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讨山记》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讨山记》读后感10篇

2018-06-17 21:42: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讨山记》读后感10篇

  《讨山记》是一本由阿宝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29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讨山记》读后感(一):从土地中“讨”到真正的自信

  一向觉得,一生中要有一段日子,流汗低头向土地索食,生命过程才算完整。阿宝

  与《讨山记》的相遇很偶然。它在书堆里,一眼看到,只看封面介绍就知道会很喜欢

  手头的这本是2014年出版的,之前的版本是2005年出版,新版本的设计师是朱赢椿。封面简洁,偶有插图,乍一看是本毛边本,凸显了文字质感字数不多,却是需要慢慢看的一本书。

  书的作者叫阿宝,台湾人,1965年出生在台湾宜兰,1999年,她举债包一块七分大小的林地,开始讨山生涯。她之所以用“讨”这个字眼,是因为认为它有股刚强而不失谦卑味道

  “成为一个讨山人,虽然源于护惜土地的理想,实则在这过程中,那个起因早已渐渐淡出,一切生命的要素水乳交融地汇集进来。”她自己也“终于在自己的生活和对环境的忧心之间找到平衡,不再让愤怒、忧急和沮丧挫折心灵”。

  在此之前,阿宝做过多年的背包客。本有机会留在瑞士过安稳生活,却因为“在那个美轮美奂秩序井然国度,我不时被一种不能承受之轻围困,再也感受不到一向在逆境中盎然蓬勃的生命力。这种被拖在云端、无处着力的感觉让人惊惶。我不知道,活在一个连吸毒者都可以免费向政府领取毒品,以免为毒瘾而作奸犯科国家,有什么值得努力。”

  就这样,她辞别瑞士男友,回到台湾。瑞士人马丁被她打动的原因是,她只身横越康藏高原艰苦旅行中,竟然没带相机,而是背着一捆七八公斤重的水彩纸,给他很大的震撼。背水彩的原因是她认为相机不管制造还是冲洗都带着工业时代色彩,会污染到环境。可见,在阿宝多年登山旅行的经历中,环保理念已经深深扎根于她的内心

  台湾的经济起飞较早,也经历过环境污染的问题。也正因为如此,反思工业化农业带来的身体健康问题、环境问题的思潮兴起的就比较早。

  阿宝到了山上最早住在帐篷里,后来不堪台风每次登陆的破坏,才决定建造一座竹屋。讨山的过程是艰辛的,什么事情都需要亲力亲为。租地的钱是借的;如何为果树剪枝,需要向隔壁小马学习果子产出了,还有销售的问题;被批发价格太低,就去街头售卖;遇到无故压低价格又欠款的商人,还需要打官司;逐渐进入稳定状态后,她又尝试有机农业,这时发现有机农业的乱象。

  在长期的讨山生涯中,阿宝与天地为伴,克服种种困难,从土地里找到真正的自信。看完这本书以后,按照书里提供的线索搜索到阿宝的网站,看到她的水果早已经进入稳定的销售,除此之外她还办起训练营,接待世界各地的朋友,包下一块水稻田……逐渐展现生命的丰盛富足

  最后摘录书中最后一章《血肉之躯》中的片段与大家共享:

  讨山事起,这些筋骨的熬炼和过程中无为而至的心意纯化,都大大帮助我在这未知旅程无畏行走。曾经,我无法回答那些披星戴月无所事事的浪迹所为何来,如今只笑看它化为取之不尽的资粮;眼下若再问此际的劳神苦行所为何来,心中早已不疑。

  《讨山记》读后感(二):自己活得淋漓尽致才是正经事 ——“傻子”阿宝和她的讨山之旅

  辞掉乏味工作离开喧嚣都市,到山里去寻几分薄地,搭一处栖身之所,从此远离俗世,躬耕陇亩,读书饮酒……

  不知有多少人默默设想过这样的生活,即便一时实现不了,也会将其作为诗意地栖居”的愿景,只等着功成名就解甲归田的那天吧。

  如果说有一个没有固定的经济来源平常只靠打零工支撑四处出游的女青年,却真的举债百万、孤身一人扎进深山,其目的只是为了实践自己对于山地保护的理念——将租下的果园最终全部还原成森林——对于这样的一个人,你能说她什么呢?

  傻吗?也许真是的

  这个傻子就是《讨山记》的作者,阿宝,作为东吴大学中文系毕业生,却放弃杂志社的稳定工作,变成一个居无定所浪迹天涯的徒步游者。这是其一。

  只为自己惜护山林的一腔热情,阿宝毅然放弃随瑞士男友定居北欧的机会,选择上山靠一己之力来复育森林。这是其一。

  因为没电,阿宝孤身一人定居山林,住帐篷,点油灯,剪枝、施肥、除草、杀虫、应对台风、开搬运车、差点被台风吹下山崖、几乎陷进泥石流……以一女子肩负起照看整片梨园的重担,常常忙到顾不上吃饭,累得直不起腰,到头来收成还不一定能抵得过开销,甚至招人欺诈,求告无门。这又是其一。

  为了最大限度实现对林地的保护,阿宝将部份土地放弃耕作,逐年植树造林,任其复原,直至所有土地全部复林,其余则使用“善待土地”的方法耕作:停用除草剂、植草护坡、尽量使用有机肥料,不打激素,不打农药……不打激素所以梨长得不好看;不使用除草剂所以需要人工除草;宁肯去多次实验那些没多少功效的天然药剂甚至亲手捉虫而坚持不喷洒农药,导致果实因病虫害而损失惨重。这又是其一。

  傻则傻矣,但这正是阿宝所坚持的价值,如果单单只是为了种梨卖钱,她实在必要把自己搞得那么狼狈,何况来钱的路那么多,何必偏偏要走这条劳心劳力的务农之路。

  “认真讨生活的人,总是令人感动。”阿宝在写下这句话的时候,一定是发自内心的。无论是与“地”打交道,进行农事劳作对身体素质考验;还是与“天”作斗争,眼睁睁看着大自然施威而无能为力心酸;亦或是与“坏人”打交道,把自己弄得身心俱疲却动不了对方一根毫毛的万般无奈……最后也不过换来没有经历过农事艰辛的人轻巧巧的一句:“这么贵,算便宜点啦!”

  是的,心酸,有血有泪,但这并不是这本书的全部主旨本质上,阿宝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农人,而是有着自己一整套处事理念和行动法则,并在实践中一以贯之的行动家。

  作为一个很早开始吃素的素食主义者,在亲手杀手害虫时不免引起心灵的震颤,而阿宝在其中参悟出的有关生命和杀戮的沉思,却颇具哲学意味儒家君子远庖厨”,眼不见为净的逃避法;佛家不杀生不吃荤,将生存中形而下的部分交给供养他的生产者去面对的回避法;基督始终不曾关怀人类之外生命的漠视法都是阿宝难以接受的。

  阿宝看到,“人对一切空间占有,生存资料竞争,都不能避免直接或间接对其他生命的迫害,我们无所逃遁于天地间。”人类的生存总是与自然存在着诸多冲突,既然取用或迫害是法则中所不能避免,在不需要取用的时候节制和善万物便是缓和这冲突的良法。

  何为善待?对生物实行“速死”而不增加痛苦是一途,因为“杀戮并非是最残忍的,剥夺生命生存的快乐,才是最大的折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以更少的地养活更多的人,让更多的地能够休养生息是一途;而最根本的,是在不得已取夺生命时,在慎取善用之外形成一种坦然处之的信念:生命是轮换的,在取用别的生命时坦然,轮到交付自己时,既不要不甘,也不会怀恨。

  对于献出生命者最好的回报既非感恩也不是怀愧——感恩是伪善的,是对于献出生命者的嘲讽;而怀愧则更是对它们的一种糟蹋——而是“活出淋漓尽致的人生”。

  “淋漓尽致不是创立丰功伟业,而是在生命的过程中保持高度感知感动。感知,感动是一种理智灵性清醒的状态,因为人特具着高度的灵性与理智,而能有千回百转思维,和万般细致敏锐的感受。如果灵性和理智是生命设计最高形式,那么,人们是不是有责任将这种形式发挥极致,让芸芸众生在交错互换到‘人’的层次时能转换升华到灵性,理性境界? ”

  这是阿宝对于生命迷思的思考,也是推动阿宝毅然进山讨生活,希望通过自身的实践倡导缓和人与自然的冲突,对自然多一份思考多一份关怀的内在动力

  阿宝的这本书写作于2003年,如今11年过去,在这本书中提到的那片七分的梨园已有70%已经造林或者自然废弃;2004年另租下二分邻地,全面弃耕;2006年再买下一片六分多的果园,同时逐步植树造林。

  阿宝以生产奠定经济基础,再购置更多土地进行合理经营的实践,并通过有机水果的销售和写作向大众倡导渐进的山地改良方法,一直到今天,还在坚持,虽然千辛万苦,但已走入良性循环。这正是阿宝希望达到的效果,即验证土地利用的另一种可能性。她的经验,既可以成为环保理想主义者的效法之途(如何在空喊口号与实践操作之间实现平衡),也让很多现实主义者看到了另一种可能(无公害的耕作方式同样可以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

  与此同时,书中还有许多感悟,根植于生活,充满哲思,能给迷失在俗世的人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就比如在面对欺诈自己,无理赖账的市侩时,阿宝从最初的不争馒头口气,一定要分个是非曲直,到最后轻轻一叹,突然参透生命的禅意,达到桶底脱落的了悟境界——“过这种日子,看这样的脸色,要不是心如木石,就是活在地狱里,这样的人还需要法律制裁吗”,轻轻翻过冤冤相报的念头轻松前行……

  毕竟,只有自己活得淋漓尽致才是正经事。

  本文2014年12月20日发表于《新京报·书评周刊

  http://epaper.bjnews.com.cn/html/2014-12/20/content_552909.htm?div=-1

  《讨山记》读后感(三):春季到来绿满窗,何不出门逛一逛

  春季到来绿满窗,何不出门逛一逛

  春夏之交的上海,气候宜人。站在九楼放眼望去,小区里一片郁郁葱葱。天晴的时候,随便在园子里遛遛,看见紫藤已长得很疯,樟树的树冠愈发大了,石榴银杏叶子也纷纷绿了、满了,不比春天开花的时候,一眼就能看出哪是桃树梨树,哪是樱花枇杷,只觉得四下里绿油油的,生意盎然。此时出门,无需访问名山大川,在近处就能感受自然的美好宁静

  前几日读一本书,名曰《讨山记》。作者阿宝系来自宝岛的一奇女子。专业中文系,却不务正业摄影、学画画,之后更因迷恋山林而骑行、徒步中国西藏、尼泊尔、印度及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云游结束后,她决定投身花莲梨山的经营,企图通过努力慢慢地退耕还林,最终达到复原自然平衡。日出而作日落不息的苦心耕耘之余,又将自己平时的经验和感受诉诸笔端,积累汇编成书,也望让更多人能了知农耕不易;因向山林讨生活,遂有此名。

  书中作者从承租山林,到剪枝除草,再到套袋、灭虫、收获果实、摆摊营生等等,详尽描写在力图坚持生态平衡的原则下,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经历。她写除草:“梨山地区一到冬天,果树叶子落尽,地表再打除草剂,那景象只能用满目疮痍,赤地千里来形容。”为了尽量少用化学药剂除草,她动用了各种手动除草工具,“几年下来,原本大雨时浊泥倾泻的坡地,如今即使长雨连绵,流下的也是汩汩清流。”那些草丛里躲着的蟾蜍、巢鼠、蛇类或小虫,也不至于没有安身之处。辛勤付出之后的成果,让作者深深感受到自然界各种物种微妙互动关系

  自然总是宽容的,无论我们如何索取,她总是尽量满足道路两旁的树荫,园子里果树上自然成熟的果子,以及坡地泥滩旁偶然长出的野花野草,无不证明了她的博爱。然而她又从不言语,默默承受人类制造的病害和垃圾。《讨山记》中提到灭虫一事,如蚜虫、球菜夜蛾、梨瘤蚜等等,都是梨树生长开花结果过程中会出现的害虫,为了减少喷洒农药,阿宝使尽浑身数解,还是不免虫灾之苦,又最终不得不向杀虫剂妥协,致使两败俱伤。唯有一处放任自由的南坡,“灌丛环绕,造林树种、原生树种和果树交杂生长,鸟类和其他生物都特别繁茂,曾在这里看到成群的红头山雀啄食着木虱和蚜虫”,是不是它们克制着害虫的数量?是不是远离了化学药物而让这些树木保有较高的免疫力?灭虫令阿宝心力交瘁,同时也开始对生命哲学重新思考:“人对一切空间的占有,生存资料的竞争,都不能避免直接或间接对其他生命的迫害,我们无所逃于天地之间!……如果取用或迫害是法则中所不能免,在不需取用时的节制和善待万物的意念,或者可以缓和这不得不然的冲突。”问题是:“我是不是可以在取用时坦然,而在轮到交付自己时,不会不甘,也不怀恨?”

  看到这里,想起2015年初夏的时候,一家三口去了大理,这个拥有最美的“上关风、下关花、苍山雪、洱海月”的地方,令我过目难忘。最有意思的苍山的半山腰有一处桃溪谷。这谷主本在东南方从事图书行业,后携家带口来到此地,以经营客栈为生。孩子也从传统教育中脱离出来,成为在田野乡间自然长大的人。记得谷主的夫人说,教育孩子重在养慧,而非知识累积。对此我深表认同,只是我还没有能力完全超然于工作和物质,还得留在上海做一芸芸众生。唯一能做的是趁着天气晴好,多带着孩子去自然里感受。我深知这里有书本中学不到的宽容与博大。也许他们现在还无法体悟,但我相信总有一天,这些玩耍和感受的记忆种子,会在他们的心灵中渐渐长大,支撑他们去理解和感悟人生。

  《讨山记》读后感(四):真实的回归

  我们见多了在城市挤压中不堪压力回归自然宁静的人,每每也总是向往生活自然的平和悠闲。古有“采菊东篱下,悠然现南山”,今有众多“回归匠心”不胜枚举。

  但是会突然发现,很多在田园生活中并不怡人甚至令人起浑身难受但又无比重要的部分,却在如此之多高调倡导回归自然、歌咏田园生活的篇章中,只字不见。

  “村南村北响缫车,谁家煮茧一村香”,诸多篇目勾引无数人想入非非,却不曾想这“一村香”,是将缫丝人煮死成千上万蚕蛹的场景描绘得诗意盎然。

  但是阿宝不同,《讨山记》里不仅有她悠闲惬意还林的美滋滋,更有展现出来的自己归根的真实姿态。那姿态,是一双老茧的手,面对着各种其他作者(或者说其他同样回归自然生活的人们)不曾提过的自然灾害。

  在这里她守着一片“非宜农地”的果园,执着着“有机农业”,用三年的低姿态学会向山讨生活,过着“靠天吃饭”的日子。

  她租下陡坡上的果园,住帐篷、修厕所,迎来的人心难测和自我的坚持她在台风里抢收果实和理想,在疏果和套袋里守住梨子和心境,在和果商打交道时卖出心血守住尊严和初心,在对付虫子时思考对生命的怜悯和人类生存时面对其他物种之于生存空间生存资料的竞争,发出了“我们无法直接避免或间接避免对其他生命的迫害,我们无所逃于天地之间!”的深思。

  她在自然的胸怀里向我们展示着文人和哲学家不曾向我们提过的形而下,用手、眼、耳,又告诉了我们生活的美好。

  在书里,看到了一个果农的生活,看到了一个女子如水如歌的心。

  《讨山记》读后感(五):春季到来绿满窗,何不出门逛一逛

  春季到来绿满窗,何不出门逛一逛

  春夏之交的上海,气候宜人。站在九楼放眼望去,小区里一片郁郁葱葱。天晴的时候,随便在园子里遛遛,看见紫藤已长得很疯,樟树的树冠愈发大了,石榴和银杏的叶子也纷纷绿了、满了,不比春天开花的时候,一眼就能看出哪是桃树、梨树,哪是樱花、枇杷,只觉得四下里绿油油的,生意盎然。此时出门,无需访问名山大川,在近处就能感受自然的美好和宁静。

  前几日读一本书,名曰《讨山记》。作者阿宝系来自宝岛的一奇女子。专业中文系,却不务正业搞摄影、学画画,之后更因迷恋山林而骑行、徒步中国西藏、尼泊尔、印度及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云游结束后,她决定投身花莲梨山的经营,企图通过努力慢慢地退耕还林,最终达到复原自然平衡。日出而作日落不息的苦心耕耘之余,又将自己平时的经验和感受诉诸笔端,积累汇编成书,也望让更多人能了知农耕不易;因向山林讨生活,遂有此名。

  书中作者从承租山林,到剪枝除草,再到套袋、灭虫、收获果实、摆摊营生等等,详尽描写在力图坚持生态平衡的原则下,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经历。她写除草:“梨山地区一到冬天,果树叶子落尽,地表再打除草剂,那景象只能用满目疮痍,赤地千里来形容。”为了尽量少用化学药剂除草,她动用了各种手动除草工具,“几年下来,原本大雨时浊泥倾泻的坡地,如今即使长雨连绵,流下的也是汩汩清流。”那些草丛里躲着的蟾蜍、巢鼠、蛇类或小虫,也不至于没有安身之处。辛勤付出之后的成果,让作者深深感受到自然界各种物种间微妙的互动关系。

  自然总是宽容的,无论我们如何索取,她总是尽量满足。道路两旁的树荫,园子里果树上自然成熟的果子,以及坡地泥滩旁偶然长出的野花野草,无不证明了她的博爱。然而她又从不言语,默默承受人类制造的病害和垃圾。《讨山记》中提到灭虫一事,如蚜虫、球菜夜蛾、梨瘤蚜等等,都是梨树生长和开花结果过程中会出现的害虫,为了减少喷洒农药,阿宝使尽浑身数解,还是不免虫灾之苦,又最终不得不向杀虫剂妥协,致使两败俱伤。唯有一处放任自由的南坡,“灌丛环绕,造林树种、原生树种和果树交杂生长,鸟类和其他生物都特别繁茂,曾在这里看到成群的红头山雀啄食着木虱和蚜虫”,是不是它们克制着害虫的数量?是不是远离了化学药物而让这些树木保有较高的免疫力?灭虫令阿宝心力交瘁,同时也开始对生命哲学重新思考:“人对一切空间的占有,生存资料的竞争,都不能避免直接或间接对其他生命的迫害,我们无所逃于天地之间!……如果取用或迫害是法则中所不能免,在不需取用时的节制和善待万物的意念,或者可以缓和这不得不然的冲突。”问题是:“我是不是可以在取用时坦然,而在轮到交付自己时,不会不甘,也不怀恨?”

  看到这里,想起2015年初夏的时候,一家三口去了大理,这个拥有最美的“上关风、下关花、苍山雪、洱海月”的地方,令我过目难忘。最有意思的苍山的半山腰有一处桃溪谷。这谷主本在东南方从事图书行业,后携家带口来到此地,以经营客栈为生。孩子也从传统教育中脱离出来,成为在田野乡间自然长大的人。记得谷主的夫人说,教育孩子重在养慧,而非知识的累积。对此我深表认同,只是我还没有能力完全超然于工作和物质,还得留在上海做一芸芸众生。唯一能做的是趁着天气晴好,多带着孩子去自然里感受。我深知这里有书本中学不到的宽容与博大。也许他们现在还无法体悟,但我相信总有一天,这些玩耍和感受的记忆种子,会在他们的心灵中渐渐长大,支撑他们去理解和感悟人生。

  《讨山记》读后感(六):读阿宝《讨山记》

  作者:李丽琼

  一.诚实

  “诚实者得零分”,看到这句话,突然很感慨。不只是农民,很多事都一样,世道如此,怎不令人沮丧。然而,想到本书作者,又升起一种信念。

  阿宝是一个亲自跑到山上租地经营果园的人,她贷款一百万,辛苦劳动,三年还清。到写这本书时,已是十年农妇生涯,在台湾中部的梨山。

  我在网上看视频时,专门看了她的手,枯瘦刚硬,不是握笔的,而是握锄持剪的,劳作之手。

  她写下自己的讨山缘起、举债、造竹屋、剪枝除草套袋歼虫收获摆摊,以及这些过程中的困惑和领悟。在我心中,她是一个劳动者和思考者的形象。既非普通农妇,亦非普通文化人,而是两者合一。我觉得这点特别难得,因为城市与乡村已经隔得太远,不只是地理,更是内心的距离。有哪个农民能写下这些劳动过程给我们看呢,虽然只有他们才写得真切真实?又有哪个文化人曾经写出——即使他非常热爱大自然和田园生活?

  我们都被固定在各自谋生的岗位上,动弹不得。

  我在微信上推荐这本书,回复朋友评论时,正准备说“只有你们到美国的,才有一块地可以种”,忽然就另一句话冒出来:难道我不是只要想种,也可以到乡下?

  可是,真的能去吗,我,这个早习惯城里生活的人?能抛得下舒适和方便,能有阿宝那种勇气和决断?

  我们会左思右想,瞻前顾后,诸般计较,不了了之。

  前不久在微博上看《陆文夫讲述真实的瞎子阿炳》,文章后有人评论说“谁绑住了您的笔?”,真是提问得尖锐。确实,他可以不考虑发表,先写下来再说。哪怕是作为手稿,民间流传,总比不写好啊。结果呢,怪政治,怪制度,是大环境逼迫得作家不能写,不敢写。

  说到底,这仍然算不诚实。首先你不依照内心,把真实写出来。其次,你出于文人的怯懦,精明自保,却找借口,推托责任。同样是大环境,为何斯大林时代的苏联文坛,出那么多伟大作家?

  我敬佩阿宝,也敬佩这本书的出版者们。迄今为止,此书已有三个版本:2005年的台湾版,书名为《女农讨山志》,大陆版为《讨山记》。2014年,湖南文艺出版社出了《讨山记》第二版。在商业和赚钱为上的时代,遵从内心的感觉,不仅有人“我手写我心”,更有人敢于出版这类冷门书。显然它与成功、励志之类迥异。它不鼓励人追求世俗的成功,而是身体力行地回归大自然,寻求自然万物的和谐共处之道。它释放的是人的精神能量,而非物质欲望。

  诚实者究竟得多少分?阿宝坚持自己的有机理想,一步步地试验和实践,虽然吃苦,比别人付出更多汗水和心血,但终于三年下来,凭水果收成所得,还清债务,为自己赢得了继续实验的经济基础,并且积累了丰富经验,可望取得更好成绩。她是得了满分。

  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卖得好,让出版者不亏本。然而,就算卖一本算一本,那也是一个读者就是一颗果实,会将种子到处传播。

  二.山川灵气

  阿宝十分迷人。我先看书,后搜视频,边看边欢喜:对,这就是她!包括她穿的粗犷登山鞋,她骨节粗大略微变形的手指,不施脂粉,几乎有点像男生的短发,样样都符合看书时的印象。分享会的视频共有四集,我端详又赞赏,如此清秀单薄,谁想到她能那样吃苦,能挖田翻土,能自己造屋。

  她的态度也是大方自然,毫不做作。讲起果园经历,当农妇之前的游历,喜悦和旷达,溢于言表。

  这是一个自然之子。我先喜欢她的书,复喜欢她这个真人。

  她说自己想到什么就去做,遇到困难就向别人请教,就想办法解决,很简单。也只有这样单纯的人,才会勇往直前。在她的书中,我感受到一种来自土地的力量,而她也确实生长于乡村,从小就在艰苦中磨砺。由此汲取了山川大地的精气神,以致后来闯荡城市和世界各地,根本不能受拘束,非得恣情任性,活出本色。

  反观我们生活中,这种人多吗?难道不是太少太少吗?

  她特别能学习,早在游历西藏新疆和欧洲时,就沿途学会了很多生活的技巧,她称为“鄙事”。包括绑竹子时用到的缠勒铁丝的手法。“我对钻研理论一向没有太大耐心,对动手做的事却兴致高昂,见识到百工技艺总想一试。”

  而且她干起活来不服输,打短工时,每天套袋从最初的四百个,飞快地上升到四千个。她做事又爱思考,不肯听从成命,对农药的使用,对虫子的歼和留,往往纠结痛苦,花钱又劳神,白白耽误许多工。简直就是一个拼命三郎!

  有个词她反复用了好几次,“铁齿”,这是在她拒绝从俗从众时,对自己的形容,略自嘲,实自豪。我每读到这个词,又好笑又赞叹。

  其实大自然给我们的生命,原就是这般强悍而坚韧,只是城市文明慢慢地将它消解了。当她在想文明是对其他生命的杀戮时,我不禁也想:当我们读书,当我们成为文化人,是否也因此扼杀了野性和原始的混沌灵气。

  元气充沛,从字里行间向外跳。像溪水那样坦荡,像山岳那样连绵。我本来在许多琐碎烦恼里困陷,却因读此书而得解脱,灵魂重新变得清新有力,觉得生命无限美好,值得人去热爱去努力。

  我因此认识到,这才是我们读一本书最应该得到的。需要一个座标,一个参照系,安慰尘世中那颗容易气馁的心,确认继续行走的方向。

  三.古雅文字,简朴小书

  阿宝的文字好极了。简洁,全书读完,没有多余的字句。干净,受她的影响,排版印刷时,连错别字都没有。有时用台湾民间俗语,更多是古雅文辞,读来真是唇齿含香,不肯让字行随便溜走。

  她毕业于台湾东吴大学中文系。不知是否班上最优秀者。我黯然想,我也算是喜欢文学,也读过无数中外名著,可我绝写不出这般流畅优美的文章。

  关键它还朴实无华。大段大段的工具描写,怎样捉虫,怎样配驱虫药,怎样计算屋基,怎样画竹屋结构图。完全就是个工程师和手艺人,工匠出身。我何曾看得进农书工书?却抱着这本书,看得津津有味,好像我对这些也产生了浓厚兴趣似的。

  为什么会这样呢?就因为她热爱这类事物。她怀着极大热情写它们。而这是有感染力的。里面有感情,有她专注观察的目光,有她发现什么的喜悦,这描写就不呆板,不枯燥,我读的时候就自动变成了她,不是她在写我在读,而是我走进去,代替了她。

  除了具体操作和事务,她还抒情。这颗善感的心灵,对大自然的美就像照镜子一样。写实起来不厌其烦,抒情起来轻飏婉转,空灵玄妙。寥寥几笔,就把一个可爱场景描画得让人身临其境,过目难忘。

  看过此书,想起以前阅读的抒情文字,仿佛那些作者只是虚步滑过,并未真正涉足现实。而她,才是踩在结实泥土上,每一步都摇曳生辉,万物都来景中,与她齐聚。

  我手上这本,是湖南文艺出版社2014年版。小32开,淡黄色,封皮和内页纸张都不是那种洁白细腻,而是略厚略含草木痕。排版设计和字体大小都是贴心合意,与作者文字十分相配。

  另外还可一赞的,是她男友画的插图。说到这两人的爱情,也是让人感叹。她在只身横越康藏高原时,结识了这位自学成才的画家,而她居然不带相机,只背着一捆七八公斤重的水彩纸,沿途画画,令他震撼和仰慕。当她放弃到瑞士与男友长住,他就定期飞渡欧亚大陆,来到梨山海拔2100米的高山上,帮她扛鸡粪,抹泥巴砌灶铺地板,还带来家乡的大草戈帮她除草,带来“阿尔卑斯号角”吹奏给她听。

  这样一个真实不虚、只按自己心意活着的人,只顾农忙,无暇打扮。当我读着她的书,看着视频上的她,满心喜爱,巴不得这样的人越多越好。说实话,做人到这步,写书到这步,夫复何求?

  《讨山记》读后感(七):选择一种生活方式,更忠于自己

  文/十里红妆

  最近看了两部作品都是关于写山居生活的。一本来自台湾,一本源于日本。于是开始思考,也许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学习阿宝,或者维尼夏·斯坦利-史密斯远离繁华的都市,回归自然的生活状态。

  就两本书的作者而言,其人生经历是迥然不同的,但都是勇于追寻自我需求的人。这本《讨山记》的作者阿宝,是一个热爱旅游且敢作敢为的“女汉子”。在书里她坦承,自己之所以会选择山居生活,是因为年岁渐长,那些尽情行脚、放怀天地的岁月,涤荡了她目迷五色的欲求,云游的经历内化沉潜,锻炼出沉静自省的能力,而这些又让她开始看清以往看不清楚的矛盾,听出了内心纷杂交错中最重要的声音:一生中要有一段日子,流汗低头向土地索食,生命的过程才算完整。

  《京都山居生活》的作者是出身于英国的贵族家庭,少年时期是与多国的公主等作为同学在著名的女子学院渡过的,就婚姻而言,家人对她颇有期待,但她却在最有机会得到“世人眼中的幸福”时选择了遵循自己内心的呼喊到印度去学习冥想,继而来到日本,长居于此。她是看惯浮华的人,知道心灵的需求才是最值得追求的。

  一个是对山河大地亲睐有加,一个是对花草树木情有独钟,但都是知道敬畏自然的人。在《京都山居生活》里,她说园艺看似一门小小庭院里的艺术,却容纳着自然,容纳着地球,乃至浩渺的宇宙。庭院也是最接近上帝的所在。《讨山记》里,也表达了同样的思想:“山河大地自有它深奥的法则和不可思议的力量,来平复或反击人们加诸它身上的创伤。大自然何尝需要人去成就它什么?只怕是需要一种信念来成就自己--我就为自己而来。”

  虽然同一主题的两本书,但叙述的重点截然不同。《讨山记》更像讲一个故事,一个女汉子是如何从完全不懂农园果艺到开始学着剪枝、除草、歼虫、套袋,经过千辛万苦终于开始熟悉与土地打交道,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自己的思想,或者说对人生的感悟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等关于成长故事。而《京都山居生活》更像是散文。一篇一篇的小故事,每个故事涉及一种花,偏向介绍它的功能和它给作者带来的生活益处等。

  天南地北的两个人,南辕北辙的经历,却选择了同样的一种生活。认真的摸索,也能看出她们人生轨迹的相同之处,比如都在旅行的途中遇到了自己生命中的另一半,和各自的另一半都有共同的语言,对方也很支持自己做的选择。这让我想起了一句:你是什么样的人,你就会遇到什么样的人。

  热爱自然的,自当受到自然的庇护。而这庇护不仅仅只是提供一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更重要的是给了一颗博大宽怀的心。就像见过高山的坚毅、丛林的挺拔、河流的奔腾之后,那颗心就不会安于灯红酒绿的都市生活,会更向往小桥流水人家吧!

  不管怎么样,走出去看看,世界很大。自己习惯的生活方式不一定是内心所需求的,也不一定是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活着一天,就该去寻找那些问题的理由:“这世间有什么事值得我非长久活下去不可?”“我该如何度过这一生而毫无遗憾?”

  《讨山记》读后感(八):讨山讨海讨生活

  讨山讨海讨生活

  冯菲菲

  我们浙东南把捕鱼为生的渔民叫做“讨海人”。我从小在讨海人中长大,因此看到台湾作家阿宝的《讨山记》,一眼瞬间,心旌摇曳。讨山讨海,水陆有别,然而一个“讨”字,轻易拉近了距离。

  这个“讨”字,让我直觉阿宝是个慧心的女子。果不其然。“结庐在人间,而无车马喧。”很多人都厌倦喧嚣浮躁的都市生活,向往陶渊明式的田园居所,但大部分人都因着各种羁绊,只能把这种习惯性幻想当作五月草坪角落里的蜗牛,时不时在心底探头探脑。可是阿宝却把想法化作了实践。她告别了繁华都市,于山中觅得一块土地,耕地施肥、种树摘果,成了一个向大山讨食的现代女农。

  《讨山记》之好,贵在有真心。阿宝的叙事克制而从容,处处透着生活细节里的真诚。

  她天真而乐观,笑称“梦想家”是她最好的玩具,她亲手操持建房的每个细节,厕所、帐篷、厨房、竹屋,她既自任设计师,须臾间又成了泥水匠,书中的各幅草图最后成为现实,读者如我亦会有一种欣慰愉悦的心情。在园里挖出一个大坑、离地半米架两根竹竿、人就坐在横杆上,哦,这样原始天然的马桶,为什么觉着它的确就是阿宝嘴里的“五星级厕所”呢?阿宝说如厕时可以“随着曙光检校诸名山”,“简直帝王登基,君临天下!”呢。

  可惜,这样的好心情,势必要在真实的生活中碰壁的。剪枝、除草、施肥、除虫、摘果、套袋、发售……每个环节,都无法掉以轻心。零基础的果农阿宝握着“圣经”——《梨树栽培法》,踌躇满志地上场,却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她只得虚心求教。但是,教有道学亦有道。别看师傅“咔擦”轻松剪枝,自己手中的大剪刀却不听使唤,一天下来,从肩膀到手指,关节处节节作痛,肩肘无法活动,只能做投降状时疼时醒到天明。

  农事艰辛,尚可凭自身的努力去完成。只不过,果园并非伊甸园,可以不理俗世纷争。有人的地方便有江湖。阿宝就像一个半路出家的天降神兵,果农协会不愿正式接纳她,对她的指导也敷衍了事,阿宝始终不得其门而入,只能凭借个人加倍的努力去做。果农们既热情纯朴、愿意指点她做农活,同时又刁钻奸猾、处处钻空子占便宜。阿宝身累,心更累。满腔愤恨奔走告诉,蓦然回首,方觉初心渐失。讨生活的过程,原来是得智慧的过程。

  人之生存于世,只不过沧海一粟,切不可自视过高。古老的智慧也许就凝结在那些最简单的小事里。就像我的家乡人把渔民称作“讨海人”。于今我由阿宝和她的《讨山记》再度领略了其中真意。讨海者,隐含向海乞讨之意,显示了人对自然的崇拜、敬畏。入海恕惊忧,但讨一杯羹,所谓不打孵卵鸟,不捕产子鱼,便是讲求可持续发展的古训。阿宝做“讨山人”,本意源于她护惜土地的理想,“实则在这个过程中,那个起因渐渐淡出,一切生命中的要素却水乳交融地汇集进来。”阿宝如是说道,因而她作《讨山记》,“唯愿认真的灵魂相互交流。”

  在书中伴随阿宝,看她一路克服困境,看她渐渐化身老农人,娴熟自如地诉说各项农事的步骤,看她将一颗心磨砺粗糙,却又于粗糙处修行出更柔软的心意。油然而生的,不再仅是对所谓田园的虚幻憧憬,也许我只能永远在路上,而每时每刻我的脚印行过的风景,便是我可以向天讨得的我的自己的生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