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你饿不饿,我做饭给你吃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你饿不饿,我做饭给你吃的读后感10篇

2018-07-07 05:16: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你饿不饿,我做饭给你吃的读后感10篇

  《你饿不饿,我做饭给你吃》是一本由胡舒欣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80元,页数:272,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你饿不饿,我做饭给你吃》读后感(一):《你饿不饿,我给你做饭吃》:始于爱,却不止于爱情

  因为下半年离了家去了外地,能带走的行李有限,所以有一部分上半年收到的书,直到这两天回家才有时间翻看,比如这本《你饿不饿,我给你做饭吃》。

  有些话本来是脱俗的,说过的遍数太多就会变得很俗,比如这句——“唯有爱与美食不可辜负”。这本故事集同样以“美食”与“爱情”作为卖点,从装帧和宣传上看,走的也是纯爱暖心故事集的路线营销总是必要的,尤其是从盈利的角度考虑。但对于这一系列文本来说,作者考量始于爱,却又不止于爱情。

  作品中的一部分是来源现实的,因而称它们为故事或许不太恰当。但它们也确确实实是“过去的事”。很多情节是需要时间沉淀的,所以大多数时候,只有“故事”才能被拿来讲述。作者把自己的故事放在开篇,因为其中蕴含的情感曾经最为饱满真实。回头看看自己走过的路,其实是件很有成就感的事,尤其是那些脚印肉眼可见的方式记录着自己从一个“艾斯比”到相对而言的“正常人”的成长——尽管那个结果,在最初的时候曾是自己竭力抗拒的。而这样的变化往往以最直接的方式写在爱情里,写在你对待由自己选择的那个,最亲爱的人的相处模式的悄然变化之中。或许你要的东西会越来越少,但更理智地,一切也变得清晰。或许我们在谈论爱情的时候,真的不必让大家都知道,我们在谈论的是什么,而只是奢侈地想着,会有一个人懂就好。味觉上的渴望,与有关爱情的思慕,到头来都要面对虚荣真诚的拷问。成长是一个描述变化的过程,描述你在情感的撕扯之中的煎熬与改变,却也不代表人总要变得面目全非。留下的,都是你最珍贵的。

  这些变化在作者的故事里体现着,也在她默默围观朋友们的故事时渗透在有些苦涩,却总会释然的旋律之中。以至于到后来,作者开始写“架空”的故事,开始写王语嫣、段誉和慕容复们的大学时光,我们也可以看到,与其说作者写的是故事,倒不如说她是在反复练习,理智与情感的游戏,在名为“爱情”的情境之下。

  没有答案问题,我相信她是找到了一个还不错的答案的,所以这本书还是值得一读——不算暖心,却也足够治愈。毕竟成长总要由学着去爱开始,可一切却又绝不会止于相爱。但除了可靠陪伴,我们又难免会藏着种种私心。但这一切,大概是有药可解的——或许是时间,或许是好吃的。

  再或者,是奇迹

  《你饿不饿,我做饭给你吃》读后感(二):藏在食物里的爱

  IReader里的限免书籍,首先被这个标题所吸引。故事很简单,一些琐碎的日常,饮食男女细微平凡生活

  自古以来便有,民以食为天衣食住行里,食物排在第二位,第一位的穿衣毕竟是用来遮羞的。食物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作者说,“愿意与你分享食物的人,代表着愿意让你加入他的人生。”

  这个我十分认同,在物资匮乏年代,分享的不仅仅是食物,更是一起活下去的机会;即便是现在物质丰富的年代,对于一个吃货而言,将美食分享与你,无外乎在与你分享生活乐趣

  你饿不饿,我做饭给你吃。

  多么平常一句话,我们的生活里听过无数遍。

  你放学回来,妈妈说这样说过;

  爸爸工作晚归,妈妈也这样说过;

  你回乡省亲,奶奶外婆这样说过;

  你远离故土,最为想念的也不过是舌尖上的故乡

  曾经看过一篇短文《妈妈喜欢吃鱼头》,大概说的是这样一个故事

  小时候家里贫穷,每次吃鱼妈妈都把鱼肉给我,自己吃鱼头,然后说“妈妈喜欢吃鱼头”,年幼的我以为鱼头很好吃,有一次背着妈妈偷偷吃了一块,发现没有鱼肉好吃;有一次去外婆家,外婆也说她喜欢吃鱼头,把最好的鱼肉给我吃;长大后,有了女儿妻子总是把最好的鱼肉给孩子,然后说,妈妈喜欢吃鱼头。

  最好作者感慨女人作了母亲,便喜欢吃鱼头了。

  妈妈是真的喜欢吃鱼头吗?

  不是的,只是把好的东西都留给最爱的人。

  这篇文章在年幼的我心里留下很深的印象,文章里的妈妈也像极了自己的妈妈。她总是把鸡鸭鱼肉的最好部分留给孩子、丈夫或是父母,而自己吃的总是余下的部分。

  家乡有河,河里有鱼。常居河边的人基本都爱吃鱼,大鱼煎煮炖汤,小鱼做成鱼干。我很爱吃小鱼干,却最不喜吃鱼头,因为鱼头硬且味苦。于是小时候我都捡着鱼身吃,把鱼头留在碗里,妈妈来吃。那时并不觉得有啥不好,因为爱我们,妈妈成了不挑食的人。

  生命里也有人来来去去,可是真正将最好的吃食让与我的人,实在是少之又少。除了自己家人实在寥寥无几。我亦相信,那个愿意与你分享食物的人,定是将你放在了很重要位置

  万青乐队唱着,

  “是谁来自山川湖海

  却囿于昼夜厨房与爱”

  有多少爱,藏在厨房的油盐酱醋里,

  又有多少爱,藏在那些平淡的食物里。

  《你饿不饿,我做饭给你吃》读后感(三):爱TA,请为TA做饭

  爱TA,请为TA做饭

  《你饿不饿,我做饭给你吃》,看到这个书名,我不禁莞尔,很像TVB的经典台词——“你饿不饿,我煮碗面给你吃?”,而封面又是几米绘本般的温暖治愈,究竟是本怎样的书呢?

  原本以为这是本美食散文,翻开细读才知道是本暖心故事集。作者以自己和学弟爱情故事为主,又讲述了一连串动人的故事。

  这本书分了四个章节,大致是自己的故事、朋友的故事、借用金庸小说和《红楼梦》人物来写的故事以及番外篇无关爱情的故事。几个部分里,最喜欢第一章“最美的时光”,也是书名的题中之义。尤其是《他怎么对待你从食物就可以看出来》,很认同作者的这个理论。看这篇故事时刚好广播里在放欧得洋和蔡淳佳的《小夫妻》:“在super market逛了好大一圈/想你爱咖哩或是意大利面/幸福食谱再恶补几遍”,随后DJ也借题发挥,说这段歌词让我们想起了人们常说的“要抓住一个男人的心,先要抓住他的胃”。其实对待女人又莫不是如此呢,不然男神大厨张亮和受他影响,在妻子怀孕期间苦练厨艺,做出183道佳肴男人就不会备受好评了。当然不会做饭也没关系,作者胡舒欣在小说里通过鲜明对比告诉我们,从他对待食物的态度就能看出很多东西。这真是个很有意思的侧面,以前我就很少留意这方面,现在细想起来,果然如此。我爱吃比萨,他爱吃宫保鸡丁,我爱吃西餐,他爱吃过桥米线,唯有互相迁就,愿意为对方做出改变,即使他不会像学弟那么贴心地会把每道菜的第一口夹给对方,但他会在路边摊给我买铁板鱿鱼,他在一旁笑着看我满足地吃,再边说“哎呀,吃成小花猫了”,边替我擦掉嘴边的酱。和小说里与学弟吃芒果布丁比起来,这一幕对我来说同样意义重大。尽管没有足够的钱请我吃大餐,但这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也足以令我感动

  后面章节中的故事,发生在作者周围,其实也发生在我们身边,无论是为爱执着的痴男怨女,还是狂妄自大奇葩,爱情这种东西似乎就是一物降一物,从没有什么是非对错。正如作者在后记中所说,只呈现事实,而不作价值判断。很欣赏这样的态度,不引导读者偏向任一方,而留有思考余地,更没有无病呻吟和故作姿态,还原事情原貌,尽量不掺杂个人情感,这样的小说境界一下子就比其他一些故事写手高多了。

  难以想象这本书出自一位90后之手,只得感叹后生可畏。同样经过考研二战,对人对事看法极大变化,但我却只能感叹自愧不如心智远没有理性感性兼具的作者成熟。而作者法律系的背景也让书中的很多故事涉及不少法律内容,不是掉书袋,而是巧妙连贯情节,成为一大特色。还有文中出现不少网络词汇,下面给出了注释,让文字生动新鲜,又不会令人一头雾水。

  《你饿不饿,我做饭给你吃》读后感(四):“我爱你”就是“你饿不饿,我做饭给你吃”

  文/nobody

  收到《你饿不饿,我做饭给你吃》这本书时,瞬间我就被萌翻了,从书名到封面设计都是可爱诱人的,洋溢着温暖的治愈系色彩,很合我这个外表干练内心少女的奔三女白领的心。从《深夜食堂》到《舌尖上的中国》,不同地域的人们无一例外把最强烈的情感和欲望寄托于美食之中。食物的魅力如此之大,再次论证了老祖宗所说的“民以食为天”是一句永不过时的经典。就算物质再丰富,美食当前,无人能够抵挡。

  人们常问,选择伴侣标准是什么?长相人品事业,顾家,体贴孝顺自信,有同情心?能够列出一张很长的单子出来。可现实是,事业好的男人未必能顾家,孝顺的男人也许什么都听***,自信的男人可能很自我,固执己见。当女人面对一次又一次感情挫折,而抱怨天底下没一个好男人时,该想想,是不是自己选男人的眼光有问题。我一个闺蜜,和年薪百万的老公离婚后,嫁给了一个小公司的中层经理,此人业余爱好是户外运动结婚后又多了一项爱好,那就是下厨。在闺蜜看来,找一个在你饿了时愿意为你做饭或者深夜出门买好吃的男人,是最实在的,其他都是浮云

  这本书里的主人公“我”同样是通过食物认识了男人。大学时的两任男友,无一不是栽在了这一项上。第一任男友“从最开始他跟我抢东西吃的时候我就应该明白,我跟这个人是走不到最后的。”第二任男友在“吃烧烤那次,看到他一言不发只顾自己海吃猛塞的样子,我就应该知道,自己跟这个人也是走不到最后的。”而后来认识学弟并与之相恋,则完全是另外一种情形。不管是外出吃饭还是两人逛街,学弟总是让“我”吃第一口。在“我”这个吃货看来,食物是人生存的基本,“从一个人对待食物的态度能够看出很多东西。当一个人愿意与你分享食物时,代表着愿意与你分享他的人生。不用有任何怀疑。”

  作为过来人,我不敢笃定地说,一个愿意与你分享食物的人,一定能够与你携手到老,毕竟感情是两个人的事,能不能牵手到最后,看缘分,更要看你们如何去经营。但,可以肯定的是,愿意与你分享食物的那个人,一定是真心爱你喜欢你的人。好比说,为什么妈妈做的饭菜最香?因为里面是妈妈的味道。为什么恋人做的饭菜就算没有饭店可口,也能吃得津津有味?因为里面是爱情的味道。为什么深夜朋友带回的便当总让人胃口大开?因为里面是友情的味道。我们把爱洒在了食物上,那就是最好的调料,是说“我爱你”的最高表达方式。姑娘,如果遇到一个对你说“你饿不饿,我做饭给你吃”的汉子,就嫁了吧。

  《你饿不饿,我做饭给你吃》读后感(五):作者妥妥的是个标题党

  在iReader上找到的这本书,看到书的题目觉得很有趣于是决定下下来读一读。第一章写的作者跟学弟以及前任们的故事,还是比较贴合主题的,第二张第三张第四张就开始写身边的同学啊朋友啊金庸小说中人物的各种故事,我就想问了,作者大大啊这跟你的书名有个毛关系啊!!!

  那抛开后面的章节呢,想谈一下对于第一章的一些理解。作者说看到自己喜欢吃的食物就只顾自己的人通常习惯以自己为中心,这句话特别能引起我的共鸣。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想到了身边的几个朋友,W是我的舍友,平时做事雷厉风行,属于快刀斩乱麻类型的,支配欲非常强,你一不按照她的要求来分分钟要跟你翻脸,仿佛全世界她最大的样子,跟她一起吃饭的时候他从来不会管你要吃什么,伸手就去夹他自己喜欢的东西吃,吃饱喝足之后留你自己在那边收拾残局,跟这种人在一起分分钟要被压迫死啊。当然啦,W也的确像作者所说是那种特别以自我为中心的人了。另外一个朋友G,跟他在一起就感觉舒服,没有那种分分钟要跟你撕逼的感觉,她的性格呢则是属于比较温和大家都喜欢的那种了。so~强排这句话啊!!!

  还有一句话,愿意与你分享食物的人代表着愿意让你加入他的人生,这句话呢还是蛮片面的,愿意与你分享食物让你先动筷子的人可能只是家教好啊。。。

  1.名和利这些高级需求都是在食物这个基础上衍生出来的,所以从一个人对待食物的态度上能够看出来很多东西。比如吃相如饕餮的人通常有着强烈的欲望和野心,而一个在餐桌上看到好菜就只顾自己的人,通常习惯以自我为中心。

  2.所以在面对食物的时候,人们所流露出来的本性决定了,愿意与你分享食物的人,代表着愿意让你加入他的人生,而愿意为你放弃食物的人,一定也愿意为你牺牲他的一切。

  3.万里长征走到头了,才忽然发现会宁并不存在等待会师的其他军队,老李一个人站在终点。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4.只有断绝了那些不值得的东西,才能给更值得的东西腾出地方。

  5.人对人产生感情,是一瞬间的事情。爱情是一种激情,激情是不需要慢慢来的。

  《你饿不饿,我做饭给你吃》读后感(六):爱,存于细微

  爱,存于细微。从来都这样认为。

  读胡姑娘的书,那些形形色色的爱情们,仿佛也都在一遍遍印证如是箴言。

  关于吃和爱,我也有很多故事。

  十五年前,我写过一篇文章记录我的爱情,题目是《白米饭的爱情》,和那个时代很多后青春期的爱情一样,我们是大学同学,毕业时很幸运的在果断分手和执子之手之间成为了后者。那个时候我们很穷,一日三餐吃最便宜的盒饭,因为上班地点很近,所以每天都是我叫好了饭等他过来吃,一份饭三块钱,青菜、肉丸和白米饭,每天在他到之前我都会把肉丸夹到他的饭盒里,并把自己的饭菜伪装成吃得一片狼藉的样子,而他则特别惊喜于这家快餐店的伙食性价比如此的高,这样持续了近一年,才被一个同事无意中揭穿了谜底。

  再后来,我们有了一个自己的小厨房,厨房不大,是公司空闲的简易宿舍改装而成,把两个大纸箱放倒,盒盖超前,上边铺一块木板,就是很好用的灶台,纸箱里还可以储存一些不易变质的蔬菜,周末和晚上我们经常跑去“厨房”做饭吃,不但便宜而且还可以经常吃到肉了,每次菜里为数不多的肉经常被我们让来让去,在二人的筷子上翻飞,最后落入坚持得稍微松懈一点的人口中。。。

  也曾写过一篇《37度的可乐》,讲述我们在37度的夏天去教学楼一起为期末考试复习,偌大的阶梯教室只有我们两人,看书的时候我无意中说了一句“好热”,过了一会儿发现他不见了,我以为他去了洗手间,又过了很久他终于出现了,大汗淋漓,衣服都湿透了,手里是一杯冰的可乐。。。类似这样的故事其实我珍藏着很多。

  此刻坐在窗前重新写下这些故事的时候,我们已经是共患过难、有过七年之痒,吵过无数次关于离婚的架,也斗过不知廉耻的小三的一对中年夫妻了,回忆起来却依旧会感动自己。不是没有让人伤心的事情,但因为爱,我们选择记住这些更有意义的片段。

  过几天老公就要去手术了,但看起来一切和平常的日子没什么不同,我们继续看书、刷手机、辅导孩子、吃好吃的菜、看爱看的电影,不同的在于他会陪我走路去超市买菜,会在我和其他主妇一样忙碌时给我赞美,目光相遇时会给我一个微笑,仿佛各自独立,又有着微妙的联系。爱情,走动最后,这算是最好的结局吧?我时常这样庆幸自己的好运。

  以前有句话很盛行,说:“要管住男人的心,先管住男人的胃。”其实一个情愿被你“管住”的男人,也一定会觉得你做的饭好吃,你做饭辛苦,因为他关心你、关注你,因为他珍惜你的每一点一滴付出。

  感谢这本书的出现,书中记录了很多或聚或散的爱情故事,令人唏嘘,最重要的是唤起了我对那些潜伏在饭菜之间的生活细节的回温。除却一时的激情,真正的意义上而言,爱就是生活,生活就是爱,对吗?

  《你饿不饿,我做饭给你吃》读后感(七):最爱我们的人,做饭最好吃

  微博上有人说,成熟的标志是,不再浪费食物,也不再忽视爱。细想之下,觉得自己实在晚熟,迄今为止,似乎没有珍惜过食物,也没有对爱重视过。

  生命中第一个给我做饭的人是爸爸。每天早上五点起床,给我和弟弟做早饭,一边催促我们吃完,一边帮我们把午饭装进饭盒。爸爸对应的关键菜式是土豆丝,他土豆丝切得极好,粗细均匀,刀法明快,我站一边看着,觉得叹为观止。有很长一段时间,我和弟弟每天中午吃的,都是土豆丝,直到现在也没有因为腻烦而把土豆丝列入黑名单,大概跟爸爸的厨艺有关。总之在那个时候,觉得天底下的土豆丝,就我爸做的最好吃。

  爸爸非常重视早饭,每到周末,都想好好睡个懒觉,但都不能得逞。不到七点,爸爸就会在门外喊:“起床吃饭了啊。”不起来他就站在门外喊一个小时。当时尚且年幼,毫无健康观念,爸爸那么“爱吃饭”,我完全不能理解。

  小时候心目中的“厨神”是奶奶,不知道为什么,奶奶做的饭味道总是很特别,米饭盛在碗里的形状似乎都要讲究些。奶奶腌的香肠尤其香,奶奶做的泡菜尤其鲜脆可口。奶奶会做腐乳,会酿糯米酒,会发豆芽,会做豆豉……超市里也能买到香肠、泡菜、腐乳、糯米酒、豆芽、豆豉,但是味道嘛,实在不能跟奶奶做的比。

  下一个给我做饭的人是男朋友。跟“学弟”一样,他在饭桌上对我的照顾无微不至。帮我夹菜,开饮料瓶盖,在桌子下面抓着我的手,帮我挡掉朋友起哄要我喝的酒。在看《你饿不饿,我做饭给你吃》的时候,里面关于学弟那几篇文章,我非常有共鸣。大概天底下,爱与爱的表现形式都一样。

  男朋友做的红烧排骨和糖醋鱼很好吃,但他总嫌自己做得不够好。认识他以后,如果知道哪个男生会做饭,我对他的好感会顿时上升百分之八十。也是认识他以后,我才学会好好吃饭,因为他跟爸爸一样,无比重视“吃饭”这件事。

  在我的心目中,妈妈的厨艺最为一般。她下厨的时间并不多,口味偏重,做的酸菜鱼辣得爸爸吃不下去,摔下筷子念叨了两个小时。嗯,不过我吃得很痛快,辣得很过瘾。妈妈很“懒”,过年时的香肠也是花钱请人做的。给我装满满一箱子,非要我带到北京来。每次逛超市,站在摆着香肠的橱柜前,我都想回去拿上我家香肠在那些一点都不香肠的香肠们面前耀武扬威一番:“你们算哪门子香肠,回家面壁思过去!”

  有朋友说,为什么人长大了,吃什么都没味儿了。我猜是因为人长大了,都离开爱自己的人了。心意才是最美味的调味料啊。

  《你饿不饿,我做饭给你吃》读后感(八):年轻的姑娘:唯有投入才有未来

  y/渔歌

  一口气读完胡姑娘的书。

  作为同龄人,除了遇到渣男,成为军嫂,她写书,我评书以外。其他许多经历都太相似了。

  比如,在211念本科,傻了吧唧得,考研不认真去考,非得二战才考上。去重点985读硕,去了以后研究倒没怎么做,倒是更会玩了。当然,比起本科,现在更有社会意识了(可能是读硕之前都工作过吧)。

  刚开始读的时候,觉得姑娘怪矫情的,男人喂你吃饭你也好意思在书里写得那么肉麻。男孩女孩之间的恋爱可真的是恋爱啊。都已经要二战的人了,还有心思跑菜市场买菜做饭给男人吃,要知道对于一个考研的人来说,一个半天的时间该多珍贵啊。姑娘的军哥哥实在是太幸福了。不过,对于胡姑娘这种喜欢在食物上“No zuo,no die”的人,恐怕是找着机会做饭的吧。

  读前面的故事时,真的希望里面的孩子们不要再“作”下去了。时间不等人呢。不过,很真实,身边一堆一堆的人,折腾着自己。青春就是用来“作”的吗?

  更喜欢后半部分,对几个经典故事的演绎,很有趣,也很残酷。道出了许多真实的东西。现代人的情爱并不是小说里写的那么彻底的,很多时候,是一种博弈的关系,与爱情已经无关。人就这样坠入悖论当中去了。

  同样的,也会觉得读了研以后,懂了很多。可能是因为本科的时候还没来得及思考人生就糊里糊涂得完了。现在开始学着用成熟的心态去看待事情。也开始觉得人生真的是要赶紧投入去学、去做、去感受才能变得不那么空虚。

  《你饿不饿,我做饭给你吃》读后感(九):选择和舍弃

  我十岁,二十岁和三十岁时想要的男人是完全不一样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每个人对感情和婚姻的看法也会不同。我相信在作者这样的年纪,对爱情的看法是人生中纯粹的时候,虽然拿一个人对待食物的态度来寓言人性偏激了些,却未尝不是一种判断爱情能否延续的方法。

  对食物的需求,是人类最原始的需求,是生存的本能。很多时候,从一对恋人一餐食物的第一口,能看出两个人对这段感情的态度。愿意与你分享他最爱食物的人,是等于愿意让你加入他人生的人,而愿意为你放弃食物的人,也一定是愿意为你做出牺牲的人。

  如果除了父母,能遇到一个会对你说“你饿不饿,我做饭给你吃”的人,那或许他就是你要找的人,因为这是世间最温暖贴心的情话。

  恋爱可以谈一天,也可以谈十年,婚姻不是爱情的终点。柴米油盐,家庭琐事,需要双方不断的探索和学习,需要有太多的经历、宽容和磨砺,爱情里的角色,霸道冷漠还是踏实认真,永远体现在细节上。

  很多时候,人们在一段感情里不快乐的原因,不是因为不爱了,而是因为在接受另一方的很多细节中不断的压低自己的底线,日积月累导致了两个人关系的不平衡。

  如果他心中有你,他会惦记你,给你电话、短信,愿意为你做很多事,如果他忽视你,也很容易察觉,感情里没有对错,只有不愿意和不凑合。

  就像愿意等你的姑娘,不是为了盼着你哪天飞黄腾达扬名立万,也不图你像韩剧男主角那样帅气逼人无所不能,这个世界还是有一根筋的姑娘相信精神比物质更牢靠,肯跟你过平凡日子,哪怕吃再多苦,也相信有一天能守得云开见月明。

  相信只要愿意寻找和等待,一定可以遇见那个愿意将第一口美味分享的人,即使真的得不到,亦不必强求,因为寻找和发现本身就是乐趣。

  前不久有两篇文章,讨论关于文艺女青年的最后归宿。虽说周冲的观点并非全对,但我仍赞同其结论。是的,任何人最终的归宿都只有自己——自我精神的成长和人格的独立,品格,经济,情感的成熟,不妥协和不委屈。

  一个聪明的食人间烟火的女人,一定懂得该如何选择,以及如何舍弃,懂得什么叫做值得。明白为了值得的人和事付出,能让她的生命更加精彩和有意义,明白将不值得的人和事舍弃,能让她生活得更加自由和坦荡。

  当然,无欲无求只应是女神的存在,而这并不是一餐饭能品鉴出来的。

  《你饿不饿,我做饭给你吃》读后感(十):每个人心底都藏着一个故事

  题记

  每个人心底都藏着一个故事

  在最低谷的时光里

  在等天亮的暗夜

  唯有回忆

  和故事里的那些人

  支撑着我们微笑前行

  看胡舒欣的文字,会想起淘宝的一家卖故事店,会想起七月蔚蓝说的一句话:“如果能把更多的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听,越来越会讲故事,就更好了。听故事的人,请体悟生命的无限可能,相信世间的一切美好,比如爱、梦想、奇迹。因为生活往往就是:你是谁,便会遇到谁。你相信什么,就会发生什么。”

  胡的叙事方式与七月蔚蓝不相上下,都是很典型的90后的文字水准,也是那种很典型的90后的文字方式,带点专栏笔法,淡淡地讲着一个故事,是那种我们在人人上看到,会心动,然后转发的故事。

  难得的是胡的视觉会多一面,于是深度也便多了一层。

  那个《活该你单身》的故事,开篇是女子去赴约,对矮丑富男生各种嫌弃,本以为是个俗套故事。结果结尾,男生对女子也各种嫌弃。

  相亲真的不靠谱啊,因为你想要的是男神,但是你只是个女屌丝。而你只是个男屌丝,又怎么要得起白富美。

  最有深度的故事是《你只能伤我这么多》,一个律师和前男友,同时应对一个官司,那是一个有关于发了财的男人假骗发妻自己还是穷人,发妻讨要钱的故事。胡对这个故事的思考,还是让人惊叹的。

  我最喜欢的是胡借金庸人物写的现代爱情故事。在她书写的爱情里,爱情好似法国作家布里吉特·吉罗在 《爱情没那么美好》里说的那样——“故事已经结束,你却没意识到。他站在窗前,你责怪他挡住了光线。你看到的不是他,而是被他挡住了的那些进不来的光线。就是这样开始的。 ”

  是的,很多时候,我们只是爱上爱情,然后他刚巧成为我们生活中的对手。

  胡的故事大多是以让人膈应的方式结尾,但这是现实,因为人间从未有过圆满。人的一生,也不是为了追求圆满而来,而是为了一次又一次地明白圆满的不可能。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