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自然与人生》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自然与人生》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6-30 04:56: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自然与人生》经典读后感10篇

  《自然人生》是一本由[日] 德富芦花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页数:20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自然与人生》读后感(一):美景如斯,可缓缓归矣

  黎明的薄雾如纱般婀娜多姿,破晓的清风拂过,温柔如抚。大自然生生不息生命灵动,以最独特手法装点了我们的世界,让心灵无时无刻不在感受自然造化美丽

  《自然与人生》是日本现代著名作家德富芦花的散文集,书中描写了大自然的景色展现作者不凡的文学造诣,兼具东方写意和西方写实的风格,被誉为日本近代随笔文学的经典之作

  这是一部描写自然与人生的典范之作,曾被定为日本国民实行“情感教育”的通读书目,被誉为日本近代经典散文的三大代表作之一。德富芦花笔下的自然景物意境悠远如山水画,描写芸芸众生刻画入微,富士山的黎明、相模滩的落日、京都避暑的寺院、屋外的蝉鸣蛙叫……日本水软山温之景、刚中柔外之人跃于纸上,令人动容。从中我们可以碰触自然与人生最微妙感应,可以倾听万物与本我最亲密的絮语。

  读《自然与人生》,你可以随着德富芦花的文笔,走近散发着泥土芳香原野白云缱绻天空,长满花草山岗清澈见底小溪。“已而,雨稍止。天上白蒙蒙一片,忽而变成紫色,既而变成鼠灰色。渺渺太空,白云拖曳,犹如神妙的丹青手一笔横扫而成,在灰色的天空里浮动着,向西飘飞。片刻,雨势又复转大,等到渐渐停歇后,小野子山头涌现出茫茫一团,西边天空竟然看到白铜般的亮云。然而,终于未能响晴,时阴时雨,不知不觉,日光昏昏,暮色四合。”书中这种美到极致句子不胜枚举,一篇篇散文、随笔,趣味多多,情趣、雅趣和理趣完美融合于一炉。作者借描绘大自然的怡人闪光,寄寓了作者对人生的无限感慨,其相宜美的艺术力量尤为撼动人心

  《自然与人生》读后感(二):面对自然五分钟,诗性智慧人生

  作为半个色彩工作者,当我翻开德富芦花的《自然与人生》,看到满眼新鲜的色彩和灵动的好时光时,只觉得浑身细胞都欢呼了起来,兀地脑子里浮出一句“人间有味清欢”,“闲适始于一只松鼠”(对应英文是:Leisure started from a squirrel)。见文见性情,见文观美景,远离了世俗繁乱,自得一片清新自在,心甚悦之。

  明治时代后期,以家庭生活题材通俗小说逐渐流行,1898年,德富芦花创作表现封建家族制度压迫的一个悲剧题材小说《不如归》。优美的文笔,朴素的生活,猛烈地剖析和鞭笞社会黑暗,这部作品鲜明地揭露了当时封建社会桎梏资产阶级荒谬腐朽,上流社会的愚蠢残酷,故而这部作品也成为德富芦花最为脍炙人口的作品之一。或许哪里有最强烈反抗、最猛烈的批判、最刚猛的仇视;哪里就有最温柔的轻语,最亲切抚慰,最深情呼唤,甚至最浓烈情思;哪里有红尘滚滚,哪里就有“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1898年,在创作小说《不如归》的同时,德富芦花陆续完成了《自然与人生》散文篇章的创作,并断断续续发表于日本的《国民新闻》,1900年由东京民友社结集出版,题名为《自然与人生》。

  德富芦花的散文作品集《自然与人生》极为优美,生动细腻文字间充满对大自然的爱意。短句构造,色彩丰富节奏韵律极有美感,完美再现了人类诗意栖居”的精神家园。在《自然与人生》中,“晴耕雨读”的隐居生活,如身在世外桃源田园梦想,以及富含哲思的生活禅心,让这部作品成为日本美感教育的典范之作,而德富芦花也因此被称为“人们永久记忆文学家”。

  本书的译者陈德文先生认为,“《自然与人生》里的散文,篇什短小,构思新巧,笔墨灵秀,行文自然,语言晓畅而富音韵之美,精确描摹了大自然的千变万化”。在德富芦花的笔下,简素的文字了了数笔便勾勒了一个声香味色触法俱全,天堂般的美好世界。比如湘南杂笔中的《花月夜》一文:

  “打开窗户,十六的月亮升上了樱树的梢头。空中碧霞淡淡,白云团团。靠近月亮的,银光迸射,离开稍远的,轻柔如棉。

  春星迷离地点缀着夜空。微芒的月色,映在花上。浓密树枝,锁着月光,黑黝黝连成一片。独有疏朗的一枝,直指月亮,光闪闪的,别有一番风情。淡光薄影,落花点点满庭芳,步行于地,宛如走在天上。

  向海滨一望,沙洲茫茫,一片银白。不知何处,有人在唱小调儿。

  又

  已而,雨霏霏而降,片刻乃止。

  春云笼月,夜色泛白,樱花淡而若无,蛙声阵阵,四方愈显岑寂。”

  如诗般凝练的语言,有着如同东山魁夷先生画笔下圆山的《樱花》一样一期一会的意境美。春星,月色,碧霞,白云,落花,疏影,丰富的细节,反复呤啊,营造圣洁的轻柔美。“步行”时,“宛如走在天上”,又如同行在“天街”,我的心情“迷离”而“寂寥”。此时,“有人在唱小调儿”,更是静中取星点动感,文意飘渺含蓄

  德富芦花在作于明治三十三年的序言中说,“先贤尤自谦。吾只不过于将真理之海渚拾得几片贝壳而己。兹将凡眼所见,凡手所录之写生文数叶,题为《自然与人生》公之于世。”面对自然五分钟,人生拾贝,精准的捕捉与描摩自然生命,也让我们在物质的劳作奔波中,在自然的慷慨赋予中,得享一刻“诗意的栖居”、心灵的自由静雅之美。

  于是,诗性智慧人生。人世间,虽有《不如归》的沉重深刻,但有了《自然与人生》的静美与诗意,人生也因之感动与抚慰。

  《自然与人生》读后感(三):在大自然的灵魂中,每一处都刚刚好

  老舍在《济南的冬天》里这样描绘了他心中理想的宜居之所,“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老城,山水,阳光,春风,在商业气味浓重的现代社会里,似乎再难把这四个恬淡安静词语组合到一起了。

  我们为生计而奔波,为房价发愁,如能求得一隅来安放身和心,已属不易,山水春风、阳光老城早已沦为地产开发商敛财的标语,若再谈“人与自然该如何相处”这类问题似乎显得极为奢侈

  但如果你确实烦透了楼盘里的假山假水,玩腻了随处可寄明信片的仿古小镇,不妨看一下这三位作家笔下的山川风物,也许除了置身梦中,再无谁的笔调能让人这般如临其境了。

  说起苏联作家,多数人会想起高尔基,却鲜有知道普里什文的,大概是因为他这本《大自然的日历》未被列入“中学生课外名著必读”的缘故吧。这位“俄罗斯的语言百草”连高尔基都称赞他“有一支生花的妙笔”。

  至于这本《大自然的日历》,有位作家曾这样评价:“本书将对大地热爱和关于大地的知识结合得十分完美,这一点,我在任何一个俄国作家的作品中都未曾见过。”这是莫言的原话。

  全书分为《春天》《夏天》《秋天》《冬天》四个章节,但在篇幅安排上却各有侧重。作者似乎格外偏爱春天,从光与水的春天、青草的春天、森林的春天一直写到人的春天,但每篇都简短易读,片言只语,点到即止,却又别具风情;写冬天的篇目虽不多,但篇幅绵长,像是在冬夜坐在地毯上围着炉火讲一个遥远故事。这种随季节而变的布局,大概与俄罗斯春天短促而冬季漫长特点有关

  在普里什文笔下,不论是季节,还是林木鸟兽,均有其专属的色彩,因此翻开这本书迎面而来的不只是青草味和雪花飘,还有无比丰富的视觉享受

  “打开窗户,十六的月亮升上了樱树的梢头。空中碧霞淡淡,白云团团。靠近月亮的,银光迸射,离开稍远的,轻柔如棉。

  春星迷离地点缀着夜空。微芒的月色,映在花上。浓密的树枝,锁着月光,黑黝黝连成一片。独有疏朗的一枝,直指月亮,光闪闪的,别有一番风情。淡光薄影,落花点点满庭芳,步行于地,宛如走在天上。

  向海滨一望,沙洲茫茫,一片银白。不知何处,有人在唱小调儿。

  又

  已而,雨霏霏而降,片刻乃止。

  春云笼月,夜色泛白,樱花淡而若无,蛙声阵阵,四方愈显岑寂。”

  这段极富画面感的文字出自《自然与人生》中的那篇《湘南杂笔》。樱树,碧霞,白云,春星,月色,落花,沙洲,作者德富芦花极擅长使用简洁的辞藻来拼凑优美的意境,只要跟随着他的文字,一副涂满日本传统色彩的画卷便会自然而然地铺陈开来,犹如东山魁夷的画一般。

  德富芦花是一个人主义作家,反对战争暴力主张和平,但弟弟德富苏峰是日本甲级战犯,主张军国主义思想,这最终导致了兄弟情义的决裂。

  德富芦花曾去俄罗斯拜访过托尔斯泰,他极力推崇托翁的思想主张,回国后不久便过起了自耕自食的隐居生活。他之所以能对自然事物观察如此之细微,笔墨能如此之唯美,大概就是源于这段田园经历

  浓情山水并不是德富芦花的主旋律,他很多的文章都充满了批判和悲悯之情,但或许在嫩绿的落叶枝头,在如少女香腮般的樱花瓣上,在月影随行的撸声里,你可以从他色彩雅致的自然世界里窥见一丝孤独,或是一些别的情愫

  米什莱的散文总是充满了对这个美好世界的赞美,但其实他本人是个不折不扣的老愤青,经常因为公开抨击腐朽的王权而站上风口浪尖好友维克多·雨果是这样评价他的:

  “像您这样的人是必需的;每个世纪都有斯芬克司,那么就应当有许多俄狄甫斯。您来到这些阴沉的隐谜面前,您用激烈的言词讲述它们。这个虚假伟大世纪,这个虚假的伟大统治必须揭穿。撤掉它盖在死人头上的假发,把皇袍底下的罪恶亮给大家看吧。”

  获得文学大V雨果的点赞之后,米什莱更加坚定了与权贵死磕到底的决心,此后不久便受到了政治迫害,最后不得不离开法国当时的舆论中心

  为了纾解内心的郁结,米什莱开始游历祖国的山川海滨,并把旅途中的所见所思分四个时期写完了《鸟》《虫》《海》《山》四部自然散文,《大自然的灵魂》便是这四部作品的合集。

  米什莱外出散心本就是为了稀释胸中的愁闷,以此来重拾对生活的信心,这种心情我国古代被贬谪的大诗人们想必有着异曲同工不妙

  在《鸟》这一章中,虽然作者自己说:“本书尽量做到只以鸟论鸟,避免类比人。除了两章之外,全书写法好像世上只有鸟,从来没有人。”但这显然是欲盖弥彰,他写啄木鸟联系到了罗马共和国濒临衰微之际的历史;他写蜜蜂延伸母爱的伟大;他写军舰鸟,折射了人类矛盾飘忽而高贵的理想。

  可以说米什莱笔下的每处自然景物都倾注了他特殊的情感,不浓烈,亦不寡淡,似乎每处都刚刚好。

  《自然与人生》读后感(四):天下无事,我家无事——读德富芦花《自然与人生》

  读德富芦花的《自然与人生》是一种奢侈的享受。日落日出、大海小溪、花鸟鱼虫、四季景物,点点滴滴,在德富芦花的笔下,仿佛精灵一般,浮现在远方,或记忆深处,勾起你无限遐思。这是文字的魅力,这是德富芦花对自然的感恩

  对于此书,作者德富芦花曾说:“题目定为‘自然与人生’,并不是运用科学方法,论证大地和人类的关系,只不过是将几页关于自然界以及人生的写生文字公布于众罢了。这些文字都是作者经过耳闻目睹。心中有所感,随即亲手直录下来的。”说的极为谦逊。虽是“几页”“写生”,但历久弥新,时至今日,已成经典,被称日本近代经典散文的三大代表作之一,入选近代日本国民“情感教育”通读书目,在国内至今已亦出版近十种,可见喜爱之人甚多。

  近代以来写景者多矣,德富芦花之笔胜于有古风,有激情清晰灵动,生意盎然,曰真曰纯,心无杂物,点点滴滴便是惊心动魄。即使是百十字篇幅的小散文,灵动隽永的文字,浪漫情怀,亦使浮生回味无穷

  譬如写《大海日出》,结尾如是:“红日出海,霞光万斛,朝阳喷彩,千里熔金。大洋之上,长蛇飞动,直奔眼底,面前的矶岸顿时卷起两丈多高的金色雪浪。”何等气势!写《相模滩落日》,“在风平浪静的黄昏观看落日,大有守侍圣哲临终之感。庄严之极,平和之至。纵然一个凡夫俗子,也会感到身子已被包裹灵光之中,肉体消融,只留下灵魂,断然伫立于永恒的海滨之上。”何等感触、情怀!

  书中写春、写月、写雪多篇,篇篇不同。《夏兴》中写道:“返舟还家,没想起一阵咿呀的橹声,空中就增添一些星星星光映在水里,小船行于天上。”又写道:“放下井绳汲水,月光在水桶摇曳闪烁。掬水入口,吸几片月光,随将余下的倾覆于地,月影也跟着滴滴答答掉落下来。真是太美了!于是,打一桶,又打一桶。我把三桶水洒落在地面上,然后,在虫声和树影之中伫立良久。”绝妙的文字。美极!

  灵动隽永的文字背后,是作者对生活敏锐的感触。以至于对于极平凡之事物,作者亦有非凡之笔。如《檐沟》,真正百十字,有景“雨后。庭院里零花零落,其状如雪,片片点点,漂浮在檐沟里”,有天地宇宙“莫道檐沟清浅,却把整个碧空抱在怀里”,有情“相形之下,人类赤子的世界是多么偏狭”。作者写“俗物”百合,写“不值一看”的芦花,甚至写水蒸气,写渔网,或寥寥数笔,或慢慢道来,真如作者所说“大自然能使世间万物表现出绝好的趣味来”。

  除山川河流、四季美景外,对于俗世人生。作者体味更为人所不同。他写《除夕》,有如下感触:“天下无事,我家无事。无客,无债鬼,亦无余财。淡淡焉,静静焉,度过新年。”如此平淡,雅到极致,让人难以忘怀!

  书中的文章,基本上写于1898年,当时断断续续发表在日本的《国民新闻》上。1900年由东京民友社结集出版,题名为《自然与人生》。 如此钟情于山水俗物,似作者尊崇道家,顺其自然,得真人生。其实不然。德富芦花出生于1868年。彼时明治维新正如火如荼。芦花少年时即受自由民权运动熏陶,热心社会。其兄德富苏峰日后是岛国文坛霸主,甲级战犯,号称日本近代第二大思想家,致力于鼓吹极具侵略性的皇室中心主义。然毕竟思想见解不同,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兄弟间出现裂痕。德富芦花不赞成苏其兄的国家主义思想,反对战争,主张和平。到1904年日俄战争,二人分道扬镳。至1908年后,德富芦花在东京郊外实践了托尔斯泰式的晴耕雨读的生活。熟料世间纷纷扰扰,“ 天下无事,我家无事”终成虚妄。大约1910年前后,芦花于复又关心政治,针砭时弊,颂扬人道主义。那描写细腻,用词讲究,玲珑剔透,有景色趣美之欣喜,有时间流逝之忧愁的散文逐渐远去了。 然时局如洪水,裹挟着德富芦花往前往前再往前。他逆流而上,终究孤立无缘,郁郁而终。

  芦花的一生与自己青年时写就的本书对照,自然与人生,出世与入世,细细品读,更有一番滋味!

  《自然与人生》读后感(五):愿天下太平,人人得以安生

  他不是诗人,文字却美如诗篇,他不是画家,却能将百年前的壮丽山河、花草树木、人事情怀完美的传颂给后人。

  第一眼看到德富芦花的这本《自然与人生》的时候,便觉这是我有生以来所读到的最美的一本书,不仅封面美、文字美,且景色美、意境美、情怀美还有心灵的美。书中的文章均简短而凝练,笔墨灵秀,行文自然,语言晓畅又极富音韵美,文字中有着作者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却又透着一种看尽人世沧桑的悲悯。他以细腻、生动、优雅的笔触,描写大自然的景色,记录他眼中的世界,也在其中隐含着自己对现实社会的批判、讽刺、怜惜和热爱。

  德富芦花所描写的景色就像一幅幅生动的连环画,通过他的文字读者可以在自己的头脑中生动的重现出一百多年前芦花所看过的世界,《面对自然的五分钟》这个小节里的文章,记录着富士山的黎明、大海和相模滩的落日,作家钟爱的山百合,还有被清少纳言认为“不值一提”却尤得作者珍爱的“芦花”等,这部分多是作者对于自己灵魂的反思,于美景中看到自己的内心,看透自己的生命。

  《相模滩落日》中他写到“太阳落一分,浮在海面上的霞光就后退八里。夕阳从容不迫地一寸又一寸,一分又一分,顾盼着行将离别的世界,悠悠然沉落下去。”仿佛是一个人,一步一步的远去,不停的顾盼回眸再看一眼这个世界,不舍离开。“在风平浪静的黄昏观看落日,大有守侍圣哲临终之感。庄严之极,平和之至。纵然一个凡夫俗子,也会感到已将身子裹于灵火之中,肉体消融,只留下灵魂断然伫立于永恒的海滨之上……”他虽在写落日,却也在写自己,即便肉体消融于灵光中,灵魂却会永存于天地间。

  在《风》中,作者写到,“真正给人哀愁的,不是雨,而是风。随处飘然而来,随处飘然而去。不详其初起,不知其终结,潇潇而过,令人肠断。风是已逝人生的声音。”一句“随处飘然而来,随处飘然而去”道尽了人生在世的飘泊无定,缥缈如尘,飘然如风之感。“风是已逝人生的声音”,来无影、去无踪,留下的只是对于逝去的哀愁。《大河》中作者也表达了类似的情感,“竹叶漂来了,倏忽一闪,早已望不见了。亚历山大、拿破仑,尽皆如此。他们今何在哉。流淌着的唯有这河水”人生就是一次经过,来了又走,谁也留不下什么,最后依然是山河对望,人去楼空。

  《写生贴》中的文章多是对现实的批判和悲悯,芦花是一个人道主义作家,反对战争,反对暴力,希望世界和平,四海一家。他认为从事革命及政治经济改革,不如追求灵性自觉。《哀音》中他写到,“上苍使才华横溢的诗人歌不尽人间悲歌,上苍使巷闾无名的村妇代别人对天悲诉,有言之悲不为悲。我在这哀音之中感到无数不可名状的苦恼,无数的鲜血,无数的眼泪。因而,闻之使人哀痛不已。”人生行路难,他在悲伤,为天下之人而悲,为这个世界而悲。

  德富芦花在另一部著作《蚯蚓的呓语》中写到:“到了世界末日,农民的锄头还是闪闪发光,大地的生命是永生不死的。”所以,他曾希望自己能够过上一种“晴耕雨读”的隐居生活,却最终发现自己只是一个“假农民”。在麦愁中他写到“他终不能成为一名彻底的、实实在在的农民。但也不能随意的写作。他羡慕他们,他可怜自己。这是对他半途而废、我行我素生活的惩罚。”他终究是不能完全出世的,因为他的心在乱世中,依然关心着这个世界的演变,关心着人们的疾苦,这样的人又怎能如一个真正的农民一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只关心妻儿和粮食呢!

  最喜欢芦花在《除夕》中的一句“天下无事,我家无事。无客,无债鬼,亦无余财。淡淡焉,静静焉,度过新年。”这是作者对于整个世界的美好期望:

  愿天下太平,愿人人得以安生。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