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黑客与画家》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黑客与画家》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7-26 05:23: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黑客与画家》经典读后感10篇

  《黑客画家》是一本由[美] Paul Graham著作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9.00元,页数:265,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黑客与画家》读后感(一):自己的一些收获摘录

  真正竞争软件设计市场是新兴领域的市场,这里还没有人建立防御工事。只要做出大胆的设计,由一个人或一批人同时负责设计和是实现产品,你就能在这里战胜大公司。微软公司自己一开始就是这样走向成功的,苹果公司和惠普公司也是如此。我觉得所有创业公司都是这样取得成功的。

  管好自己的嘴,不要浪费口舌做无谓的争斗

  做出用户喜欢的产品,保证开支小于收入

  致富中的可测量性和可放大性。小团体=可测量性,高科技=可放大性。

  要锻炼自己的设计感。

  一个操作需要代码越多,就越难避免bug,也越难发现它们。

  那些内核最小、最干净的编程语言才会存在于进化的主干上。一种语言的内核设计得越小、越干净,它的生命力就越强。

  我们将会越来越清楚的看到,应用程序运行速度提升关键在于有一个好的性能分析器帮助指导程序开发

  《黑客与画家》读后感(二):《黑客与画家》-IT大牛15年前的思考,今天依然启迪着我们。

  《黑客与画家》-IT大牛15年前的思考,今天依然启迪着我们。

  提纲式:

  一个技术极客出生发展成VC,在硅谷鼎鼎大名的PG(保罗·格雷厄姆)的博客文集。摘录了这位技术大牛对人生财富、创业、行业技术的思考。

  体会式:

  收获很多,由于是博客文集,内容比较零散,但是作者精神精髓融入其中。对无论是专业人士还非专业人士都很有启发作用文章也有着棋王的《棋与人生》一样高度,也印证了长久以来的古训,学会做事之前先学会做人。这也是父亲一直强调的教育只要培养亮点:“价值观方法论”。有了良好价值观,自然认真努力去做事,在过程中自然不断优化方法;然而只要认真努力,还有什么事情是做不好的呢。

  看到第2章觉得自己不少特征很适合这个职业优势特征。而自己也视乎越来越喜爱这个行业,在30而立之年,开始学习,为爱好,为不确定未来积累厚度

  一个顶尖的黑客,必然深厚的学习和阅读积淀

  客观看待反常规道理现象。但是要做反常规仍需三思。

  应具备批判性,独立思维能力

  为满足用户需求而努力的方式,发展到今天,名称叫做“用户体验”。很多现象都是已经存在了,有人感知到去迎合它,就能取得成果,随后专家学者就給予了定义解释

  2004年出版的,已经提及云计算思路和展望了。到了十年后的今天,云端正式进入大众生活。这一切,是美国在十年前就积累还是作者的前瞻呢。无论哪种,都是无比的强大全球化的无盘时代估计也不远了。

  以前财富获取属于资源驱动,所以名声不好。现在,财富若是属于能力驱动得来,那名声就不差了。典型事例:现在国内富豪均为房地产业,而美国是IT业,如乔布斯。

  编程思路或计算机思维就是:先建立框架试运行,然后在运行过程中修复完善,最后才轮到优化。这个思路适用于做很多事,先行动起来,边做边看效果,持续看到成果有成就感,推动自己继续前进。动态语言有利于程序的修改和完善。

  市场是变化的,现在盈利的项目不见得未来依然如此,但是却懒得去改变

  Web以死,Intel永生。平台会逐渐消亡,然而内容提供方永远存在。一个个互联网软件出现足够复杂后台傻瓜前台,这就是未来的商业方向

  摘录式:

  德哲学家“海德格尔”:“向死而生(Being toward death)”人面对死亡才会停止那些无谓琐碎关注困扰,体会到什么重要的事情,从而达到真正的存在。

  EP01.不受欢迎解读上升到人性社会的分析。这些现象有其内在的必然性。

  --有应对策略吗?集体层面上,建立外部对手,加强内部团结力。个人层面上,只能理解现状提高人情商来面对了

  EP05.随着参与人数增加,人与人之间需要的沟通呈现指数增长。增加的沟通无不产生庞大和不可控成本

  EP06.选择困难的路是为了拉开与竞争对手的距离

  促成买家掏钱的最好办法不是让买家看到有获利的可能,而是让他们感到失去机会恐惧

  EP12.人类天性变化的速度大大慢于计算机硬件变化的速度。

  EP14.如果你能平衡好希望和担忧,他们就会推动项目前进,就像自行车在保持平衡中前进一样。

  20140726-20140914,15小时21分看完。中间空了近1个月没看。效率低下,警醒自己。

  《黑客与画家》读后感(三):一些笔记

  1.有一种人,在童年时就不怎么关注人际关系,经常盯着某个物体或某件事情,用类似成年人的方式思考。 2.他们不守规矩,又偏偏具有很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就是——黑客。 3.黑客的强大让他们没有生存压力,有轻轻松松的良好心态。这种良好心态恰恰使黑客总能发现人们的需求。 4.黑客总是敢想别人所不敢想,用不同视角看待问题,实现创新和突破。想别人所不敢想,并细化分解任务一一执行,这种人最能突破。 5.什么是好的设计?好的设计总是简洁的,老一代也能接受的,激发用户想像脑补创造的,也是一步步修补出来的,主动抄袭优秀作品的,主动选择困难路线的。有些还很有趣味。

  《黑客与画家》读后感(四):“我最好能懂一点他们正在干的事情,这样就不会被他们整出来的下一个东西唬到了”!

  一本令我非常愉悦的书,作为小白也感受到互联网时代的对它的构成几乎一无所知的压力。

  书中尽管有篇幅讨论编程语言等,但大部分易懂浅显搭配开明逻辑表达方式,居然也看的很有味道

  我觉得作者是别有用心的先介绍了思维方式:如何去发现不能说的话,然后去思考不能说的背后缘由。这算是初步筛选了读者,为后面自己的逻辑做了铺垫。个人好中意这种鼓励思考异端邪说和禁忌言论思想是地下组织守口如瓶笑脸相迎。一直喜欢研究思考存在认知冲突事物观念,甚至地方,比如印度台湾南疆。

  更新了我对财富的思考方式:财富的定义是人们需要的东西,是创造出来的,在当今收入差距拉大或许是一种健康信号:1)人们在工业革命之后致富的方式是创造财富,大部分人先创造财富换取金钱再换取自己要的财富,需求高的创造报酬高,需求低则报酬低,人们觉得不公平是因为没有意识到财富是被创造出来的,而不是被分享分配的。2)技术的杠杆效应,技术的提升增加财富总量减少人与人的生活地位差距,唯一可以拉大差距的是收入。如果不同人的差距没有反应在收入上,那就是技术革新停顿,创造财富的人停止工作或创造财富的人没有获得报酬。

  这个对财富与技术的判断也和他创业的理念一致的。要不断创造人们需要的东西才是正途,不管是运营创业公司还是为大公司工作。他又说“运营创业公司,每天都像在战斗;而为大公司工作,就像在窒息中挣扎”。让我有点坐不住啊,安稳的窒息。

  还有从他自身及行业出发的介绍,从书呆子到黑客高智商不拘泥传统的创新者的定义,到与画家一样都是对美的设计和创造的追求者。而审美也不是个人品味,而是有标准的。最近看到过一句话意思是野生动物的美在于它们身上没有不必要的东西。这应该是最天然的一种美,极简极有力量

  接着是创业的思维和穿插自己在Viaweb的实例。另外一部分是对编程语言软件开发的理解,就是一个小生态:演化历史,应用性,偏见, 未来。

  事件的连续性让人觉得奇妙,从欧洲的商业起源法律保护私人财产工业革命,从桌面软件到互联网应用到网页智能手机到手机应用。时代的发展的偶然与必然,真是奇妙。

  听说以后只有两种人,一种是被机器告诉做什么和告诉机器做什么的人。说法极端了一点,但是目前也察觉到了互联网对自己的桎梏原因之一是偏好圈子习惯等等导致的,所获取的信息量是被安排好的,是大数据推送新闻歌曲图片广告。其实我要那些我不感兴趣的信息和歌曲做什么呢,但会潜移默化改变的是思维定势,桎梏在于会不知不觉把看到听到的当成全世界,从而形成偏见。这一点从古至今也是存在的,生活在岛上的人会认为海岸线是世界尽头,在群山中生活的人对平原海洋一无所知。和当时的人们不同的是,我们意识到了这个地球的世界,世界扁平化一切息息相关,但我却还是只能局限在某个行业地域宗教政治的圈子中。这算是个人对于信息爆炸焦躁感,但也一直以保持开放心态多听多想多阅读来抵御偏见。原因之二是自身对互联网的构成几乎没有了解,指的是那些源头的东西,比如安全隐私。目前的状态是盲从的,几乎所有人都参与互联网了,所以不了解也没关系,下个软件输个密码。偶尔想想,还是觉得心惊,就像在一片不明水域游泳一样。最近咋呼说,未来有孩子从小要让学些编程,了解现代网络世界的架构后再进入会更游刃有余。看完这本书想自己是不是也应该学一点。

  《黑客与画家》读后感(五):摘录

  画家学画的方法是动手去画,而黑客学习编程的方法也是在实践中学习。保罗初学编程时还抱着书读,不过随后就放弃了,直接动手去干。

  画家学画必须要临摹,从大师的作品中进行学习,美术博物馆是他们最好的学校。而黑客则是通过观看优秀的程序来学习编程,研究它们的源代码,开源社区是他们最好的学校。

  一幅画是逐步完成的,先画轮廓、草图,然后填入细节,一步步臻于完美。在这一启发下,保罗领悟到「编程语言的首要特点是允许动态扩展(malleable)。编程语言是用来帮助思考程序的,而不是用来表达你已经想好的程序。它应该是一支铅笔,而不是一只钢笔」。因此在编程中,过早优化(premature optimization) 是一件危险的事情。

  《黑客与画家》读后感(六):知识的井壁

  黑客与画家,书名正好击中我的兴趣点。不过这不是一本系统的著作,而是作者的一本文集,读了一半,没发现有什么封面上说的“离经叛道”的观点,基本都是老生常谈,还多少带着点鸡汤味。也许作者的一些“高见”这些年被广泛讨论,已不再让我们感到新鲜了。对初出校门立志从事软件研发或创业的学生应该有较大指导意义。不过继续读下去,发现也不完全如此,作者絮絮叨叨的平实文字中,还是有一些虽然不够新鲜然而能促使人再次进行思考的内容,有些观点也并不局限于IT行业,而是具有普遍的适用性。。 在这里,说一个由本书及其作者而想到一个问题,这也是我一直以来感兴趣的话题,那就是很多优秀的专业人士都有一个共同点,即他们的兴趣和眼界并不会局限于自己的专业领域,一个牛X的黑客或程序员,同时可能画得一手好画,一个在物理学方面颇有成就的专家很可能同时痴迷哲学音乐。而且这不是单纯的业余兴趣,而是和他的专业和外围知识的构成有关。总之他们兴趣会跨越自然科学工程人文艺术领域,他们自由选择他们想进入的多个专业领域,他们是幸运的。这样的人看世界视野往往比较宽,看待事物更加客观理性,也更有趣。而另一些也很优秀的专业人士就显得不那么有趣,必须承认他们在各自的专业领域中是非常优秀的,然而他们习惯于只从自己的专业知识出发,最常见表现是,一个学物理的认为只有物理学才是了解这个世界的唯一的钥匙,其它的都等而下之,从事自然或实用科学的总是轻视甚至鄙视人文科学,反之亦然。这等同于用知识为自己建起了一道坚实的井壁,他习惯待在这个井里看世界。这其实涉及到一个人的知识结构,这里的知识一词具有宽泛的含义,不妨可以表述记忆系统中一切可检索和利用的信息资源。它很大程度影响一个人的思维方式,以及眼界。知识可能给你光明,也可能蒙蔽你,其原因和知识结构的合理性完整程度有关,所以,我们强调通识教育的重要性,也正有着这方面的考虑。 可以说,我们可能没有意识到一个问题——那只著名青蛙待的那口井,恰恰是用知识筑起来的。 此为读此书之题外话。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