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给即将上大学的孩子们的信》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给即将上大学的孩子们的信》读后感10篇

2018-07-31 05:4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给即将上大学的孩子们的信》读后感10篇

  《给即将上大学孩子们的信》是一本由C.F.施文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页数:12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给即将上大学的孩子们的信》读后感(一):我们该怎样做得更好

  看完这本书,心想,假如当年自己上学前看过这本书,会不会与现在不同?或者,再进一步想,我现在才看到这本书,我的未来会不会又有些不一样?早年曾经读过《傅雷家书》,慢慢浸在书中朴素真挚人生道理之中,也感受来自父辈们的殷切叮嘱。如今看哈佛学子CF施文的这本《给即将上大学的孩子们的信》,一是看到中西方家长子女要求的不同,另一方面,也看到上大学的孩子们应该如何上大学,其一是不同,其二是方向

  文中,CF施文的许多话语非常让人有种“正襟危坐”的端素感。比如他说,“我希望你走出大学的时候,成为一名思考者”,又如“成为有信仰者吧。将自己与眼不可及、手不可触的某物某人相连吧”,又如,“要对人有深切关怀。对人的关怀,其根蒂存在于把人当做人的爱,存在于对人类各方面进步的信仰,以及为人添砖加瓦决心”。这类话语言简意赅,直入人心肺,而诸如CF施文关注的其他一些命题,思考、绅士健康思想化的生活时间天才知识、信仰等也都非常人性和闪耀着智慧光芒,可以说为我们当下迷路的教育指明一条可以参考的方向。

  CF施文对于儿女的要求是一样的。全书三封信,前两封分别是写给儿子和写给女儿,而最后一封则写给自己,当已是大学生时应该注意:要健康(照顾好自己的饮食、睡眠和锻炼),要涵育自己的修养(修养不仅是专业修养,还有人文修养。修养造就淑女和绅士,而修养也将影响一生成就幸福。在CF施文眼里,最重要的修养是宽厚,这两个字眼就像表面给人的感觉一样,是沉稳可靠基石,是让人信赖根基具体来说,“久处约,不违仁;不嫉妒;不自矜、不自伐、不失态、不为已、不轻怒、思无邪;行已有耻,非道不悦;无所不容、无所不信、无所不望、无所不忍。”重题修养,也是要“相信人道,相信人类”,“在做学生的时候就要成为一个恢弘坚强高贵的人”。)要努力学会思想,与其追求知识,不如更多地追寻知识的意义。最后,竭尽全力做最好的自己。

  虽然早已远离校园生活,但是回想起自己的大学生活仍觉得许多许多方面做得不够,本应该在大学期完成使命并未完全做到,于是,时隔多年,只能纸上再次反思期望来人能比当年的我们完成得更好。在对教育的反思上,王小妮的《上课记》曾让我看到一个很好的开端。如今CF施文提出的成为思考者,有信仰等观点,更让人扪心自问,我们该怎样做得更好。

  《给即将上大学的孩子们的信》读后感(二):教育家远见,教育家的时代局限性

  老实说,这本书实用价值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高,看看便罢了,全做是增加心灵修养吧。初收到书多少就有些扫兴,毕竟这书实在是太薄了,顶多算个小册子。当然,想到本书不过是由作者写给自己儿女的两封信合订成的,也没什么好奇怪的了。

  最值得令人称道的是,这本书极具美感外观设计。无论是书封和腰封的用色搭配,还是复古的封图,都是那么的恰到好处烘托出了书的内容……虽然疑心是引进外国版的,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这种典雅的外观设计,确实令人眼前一亮!

  至于说到书的内容,给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居然翻译不错/(ㄒoㄒ)/~~ 这真的让我感激涕零~!话说,那些把译作当做了不得不写的作业一样应付的,不负责任的译者实在是太多太滥满世界都是,以至于,现在买本引进版的图书,先问的是这书有几个译版?最好的是哪个?……不过这本书不同,可能翻译的时候,译者也是动了真感情的吧。不再是那种机械式的,毫无感情的硬译。只是通过遣词用句的细微差异,两封信便能如实的向读者完整的呈现出了当年写信时作者的感情变化

  虽然作者是个优秀的教育家,他的睿智,使他的文字历经时光的洗练,依旧不改其实用性。不过因为社会变迁以及国情文化的不同,多少有些内容就只剩下借鉴意义了,这还需要国内的读者自行分辨。就比如,那个给儿子的信中写到的,对于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看法——在中国,因为学习耽误了身体,不参加任何体育活动的比比皆是,倒是因为过于热心体育活动而耽误学业的,迄今为止,我还真没听过几个。

  也许只是我过于孤陋寡闻了吧,反正,就我印象而言,凡是作者说的这种类型的,除了大学特招的,早都分流到体校去了。也是,作者写这封信的时候,哪知道后世会有个国家搞出体育的“举国体制”,这种奇葩事儿,是想也想不到的。同样的,因为作者的眼光终究无法超出时代的局限性,作者也根本不可能拥有现代人一样思维模式,把女孩男孩用什么的。

  可能在作者看来,虽然女孩上大学是应该的,但终究必须回归到家庭中去。所以,让女儿上大学不是为了让她求学求知,只是为了让她暂时脱离家庭这个较为封闭的环境,到大学中去增长见识完善自我。在这种思维定式下,作者对女儿的唯一要求,就是通过大学的经历,在获取更多的见识的前提下,达到个人修养的提升

  事实上,单从给儿子的那封46页的信和给女儿的那封35页的信,对比下就能够看出,作者的潜意识里也是认同当时社会的主流看法的。所以他会认为,和以后要担负起家庭责任的男孩不同,对于女孩而言,比起努力学习更重要的是身体的健康,比起知识的积累更重要的是心灵的蕴养。只要有了“最基本”的分辨能力,也就够了,一个女孩家家的,反正又不指望她养家糊口。所以他认为女儿到了大学以后,交朋友是很重要的,还要交好朋友

  顺便说一句,我是很赞成作者的这种看法的,交朋友就是要交比自己强的人——不是想着抱大腿什么的,而是因为和那些目光远大之辈亲近,自己的眼界见识知识也会多有裨益增长;更重要的是,为了想不被朋辈拉下太多,那么自然自己也为了这种自发的鞭策感而负重前行

  也可能是那个时代的女孩教育,还是掌握在家中的女性长辈之手的关系男人除了掏钱,基本上是不怎么插手的,这也就是性别化教育的差异了。所以,作者能对儿子滔滔不绝,一副迫不及待分享架势,而对女儿就比较的纠结或者是有些无所适从了,总感觉不知该说什么好的样子干脆就是直接安排了……有种“我说啥,就是啥”的味道

  或许,对男孩就是严父的勉励,对女孩则是慈父的关注或者说关怀?所以,一方面告诉男孩不要放纵自己,应当如饥似渴的学习;另一方面却告诉女儿,完全没必要勤学到把自己学成一个书呆子——知识是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还是掌握知识的思维方式。话说,这是不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富养女儿穷养儿”呢?

  可能在作者看来,男孩上了大学开始就是大人了,具有社会性的独立人格,所以以一种更加平等坦率口吻与之交流。这不只是一个父亲对儿子的期许,更多的还有一个男人对另一个男人的责任的交付。而对女儿则完全不同了,以一个父亲,一个拥有者的角度,总想为了自己的“小羊羔妥善的安排好一切。嗯,真是情深意重一片慈父心肠啊,对自己的女儿像是对刚出壳的小鸡崽儿似的,处处考虑周详,呵护备至。

  只是抱着让女儿出去见见世面,锻炼锻炼的想法,而不是像对儿子一样的放手——一个老男人向另一个年轻男人以一种更加平等的平和态度,分享自己的经验与人生智慧。既不是倚老卖老,也不是大家长式的权威,而这种态度,都是会令年青人非常不快的。即使是过来人经验之谈,也很容易因为这种感情上的反感而弃之一旁。

  凑巧的是,两封信的最后作者提到的都是同一个问题——“信仰”(给儿子的信中)或者说“宗教”(给女儿的信中)。可以说,作为一个学者,作者对待宗教或者说信仰的问题上,都是更加理性的。虽然他将这个问题视为了【人格中最基本的部分】,认为只有确定了这点才能令心灵更加的完善。不过倒并不拘泥于某种宗教,甚至认为无论是宗教信仰还是人生信条,只要有了信仰就可以。

  他的这种态度,不禁我想起了那句康德的名言,【在这个世界上,有两样东西值得我们仰望终生:一是我们头顶上璀璨的星空,二是人们心中高尚道德律。】人总要有所信,才会有所畏——无信仰者无底限,没有了信仰的人类也就少了一层心灵上的约束,无论是肆无忌惮还是丧心病狂,只有想不出的没有做不到的。而真正的信仰,是让人向好的方向发展,是会令人更加坚定的,无论这信仰、是来自冥冥中的神明还是来自人的自觉

  所以,在第三篇的【如果我是大学生】中,作者再次重申了这个问题。苦口婆心,循循善诱,以一个过来人的前辈身份告诫或者规劝那些后辈们,首先,是身体的【健康】,身体是工作本钱;其次,是思想品德体现的【修养】,可能以作者的看法来说,哪怕只是装的总也要比不装好;第三点是【思想】,重要的从来不只是知识,更重要的是你如何的去使用知识,灵活运用你所拥有的那些知识;最后的一点就是【意志】了,无论是意志还是精神,最终将归于对社会的责任感,是对自己人生信条,对信仰的坚守

  看了这本书,莫名的就想到了某句老话,“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貌似这话是林则徐说的。外国人一向有这种传统,也是文化的关系,国内的父母如果捐出了所有的遗产慈善,只会被人觉得是有病或者是太不近人情了,但是外国人这么干,周遭的人没觉得有什么不好的。

  看了作者站着说话不嫌腰疼的说法真心感觉,即使高贵的本质无用外在的衬托,但高贵的培养也是需要金钱来打底的。要不怎么说,“居移气,养移体”呢。难怪那时候的外国大学,只属于上等人,读了大学就相当于我们古代的中举了,赶上“鲤鱼跃龙门”了……合着他们本来想要教出来的就是绅士、淑女的。哪像我们国内现下的这种“高级技校”,只教知识,不学做人的。现代化的批量生产老一辈手工制作,根本没个可比性。

  老实说,以现在国内的社会环境,作者说的很多东西都有些不太合宜,这本书用作家庭教育倒是不错。诚然,如果是那种上大学却不以就业为目的的,纯为了求学而求学,或者是不愁工作只为增加阅历开拓视野的二代,照着作者说的倒是无妨。可惜,现在的大学生,有几个是大学毕业后就能回去继承家业,不用担心怎样求职的?

  .【】内的或摘自原书,或来自网上,非原创

  《给即将上大学的孩子们的信》读后感(三):上大学的孩子们的信

  最近阅读人物杂志上关于网易董事长丁磊的采访,丁磊指出刺激他做网易公开课这个目前还不盈利的项目动力就是:中国教育是在太烂了。中国教育质量不高,为社会很多有识之士诟病,那么这样的教育能否撑起中国的大国梦想?在教育质量的改善步伐无法立竿见影情况下,如果完成一个人的自我修养,在大学时代这个重要的承上启下阶段完成自我的完善就十分重要了。在这方面古今中外都有着十分多的范例。比如中国的傅雷家书,里面传递出的父子间的殷殷真情, 是严酷时代的一股温泉。而美国人施文的书信,则饱浸着基督教清教文化下知识分子对于家族理想的期望。读起来颇有趣味。

  这本小书不长,加上附录也才100多页。书里面说的话也十分平常,看起来都是一些简单的道理。用一个词来形容书里面的建议,可以用中正妥帖来形容。书里面的教诲让人想起了罗斯福的名言:勤奋的生活。作者身体力行的践行了这个原则,他努力的学习和工作,成为了一名杰出的教育家。而他对于子女的要求并不是要成为多大的成功者,而是在自己的领域能够不断的取得进步。他举了很多朋友例子说明他们是如何在没有背景的情况下一步步走上更高的殿堂,其中又从基层法院走上巡回大法院的法官,有杰出的工程师。。。。。。作者并没有限定任何发展的领域,但是强调了一点,就是不断的取得进步。

  这本书的内容平易近人,很多内容今天看来也不过时。比如书中认为成为学者的人是很少的,但是大部分人都要追求成为一个有知识有思想的人。任何时代来说承担起作为学术研究任务的人在人群中都是少数,但是每个受过大学教育的人都应该努力成为一个有修养的人。坚持独立思考和阅读,这一点有多少人能够持续的在社会中做到呢。今天中国社会越来越涌动着反智主义潮流,认为读书不能够创造直接的经济效益,这样的思维方式简单粗暴的将读书和赚钱划上了等号。而在这本书写作的时代,正是美国赫赫有名的镀金时代,范德比尔特,摩根等人将美国的天空都染成了金钱的颜色。但是在这本书中并没有提到一个大学生应该在读书的时候就学习多少多少创造金钱的技能。作者所认为的绅士是既能谋生又能够以绅士的方式生活的人,而不只是会赚钱的土豪。

  如何做好一个大学生,大部分入校的大学生会信心满满充满期待,但是毕业时又会不可避免的流露出后悔的感觉。生活也是一样,每天每个人都在生活,但是最终能够将每天都做到十分充实十分满意的人都很好,要把握好每天并不是个容易完成的任务。因此温习下这本内容简单的书其实还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未进大学的人可以作为大学手册,而已经离开大学的人仍然可以把其中的原则作为指引自己的守则。

  《给即将上大学的孩子们的信》读后感(四):父母奠定孩子一生的基础

  随着市面上各类育儿书籍的“泛滥”,中国对于如何培养孩子也进入了空前的时期,就连电视广告上也每天不停地播放各类“早教方案”,似乎感觉现在的家长能够投入更大的精力来教育孩子了。但是看看里面的内容,大多数所倡导的方向是什么?几岁认识多少字,背多少诗,数多少数?鲜有关注孩子身心成长需要的。大量的功利化目标已经深深植入了中国家长的心,培训班、兴趣班、考试分数成为衡量孩子是否优秀的标准,而其他的身体健康、身心愉快、修养、放松已然不是他们关注的目标。

  读完《给即将上大学的孩子们的信》,我颇有感慨,写于一百年前的教育孩子的信,现在读来依然闪烁着智慧的灵性,作者一百年前的心得放在现在在中国孩子和家长身上还没有实现。作者从自身教育经验出发,把对儿子和女儿的期望浓缩到一封信里面,看似写的是一个点,其实更多的是他对教育的理解,为更多父母、学校、教育机构应该对如何培养孩子,培养一个什么样的孩子提供一个蓝本和参照。

  估计中国的很多父母更希望一个成功的孩子,很少会指导孩子是怎么度过大学生活,父母要的是一个“结果”,而不是孩子的过程。孩子的成功或许会成为某些父母一辈子追求的目标,在他们很小的时候就会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比,报培训班和兴趣班,希望孩子的成绩带给他们更多的“面子”。而本书作者施文,跟注重对孩子进行过程的指导,他在心中没有把所谓的成功放在首要位置,而是把修养、健康、思考、知识的意义、义务等放在了重要的位置,这些都是成为一个成功人士的“素质”,他希望为孩子奠定成功的“底子”, 在给儿子的心中专门论述成功人士的那部分,他也分析了他们成功的原因,“在我看来,这些人士的最主要也最综合的特质在于心智健康”,也离不开这些“素质”。

  中国的孩子很累,很忙,难得放松,即使周末和节假日也不例外,而作者在书中写到:“我还希望,你走出校门以后,将出色的工作角色与好的放松角色合二为一。能够好好放松,可不是教育的失败。随放松而来的,是对自私的某种超脱,对他人情境的感知,是一种绅士风范,值得赞赏。辛苦工作之后的放松,为辛苦工作做准备的放松,是我们最好的装备之一……”这段话说的是多么睿智,可是又有多少中国父母能够做到让孩子放松?不放松又何谈高质量的学习?

  作者对待孩子的成长史用长远的眼光来看待,而不只是关注“当下”,“但是我的孩子,你的目光是面向你自己的未来的,而不是其他人的过去。不过,若不关怀他人,你自己的未来就不会有所成就……”

  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孩子,尤其在教育问题上更是如此,父母奠定孩子一生的基础,希望更多父母看到这本书,反思一下自己的教育目的和行为,真正为孩子考虑一下,如何先让孩子成人。

  《给即将上大学的孩子们的信》读后感(五):我想告诉你的三件事

  “为了节省时间,就必须学会大块使用时间,不要将它切成一小块一小快。头脑就像火车头,需要时间来发动加速。一旦进入状态,它产生自己的推力。”这是本书利用时间的时候作者告诉儿子的,同时我以最快的速度阅读了本书,也用简单的文字描述本书作者想说的三件事:

  第一件:一名思考者

  第二件:成为一名绅士

  第三件:保持健康

  三件事是在大学必修的课程,这是一种人格魅力的修养,不单单是知识的获取。在这个求学的过程中,提炼自我,完善自我,需要极大的热情,作者用J.C.Shairp在《贝利奥尔的学者们》中的诗句来说明:

  努力着,使出十分力气

  他日日夜夜不停耕耘:

  真可谓人群中天生的王者和统治者,

  与生俱来的耕耘者和首相:

  大大小小的责任从不知推诿,

  他总是愉悦地担起最艰辛的劳动---

  虽然喧哗的人们正在嬉戏。-

  在大学校园中,再次读到这本书的时候,我的心理多了一份感动和喜悦,毕竟这本书不仅仅是写给作者的儿子的,也是写给正在校园中修身治学的我们每一个学子的。这或许是本书最大的可读之处吧!

  《给即将上大学的孩子们的信》读后感(六):《给即将上大学的孩子的信》:如何成为一个普通人

  每个人小时候的梦想都不靠谱——我是说,无论你想成为科学家、作家、大富翁,都是无可厚非的。但第一步,你要做的,是成为一个人,一个普通人。去做一个平均值附近的人,再向上去累加经验值,达到你想要的高度。

  这其实并不难。但你没有这样的意识,便让这件事变得很难,尤其是在教育的领域。我们崇尚的永远是英才教育,殊不知,灌输了知识,养成了习惯,磨平了棱角,也忘了自己本来该是什么。

  《给即将上大学的孩子的信》是北京大学出版社“沙发图书馆•星经典”丛书中的一本,很薄的小册子。我很喜欢“沙发图书馆”这个设定。一个人在自家的沙发上做什么,当然不能决定他在世俗的目光里的高度,但于己,做一些高尚的事,是会让生活变得高尚一些的。

  宣传语中把这本书比作美国版《傅雷家书》——这就是我不喜欢腰封的原因了。首先,C.F施文——本书的作者,“与杜威同时代的美国大教育家”——的信,要比傅雷先生早寄出很多年;再者,二者侧重的领域也不同,傅雷还是希望儿子可以出人头地的,而仁慈的施文先生,仅仅希望孩子们可以热爱,并享受生活,通过大学,获得“思想化的生活”。

  那么,什么样的生活,才是“思想化的生活”呢?

  在那个年代,美国的高等教育刚刚起步,于是大学对于大多数人,是“出书呆子的地方”。这在施文看来是一个笑话。在信中,他并不反对孩子去做学问,但“学术意味着:工作要十年板凳冷,方法要睿智过人,加上锲而不舍以及巨细靡遗的态度,带来了对人类知识的添砖加瓦。”,这是一种崇高的生活,但对于大多数人,这样的荣耀并不必需。做一个学者,你要掌握知识,而“常见错误概念之一,是将有效的知识和作为知识点的知识二者混为一谈。……知识并不是力量。有时候,知识反而会对力量的产生、保持或者运用产生阻碍。知识人可能会因为头脑里淤积了太多知识,造成在行动时意志力的迟缓与涣散。”如果是个普通人,“知识的获取应该是为了创造出力量和提高效用。它的积累硬是有序、精确的、彻底的和全面的——这些特质代表了知识所带来的主要的结果,以及可持续的结果。”“学生也容易落入陷阱,无法区分作为知识的知识,和通过向个人教养的知识。”知识的目的是导向教养。而这种教养不是驯顺,而是通过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所培养出的能力,驾驭自己的人生,在更广泛的领域,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

  你的思考,是为了成全自己。

  这便回到我在开头开的那个玩笑了。对于一个人的教育,可以做出评判的,不只是一张考卷上的数字。它只是一个人对某种标准化操作熟练程度的体现,而人生,却与标准化无关。你终究要离开学校,在更广阔的大海上航行,生命之海是丰饶的却不乏风浪,你不能凭自己在洗脸盆里的经验去度量海的宽广与莫测。

  而大学教育,是水手们拔锚起航前最后的一站。当大学教育普及后,这种要肩负承上启下作用的机构,该发挥怎样的作用呢?每个人在这里,又该如何度过呢?

  施文的书,也许值得我们在沙发里,细细品读。

  《给即将上大学的孩子们的信》读后感(七):成为一个思考者

  以梦为马,浪迹天涯。幼时的我,虽然荒荒唐稚嫩,却不曾迷失在自我铸就的思想的牢笼里,最可怕的是,我们未曾识及到此。无意中翻开施文的《给即将上大学的孩子们的信》的扉页,雪白的纸上,印着一串简短的英文“I want you to come out of the college a thinker”,它以最无辜的姿态摧毁我们心中那腐朽的大厦,它以思想,智慧,做人,知识,生活各个角度在大学生心中建起另一座新世纪大厦,给迷茫的我们一个定位,一个方向,一种追寻。

  平时的言语,深刻的文字,是一位老父亲讲述曾经经历的温暖,是一位可敬的长者娓娓道来的关怀,让你没有任何抵触的靠近,受到感染,走向一个更优秀的你。

  《给即将上大学的孩子们的信》读后感(八):我们距离真正的家庭教育有多远

  在一个家庭中,“父亲”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称呼用语,因为每个身为人父的人都要承担着教育子女的责任。美国的埃里希·弗罗姆曾在他的《爱的艺术》一书中谈到“父亲是教育孩子,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的人。”而对国人来说“养不教,父之过”也早已成为了经典的结论,由此可见,对“父亲”要求,无论是中外都有着类似的认识。正因为如此,古今中外都有着众多的脍炙人口的教育故事和教育篇章,而在这些故事和篇章中,《给即将上大学的孩子们的信》无疑占据了一个显要的位置。

  这本书的作者C.F. 施文是一位受过高等教育的教育工作者,多年从事教育的亲身经验,使他有着对教育行为的深切感悟以及对自己儿女的高度期待,而正是基于上述原因,他在自己的儿女即将进入大学时,通过自己手中的笔向儿女们提出具体的指导和衷心的期望。他希望自己的儿女,能成为思考者,能成为真正的有教养的绅士淑女,能够“深刻地、真诚地、勇敢地、高尚地、全面地生活”,在他看来,锻炼思维,学会正确分析和选择,常怀谦逊之心,知道感恩,要有羞耻心,时刻注意“保持理性、清醒、健康、自然、有益”的态度才是人生成长的重要内容。这些教讳,无疑是历久弥新的宝贵财富。

  除此之外,作者还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指出了涉世未深的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很多容易出现的误区,例如“将有效的知识和作为知识点的知识二者混为一谈”“无法区分作为知识的知识,和通过向个人教养的知识”“将学术道德和人性道德判然二分”,再如“较少地追寻知识,而较多地追寻知识的意义”“要活出自己最精彩的一面”等等,这些睿智的话语,无疑正如本书的翻译者所说的让人有一种“拨云见日”感觉。而之所以有这样的感觉,其实是因为我们目前的教育过程中存在着极大的疏漏之处。

  我们现行的教育体制,过于注重知识的获得、政治的教化和规范的养成,而忽略对学生人生的呵护和指引。学生一天到晚忙于从事各种知识性学习,疲于应付各种考试和作业,在这种状态下,不要说长远的人生规划,甚至很多学生都没有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在这种充满对抗、竞争和臃肿不堪的教育体制之下,很多人浑浑噩噩地混入了大学,然后再茫然无措地走入社会。对于这样的大学生来说,这本书无疑可以起到“清醒剂”的作用。

  然而,需要这本书的其实并不只是上面那些可怜的大学生。

  这本书的内容成于一百年前——虽然封面上印着“美国版《傅雷家书》”的字样,但其实这书的内容要比《傅雷家书》早一些——然而如果我们把时间倒退一百年,那么这本书中的内容是不是依然会引起我们的瞩目呢?下面我试着用一些中国古已有之的语句(括号中的内容)来与作者的说法进行一下比较:

  不要盲目地只是为了呼朋唤友而交朋友。这样的伙伴关系,其实是一种社会性的伪朋友关系,只是谎言罢了。(君子之交淡如水)

  对每一件事物都持有自己判断的人,其实他就没有权利力对任何事物下判断。(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他们(成功者)并不会有意让别人看到他们在做自己应该做的。他们只是安分守己地完成自己受召唤之事。(义之所在,在所不辞)

  慈爱是体谅的大力施行;它是对没有资质享有此种恩惠或良善的人施以恩惠或报以良善。(君子爱人以德)

  培养自己的友爱互助之心。当然,也要能够独自担当。(君子以独立不惧,遁世无闷)

  在你的独立和对抗中,记住始终要保持得体。尽己所能以认同他人,要强调共同之处,而不是差异之处。(君子和而不同)

  好人不是假正经,不是势利眼,不是无赖,不是蠢材;他未必是天才,也可能是天才。……对我而言,能够解释好人的词汇就是“恕”。(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看到这里,我们会发现,作者所说的一些内容,对于一百年前受过中国传统思想教育的人来说,可能并不会有多少吸引力,因为即便是连以逼宫而出名的冯玉祥在给自己女婿的信中,也说到“时时替别人想想,事事代他人打算打算,那便是恕人的学问。”“忠于国家,孝于父母,友于兄弟,信于朋友,节约自己,帮助他人”的信条,更不用说中国自古以来的各类“诫子书”“教子书”“家训”之类的著作了。基于此,如果我们可以做一个大胆的假设的话,那就是这本书如果是在百年前引介到国内的话,它受关注的程度会远逊于今日——因为现在的我们已经丧失了对家庭教育的正确认识。

  且不说,那些身为普通人的父亲对儿女疏于教育的情况,单举几个我知道的文化水平较高的父亲的行为来看一下:

  有一位教授悉心规划了女儿从小学到中学,从中学到大学,从选择专业到职业倾向的每一步,甚至乐观地规划好了女儿未来的人生道路。

  一位作家因忙于创作,差一点把自己的儿子逼上绝路,幸而最后用满怀亲情的交流遏止了儿子滑向深渊的走向。

  一位编辑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不是教女儿“从老师最优秀的角度来学习他们,尽量忽视他们的弱点和无价值的部分”来进行学习,而是著书立说以教女儿如何和老师对抗为荣。

  还有一位教授,在儿子上大学后,把自己为儿子代笔的数篇作文和儿子的作文一起编著出版,以彰显语文教师的不合格。

  在这里,我无意也无力对上述父亲的行为提出批评,毕竟“可怜天下父母心”,然而,身为处于较高端的知识分子的教育行为尚且如此,足以折射出当今社会在教育认识方面的薄弱了。从这个角度来说,这本“恰逢其会”的书有着非凡的价值和意义。

  当我们看到“大学生们的问题不在于从无从知晓如何从坏中挑出好的来,而在于不知道如何从好的里面找出更好的,以及从更好的里面找出最好的。”这句话时,无论是已经为人父母的我们,还是终将为人父母的我们,都不妨扪心自问一下:我们知晓如何从更好的里面找出最好的吗?

  《给即将上大学的孩子们的信》读后感(九):父母和我们

  虽然我只是一个大学生,对教育没有很深的造诣及理解,但读完这本书之后,我确实受益匪浅。

  古语:不养儿不知父母恩。作者施文对其儿女殷切的叮嘱与详细的指导,让我被父母伟大,无微不至的爱所深深感动。懂得了要感恩父母的每一条建议和忠告,因为那是爱的体现。其对大学的理解及直指人心的忠告更让我知道了大学该怎么读,让我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知道了大学的真谛与成功应该具备的品质和条件。引领我不断塑造更好的自己。此书对于学生个人,家庭及社会来说,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对物质的创造,更对精神的升华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真心希望大家能读读这本书,以启少年智以达国智,以促少年强以求国强。在此表达我对作者深深的感谢及怀念之情。

  《给即将上大学的孩子们的信》读后感(十):有梦,就飞翔

  有梦,就飞翔

  ——读C.F.施文《给即将上大学的孩子们的信》有感(959字)

  作者:苇眉儿

  有些时候,一些善意的提醒,对于处于懵懂时期的人来说,是很有必要的;有些时候,一些忠言箴言,对于涉世未深的年轻人来说,是一种醍醐灌顶的大彻大悟。我们看过傅雷的《傅雷家书》,也看过曾国藩的《曾国藩家书》,其中父亲寄予儿女身上的语重心长,足以令我们动容和钦佩。

  现在,有一本美国版的傅雷家书摆在我的面前,那就是C.F.施文《给即将上大学的孩子们的信》一书,里面分别表述了一位父亲对即将上大学的儿子和女儿的拳拳之心和谆谆教导。我们读到的,不仅仅是一位父亲的心对自己儿女的心,更是一位父亲对天下所有儿女的嘱托和希冀。在这位父亲的心目中,孩子将来都要成为英国著名诗人华兹华斯那样的人,因为他的墓志铭上刻着:“每个人都应成为为高深神圣的真理服务的牧师。”

  C.F.施文,是一位与美国现代教育之父杜威同时期的大教育家,毕业于哈佛大学,曾担任校长三十年,他写给自己即将上大学的一双儿女的书信,对于我国广大大学生,也是很值得一读的。现当代的中国大学生,如能做到作者所要求的脚踏实地和仰望星空,这才是当务之急,英明之选,和睿智之举。这样有教导和指引作用的文章,令人拍案叫绝,“好”就一个字!

  当然,这首先是一封书信。书信,作者自然有自己独特的格式,严肃又不失亲切,娓娓叙来又渗透哲理明思,有些是施文的人生经验的总结,有些是施文对儿女的建议和指引,有些则是施文以过来人的身份,絮叨即将上大学应该注意和重视的事项和目标。一条一条,一件一件,一桩一桩,很是实用,也极具意义。

  他对儿子说的第一件事,就是希望儿子步入大学校园成为一名思考者;第二件事就是希望儿子成为一名绅士。在作者看来,一个大学生,拥有强健的体魄,美好的心灵,纯净的内心和坚强的意志,是一件很重要很重要的事情,这关乎一个人的素质和修养。而对于女儿,他更是将一颗父爱的心裹挟在条条款款的谆谆教导和碎碎念之中:能够终生欣赏和阅读好书,并使之成为一生最好最忠实的伴侣;能够在大学中活出最精彩的自己;能够拥有良好的气氛和友谊;以及三点善意的提醒,谈吐、书法和衣着。相信,有这样暖心的父亲,他的一双儿女一定生活得很幸福很快乐。

  行走在尘世的路上,别忘了自己心中的梦想。左手是脚踏实地,右手是仰望星空,互相促进,互相提升。有梦,就飞翔!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