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乖,摸摸头》读后感精选10篇
《乖,摸摸头》是一本由大冰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33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乖,摸摸头》读后感(一):带着书游远方
“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还有诗与远方”这句话不知为何,火的遍地开花,也像那句语文老师说的“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颗躁动不安的音符,但每个人都有生活的无奈和羁绊,这本书是去云南的飞机上打开了扉页,便打开了心房。带着这本书去游历云南,听着那首去大理在车上荡漾,去寻找大冰的小屋,去尝尝老兵的火塘,用一碗酒换一个故事,用一首歌唱一世荒凉,我们就这样漫步在丽江的小道上,畅游在苍山洱海间,细细的品味书中的每一个故事,感受每一个人的五味杂粮,这个世界上真的有人过着你想要的生活,给忙碌的生活寻找一片栖息之地,该喝醉的时候一定不要少喝,该唱歌的时候一定不要干坐,也许无趣的不是这个世界,而是我们没有选择有趣的活法而已,书过万卷,酒过三巡,看着老兵的消防车在保护者古城的安逸,听着大冰敲鼓娓娓道来,仿佛像是梦一场,故事里的每个人都是梦里的过客,看着他们的生活,感受他们的世界,就是那个我们向往却又无法实现的梦想,一直想去流浪,可是人生有太多的羁绊,父母的牵挂,他们为我规划的人生,从初中转学,高中毕业,大学专业,工作职业,到以后找个什么样的男友,到未来家里的一件床褥,一个陶瓷碗,甚至到婚礼时妈妈带哪套首饰,穿什么衣服,他们规划好了我的一切,我一路在抗争,转学后的叛逆,高考的失利,毕业后的远走他乡,他们还是努力给我一个不用担忧的未来,我懂父母的关心,我知道他们为了我奋斗的艰辛,我抱怨过他们给我的关爱和陪伴过少,但是终究放不下这份牵挂,只能将那颗躁动の心锁在躯壳中,向往一下,感慨一下,用旅行和书短暂的放纵,身体和心灵总有一个要在路上~
《乖,摸摸头》读后感(二):真实的故事自有万钧之力
刚刚合下这本书,就想来写点东西。
读了12个故事,感触却远远没有混乱来的多。记得的只有那几个,阿明的要排在第一,之后老兵、杂草敏。之后就混乱了。我不觉得文学夸张的严重,毕竟听故事的人需要一定的篇幅,不然三言两语就说完的,多没劲。我更相信真实的故事自有万钧之力,平稳的叙述完,足以晃动人心。
我只看看过第二本,还是在别人看书热的时候买的,只是觉得自己不想在现实与电脑之间晃荡,白天面对的是电脑回家还是电脑,脑子不能喘息一下。选择这本书参考了豆瓣,我承认我是一个看评分的人,单纯的认为若想培养看书的习惯首先这本主要选得有趣,不过这也是个好的开始,好歹是知道看书了。
我不是一个喜欢将自己的看法写出来的人,文笔不好,写着写着就变味了,挤压得越多,记忆也就越不好,生活也就越混沌,我不能说背起包就去旅游,也有一个疼我怜我的人,家庭不富裕也不是破碎,说到底,我是一个物欲横流的现代人,但我不想做最思想上的现代人,只愿看完这些故事后,知足现在的生活,填满现在的生活。
2015.01.28上午10.30.
《乖,摸摸头》读后感(三):无题
这是一个发生在大冰的《乖 摸摸头》里的故事,也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这本书是双十一那天买的,书一到,就翻开第一页开始慢慢读起。从第一故事开始,大概浏览了一下,没有很认真的读,但是隐约可以感受到那种触碰心灵的感觉。当我翻到《对不起》这个故事时,开始认认真真的读起来。
她是一个很普通的女孩子,经营者自己的一家服装店。日子本应该这么平淡下去,但是因为一只流浪狗的出现,生活有了一点小小的变化。这是一只曾经被很多人喜欢的狗,最后因为被主人玩坏了,遗弃在这座城市。因为没有了主人,流浪狗每天只能去垃圾堆找吃的,每天都要承受陌生人的拳打脚踢。直到她的出现,她开始每天去喂这只流浪狗,所以流浪狗再也不用去垃圾堆觅食。日子一久。一人一狗之间产生了默契。直到后来有一天中午,这只流浪狗被人毒打,她竭力保护这只狗,却最终还是没有留住它。狗死后,她做出了一个决定,去见一个人。直到这里,她的过去才开始慢慢展开:她曾经也是一个很幸福的人,虽然普通,但是却拥有满满的爱。来自于爸爸和哥哥的。爸爸哥哥都很疼她,她是家中的小公主,她生命中最重要的这两个男人用不同的方式爱着她:爸爸按时接她放学,路过菜市场会给她买炸鸡排;而哥哥很迁就她,用自己的方式爱着她,无论妹妹说什么,他都会努力去做,因为妹妹很小的时候母亲就离开,所以心疼妹妹,决定一辈子罩着她。只是如果一切可以一直这么平静下去,那该有多好。但是命运总是这么捉弄人,哥哥大学毕业因为没有关系找到好的工作,所以加入考研大军,但是连续三年都失败,最后顶不住内心的压力,崩溃了,得了重度抑郁。爸爸因为哥哥原因,也变得沉默,痛苦憋在心里,最终也得了大病。她生命中的两个最重要的男人就这么突然倒下,她的世界也一下子崩塌了。读了这些,我的眼泪竟然不自觉掉下来,很少看书会看到哭,但是她的经历却触碰到内心。因为我也有爸爸和哥哥,并且这个两个人也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爸爸和哥哥从小也很疼我,所以我可以感受的到她过去生活的幸福:因为,我的爸爸也用自己的方式爱着我们,我的哥哥从小就很照顾这个傻傻的小妹。我也经常会很自豪和别人说我有一个哥哥,哥哥对我很好,无论我缺什么,哥哥都会给无条件的给我买。就像他的哥哥,用自己的方式疼爱着自己的妹妹
故事最后结果就是,爸爸走了,哥哥变得那么陌生,她甚至开始害怕他,开始远离他。后来她赚了点钱,开始爱上了旅行,去了很多不同的地方,最后选择了现在的地方开始重新生活,在这里没有人知道她的过去,没有人关心她的出身和背景。直到后来遇到了那只流浪狗,直到那个流浪狗的死去,才让她重新提起曾经发生在她身上的一切,她对大冰说:”她要去见一个人,晚了怕来不及“我想她一定是去见他的哥哥,那个曾经在她生命中那么重要的人,后来却变成一个符号,离他越来越远,直到这只流浪狗的出现。
读完这个故事,我不想用太多的语言去表达什么,去评论哥哥为什么最后走到那样的地步,评论故事的中路人为什么那么冷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悲剧发生,也不想去谈论面对这样的挫折、痛苦应该如何面对。我只是想像一个陌生人一样感受她经历的一切,像一个朋友一样理解她的内心,像家人一样希望她的一切慢慢的变好,希望她可以找到生命中最重要的第三个男人,像爸爸和哥哥一样去保护她,照顾她。
《乖,摸摸头》读后感(四):我是看客
看这本书的原因还依稀的记得,记得那是某年偶然间要去杭州拍微电影,去的时候因为经费不足的原因坐的是绿皮火车的卧铺,火车咔哧咔哧的响,偶尔还会发出咚呲哒呲的响,好似民谣的节拍,况且坐过绿皮卧铺车的道友们也许都知道,火车上不仅有车流的伴奏亦有小孩儿的哭啼,妇女的吵闹,老人的叹息,偶尔还会夹杂着“怎么治了弟弟”的山东大汉口音,因为车厢的嘈杂,对床美女对我的无视,所以不得不翻开这种《阿弥陀佛么么哒》《乖,摸摸头》。拿大冰的话讲,我是在旅行的途中、 创作作品的间隙、女孩儿躺在我的旁边,我翻看这本书。当然以上都是模仿他的话。实话其实是,我就是坐火车心不安静,又闲着没事儿,看不进去史书传记,所以才选择这种小故事书来看,纵使无聊乏味,但也许亦能寻求出来感动。看装X也没那么难。
师门不幸,原谅我没好好学习,年少无知不懂事儿,逃学旷课学艺术,终究和大冰在同一个院校巧了的是还是同一个学院,但不知道是否是同一个专业,不过想来也是不可能,大冰起码还有点儿见解,也说得出“知行合一”“阿弥陀佛”的话。可环顾我们专业,也只能“啧啧啧啧啧啧啧”不知老师整天是怎么教育这帮孩子的,被放弃的一届?还是自我放弃的一届?也许是后者,但也有可能是前者,更有可能一个巴掌拍不响。这也许是所有大学的缩影,只是我们学校这种风气更甚吧。一个个眼高于顶,小喇叭似的嘴无限的叨叨叨叨。一个良好的社会小生态就这么建立起来了。我也选择做这个生态里的loser。来这里发发牢骚。孩子的天性便是玩儿,如果没有人管让孩子们不玩儿去学习简直是比让当官看到礼钱摆到眼前不贪还难,所以我觉得我的同学们也算可爱,只是这个规章制度还真是X蛋。例如:晚上打卡,晚上打卡,晚上打卡。权利令人腐朽,腐朽从打卡开始。不好意思,一提我们学校就爱跑题。校园愤青从我做起。
很喜欢大冰的处事规则,平行世界的规则,不拿一个地方的钱去另一个地方花,有志气,我为之倾倒。更喜欢大冰的那句“总有人过着你想要的生活”。欲望其实是填不满的,我们所认为的大部分人的处世观也不是中国普世的价值观,即使中国普世的价值观又不是人类的价值观,即使是人类的价值观又不是生物的价值感,再聊下去还有地球,时间,维度,宇宙......林林总总终究是总结不完的,自古以来也不见得有人总结起来。所以何必标榜自己多么正确,只要自己喜欢当下的生活就好了,没有什么是高尚的,旅行不高尚,民谣不文青,酒吧不叛逆,重要的还是我们自身的感受。文艺也不仅仅是放下手机,拿起一本诗集。大冰不也只是自诩文化流氓么?只是这个文化流氓比王朔先生还差了些视界,因为受众的不同吧,百校百聊还说明不了问题么?所以大冰也便说不谈人性,只讲故事,我有故事,你有酒么?
大冰讲故事的手法是高明的,看了也很感动,有时候也会看到头皮一麻,感同深受,但是误导太多,以至于大冰不得不自己出来澄清我不是想要大家放弃生活学我的故事中的人,因为这个故事不是事实,现代人都只注重故事而不喜欢事实,故事写好了人们愿意看,愿意生成代入感。戏剧里讲的全是故事冲突,可但一旦把事实摊开了,揉碎了,嚼烂了,给你看这份生活得艰难,大家就毫无兴趣了。自诩文青的人只把它当成年少疯狂,毕竟谁的青春不疯狂。所以这种故事容易让我们兴奋,让我们向往,让我们感动,只在于故事的不完整与精细的设计,缜密的线索,以及锱铢必较的语气动词,读者往往以为自己是故事的上帝,却不知大部分都是被文章线索牵动的木偶,从故事的精彩程度上,大冰是成功的。从故事的启迪性来说,无疑大冰败了,大冰都出来推翻自己故事的主题了,这还说明不了问题么?我有事业,你可否用青春作伴?
说到启迪,就不能不说说我的收获,大冰的阅历是丰富的,书中各地的人文也为我所向往,先看书再去丽江玩儿也是一个好的态度,毕竟人人都在朋友圈发定位的今天,可谁又能谈的出照片中的历史人文呢?大冰书中也透出一点儿心学的思想,相比对人生的思考也是固然拥有,但尚迷茫,不成体系!或许早已是体系,但表达不通透,实话说,自己书看得快了,没能理解出太多的精髓。时间跨度久了,也忘了两本书的很多故事,现在回忆起来的有,打胎的银子,酒吧里的大黑夜,我有故事你有酒么?还有那个做衣服的爱情,记得写了两章,拯救自杀的少女,老兵酒塘,嗯,没了!可能看遍题目还能记起来七八个吧。但也不想去看了。写的这些喃喃梦呓谈不上批判,谈不上表扬,只有一个看客最真诚的感受,没有编排,没有文稿,想到哪儿写到哪儿!书就放在那里,有空再来看你,也许会永远的放在那里。人生如梦,何必当真。
《乖,摸摸头》读后感(五):我想轻声说句:乖,摸摸头。然后,你端坐、阅读,让我看着你在文字中氤氲出自己迷人的光环,可好?
华兹华斯说:“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它源于宁静中累积起来的情感。”
每个人对这句话的理解都不甚相同。于我自己,我喜欢将它理解为:我们需要在宁静的状态中去输出,情绪如溪流般涓涓细走的时候,那些感情才越发看得清楚。
这也是我没有马上写《乖,摸摸头》的读书笔记的原因。看的时候我哭得稀里哗啦,五味杂陈拥堵在心里,理不通畅。现在过去数日,心中的情感反而更加明晰。
我隐约觉得大冰有褒扬自己帅气无边,族人无限,圈子偌大,身边善良、单纯、文艺、美艳…各种类型的女人任他挑的嫌疑。不过,这也不妨碍我还是喜欢这本书。畅销书,不一定是好书。它帮不了你开悟、灵修,也帮不了你理财、管理。可我却在这本书里,看到了那么多平凡又不普通的故事,在别人的故事里,留着自己的眼泪。只要有那么一个时刻,我在书里得到了共鸣,那就够了。
虽然会哭得稀里哗啦,但这本书却不是悲伤的,在泪流过后,我看到的是一颗颗善良的灵魂和一段段暖心的故事。
不再是豆蔻、弱冠之年,原本,我们应该披着自己坚硬的铠甲穿梭在大街小巷、家里家外;原本,我们应该对着暖心故事嗤之以鼻、傲娇佛手;原本,我们应该对着爱人家人柴米油盐、家长里短……
然而,当你端坐阅读,将《乖,摸摸头》的扉页慢慢打开,也会有一双手慢慢地脱卸掉你武装好的铠甲,让你舒心地徜徉在柔软的故事中。渐渐坚硬、蒙尘的心,也便逐渐闪亮了起来。
如果你受伤了,那么你过来;如果你柔软的心夹在铠甲里了,那么你过来;如果你孤独地在哪里打拼,那么你过来;如果你始终在等待另一半,那么你过来……无他,我想轻声说句:乖,摸摸头。然后,你端坐、阅读,让我看着你在文字中氤氲出自己迷人的光环,可好?
《乖,摸摸头》读后感(六):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
“我不羡慕他们的生活方式,只羡慕他们有着自己的价值体系。”
一个人的思想究竟能影响一个人的什么,以前总不明白 现在渐渐懂了些许。
你想要什么样的生活,你的脚步就会朝着那个方向行走。就像人们说命运,其实无关其他,都是自己有意无意的选择罢了。
最爱椰子姑娘的故事。他们将时光慢慢熬煮,用彼此最好年华的陪伴,温暖彼此,不声张,不喧哗,就那样等待着,逐渐成长,猛然一回头,发现彼此就是一生偕老的那一个。好让人心动的故事,好温暖的等候。
在这个大大时代的小小我们,脚步越来越匆忙,神色越来越慌张,对物质的渴求愈演愈烈。
我们如果安静下来,不加任何目的的问一问自己:这是你要的生活,你想要活着的方式吗?得到的答案会不会让自己惶恐。
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我们在这座岛上独自生长。好希望自己可以变的更加勇敢,就像大冰和他的那些朋友。肆意潇洒,行走于人世间,尝遍人生百味,体会不一样的人生。
风马少年,以梦为马。
我在路上。直到生命尽头都在寻求自我的路上。
《乖,摸摸头》读后感(七):我们真的非流浪不可吗?
阅读《乖,摸摸头》前后跨度有一个月,一开始坚持每天花一个小时看完一个故事,后来穿插着看其他书,同时在追美剧《绝命毒师》,目前在倒着看大冰的第一本书《他们最幸福》。
大冰的人生经历是让人称羡万分的,足够有的人佩服得脑袋一热辞去工作浪迹天涯。大冰的身份是多重的,主持人,歌手,作者,流浪歌手,背包客---大冰的文字是豪放舒畅的,像东北的溜须肉。大冰的性格是奔放热情的,而最让我敬重的,是他能够做到平衡。平衡工作和生活,平衡理想生活和世俗现实,能够不拘泥于固有的思维模式,能够不屑于他人对自己的人生评判,拿起手鼓,说走就走,到天涯也无妨。
人生活的方式和模式有很多种,朝九晚五,按部就班,忘记去审问自己是否这样的生活幸福,没有勇气去追寻自己真正想做的事,也没能力能够挣脱世俗的樊笼和评判标准,让自己看起来很努力的样子其实是在掩盖自己的怯懦和勇气缺失,责任推卸于教育委责于家庭世家的期望,终究不过是在为不完满的自己找各种冠冕堂皇的措辞。而大冰书中的人物,他们真正顺应了内心的召唤,并且知行合一,毫无羁绊地闯荡江湖,收获内心的安定和幸福。
但也许,我们过着的不是那种看起来极端的流浪式生活,我们无法与我们的家庭,与哺育我们的那方沃土彻底化开界限。这也是一种选择方式。尝试和选择,这是我们理所应当的权利。即使错了,即使在这条路上疼痛了,这些经历,也将注入我们的性格中,使我们内心丰盈和强大。
在《小因果》这个故事中,成子曾经劝过想要跟随流浪的豆儿,一定要先回去工作,至少两三年,要先体验那种朝九晚五的日子,适不适合再做选择。我觉得非常中肯。再退几步说,这也是一种别样的人生体验,与驻留相比,流浪才有其魅力。
上个月,在近一年没回家之后,我返回了一次,虽然只在家停留了四个小时,却令我感动澪涕。从动车站到家里的这段路上,阳光明媚,绿树明耀,一片岁月静好的气氛。我人生中第一次这样怦然心动,强烈地感觉到家乡是有多么的美丽,多么值得我留恋,我愿沉醉在小镇这种慢节奏的市井生活中。在爷爷奶奶老房子停留的一个小时内,静静地听着奶奶讲着身边发生的变化。我能够深深地感觉到白鬓老人平日生活的孤独,但那一刻即使静静地坐着我也能够幸福满满并且得到来自家族源源不断的关爱和感动的力量。
万物非此即彼。长时间的远离家乡才让游子蓦然惊觉对家乡的那份眷恋。也正因为有了循规蹈矩的日常生活才彰显了流浪旅行的浪漫惊煞。现如今的我,更是迫于种种失去自由。每天能够自由支配的时间少之又少。由此,也更让我珍视自由,明白自由的相对。不会随便被那种说走就走的旅行掠夺初心。而每次远行,也更让我理解旅行的意义。我现在过得很充实。每天点滴时间用来阅读,工作繁重而劳累。但不是简单地说我不喜欢旅游流浪。一种生活的好坏与否不是像单纯用金钱来衡量一个人的成功,也就是说,你选择流浪与否,你选择哪一种生活方式,更重要的是在这种过程中,你的内心是否安定,你是否让自己的品性在一次次的经历中得到了淬炼,你是否能够汲取热爱生活的各种力量灌输到你成长的血液里。
所以,在当下,更确切的说,我感到很幸福。
《乖,摸摸头》读后感(八):一种生活方式的传递
在大冰的书中,看到好多好多的故事。故事本身是独一无二的,真实的,感人的。故事的来源是大冰叔叔身边的朋友们,文笔没有过多的渲染,但却真实,喜欢大冰叔叔的写作风格。不是现在的年轻人不喜欢读书,而是作家的写作风格为不为人所接受。相对文学来讲,这种轻松的写作方式,更容易博得年轻人的喜欢。不管哪个阶层,哪个年龄段的人,都喜欢让人轻松,简单的方式生活。迫于生活无奈,过着各种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或者说,自己也不知道想要什么的日子。是为了生存而已。
个人觉得,大冰叔叔,传递的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多元世界平行生活的态度。这才是这本书的灵魂吧。
对于没有去过大理的人们,一探究竟是向往,对于玩游过的人们,回味是幸福。对于未来迷茫的孩子们,处理好自己的多元生活是不是未来又清晰了点呢?
《乖,摸摸头》读后感(九):乖,摸摸头|当我忘记生活应该是什么样子时要记得读一读
文学我不是很懂,经历应该给满分。
说实话,别人热捧的、畅销的,我都有点想避开,五一小假期闲来无事,打开,入迷的很,激动万分分享给伙伴,她兴致不大,原来,这属于一类。
大冰江湖气息蛮重,我安安静静的有点中规中矩,他写的故事却深深吸引着我,朋友问我,是羡慕吗?我说说不准,肯定的是很兴奋。
我与那些让人羡慕的故事和人物有一点一样,始终固执的相信一句话┅把一生当做体验和发现来过,可她(他)们贯彻的那么彻底,而我,还是旁观者,只是偶尔做些让身边的人觉得出乎意料的事情。但我知道,我内心里一直有一种遥远的向往,又有一种说不清的无力,在兴奋的同时会马力不足,使不上劲。
很多人包括我,想早早的步入生活固定的轨迹,这样似乎才有安全感。
而他们最重要的是想清楚自己要什么,年少时就是去经历,去寻找,好像时间、年纪都不太重要,就是去经历,去体味。想清楚了,明白了,就去过生活,也能把自己和爱的人安排的好好的。
我呢,一边走着不太冒险的路,一边怀疑、踌躇,甚至抱怨,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根本不知道要往哪个方向走。那想着做好当下吧,可终究还是会懈怠。
知道活着是为了什么,这群人都知道,我最羡慕。大冰的目的达到了,他让我看到了一群人在过着我想要的生活。
我不知道是什么在束缚着我,是我不敢,没有勇气,还是我活在别人的眼光里。
我羡慕的要死的是他们那种随性,那种说不出来的自由,就跟三毛给过我的洗礼一样,席地而坐,不拘规矩,一切都是舒服的,自由的。
而我偏偏是那个很容易拘谨的人,这就是症结所在吗?
距离读三毛已经过去有近四年了吧,似乎快要忘了那种自由的吸引力,那种感觉似乎要忘了。
不知道要什么,那就去看看那些人过着的你羡慕的生活吧。
《乖,摸摸头》读后感(十):故事作品集
笔记
CIP归类为“故事作品集”,不同于其后两作品的“短篇小说集”,而上架建议依旧是“情感励志”。另外,本书有序:主持人黄健翔、民谣歌手万晓利,背包客小鹏。更喜欢此书的装帧设计,页码旁边标注着故事名称,后来的两本没有。大概是我太懒。
所谓的江湖三部曲(《他们最幸福》算啥?)以《阳光快车道》阳光女孩杂草敏开始,以《阳光快车道》主持人刘敏作结,是有意安排的?@大冰 。
《后记》中言“真实的故事、真实的对话”,我对此保留疑虑——不论讲故事还是写小说,终归是要虚构点什么的。
之前买了一本,即将读完时送了女友,不知是否读完。(后补:读读即可,不要过于信以为真。)
真的无法辨别大冰故事的真实性程度,他的那些朋友是如此的不完美的完美,他们的经历如此的不普通的传奇。虚实相融的故事容易使人陶醉多情,明明不认识却感觉人在眼前。初读体味着爽快,再读渐觉不适,自己想要的生活为什么总是被别人过着?不甘心。
当你的朋友个个传奇、正向因果的时候,真实性就模糊些,虽然“无巧不成书”,却还是散发点虚假的气息。该不是我多想,皆因作品非“散文集”(更有人质疑三毛呢)。情感励志,另类鸡汤,浪荡江湖,故事传奇。读之我幸,不读因果。
(后补)故事会。
故事
《乖,摸摸头》:杂草敏,《阳光快车道》阳光女孩,西红柿鸡蛋面。
《我有一碗酒,可以慰风尘》:老兵,老兵烧烤,老不死的,中越边境战,消防救援队;拉措;小扎西。
《对不起》:小松狮狗;姑娘,哥哥抑郁症,父亲绝症。
《普通朋友》:董大鹏,同学妻子,小女儿;听夏,大理。
《不许哭》:妮可,广东人,日语;安子;渣男;二彬子,小二胡;赵雷;大彬子;浮游吧for you bar。
《唱歌的人不许掉眼泪》:阿明,临沧人,缅甸建筑工,随身听,种香蕉;小强。
《听歌的人不许掉眼泪》:兜兜(路琳婕),癌症,西安;大树(严良树),新加坡人,广州;西安火塘“那是丽江”;《乌兰巴托的夜》;大军;菜刀。
《一个叫木头,一个叫马尾》:毛毛,木头,服装店“木头马尾”(源自海子的诗)。
《椰子姑娘漂流记》:可笑;月月;椰子♀,自贡人,比萨♂。
《风马少年》:成子,二宝,《海阔天空》,雪。
《小因果》:成子(大耳朵图图),豆儿,“茶者”,9岁遇见2岁,支教再遇,船长(狗)。
《我的师弟不是人》:禅宗临济,昌宝(哈士奇)。
摘抄
酒是话媒人。
伦理道德是群体中建筑起来的,环境条件不同,尺度和底线不同。
中年人大多被世俗生活覆上了青苔,棱角未必全被磨平,只是不轻易揭开示人而已。
学校教育教了他很多,却从没教会他面对那些不公平的资源配置时,该如何去调整心态。/社会只教育你两点:你还不够努力;你干吗不认命。/所有人都是公众价值观的帮凶。
时间无情第一。它会把你欠下的对不起,变成还不起。又会把很多对不起,变成来不及。
谁说艺人好当的。
既然有了孩子,就要让孩子过上好日子。
普通朋友嘛,不评论不干涉不客套不矫情,已是最好的尊重。
爱情和理智是对立关系,恋爱中的女人情商高于智商。
如今是自媒体为王的年代,人们懒得付出和交流,只热衷于引领和表达,微博和微信上每天都可以刷出成堆的心灵鸡汤人生感悟,无数人在转发,却不知有几人能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执念放下一点儿,智慧就升起一点儿。
你我都明白,这从来就不是个公平的世界。人们起点不同,路径不同,乃至遭遇不同,命运不同。
民谣,不躁,耐听,像一种诉说。
火塘小酒吧待客四不原则:不问职业,不问姓名,唱歌不聊天,聊天不唱歌。
有时,举手之劳的善意尤为弥足珍贵。
所谓一见钟情,不过是你终于遇见了那个你一直想要的人而已。
旅行绝不是包治百病的万能的金丹,靠旅行来逃避现实,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现实问题的。/一门心思浪迹天涯和一门心思朝九晚五,又有什么区别呢?
很多人一辈子只能遇见一次,擦肩而过就是杳然一生。
他自幼习惯文字表达,语言表达反而不熟练,键盘上洋洋洒洒倚马千言,落在唇齿间却往往只剩几个字。
夏目漱石对i love you 的诠释,不过一句:今晚夜色很美。
大冰同学很文艺,但不是文青,而是文氓,流氓的氓。
脚走偏了,反而去骂鞋。(后补笔记:男足输了,反而更多地去骂教练。)
大部分传奇,不过是普普通通的人们将心意化作了行动而已。/心若诚一点,自然会成为传奇。
情义这东西,携手同行一程容易,难的是来日方长。
哪儿来的那么多永远,比肩之后往往是擦肩。
岁月带来皱纹、白发和肚腩。但或许带不走你我心中的那个风马少年。
你有权利去锻炼自己,但没权利拿边远穷少地区的孩子们当器材道具。
人就是这么贱,越是得不到的越是觉得好。
学佛只是为了功德吗?/喝茶,喝的仅仅是茶叶吗?
世上没什么命中注定,所谓命中注定,都基于你过去和当下有意无意的选择。选择种善因,自得善果。万法皆空,唯因果不空,因果最大。
普洱茶能调节体内酸碱平衡,男人多喝女人不喝,就能生女儿,女人多喝男人不喝,就能生儿子。(笔记:????)
少了分别心,心即宁,心宁则见性,自在解脱就在眼前了。
有缘则殊途同归,无缘则来世再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