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一个人与这个时代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一个人与这个时代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7-16 05:2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一个人与这个时代读后感精选10篇

  《一个人与这个时代》是一本由邹煜著作,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页数:372,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一个人与这个时代》读后感(一):些许渴望年老

  因为对白岩松比较兴趣,所以阅读了这本书,在此之前已经阅读过他自己著作的两本书《痛并快乐着》和《幸福了吗》。这本书是记录主持人系列丛书中的一部,有很多内容在白岩松自己的书中已有阐述,另外加了些周围人采访对他的看法的内容,总体感觉并不是太过新鲜文字有重新组织过,但大体内容还是那些。

  通过白岩松的文字可以了解到,他对名利、自己等各方面都有着自己的深刻见解,换句话说有着健全三观,不会轻易迷失自己的本心。他很早就意识到自己的名声依靠央视这个平台拥有的,并不是属于自己的,开玩笑的说“拉条狗放在央视主播位置上一个月,这条狗就能闻名全国”。反观我之前很喜欢的另一名央视主持芮成钢,很多人都说他是成名之后自我膨胀导致了悲惨结局实在是有点可惜

  我挺佩服像白岩松这样有着稳固三观的人,如今的我三观不但说不上稳固甚至都称不上正。犹如白岩松自己说的那样,渴望年老,随着年龄增长阅历知识丰富,再加上有了家庭孩子后,整个人应该会有质的变化

  “呼唤年老一些的主持人,大多数人理解为知识积累和阅历的优势,其实这是片面的。年老的主持人最具有诱惑力的方面在于那种金子般的成熟心态,人在年轻时所具有的那种易冲动、好偏激,个人目标的左右摇摆、家庭生活的无着落和不稳定,稍遇挫折便愤世嫉俗,偶受表扬不可一世作为节目主持人的大忌,到年纪大一点时都成为过去。人到中年,人生河流已冲过激流险滩,在宽广河道平稳流动,这时节目主持人这个职业对人的诸种要求冷静客观,平稳,懂得爱,万不得已时才恨,尊重一切该尊重的人,不为小的利益失去原则,人生目标不再朝令夕改,合理规划自己的生活,让身体始终处于良好竞技状态,上有父母,因此懂得尊重历史,家有贤夫良妻于是懂得把握现在,膝下儿女缠绕因此懂得面对未来中老年主持人大多具有这样的优点。如果这样的群体中国电视节目主持人的主体,那么,中国电视现在所具有的浮躁浅薄急功近利也随之烟消云散。“

  《一个人与这个时代》读后感(二):有点话想说

  第一次接触白岩松是从老爸那里,从《东方时空》起步,迈进《新闻周刊》,期待每周六那仅有的30分钟的节目,从他深邃眼睛里,仿佛能看出睿智思考

  从记者到制片人到辞去制片人再到新闻评论员,老白的这二十年是我们二十四五这些年轻人很好的一个榜样。很遗憾因为年龄的关系我没有见证一个有理想的知识青年蜕变的全过程

  欣赏老白是一个敢想、敢做的人。欣赏他是一个“思想型”主持人,引进国外新闻的先进模式,让新闻不止讲述事实,更多的让新闻引发一些思考。真的不好评论记者这样一个职业,但是作为一个有个人操守的记者,老白是值得我们推广与崇敬的。

  他建立“新闻私塾”,将自己有限精力放在下一代上,给年轻人机会,愿意给年轻人指导,这一点是很难做到的。即便是只有11个幸运儿。

  老白在书中写“多做点无用的事”,多随着性子去看书,听音乐,品茶,玩儿体育,即便这些与人际无关,与现实利益无关。这一点让我有些困惑。因为这些正是当下我一个二十三岁的大学生在做的事情,我并不觉得这些事情无趣,相反,我爱这种生活。可我也怀疑这种生活,因为它确实缺少了点实际东西

  《一个人与这个时代》读后感(三):一个人与这个时代

  「my bookshelf」《一个人与这个时代》20140510,很棒的一本书,居然无睡意,不知不觉间已看了通宵!![发呆]岩松是自己很喜欢的主持人,或者叫评论员吧,这是也他自己的意思。书中的很多想法观点跟自己的思考很切合,才能引起如此之共鸣:‘平视’概念,让我眼前一亮,的确,生活中,我们太容易身份地位或是思维定式先入为主,现在更是多了舆论的的左右,让我们很难做到’平视’地去关注/评论一件事,尤其是媒体工作者,有多少皆为复制,又或是以吸引眼球为首要考量点;‘路标’的读书方式处世态度感慨颇多,读到此处,才略能体会为何白岩松的节目为何总是那么深入引人思考;‘渴望年老’的态度,这种聚光灯下的从容与冷静,恰恰是这个浮华时代最稀缺的,当富贵时尚成为主要追逐对象,我们还有时间去思考一下“我们到底要什么”,“太阳正当午,就要为落山做好准备,落山是为了下一个地平线上再次冉冉生起”,我们最初为何出发,是否因为你已走得太远而忘却,变得空洞虚荣,人,是很难不被物欲化的,有时自己都未觉察;‘维常识,建理性,寻信仰’他对如何做好新闻人和媒体在社会中的角色也做了敏锐观察犀利的评论,从“人治”到“法治”,距离还很久远,现在更像是“媒治”;“不要止于别人的结论”,我很喜欢这种质疑精神和创新思维...

  《一个人与这个时代》读后感(四):我的感觉,我的职业,我的期待

  由于工作比较忙,我断断续续大概一个多星期把这本书读完了。从语言来讲这本书很好懂,很好读,没有很绕的地方。我也是广院毕业的,每每在书中看到岩松老师提到广院的点滴总有些感慨,这也许就奠定了读这本书我的感性会大于理性吧。同样,我也是学新闻的,看到对于新闻人的书本就是爱不释手,其中岩松老师写到了很多很多关于新闻背后的故事,新闻人之间的“较量”与不妥协。

  最最重要的是,毕业那年,我顺利的校招(企聘)进入了央视,很巧,我就被分到了《新闻1+1》。我记得岩松老师,但他肯定记不得我,因为呆的时间太短了,这也许也是我最后悔的一点,当时的自己年轻气盛,听到编导老师说的两三年之内你们新人是碰不到核心东西的,我就有点受不了了。心想着,我废了这么大劲来,结果这样?老子不干了,当天回去就写了辞职报告人力的老师好说歹说一直劝我要想清楚,我说我很清楚自己在做什么。所以,别人觉得这书不好,我会觉得一般,别人觉得一般,我会觉得不错。我们既是校友,又是同事吧。

  看到新闻评论部节目诞生的过程感慨万千,也更加明白新闻人要的是什么,新闻人真的会为了新闻真相努力,不惜和权力作对。相信我,中国媒体人有这样的。书中通过岩松老师参加工开始反映中国新闻界的变化,从录播到直播,从转载国外新闻到自己去国外拍新闻,从新闻消息到新闻评论。一代代新闻人见证了发展

  《一个人与这个时代》读后感(五):谢谢你伴我成长

  在人生的关键时刻总能读到他的书,或许这也是一种冥冥之中的注定吧。

  在大一军训时读到《痛并快乐着》,这本书是军训时,每天很累,回到宿舍,无事可做,休憩心灵的书。当时,看到书中文字,被他的年轻所吸引,于是开始写诗,追女孩,喝酒,创业演讲,装深沉。那一段时间是我感觉最累但是回忆起来最有意思的时刻。

  之后,读了一本他的《你幸福了吗?》,看了以后感觉这个时刻的他在很平稳的坚守着自己,在平淡岁月中继续着不平凡事业。其实也没有特别喜欢那本书,只不过对于心灵的思考一直都没有停止过。

  到后来,不知怎么的,和一个胖胖的额,爱写言情小说,爱看古典宫廷小说的女孩确立了恋爱关系。从此人生发生变化,每天生活围绕着她,感受恋爱的甜蜜,也经历着恋爱的苦楚。后来分手,我也一度陷入悔恨,悔恨自己没有一个坚守,让自己的生命千疮百孔。等到慢慢好了以后,开始寻求生命激情。就在不久以后遇到了另一个女孩,很喜欢的女孩,为她改变,也再为她去规划我们幸福的未来。可是,到了现在,面临考研和工作时,我们走向不同的路,而她也要离开我们一起呆过的城市,去一个很遥远的地方工作。此时,我陷入了深深的无望中,过多的也不必解释,而对于爱情,我也不知道该去怎么样面对,害怕恐惧时时浮现在脑海中,有时候很害怕有一天我半夜醒来身边没有一个人可以安慰我,没有一个人和我谈心,或许也可能走在熙熙攘攘大街上,心灵的孤寂如“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无助

  就这时刻,无意得知这本书,于是买下,看完了。看完后,没有过多的情感起伏,只是感觉很平静,希望自己可以继续坚持自己的初心。哪怕半路上捡回来的,不管有多少伤痛,其实专心于事就好。

  对于他,我不会评论,毕竟有我自己的偏爱,我只能说,我喜欢,我会在他给予的心灵支持之下,继续坚持,不要过多担忧乐观对待一切,永远的坚持,加油!

  《一个人与这个时代》读后感(六):发现白岩松还是承受很大压力

  从2008 年到现在五年下来,你觉得我得罪了多少人?

  还不仅仅是我得罪了的那些人,还有一种另外的得罪。你的节目风险很大,有的时候就会让有些人不满意,陪伴你的审查者们就会觉得你这个栏目麻烦,你也在给别人添乱。我也经常觉得不好意思,使他们觉得相对更安全一点的工作遭受到了某些风险。可是我还是想说,这是我的事情吗?事业不就是该按照这个逻辑去向前走吗?

  所以,我也不知道我能扛多久。说句实话,我也不觉得我一定会始终留在中央电视台。这是由很多因素决定的。你是不是给别人带来的风险太大了?虽然不是我个人故意的,是事业的事儿。五年下来,事实证明这里面的风险远比我当初想象的还要大,甚至更大。但是我必须去面对,我没有什么可后悔的。这就是一种异化啊,是事业需求你,需要你去这么做。

  《一个人与这个时代》读后感(七):一个中国电视人的光阴故事

  白岩松,当今中国媒体的标志性人物,作为记者、主持人、制片人、新闻评论员,他开创了新闻节目的新样态,见证了中国新闻行业变迁的二十年。

  《一个人与这个时代》是继《痛并快乐着》、《幸福了吗?》之后,有关白岩松的第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著作,主要聚焦于白岩松与中国新闻媒体共同成长的二十年。本书以白岩松涉足电视行业为起点,记录下了一个新闻人在时代背景下的从业感悟和人生思考。我们经常在电视上看到的白岩松睿智、机敏还有点儿辛辣讽刺,通过本书,我们可以了解一个作为家人朋友同学、同事、师长的白岩松,一个全方位立体的白岩松。

  从1993年到2013年,是中国社会急剧变化的二十年,在这二十年中,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新闻行业的持续发展,中国电视行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产生了大量的节目样态和优秀从业者。本书记录了许多我们耳熟能详的电视节目《东方时空》、《东方之子》、《新闻周刊》、《新闻1+1》的创作过程和申奥成功、北京奥运等重大事件的台前幕后等等,从中还原出一个大时代背景下电视行业的改革变迁。

  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新闻从业者不仅是在报道当下的头条,更是在记录明天的历史。每一个重大新闻事件都不是孤立的,都是和这个时代紧密相连的。新闻工作者从什么角度、持怎样的立场,都关系着节目质量甚至舆论导向。值得庆幸的是,我们这个时代有一群以白岩松为代表的中国电视人,坚持“捍卫常识、建设理性、寻找信仰”的价值追求,来推动中国电视行业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关于白岩松的一些著作市场上已经存在不少,但是从白岩松央视二十年从业经历切入的著作仅此一本。本书的每段文字都体现主人公的睿知和预见性,蕴含着新闻人与知识分子良知。其实,我不想把这篇书评写成一首赞歌,只是想记录下阅读本书时的各种情绪,但事实上却快成赞歌了,不只是因为自己对白岩松主持风格喜爱,还有他无数个好节目和这背后闪烁的思想光芒注视他深邃的小眼睛,总会让我想到,在这个功利与浮躁到让人失去方向年代,身在名利场中心的这个人还能冷静地思考与观察,脚步不疾不徐,懂得审视和平静,那我们呢?

  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瞭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出警告

  ——普利策

  如果说新闻记者是国家的瞭望者,那么这本书就是其中杰出一个的航海日记。喜欢白岩松的观众即使无法直接接触到他本人,也可以从这本书中体味到这位央视名嘴的五味人生和新闻理想

  《一个人与这个时代》读后感(八):既得利益者白岩松:赶紧超越,赶紧变革

  我做《东方时空》的时候25 岁,我第一次得内部奖的时候25 岁,我得金话筒奖的时候29 岁,我那年破格(晋升)高级编辑,这几年还有这样的故事吗?我29 岁的时候,已经不是我们内部评价问题,我在做香港回归,我在做三峡大江截流……这当然是幸运的,

  我们赶上了那次新闻变革。但是问题在于,只有新闻变革才会赋予年轻人更多的机会。现在一切都求稳定,这些老炮都在这,“维持会”会长,只有新的变革,产生了新的改革冲动,有新栏目出现,新的年轻人才有机会,才能超越。我就不信现在拿出一个年轻人做《新闻1+1》能做过我?我都做五年了,能做过我吗?但是你要做一个新节目,就不一定了。我是希望赶紧超越,赶紧变革。

  《一个人与这个时代》读后感(九):为时代朱批做一回注 ——读《一个人与这个时代:白岩松二十年样式成长记录一个时代变迁备忘》

  作者: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主持人/麻宁

  在这个公知被“污名化”的年代,有一个人以新闻主播的身份做着“正确先生”,而且这位“正确先生”以他独有的行为方式不让人感到被说教因之产生反感——他的方式是:以“平视”的视角,说人话、关注人,捍卫常识,建设理性,寻找信仰。

  在我那素以学生刁钻苛刻高要求著称的母校中国传媒大学,即使一个演讲者名气再大,如果他的演讲展现出一丝的“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特质都会遭遇无情的哄台,却有一个人在这方很难立得住的讲台收获了最多的掌声。

  关于他的一个小八卦是,在一次面向大学生进行的调查中,他被票选为“最不可能出轨的男主持人”;

  网络上流传着许多所谓他的语录,以至于某周刊专门要做一期去伪存真的选题,让他本人为我们厘清,这些语录中究竟有多少出自他之口。

  这个人叫白岩松,在电视屏幕上见证了中国近20年要闻大事的新闻主播。在当今中国电视圈里,也只有对他的访谈集结成的书,敢叫这个名字——《一个人与这个时代》。

  2004年的秋天,我大二。那一年,母校“北京广播学院”的校牌被正式摘下,取而代之的是“中国传媒大学”的新校牌,新名称。50年校庆的纪念日,传媒大学迎来了白岩松。他是业界翘楚也是知名校友,是权威长者也是亲切师兄。他是把眉头紧锁和笑容灿烂无缝链接得最自然到位的人。

  10年后,我入行成为广播节目主持人,看到这本对他的访谈集。其中一个令我感慨的细节是,《新闻1+1》的编导刘楠在接受采访时说,1997年时自己上高二,当时把白岩松的《渴望年老》当做范文来背诵。而现在,他们成为同事。

  这就是白岩松这个人的奇妙所在,在这个变革的时代,在这个技术手段层出不穷传播方式日益多样的时代,在这个太多的偶像被狂热建构然后又被残暴解构的时代,以一种“间离”的姿态身处中国20年几乎所有的新闻事件的风暴眼,于无声处听惊雷,听惊雷时却无声。

  何以做到这一点?原因很多,但有一点让我这个同行和后辈特别认同,他认为:人>记者>主持人。

  主持人是什么?这是我进入传媒大学播音系的第一天,播音界的泰斗张颂老师向我们提过的问题。明星吗?演员吗?娱乐圈人士吗?综艺界大咖吗?都不是。当时张老给出的答案是:新闻人。这个学界泰斗的答案与业界尖兵白岩松的如出一辙,他在书里提到:“新闻圈里的人都是在用不同的方式做记者,记者是我们天然的行当。我不认为‘主持人’这个词有什么重要……我就是记者……我更愿意说自己就是个人。”在“立德”、“立言”、“立功”的人生理想排序里,没有什么比主持人这个行当的选择更为鲜明——你首先要立德,然后才是立言。失去体温的报道不是好新闻,没有人文情怀的言论也不足以传世和动人。

  那么问题就来了——情怀之上,有没有技巧可言?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好东西是聪明人下笨功夫做出来的。专门研究白岩松主持风格和技巧的中国传媒大学退休教授吴郁(也是我本人当年的恩师)说,白岩松的天分有多突出,他的勤勉就有多醒目。只是那勤勉常为天分所掩盖。就主持风格而言,他自认为形成了“第三种语言系统”——比官话平实,又比大白话“稍微高一点”。他说“主持人如果不锤炼语言,死路一条”。这锤炼包括信息的提炼、语言的浓缩、节奏的设计,甚至包括性情的传达……想想眼下一些主持人套话充斥、水词连篇的现状,有效的收听收看时间到底要交给什么样的人,观众是会用遥控器投票的。

  这些年,白岩松在电视荧屏上的角色其实一直在转变,他从单纯的主持人,到做了一段时间的制片人,又回归到了“以白岩松的方式做主持”的状态。比起身为“制片人”的白岩松,身为“主持人”的白岩松,具备的更多的是独立和自由。这也正是当下的媒体生态和新闻环境中,最不可或缺的要素。学界将刚刚过去的2013年称为“自媒体元年”,一个“自”,强调的还是“独立”与“自由”。独立观察,独立思考,自由发声,是我们共同的新闻理想。

  白岩松目前还有一个身份是“老师”——他从北大、清华、中国传媒大学亲自挑选十多名学生,开设“新闻私塾”,手把手地教他们如何做新闻。我曾与其中来自北大、传媒大学的几位师弟师妹有过接触,在他们习得的流畅表达与个性化勾连之外,我很欣慰地看到,他们还学到了批判性和建设性。

  手边的这本《一个人与这个时代》很厚,372页,资料翔实,干货很多。但干货之余更重要的,是我觉得每个人都能从亲身阅读中生成自己独有的“批注”。新闻学子见其成长历程,业界同行见其经验教训,学界研究者见其风格塑造,普通观众见其性情表达和深刻思考……钱钟书先生曾有著作名为《写在人生边上》,而白岩松这个人,就是“写在时代边上”的朱批吧。不如我们一起拿起这本书来,为时代边上的朱批,再做一回注。

  《一个人与这个时代》读后感(十):有多少传媒还投入做更有深度、质感的报道?

  对于传统媒体的困境,白岩松认为,除了受到新媒体冲击等老话题,传统媒体还受到各种压力。“有多少传媒在生存的压力下还投入做更有深度、质感的报道,这是我更担心的,你的最核心的价值有可能丧失。当你不能提供最有价值、有厚度的内容,在全民皆记者的时代,跟所有拥有手机的人有什么区别?”

  对于如何更直接地理解新闻“核心价值”,白岩松说:“举例来说,跟过去比,现在很多传媒比如纸媒广告量有所减少。我每天逛报摊,你难道没有发现在目前的纸媒中,有投入的报道在明显减少,这是一个最核心价值观的丧失。”从节约成本的角度谈“纸媒进行互联网转型”,白岩松是持怀疑态度的,“我认为向互联网转型这句话是挺可疑的,纸媒首先要做好纸媒核心的东西”。

  白岩松表示,纸媒不该变成资讯供应商,“今年我去德国时,最大传媒集团的老总每天早上依然看报纸,他说不是看资讯,而是看经过了一夜新闻的发酵。资讯经过了一夜的互联网、电视广播的报道,人们早已知道这个事情本身,第二天早上翻开报纸的欲望是什么,是了解这些事实的本身吗?是你穿透了事实提供了更多不一样的东西”。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