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信》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信》的读后感10篇

2018-06-25 20:2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信》的读后感10篇

  《信》是一本由东野圭吾 (Keigo Higashino)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页数:276,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信》读后感(一):善良的原罪,凶恶的褒奖——由《信》引发的另类思考

  前几日,我读了东野圭吾的《信》。小说主要是对犯罪者、犯罪者家属受害者家属三者的矛盾冲突进行探讨。关于这个主题许多人都已论述过,我在此不再多加讨论。在这本小说中我关注重点并非小说的正文,而是它的序,那个引发了全文的入室抢劫杀人案的犯罪经过

  在序中,无法找到工作又急需给弟弟学费的刚志决定铤而走险入户盗窃。面对无数可以下手的家庭,他选择了一个曾给予他恩惠的善良富有的独居老人作为目标。他这样做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他了解那栋豪宅安全缺陷;二是他的体力完全可以制度老人;三是他认为即使他被发现了,知道了他生活窘境的老人很可能原谅他。

  刚志的犯罪思路代表着其他犯罪者的心路历程。所有将要实施犯罪的人都有两个愿望:一是犯罪成功。为了维持犯罪的成功率,他们更加偏向选择社会上的弱势群体,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老幼病残孕。二是失败了被还能原谅。我相信每一个实施犯罪的人都认为自己有不得不犯罪的理由,无论这些理由在我们看来是否充分。他们希望即使被抓住了也能依托这些理由被原谅,免去罪责。显而易见,从那些宽松而善良的人的那里更容易得到宽恕。所以,绝大部分的人在相同条件下,更倾向于将弱小善良的人当做犯罪目标。除此之外,人们常说以恶制恶,我想着,莫非那些犯罪的人也怕目标比自己更为凶恶,反而自己受到伤害,所以选择相比之下善良的人作为目标。无论如何,你都无法否认一个事实,善良和宽容很容易成为一个人被伤害的理由。

  如果你不相信我上面的推论,我们可以做一个假设。你走投无路了,必须要抢劫一个人才能继续生活。这时候有两个可选择的对象:一位面目和善的老人,一位看上去牙尖嘴利的老人。你会选择谁作为犯罪对象?我相信任何真正想要成功实施犯罪的人都会选择那个面目和善的老人。

  如果再进行分析,我们会发现不只是这些触犯法律的犯罪中,在日常生活当中,人们的善良和宽容仿佛成了他们的原罪,带给他们的不是美好和谐,而是不公困扰

  在邻里生活中,同样两家发出了噪音一家是带着孩子和蔼少妇,一家是经常哭天喊地离婚妇女,这些噪音打扰到了你的生活,你会怎么做?你会毫无困难的敲门提醒一声前者注意音量,却很难鼓起勇气迈出步子指责后者。因为你知道你的抱怨前者会带着歉意接受,而你的劝导换来的很可能换来后者的辱骂。当然你也可以选择报警,相信在警察走了之后那位厉害家伙还会在楼道里叫骂是哪个不长眼的家伙报了警。

  在工作之中,单位有六份礼品分给五个员工。如果你是个性温顺的人,很有可能领导在排队时将你安排在最后一个。即使你为此办公室找领导理论,领导也只会希望你体谅,不会真的去补偿你。因为你的温声细语的讲道理,真的不如大声嚷嚷蛮横语气更有力量

  诸如此类事情还有很多很多,夸张的说,一个小三在挑情夫的时候,可能也更喜欢那些有着贤良淑德的原配妻子男人吧,毕竟这样的女人即使发现丈夫出轨,也不会做出当街殴打的粗鲁举动

  从很小很小的时候起,我们的父母教导我们要善良,要宽松。但当我们真的变得善良又宽容的时候,世界回报给了我们什么呢?有人说善良的人收获内心的和谐。但你真的认为那些行为凶恶的人内心就不和谐吗?他们很可能正怡然自得呢。有人说宽容的人能拥有宁静的生活。是的宽容的人们通常不会主动去找麻烦,但是麻烦却总是找上门来让他们无力招架。有人说善有善报,我们的善良终究会换得好运。可我们也都听说过“好人不长命,祸害遗千年”,凡事都得讲个逻辑因果,我看不出善良的人所谓的好报的在哪里。也许你的一千次宽容为你换来了一次偶然的回报,可是以这种概率,我真不觉得这有什么说服力。还有人谈死后的事,这事儿我确实没经历过,不好说什么,不过我还是觉得人生活的重心还是在活着的时候。

  社会在教导我们善良的时候,多数是让我们不计回报,所以有很多人觉得我这样的算计太过斤斤计较。这种话我觉得说的挺无赖的,人们的善良和宽容让他们吃亏了,还让他们默默觉得这是自己应该的奉献,不能发出疑问吗?你无缘无故被打了,别人告诉你这是你应该被打的,你得忍着还得觉得自豪,你不觉得这种事儿很可笑吗?

  但偏偏现在这个社会就是这样,善良的人继续用各种鸡汤安慰自己受伤的心灵犹豫自己的善良是对是错;凶恶的人享受着从其他人那里掠夺的战利品,更加肆无忌惮。长此以往,会有越来越多的人陷入困惑当中,因为他们发现当今社会的价值取向错误的,社会正在用各种好处鼓励凶恶的人的不良行为,而让善良的人牺牲自我来提供这种好处。如果一个善良的人想拥有完整权利,只有一种办法,那就是他需要一个从善良的人变为一个凶恶的人。他们的内心也许会有挣扎,会有愧疚,但我相信他们在享受以前从未享受过的权利的时候,也会感慨这样做也许真的并不是一个错误的选择。长此以往下去,当越来越多的善良的人不愿意再充当社会关系滑剂,不愿再做那些凶恶的人的冤大头,这个社会又会变得怎样呢?

  说实话,我不知道。我亲眼看到过很多可以证明善良和凶恶的后果事例,但是我一直不想相信我的推论的正确。如果它一旦成真,可能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巨大的足以颠覆社会体制问题。现如今,我们可能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去避免这种现象发生,但是我们需要在大部分善良的人倒戈之前,承认这种现象的存在,并且思考如何改善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信》读后感(二):无法治愈的失声

  杀人者 自杀者 都是剥夺了他人作为个体生存权利的存在, 直观的是受害者 所有的同情与安慰受众者永远是被害者自身与亲属,杀人犯的亲属却是被遗忘 甚至被贴上“犯罪基因携带者”一类的标签,《信》与其放在推理类不如说是社会类的小说,没有推理的细节反而更容易将关注点转移到背后的现实社会投影上,男主直贵 永远是绕着远路避开人群独自一人地在食堂吃着最便宜面包和咖喱饭,理所当然放弃着所有的 原本属于自己的机会 热爱事业 心爱的女人,对于直贵来说明明是人生最大的救赎 却只能像泡泡一样每时每刻做好破灭的准备

  放弃,对于自己已经习惯了,今后一定还会继续,如此循环往复,这就是自己的人生。

  在女儿和妻子也像自己一般被划入“杀人犯家属”的范围后,直贵终于开始直面哥哥信件,被害人的家庭,可是直到最后的,当站在监狱舞台上与哥哥对视的一瞬间,他还是那个因为歧视压迫孤独迷茫的直贵 “哥哥 我们这样真的能获得幸福吗” 如鲠在喉如石在心 ,没有人能回答,人生的选择本就很困难,这样的人生更是没有任何的选择对错可言,每一条路好像都是绝路,直贵从哥哥被判决的一刻就一点一点失语了,作为社会个体的声音,作为大学生的声音,作为职员的声音,甚至是一个想要和相爱的人相守要求都不能被听见,最后的失声是意识上的失声终于变成了生理上的,直贵还能痊愈吗,我想,东野自己也说不好。

  毕竟 “没有歧视和偏见的世界,那只是想象中的产物人类就是需要跟那样的东西相伴的生物

信7.7东野圭吾 / 2009.7 / 译林出版社

  《信》读后感(三):他哥哥是杀人犯

  工作受伤而失业的哥哥武岛刚志,为了弟弟的学费,铤而走险犯罪杀人。

  原本成绩优异前途光明的弟弟武岛直贵,因此背负了沉重精神债务,从此堕入社会歧视的轮回

  一封寄自高墙内的家信,寄托了刚志对直贵的无限牵挂,也同时给直贵带来了无尽的噩运。

  被烙下“杀人犯弟弟”烙印的直贵,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工作,放弃了自己对音乐梦想追求失去理想爱情,受尽冷漠与歧视,被隔绝在另一世界。

  他开始恨哥哥,恨他以后有那么一段时间,直贵坚信找到了自己的幸福,有深爱的妻子,能养活家人的工作,规律的生活。

  可好景不长,随着女儿实纪的诞生,他所遭受的一切在下一代身上继续上演。他无法忍受,为了家庭,他毫无选择,断绝了与哥哥的关系

  不免让我想到东野的另一本书——《虚无的十字架》,讲的是:爱女被杀害的道正与小夜子夫妻凶手被宣判死刑后,感到人生失去目标,即使凶手浮法,女儿也无法复活的痛苦,终使这对夫妻分开。

  而后,小夜子又离奇被杀,真相揭开。

  仁科与沙织二十一年前偷尝禁果,而后害怕被人责骂而狠心杀害自己刚出生的婴儿。这个错误也让他们的爱情走到尽头。

  为弥补这一过错,仁科在树海悼念小孩时遇到被抛弃想自杀的花惠,以娶她并抚养她腹中未出生的孩子作为一生的弥补。

  而沙织,觉得自己没有资格活在世上,觉得自己只配吃偷来的食物而染上偷窃瘾,成为一个“借偷窃行为惩罚自己的女人”。

  小夜子便是死于这场错误。

  两部的主题虽不尽相同,却有个共同点,引人思考,究竟什么才是对犯罪者真正的惩罚。

  罪与罚的本质为何?

  让犯人听到自己的死刑宣判而得到解脱,还是让他们重返自由社会用尽一生赎罪?

  我想,人终究无法做出最完美审判

  韩剧《坏家伙们》里,检察官用他残暴方式,杀死杀人犯的遗族,以让他们也承受失去爱人的痛苦来作为刑罚。可谁又有权利用自己的标准随意裁决他人的生死呢?

  犯人服刑后,他的亲属在社会上饱受歧视的现象也引我们思考。这种歧视是合理的吗?书中用冷漠与歧视将直贵与正常世界隔开的人是否应该遭到谴责呢?

  扪心自问,如果你见到直贵,你给他贴的第一个标签难道不是“他的哥哥是杀人犯”?你会不会时刻担心他体内的暴虐基因发作,时刻对他设防?即便不曾对外显露,我们的这一连串担忧已经是一种歧视了。

  书里东野圭吾借平野社长之口,谈论他对歧视的思考,发人深思

  直贵所经受的所有苦难,正是对刚志所犯罪行作出惩罚的一部分。犯罪者必须有这样的思想准备,自己犯罪的同时,也抹杀了自己亲属在社会上的存在。为了显示这种客观事实,需要存在歧视。

  有些问题,或许我们解决不了,但至少,我们应该学着思考。或许思考了也解决不了,但是能更理解一些,也就更容易学着接纳和包容。那样,我们就能更豁达些,也更容易快乐

  《信》读后感(四):犯罪的代价

  东野圭吾的小说作品,越来越多地开始关注社会现象、人性矛盾,有一种更为深层次发人深省的力量,这部《信》也不例外

  主人公的哥哥刚志为了供弟弟上大学,萌生了盗窃自己曾经接触过的一户富裕人家想法,没想到在盗窃的行动过程中,却不受控制地杀死了人,成了一个“抢劫杀人犯”。弟弟直贵一开始为哥哥的动机和举动难过不已,但随着时间流逝,背负着“抢劫杀人犯弟弟”这个标签的直贵,因为生活上受到种种歧视,开始对哥哥由理解同情变为了痛恨,希望和哥哥一刀两断划清界限

  在学校里,没人愿意和直贵相处;找工作时,没人愿意雇佣直贵;谈恋爱时,这个标签又让直贵抬不起头来,也让本来就看不起直贵这个穷小子女方家人更加厌弃……

  直贵的选择在变,从一开始的选择隐瞒逃避,到堂堂正正做人,再到为了保护妻子和女儿,选择和哥哥一刀两断,这样的选择不能不说让人觉得冷酷无情,因为对于服刑人员来说,亲属往往是他们服刑时的念想释放后的依靠。但看完了直贵的经历,对于直贵做出的选择,我也实在是没办法非议,直贵的一生,因为哥哥的存在,几乎也可以说是毁了。

  电器店社长的话让人反思,他说,受歧视是当然的,不要怪这个社会冷漠,因为人人都有趋利避害心理特别是犯下恶性事件的人,对于他们的亲戚,也会下意识地远离,害怕自己陷入复杂纠葛。而对于服刑人员来说,他们往往可能意识不到,自己犯下的罪行会给自己的亲人带来多大的麻烦,而一旦意识到,他们也会痛苦不已,这同样也是附加在他们身上的惩罚,不光光是失去自由那么简单,还有一种心灵上的无尽折磨

  当哥哥的一封封情真意切的信成为害怕事情暴露的弟弟最大的麻烦,我还是忍不住责怪直贵不肯给哥哥回信,把信丢进废纸篓,甚至变换地址也不愿通知哥哥。虽说不愿回信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照顾哥哥的情绪,不愿撒谎又不想告诉哥哥自己的真实想法,但那样做实在是太不为哥哥着想了,对于身陷囹圄的哥哥来说,弟弟的信是他整个人生的寄托。

  当刚志终于接到梦寐以求的弟弟回信,他可能做梦都没有想到,这会是一封绝交信。震惊之余,哥哥没有愤怒,而是感到对自己后知后觉的悔恨,“自我厌弃到了极点,恨不得一死了之”。

  犯人的写信成了自以为是的一种自我满足,带给亲戚和受害者不快,而收信方却又实在是有苦难言,也不想担上“薄情寡义”的骂名。这么看来,没有一条路是好走的,因为没人有能力去改变他人的想法,一旦事情发生,任何的选择,都很难说是正确的选择。

  所以,答案就是没有答案。

  《信》读后感(五):信

  此时直贵心里,像是已经堆积得不太牢固的积木,最后的一根支柱哗啦倒了下来。

  就像是长时间在黑暗的洞穴中徘徊,终于看到了一缕光亮一样的感觉。没有任何其他希望,他只能沿着这一缕光亮往前走。

  即使是善良的人,也不能什么时候,向谁都显示出来善良。得到那个,就得不到这个。都是这样的事儿。要选择这个就要舍弃那个,如此反复,这就是人生。

  没有歧视和偏见的世界,那只是想象中的产物。人类就是需要跟那样的东西相伴的生物。

  一般情况下,人都是首先从自己的角度来看问题,而不会力图站在他人的立场来考量,完全意义上的中立是不可能的,由己及人是必然的思维定势,偏见遂自然而生。

  当不同的偏见各自达到一定的程度之后,就会发展成为不同的歧视。

  通过群体性的歧视,将受害人及其家属因严重的罪行所承受的痛苦,转嫁至加害人及其家属的身上,以显示公平正义的力量。

  所有的选择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只是形势所逼,形势所造。

  《信》读后感(六):一个一句话就能说完的故事

  我认为好的小说在于,主线故事只一句话就能说完,但是其中饱满的情节让这个故事像是一只肚子鼓胀的河豚。总归就是,你不读这本书,只从别人的转述中也能大体知道他讲了什么,但是你看了书中的叙事,会领悟到更多讲不出的东西。

  再说几句废话,比如凡尔纳的探险小说,他不就是几个人发现了洞穴,最后从洞穴里又出来了嘛。那这本《信》呢,他不就是哥哥杀了人犯了罪,结果弟弟只能背负这样的亲属关系在社会中处处被歧视嘛,甚至连个像样的故事结尾都没有。

  是的,就是要这么被歧视下去,从哥哥入狱到弟弟的一辈子,甚至于弟弟的孩子。那么,就这么简单一句话,中间有多少起承转合呢?我总结了下面几个令我印象深刻的点:

  1. 弟弟探监回家的路上,打算当面向受害人家属赔礼道歉,最后却仓皇而逃。

  2. 弟弟被乐队成员拜托退出乐队的夜晚。

  3. 从第5封信起,弟弟开始抱怨哥哥的信“看上去像是非常悠闲的文章”,并随手处理掉信件,不再保留。(弟弟第一次遇到的“知己”应该算是仓田,但他对于弟弟的建议是希望能多给哥哥写信,因为哥哥在监狱里会很孤独;而第二位“知己”寺尾则替他说出了“我恨他”的话,我猜寺尾的这句话也是让弟弟发生改变的原因,基于人在处于不利地位时总是倾向于相信对自己有利的话)

  4. 弟弟刺穿避孕套,想用卑鄙的手段获得爱情和家庭,最后和朝美坦白,答应其父对这段关系予以隐瞒并拒绝接受其父的财款。(这段真的很精彩)

  5. 白石和孩子受伤,对方家属登门道歉,弟弟感受到了作为受害人面对这一幕的心情。

  6. 弟弟终于去向受害人家属道歉,却得知原来哥哥也一直在给受害人家属写信。

  (无法涵盖本书中多次对弟弟微妙的心理变化的描述,不过这几个点是让我印象最深刻的)

  其实,即使哥哥没有入狱,弟弟也未必上的了大学,可以说,按照两人彼时的状态,弟弟是肯定上不了大学的。但是,弟弟在做苦力时内心竟然会os“这时自己应该在大学享受读书的时光”之类的想法,而在第一次探监,连哥哥喜欢吃什么都不知道。(要知道哥哥就是因为弟弟喜欢吃栗子<但弟弟在这点上认为爱吃栗子的是母亲>,最后去拿了栗子才鬼使神差地成了杀人犯,虽然这归根结底只是哥哥的选择,但是这种对比也能让人觉出些什么。题外话)只能说作者把弟弟的人格描述得已经很真实了(看到豆瓣有人说的一句话很贴切:“人性力透纸背”,不光是社会的“人性”,更是弟弟的人性):作为家里的次子,想当然地得到家里最好的东西;母亲在训斥哥哥的第二天就身亡了,虽然被诊断是过劳死,但弟弟还是把责任都推卸给了哥哥;本想为哥哥承担责任向受害人致歉,最后却仓皇而逃......

  不过,反过来想想哥哥,虽然一直都把自己的人生花费在弟弟身上,但是这种亲情在别人来看,可能感觉更多的是沉重,何况就是因为哥哥杀人的行为导致了弟弟的不幸(毕竟犯错的是哥哥,弟弟却要背负社会的无声压力,何况在弟弟看来,那栗子是妈妈爱吃的<当然即使不拿这栗子,哥哥为弟弟的盗窃行为也够判刑的了>),而这杀人行为本身又是哥哥替弟弟的利益考虑而为的:一个三角关系:哥哥为弟弟杀了人,哥哥的这个行为又害了弟弟,弟弟如何去指责哥哥?这可能是东方社会情感伦理复且杂的部分写照。哥哥的思维简单到不是一般人,所以故事放在真实的世界中,最难做的,是弟弟。

  虽然弟弟最后对于社会歧视与自己的现状基本形成了稳定的世界观,并终于向哥哥说明了自己的心情。然而,并非只有信或其他与哥哥的互动才能让这段关系“败露”,总结书中出现的并非由哥哥的信件引发的双方关系“败露”的情形如下:

  1. 从报纸等新闻报道上了解:这应该是基于熟人关系才能推测出的情形,比如梅村等人就是靠这个办法知道的。(p4)

  2. 弟弟自己说明:在找工作的初期,弟弟期待用人单位会中立客观地看待自己与哥哥的关系,所以在问到“保证人”的时候,会说明哥哥的情况;在跟人交往的过程中,出于这样那样的考虑,弟弟也会自己主动说明,比如对白石(p65)、寺尾(p73)等人。

  3. 了解弟弟背景的人口口相传,即使搬家也无法避免,比如町谷直接导致弟弟一家在社区被隔离(p217)。

  所以,关键的问题是,弟弟开口要断绝关系这件事,其实是对自己心情的交代,至于剩下的日子究竟会怎样,他还需要与白石一起摸索。从这个角度上来说,这本书也是一个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主角面对“由于亲人犯罪而自己遭受社会歧视”的问题,曾选择过直接逃避,而真的切断了与哥哥的关系后,却发现,正是哥哥与己的关系才是奋进的助推剂。

  最后的最后,这本书的主角是犯人的亲属,“施害方”是社会,而也正是社会给予主角以扶持,这也是为什么我觉得这本书真的“人性力透纸背”。更进一步,虽然这个歧视的故事源于社会问题,但是也正是社会上的人在给予这个问题以解决的出口。弟弟曾不止一次就要误入歧途,但身边一直有人在最关键的时候阻止他,从第一次他想要去做牛郎被梅村老师制止,在他在废品回收厂浑噩过日子时点醒他应该去思考未来的福本老板,想放弃学习却被打过一架的仓田鼓励并赠送了大学考试资料,给白石下药却还处处受到白石的帮助,以及最后在得出自己答案的路上推了最有力一把的平野。社会像是元素的互动,社会给人苦难,社会又给苦难以出口。

  以上。

  -----------------------------公众号广告分割线----------------------------------------

  闲聊饮食人生,没鸡汤没广告。

  如果你喜欢,请搜索“积风食堂”或扫码关注,等着好看又会吃的你~

  《信》读后感(七):背负

  最近真是越来越懒了,本来读完后应该马上写点东西的,但一直不想写,拖到了今天,想着要坚持下来,还要继续写。总么说自己也希望能够做一件事情坚持下去。

  刚志和直贵都不是恶人,却都是可怜人,也都是平凡人,他们出生在社会底层,父亲早逝,两人靠着母亲一人的辛勤劳动拉扯大,所以两人也都很早就懂事,知道为家里分忧,兄弟间也是感情甚睦。后来母亲也去世,哥哥便承担起这个家的负担,和母亲的期望,放弃了学业,早早的便出去打工养家,供弟弟上学。然而厄运并未脱离他们,哥哥刚志因为长期重体力劳动,弄坏了腰,无法再工作了,然而希望弟弟上大学的梦想却依然不变。在这重重的压力下,刚志想到了偷,他单纯的希望这样能供弟弟读书,也不伤害任何人。但可惜,他被发现,并失手杀死老太太,进监狱了。

  以上就是序,故事从这才刚刚开始。整本书中,兄弟之间除了在刚进监狱的时候见了一面,从那以后的所有联系都依靠的便只有“信"了,哥哥一切生之所望都寄托在弟弟身上,在忏悔与爱中残存。而弟弟因为哥哥的所作所为,背负上了沉重的包袱,或如书中所言就是连带的惩罚。哥哥的入狱,改变了直贵的一切,他被朋友疏离,被社会边缘,本来已经可怜的他,又因为哥哥被排除出所有机会之外,所有人都带着有色眼镜看着他,他从悲伤到愤怒到绝望到痛恨到断绝,经历了人生百态,阅尽沧桑,他努力的一切都因为哥哥的入狱改变了,可是他并未放弃,一次次试图冲破,但一次次失败,每一次的厄运都有着哥哥的影子,用哥哥的错误在惩罚着他。他开始远离哥哥,不再写信,不再联系,选择了逃避。可是白石代替了他,这个善良的女孩,真诚、纯善,她不想直贵哥哥的精神支柱倒塌,后来感动了直贵,二人也结为夫妻,直贵也读完大学,进入了一家不错的公司。终于直贵感觉一切渐渐都好起来,哥哥的事影响也越来越淡,可是最终还是被同事知道了,于是重复的噩梦又开始了,而这次不仅是他,包括白石和他的女儿都收到的同样的排斥,这一切不再只限于他一人,当他无力时,社长的开导让他重新面对生活,认识到了犯罪不仅对于其个人,还有其家人的惩罚, 以及其无可避免性,人们的自我保护本能选择离开你,无能为力,要的只有面对,解决,而直贵在用直面的办法解决无效后,最后选择了同哥哥断绝关系的可悲方式结束。最后的演唱会也许是和解,也许是告别,无法猜测!

  这样的悲剧,让我们看到了社会的残酷,以及一些社会问题之无解。对于承受这一切的人来说,是不公平的,但是却有无能为力。但不管什么时候,人永远都有选择,是选择沉沦,甘于这一切强加你之身,还是如直贵一般奋斗不屈呢,我想后者是个更艰难,更痛苦当然也是最好的选择。

  我们无法谴责直贵与哥哥关系的断绝,我们也无法谴责刚志的行为和爱,包括对弟弟的思念,他不断的靠着弟弟的信来维持生的勇气,却不知道弟弟因为他一封封的信无法逃离这种惩罚,而我们对这种悲剧无能为力,无言以对。可怜的刚志,可怜的直贵,而这一切经过都有”信“来见证。

  《信》读后感(八):去向受害人忏悔的话,是对别人的歉意,还是让自己好过呢

  我曾经做过自己也很不认可的事情,伤害了别的人。一直以来会觉得,不去把一些事情说破,也许对别人是更友好的做法。

  即使自己一次次的梦到向对方坦诚,时常会浮现一个冲动,我去认错赔罪吧。

  可是很多情况下,很难说这种所谓的赎罪,真的是让受害人感到安慰,还是仅仅让自己心里好过。我目前的选择是把罪孽和歉意留给自己背负,我认为这是更艰难的选择。

  社长说,你们以为堂堂正正的生活,其实只是选择了容易的路,只是给身边的人带来负担罢了。

  我猜想了一下如果是我身边有这样的人,某某人的兄长抢劫杀人,死者是非常温柔和无辜的老太太,说到底也很难对凶手产生多少原谅的情绪,毕竟是你剥夺了别人的人生。

  可是对他的家人呢?理性上会觉得跟他无关,即使哥哥也是一时糊涂,不是多么十恶不赦的人。但如果弟弟突然跟我发生口角,我会不会流露出恐惧的心理?会不会觉得也许他们家族个性中,有冲动杀人的因子?

  因为我是丁克,不太容易对待孩子的保护欲,但如果我的邻居的哥哥是虐猫犯,我多少也会有点忌惮吧。如果本身是朋友也就罢了,突然冒出来的陌生人,家人有虐猫史,我恐怕多少也会想让他的亲属去承担歧视的惩罚的。

  东野圭吾在认真的刻画人性,没有太残忍,也没有太温情,他把问题抛给我们看,让我们感受到痛苦和无奈,让我们思考,可终究是无解的。

  最好还是不要伤害别人啊,如果真的伤害了,那只能背负着走下去了。

  《信》读后感(九):信行爲帶來的影響

  找不到工作,因爲是殺人犯的弟弟,不行。

  找到的工作,被人揭發是殺人犯的弟弟,辭職。

  唱歌再好,因爲是殺人犯的弟弟,不行。

  愛一個人,對方也愛自己,因爲自己隱瞞了自己是殺人犯的弟弟,不行。 然而 就算是不隱瞞也不行。

  下一代的培養,想讓女兒健康成長,因爲是殺人犯弟弟的女兒,不行,你衹能受到惡意。

  读这本小说,先要了解日本的社会现况,日本社会对人的名声看重的程度比中国更大,哥哥抢劫杀人,对弟弟的一生造成的影响非常嚴重。整本書説的就是爲了弟弟去偷竊殺人坐牢的哥哥每個月固定寫信給弟弟。

  說弟弟無情一直想要逃離哥哥的信,這也不對,當這樣的事情發生在我的身上時,完全可以説走投無路,爲了一個做錯事情的“好人”去結束自己的生命是不可能的,去世的父母應該也是要弟弟更好的生活下去的,哥哥也是,雖然他一直用好心去做坏事。

  弟弟斷絕關係那一封信寄出去之後,哥哥才知道自己是個大大的禍害。

  整個故事弟弟的欲望衹是好好的活下去,像個平常人那樣子,但是卻總是收到可怕的信,這封信意味著不僅僅是一封信,還是寫信人留下來的影響,一直像信一樣伴隨著弟弟還有死去的受害者的家屬。

  弟弟的妻子,從一開始就完全愛著弟弟貴直,不過有時候太多關心,總是在意有沒有給哥哥回信,這也是哥哥留給妻子的一種影響,所以信的影響無處不在,其實就是罪犯帶給家人的影響。每個人都想避開,而愛的人會更加關心,衹有當事人要忘記,因爲這個羈絆實在太痛苦了,弟弟衹是想要做個普通人。

  《信》读后感(十):信纸太薄,盛不下善意——不过是书摘

  据说整个世上都不景气,不过在刚志看来,除自己以外大家都还过着像是富裕的生活。

  只是这段时间不希望被任何人夺走。

  比起一般人来,可能是条难走的路,可并不是没有路了。

  但大多数人就像外国风味餐厅店长那样,很快地就垒出一堵墙,只是不同的人垒出的墙壁有厚有薄而已。

  乐队成员们像是风,从一个直贵很久没有接触过的世界里,把一些闪闪发光的东西带给了他。

  污迹斑斑的屋顶像是在嘲笑:看看你,跟这个地方差不多。

  即使是善良的人,也不能什么时候,向谁都显示出来善良。

  要是跟别人一样做的话,只能成为跟别人一样的人。

  放弃,对于自己已经习惯了,今后一定还会继续,如此循环往复,这就是自己的人生。

  对于公司,重要的不是一个人本性如何,而是他与社会的相容性。

  什么都没有发生的平凡生活,对他来讲就像是宝物。

  没有歧视和偏见的时间,那只是想象中的产物。人类就是需要跟那样的东西相伴的生物。

  2016.3

  第一本 kindle unlimited 看的书,果然还是“书非借不能读也”,买完 kindle 后貌似读的不多,反而爱上了买电子书,这本《信》并不喜欢,不像东野圭吾,又很东野圭吾,凭什么杀人犯的家属就要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因为这个世界本来就是不公平的,或者说这是为了对不是杀人犯的家属公平,一直耿耿于怀书的结尾,为什么直贵没能开口唱出来《想象》,我想“信”已经终结了,但“书”并没有完结,而信纸太薄,盛不下善意,人性太窄,又是否能容得下原谅?

  2016.3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信》的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