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身体》经典读后感10篇
《认识身体》是一本由[英] 加文•弗朗西斯著作,中信出版集团·见识城邦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6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认识身体》读后感(一):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人体也在潮起潮落
《认识身体》这本书的序言第一句话就是:如果人体内流淌着血液,那么它也会像海洋一样潮起潮落,作者注明这句话引自列奥纳多·达·芬奇。从这句话开始,我津津有味地读起了这本书。这是一本兼具科学性、故事性、通俗性和趣味性的科普书,阅读本书的过程就是一场人体探险的旅程。
忽然想起阅读的另外一本书《人类学+:科学的B面》。书里讲到了一段人类学的考古往事。在阿尔卑斯山上冰雪之中一躺千年的冰人奥兹,通过现代的解剖学手段和最新的探究技术,见微知著之中,就能了解千年来人类的演化过程。
人体很有趣,这个世界很有意思。读《认识身体》,就是在剖析自己,感知世界映射在人心之中的幻影。
就像,在我们踏上星辰大海征程的时候,也许我们自己就是星辰大海。
我还因此坐过站呢,哈哈哈哈。
作者通过人体器官展开,每一章节围绕着一个器官,叙述与之相关的医学知识,与之相关的患者,治疗经历,旁征博引,将器官和文学作品,艺术,人类历史相结合,从医学上升到了哲学。
在作者的行文中我能感受到他对生命的热爱和作为一个医生面对死亡的司空见惯和无奈,比如有一章描写肺部的,他对于呼吸(气流穿过肺泡的动静)在听诊器里的声音是这样形容的:那种声音听起来就像是树叶在微风暗拂动下沙沙作响。之后又细致的解说了关于肺部的一些医学常识,叩诊手法,和他接触到的一个烟龄65年的肺癌患者。作为读者,我旁观了作者从第一次问诊患者到确诊再到患者死亡的全过程,人类生命的终结,就像是清风拨动树影与云烟,就此远去。
那个时刻来临时,每个人都是脉搏渐止,长长的呼出最后一口气,而后终止在人间的活动。
还有一个令我印象深刻的场景,就是接生新生儿,新生儿接触空气时开始呼吸,相应的脐带搏动愈渐微弱,在切断与母亲的联系的同时,人类身体系统关闭胎儿发育期间重要的血供血管而开放婴儿体内参与心肺循环的血管。这一个过程令我惊奇,多么精妙的一个过程,在呼吸开始的那一刻,身体自动关闭我们与母亲的连接而开启属于自己的人生。
《认识身体》读后感(三):跨越现世与往生的众妙之门
《认识身体》这部作品让我回忆起自己的从医之路,我仿佛又回到了不谙世事的学生时代,抱着厚重的课本匆匆穿行于宿舍与教室之间。当时学校的解剖课通常安排在新生入学后的第二学期。虽然解剖楼的环境并不像本书中描写得那么惊悚,但是我每次步入这栋建筑的时候内心多少都会感到忐忑不安,同时目光会努力避开楼道两侧排列整齐的标本柜。相比那些枯燥乏味的基础课来说,解剖课可以被视为某种跨越现世与往生的桥梁,而自己在不经意间就迈进了一扇充满未知的众妙之门。
众所周知,在人类与自然环境相处的过程中,疾病也是我们需要客观对待的某种宿命。医学作为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它在反映科学发展的同时更承载着人文精神的关怀,同时个体既是这场旅程的匆匆过客,也是为后人照亮路途的闪闪星光。罗马时期伟大的《百科全书》编撰者塞尔苏斯(Celsus)认为,外科医生首先要年富力强精力充沛;其次是心灵手巧左右开弓;第三是明察秋毫泰然自若。除此之外,他们在救死扶伤的同时还必须具有同情心,并且要理性选择治疗方案使患者的利益最大化。
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生老病死,同样也要体会生活的酸甜苦辣。行医的过程就像踏上了漫长的旅途,而患者的灵与肉则构成了一道奇特的风景线。当这段心灵之旅即将结束时,我愈发感受到身为医生的担当与职责。希望能够为广大读者诠释出医者仁心的精髓,并且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让患者看到光明。当我们对于人体结构有了充分的感性认识之后,那么就可以鼓足更多的勇气去探索生命的未知。
使用身体,那有何难?在阅读加文·弗朗西斯撰写的《认识身体:探秘人体微宇宙》一书之前几乎未加留意,每时每刻,身体的各个器官如何运作,或者它们应该被如何使用。然而在现代医学出现以前,人们就对身体做出过许多揣想。譬如,“手臂”的英文arms,在英语中兼指战争武器,还衍生出武装(armed)、铠甲(armour)、军队(army)等同根词汇。不过今日,我们还是希望多多派上它的另一种用途:拥抱(in arms),这才是温暖而惬意的事。
作为一名全科医生,弗朗西斯要面对的身体问题可比这复杂多了。不只是如何使用,还有能不能使用。在生命的早期,我们花了几年的时间熟练调用身体,直至某天,疾病猝不及防而来——无法转动的颈部、僵硬得表情失控的脸颊、随年龄变得混浊的晶状体、不能自如呼吸的肺——才觉习以为常,也是难能可贵。
很多时候,疾病的成因与我们如何使用身体息息相关,甚或是我们明知故犯。譬如,某位病患明知肺可能有问题,仍下不了戒烟的决心,待身体插满了管子,时日无多,忽然自嘲:戒烟也没那么难。更多时候,我们会感叹造物的神奇,赞叹身体强大的修复能力,惊艳于构造的精妙。神话中,为人类盗火的普罗米修斯得到的惩罚是曝于山上,日日被鹫鹰啄去肝脏,复又长出,折磨无休。对人类来说,肝脏组织的自我修复却是一件好事,倘不幸失去一部分的肝脏,剩下的仍能行使功能。肾脏也是一个神奇的器官,它虽不会自我修复,却可以一个顶俩地工作,像过滤血液这样巨大的工作量,若是用机器在体外透析,效率极低,而肾小球却可以用简单的结构轻松做到。至于繁衍生息,哺乳动物的子宫自是功臣。不过看似用之即弃的胎盘也是个宝。密布的血管可以在母婴之间承担八九个月的物质交换。在有些文化中,产妇会吃下胎盘补充体力。看似是伪科学,却也不排除其中的经验之谈:有些科学家认为,产后大量流失的黄体酮是产后抑郁的诱因之一,那么富含黄体酮的胎盘是不是某种类似于“老祖母的智慧”的馈赠呢?
我们如何使用身体是会留下痕迹的。推理作品中的神探常常观人于微,福尔摩斯就在初见华生时,一眼看出他曾在阿富汗做军医。常言说的“相由心生”颇有道理,弗朗西斯说,面部肌肉里写满我们的使用痕迹,足以判断它的主人是个什么样的人:忧郁的个性之于发达的皱眉肌、惯对人嗤之以鼻造就的上唇鼻翼提肌、表情丰富要小心眼轮匝肌的出卖,如鱼尾纹。至于我们的足迹,不仅是在物理上泄漏我们去往何方,亦富含诸多文化意味,用以泛指我们的见识和阅历——我们如何用生命的热情去丈量土地。
生命虽美,终有“一抔净土掩风流”的一天。在这个问题上,科学家往往比诗人表现得更豁达。科普作家科特·施塔格以原子的视角观察生命,他说,想到所爱的人逝去后化身尘土,重新参与到物质的循环中,便似他仍在身边,未曾远去。生命不是孤独的个体,尽管我们常常强调自我的个性,然而无论是在医学上还是哲学上,我们都与他人、与世界联结在一起。书中写到一个肾移植接力的故事:有些人愿意捐肾给患病的家属,却没有配型成功。于是有了一个互助的数据库,患者能得到陌生供体的肾脏,作为交换,家属也会把肾脏捐给配型成功的陌生人。在这更广泛的联结中,利己和利他的界限变得模糊了。
而听起来有些玄乎的精神疾病治疗也是一例。据弗朗西斯介绍,源于上世纪的电休克疗法之所以在临床上遭遇瓶颈,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它的参数设置太困难了,个体耐受的阈值千差万别,最多可达五倍。但另一方面,精神疾病的治疗也不像我们以为的那么无望。心病还需心药医,“治疗师起的作用,要比所选用的治疗方法更重要”——就像许多对病情知之甚少的患者对医生的全然信任(或不信任)也会影响病程,或如患者赋权运动的用心。换言之,我们虽需药物和器械来治病,我们的身体却更渴望与他人的互动,特别是积极、美好的互动,包括有人情味的医疗——或许这一直是身体的正确使用方式。
——戊戌年读加文·弗朗西斯《认识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