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诡事录》读后感精选10篇
《唐朝诡事录》是一本由魏风华著作,中国城市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34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唐朝诡事录》读后感(一):《唐朝诡事录》
打卡,《唐朝诡事录》22%,佛门认为,梦是想,是忆,是病,是经验,是未来。道门的观点则更神秘,认为“梦者魄妖,或谓三尸所为”。
打卡,《唐朝诡事录》27%,豆瓣评分7.0分,虽然叙述有些杂乱,有点像是《酉阳杂俎》等书的个人读书笔记,可是用零零散散的时间看还挺有趣,这些历史角落里的“边角废料”和“八卦佐料”通过一些诡异的逻辑“巧合”的竟然展示了某些关于梦关于月亮的真理真相。会不会太巧了。
打卡,《唐朝诡事录》40%,在这个充满未知的天地间,有多少事超出我们日常经验的范围,又有多少人生活在我们想象力能够抵达的边界之外呢。
打卡,《唐朝诡事录》44%,晚唐时,荆州有市民叫葛清,是白居易的狂热粉丝,狂热到什么地步?在他身上,自脖子以下刺了三十多首白居易的诗,同时还配有插图,最终促成“体无完肤”这个成语的诞生。打卡,《黄金时代》p21,王二真啰嗦。
打卡,《唐朝诡事录》61%,整本书就是一个《酉阳杂俎》的读书笔记,我还需要做笔记么?
打卡,《唐朝诡事录》完结,在这个纷繁的世界上,每一个类族都有独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每个世界都是神圣而完整的。敬畏之心。
唐朝是中国人心目中的鼎盛,更有人说过了唐朝中国再无古风。我们用一个朝代“汉”命名自己的民族,用另一个朝代“唐”命名自己的物件,这实在是一个令西方人无从理解,但是又聪明绝顶的做法。我们从自己日常生活接触的物品中接触了自己的历史,记住了自己的民族,从而成为了一群有根的人。但是这个“根”,很容易让人陷入一种误区,那就是所谓的“光晕效应”。在美好的光晕下,一切恶劣的事物都了无踪迹;在恶心的光晕下,所有的美好都无从释放。就好像我们觉得唐朝无比强盛,它就一定有着无比光明的历史;宋朝连战连败,就一定军力薄弱,一无是处。但是哪里可能是这么一回事呢?就像地图炮很难真的有准的时候一样,年代炮的命中率也低得可怜。这不是说有先入之见就一定不好:世界纷繁复杂,有色眼镜能够帮助我们简化这个世界,让自己过得更轻松——这本是进化赋予我们的自我保护能力。问题在于:如果有兴趣的话,看一些反偏见而行之的材料,未必是一件坏事。比如这本《唐朝诡事录》。
无论是段成式的原著,还是魏风华引经据典的译注,都为读者勾勒了一个不一样的唐朝。李家天子的盛世下,就算是天子自己,有时候也做不了主。我不禁想起了《白鹿原》中冷先生的一句话:“皇上毕竟是一条龙,龙走了,各种虫蛇也就都出来了。”在皇室衰微的时期,民间就会出现无数的灵异诡事,经过唐人小说家的渲染,竟力透纸背,让人确实由衷地生出一股寒意来。但是即使是皇室鼎盛的时候,又何尝少了这些神奇的东西。唐太宗李世民何其英武的皇帝,死于幻术师的丹药;武则天一代女帝,竟在其治下怪事连连;就更别提那倒霉催的唐玄宗了。李唐盛世比之我们如今,的确是古得很,可惜人终究只是人,本性是不会发生任何变化的。即使是我们想象出来的古风,有时候也并不靠谱。所有的光辉靓丽背后,都很难深究其深层的底牌。一旦翻出来,往往是令人失望的。
看着这本书里飘荡的吊诡气氛,有时候我就不禁在思考,如果古人记载的这些事情是真实存在的,那今天我们还有机会能看到这些高人、妙招、奇物吗?如果跟你说,上海最繁忙的高架路下,压着九条龙,不知道是该信还是不该信。
说说缺点吧。这本书感觉就是天涯论坛帖子的一个集锦,有时候看了后面就会忘了前面。不过笔记小说本来也不过就是如此,一切图个开心,不要太在意。
《唐朝诡事录》读后感(三):唐朝的背面,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历史真相?
《唐朝诡事录》是以中国古代志怪笔记的集大成者《酉阳杂俎》为叙事线索。
有人可能会诧异地问:志怪传奇的“老大”不是《聊斋志异》或《搜神记》吗?但读完《唐朝诡事录》,你会立刻改变自己看法。用文学评论家李敬泽的话说:“《酉阳杂俎》是一本秘密的书,它有一种魔鬼的性质,它无所不知,它收藏了所有黑暗、偏僻的知识。”在《唐朝诡事录》中,魏风华正是沿着唐人留下的线索,一点点往时光的深井里下坠,最终为读者打捞上一桩又一桩惊悚的怪谈、有趣的轶事,以及瞠目结舌的历史真相。
让历史写作变得有趣可读的重要保证,是寻找古人不经意间遗留下来的细节和被史官拒载的真相,而非仅仅复制肤浅的正史表象,作者魏风华所追求的正是这一点。从阅读的角度,可以把《唐朝诡事录》看作是一份来自唐朝晚报,因为书中的内容确实是五花八门:神魔精怪、仙剑奇侠、幻术道法、奇闻轶事、异域传说、珍禽异兽,以及众多在后世失传的偏僻隐秘的知识:长安郊外的一个庄园,女主人公遭遇异形后离奇死去;在中原旅途,一位怪客可以通过技术手段使人神行太保般地日行数百里;成都郊野,有男子被灵异犯罪团伙拐入寺院中的佛像内部,并误入时光隧道;而在关中地区,盗墓贼在古墓中遇到最诡异的杀人机关……还有驱鬼仪式中的方相和伯奇到底是什么?郎巾真的有测盗功效吗?老虎的目光沉在地下是否会变成美丽的玉石?蛊分为多少种,最凶险的是哪一种?一个人真的可以闯进他人的梦境吗?《画皮》最早的故事原型什么样?使人健忘的鸱脑酒用于了哪一次宫廷政变?显然,魏风华不愿意走在正史的大道上,而是更乐于带领读者闪进正史旁边的幽径和密林。在历史与魔幻的重重叠叠的光影中,读者领略到一种别样的攀登险峰的阅读快感。
《唐朝诡事录》依据的线索是《酉阳杂俎》,而后者的记载往往是极短的“残丛小语”,怎么把故事讲述得跌宕起伏是个考验。所幸的是,魏风华恰到好处地做到了这一点,他对原记载中的各个关键点进行了深入挖掘和有机链接,在保持奇绝诡异色彩的同时增加了阅读上的丰富度,读起来趣味横生,令人回味无穷。
《唐朝诡事录》读后感(四):铁杆粉条持续关注中!魔幻大唐破土复活!
————————————歌—————————————————
伴随着《画皮》为代表的魔幻题材影视剧大受市场欢迎,香港TVB大剧《酉阳杂俎》的推出,观众对唐人志怪笔记下的魔幻世界也产生了浓厚兴趣。最近,著名畅销书品牌读客推出的历史作家魏风华所著的《唐朝诡事录》,可谓此类题材的集大成之作。值得一提的是,该书恰恰是以灿烂奇诡的唐代志怪笔记《酉阳杂俎》为线索,循着古人的脚印追寻大唐时代的志怪传奇、坊间珍闻与秘史真相。由于内容同时具有悬疑、惊悚、魔幻元素,甫一上市即受到众多读者和不少影视导演的追捧与关注。
唐朝一代诗歌为王,但这只是帝国的正面。按《唐朝诡事录》的说法,其幽暗的背面,则有着百鬼夜行的惊悚景象。因为从世界怪谈史的角度看,七、八、九三个世纪正是神秘大发现和妖怪大爆炸的是时代。对于《唐朝诡事录》,魏风华打了一个比喻:如果把唐朝正史比作土黄色的官道,那么该书就是官道两旁的幽径与密林,内容涉及了神魔精怪、仙剑奇侠、幻术道法、奇闻轶事、异域传说、珍禽异兽,以及众多在后世失传的偏僻隐秘的知识,集奇幻、悬疑、惊悚于一体。人们对大唐明朗华丽的传统印象被彻底颠覆,那个时代进而变得阴森可怖又扑朔迷离起来。
《唐朝诡事录》的主打内容是魔幻元素或者说今人大惊失色的异闻怪谈:荒野驿站中的暗影,史上最恐怖的壁画,唐人的盗梦空间,一夜间化为冰尸的远征军,废弃佛像中的时光隧道,身后跟随刺客的危险旅途,古墓中不可思议的杀人机关,用灵异手段进行犯罪的团伙,《画皮》最初的故事原型,还有长期被后人推测的幻术、蛊术、隐身术……把《唐朝诡事录》比作“唐朝的聊斋”并非是恰当的,因为《聊斋志异》中有太多的煽情故事,温情大于惊悚,而《唐朝诡事录》所展现的,则是地地道道、原汁原味的中国古典式怪谈的模样。
除魔幻主题外,《唐朝诡事录》这片密林中,还有一条条通往历史真相的幽径,众多被正史拒载的秘闻在书中得到还原与解密。迫于当时朝廷的压力,将历史真相以“曲笔”的方式隐藏于志怪笔记中,是古人的一种习惯。从这个角度说,所谓正史里的充斥着太多经不起推敲的谎言,民间野史笔记反倒一派天真。《唐朝诡事录》中,魏风华耐心地从志怪笔记中打捞出一段段被湮灭的真史,使遥远的唐朝旧事在千年后的光彩重生。比如,李世民的死亡真相到底是什么?为什么说“甘露之变”是古代最惊心动魄的一次宫廷政变?
怪谈和秘史之外,在《唐朝诡事录》中还可以找到一些非常有趣的宫廷八卦和坊间轶事,比如身上刺满白居易诗歌的超级粉丝,比如双鱼座李白和水瓶座杜甫的关系,唐时最珍贵的撒马尔罕的金桃真的失传了吗?真的有“飞头族”和生活在梦中的“梦人”吗?魏风华通过诗意的生发,将一段段不可思议的故事写得跌宕起伏,趣味横生。
从大唐怪谈中窥视历史的真相,在长安幻夜里擦亮惊悚的镜子,《唐朝诡事录》亦真亦幻的诡谲风格可以说是该书在众多历史读物中显得卓尔不群的原因所在。可以说,该书在题材、视角和写作风格上都令人眼前一亮。在当前这个水煮历史和白话翻译体史书泛滥的时代,《唐朝诡事录》虽然貌似“鬼话连篇”,但实则有我们最想了解的那个最著名王朝的最珍贵的秘闻,就看你敢不敢看了,就看你相信不相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