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痛》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痛》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6-28 05:0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痛》经典读后感10篇

  《痛》是一本由[法] 苏菲·卡尔著作,重庆大学出版社/楚尘文化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8.00元,页数:292页,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痛》读后感(一):《痛》。为什么?有必要吗?

  苏菲·卡尔,我不了解的一位摄影师。或者说我不太会欣赏摄影艺术,所以偏见上会贬低她的作品作为文学爱好者,我更多关注本书的文字部分,由于不懂外语,本书的非汉语细节,我也不会琢磨。所以,我对本书的欣赏是肤浅的。于是评价很低也就是理所当然的。如果有摄影欣赏的高手觉着我因此贬低了摄影艺术,我只能表示抱歉

  《痛》一书,“痛苦之前”通过图片以及配文讲述自己犹豫不决的一场旅行,暗示着“犹豫的人失去拥有机会”的人生常态。“痛苦之后”说明了作者失去的是一个自己爱慕很久的人,但是作者在行笔中也暗示着我们,作者和她的爱人之间已经没有故事了,分手是有必然性的。也因为如此,作者没有对当事人做什么挽回,也许法国人爱情问题上都是这样决绝吧?

  痛苦起源与一场电话分手,这次分手在三个月之前就有预谋。是作者的预谋,也是她爱人的预谋。之后的九十九天,作者反复诉说分手之夜的故事情节,通过这种方式表达自己沉浸在痛苦之中,又通过注意点上的慢慢转移很自然的让我们觉着她看到了这一切。

  痛苦之后,的九十九天里作者记录了,身边人的痛苦故事。通过别人的痛苦对比,或者在痛苦中通过体验别人的痛苦,而缓解了自己的痛苦体验。毕竟无论别人多么痛苦,我们也只是觉着,我们或许也不能承受,但是我们很少因此痛苦,如果没有利益关涉。

  一场爱慕许久的独角戏,变成现实,又突然散场。作者痛苦什么,痛苦自己付出时间精力太多,而回报太少吗?做生意的人亏了本自然会痛苦。但是,常识告诉我们一厢情愿是不能长久的。

  作者没说自己付出了什么,经过反复的诉说,终于认识到,自己爱慕的人,并没有爱慕过自己。一切不过是自作自受,没什么需要可怜的。所以,痛苦也就没有必要了。但是沉浸在自我的演绎中的人,痛之真实,是不用再强调了。作者的痛,确实是痛。我只能这样说,至于多么痛,我真的没有同样的体验去比照。

  敝人今年二七,尚未婚恋

  《痛》读后感(二):【转:超级访谈:苏菲.卡尔(Sophie Calle)的想法

  【转:超级访谈:苏菲.卡尔(Sophie Calle)的想法】

  作者:路易丝·娜丽 (Louise Neri)

  翻译:嘿乐乐 2010/5/26 来源:artspy艺术眼

  LN:你只是太早制作真人秀了。

  C:的确是每次我在公众场合讲话时,大家都会问我关于生活的问题,然后我一直需要把他们带回到这是关于作品的艺术。不同的是,我的很多作品都是关于我的生活的,它们曾经发生。这点让我突出了自己并让人们强烈喜欢不喜欢我。这就是为什么我会是更为公众的,超越艺术界的。我不在乎真实,我在乎的是艺术和风格还有写作以及墙上的作品。对我而言,我的写作风格是联系着墙上的艺术作品的。我需要找到一个能够简明的写作方式,有效语句,当人们站在或走过一个空间时能够阅读的。

  LN:有时,艺术会挣扎,因为事实实在是太强烈和巨大了…

  C:艺术便是保持距离的方式。存在病理学或疗法方面,但只是催化剂。我并不是为了忘记一个男人而制作《保重》的——我是为了威尼斯双年展而做的。我因为思考而想到了展览,为了减轻痛苦我可以怎么做?但是,当我有了想法后,它便压倒了一切,而我再也不去在乎疗养的方面了。

  LN:你是否同意路易丝.布尔乔亚说的痛苦是形式主义的赎金?

  C:当我和一位男人相处很快乐时我便知道了,大家都说“天啊,这个粉红时期对你来说会是个灾难!”。(笑)

  LN:同时制作《保重》和《抓不到的死亡》(Pas Pu Saisir la Mort,2007)的作品是什么样的感觉?《抓不到的死亡》是有关你的母亲的死亡的影片,一部很随和的作品,是另一个更深的自省吗?

  C:我制作有关我的母亲的死亡的电影是因为罗伯特.斯托尔(Robert Storr)。当我在为法国馆制作作品的同时,他邀请我参加意大利馆。最初,在法国馆,我想制作有关不在场的作品,也许是因为对威尼斯的怀旧——有关离开的人和物…

  LN:这是你一直在从事的主题,回到Disparition的项目《最后一眼》(Last Seen,1991),你通过美术保安语言,“重构”了被盗窃的伊莎贝拉.斯图尔特.加德纳博物馆(Isabella Stewart Gardner Museum)的艺术作品。

  C:罗伯特知道我拍摄了我的母亲的死,然后他建议——并坚持——我必须面对这个主题。我没有心理准备去观看这个我拍摄的80个小时的我的母亲的死亡过程,但是我想起了在她生前和死后的11分钟,那个时刻我在想她到底在哪里。一旦我接受制作它,我便需要将这些片段放在我的屏幕上,寻找方式并对其进行编辑。所以,它便成为了我的生活工作背景…然后,才成为了作品——我能够与其保持距离。然后,当我把它带到威尼斯的展览时,我为了常见技术问题而忙碌声音灯光颜色,还有画面大小。最终到它安装完毕后,当我在观看它时才意识到这是我的母亲,然后我才开始哭泣。

  LN: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伴随着死亡本身的戏剧性

  C:是的,在它的创伤中,你被卷入到一个有关技术性的漩涡中。在编辑的过程中,我必须面对一些有关我的母亲的意愿的特定事件。我的母亲是相当特别的,她是一位爱表现的人,所以她希望被拍摄。最初,这是务实的——这完全不是为了艺术的。我是在感受我的母亲的死亡,而不把它想象成一个计划。我很抑郁。我很恐惧。我非常地投入。有意识地,我想要抓住她的遗言。然后,在我决定后,我意识到这是和它保持距离的一种方式,而且,我的母亲会喜欢的。她总是抱怨我没有做任何有关她的作品,认为我觉得她不是一个很好的主题。当我邀请她参与《保重》时,她完全同意参与。随后,我把这件项目献于她。当影片结束后,我安排展示地点,在一个安静教堂内。这是一件我会继续认真控制的作品。我不会销售它,而且我也已经拒绝了一些展览,因为我无法出席。

  LN:在地下室播放的作品《美人鱼》(The Mermaids)中,马丽娜.华纳(Marina Warner)在其中一个场景描述了一位垂死的女孩在权衡死亡与死后的去向,去试图测定灵魂实质性。这让我想到《抓不到的死亡》,虽然你面对的是难以捉摸的时刻,而不是实质东西

  C:是一个你无法触及的时刻。显然的,在影片中,当我们——我、我的亲戚还有护士——在监测我母亲脉搏时,我们不是在演戏。我们真的不确定她的生死。但在影片中,我们看上去像是失去理智了!

  LN:在电影里,我们通常能在一秒钟内辨识一个人的死亡。

  C:是的,但这却完全不是一回事儿。护士和我们一样清楚。事后,相比我在当时,我可以在屏幕上更清楚地意识到了。

  LN:你有没有创作过任何让你感到后悔的作品?后悔将生活中的一些东西搬到艺术中?

  C:只有过一次,在《地址簿》,我没有预想到那位男人的反应会那么恶劣。但,很老实地说,我也没有后悔刺激的感觉比内疚感还要强烈。那位男人要求我不能在法国发表,所以我没有。他说“我死后,你随便怎么做都行,但现在不行。”他死了,然后我现在正在做美国的Gemini G.E.L.的版本。所以,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我听从了他的愤怒,至少是这样的。如果我能再次制作《地址簿》,我会抽取掉一两个向我谈论他的人,但只是一两个。所以,虽然我有些小小的后悔,但我还会继续干并保留这些遗憾。我意识到我让一位我不认识的人痛苦了。我也许让《保重》中的那位男人痛苦了,但那个人我是认识的。而且他也写了关于我的一些东西并且在我的书中扮演了某个角色

  LN:就如保罗.奥斯特(Paul Auster)在1992年的著作《Maria in Leviathan》放入你的角色一样?

  C:不,这是和他一起的合作,就如与格雷格.谢珀德的《昨晚没做爱》一样。不是为了和他们形成对立——而是和他们合作。我在《酒店》(The Hotel,1983)中拍摄的人物未知道我出现在他们的房间中,参与《熟睡的人》(Les Dormeurs,1979)的人都是我邀请的,我邀请我的朋友陌生人到我的床上共度8小时,还有《盲人》(Les Aveugles,1986),我问了一些天生的盲人,什么是他们想象的美…我的作品中从来没有受害者。嗯,其实只有三个案例,两个是和恋人的:《剧烈疼痛》以及《保重》,还有《地址簿》。

  LN:你是否曾经有兴趣或想要和心理学家合作?

  C:有,或没有,我曾经有片刻想过和心理学家合作有关记忆的问题,但我没有去做。就理论而言,我可以是想要和任何人合作的,只要有很好的想法就行。

  《痛》读后感(三):你走失的99天里

  我和他讲述我和你的故事,他和我讲述他和她的故事。离开你的99天里,我每天都在讲述这些,篇幅越来越短,记忆越来越模糊,不变的内容是:你遇见了别的女人,1985年1月25日,凌晨两点… 日复一日,我的记忆就像一支即将要没有墨水钢笔写下的字迹,越发模糊,我知道,我解脱了。 有人吐槽说形式大于内容,可于艺术而言,形式也是内容啊。很棒的设计和想法,至少我之前没见过。刚看几页我觉得我离哈苏基金也不远了,当然吧现在正在慨叹自己的浅薄并深知无知无畏。摄影就是这样吧,是一种记录,有主题,有内容,就像这书,它的名字叫痛。

  内什么,如果有人刚拿上书觉得自己也离哈苏基金不远了,那就再看一会儿吧。

  《痛》读后感(四):这本书称得上是苏菲·卡尔的代表作

  如果抛开苏菲·卡尔的其他作品,仅仅审视《痛》这本书,可以说这是一本带有岁月感的摄影文集

  说这本书有岁月感,是因为这是一本记录了1984年10月25日之后的92天加上99天的、苏菲·卡尔的感情感受。

  说这本书是摄影文集,苏菲·卡尔用自己的作品和自己的话语或者记录的话语,完成了这部作品。

  如果仅仅看以上两点的话,这本书在今天看来,实在太过平淡

  然而,从苏菲·卡尔的风格和作品来看,《痛》绝对称得上苏菲卡尔的代表作。

  苏菲·卡尔的作品,最大的特点就是将私人生活和公共生活巧妙集合起来——如果这句话太难懂,翻译过来就是:苏菲·卡尔通过暴露自身以及民众的生活、感情,形成一种公共感,既满足了大家互相之间的窥视欲,又成为了观念艺术——是不是很赞!

  如今62岁的苏菲·卡尔生于巴黎。从小就受到父亲影响,虽然她的父亲是一名肿瘤医生,也是一位艺术品收藏家,与很多艺术家来往密切。这在某种意义启蒙成就了如今身兼法国当代最重要的艺术家、装置和观念艺术家、摄影师、作家导演等的苏菲·卡尔。

  苏菲·卡尔创作作品实在太有趣了。创作过程充满了实验性。

  苏菲·卡尔有一个作品叫做《宾馆》。她曾在一家宾馆中获得了一份房间服务员的工作。不过,她并没有去清洁、整理房间,反而利用便利条件去拍摄客人的私人随身物品,表现了个人自我与公共世界之间的危险界限

  苏菲·卡尔第一次引起公众争议的作品,叫做《地址簿》。

  这个作品起源于一个意外而顽皮的计划。苏菲·卡尔捡到了一个地址簿。她将捡到的地址簿复印归还后,开始了探秘之旅。 按照地址簿上的电话挨个打去,从对方那里了解地址簿的主人。在这个过程中,她逐渐了解了这个地址簿的主人,将这一过程记录下来后,再以摄影加文字的方式发表。

  所以,《痛》这个作品实在是很柔和

  苏菲·卡尔与身在日本的男友M约好在东京汇合。《痛》中的“-92”就记录了从巴黎坐火车一路到中国,再从香港转机去东京的过程。

  男友M改变主意,决定在印度见面。苏菲·卡尔一路从东京来到新德里,甚至精心挑选了见面时候衣服——一件蓝色衬衫一件白色的衬衫,一条灰色长裤——等来的却是男友分手的话语。《痛》中的“+99”重复了36次自己的故事,并且在纸面上越来越淡,到最后页面上只剩下空白象征着这份痛的失去。同时苏菲·卡尔收集了36个人关于痛楚的故事。

  最后一个痛楚故事最让人痛:一个老奶奶因为在超市被工作人员诬陷偷窃、强迫搜身。事后,老奶奶留下一封遗书自杀了。

  苏菲·卡尔真是一个蛮敢玩的艺术家。

  《痛》不是一个揪心的作品,却是一个值得反复翻看的作品。

  --------------------------------------------

  欢迎关注我们的公共微信号

  ool-life

  《痛》读后感(五):【转:请跟随我走进苏菲•卡尔(Sophie Calle)的世界】

  【转:请跟随我走进苏菲•卡尔(Sophie Calle)的世界】

  《请跟随我》(Suite Venitienne,1980-1996)

  在概念艺术早期,黑白摄影被广泛用于纪录画廊/美术馆以外发生的事情。大多数摄影都有一种故意为之的业余特征,大多数摄影以其差别与绘画传统的浓艳精制画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摄影也只是发生了微变化,摄影从一种“非绘画”的挑衅符号标记变成了有其独特兴趣和重要性的一种画面。

  其中法国艺术家苏菲•卡尔的作品极具挑战性,她运用摄影照片解剖并调整看的关系——因而调整权利的关系——在苏菲•卡尔的早期生涯中就得到了充分的

  体现。科尔在离开学校后情绪低落、百无聊赖,而后,她花了数年时间旅游,她把她的位移感变成了可能被视为艺术的活动。她说,“我在我自己的城市中都感到迷茫,我谁也不认识,我也没有地方可以去,因此,我决定跟着人们——任何人——因为我喜欢跟着他们走,而不是因为他们特别对我有兴趣。我让他们决定我的路线。”因其拍摄这些追随者而产生的半虚构性的叙述故事表示了摄影师与被摄影者之间的身份转移。摄影立即成了他所说的“一种观察工具”,同时也成了一种身份的工具,它立马了窥阴僻、监视、甚至一种偷窃形式。

  她的这种思维在一幅名为《宾馆》(1983年)的作品中得到了反映。科尔曾在那家宾馆中获得了一份宾馆房间服务员的工作,不过,她并没有去清洁、整理房间,她反而利用便利条件去拍摄客人的私人随身物品——她这样做的结果是非常聪明地抹去了公共与私有之间的界限,甚至似乎是劫掠了客人自认为自己创造的“个性”。这样的话,观众的纯窥阴癖突然变成了下面这个尴尬的问题:如果我床边的凌乱状况被分开示众的话,我又作何感想呢》后来,科尔又设置一些摄影场景,再现了个人自我与公共世界之间的这种危险界限。在2000年的一幅题为《睡觉者》(sleepers)的作品中,她相续邀请了27位陌生人与她同床而眠睡在她的旁边,然后在文章和图像中纪录了他们的感想和印象。

  索菲•卡莱第一次引起公众争议的作品,是《地址簿》。这个顽皮的计划,由她捡到的一个地址簿开始。将捡到的地址簿复印归还后,她开始了探秘之旅。 她按照地址簿上的电话挨个打去,从对方那里了解地址簿的主人。在这个过程中,她逐渐了解了这个地址簿的主人,将这一过程记录下来后,再以摄影加文字的方式发表。

  根据卫报的Stuart Jeffries与苏菲.卡尔的访谈,当地址簿的主人(一位纪录片制作人)发现了报刊上的文章后便扬言道要以侵犯隐私罪控告卡尔。无论如何,在解放报同意在报上刊登一张卡尔的裸体摄影后,他才感到公平。“他试图非常激动,他不喜欢我做的东西”苏菲.卡尔说。

  卡莱主要因其融合了文本和照片的作品而备受外界欢迎,但摄影只是艺术家卡莱艺术创作的方式之一。除此之外,她的装置、纪录片等作品也影响颇大。

  1998年,装置作品《生日会》展出,这个第一次尝试做的雕塑装置,她酝酿了14年。从1980年到1993年的14年间,卡莱每次都会请朋友来参加她的生日聚会。她每年举办生日聚会的初衷在于,确保她的生日每年都被记住。有趣的是,邀请的数目和她当年的年龄精确地一致。但有一个额外的名额,由她选定的一位受邀者提名一位匿名参加者,此行为作为她未来不确定性的象征。

  索菲卡,生日庆典,1986,含有各种个人物品柜,170×78×40厘米| 66.93 x 30.71 x 15.75,独特的

  生日会(1990) 发布1997

  卡莱将客人带来的礼物,放在有玻璃门的陈列柜里展示出来,作为对感情的一种持续提醒。在年底的时候,她会将这些陈列出来的东西打包放好,腾挪出来的位置,以供陈列来年的生日礼物。

  卡莱从这些礼物上面,找寻到精神上的慰藉,当她感到思想紧张之时,便打开箱子,从礼物所包含的情感中求得内心的宁静。后来,渐渐成熟的她从那种萦绕于心的不安全感中解脱了出来,她意识到依靠用一个正式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友谊和亲情。

  如果《生日会》展示了卡莱对亲情和友情的探索,那么《昨晚没有做爱》则表达了她在感情上的寻找。

  1996年,卡莱发行了一部名为《昨晚没有做爱》的记录电影。这是她和美国摄影师格雷戈里谢泼德的合作之作。电影记录了一对互不了解的男女,一起开始了一段旅途。横渡美国之后,他们在拉斯维加斯的一家小教堂结束了此行。

  《请跟随我》(Suite Venitienne,1980-1996)

  《请跟随我》的文字是这样开始的——

  “我在街上跟踪陌生人好几个月了。这是为了跟踪他们的乐趣,而不是因为他们对我来说特别有趣。我在他们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拍摄他们,记录他们的行动,然后最终失去他们的踪影并忘记他们。

  1980年的1月末,在巴黎的街道上,我跟踪了一位在几分钟后消失于人海中的男人。那天傍晚,很巧,有人在一个开幕场合中向我介绍他。在我们的谈话中,他向我说他正计划到威尼斯旅行… …” ——苏菲.卡尔

  《剧痛》(Douleur Exquise,1984-2003)

  “1984年我得到了去日本3个月的资助。我在10月25日离开,那时我还不知道这将会是我开始92天的分手倒计时的日期——没什么特别的,但对我而言,那是我一生中最难过的时刻。

  我在1985年1月28日回到法国,诅咒着我的旅程。当大家问我怎么样时,我跳过了远东的旅程直接告诉他们有关我的痛苦。为了交换心得,我开始问身边的朋友或偶遇的人:“你最痛苦的经历是什么?”我决定系统地去做这件事情,直到我在将自己和他人相比较后能够减轻痛苦,或者我需要疲惫不堪地一直重复我自己的故事。这个方法非常有效:三个月后,我不再痛苦了。驱魔的方式有效了。

  无论如何,由于害怕再度恶化的可能性,我决定不要使用艺术的方式去挖掘这个经验。当我再度回到它时,15年过去了。” ——苏菲.卡尔

  《剧痛》(Douleur Exquise,1984-2003)

  2005年苏菲.卡尔与伦敦的Forced Entertainment合作的表演《剧痛》的文字介绍:

  “我决定继续...直到我在将自己和他人相比较后能够减轻痛苦,或者我需要疲惫不堪地一直重复我自己的故事。”

  一个男人和女人在讲述平凡或并不那么平凡的心碎,每个故事都伴随着一张象征性的图片。一张酒店床上的红色电话。地铁站。窗外的风景。绿色的奔驰。

  女人在回忆上一段感情结束时的故事,每次的回忆都有所不同,添加并删除细节,寻找方式去回忆或忘记曾经发生的。男人讲述来自不同的人的故事:每个都是痛苦的快照,巨大或渺小,它们都在痛苦的目录中不断成长,分手、侮辱、死亡、牙痛以及永远不会到达的情书。

  根据法国观念艺术家苏菲.卡尔的项目,《剧痛》是Forced Entertainment第一次从事和“文字”有关的表演。在这简单并亲密的演出中,Forced Entertainment将揭示语言、记忆和遗忘将是如何填满、维持或删除事情的,人们是如何对待创伤的。《剧痛》有关爱情、遗失,有关我们在事情出错时是如何向自己讲述故事的。

  《抓不到的死亡》(Pas Pu Saisir la Mort,2007)

  “2006年2月15日,我同时接到了两个电话:一个是邀请我参加威尼斯双年展,另一个是告诉我,我的母亲的生命还剩下一个月了。

  当我告诉她有关威尼斯的消息时,我的母亲回答“想想我出席不了了。”但她还是到场了。”——苏菲.卡尔

  《痛》读后感(六):【转:台版《极度疼痛》的文案】

  【失恋越糟糕,艺术越完美】

  Douleur exquise,一个无法翻译的法文词汇。

  在医学上,指局部的剧烈疼痛。

  在情感上,指失去一个人,或明知爱一个人而不可得,却仍无法割舍,无时无刻不渴望待在对方身旁的椎心之痛。

  视觉艺术通常无法像文学或电影那样,激起观者强烈的情感及共呜,法国艺术家苏菲.卡尔的作品却是例外。她以摄影与文字叙事并行的手法,从个人的生命经历出发,剖析现代人的脆弱、亲密感与自我认同,开创了一种描述人类感情的新形式,被誉为「将个人私密性推向艺术高度的操控大师」。

  苏菲.卡尔自曾述:「在我的作品中,最重要的是文字,然而,影像却是一切的开端。」 在这部《极度疼痛》中,她将自己及别人生命中最剧烈的伤痛经验扒开、晾晒,既拍出自己失恋之痛的所有证据,也把她的失恋故事重述了三十六遍,同时也请三十六人讲出生命中最痛苦的一刻。

  在一次次的重述与聆听中,她的话越来越短,字迹越来淡,心境也从炙烈的痛苦慢慢冷却,直到漫不在乎。几乎如同文体练习般,她在书籍的左页上演了由深至淡的三十六种悲伤心境,而书籍的右页,却在一则则新加入的故事中,构成越来越庞大的剧痛,而读者也在一页页的翻动中,参与了这场集体驱魔。

  艺术家将二十年前的一场心碎分手,变成一部诗意、动人,甚至带着幽默的艺术作品。这既是一场艺术演出,也是女性以精神及想象克服伤痛的计谋。

  全书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疼痛发生前」是作者搭火车从巴黎一路经西伯利亚到北京、上海、香港,再搭船抵达日本的游记,以照片为主⻆,构成一部思念情人的记忆拼图。

  第二部分「痛苦发生时」,期待了九十二天的相会落空,一通简短的电话宣告情人的分手,而客房中的一切,包括那部红色的电话,也构成了作者痛苦的框架,在之后如影随形。

  第三部分「痛苦发生后」是本书最重要的精神旅程,作者终于在三十六次的重述和三十六次的聆听中,完成了痛苦的净化。

  《痛》读后感(七):好书,路人转粉

  因为看了2015中国最美的书评选,这本书入了前十,所以买了。没想到真是个惊喜!

  ophie Calle在整本书的布局非常完整,从书籍设计、到图片选择、简短的文字说明、以及痛苦之后对事件的各种复述!我个人认为这算得上是治愈的纸上电影(如果读者也刚失恋的话)!

  失恋之前的倒计时,从男友没来送行开始记录日常,从普通记录,到开始忐忑不安,看手相,在日本拜访寺庙,劈腿,又收到的男友的信件,对印度之行的期待,见男友前的自己的笑容,购买的衣服等,整个儿的就像看电影。这个节奏由慢到快,由平静到失落到欣喜,直接加重了失恋的“痛”。

  我这里先忽略男友lowb的分手方式。Sophie在失恋之后3个月,每天对此段恋情此次分手的描述,书上的字由深到浅;内容从细节丰富到简单;从伤心地回忆恋情,到叙述分手过程,到抱怨男友的懦弱,最后连自己都不耐烦(最后一天是很浅的一句话:够了。最后几天的印刷让我看得眼睛都快瞎了)。相对应的是用相同的白底黑字印上了他人对曾经经历的极度的痛的叙述,他人人生的痛跨出了失恋的痛,更多样化,更震撼,简洁明了,瞬间把Sophie失恋的痛对比成不值一提的一出小戏。其实Sophie的故事也就一交往了1年的大叔,用便条纸谎称自己事故逃避见面以及之后终于在电话里承认自己意图分手的故事。

  好话说完,说此书的坏话吧。

  译者怎么好意思留名在书上?男友写给Sophie的那么重要的信,怎么就不翻译了?把人家长长的信简单地缩成一句话:信上内容大意是讨论印度之行。有的信件照片,干脆解释都没有!决定去购买台版的《极度痛苦》看看。

  封面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