画家自我意识的表达,他们开始不再盲目的追求绘画内容的形神兼备,开始慢慢抽离距离的形态,放弃空间的构筑,开始深入的挖掘其中的内涵,绘画慢慢变成不仅是所见,而是所思所想。

  除了绘画艺术的发展,我们还从同一位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绘画风格的转变,了解到这些改变的缘由不仅仅是日臻纯熟的技艺,还是随着他们的心境在改变,同时聊一聊艺术圈里的小八卦,增加文字的可读性和趣味性。

  一副成功的画作里的每一个细节都有着深刻的用意,在他们落笔的时候,就想好了我们应该如何看这幅画,并倾注了自己深刻的用意,不得不感慨,大师就是大师,我们要做的,就是擦亮我们的眼睛,用心感受,感受那每一个时代传递给我们的讯息。

  《看名画的眼睛.1》读后感(八):走近神秘的艺术

  走近神秘的艺术

  ——读《看名画的眼睛1 》

  一直对艺术类的东西有着莫名的喜欢,但一直都是门外人。不过这不影响我喜欢阅读这样一本书。想起当年初中美术课上,老师给我们讲解名画时的情景,总觉得很是怀念。翻开这本书,仿佛回到有美术老师的时光,只是这个老师是静静的文字。但文字若讲得生动,便也有灵性的与读者交流了;我是求知的读者,这本书正如我的老师。

  门外人看一幅画,自然只懂得最直观的视觉感受,对画的认知来自于最初的原始感受。但通过这样一本书的讲解,我知道为何这些艺术如此神秘。每一幅画的每一个细节都有它存在的独立意义。比如翻开书第一幅《阿尔诺芬尼夫妇像》,画家便为了精细到画的每一个角落做了最深的构想和落笔。从人物位置到布景,从人物表情到人物周遭的物品,光影之间原来不是刻板的存在,而是它们就如同一个精妙的世界,要把每一处细微联系在一起,才能鲜活真实地呈现出整个画的意义。当我随着文字讲解看完这幅画时,我不得不惊叹,原来艺术的神秘,便是宛如天然的精工巧匠,是深入到每一个细节都有它的存在原因,是看一幅画便可以观看某段时期的价值文化,是隐藏在一幅画面背后独特的象征意义

  如果说艺术的神秘在于它难懂,那么艺术的价值也可能是它为人类留下了永恒的美。我喜欢这本书中作者讲解到的每副画时,多会叙述的那些传言故事。虽只是传言,虽未知真假,但却为一幅画映上了迷一样的灵感。画也算灵物,更何况这些久经世纪留下来的名画呢。比如在波提切利的《春》中,作者解读了一幅尽善尽美描绘春天的作品。那种画家作画时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在那些仙女神话与大自然春天的共同塑造中,以一种美妙姿态生灵地倾诉出来。

  当然,除了上面讲到的一幅画的构图和故事外,一幅画中所具的社会价值还在于创作时候的历史背景。那是与当时宗教思想和社会价值的沟通;是信仰膜拜、是叛逆不羁,是热情歌颂,是本质写实,这些都在一幅画中有着恰当的表现。比如拉斐尔的《坐骑中的圣母》,它所遵循的中世纪传统规则,它所表现的宗教光环,都能在这幅画中找到最自然的解读。

  更有趣的,作者解读到画家通过一幅画表达出来的内心世界和他所追求的纯粹性。比如戈雅那两幅《裸体的马哈》和《着衣的马哈》,一样的女子,一样的神情,连背景构图都一样,唯一不同便是着衣与否。不管人们怎么去猜想关于模特、关于画家和关于这个女子的故事,戈菲都真实地表现了这幅画的灵动和感性。

  读这本书的心情是美妙的,它让我感知艺术的神秘与有趣,它让我学着怎么去读艺术的美,并且,去感受它们的美。我觉得这本书是一本让大众与艺术亲近的书,读起来,喜悦。

  《看名画的眼睛.1》读后感(九):生活有时就像画一样

  相同的一幅画,不同的人,欣赏出来的效果截然不同。有人觉得画很有滋味,有的则认为无趣。说到底,还是在于欣赏者用什么样的眼睛来看画。

  存放在世界各大展览馆的名画,其实也挺“尴尬”的,一方面,很多人慕名而来一睹其风采,可是,由于受欣赏水平与鉴赏能力的限制,很多人并不能看明白画之美、画之妙。一些人囫囵吞枣般快速浏览下,仅限于看过这画,认识水平还仅仅停留在面的表面,这不能不说是个问题。

  带着发现的眼睛,带着求知的欲望,带着欣赏艺术美的心态去看画,或许,你才能真正了解画,才能理解画家的绘画意图,才能感悟画中意境。日本著名的美术史论家、西方美术研究专家高阶秀尔针对观画者的这一“窘状”,撰写了《看名画的眼睛1》(中国财经出版社)一书,用最平实的语言,用最简洁易懂的表述,帮助大家更好地欣赏名画,理解画家的创作想法以及作品背后的历史背景、人们的生活、思想和价值观。

  书中所选的29幅名画都是从文艺复兴到近代西方美术史的代表之作,比如,波提切利的《春》、达·芬奇《圣安娜与圣母子》。这些名画经久不衰,经过岁月的洗礼愈发光彩夺目,堪称是艺术精品。绘画这种艺术形式更直观,不同国家的人通过对优秀艺术作品的欣赏与理解,能够加深彼此间的了解,对伟大艺术作品的感动和喜悦把所有人紧紧地连接了一起。艺术是无国界的,是全世界所有人一道分享的。

  波提切利的《春》对我来说并不陌生,但是一直以来,我都是肤浅地欣赏,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了解。当然了,也是因为欣赏水平的制约,只是觉得这幅画很有味道,具体什么味,却说不出所以然。在高阶秀尔先生的详细分析中,我才一点点品出画之美。原来,此画的主题是赞美春天,画中出现的诸神形态各异,表情丰富,都被作者赋予了角色定义。“花神”的泰然,仙女的落荒而逃、三美神的美艳、整幅画洋溢着春天的气息、是一首爱的赞歌。

  绘画讲究一定的技法,在《阿尔诺芬尼夫妇像》这幅画中,杨·凡·爱克巧妙地运用了小镜子特技来加强画现的纵深感。《春》则将整幅画放在一个平面上,使得欣赏者好像坐在观众席上看台上正在演出的舞台剧。《蒙娜丽莎》是谈名画始终绕不过去的伟大作品,画上,蒙娜丽莎那似笑非笑的笑容散发着巨大的魅力。同时,“神秘微笑”也引来许多评论家的各种各样的猜测与解释。原来,这微笑的背后是达·芬奇在某段时期内的创作心态的呈现,那时,他特别醉心于这种神秘的微笑,这在同时期的其它作品中能看到。

  绘画是无声的语言,它带给我们最鲜活、最诚挚、最富感染力的心灵慰藉与感悟。不妨,停下行色匆匆的脚步,用发现美的眼睛认真地去欣赏一幅画,你会发现,生活有时就像画一样,是那样的美丽动人。

  《看名画的眼睛.1》读后感(十):当我们看画时 我们究竟在看些什么

  曾经有一个月住在伦敦,每天的固定活动就是去伦敦大大小小的美术馆和艺术馆参观,能拍照的地方就恨不得把每张画作装进相机,不能拍照的地方就认认真真地试图用脑袋记住尽可能多的画作。那时候毫无审美水平可言,所以总觉得那就先背过好了,万一哪天知道该如何欣赏了呢。

  年少时也曾心血来潮地去混过素描班,从正方体、球体、锅碗瓢盆画到石膏头像,却依然想不明白伏尔泰那个干巴老头为啥就需要被成千上万的素描学习者一遍遍临摹、描绘,也想不明白为什么梵高的《向日葵》就一定要画出跟他一样的色块。那时候还没听过审美一词,后来上大学时开了一门名为美学的课程,还很不服气地认为自己的审美不需要靠一本死板的教科书来提高。

  后来才发现,审美或许不需要一本教科书来给出一个规范,但却是一件极其需要师傅领进门的事情——即便学了很久的美术,看了那么多的图画,欣赏了那么多的名作,记录了那么多的精品,依然想不明白他们究竟为何就被人们奉为“名画”,为何就在画坛屹立了那么多年让中外画家争相模仿、研究。

  《看名画的眼睛》就是这样一套指引类的图书,它“有图有真相”地向读者详细描绘出“名画之所以为名画”的缘由,结合名画创作时的历史、政治背景,就连画作中所包含的宗教、神学隐喻也一一拎出示众。

  15幅画不算多,每一幅都以完整的画作开篇,继而是对这幅画的整体评论,包括对这幅画的描述、创作背景及作者信息的介绍等。继而画中需要着重介绍的细节被一一拎出,每一个细节都配有放大后的细节图,文字对照图片,寥寥数语,却让读者茅塞顿开,感叹画作中所含信息量之巨大、画家心思之细腻。有些画作最后还会附有其他相关画作,可以让作者顺着前文中提供的思路自己对这些类似画作进行分析。

  当然,一本极其讲究实用性的书能带给读者的不仅仅是对几幅画的分析,它提供给读者的是一种思路——知道在进行画作分析时该从什么角度分析;他提供给读者的还是美术创作领域的一种背景知识梳理——这些知识被作者巧妙的融合进对画作的分析之中,与不知不觉间为读者勾勒出一个完整而易懂的创作背景图;他提供给读者的更是一份厚实——一张不大的画布上居然可以成放下那么多值得深挖的细节,居然隐藏着那么多画家对当时神话、宗教、历史、政治的思考。

  当我们在本书作者的引领下分析完了15幅画作,欣赏画作对我们而言似乎变成了一件颇需要探险精神的事情,有一种玩儿密室逃脱时的感觉,找不到提示信息时会着急,发现一处线索时会兴奋,而欣赏名画与密室逃脱不同,你永远收集不到足够的信息,只要你有耐心、有足够的知识,你可以将很多看似不经意的细节串联成故事,反反复复地感叹名画家的不同寻常。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