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他给的寂寞比甜蜜多》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他给的寂寞比甜蜜多》的读后感10篇

2018-08-06 04:57: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他给的寂寞比甜蜜多》的读后感10篇

  《他给的寂寞甜蜜多》是一本由桑妮 著著作,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页数:2013-6,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他给的寂寞比甜蜜多》读后感(一):由《他给的寂寞比甜蜜多》谈张爱玲

  我对张爱玲总是存着一份近乎膜拜的虔诚情感,这情感在我初读她的作品时已存在。其实,我已经记不起初次接触她的作品是什么时候,也记不起初次读的是她的哪些文字。只依稀记得,她的文字走进了我的心里。很多时候,我们喜欢个人或一个事物是因为我们在那里看到了自己,找到了情感的共鸣。而她之于我,便是如此。读她的作品,仿佛跨越时空界限,径直来到她面前,听她用那淡淡的声音为你讲述苍凉往事。她擅讲往事,讲那些封建没落时代人和事,也许因为我也是个喜欢怀旧的人,就更喜欢她作品的风格了。不过很惭愧竟对她的生平不甚了解,后来渐渐感到了解的必要了,便找来这本书来看。读完这本书,又觉得想说些什么,虽然未说之前自己就感觉到自己所说的可能浅显不必要了,但还是想把心中所感写下来,且留给自己日后笑笑吧。

  张爱玲给人的感觉是她不属于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她仿佛来自于另一个时空。在那个时空里,只有她自己,她就是自己孤傲女王拥有一座城池,除此之外,别无它,也不需要有其它。她一个人站在城之上,遗世独立,那就是整个天下

  她虽生活在尘世里,却不食人间烟火。我想用四个字来形容她:非仙非人。没有一切凡人俗气,也没有仙子温暖。她就是她自己。让人无法靠近,却又移不开目光。于这世间,她亦是一过客。与普通人不同的是,她步履从容始终高贵姿态穿越人群。所以,即使置身人海,她也能被一眼认出。她不似林徽因,是一朵淡淡的水莲花清香淡雅,她是一朵火红的玫瑰热烈却也决绝。她是惊艳的,却也是多刺的。所以,更多时候,她处于一种孤芳自赏状态,然而并不孤独。她,有她自己的热闹。并不是人们不懂的欣赏玫瑰,只是这玫瑰,与生俱来带着神圣不可侵犯的光芒,让人望而却步,只能远远地望着。并不是玫瑰冷漠,只是她不愿将就,她只是等着真正懂她的人,愿意懂她的人,她不愿那些无所事事凡夫俗子靠近。

  也许我们能从亲情带给她的影响中找到造成她这样的性格原因。幼年时,母亲便远赴国外,丢下四岁的她。因此她没有别的女孩那样向母亲撒娇的机会。即使母亲争取机会让她上学、即使在母亲回国期间也曾与她共同度过一段温馨时光,但不得不承认,母亲终究还是没有给这个女儿完整的爱。作为一名新女性,她不断为自己寻找着追求新生活的道路,却在女儿的生命中扮演了若即若离角色。这使得张爱玲从不敢依赖于母亲,因为她不知会在什么时候,母亲又会抛下她离开。她从未流露出对母亲的眷恋,因为她必须时刻准备着一个人再次孤零零的生活,她必须习惯,否则,她只会一次次的受伤。一次次的相聚、一次次的分离,让她早早地强迫自己学会淡然。大概那时在她小小的内心里,便觉得,不太在乎,失去时也就不会难过了吧。于是,自小她的骨子里便有了一股清冷气质。对于离别总是一副淡漠样子。而在父亲这个清朝遗少那里,她也并没有得到多少亲情。也许封建时代的没落,使得满腹诗书无用武之地的他也异常苦闷,便将日子消磨在了烟榻上。对于儿女,不甚关心。只是偶尔开心时,也教她读诗作词,他对于女儿的才情倒是很欣赏的。这大概是父亲唯一给她的温情吧,只是这温情太稀薄,随她的成长而不断消磨着,及至后来父亲受继母挑唆将其毒打一顿又监禁了半年后,这温情也便消耗殆尽了。她从父亲那里逃离,并且发誓,一辈子不回去。这次之后,她和父亲之间彻底决断了。所有的疏远,自此开始,一远到底,远到在也无法更远一步,也无法更近一步了。后来,她去家里拿学费,也是冷冷的,与父亲,相对无言,父亲也只是无奈。她,不是一般的女子,所以即使是去拿钱,也不曾低下头颅,也不会带一丝假笑。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一方面淡漠的亲情造就了她的性格,让她过早的体会到了人情冷暖,有了一颗敏感倔强的心,不轻易依赖别人为自己的世界增添色彩,她自己就足以给自己一个完整的世界;另一方面父亲教她作文,母亲让她接受新式教育再加上她的天赋又成全了她的才情。或许,在早期的她,宁愿过一种平平常常的温馨的家庭生活,父慈母爱,其乐融融。可这对她而言,就是一种奢望。当这种奢望被击的粉碎时,她便不再依靠别人给她温情了。“温暖”这个词,在她的一生中,竟然出现的那么少,不免让人心生怜惜。但她不需要怜惜,没有人能够怜惜张爱玲!

  张爱玲这样的女子,不轻易去爱。一旦爱上了,便义无反顾。她与胡兰成的爱情,虽然最后她伤心退场,却也曾经带给她些许温暖,让她有了女子的柔情。总该有一个男子,在恰当的时候出现,让她一见倾心。而正好,这个男子,是胡兰成。岁月其实待张爱玲不薄,在她最好的时候,给了她一段爱情。无论这个男人是否值得她付出芳心,但她的生命中总是要有这么一个人。不然错过了,只能怪流光不解风情,无端负了年华。所以,不会为张爱玲遇见胡兰成而扼腕叹息。所有遇见的,都是注定的。她的爱情,短暂绚丽,她在短短的时间里,投入一生的爱情,用尽力气爱过,便萎谢了。胡兰成对于张爱玲,是存了既爱又敬的心,他称她为民国世界的临水照花人。他最懂她,却又最不懂她。她痴痴地等待着他许她的“岁月静好,现世安稳”,等来的却是满心的失望,乃至绝望风流成性的胡兰成,在武汉时和护士小周在一起,并写信告诉了张爱玲。在他,这是易于接受的事,而于张爱玲而言,却是一种伤痛。这可是许诺一生一世的人啊。她说:“我是最妒忌女人,但是当然高兴你在那里生活不太枯寂”。他不知,她的让步,已是最后一步。她没有给自己留后路,也没有给他们的爱情留后路。而她把这段感情决定权交给了胡兰成。她这是在孤注一掷,赌他们的爱情!她原是最不会委曲求全的人,为了他的承诺,她已经让自己低到尘埃里了,放下她的骄傲!可是,胡兰成似乎冥顽不灵自以为是的他在逃亡过程中又赢得了范秀美的芳心。不知情的张爱玲,千里迢迢地赶去看他,得到的竟是他的责问。逗留了几天,她知道她终究无法改变胡兰成,便伤心离开。后来,她写信道:“那天船将开,你回岸上去了,我一人雨中撑伞在船舷边,对着滔滔黄浪,伫立涕泣久之”。淡漠如张爱玲,却伫立涕泣良久,足见她是付出了所有的真心;孤傲若张爱玲,对胡兰成失望后,他们的爱情便再也不能挽回了。在一起,便十二分投入;分手,亦绝不肯回头。这便是张爱玲的决绝。“我已经不喜欢你了,你是早已经不喜欢我的了。你不要来找我,即或是写信来,我亦是不看的了。”这是她写给胡兰成的诀别信。这就是张爱玲,即使再爱,也不会放下尊严,委曲求全。她要的,实在只是简单幸福。不能得到时,便果断放手,绝不纠缠不清。而这样的爱情,于她而言,一生有一次就够了。不后悔爱过,也没想过再这般的去爱.

  开始对于张爱玲又嫁给赖雅,其实是不愿接受的,她的爱情,不是轰轰烈烈一次就用完了么?怎么还能辗转,又交给另一个人?后来渐渐明白,如果说胡兰成给的爱情让她刻骨铭心的话,那么赖雅给她的爱情便是相濡以沫细水长流。是一种趋于平淡后的相互依靠。只是他选择的人,终不能陪她到老,她的一生,原是孤独的。后来,她变得更加不愿与人交往了,老年时,更是避开了所有的人,开始了独居的生活。她怕冷清,可是她更怕热闹,不属于她的热闹,所以她把自己关在房子里,整日开着电视来驱逐冷清,同时又几乎断绝了和所有人的交往。直到死,她都是一个人。这样一个倔强的女子,连自己的死都仿佛预料到似的,竟做好了安排:整理好自己的遗物,然后安静的躺在房间里。就这样,始终以干净凛冽姿势走完了带着苍凉底色的一生。

  命运没有在张爱玲的生活中带给她多少幸运,却也没让她流于平庸。无论生活带给她什么,她始终以干净凛冽的姿势,昂着头颅,款款向前,直到走完她带着苍凉底色的一生。我想,作为一个女子,她的一生是丰满的,她始终握着自己生活的权柄,自由而又倔强地以自己的视角表达着她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对于别人,甚至是最亲近的人,她既不抱怨,也从不讨好,她只是,单纯地,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着。这并不是谁能够轻易做到的。这样的一生,也算是没有太多的遗憾吧,本来她要的也不多。

  《他给的寂寞比甜蜜多》读后感(二):与张爱玲的隔空约会

  在这城市里我相信一定会有那么一个人,想着同样的事情,怀着相似频率,在某站寂寞的出口,安排好了与我相遇。

  ——张爱玲。

  她写的这样好。可是她又是这样的寂寞。本书很好滴诠释了她的寂寞的种种出处

  《他给的寂寞比甜蜜多》读后感(三):引子·苍凉的底色

  友人曾不止一次地说起过,我是个寡淡的人。

  我不否认。

  于我,诚然。

  真的很难喜欢一个人、一样东西、一件事情。但是,一旦心生了欢喜,就会难以停止。譬如,我对爱玲。

  从情窦初开的年纪,到如今之而立。经年的岁月里,她就如同祖母留存下来的玉镯子般,亮闪闪地影在我的心间。

  我曾,将关于她的所有文章,逐字逐句阅读不厌其烦,不知困倦。且常读常新。

  我曾,将她描摹过的穿着,一一照仿。笨拙手工,不算冷傲眸子。总是让我独鹤人群。

  我曾,不止一次地往返于上海,路过她那朱门深掩、弥漫着旧时痕的公寓。晨昏日暮,云卷云舒。

  这么说,于爱玲,我又是这般的长情。我不喜的胡兰成曾说过:“世上但凡有一句话,一件事,是关于张爱玲的,便皆成为好。”这个伤了爱玲的男子,却说入了我的心坎。也许,还说入了所有“张迷”的心间。

  但是,我依然厌他至极。我想,这便是所谓的“爱屋及乌”的心理了吧!

  对于爱玲。我自始至终都是怀着那样一份“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的仰慕。

  而今,我将斗胆以一支笨拙的笔,写她的那片雾霭桃花了。

  我亦曾,说服自己放弃这份写她的心。只怕写不好,反成破灭。然而,内心却有一匹小鹿在躁动。那些个,久藏于心的话,不诉不快;那些个,她的气息、她的点点胭红,如同安妮的“月棠记”,让我这般清澈地看到她生命的质地,以及那枝丫深处丝丝缕缕的褶皱和暗影。

  长长久久时日里,她就如同一块磁石,附着在了我的身心深处。

  我以记忆方式,将她的过往一点一滴地呈现。煊赫旧家声里的稚嫩孩童孤单单立在苍凉天空下的小女孩,写就森然《第一炉香》的才情少女,低入尘埃开出花朵的情窦女子,遭遇爱的背叛孤寂少妇,以及乱世之中独我生存的、颠沛流离的、与赖雅相伴的、孤独终老的……

  她这多舛的人生,如同她笔下故事,苍凉和疼痛,皆是那般的刺痛人心。

  然而,我亦知,张爱玲,这三个字当中的惊红骇绿。

  深得她衣钵的香港女作家李碧华,早就如是说:“张爱玲是一口掘之不尽的苦井,而且大方,谁都可以来淘,但谁也淘不尽。”她又说,“每以鹤姿仰视,冷静自信,独立,而且毒辣。我们永远见不着她顶上的朱红。”

  一语之下,人仿似尽见了爱玲从稚嫩,蜕变繁茂,直至荒凉的过程,真叫人为着“张爱玲的顶天立地,世界都要起六种震动”而心惊肉跳

  不过,我亦知——

  她亦吃五谷杂粮,着明艳衣衫,谈世间情爱;虽不谙红尘雾霭,却亦可在那浮生一片的姹紫嫣红纸醉金迷中,自顾自地高贵静默着。并且,丧乱的国度,离乱的家庭,意乱的世相,一一被她在那“少年诗赋动江关”的文字中排遣出来。

  由是,再拒人千里之外的心境,亦有了让后人有迹可循的痕。

  你,若慢慢寻,寻到深处、内里,便会惊觉,她这个旷世才女,骨子里仍只是个女子,一个委曲求全容易受伤的女子。那一刻,你便觉得和她亲近了,而且是这样的亲近。于是,所有的对有着如烟花灿烂又寂寞人生的她的怜悯心疼,都油然而生了。

  遂,更爱她,仰慕着她了。

  岁暮。夜凉如水。

  我蜷曲在沙发里,看昏暗荧幕上,《滚滚红尘》中那对男女爱恨纠葛

  是三毛以爱玲和胡兰成为原型而改编的。

  看得入了迷。依稀仿佛间,在沈韶华回头看章能才的一刹,看到了爱玲:明黄的宽袍大袖,嘈切的云朵盘头;黑色绸底上装嵌着桃红的边,青灰长裙,淡黄玳瑁眼镜如意镶边的宝蓝配苹果绿的绣花袄裤……

  她于雾霭红尘中,深情地回头,看向房东太太客厅里的能才。眼中起了雾水,明晃晃的灯光,貌似将前尘、过往、将来的一切种种都给照透,恍闪在她心底。她,如是惆怅、萎谢了……

  我知道,这是我的臆想。

  其实,于我心底,多想,她在初遇胡兰成的那刻,便可通晓她和他之间的世相、洞明她和他之间的世事。如此,她才不至于被他伤了心、伤了身、伤了性灵。

  然而,一切已成定局。

  我断无回天之术,亦无法让时光倒流。她和他走过的那段甚为神伤的岁月,仍然在历史的走廊里寂寞地回响着。

  她,因他而走过的那段苍茫寂寂岁月,依旧若那一抹猩红,断章在她的人生里。让“张迷”们个个“没齿难忘”。

  我知道,我这样一个外人是无法替她来评价胡的好坏的。但是,因为可以在几十年后纵观她的人生轨迹,便真心地厌恶起那个“胡”来。

  试想,若是当年以二十四岁韶华好年纪路遇的不是风流倜傥的他,她的人生便不会因此而十几年灰暗苍凉。亦不会,十几年里,爱不了人,也不让人爱。虽然,她生来喜僻,不喜应酬交际。然而,断不会那般的拒人于千里之外。

  她原是爱慕这个世界的。要不,她怎会言:“我立在阳台上,在黯蓝的月光里看那张照片,照片里的笑,似乎有蔑视的意味,然而那注视里还是有对这世界难言的恋慕。”

  只是,这尘世再是繁华热闹,终抵不过情伤过后的苍凉了。于是,她在岁月里随手一揭,就让我们尽见了繁华锦幕后哀凉的人生荒漠。她,独行其间,踽踽的,如同三毛在撒哈拉沙漠里行走一般。外人,看似全然都是寂寞。然而,于她们内心深处却唯有自我温情。

  由此,我曾不止一次地跟亦是“张迷”的学弟学妹们讲:其实爱玲的苍凉,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那股子苍凉,灰的、暗的、凉的、淡的、恍惚的、迷离的……通通都不是。而是,五光十色的、温暖的、舒适的。是让人会不由得沉醉,一直沉醉下去的那种。就比如那朵云轩信笺上的泪珠。入眼间,是一抹红黄的湿晕。如此的美,如此的惊艳。

  常常,学弟学妹们会被我这论调惊得目瞪口呆,继而折服。仅有那么一次,一个口无遮拦的学妹,表示了异议。她言,再美,再惊艳,她的人生断也逃不过“苍凉”二字呀。说到底,终归是“苍凉”得让人心疼啊!

  顿时,我语塞。突然难过得无法自已。

  是呀!

  她的人生,她的苍凉如同荒漠的人生,再是被我以温情美化,终究改变不了既定的局。我只是,太过痛惜她的际遇罢了,才如是这般武断地为她的千疮百孔的人生“织锦刺绣”。

  而她自己,并未如此。

  与我相比,她那一手犀利又华丽的文字,如果她愿意,定会将自己的人生编排得如玉似翠般的华美精致。可她没有。

  只因,她早就洞悉世态。十七岁的年纪里,她已窥见这世间底色。那一年,她曾写下这样一句折服世人的句子:“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要知道,这样的内省,绝对跟胡兰成无任何关系,而是跟她的成长相关。

  写至此处,我便见了那个躲在阴暗墙角处的小小爱玲。

  她,正用一双凛冽的眸,看高高围墙之内,披着湿答答苔痕的男女老少们,上演着人情世故。并且,通过他们之间嘈杂的闲言碎语来阅读理解这个荒凉的人生。

  亦看见了,那个自小就由心生出繁华无可挽回的敏感爱玲。那时,她因睡觉误了放烟火,于是“觉得一切的繁华都已经成了过去,我没有份了,躺在床上哭了又哭,不肯起来,最后被拉了起来,坐在小藤椅上,人家替我穿上新鞋的时候,还是哭—即使穿上新鞋也赶不上了”。

  诚然,她的“苍凉”底色,自孩童时,便已打上了烙印。不然,她不会这般的对美好事物心生惋惜的微慌。

  这才有一张张散着墨香的,氤氲着湿润苍凉、阴郁的人生故事,在她的小小世界里上演,如同黑白的默片,将那昔日的辉煌在“蹉跎暮容色,煊赫旧家声”的慨叹中飞金走彩、沧桑堆积,将那都市中千般繁华下的满目苍凉、温柔富贵中的凄清哀婉,于貌似漫不经心的描龙绣凤中,字字句句刺在了世人的心尖上。

  如是,人人皆醉了。

  如同,醉在了那紫色缎子屏风上的织金云朵里的鸟,虽气息漂浮着腐烂的味道,却也在她苍凉的人生底色里成了凭空擎出的一只金漆托盘。

  这令人如此着魔的爱玲!

  而如此的爱玲,怎能让我不想和她有一个不诉别离的约会呢!

  记不得谁写的词了:“思往事,记惺忪。看灯人异去年容。可恨莺儿频换梦,情丝轻袅断魂风。”但我,清楚地知道,我将如一个深情男子般,与她有一场难忘的相约。

  就请,就请,远在天际的爱玲,给我这一场隔空对话的美好约会。

  我们在一起,永不诉别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