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创意写作大师课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创意写作大师课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8-02 05:27: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创意写作大师课经典读后感10篇

  《创意写作大师课》是一本由[美] 于尔根·沃尔夫(Jurgen Wolff)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页数:301,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创意写作大师课》读后感(一):掌握规则并创新应用

  关于小说的写作,这本是真的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的工具书。

  第一部分创造来源,你可以通过回忆恐惧,独自一个人孤独体会,偶尔梦境,来寻找你的灵魂

  第二部分作者人物角色的朔造探讨如何让作品的人物栩栩如生。你需要清除的描述你的人物,他们会怎么做?他们需要什么?他们需要什么?为什么会如此复杂?他们的身份地位是什么?他们的语言与说话方式?人物的背景?如果能够很好的运用人主导故事发展,就像心理学中的“心流”状态,即你完全沉浸在自己所做的事情中,所有的情绪都融入其中,你感到愉悦,也没了时间概念

  第三部分如何朔造故事,如何选择合适叙述视角,如何让设计情节,如何利用冲动来推动人物?如何写好开篇使用伏笔、以及中间部分的构思

  第四部分是找到自己的写作风格,需要一种不同于别人而是自己特有的东西比如说清晰易懂简洁、如何表现细节、用词的习惯,这些都是值得培养自己风格的方面

  第五、六部分 成为一个作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也并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就看自己是否真的喜欢热爱了,毕竟这只是生活的状态的某一种而已。

  这是一部完全的技巧书籍,如果有意按着作者的建议行动,就一定能写出属于自己的小说。

  就算你没有想过要成为一个作家,但是第二和第三部分关于人物与如果塑造故事,也能帮你在阅读小说及观看电影时候了解作者或者是编剧在写作中,玩的这些“把戏”。也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

  《创意写作大师课》读后感(二):关于创意

  图书馆文学新书上架,本来是想去找哈佛诺顿讲座系列之一的《悠游小说林》,偶然就遭遇到了这本《创意写作大师课》,似乎有所耳闻的系列,于是非幸运地成为上架新书的第一位读者。

  提到创意,从上学期接触创意管理研究课程以来,有意无意的涉猎了很多相关的书目,包括《创作生涯回忆录》《赖声川的创意学》《美学经济》等等。由于热爱写作,又先后从三联微信的《电影学院栏目了解到剧本创作的一些内容印象比较深的是所有的事件要么推动故事发展要么展示人物性格),再读《创意写作大师课》,虽然不敢说对创作有什么心得,但结合自己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写作实践,还是很有一些感想的。

  创意实质上是本不相关事物的串联,相信这一点有过故事创作经验朋友都会有所体会,但究竟如何巧妙的串联则是见仁见智的。不同于斯蒂芬金个人的创作回忆,《创意写作大师课》引用了非常多位伟大作家的实践经验,从灵感的来源、人物塑造、故事创作、写作风格乃至写作习惯等多个方面汲取众长,提供的不止是启发还有思考

  关于灵感的寻找,有的作家因为别人的文字产生了创作的冲动,更多的作家则以回忆、恐惧、孤独和梦境作为灵感的来源。当然,灵感不仅仅意味灵光一现的想法,也指想法逐渐酝酿成熟过程,换言之,要时时记挂着你的想法,当一连串的想法连接在一起,故事的雏形就出现了。这一点我深有领会,所以会有意识的将梦中感动自己的片段记录下来,有时也会在等待时光里留意旁人的对白总会水到渠成的时候将想法串联,一切才刚刚开始

  人物塑造是重点也是难点,对于像我这样的新手,为使人物的行径合情合理,往往会自我代入,从而使主角走上玛丽苏的道路同时也会影响其他人物的生动性。作者引用的作家经验告诉我们人物的发展是个有机的过程,可以从一幅画面开始逐渐延伸糟糕小说家构建人物,真正的小说家倾听人物。作家可以通过假想各种情景下人物的反映来了解他们。要考虑人物想要什么,大部分引人入胜的人物都有想得到的东西,当有什么阻碍人物得到想要的东西,故事冲突就产生了。有时候甚至人物想要的和需要的东西之间也存在冲突(这一点深以为然)。作者提到马斯洛的层次需求理论来阐释各种类型的冲突,包括复杂人物的刻画。另外,人物地位关系的冲突或者关系的调整也会产生戏剧效果。作家的个人经历或者身边人的经历也是重要的灵感来源。人物通过行动和对话展示自己,在对话的描写方面,作者强调偷听的艺术注意潜台词属性词的运用。许多作家说,一旦熟悉了人物,人物就有了生命,会把故事引向作家意想不到方向。最后,基于现代人的阅读习惯,对背景(时间地点)的描写应尽量和人物行动结合在一起。

  关于故事的构造,作者首先介绍了不同叙述视角的适用情况,包括第一人称视角(多重第一人称,不可靠的叙述者),第二人称视角(现在式),第三人称有限视角(最常用),第三人称全能全知视角。关于是否要事先安排好故事情节,是我最为好奇问题,也是作家们各执己见的问题。宣扬要事先对故事了然于心的作家认为事先知道所有情节有助于使故事环环相扣因果相承。而即兴创作者让行动决定故事何去何从,会有意料之外的惊喜,也是写作的乐趣所在。处于两者之间的作家则往往会偏离提纲的航道。总之这是个个人喜好的问题。关于先有人物还是先有故事的争辩同样是一桩悬案,故事需要有人物角色,人物角色的互动发生故事。人物角色合乎逻辑行为会让情节构思更加容易,如果过多考虑情节忽略人物真实性,则会适得其反。(这一点认为很重要)人物的转变要和引起转变的事件相符,有成长弧线的故事尤其需要注意。神话民间传说童话故事中一些惯常的情节,至今依然被沿用,构成了当代小说、电影、剧本和短篇小说基础框架,都是一些经典模式值得一提的是唐七《华胥引》的宋凝篇经常被诟病是抄袭了童话《小美人鱼》,从故事构建的角度,我认为经典的模式是可以作为故事基础的,毕竟只要能打动人心的就是好故事。(比于正古装流星花园的《宫》高级太多好吗?人设情节台词一样,要不要这么拙劣!)

  情节的核心是冲突,有些作家喜欢渲染可能多的冲突,认为能通过切题的、合乎逻辑的形体动作表达内心的冲突就是比较高水平的作品。(向这个目标努力)冲突是故事的起点,关于冲突的类型作者在此援引了马斯洛的层次需求理论,介绍了冲突的多样性,只要读者开始关心人物及其遭遇,就可以根据自己想讲的故事类型来决定冲突的等级。具备了有趣的人物角色和冲突,就有了基本的故事情节。关于情节的组织即故事的结构有非常多的选择,文中介绍了个别作家使用的索引卡和行动/反应网作为情节构建的工具。

  具体到开头、伏笔和第一幕的写作,诸位作家都表示文章的开篇感到挣扎头痛,其中卡夫卡的《变形记》作为一个精彩例子最为作家们称道。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系列表明不必马上进入故事情节中,如果有一个足够有趣的人物,可以从他开始(这里引用了福尔摩斯给自己注射可卡因,顺道引出了华生的背景)。故事的导入部分太长太短都会有风险,太长容易让人失去兴趣,太短则会后继无力。文中引用了一些经典的开篇句(我才后知后觉发现四娘的小时代是抄袭了查尔斯·狄更斯的《双城记》)

  那是最美好时代,那是最糟糕的时代;那是个睿智年月,那是个蒙昧的年月;那是信心百倍时期,那是疑虑重重的时期;那是阳光普照的季节,那是黑暗笼罩的季节;那是充满希望的春天,那是让人绝望的冬天;我们面前无所不有,我们面前一无所有;我们大家都在直升天堂,我们大家都在直下地狱...

  好的开篇可以激发读者的好奇心。伏笔则是对将要发生重要事情所做的暗示或提供的线索,最好的伏笔悄无声息地埋下。此外,关于文章的第一部分,作者建议我们检查是否介绍了主要人物、确定或者至少暗示了他们的关系,铺垫好背景,确立或暗示了主题解释某个促使主人公踏上新征程的事件或行为。

  关于故事的中间部分,作者介绍了三个有效策略:避免故事的可预测性,不要透露过多的信息,要有多样性。任何题材作品都可以使用的诀窍包括:一个表里不一的人,意料之外的复杂,顺境的逆转,艰难的抉择。次要情节可以在故事的中间部分丰富并保持故事的趣味性。(这一点让我幡然醒悟),通常主次情节之间存在着鲜明对比,主要情节严肃,次要情节可能会有一些喜剧的缓冲,如果主要情节有很多动作,次要情节可能是关于主角比较敏感思想方面,或是故事的反面人物,告诉我们一条不同的人生道路。如果主次情节看上去不相干,可能最终会以某种方式相关。次要情节有自己的开始发展和结束,和主要情节相互交织。作家往往在主要情节发展到冲突的高潮笔锋一转开始描写次要情节,让读者一直猜测和读下去。

  在结局部分,首先结局应当是可信的,常犯的错误是借助巧合或者凭空出现的力量解决关键问题。读者当然都喜欢HE。故事情节的结尾不一定是这本书的结局,很多小说都有一个终曲,最有力的要数《了不起盖茨比》的结局:

  “当我坐在那里缅怀那个古老的、未知世界时,我也想到了盖茨比第一次认出了黛西的码头尽头的那盏绿灯时所感到的惊奇。他经历了漫长的道路才来到这片蓝色草坪上,他的梦一定似乎近在眼前,他几乎不可能抓不住的。他不知道那个梦已经丢在他背后了,丢在这个城市那边那一片无言的馄饨之中不知什么地方了,那里共和过的黑幽幽的田野夜色中向前伸展。

  盖茨比信奉这盏绿灯,这个一年年在我们眼前渐渐远去的极乐的未来,它从前逃脱了我们的追求,不过那没关系---明天我们跑得更快一些,把胳臂伸得更远一点...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早晨——

  于是我们继续奋力向前,逆水行舟,却不停地被赶回到过去。”

  为使结局有说服力,结局部分的问题和根源常常在中间部分就已做好铺垫。好的结局让我们感觉旅程结束,又回到了出发点,不过此时对开始部分有了更好的理解

  主题是故事真正的内容,预设主题会变成说教文章,相反很多优秀作家都是最后一个知道主题的人。他们热爱写作,讲一些不吐不快的故事,直到后来他们意识到自己创造的更深层的内涵(斯蒂芬金也是这样认为的)。所以,全身心去写一个故事,无论你是否意识到,这个故事都会有一个主题,而且读者会沉浸其中,并且还可能很好的理解它,只有上文学课的人才感觉必须分析它,嗯(鄙视阅读理解)。

  最后,修改方面都是大同小异的,作家们表示好的作品都是修改出来的,修改可以减少第一稿的压力。有人快速写出第一稿再修改,有人为了段落相互呼应会边写边改。完成初稿后一定程度的中断也是必要的,可以使我们用新的眼光打量作品。当然还可以借助外力发现错误。如果遇到特别好的段落,删掉它。

  之后关于写作的风格,写作过程的习惯这里不再整理,各花入各眼,相信每位作家也都有自己奇葩的习惯,这个取决于个人。

  总之,实践是经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烂笔头才会帮助我们确立自己的风格并将创作方法融会贯通。创作没有绝对答案,这才是文艺真正的魅力,不要放弃

  《创意写作大师课》读后感(三):想要学习写作,你需要看这本书

  你想学习游泳,有游泳教练。你想学习健身,有健身教练。你想学习写作,当然需要写作教练。

  现在是全民写作的时代,网易、微博、阿里、企鹅号、微博都在重金招募写手。稿费少则两三百多则过万,随处可见关于写作的培训班应运而生。很多人因为会写写了爆文一夜涨粉过千过万,甚至几十万,财富名利随之而来。一篇备受欢迎的作品到底是怎么创作的?《创意写作大师课》里面,你能找到有关写作的一切问题

  《创意写作大师课》的作者于尔根·沃尔夫,作家、编剧、教师认证的NLP执行师和催眠师。作为一名成功的作者,著有《你的写作教练》《创意写作大师课》《成功的影视剧本写作》等。

  书里用了六个方面来概述写作会遇到的问题。

  分别是:灵感、人物塑造、故事构思、独特风格、写作的过程、写作与生活。

  大师们为什么总有写不完的故事?有没有什么方法?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座作家威廉▪福克纳的建议:“阅读,阅读,阅读。什么书都读-垃圾的,经典的,好的,坏的,看看它们是怎么写出来的。就像一个跟木匠师傅学艺的学徒一样去学习。阅读!你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从别人的文字里收获灵感。

  雷▪布拉德伯里建议:“你必须埋头于图书馆里,以摞摞堆叠的书为阶,攀上层层书架,嗅油墨如闻芳香,批阅书籍如穿衣戴帽,得书滋养,启明心智。”从图书馆寻找灵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回忆与恐惧的事件,或喜或悲的梦境,也可以从这里面找寻灵感。

  怎样塑造栩栩如生的人物?

  要想创作出读者喜欢的人物,首先你必须了解他们:他们会受什么驱使,在某种特定的情况下他们会做什么、说什么。

  如W▪萨默赛特▪毛姆指出:“对你的人物了解的越透彻越好。”

  你不仅能够描述你的人物,还要清楚地知道他们会做什么或者不会做什么。他们想要什么?他们需要什么?为什么会如此复杂?他们的身份地位是什么?

  让你的人物自己说话。它们通过行动和对话来展示自己。适当的加入背景,在哪里?什么时候?因为人物的塑造离不开背景,它们是不可分割的。

  如何构思故事?

  叙述视角: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关于是否安排好故事情节,有两种极端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付诸笔端之前你应该对故事情节了然于胸;另一种观点认为,事先计划故事情节会让整个创作过程损失很多惊喜和乐趣。

  故事需要人物角色,但角色不一定总是人。

  每个故事都有一个关键问题:人物面临什么危险?什么冲突性的力量阻碍了他们得到自己渴望的东西?

  有了有趣的人物角色和冲突,你就有了基本的故事情节。

  构建情节的“三幕结构”。

  第一幕,你确定人物,构建他们的世界,引入一个事件,即促进人物启程达成某种目标的新事件。

  第二幕,你的主人公遭遇很多障碍和挫折。

  第三幕中,你会揭示事情的真相以及主人公的命运。

  人们在浏览一本书以决定是否购买的时候,影响他们的因素有:封面、封底、开头。如果开头不吸引他们,他们就不会再看下去了-他们在书店或网上浏览,决定是否购买这本书的时候确实是这样的。

  怎样才能拥有一个好的开篇呢?

  亚历山大▪大仲马这样建议我们:“开篇的内容要有趣而不能乏味;要描写行动而不是介绍背景;人物出现之后再介绍他们,而不是介绍之后再让他们出现。”

  怎样做才能让读者对这个故事一直保持兴趣呢?

  通常来讲,有三个有用的策略:

  第一:避免故事的可预测性。如果我们感觉自己知道会发生什么故事,并且发现自己是对的,我们就没有兴趣读下去了。

  第二:不要透漏过多信息。如果我们对人物的了解会随着故事的推进逐渐增多,我们会继续读下去。

  第三:要有多样性。不要每一章的长度都一样。出其不意的元素不必只限定在内容方面,也可以是故事的叙述方式。

  为读者创造一些惊喜,让他们继续读下去。以下四个诀窍适用任何体裁的作品。

  一个表里不一的人、意料之外的复杂、顺境的逆转、艰难的选择。

  故事的结局应该由主人公的行动解决它,而不是借助巧合或凭空出现的力量来解决关键问题,它应该真实可信。

  罗尔德▪达尔说过:“好的作品从根本上说都是改出来的。”作品完成,修改是很有必要的。

  如何找到你的写作风格?

  风格是一个作家不同于别人而自己特有的东西。

  比如清晰易懂,简洁,细节具体,用词的对与错等。

  不要为自己的风格或是否有自己风格而苦恼▬相信在你写到一百万字左右的时候,风格会自动出现。

  写作是否必不可少呢?

  也不是,有些作家确实是不得不写,而且感觉浪费一天也是不对的,有些作家则写写停停。以写作谋生的,肯定要写得多点。因为你可以一天不写,但你不能一天不吃饭。

  舒适的环境可以促使你写作灵感的激发。

  村上春树说他的写作地点和条件:“一间安静的房间,一张干净的书桌,最好再来点泰勒曼的音乐。早起写作,日落以后停笔。”

  目前小编我还没能给自己创造出愉悦的环境,但我想说写作的人,真的需要一间独立安静的房间。

  从事写作的人,要学会独处。保持一个健康规律的生活方式也很重要。

  如何才知道自己是否能靠写作赚钱呢?

  马克▪吐温的建议:“一直写到有人付报酬给你;如果三年之内没人付你报酬,那你天生就是个伐木匠。”

  《创意写作大师课》这本书,用经典大作家们的创作经验阐述一个个写作中遇到的障碍,如果你想学习写作,看看这本书吧。书里说的一百万字左右的文字,我没完成,没有自己的风格也很正常。三年的期限,我也只写了一年,也没完成,没人付报酬也正常。写作的道路漫长,近一寸有近一寸的惊喜。但唯一确定的事情是:“如果你不写,你永远都不会知道会发生什么。”

  《创意写作大师课》读后感(四):模仿or超越

  首先我要表达一下对本书的作者于尔根·沃尔夫的佩服之情。相信这本书的结构与内容,都是出自于他自身经验的总结,而他在陈述自己对于创意写作过程中的各方面观点的同事,能够找到这百余位文学巨匠的经验来辅佐他的观点。搜集本书中所有的语录和写作实例,相信于尔根·沃尔夫自身也拥有相当可观的阅读量。

  整本书很厚实,内容详细,从小说or剧本or一切文学作品的创作前期的构思、灵感的寻找,到写作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各个点乃至语言的运用,最后到作品的完成出版甚至连面对成功后的名利态度,都一一详尽的进行了阐述,并且穿插名家语录、名家介绍和课后练习。但是整本书的阅读却花了比我预期更多的时间,读完后本该是畅快淋漓,可我却觉得有些空虚,因为本书的内容让我觉得有些浮于表象略显浮夸。

  如果将全书所有的大师语录都抽离,剩下的内容可能才现在的三分之一甚至四分之一,但这部分内容才是核心和实质。虽然不得不承认,那些大师语录是本书的看点和卖点,尽管个别案例显得有些牵强附会。如果你想要了解过去那些大师们是如何创作他们的作品,或是在创作时如何思考的,那么本书或许是不错的读物,但我更希望看到的也许是对文学名著更详尽的案例分析。

  时代在变化,读者的口味也在变化,前人的经验固然重要,但创新或许更需要关注,而本书似乎缺了点“创意”。名家大师们的经验谈似乎显得有些中规中矩,这样的教学或许会让人只是单纯地模仿,当然有时候我们得从模仿起步。

  值得一提的是,本书每章节后的课后练习。阅读的过程中没来得及去做,待我有时间会仔细都练习一下,其中的问题设置和技巧练习无疑对写作的提高会有很大的帮助。

  《创意写作大师课》读后感(五):写作的前景

  写作有前途吗?前景如何?在这个全民写作时代,在没有读《创意写作大师课》之前,我竟从没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

  我自己最开始,写的是日记,不公开的那种,根本谈不上写作。一开始,对我来说,写是万丈愁绪中的自我治愈——那些无法对他人言说的藏在心底最深的东西,通过写日记,得到排解,换得一身轻松。

  后来,希望把自己琢磨到的东西分享出来,也许对别人也有用了,那不是帮助别人少走弯路吗?这大概是,不自觉的,好为人师吧。写着写着,有时候也会幻想,如果哪天能写出一个10W+的爆文……天啦,那不就成功了吗?

  然后了?然后也许约稿不断、开通自己的公众帐号写写文章、做做电商、接接广告、出一本自己的书、名利双收。如果是这样,就是最好的出路吧。

  写作的前景到底如何了?

  《创意写作大师课》第六部分第三十九章——小说家和剧作家的前景中,“村上春树”有这样一段话:

  “我们现在有太多的竞争对手。时间是最重要的问题:在19世纪,人们——我说的是有闲阶级——有很多空闲时间,所以他们读大部头的书,他们去看歌剧,一坐就是三四个小时。但是现在大家都很忙,没有真正的有闲阶段……我认为,现在的视频游戏比任何东西都更像小说。”

  书中给我们分析了小说家和剧作家的前景,简单总结有这样两点:

  一是电子书现象。智能手机以及像Ipad、Kindle这样的电子设置的普及为电子书的发展铺就了道路。这个模式,对站在社交网络塔尖的作家更有优势,其它普通人的作品被读者发现,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二是小说改编。交由各种媒体联合开发,比如小说改编为电影、游戏、电视剧、舞台剧、网络剧、电视节目等,比如大获成功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

  知乎上也有一个类似的问题:写作有前途吗?这个问题的回答有528条,如果感兴趣的话,可以去看看。点赞数前三的回答主旨是这样的:

  杨美味:3038人赞同了该回答

  主要观点:负责任地告诉你,如果你是真的有写作实力,你饿不死。但是大富大贵的可能性不高。本身稿费也就不多。但是相对来说,剧本和文案赚的钱更多一点。但是如果你真的喜欢,就写下去。

  进击的蝶子:2249人赞同了该回答

  主要观点:首先原谅我开口再说一句伤感的话:写作没钱途!

  没人脉,没资源,没方法,没地位,没你想要的一切!!

  黄不会:779人赞同了该回答

  主要观点:题主,如果你是以写作为梦想,并且以后希望靠此谋生的话。我劝你早早打消这个念头。

  不要一开始就把兴趣当事业干,有所成就,有一定的影响力之后再考虑全职写作。写作还有另外的路可以走,当一名编辑、记者、文案、新媒体运营的工作人员也不错啊,有稳定的收入,可以自己养活自己。有钱又有闲的朋友,请自行忽略上面的话。

  理想是气球,现实是铅球。在这个全民写作时代,要想脱颖而出,成为一名成功的写手,还有longlonglong的路要走,加油。

  End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