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单向度的人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单向度的人的读后感10篇

2018-07-11 05:44: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单向度的人的读后感10篇

  《单向度的人》是一本由[美] 赫伯特·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页数:221,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单向度的人》读后感(一):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读书笔记

  马尔库塞的思想来源

  因先从师于存在主义大师海德格尔(后因观念不和产生分裂),马尔库塞的理论深处是有着存在主义的印迹,着从他处处关怀人的存在、人的本性、人的价值尊严可见一斑同时他对弗洛伊德的泛性欲主义心理学深信不疑,其“单向社会论”中的本能压抑和本能革命的思想皆源于此。此外黑格尔的非实用主义形式理性主义以及青年黑格尔的自由主义思想也对他有一定的影响

  《单向度的人》旨在揭示当代发达工业社会型的极权主义特征

  全书除导言外包括“单向度社会”、“单向度的思想”和“进行替代性选择机会” 三部分作者通过对政治生活、思想、文化语言领域分析批判,指出发达工业社会是如何成功地压制了人们内心中的否定性、批判性、超越性的向度,使这个 社会成为单向度的社会,而生活于其中的人成了单向度的人,这种人丧失了自由创造力,不再想像或追求现实生活不同的另一种生活。本书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作了 较为深刻的揭露和探索,但暴露出其社会批判理论的乌托邦性质

  人的单向性:

  马尔库塞指出在发达工业社会人被单向度化,“绝对人性自由”和“绝对人性解放”只存在于幻想之中,发达工业社会由于物质极大充裕,扩大了人们对自由的可选择范围创造了一种虚假的自由。

  在书的第三页,马尔库塞指出“一种舒舒服服、平平稳稳、合理民主的不自由在发达的工业中流行,这是技术进步的标志。”此中安享于不自由的状态是由于技术进步所带来的物质享受

  并且马尔库塞指出当下的幸福之感是一种虚假的幸福。“幸福意识,即相信现实就是合理的,并且相信这种制度终不会不负所望的信念反映了一种新型顺从主义,这种顺从主义是已转化为社会行为的技术合理化的一个方面。”

  人的真实需要:这是创造的需要、独立和自由的需要、把握自己命运的需要,也是实现自我的需要。是个人能够选择的是什么和实际选择的是什么。在大量商品服务设施中进行自由的选择并不意味着着自由。何况个人自发地重复强加的需要并不说明他的意志自由,而只能证明控制有效性。

  人的虚假需要:物质的需求,不是人的本性,而是由特定社会和利益集团强派下来,施加在个人身 上,形成某种消费欲望,从而压抑人的真实需要。 虚假需要的满足是以牺牲不得满足的真实需要为代价的,这是因为人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真实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他们错将虚假需要当做真实需要。这些虚假需要主要是休闲、广告、享乐、消费等等。

  因为有了这样一种可感的虚假自由的幸福,人们沉溺于其中,大部分丧失了对真正自由的思考与追求,人从而变得“单向性”。

  政治的单向性:

  马克库赛认为发达工业社会是一个极权主义社会。“在这个社会里,传统麻烦之点不是正在被清除就是正在被隔离,引起动乱的因素也得到控制。”“发达工业社会中工人阶级的现实状况使马克思的’无产阶级’一词成为了神话。”

  主要原因有:

  -机械化不断地降低在劳动中所耗费的体力数量强度。…愈来愈完善的机械化劳动在改变着被剥削者的态度地位…,某红技术共同体似乎在使工作中的人类原子一体化起来。

  -同化的趋势表现职业层次中。在重要的工业机构中,’蓝领’工作队伍朝着与’白领’成分有关方向转化;非生产性工人的数量增加

  -劳动特点生产工具的这些变化改变了劳动者的态度和意识…在工作中形成机械共同体的技术组织,同样地也使工人与工厂形成更为紧密的依存关系

  -新的技术工作世界因强行削弱了工人阶级的否定地位:工人阶级似乎不再与社会相矛盾

  虽然“对立”被消除,但是不是完全的同化,工人阶级不可能完全融入于,因为资产阶级仍然处于他们之上,并且他们并不占有生产资料,也不享有国家的政治决策权力。这样的一种等级关系的存在,不可避免的会有反对声音的产生。

  对《单向度的人》思想评析:

  马尔库塞对于资本主义的批判无疑是进步性的,前瞻性的。在当时对资本主义趋之若鹜的风潮下,马尔库塞看到了其阴暗面适时的指出其对人所可能造成的极化趋势,提出了一个自我构建的理想乌托邦。

  但是历史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进步,这是人类长河中所必经的一个阶段,马克库赛对其的批判难免有些激进主义,但是正是由于如此般的深刻揭露其对人对限制才能让我们有效的意识到我们所身处社会和那些我们所被“蒙蔽的自由”。

  有矛盾,有反思,也才会有真正进步吧。

  《单向度的人》读后感(二):琐谈

  前些时候,有一组学生问我小组课题做什么好。我建议她们可以做“唐代边塞诗的流变”这个题目,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其中一个学生不假思索说道:“哦,原因嘛,那肯定就是经济上的啦。”听她这样说,我不禁问道:“这么复杂问题,怎么只能用‘经济’来解释这么简单呢?” 那位学生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嘛。”我有些生气,反问她道:“那安史之乱怎么解释?这么大的事件,是单用经济就能解释了的吗?”那位学生有些悻悻地道:“那肯定是有另外的原因的啦。”

  这件事给我的印象很深,原因在于我很惊讶:学生们难道不是大部分都觉得政治课本上说的那些都是废话吗?难道他们竟然还把那些东西当真了?

  后来我想了一下,他们中的大部分应该还是觉得政治课本都是废话的,但同时,这并不妨碍他们将之奉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真理

  况且,政治课本上说的未必也全是废话,比如说辩证法,曾经有好长一段时间我也觉得相当有道理呢。

  有一次的课后作业,留了四道题,选“简述你对以仁义治国和以严法治国的看法”这一道题的同学最多。为什么?因为这道题比较符合他们“用辩证的态度去看待问题”的套路了:A观点有那些好,有哪些坏;B观点有哪些好,有哪些坏;我们应该结合A和B的优点,这样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这简直就是一个万能的公式,一套一个准。至于那些不能用这个公式去回答的问题,他们自然不太会去选了。

  一位和我挺要好同事,一天在校车上和我聊起香港占中的话题。她特意去翻墙看了很多新闻,说香港呀就是给的自由太多,港府的处理已经十分克制了,你没看见美国怎样对待占领华尔街的那些人。那些鼓吹的教授呀,他们的背景肯定都不简单。那些学生也真是傻,都是被人利用的,这样做最后会有什么结果?还不如回家多看几本书呢。

  因为之前在香港待过两年,而这两年似乎恰逢是香港社会矛盾急速加剧的一个时期,我自然认为有资格对此说上几句反驳的话。当然,最后也没能说服我的朋友。她说,咱们国家现在已经比以前好很多了,刚开始嘛,一步一步来,不能要求这么高的。我已经气得有点不想理她了,她就笑了,说你呀还是太天真,跟那些学生一样

  这让我想起之前,我的另一位同事说的话。这位同事之前在香港攻读过学位,后来又去了美国深造,也在美国担任过一段时间的教职。别人带着好奇问他关于香港的问题,他带着不屑的笑意说:“港狗都应该杀掉。”当时我在旁边听到,心里悚然一惊,从此对这位同事再也没有太大的好感。有点讽刺的是,后来我才知道,这位同事把家安在了香港,老婆孩子都在那儿。

  回到内地后,我常发现人们不管年纪大小、受教育程度高低,对好多问题的看法乃至生活方式竟然都是惊人一致。举个例子:学生们刷《古剑奇谭》,我办公室老师也刷得不亦乐乎

  以前我就对朋友感叹过:这世上,有趣的人实在是太少了啊。不管你是博士还是中学毕业,看的电视剧都是差不多的,平日的消遣也都差不多的。世上有意思事情也很少,大家的生活其实都差不多,都很无聊的。

  来到学校以后,我也跟同事半开玩笑地吐槽过:你说我们学校的学生很优秀?那不见得,那些三流学校的学生不看书,难道我们的学生就看书了?也不看啊。除了课本,在手机上看完个长微博就是他们的极限了。但凡看书的,即使只是看郭敬明的书,也会被认为是所谓“文艺青年”,如果看的是韩寒,那就算是“很有思想”的了。

  我们现在似乎很难去想象另外的、不一样的、更好的世界了。另外的、不一样的、更好的世界,那都是“别人的”,大部分都只存在于“别人的”叙述里,而这个叙述有时甚至还是带有欺骗性的,其内里往往不堪一击:大部分人其实都活得差不多。如果别人稍有一点和自己或身边的大部分人不一样,马上便给这个人归归类,贴贴标签——象征这个人“是这样的、另外的一种人”——然后就可以继续过自己的生活了。

  以上种种,都是触发我去看《单向度的人》这本书的原因。在这之前,由于懒散也不感兴趣,我已经很久没有看过理论性的著作了。为何周围人们的精神状况和精神生活会如此枯燥贫乏单调?甚至连应该是最有活力的学生也是如此,甚至连受过高等教育高级知识分子也是如此。

  这本书的确给我提供了不少可供参考答案:物质生活条件提高,反而使人们的思想产生更深的惰性,丧失了批判性;高度机械化的现代工作,使人们的思想也趋同于机械的单一铺天盖地大众媒体,对人们进行了信息垄断;而政治宣传与技术和大众媒体的结合,更是加剧了这一情况

  比如说某天,我在一个新闻app上看到这样一个新闻标题:“美国在对‘占中’推波助澜方面,也是蛮拼的。”

  这在95后的年轻学生看来应该毫无违和感,他们可能也不会发现,那在他们喜闻乐见的流行语包裹之下的权力话语,更遑论对其进行思考。

  在这样的一种新型的、更加无孔不入的极权主义中,无怪乎学生会很自然地把一些无聊的、虚伪的、经不起推敲的教条当作是真理。这些似是而非的教条“不探究而只是确立真与假并把它们强加于人”(88页),在长年累月的催眠作用下,学生们知道那些东西根本毫无意义,但同时他们也相信它,正如此书中所说:“人们一方面并不相信关心人家告诉他的东西,另一方面却仍然在依据行动。”(88页)

  因为,甚至连教条他们也不知道别的。他们不知道这世上还有另外的语言。

  书中有一条注释,我认为说得很精辟

  “‘自由’时间并非‘闲暇’时间,后者盛行于发达工业社会,但就它受商业和政治支配而言,它是不自由的。’”(43页)

  想一想我们的生活:白天,我们是工作机器学习机器,被各种各样社会制度所控制,晚上,我们是寻求娱乐放松动物,被各种各样的媒体所控制。我们的确是不自由的——或者说,没那么的自由。

  “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经由马尔库塞这条不太起眼的注释,我对卢梭名言有了一番更深的体会

  有一天我跟学生复述了这条注释,然后试着用他们比较容易理解的方式解释:“为什么‘闲暇’并不等于‘自由’呢?因为你即使在闲暇的时候也是不自由的。比如说,你们有没有下课放学了之后,坐在宿舍里不知道干什么好这样的经历?”

  台下有一些学生纷纷点头。

  然后我接着说:“你看,即使给你自由了,你也不懂得如何去运用这个自由,因此本质上还是不自由的。”

  这个班是国际政治和国际新闻专业合并而成的。我给他们推荐这本书,并不是指望他们现在会去很认真地读,也不指望他们现在就能读懂,我只是希望他们将来如果进入政界或媒体行业,会对自己的职业有多一些反思。正如我的一位同事所说:即使只有一个人去读了,你说的这些也是有意义的。

  《单向度的人》读后感(三):你正在失去的,不是你将要放弃

  马尔库塞对极权主义的批判,50多年后的今天依旧锋芒不减。

  1964年,66岁的马尔库塞发表《单向度的人》,尖锐批判了当代资本主义和苏联共产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对大众进行的新型压制。

  马尔库塞认为,发达工业社会利用技术创造并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为大众创造了一个不自由但舒适的生活环境,导致后者丧失了批判、否定、超越的向度,成了“单向度的人”。

  赫伯特·马尔库塞(1898 – 1979)

  《单向度的人》读后感(四):单向度:走向美丽新世界

  《单向度的人》是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马尔库塞的著名作品,“向度”一词本指一个判断评价确定一个事物的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概念。在原著中为“Dimension”。“单向度”用以指丧失了否定。批判和进一步超越的能力。这部著作意图说明当代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成功地压制了社会中的反对声音,压制了人们内心中的否定性和试图做出超越性的努力,从而成为了单向度的社会,其中的人也成为了单向度的人。

  马尔库塞是美国的著名哲学家和政治思想家,是法兰克福学派、弗洛伊德学派的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单向度的人》一书分为明显的三部分:“单向度的社会”,“单向度的思想”和“进行替代性选择的机会”。主要是通过政治、生活、文化、认知等层面来探讨发达工业社会是如何压制了否定性而使得社会呈现出机械、冷冰的态势,其意识形态是实证主义的,实施手段是操作主义的,并受到分析哲学的引导。

  化解政治对立

  马尔库塞认为,当代工业社会是一个极权的社会,因为技术合理性这样一个相对独立的过程显示出了包容劳动阶级的控制和团结的态势,“超越性”与反抗性被抹杀,政治对立面不断一体化。在传统马克思政治领域中,剥削是对工人剩余价值的占有,但机械化致使工人将体力的付出转向了技术和脑力的付出,机械工具对人的异化转向了对大脑和灵魂的异化,自动化将工人们隔离起来【1】,遏制社会变革的产生。

  在书中,作者认为当代工业社会是福利国家和战争国家的结合体,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都在此时进行了一定的“妥协”,“‘资本主义’在以利润为目标的、阻止生产力发展的私人利益居于次要地位之后,生产力可以得到惊人发展;”,同样,“在共产主义对付资本主义的挑战时,它也发现了自己的能力:惊人的舒适、自由及生活负担的减轻【2】。”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矛盾,在现代的工业化进程中得到弥合,它们反倒“联合”起来一起反对那种可能瓦解各自统治基础的斗争。

  弥合阶级差别

  在日常生活的实践中,人们的生活方式由于工业技术的进步变得趋同起来,工人和老板可以同时观看同一电视节目,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也可以使得原本有阶级鸿沟两端的人可以前往同一个目的地旅游,穿得一样漂亮,能够买得起一样的好车。另一方面,蓝领工人朝着白领工人转化的数量大量增加,劳动者身上体现着对既定社会排斥的“职业自主权”被剥夺,从根本上改变了死劳动和活劳动之间的关系。

  克服文化疏远

  艺术本身所具有和想要作为渠道传达的否定性也被工业化社会下商业化、娱乐化的联合趋势所消磨。一些技术实现的层面上的变化也使得艺术的要旨失去了其合法性,艺术作品所独具有的颠覆性不复存在。在文学作品中的角色也“不再想象另一种生活方式,而是想象统一生活方式的不同类型或畸形” 【3】,从破坏性的角色如“艺术家”“娼妓”“主犯”“大流氓”“斗士”“反叛诗人”“恶棍”和“小丑”改头换面为“荡妇”“民族英雄”“垮掉的一代”“神经质的家庭妇女”“歹徒”“明星”“超凡的实业界巨头”。

  另外,艺术与现实生活场景结合而出现的俗化趋势也值得我们关注,这直接导致了“快乐原则”对于“现实原则”的替代,从而进一步促成了性解(开)放,人类由爱欲的特征转换至性欲的特征,爱欲退化到性经验和性满足【4】。“性”的因素也同样融入商品生产和交换的领域,导致人的本能领域遭到侵蚀。

  在哲学层面,马尔库塞认为实证主义、分析哲学的流行也标志着单向度的思考方式以及单向度哲学的胜利,因为这样的逻辑思维把语音、概念与具体的操作等同起来,“治疗性”分析哲学致使我们的语言也是在社会中遭到灌输和操纵的,其对语言的把控象征了“肯定性思维方式”的胜利。

  马尔库塞笔下的单向度性“生产”出了一个总体性的社会,也是一体化的社会,同一性原则是这个社会的主流价值取向,否定性因素被压制,小说《1984》中的场景没有实现,但人类社会正逐步迈向赫胥黎笔下的“美丽新世界”。

  发达工业社会首先实现了个人与社会的一体化,科学技术的进步恰好填补了人们对于“虚假需求”的需求空缺,技术的进步为个人提供充足的消费品,社会需求或是国家需求与个人需求达成统一;其次实现了个人与他人的一体化,技术的发展严重侵蚀着个人意义上的“隐私空间”,一切都是公开的,一切都是记录在案的,人不以之为人,而是每个人都成了繁复社会链条中的一个机械部件。最后是个人的思想与行为的一体化。技术理性的发展将人彻底变为懒于思考,不愿超越,丧失批判能力和否定能力的单向度的人。

  另一方面,作为法兰克福学派主要代表的马尔库塞,继承了该学派以意识形态批判理论代替意识形态理论的传统,并依旧将批判的焦点集中在技术理性上。但当马尔库塞写作《单向度的人》一书时,美国社会正在有着零星的抗议活动,也有着大规模运动的趋势,在当时作为学生精神领袖的马尔库塞将大部分希望寄托在了学生身上,但学生运动也很快被压制下去,后来转向美学与艺术寻求出路的马尔库塞,终究走上了乌托邦之路。与此同时,20世纪西方最大的马克思主义学术流派法兰克福学派在60年代末学生运动的高潮推动下达到了顶峰,但也很快开始了衰落和解体的进程。

  马尔库塞的批判确实展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层矛盾,发达工业社会所带了的冲击是全方位的,但我们也应该看到依靠“新左派”的“大拒绝”,恢复“单面意识形态”和“单面的人”的否定性方面, 从而否认马克思主义物质利益对思想意识形态的决定作用。马尔库塞的批判之路最终还是走向了不可能实现的乌托邦。

  科学技术对于社会分层的挑战

  社会分层一直是社会学中最具有学科特色的研究方向,阶级和阶层是其中两个重要的范畴。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认为阶级首先是一个历史范畴,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而以韦伯为代表的社会学家对于阶级的认知主要集中在“市场机会”,在他看来,市场状态中的经济利益决定了阶级。

  而科学技术的进步给社会各个子系统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也直接影响着既有的社会分层体系。科技发展主要是通过促进经济发展,影响了社会各阶层的经济地位;此外,通过对社会各个阶层的政治和社会地位的改变,新的社会阶层也由此诞生。

  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极大地减少了直接工人的比例,“蓝领工作队伍朝着与白领成分有关的方向转化,非生产性工人的数量增加”【5】。服务阶级规模的壮大也直接导致了中产阶级这一群体的成长。中产阶级经典研究著作《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中就阐述了这一问题,这些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新成长起来的人,依附于庞大的工作机构,专事非直接生产性的行政管理工作与技术服务,靠知识与技术领取稳定且丰厚的薪水。

  自由范畴在发达工业社会中的演化

  自由是一个政治哲学的范畴,指的是在此条件下人类可以自我支配,凭借自由意志而行动,并为自身的行为负责。在《单向度的人》一书中,整体核心的思想是当代发达工业社会在总体性控制中实现了个人自由。

  第三次科技革命为社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技术成为一支相对独立的力量,不断渗透至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社会各个子系统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人民的生活当中也越来越离不开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已经成为了与人的体力和脑力相配合最有力的辅助工具,成为延展出来的人的自然功能。但其实,科技是延展出来的人的“假肢”,越来越独立的科学技术在为人类带来更好品质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非常多的社会问题,技术成了压抑人性,限制人追求自由的异化力量【6】。

  在早期社会,技术是人们有效改造自然的工具,技术理性就是力量,其逐渐成为了特殊的生产部门,它简化了人们认识世界的方式。由技术理性还可以演化为一种技术决定论的意涵,认为技术能直接主宰社会命运。按照技术决定论的思路,人们生活在技术化的社会中,所拥有的自由也是被“技术化”的,卢梭曾经说过:“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表达的就是这个含义。自由本身的“异化”已经使得其不再“自由”。追根究底,人们对自由的追求由于社会技术进步的极大发展而发生了变化,自由本身也悄悄变质,极大丰富的社会生产为许多人提供了较高程度的生活水准的提升,人们由此而感到安逸与舒适,反倒没有被技术奴役的感觉,发达工业社会窒息了人们对于本初意涵的“自由”的向往,人们满足于马尔库塞所说的“虚假需求”,更多的是“物质需求”。发达工业社会中大量的商品和服务设施的变化实现了个人的“自由”,而“决定人类自由程度的决定性因素,不是可供个人选择的范围,而是个人能够选择的是什么和实际选择的是什么”【7】,这样的结局无疑是工业技术的发展所带来的结果,

  当代社会与单向度趋势

  马尔库塞认为,作为控制形式的科学技术在价值上并不是中立的,他主张从资本主义的内部来对其统治进行破坏,关键是解除人们受压抑的内心状态,对整个社会进行“大拒绝”。而贯穿整个“单向度”理论的关键因素是新闻媒介的“大量生产”,人们无从选择,被动的做收音机和电视机的固定接收器。

  然而媒介在现代社会中的运行过程其实发生了一个微妙的变化,其实在电视机收音机的时代,人们可以选择的内容是有限的,接收到的信息也是经过审核和“加工”的。但新闻传播媒介进入到“扁平化”时代之后,信息数量呈几何级数爆炸性的增长,人们应接不暇,但可以主动去选择关注领域。另外,消息的即时性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即使是国际新闻,也能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在地球另一端得到反应,这其实对于“单向度”理论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信息通过有组织、点对点的快速传播,无需任何中间过程直接传播到人,能够极大地起到动员和号召作用。尤其是基于互联网应用的即时通讯和社交媒体以及自媒体,更是在很大程度上在近些年来改变了西方社会的结构和政治生态。2010年底以来爆发的阿拉伯革命和英国的学生运动中,以“脸书”、“推特”和“Youtube”等为代表的互联网新媒体都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新媒体是政治动员和舆论争锋的新兴力量。新媒体的一大特点就是无论是谁,可以随时随地传播消息,更容易迅速产生集体行动的基础。另外,新媒体为一国乃至全世界的人民创造了一片公共生活区域,以“阿拉伯之春”为例,社交媒体在推动抗议示威的集体行动中至少发挥了四个方面的功能,一是让不满的群众能够公开协调一致行动;二是通过大量的信息流让抗议者觉得胜利在望;三是增加了当局镇压活动的代价;四是通过信息的扩散,吸引了地区乃至国际社会关注【8】。从这个角度讲,在媒介有序的自主传播下,“单向度”社会中的“单向度”之人似乎还没有完完全全地丧失基本判断和提出否定的能力,反倒更容易受到群众运动高涨的气氛影响产生集体行为。

  参考文献:

  【1】【2】【3】【4】【5】【7】赫伯特. 马尔库塞[J]. 单向度的人, 1989, 10. P23,P48,P54,P63,P25,P8

  【6】邹山丹. 试论技术与人的自由[D]. 黑龙江大学, 2011.

  【8】赵春丽, 朱程程. 新媒体在转型国家社会运动中的角色及启示——从 “阿拉伯之春” 看新媒体的政治角色[J]. 社会主义研究, 2015, 2: 023.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