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世界艺术史九讲(全彩插图第8版)》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世界艺术史九讲(全彩插图第8版)》的读后感10篇

2018-07-05 04:51: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世界艺术史九讲(全彩插图第8版)》的读后感10篇

  《世界艺术史九讲(全彩插图第8版)》是一本由[美]马克·盖特雷恩著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0.00元,页数:256,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世界艺术史九讲(全彩插图第8版)》读后感(一):你的第一本艺术通识读物

  只要随意翻开这本书的某一页,认真地读上两段,估计马上就能够明白,为什么这样厚厚的一本书,能够成为美国最畅销的艺术概论教材

  一提起教材,大家可能第一反应就会认为书中充满了晦涩术语一丝不苟条分缕析。但是马克•盖特雷恩以自己天才处理方式使它们与众不同、富于魅力,因为他自己就是一位多才多艺艺术家,而非躲在概念堡垒之中的学院派。这样一位浸在艺术之中的作者,使出自己全部的热情,为每一个概念、每一个结论寻找最恰适的作为例证的艺术品,接着又调动自己全部的想象力写作技巧,以最有感染力的方式为读者讲解每件艺术品的妙处。一切的努力只为一个目的——在能够使读者以最为纯粹感性的方式直接观赏印刷精美的艺术品的基础上,通过灌注在文字内容之中的理性引导,消弭读者与艺术品之间的物质阻隔,使读者的灵魂与艺术精神相遇,使读者的生活能够有艺术相伴。

  马克在本书中做到的另一项壮举是将艺术理论与艺术史两部分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是通过“相关作品专栏设置达成的。在步入对全球的艺术历史进行历时性鸟瞰之前,作者已经讨论了艺术的主题和目的,介绍了构成艺术品的艺术元素,分门别类讲解了二维和三维艺术形式,将读者领入宽广的艺术领域,在这个过程中作为图例出现的艺术作品,大部分将以缩微图的形式作为“相关作品”出现在艺术史部分之中。这样,书中所有的艺术品都将获得一个历史坐标,读者对艺术的理解也将从平面转向纵深拉伸,最终得到立体的全方位认识

  这本书在2011年的时候由后浪出了简体中文版,不过当时并没有采用全书四色印刷。虽然有效控制成本,降低了定价,但作为有着大量插图的艺术图书,始终还是有一定的视觉缺憾。而现在似乎是为了弥补这一缺憾,出版了全彩印刷的版本,并根据内容侧重不同拆成两册,第一分册是侧重艺术理论的《认识艺术》,第二分册为侧重艺术史的《世界艺术史九讲》。

  《认识艺术》的分册中的各章对这门课程作了一般性的概述,介绍了基本概念,探究了那些能够表明人类所走过的漫长岁月中艺术进取精神的连续性的主题。并讨论了视觉元素,先对其进行详细描述,然后研究艺术家如何将它们组织起来成为艺术,以及这种组织方式是如何构建我们的观看体验的。并就二维媒介——素描绘画、版画、摄影机、计算机艺术和平设计,以及三维媒介——雕塑装置、手工艺品以及建筑进行了解释。

  《世界艺术史九讲》分册简洁全面讲述了艺术的历史,从互有重叠的古代地中海诸文化开始,到接下来欧洲的形成以及西方艺术的发展,直至今日。这段叙述在我们所处的现代行将展开之际中断了,插入的章节考察的是西方之外的各文明的艺术发展史—伊斯兰和非洲,印度、中国和日本,以及太平和美洲。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它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之前后浪出版的《詹森艺术史》中西方中心影响下对亚洲和非洲艺术介绍的缺失

  马克·盖特雷恩对艺术的热忱也是这本书得以畅销的最大保障之一。自1985年初版以来,盖特雷恩始终在孜孜以求质量更高的艺术品图像,更替更具有说服力的图例,始终保持着对当代艺术发展趋势敏锐嗅觉,不断跟踪与艺术有关的历史遗留问题最新进展状况

  比起之前的版本,这本书的新版根据艺术的最新动向增添了一些内容,首先是互联网艺术时代的到来,以及计算技术越来越多地运用于当代艺术创作。其次是艺术领域正在进行的全球化,这使先前来自边缘地区的艺术家也能够拥有热心国际观众

  有意思的是,这个版本还新增的两篇新的“思考艺术”专题论文为文化所有权相关问题的讨论提供了起点。其中一篇审视关于大英博物馆是否应该把帕特农神庙大理石雕归还给希腊的争论;另一篇则考察允许美国印第安人从博物馆馆藏中索回圣物的法律

  这是一本属于它的读者的书,是读者需要愿望赋予了它外形,也赋予了它不同的使用方法。不管是之前对艺术一无所知,希望入门的读者,还是具有一定艺术素养,希望了解更多更丰富的艺术知识的读者,都能从这本书中找到自己想要的内容。

  《世界艺术史九讲(全彩插图第8版)》读后感(二):简单质朴、不洗脑~这是一本通关攻略而非理论病毒

  实际上,这是作者所著《与艺术相伴》一书的后半部分,前半部分则是同样由世图出版的《认识艺术》。所以它不是一本完整的艺术史,也不完全是一本专题合集,因为时间线很完整,它看起来更像是一个艺术史大纲。而在这个简要的艺术史大纲中,除去传统的西方艺术部分,剩下部分,基本也和其他的艺术史一样,内容简略观点保守,比常识丰富一点。当然这是几乎所有西方理论家所著艺术史的通病,他们建立了这门学科自然而然地根据他们熟悉和了解的程度,使得知识呈现有主流和边缘之分,从今天来看这种差别可能更多地原因在于资料信息不足,但是久而久之,这种详略之分,容易人们误解为一种文化上的偏见。所以想要真正了解除了西方国家以外的世界艺术史,还是应该去找专门的著作来加以补充

  所以我们首先确定了这本书不能用来做什么,然后看看它能做什么。就像前面提到过的,它其实是一个非常出色的西方艺术史的大纲,里面包括了完整的历史发展脉络,时间线、地图事件角色或者说重要人物,哦,当然还有他们属性技能。如果把艺术史看作RPG的话,这本简明扼要的九讲将会是一份非常实用的通关攻略。总体来说,这就是这本书给人的感觉,虽然确实是一本史论教程,内含的信息量足够通过课程考试,但是它并没有那种理论书籍常有的压抑和晦涩,也许这正是美式理论教育的有点,摆脱了很多沉重学术传统,因而使知识回归本身,而不是被那些冗繁、庞杂,极其容易被混淆和误读地理论术语缠绕、消磨。说以,在这个意义上,艺术史其实也没办法写得更详细了。过多的解读会混淆视听,影响人们直接的感知判断力。而艺术作为学科的价值,艺术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应该强化人们对美本身的判断感受能力,而不是用概念去禁锢和扭曲人们与生俱来审美能力,也不是用术语去隔离艺术行业普通人距离,因此简单、明了、通用的语言才是书写艺术史的最佳方式。当然也不是说本书的作者就没有个性或者偏好了,而是说由于其直白表述方式使得大家更易于将他的个人观点从客观历史中区分出来,而不是把自己的观点当作历史直接灌输给大家。

  总而言之,这本书对于整个艺术大类专业伙伴们略显单薄了,可以连同前半部一起作为索引和目录搭配自己喜欢的专著食用~而对于其他专业的同学们,这本书也很适合你们消遣和提升社交B格之用。

  《世界艺术史九讲(全彩插图第8版)》读后感(三):九讲体现在什么地方

  九讲体现在什么地方?九讲体现在什么地方?九讲体现在什么地方?九讲体现在什么地方?九讲体现在什么地方?九讲体现在什么地方?九讲体现在什么地方?九讲体现在什么地方?九讲体现在什么地方?九讲体现在什么地方?九讲体现在什么地方?九讲体现在什么地方?九讲体现在什么地方?九讲体现在什么地方?九讲体现在什么地方?九讲体现在什么地方?九讲体现在什么地方?九讲体现在什么地方?九讲体现在什么地方?九讲体现在什么地方?九讲体现在什么地方?九讲体现在什么地方?九讲体现在什么地方?九讲体现在什么地方?九讲体现在什么地方?九讲体现在什么地方?九讲体现在什么地方?九讲体现在什么地方?九讲体现在什么地方?九讲体现在什么地方?九讲体现在什么地方?九讲体现在什么地方?九讲体现在什么地方?九讲体现在什么地方?九讲体现在什么地方?九讲体现在什么地方?九讲体现在什么地方?九讲体现在什么地方?九讲体现在什么地方?九讲体现在什么地方?九讲体现在什么地方?九讲体现在什么地方?九讲体现在什么地方?

  《世界艺术史九讲(全彩插图第8版)》读后感(四):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普罗大众大多无法理解直白的裸体、扭曲的线条莫名其妙的色块甚至神经病似的行为艺术何以能戴上“艺术”的皇冠,于是说到艺术,有人直率摆手“那么高雅东西我这俗人不会欣赏”,有人对着毕加索故作高深状除了“直的很艺术”几字再说不出别的话来。美学大师朱光潜在《谈美》中说,“欣赏之前要有了解。了解是欣赏的预备,欣赏是了解的成熟。”,他也坚信“情感理智重要,要求人心净化,先要求人生美化, 因为美感的世界是纯粹意象世界,超乎利害关系独立。”如此说来,学会欣赏艺术是比背诵道德家言更能接近“真、善、美”的途径。《世界艺术史九讲》恰是这样一本上好的艺术入门指南

  作为美国最畅销的艺术基础概论教材,《世界艺术史九讲》(〈与艺术相伴〉下册)从1985年第一版以来,短短二十年便出到第八版。作者马克•盖特雷恩既是钢琴家,也是画家,所以他可以用“莫奈的画是用独立的笔触像织布那样组织在一起的,而高更的画则是像智力玩具被子那样拼合起来的”这样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晦涩难懂印象派。作为教材,本书却并不严肃枯燥

  正如本书的不断修订增录,艺术是一种随着科技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的人类精神文化的创造物。目前已知最早的艺术形式是法国肖维洞内3万年前的动物壁画比较流行的理论是说这种艺术起源形式是种确保原始狩猎成功的巫术,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便是采用这种说法,而盖特雷恩对此表示怀疑,并提到了近来的“集会说”,但他用“也许”表现了一种求实的学术态度

  宗教对艺术的发展起了举足轻重的推动作用。由宗教的产生建筑、雕刻和绘画艺术形成了极具宗教特色的艺术风格基督教哥特式教堂、极具想象力的圣经故事版画及教堂壁画;由默罕默德居所演变而来的伊斯兰教清真,以及因禁止偶像崇拜而发展出的成为阿拉伯风格的装饰几何花纹和程式化植物图案;中日各具特色的佛寺,举世瞩目的敦煌壁画、吴哥窟……宗教文化无疑极大的丰富了人类艺术宝库。除宗教外,科学技术政治文化、心理学等也影响了艺术在工具、技术和主题上的变化。

  相较于其他通俗的艺术史,本书的最大特色是对现代(1945年以来)丰富多彩不拘一格的艺术形式做了全面介绍。从二战后的抽象表现主义,到60年代集合艺术和偶发艺术、到70年代的波普艺术、极少艺术和地景艺术、观念艺术、女权主义艺术,最后到80年代以来的后现代艺术,包括以剧场电子屏、视频形式展现的行为艺术。对于我们身处其中的现代艺术,普通人其实无须了解各种主义和门类的划分,只需明白,现代“艺术”是个多元概念,没有正确错误之分,艺术作品也已超越实用或美感的原始意义,成为个体将对自我本体以及外部世界的思考,以极尽想象或赤裸直白的方式付诸视觉听觉的物质载体。正如贡布里希在《艺术的故事》所说,从来就没有艺术,有的只是艺术家。就这个意义而言,每个艺术品都代表一个有血有肉思想的个体存在,所以绝对不会毫无意义。但是我们可以像喜欢某个人一样喜欢某种艺术,当然也可以不理解、甚至讨厌某种艺术,而无需假装理解接受

  世界艺术史是个无比宏大话题,单挑西方或中国的艺术史都能写出一架子的书来。作者强大的编排能力让人惊叹,他将几千年的世界艺术史按时间、区域简明清晰地安置在256页的篇幅内,地域上涵盖各个文明(包括其他艺术类书籍很少介绍的非洲、美洲和太平洋艺术),形式上涉及全部视觉艺术。在讲述每种文明的艺术史时,作者都先从历史文化背景引入,显示出丰富的思想文化知识。除此之外,本书独具特色的“思考艺术”部分,谈及大英博物馆是否应该把凰特农神庙石雕归还希腊、考古与盗墓的区别、以及美国印第安人从博物馆索回圣物等,启发了读者对与艺术相关的伦理价值思考。米开朗琪罗、伦勃朗等几位艺术家的单页简介说明了本书“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世界艺术史九讲(全彩插图第8版)》读后感(五):上帝,别哭

  米开朗基罗的西斯廷礼拜堂天顶画华丽丽地穿过印象派的大门——梵高那笔画粗重的乌鸦以及莫奈阳伞下的女人,不知道是否是编辑品味突然横亘了几个世纪,可以确定的是,重版后的《认识艺术》以及《世界艺术史九讲》比《与艺术相伴》更适合一个初学者流连忘返步伐,因为这最新的版本是全彩铜版纸,而老版本的黑白配图终于可以行将就木了,这时候,我陡然发现,安迪·沃霍尔这个家伙银白的头发下面戴着一副闷骚的粉红色眼镜,而马克·罗思科的著作是《橙色和黄色》而不是《黑色与白色》。斑斓的色彩,对于一本潘诺夫斯基的艺术理论著作而言显得无足轻重,但对于一本入门的艺术类读物而言绝不是可有可无的。因此,如果你是一个脑补能力不够卓越的艺术大门前的窥视者的话,请原谅它拆成了两本,价格增加了一倍吧。当然了,这本书的好绝不只是铜版彩页这么简单,原著印了八版绝对不是说说而已,那必定有着八版的道行。

  读毕全书最大的感叹就是作者马克渊博的艺术史知识(这是他必须有的,否则也不能吃这碗饭了)以及文化史知识。例如,我们在看波提切利的名作《维纳斯的诞生》的时候丝毫不会去考虑时代精神的影响,但是马克却娓娓道来,梅迪奇家族创办的学园,人文主义学者与艺术家在此聚会,探讨古典文化及其与基督教的关联,由此产生了新柏拉图主义。而同时受到梅迪奇家族支持的波提切利笔下的维纳斯就是这种时代精神的产品,因此作者才说“在新柏拉图主义的观念里,维纳斯等同于夏娃和圣母玛丽亚;她在水中的出生与施洗约翰为基督所行的洗礼有关联。”看完之后,我的知识开始成几何级数增长,原来这里面还潜藏着如此多的潜规则,如果用学术的方法来探讨,这就是戈德曼所谓世界观对艺术家的影响。别看这寥寥几笔,这里牵涉到一个大的问题:曾经听某位老师提到过,朱光潜先生在教育他的时候说,不是马克思的文艺理论不对,而是你们张口就来的时代、社会背景与文学、艺术的产生没有什么直接关联。这让我想起中国人写文学史、艺术史,每章开头总不忘来一个时代背景梳理,关键是,我永远不知道它与这些鲜活的作品存在怎样的勾连。

  更让我怦然心动的是,我们的艺术哲学并没有被作者弃如敝屣,而是被巧妙地安排在四散于书中的“思考艺术”的篇章之中。让我印象尤为深刻的是,马克在谈到美洲艺术的时候提到的“神圣与世俗”的问题,美国西南部祖尼人曾经向拥有战神阿哈郁达雕像的丹佛美术馆发出归还的请求:“战神是我们的造物主直接赐予祖尼族的,造物主把这些圣物交给我们保管,是要让它们保护、管理、指引我们的族人……战神悲伤而孤独。每个美国人、博物馆中每个从它们身边走过的人都不知道它们的歌、它们的名字和它们的祝福……没有人为它们清扫灰尘,也没有人为它们祈祷。”马克没有要给你生吞活剥地塞入一个抽象的艺术哲学概念,但是他提醒我们不得不去思考“艺术”的边界问题,有些物品对于我们可能是艺术品,对于别人可能是圣物,是一方血脉得以维系、凝聚的神圣存在。而这个问题,我想会贯穿我们接下来所游历的当代艺术的始终,只是神圣与世俗问题被替换为了日常生活与艺术的问题。能为艺术哲学留下这样的一点空间,让读者不仅仅满足于知道什么,而更想知道为什么,作者功德无量也。

  由于本书的核心是世界艺术,所以我们也不会忘记虽然占据着拥挤的篇幅,但是毕竟存在过被人一笔带过的泱泱中华的伟大艺术。不过,可以看得出,作者在谈论中国艺术时无法再像谈论西方艺术时那样洋洋洒洒,提纲挈领。这大可不必苛责,这也是庄子所谓生也有涯,知也无涯的古训所揭示的。反观国内的艺术史作家们,你们的才华尚不足以支撑自己的野心,没法写出这样清新简洁,笔调流畅又不失深刻的入门读物,大抵不能也,非不为也,我也只好代表月亮原谅你们了。但愿,上帝有生之年能够看到中国人撰写的优秀世界艺术史。

  《世界艺术史九讲(全彩插图第8版)》读后感(六):艺术不能妥协

  近日读完了《世界艺术史九讲》,本来以为下个月才能读完,但因为很专心就读完了。上册看到不感兴趣的地方就停下来,不时做点别的,拖延着不读,以至于进度很慢。这本遇到不怎么感兴趣的内容就快速看过去,然后专注于喜欢的内容。

  这一本讲到了艺术史,是我最喜欢看的部分。读了之后以前对时间的那种混乱感慢慢明晰了,这对欣赏画作会有帮助。另外,想同时看几本艺术史相关的内容。会读到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和讲述一件事情,不尽相同的见解互相补充,还有不同的艺术品去阐释同一个观点,相同的艺术品的再现加深印象。好像这样是有好处的,因为我读一本书的时候想起来之前读过的书上相关的内容了。

  每当看到书上说的观点和自己想的差不多,或者解答了什么疑惑的时候,就很欣喜。讲到德加的时候说,他的构图似乎像快照一样自然。看到“快照”一词恍然大悟,确实是这样的。我很喜欢他画的芭蕾舞系列,但是看了很多,每一幅画上都有入侵者,都有那些“不完美”的因素,很想把旁边的一些人给裁掉,让画面更简单,完美一些。但是每次那样想,遗憾的同时,又觉得那些美丽的瞬间,因为闯入者的见证,被捕捉的更加动人。不过我还是希望他画过一张独舞的,或者是集体舞,只有舞者,并没有其他观众在里面。

  有时候觉得只有油画才是真正的艺术,其他它比如装置等都是由它衍生的东西,是艺术家向现实的一种妥协,但艺术是不能妥协的。只能是生活模仿艺术,把生活升华为艺术,而不是让艺术流俗,让人去作为一个工具,附庸风雅。

  有时候觉得,之所以不那么喜欢太前卫太抽象的东西,是因为他们已经被当代一些伪艺术家败坏了品味,用那些故弄玄虚,毫无创意的东西来哗众取宠,因而让人厌恶。不过,真正去了解了那些值得欣赏的艺术品之后,分得清艺术品和坏品味之后,就不会再被他们影响了。像毕加索的许多画,乔治•布拉克的《葡萄牙人》是抽象的,都耐人寻味。

  真正的艺术品给人美的享受,让人感动,伪艺术只会让人倒胃口,莫名其妙。因此那些伪艺术家们的作品,最终只会被历史淘汰,像垃圾一样消失。遗憾的是它们曾经浪费了资源,污染了这个世界。

  毕加索说:每个人都想了解艺术。为什么不去设法听懂鸟的鸣叫呢?为什么喜欢夜晚、花朵、身边的一切,但并不试图理解它们?但如果是一幅画,人们就必须要弄个明白。要是他们首先能认识到,艺术家创作是出于必需,他本人只是这个世界微不足道的一小部分,不应认为他比世界上其它许多让我们快乐但我们无法理解的东西更加重要就不好了。试图解释绘画的人通常都是白费力气。

  有些理解确实是多余的。有时候,看一些人谈画,真觉得废话连篇,东拼西凑,匠气十足,知识丰富,但是说起来却没有自己的见解。微博上那样的人很多,有的看几天就取消关注了,有的继续关注是因为他们的画没有水印,看起来舒服。

  最好的理解,是把自己的感动,把被美触动的心情表达出来,哪怕根本就不懂那些流派,技法,都无关紧要。只向你的灵魂,向爱,向美去倾诉它们在你心中激起的感受就好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