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别在异乡哭泣》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别在异乡哭泣》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8-09 05:57: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别在异乡哭泣》读后感精选10篇

  《别在异乡哭泣》是一本由易胜华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336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013-5,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别在异乡哭泣》读后感(一):做律师即使身无分文,也要气宇轩昂

  【真实和不真实】总体感觉是非坦诚,甚至有些地方赤裸,会有不舒服的感觉,另一方面手记尤其是出版的手记免不了会有作者的事后修饰。【斡旋和交际】律师的一个很大技能就是斡旋和交际。当你面临的当事人是江洋大盗、贪官污吏流氓地痞,你面临的对手方是法院、检察院、公安局派出所司法局的时候作为一个“一品布衣”,你怎么能达到你的目的,所以可以看到作者在各种“强势力量”面前的坚持决心,是律师释放的这种不放弃信号会让对方妥协,当然只是妥协。从办案手记来看,真相不明成了最后的唯一结果。【防范风险】律师不要为自己制造不必要的风险。一个律师是要敢于担当和负责的,如第二条所说,一般你面对的都是强势于你的人物,不承担风险和压力是不可能事情办成的。但是,在作者后续的几个办案手记中,可以看到本来看起来良善的证人突然翻供指出是律师强迫自己签字,如果当时没有录音的话,会带来不少的麻烦。【律师的气场】做律师即使身无分文,也要气宇轩昂。【职业素质迎难而上】“越是大案,越是难案,我越是兴奋

  《别在异乡哭泣》读后感(二):你要看到现实残酷无情,哭泣换不来法律同情——别在异乡哭泣

  越成长,越孤单,只有书为伴。到北京了,随着时间推移慢慢适应生活,可是要融入一个城市需要先爱上这个城市,先前看了一本《别了,我的老北京》,先了解这个城市近段时间的变化,加上工作原因,越来越有意思了,也就爱上这个城市了,爱是单方面的,是痛苦的。

  于是看到这本书《别在异乡哭泣》,看到一半的时候感觉自己上当了,期望的是一部励志心理治疗类型小说,结果里面全是枯燥案例和法律教条。直到看到有一个案例非常的震惊,就是“农民工木棍捅死幼女”这个案子,应该是去年的新闻,是真实的故事,我才知道这个作者有几斤几两,利害。虽然作者通过自己的努力也做了很多的案例,可是几乎全是他办的案子,感觉像是在宣传自己一样,中途停了三次,才把这个本书看完。

  第三次的时候是转折点,导致我一口气看完,看完以后,我真的很感谢作者,把自己的亲身经历的案例尽量用通俗易懂语言叙述出来,有点像孟非的《非诚勿扰》这本书的感觉,那句话讲的真好:直到结局后才明白。看完整本书以后,细细品味,感兴趣的是因为自己经历过亦或是发生在身边的事情,才会感同身受。只能说自己接触社会太浅,经历太少。

  整部书涵盖了一个人一生可能会经历的一些案例(当然,作者希望大家一生不要经历),有些是我们可以避免的,有些是我们无法挽回的,有些是我们无能为力的, 有些是我们需要提放的。看完整部书以后,结合作者本人的性格和职业,取这样的名字一点不为过,《不要在异乡哭泣》。是啊,在法律面前,你要看到现实的残酷无情,哭泣换不来法律的同情,作者应该也亲身经历过很多逃脱法律责罚和被错判的冤案。可能因为各种原因不能被发表出来,怀着一股正能量,希望法律承担的不是责罚,而是责任:不放过一个坏人不错判一个好人

  一个人,任何一个人,无论男女,独在异乡为异客。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会有纠纷。哭泣只会让你承担更多你不该承担的。没有去过法院的人是幸运的,我见过的打过官司的人,过后都老了很多很多,那真是一段痛苦的经历,看完整本书也是给大家打个预防针吧,没事别惹事,遇事不怕事。不要一副可怜兮兮样子,没人同情弱者,大家只会被强者征服,这是人的本性

  你要看到现实的残酷无情,哭泣换不来法律的同情——别在异乡哭泣

  《别在异乡哭泣》读后感(三):我们都是漂泊者……

  见到易老师的时候,是他的人生中辉煌成功的时候。彼时,他已经声名赫赫,斐然律坛,女友温柔美丽同时身披北师大名誉教授头衔,还写得一手好文章风光一时无二,在人群谈笑风生,兼济天下。不过,私下里也听说他在律师之前的故事,彼时处境真的特别不好,他在书籍中也稍有提及。从南方的小县城全国首都,从小公务员到大律师,这真的是一个很励志的传奇

  最喜欢的一个章节就是第一章,复习司法考试的那一章节。他并没有多么花哨的给我们讲司考复习的捷径,从头到尾只有两个字“苦学”,这个方法对于任何人都是适用的。我现在也处于人生的一个瓶颈期,本科学历已然不够用,条件又不允许我放弃现在的工作,业余之后用来学习的时间更加有限,但是,我必须不断提高我的学习能力和交际能力,不能这么浑浑噩噩。易老师在我们家乡是一个传奇,他的故事,对我来说是个很大的警醒。他从公务准备司考的时候,已经三十岁左右了,所以我就更没有借口就此放弃,我也要加油……

  《别在异乡哭泣》读后感(四):你要看到现实的残酷无情

  有人的地方就是江湖。选择这条路,就等于选择在江湖里摸爬滚打。我也想高贵冷艳,可是江湖容不下我的高贵冷艳。

  但是如果还是想追求高贵冷艳,去看律政美剧吧。这本书一点儿也不高冷,恰恰相反,“接地气”是这本律师成长手记的最大特点

  大概是因为这本书里的故事比较真实。

  前几章易律师提到了一些事情,譬如作为一个新人天天酒桌上被灌酒,以及和公检法打交道的事情。若以前,我可能会觉得,这只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律师道路而已。但现在我发现不是这样。无论身处何方,社会交往社会活动对于律师来说是必不可少任务。最优秀的律师一定是最优秀的社会活动家。就像Harvey说的,they study on cases, I study on people.律师行业本身就属于服务业,并且这种服务并非一对一服务,而是涉及到多方。最简单的一个刑事案件,律师就要面对公诉人、法官被告,三者利益冲突有重叠,阵营随时会产生变化。(天啊我现在突然明白了中法史上的shifting boundary的意思了!)一旦再加上被害人、诉讼代理人、证人,真的足够喝一壶了。三教九流的人物,律师都要能应付。和公检法的接触虽然要处处留意,一不小心就可能触碰了刑事诉讼法和职业道德的警戒线,但确实在很多时候和公检法的周旋才能达到双赢局面。在大陆如此,在香港如此,在英联邦如此,在美利坚如此。小时候总是觉得只有坏人才需要察言观色,好人永远可以正气凛然。现在我明白,对于律师而言,察言观色和正气凛然一样重要,甚至更重要。

  一旦进入这片江湖,会面对非常非常多的矛盾。几年前看到一个前辈说,刑事辩护是律师可以最大程度挖掘自我价值领域,我当然万分同意。但是出于非常世俗的自我保护心理,我很早之前就把非诉业务定为自己的主要方向。但是这两天和一个律所合伙人的接触又让我开始踌躇起来。这位兼具公司律师和刑辩律师身份的合伙人大叔和我说,一是高端出庭律师的收入比高端非诉律师的收入要多得多得多(风险代理可以想象!);二是庭辩带来的成就感是非诉业务难以比拟的(这点也可以想象)。很多年轻人身上具有出庭律师的优势,但是非诉业务却把这些优势埋没了。这也是我一直犹豫的地方。刑辩风险太大,处处是对手。一是自己,没有胆量心气半途而废前功尽弃。二是当事人,国内外很多律师在传记里都表示过律师最大的对手不是对方律师和法官而是自己的当事人,原因很好理解,在此不表。三是公检法。四是国内确有的特殊情况,刑法306条和上头指令。但是非诉业务吧,可能有钱途,但是钱途不长久,且很难有前途。唯一的安慰是出庭和非诉并没有必要如此泾渭分明,现在就给自己设定限制,不太明智

  现在愈发觉得律师这个职业,情商高才能玩得转。除去人际交往这一方面不说,无论什么业务,双赢应该比单纯的胜诉更重要。双赢不一定必须靠和解或者调解,具体内容参见《止戈为武》这一章节。顺便说一句,那些在模拟法庭上就用“居心何在”“居心叵测”“不分青红皂白”“混淆视听”等词语形容对方代理人的同学,你们真的没有必要继续了 = w = 我个人觉得这种词语最大程度上只能用到“理解有误”“理解偏差”等层面,毕竟在现实律师行业,彼此都认识,行业内部对薄公堂,不能只顾着这次忘了还会有下次。详见《虎口脱险》这一章节——“他们完全投入到案件中,把自己当成了当事人,言语刻薄,用词尖锐,我在下面旁听都觉得受不了更何况是对方当事人。”

  写到这次不免觉得自己很世俗。可是没有办法,我只能保证自己不是一个sinner,但是没有办法保证自己是个saint。读到《眼泪为你流》这一章节的时候,我能够体会到易律师当时的揪心为难。然而,我现在所想的,不一定是我之后会做的。可能我会保命优先,也可能会理想高于一切,谁知道呢?

  不过有个笑点应该暂时不会变——第24页,“我是律师,不是文艺青年,把自己整得济公活佛一样,当事人心自然踏实。”

  碎碎念而已~

  《别在异乡哭泣》读后感(五):差距太大,应当反思--读易胜华《别在异乡哭泣》

  同样是法律工作者,读完此书,对人对事,都深有感触

  同样参加司法考试,我是2011通过,但成绩一般,易胜华则是第一届,通过率很低,且其成绩为九江市第一名,原因非为其智力超群过目不忘,而在于其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刻苦学习:背不过就抄写,有的地方竟可以抄写十几遍,等等。这种笨拙的学习方法为易胜华争得了九江状元的成绩,也为其辉煌的律师生涯,打下了坚实法学基础。差距太大,应当反思!

  同样作为公务员,易胜华能够在十几年前选择辞职,难度与压力远大于今,而我在公务员生存环境如此之恶劣的今天,仍委曲求全苟延残喘,差距太大,应当反思!

  同样会在工作中遇到亲戚朋友咨询,遇到不明白的法律问题。我是随便敷衍,一查了事,而易胜华则是秉烛夜查刨根问底,对一个问题的研究资料,动辄几十页,甚至上百页,而在他那个时候,上网甚至都不太方便相比之下,实在羞愧!正是这种不怕辛苦不贪清闲的性格,使其迅速成长,很快就能够对社会热点问题做出专业的法律分析,这让我深表佩服。书中写了不少案例,无一例外的,公检法机关的工作都有很多纰漏,这与他们工作量大有直接的关系,但也反映出其工作的不认真形成强烈对比的,是易胜华工作中的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厚厚的案卷看了又看,一份律师意见书改了又改,搜集的资料多达百页,整理的证据多达数百页,等等。可见这个社会上不是没有认真做事的人,只是远远少于不认真做事的人,所以前者有理由比后者更成功。也想到自己,工作四年有余,对别人提出的法律问题仍不能独立解答,每次都支支吾吾,然后再向别人请教,才能给人回应,差距太大,应当反思!今后应多多看书,多做研究,不怕吃苦,认真做事。

  同样在一个需要多方交际广结善缘的工作环境中,易胜华能够在九江时积极参加同学聚会,在刚刚到北京时,通过网络找到老乡群,并积极组织成立老乡会,这些都非易胜华本性之爱好,但是他意识到这是工作需要,并且能够为了工作克服心中的不愿,积极去做,在意识与行动以及知行合一的层面上,我与他差距太大,应当反思!想想自己,别说陌生人,就是那些工作中经常见面的相关单位的工作人员,尽管混个脸熟,可是名字都叫不上来,交情更是全然的没有,真是够蠢。与陌生人在社交场合交往并形成基本的信任及达成后续往来的可能,是我现在所缺乏的能力。

  所以读完此书,不仅让我学到了很多法律行业的许多知识,更让我明白了在学习与工作中同别人的差距,我可能没有办法超过易胜华,但是通过今天的读书反思以及相应的矫正,去超过昨天的自己,则是有可能的。

  2015年11月1日夜

  于越湖名邸

  《别在异乡哭泣》读后感(六):就让奋斗从此刻开始吧

  第一次翻开书页,正值我刚参加完今年的司法考试。脑子正处于混沌之中,一来还未走出考试的气氛,二来又已经陷入了考后焦虑,想看看行业前辈的成长史,也算是对自己的一种激励告诉自己司考绝不会是终点

  刚看第一章我就后悔了。拿自己的考试复习状态与易律师相比,就像过家家一样,以后再说自己为了司考辛苦煎熬,那都是矫情!易律师的司考复习状态就是一部标准血泪史,是血和泪交织在一起的奋斗征程,不为应试,而是一个接受、理解、思考法律的过程,我想这才应该是司法考试的初衷,借此培养准法律人入职前的法律思维。如果自己能早一点拿起这本书,那又将是我司考路上的一针鸡血啊。

  成功永远没有偶然,而要成为一名成功的律师,更加需要苦心志、劳筋骨。书里有句话记忆很深,说“律师是一个看起来很美,听起来很阔,说起来很烦,做起来很难的执业”。的确,这个年代的我们,对于律师的美好憧憬大多起源于港剧、美剧里机敏睿智、叱咤法庭、衣冠楚楚、谈笑风生的律师形象,孰不知这是极少律师才能到达的高度,不然怎么说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呢。褪去光芒回归本初,再金牌的律师也得从小助理做起,也得有类似住闹鬼的单身宿舍、吃街边拍档、喝饮水机里免费的水充饥的经历。时运不济、四处碰壁、遭遇困境都不可怕,贵在内心对法律事业的追求和信念,说的再实在一点就是永不言弃与精益求精,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律师,作者真是给予了我不少养分。

  安于现状是成功最大的绊脚石。易律师从小县城的公职人员一步一步奋斗成为京城的名律师,倘若其间有那么一丁点的安于现状,就不会有如今的成就,自己也永远无法知道自己的能耐到底有多大。有人会说这是不同个体人生观价值观的选择,我认为,与其说是人生观和价值观让他习惯安于现状容易满足,不如说其实是安于现状导致他固定了自己的这种人生观价值观。观念与行为两者之间是互相促进互相影响的,从推动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大方向来说,安于现状就是社会停滞发展的理由也是结果,是成功最大的绊脚石。

  当然也不是所有人都有能耐在北京的律师搏杀之中幸存,不安于现状却好高骛远同样达不到成功的高度。易律师破釜沉舟,放弃在九江广阔的人脉和逐渐建立起来业界权威的地位,北上首都绝不是突发奇想,我相信是经过利弊权衡的。一方面有了先前南下深圳失败而归的教训,另一方面在九江多年打下的专业亦或者人脉的根基也给足了易律师去北京闯荡的底气和资本,这样的勇气和韬略是值得我们这些后生晚辈好好学习的。所以说,如果不安于现状是内发的感性认识,那么深思熟虑、准确定位就是外在的理性决断。易律师的这本成长手记中也多次提及了他对于现状的分析和未来的规划,这些都足以成为一位律师成长过程中的转折点,比如其在选择专业领域过程中的权衡。

  还没入行的我,就有不少人在知悉我立志成为一名律师后问我,那你将来打算做什么方向?每次我都不知该怎么回答,打打马虎眼说刚入行应该会做一个万精油吧,给自己打个基础然后再慢慢选择专业方向。回答的也没错,因为这也是曾经别人这么向我建议的。我一直都觉得,选择专业方向是我在律师行业站稳脚跟之后才应该考虑的问题,但易律师的书却让我觉得自己犯了一个错误。易律师虽然也是从万金油律师逐渐转变成刑辩专家的,但他对自己专业方向早就很有规划,即使当他还什么案子都做的时候,对刑案就展现出了独特的兴趣,而后在选择专业方向的时候,又能通过多年对刑辩律师行业的经验的积攒、研究、分析,准确判断自己如果成为专业刑辩律师的发展空间,综合之下才最终选定刑辩。易律师对整个行业的发展方向、自己的兴趣专长的认识,并非一日之寒,也正是这样的缜密判断、深思熟虑才能铸就如今的刑辩巨擘。我想虽然我离律师之梦还有很多关要闯,但既然下定决心要成为律师,就必须早作打算。我一直对公司法特别有兴趣,可又立志做一名诉讼律师,到底该何去何从呢,看来得好好思考了。

  还有一点让我也备受启发,那就是永远不做被动等待。易律师北上首都之初,还没拿到新律师证,无法正常开展律师业务,却也没有干坐着,仅仅半年就达到了收支平衡。如果换做我,也许就在等待中荒废了最精华的时光。一次司考就是一年光阴,想来从去年落榜之后到如今又陷入等分的焦虑,不能说一无所获,但对自己的提升实在太少太被动。在律所实习的日子里,我也接触了几个案子,带教老师也传授了很多经验,但通常都是类似于被动接受。在空闲的时候,想过要主动去学点什么,扩充知识,但行动总是落在后头。人生能有多少个一年啊,如果当初“安慰”自己说还未毕业,那现在真是时不我待了。

  易律师的这本书,我是一字一句带着浓厚的兴趣看完的,不仅因为充斥着各种疑点重重的案例,就像侦探小说一样引人入胜,更加因为这本书,对于像我这样还未、但憧憬踏入律师行业的后生晚辈来说,是引人深思的。它所带给我的冲击,远不止上述的那些浅显的思索,还有易律师办案过程中的缜密思维、把握细节、专注求精等等,对我们来说都是不可多得的前辈经验。

  嗯!就让奋斗从此刻开始。加油!

  《别在异乡哭泣》读后感(七):我为我32块钱哭泣

  从当当网买了这本书,用三个小时听易律师白话,总体的评价是很差劲的一本书。在我看来,作者的写作目的和写作态度都欠真诚,行文罗嗦,讲故事的能力也很低,在借鉴性上也差强人意。此书前半部分尚可一读也有一定借鉴意义,但到北京之后的故事简直就有点忽悠的成分了。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被评为中国诉讼律师top10的易大律师除了在北京办理几个鸡毛蒜皮的小案子之外,压根没让我看到与这个称谓相符的案例。若中国诉讼律师前十名是这德行,我感到很悲哀。

  这本书没有让我看到作者对法律的信仰,没有看出作者自己对法治的独到理解,我更没看有出在法治中国进程中这本书的价值。易律师给我最大的印象是讼师的感觉,并没有在我心中建立一个律师的形象。

  总之,这是我本年度买的很失败的一本书,如果您不服气,那您自己买本看看吧。再一次为我的32块钱哭泣。

  《别在异乡哭泣》读后感(八):做一盏浊浊世界的明灯

  初看这本书时,我正在一家外企的法务部实习,几个月前,以3分之差铩羽司考,成为了整个年级为数不多的未通过者。这件事给我的信心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本科并非法学出身的我,在法学的路上已是艰辛重重,现在连最基本的入场券都拿不到,让我怀疑自己是否真的没有法律人的天赋。

  临近毕业,在飞絮满城的季节,同学们的心也跟着柳絮一起飘荡起来。刚刚通过司考,结束了一年课程的同学,有的回老家实习,有的留在北京,有的在法院,有的在律所,聚在一起的时候,对未来的迷茫仿佛也与这季节一样,昏昏热热,阴霾满天。

  我也一样。

  爸爸一再催我,做一份清晰的职业规划,一定要站得高看得远。我心里苦笑,我又何尝知道什么样的职业适合我,其实自己不过是一支随命运漂流的小船。形形色色的职业,各有它的魅力,公务员的稳定与地位,律所的精彩与收入,国企更像是折中的选择。

  资质平平的我,面对这眼花缭乱的世界,不知作何选择,既没有过人的天赋,也没有狂热的爱好,我只能去体验,去试错。从法院开始体验,走马观花式的打杂,到现在的外企,每天的工作也不过是收发邮件,审阅合同,下午累的时候,透过国贸高楼的落地窗,看到无数格子间的工作者对着电脑,一日一日,燃烧热血,奉献青春。熬到了下班,揉着酸疼的脖颈走向地铁站,盼望着赶快回到宿舍,看会电视剧然后睡觉。这样的生活,说不上讨厌,说不上喜欢,却总觉得时间一天天过去,自己好像也失去了些什么。每天兢兢业业坚守的工作,对诺大的企业来说,不过是一颗微不足道的螺丝钉,不过是资本市场的一朵浪花。

  同样的午后,翻开了这本书,突然间就打开了新的思路:我是独一无二的我,或许只有刑辩律师才有如此大的成就感。伸张正义,帮助弱者,读书二十载,不是为了成为资本洪流的一颗沙子,而是成为被告人眼中独一无二的拯救者。每一个案子都是一次奇妙的经历,律师可以亲眼看见自己的努力对当事人的帮助。不像钱看、而向心看,这或许是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启发。

  人生短短几十载,读书备战小半辈子,也该做点有用的事情了。

  另:书中备战司考的部分激励人心,庆幸自己没有通过,还有机会再考一次,夯实基础。对比易律师,自己备战的过程简直就是浑浑噩噩,自以为是,死记硬背法条,图表,很少沉下心来真正思考它的内在原因,通不过也是咎由自取。

  《别在异乡哭泣》读后感(九):一条不同寻常的路

  在本书中,作者展示了一个律师成长所经历的一条不同寻常的路:

  1、在常人眼中,大家认为律师就是与法官和检察官同流合污的人,甚至认定,一个律师不这样做,就难以在圈内立足。在本书却看不到这些,除非作者有意隐瞒,但他的所做所为和为人处事的风格,让我相信,从事律师这一职业,可以选择一条不同寻常的职业道路,注意,这是个人的选择,不是必须。

  2、作者对待法律、法治的理念,相比于一些学者和某些公知们,是积极而务实的,因此,这本书对于抱有与他们类似理念的人来说,当然就很失望了,既没有对中国法治事业的勃勃雄心,也没有对中国法治现状的激烈批判。

  3、中国的司法在相当程度上是不独立的,用中国国情这个说法非常正确却又非常浅薄,中国的机构和个人都是不独立的,是互相关联乃至说不清道不明的,这些机构和现实中的个人也就没有独立的责任。这里有历史的渊源,所以在当下中国,若就事论事,无疑是自设障碍。

  4、这并不意味着法律人就此向现实低头,与他们同流合污,从中捞取好处,而是利用当前一些积极的因素,既要有所坚持,又要有所妥协,也就是在这个意义上,作者对法律和法治的理念是积极而务实的。

  《别在异乡哭泣》读后感(十):现实和我们想的大不一样

  评论:

  作为一本讲述律师成长的书,其实书中关于这个主题涉及的比较少。作者如何从小律师做到九江知名,内容太少,可能内含很多黑幕吧。至于如何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做到京城大律师,书中也不见记载。因此,我们的主要兴趣就集中在了律师行业环境以及职场人的经验上面。

  心得:

  1高学历,高资质并不等于良好的工作环境与生活。作者作为法律高材生,首批律师资格考试通过者,在其刚刚出道的岁月里,生活十分失意。早期生活里接不到案子,只能依靠单薄的工资生活,就算时常有点收入,也会被指导老师刮去不少。去深圳打拼的经历更是作者人生的低谷,工作找不到,朋友照顾不起,甚至尊严都差点没有了。让我对职场生活有了一个大概而又恐怖的印象。

  具体分析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 就业竞争十分大,单位要求十分高。在学校这个环境里面,人很容易变成懒汉。因为你的圈子很小,你的活动范围也不大,稍微动动便是努力,偶受挫折便是失败,小有成就便是成功。只要你愿意,你完全可以窝在寝室里面,让自己宅过大学的四年。其后果是,等你手持文凭毕业之时,会惊讶于哪里蹦出来这么多的高手牛人,已经把你远远地甩在后面。其实他们一直都在,只是你平时难以接触到他们。再后来,你选择一个比较低的平台,成为千万个落于俗套的成年人,生活再起艰难。真是一出悲剧。

  ② 工作经验是必须要学习的。经验不多,空有知识就几乎无用。如果说知识是身体的机能素质,那么经验就是格斗的技巧,手法。就算拥有一个强大的身躯,也打不过一个柔弱的练家子。作者学历高,资质叼,但诉讼不会写,法庭不会打,一切都是慢慢摸爬滚打过来的。

  ③ 有些隐形技能十分重要。作者用其真实经验告诉我们,许多时候一些隐形技能往往十分重要,甚至比专业知识还要重要。譬如作者多次被深圳律所拒绝,很大一个原因就是他不懂得粤语。再比如,作者早期职场生活中往往缺乏案源,这就与他的人脉资源匮乏有很大关系。为了这些原因,作者选择北京而不是上海作为他的舞台,而在九江的生活中,他也不得不夜夜笙歌,拓展人脉网络。

  2律师行业辛苦,要求高,还要掌握一些规则之外的东西。以前对于律师的印象就是安静待在书房里面,写写稿子,做做评论,上庭时用辩论术击败别人,然后法官一锤定音,功成名就(受了很多legal high的影响)。其实不然,律师和记者很像,都是比较脏的行业,他面对的无一不是现实,黑暗的现实。游走在灰色地带,所能凭靠的不是规则,而是一套江湖术。

  3社会问题。其实读这本小册子的时候,心里觉得里面重点描述的几个案子颇有《看见》的味道。惹不起的黑道,缺乏人性的强权官吏,冷漠的校方,戴灰手套的公检法,仗势欺人的大公司,一个又一个出现在舞台,你方唱罢我登场。后来在作者的微博上看到这样一句话:生活虽黑暗,但不要失去自己的原则,亦不要变得麻木。当然,更不要放弃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