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精神疗法》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精神疗法》读后感10篇

2018-08-13 05:20: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精神疗法》读后感10篇

  《精神疗法》是一本由茨威格著作,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07,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精神疗法》读后感(一):一次自我的心理治疗--读茨威格《精神疗法》

  健康是每一人所向往的,也是每一人做任何事情必备条件。然而疾病心灵肉体的疾病是难免的,因为生活十有八九如意,疾病其实占的比例不可忽视,也不能忽视。治疗疾病的药物意志放的药剂量最大,效果也是最明显,这就是精神疗法,也称心理疗法。

  此书不是一本全部精神治疗的系统书,但是作者通过三位人物传记,在现代精神治疗学的领域里是先行者尝试者与先驱者。每一个新的发现社会,被当局接受需要一个过程思想在任何时代是走在行动之前。历史也只会赞颂终结者而不是开创者,势必先行者必须做出牺牲

  书中第一个撰写的人物:梅斯默尔。新时代的一位心理学家,这个新时代,是指一个世纪以前,梅斯默尔的教义宏观世界微观世界之间,是第一个开始使用“催眠术”的心理学家,催眠术(Mesmerism)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这位曾经闻名于世界的伟人到后来隐居在人们遗忘角落里,但是正因为遗忘了,他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不为金钱不为名利,他最后的岁月智者的岁月,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也是耳聪目明思维敏捷,给慕名而来病人施以磁疗。他的理念同禅语中“相由心生,境由心转”相似。梅斯默尔到了晚年完全自己言行体现了他所追求目标,他所坚持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

  第二位人物是美国女子,坚如钢铁——玛丽.贝壳--艾迪。她是基督科学派的创始人。她一贫如洗,什么也没有,儿子别人抚养,三十二岁开始到四十岁,因为各种原因成了位瘫痪者,后来遇到一位不用手术与医治,经过一个星期的心理治疗,四肢能听从她的意志,开始走路,她完全康复了。奇特的心理学使得她对这门科学充满兴趣进行系统的整理研究,出了《科学与健康》这本集神学、哲学医学一身的著作。这本书出版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后,她依然不停地修改完善。她就是如此这样的执着,这样的坚持。

  当安葬第三任丈夫时候,她已经61岁,这个年龄才开始了自己真正的事业。她的著作是一本很神奇的书,她本身的经历就是很神奇,她就是通过自身的经历,通过自己一直所坚持的信仰与精神导向,从一个落魄寄人篱下,受人唾弃的小人物成为美国基督教领域里的一个精神领袖,成为基督教的创始人。最后她在90岁的时候,在基督教科学派的各个教堂里,宣布她“从我们的视野里消失”,因为基督教科学派的成员看来,她的死亡并不是终结,是一种身体的转化。她成功地开辟宗教思想与实践上的新纪元。

  茨威格从客观角度描述了这个风云人物,甚至到了“她只要动一下手指头,发出一个号召,数百万美元就会在几周内源源不断地流进她的腰包里。”她的言语就是一种指令,一种命令,这是何等神奇的力量推动着。她能控制这个局面,能指挥如此大的一个群体说明她本身的经历,再加上她给自己所赋予的光圈:一本书,一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她的这种执着,这种坚强不屈服的意志,值得后人所推崇的。

  作者写到“因为她的一生和她的学说这种根本无法理性解释清楚的成功,本身就是我们这个因为缺乏奇迹而不再相信奇迹的时代的最大奇迹。”

  “是真还是假,是走运还是倒霉——任何一种信仰,一个人借助于自己天性的力量将它强加给人类,它必将扩展我们精神世界领地。”错误的,对理想的信仰并非盲目,错误也是并非胆怯,克服错误,克服阻力,是衡量任何一种力量最安全可靠尺度

  信仰的威力是无穷的,一个国家、一个民主必须有自己的信仰。没有信仰的国家、没有信仰的民族危险的。只要你相信,你坚持着,朝阳光的一面,向美好的一面去想象,一切都会美好的。因为你简单了,世界就会变得简单了,你复杂了,世界就会变得很复杂。

  第三个人物--弗洛伊德梦的解析也是,有了美好的信仰,想象,梦也会成为美梦,而且一直坚持着,朝着一个方向前进,不退缩,美梦成真。

  只要认识到了自己的价值,勇于开拓自己,发现潜力发挥自己。此书每看一次,其实对自己的心理进行一次梳理,特别是玛丽.贝壳--艾迪,坚持了自己的信仰,意志坚定虚弱的女子成了长寿老人,最后抵达辉煌,她是一部“传奇”。

  此译本带着中国味道,读起来不拗口,有亲切之感,章节标题有“星星之火点燃了”“四十年似水年华”“迟暮之人的目光伸向远方”。标题后面时时会附上名言,是一种心理指导

  社会上忧郁现象越来越严重,读者越来越多。心理咨询、心理医生会逐渐普及我们这个城市,我们这个国家。

  《精神疗法》读后感(二):(转)值得一读的好书 学术传记《精神疗法》

  江湖自由人/文

  奥地利著名作家斯蒂芬.茨威格所著、沈锡良先生翻译的学术传记《精神疗法》。作为本期读书沙龙的指定阅读书目,自有其特别的意义

  这本外国文学作品,应该归于人物传记,可以归类于学术人物的传记

  作为人物传记,这本著作讲了三位主人公:梅斯梅尔、玛丽.贝克—艾迪、弗洛伊德。

  三位学人专家,在人类的精神领域刻苦专研,不畏艰难。这里的艰难包括科学研究本身的艰难和社会的偏见和所谓的科学院之类对于研究的偏见和执照的种种阻碍

  潜心而富有牺牲精神的研究,终于在各自研究道路上,殊途同归,找到了在“人”的身上实现着“精神疗法”的共同准则

  梅斯墨尔是借助于磁疗、催眠术等方法,从精神上入手进行研究。玛丽.贝克—艾迪是运用信仰、神学的力量,来进行研究。弗洛伊德在中国早已闻名于世。他用精神分析方式,来研究探索科学的真理

  斯蒂芬.茨威格将精神分析的内在心理学成果,融入到传记的历史和文学传统中去,可以说是具有开拓性的伟大意义的。

  但是,斯蒂芬.茨威格毕竟是一位上世纪初的作家,虽然具有深厚专业知识和学养。但是他的这本著作,对于我们普通的读者,读起来是不那么明白易懂的。况且三位专家离开我们当今时代相隔已经比较遥远。而我们大多数普通读者,对于欧美、对于心理学领域,还是比较有“隔离”的感觉的。因此,我个人认为,对大多数人来说,阅读此书只能作为开拓眼界增加知识的途径来读。如果有志于精神分析的领域的学习和研究,那么则可以进一步学习当代心理科学、神经系统科学等等学科,借助这本书迈开在精神领域跋涉的步伐

  阅读这本读起来有不少难度的学术类传记,虽然难度不少,但还是非常有滋味的。我个人觉得这本书确实是值得好好研究着阅读的。

  《精神疗法》读后感(三):转《精神疗法》读后感

  《精神疗法》读后感

  海阔天空/文

  11月份读书沙龙推荐的是奥地利著名作家斯蒂芬.茨威格所著、沈锡良翻译的经典传记《精神疗法》。外国文学作品,而且是描写深奥的精神领域的作品,阅读的速度很慢,在此简要地谈点感受

  作为人物传记,作品记叙了三位主人公:梅斯梅尔、玛丽.贝克—艾迪、弗洛伊德,三人殊途同归,创立了自我认识、自我接触、潜在的心理冲突的精神疗法。这三人各自在自己的、甚至相左的道路上,在千百个人身上实现着“精神疗法”的共同准则:梅斯梅尔是借助于磁疗、催眠术等方法,从精神上对健康意志的激烈增强感入手;玛丽.贝克—艾迪是运用信仰、神学的力量,来麻醉一世的沉迷状态;弗洛伊德更是通过利用自我认识、潜意识的精神分析,来研究并积极探求生物学的真理。作者有意将精神分析的内在心理学成果,融入到传记的历史和文学传统中去,通过对人物精神世界的描述来歌颂理想中的人性。但现实社会中的污秽不堪,又使作者塑造形象总是被痛苦绝望情绪缠绕。因此,展现丑恶现实与理想世界的矛盾,就成为作者传记文学创造构思特色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是一位出色的上世纪初的作家,具有深厚的文学、历史修养人文底蕴,他将精神分析的洞察力,与传记文学、历史传统以及当代心理科学、神经系统科学的研究成果相结合独树一帜写作特色,给我们以深深启迪

  《精神疗法》读后感(四):(转载)科学的哲学——从《精神疗法》说起(米尔)

  科学的哲学——从《精神疗法》说起

  米尔

  不久前去书店,辗转着是否要买些充实自己生存资本书籍,比如堆满书架的成功秘籍、理财之道,名曰事业进阶;或者当下如日中天儒学回归小教本,可作谈资;再不济买本菜谱也好的,口惠实至——可到底是本性难改,不像自学成才的范伟要丢了菜谱学兵法,又一次心血来潮地冲着玄虚的名字买下一本书,《精神疗法》。不过,看完书后,确有启示

  这是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写的一本人物传记,记录发明催眠术的德国医生梅斯默尔、基督教科学派创始人玛丽•贝克-艾迪及现代精神分析学鼻祖弗洛伊德的生涯。豆瓣评价这本书是“熔科学性与文学性于一炉,是关心精神与身体健康现代人必备的床头书”——前半句评价没问题,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专业评论语;后半句就有问题了,大概写评论的这厮是看了书名就信口道来的。严格地说,《精神疗法》并非健康指导类书籍,而更接近科普著作性质

  有这样一种迹象,科学越是前进,学科越是交错,科学的研究范围越是缩小,讲求因缘逻辑的科学也渐渐倒退,然而这并非是真的倒退,确切地说是回归。科学发展史,事实上是人类探索外在世界,同时在探索中反思自我、不断修正科学观的历史,科学诚然为科学,然而必定首先是人类的科学,一种科学的科学观在重要性上或许比纯粹的科学更超越。妄自揣测,这也该是斯蒂芬•茨威格写这部《精神疗法》的潜在意义吧。

  有段时期,借着互联网强大力量,国内兴起一股热烈的“科学打假”风暴。人们不清楚方舟子何许人也,他有着什么样的科学素养,可以义正严词、以科学卫道士标榜四处讨伐;人们所景仰的科学大家、学界泰斗也不干正事一样喜欢热闹兴高采烈地投身这场轰轰烈烈的科学运动。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除了对中国气功说法的不屑,还有就是对传统中医的质疑。之于气功,或许是因其真是一门深奥功夫,继而推论皇皇中国会气功者不过寥寥,是真如那武侠世界的绝世高人常人岂可常见?亦因其绝世之绝,逻辑上便陷入一个存与论都不可的玄妙境地口舌实属多余。之于中医,我是确切地相信,然则惊奇的是竟然有人能跳出来叫嚣要废弃中医,诬蔑中医为巫术的,愤慨之余,一笑过后,思想起《精神疗法》中写到的关于梅斯默尔的遭遇,真要感慨一句:科学显然是在进步,相比之下,我们的科学观念依然陈腐。

  斯蒂芬•茨威格写的这部传记,除了文学性达到传记体的最高高度,在独立性上又符合了科学性的态度。不论无意还是有意,他向1931年(1933年,希特勒执政德国)的欧洲所传达的精神具有永恒的意义。按《精神疗法》记述,发明催眠术的梅斯默尔,用他那荒唐的治疗方式治愈了五花八门的病人,肢体瘫痪的、失明的,再离奇的都有。但斯蒂芬•茨威格这样澄清他的立场:我本人无法验证任何一种治疗方法,既无法作为医生也无法作为病人去证实它们的有效性;我对它们没有任何狂热的信仰或是个人的感激之情。这样的作为一种文学传记者独立态度,正是当时欧洲、也是当下人们理应对科学采取的态度。中国古人教育格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切中科学真谛。催眠术、气功、中医,这些古老艺术不是一句简单的科学与否可以裁定的,甚至可以说,宗教与科学也非简单的对立。只要承认科学是包括了一大部分的“人的科学”,那么所有关灵魂、精神、心智的,都不可为科学所否定

  我还记得小时候农村里的那些迷信或者鄙陋的风俗,如小孩子惊吓而病,他们会以为是被恶浊东西附着了,于是采取一种“叫魂”的仪式。无疑,对于“叫魂”仪式的主持者,他是几乎没有一种类似精神性的科学觉醒成分在内的——科学觉醒,可以说是科学与迷信之间的本质区别所在,而不是科学的过程、结果。从炼金术走出化学,从占星术走到现代天文学,从梅斯默尔的催眠术发展到今天医学重新对“天人合一”思想的审视(这正是中国传统医学精髓所在,是对梅斯默尔开始的精神疗法在思想上的殊途同归,是注重发掘人体自身能力对抗疾病的一致认见),这些过程不是纯粹由机械的否定组成,在日益庞杂交错的科学世界中,也许尚留有他们源起时的魅影,这是科学全力对抗的不断变换的世界与人类自我间的永恒命题表征。科学与愚昧的界限很明显,却很容易错越而过。斯蒂芬•茨威格在《精神疗法》中,尽管很好地把握了独立性的分寸,但他对梅斯默尔科学精神的肯定与为他所受遭遇的不平是显而易见的,他通过描写精神疗法的三大早期奠基人,含蓄地影射了不仅充斥当时欧洲科学界、还包括笼罩在战争阴影下整个欧洲社会的偏见。斯蒂芬•茨威格说他要将这部书献给爱因斯坦,因为后者的相对论将经典物理大厦彻底推倒,进一步拓展了人类关于宇宙的视界。科学随时准备承认自身的错误,但不抛弃错误,牛顿的经典物理学在量子世界完全失效,但经典物理学体系依然影响着我们生活中每一个人,爱因斯坦也不能抹杀牛顿的伟大。《精神疗法》向物理学的最伟大革新者表达了最崇高的致敬,同时,身后站着的是无数从钻木取火开始的蒙昧先哲们——他们代表了对真理的追求,代表了人类理性精神中最美品德——宽容及科学对于愚昧应有的怜悯。

  《精神疗法》读后感(五):转《精神疗法》读后

  《精神疗法》读后

  (清阅朴读沙龙)张立中/文

  感谢两位美女会长为读书沙龙推荐好书。这次又推荐了沈锡良先生的译著《精神疗法》。一向看书囫囵吞枣的我,小有收获,连一知半解都不够。虽有几分自喜,然,只能写个三言五语,以不辜负两位美女会长的辛苦。有不当处,务请各位书友不吝指谬。

  人的生命的组成说起来很复杂。生物学家、物理学家、哲学家,乃至宗教家他们都从各自的出发点给生命以定义,很是微观。宏观地说,简言之,生命就是由肉体和精神所组成。也就是由生理和心理合合而成。

  生理有了问题:如在表,称职的医生仅凭肉眼就能判定八九。倘若在里(脏器),凭现在科学仪器也会探查得明明白白。然后施治。但仅凭医生的治疗,无论是物理手段还是化学手段,很难一时痊愈。这就涉及到心理的配合治疗问题。

  古人云:有病需“三分治,七分养”。这“养”就是心理疗法。我们的先人早就把生理疗法和心理疗法的比例算好了。这“养”它不是生理上的毛病,容易判断。这是一种在人潜意识里,很微妙的,很隐秘的思维,甚至不能称为思维的状态。这就需要有智者对病人的心理进行侦探,诱导,安抚等一系列手段,使外因变成内因,方能奏效。这智者也就是现在的心理咨询。 他的手段精神疗法。换种说法,就是治疗精神的方法。

  我国的精神治疗手段可以追朔到远古时代,遗憾的是,现在外国的理论成为这个领域的主流。国外的心理咨询已近百年,而我国则从八十年代初开始。这就需要如何传承自家的宝贵遗产,再汲取人家的精华,使我国的心理咨询名副其实的蓬勃发展起来。为国人的健康,乃至整个地球人的健康贡献力量!

  相信:沈锡良先生的译著——《精神疗法》在我国心理咨询的发展中,会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精神疗法》读后感(六):(转载)明亮的花朵:由茨威格文本想到比喻(四川也人)

  明亮的花朵:由茨威格文本想到比喻

  四川也人

  打死我也要用比喻。

  ——题记

  1

  阳春三月,我在读茨威格《精神疗法》后,忽然发现:比喻在茨威格的文字丛林里,就是鲜艳明亮的花朵。就是这些花朵,让我如草原上看惯了单调绿色的动物,兴奋异常。

  是的,没有这些花朵,即使绿色,也很容易使人视觉疲劳。没有比喻,即使诗歌,也会黯然无光。世界的辩证法,常常会这样给人开玩笑:

  越是了解的,其实并不了解;

  越是熟悉的,其实并不熟悉;

  越是靠近的,其实非常遥远;

  越是看见的,其实非常模糊;

  越是知道的,其实非常无知;

  ……

  我的意思是,我们对待“比喻”这个词,就是这样的一个怪现状。进一步说,文士们对耳熟能详、众所周知的比喻的认识远远不够,对其重视远远不够,对其运用远远不够。

  2

  应该说,小学生都知道什么叫比喻。中学生还能说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和借喻三种情况。一个记忆力好一点的中学生,还会背出来:明喻的比喻词是“像”“好像”“仿佛”等;暗喻的比喻词是“是”“成了”等;借喻没有比喻词,也不出现本体,直接用喻体替换本体。

  是的,关于比喻,似乎就是这些知识点,如果还要加一点,那就是比喻的作用是,使语言生动形象,通俗明白。

  可问题就在于“生动形象”、“通俗明白”这些说法本身就不生动形象,也不通俗明白。在笔者看来,比喻的作用应当是这们的:

  除了前面所说,比喻是绿色原野里的花朵,比喻还是一种魔水,一旦在坚硬的文章里注入适量的比喻液体,即使是僵尸般的文章,也会跃然而起,健步如飞。

  其实,我要说的是,我们要在文字的世界里行走么,请拄着比喻这根神杖。用这根杖我们可以点石成金,让干涸的河流涨满水,让枯槁的树木发出芽——有时,还可以直接坐着这根杖,神游太空,体会风飘飘而吹衣的感觉。

  3

  我说,是茨威格让我关注比喻的,于是,我不得不回到他的文字里来谈谈如何运用比喻。也就是说,只是爱比喻还不行,写作者还要与比喻结婚,像基督徒一样,在教堂里承诺与她结为一体,永不分离。

  如果,要我就如何运用比喻提出一个关键词,那么这个关键词就是:转换。转换,就是由意到言的转换,或简称“意言转换”。

  写作者内心对一个问题所想的就是意,这个意,往往是混沌的、粗糙的、非比喻的。不成熟的写作者,往往就是直接书写这个意,而成熟的写作者(如作家),他往往要把这个“意”进行转换成文雅的比喻的言语写出来。也可以这么说,不成熟的写作者是“以意写意”;成熟的写作者是“以言写意”。后者就是做到了“意言转换”,而前者没有进行转换,就如食物还没有消化就排泄出来一样。

  或者说,成熟的写作者,是一台新磨,玉米粒倒进去之后,被磨成了粉末才排出来;而不成熟的写作者,是一台钝磨,玉米粒还是倒进去之后,它不知道咀嚼,就急匆匆地排出来了。排出来的还是玉米粒。

  当然,茨威格是一台新磨,我们来看他如何“以言写意”把玉米粒磨成粉末的:

  1.后补式:

  ①(意)父亲马克•贝克,是个身材魁梧的农民,他非常严厉,非常虔诚,也非常固执。

  ②(言)父亲马克•贝克,是个身材魁梧的农民,他非常严厉,非常虔诚,也非常固执,脑袋像拳头一样坚硬;他的左邻右舍说,他是“你要动他就像动古老的基萨奇山一样艰难”。

  ①是想说的“意”,②是写出的有文采的“言”。由言到意似乎也不难,就是在意的基础上继续作一些补充性的说明——这个说明当然是用比喻。这里,言里包含意,言的文字比意增长了许多(这可以理解为文字在生长)。我们可以把这里的“意言转化”方式命名为后补式。

  2.复指式:

  ①(意)谁也无法突破她神秘的神经,她坚强的意志宁愿粉身碎骨,也不屈从于他人的愿望。

  ②(言)可谁也无法突破她神秘的自我周围那堵神经墙;她坚强的意志宁愿粉身碎骨,也不屈从于他人的愿望。

  ①与②不同在哪里?就在加了一个喻体:墙。本体已有了——神经,再加一个喻体“墙”复指(重复)一下。这个比喻用得非常经济,就用一个字(或连带一个量词“堵”),就使言语活了起来。这种“意言转化”方式命名为复指式。这是比喻之花的第二种展开方式。

  下面这个句子也是这种复指式:

  而恰恰这些看上去务实的美国人却特别具有丰富的宗教细胞,因为在持续不断的革新中,对新教的牢固的信仰已经在那儿长出了各派别的茂盛的新芽。

  “茂盛的新芽”这个喻体,即是对本体“各派别”进行复指(重复)。

  3.前铺式:

  ①(意)这个女人在她身上惟一能够体现女性的东西的,是她那一头栗褐色的头发。

  ②(言)这个女人仿佛就像已淬火过的美国钢铁,在她身上惟一能够体现女性的东西的,是她那一头栗褐色的头发。

  比喻句②与非比喻句①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在句子的开头就用了一比喻,后面再对这个比喻进行补充说明。这种比喻之花的展开方式,命名为前铺式。一开始就让比喻从天而降,很有冲击力。后面的补充性说明,使这个比喻的意思更确定、更明白。

  4.替换式:

  ①(意)教育伦理学野蛮地在乳臭未干的年轻人世界里四处游荡着。

  ②(言)教育伦理学脚蹬农民的铁包皮靴子,在乳臭未干的年轻人世界里四处游荡着。

  比喻句②替换了非比喻句①中的形容词“野蛮”。这一替换,言语就摇身一变,花枝招展了。这种替换形容词或动词的比喻展开方式,命名为替换式。下面这个句子里仍有替换:

  尼采的散文可以使艺术和技巧中最为巧夺天工的烟火闪耀出光芒,而与尼采的“发情”散文相比,弗洛伊德的散文首先给人的感觉始终是冷静、平淡而单调。

  “烟火闪耀出光芒”是“艺术和技巧巧夺天工”的复指,而“发情”实为对“抒情”的替换。这一替换,看起来字数并不增加,但意味却有翻来覆去地变化。

  4

  现在,为了对比喻有更为直观的印象,笔者把茨威格《精神疗法》的一些精彩的比喻之花,按一定的顺序排列在下面:

  ①赚钱无论在哪儿都会阻碍一种成果的道德砝码,在这儿也不例外:由于投入了广告、金钱和宣传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基督教科学派的商业化,玛丽•贝克—艾迪给了魔鬼一只小手指,不一会儿魔鬼就已经抓住了她的整只手。(后补式)

  ②此刻站在她面前的是一个五大三粗的西部小农场主,他的双手正不知所措地转动着自己的帽子,这是一个像一条鱼一样没有文化的人,根本没有精神的爱好,是一个健康粗野的木头人。(后补式)

  ③他七十五个年头的数千个星期中的每一个星期都限定在封闭活动的同一个圆中,每一天与另外一天就像双胞胎一样毫无二致。(复指式,圆复指封闭;后补式)

  ④要想在美国取得成功,就必须用坚硬的打谷棒、用广告这种喧哗的一再落入脑海中的锤击敲入大众的意识中。(复指式,“打谷棒”复指广告)

  ⑤科学,当时仍然是道德坚定不渝的旗手,它拒绝公开承认这种性欲的病因学。(前铺式)

  ⑥如果说尼采用的是锤子,那么弗洛伊德整个一生用的是这把手术刀进行哲学思考:握着这些工具的,不是那些温柔顺从的双手。(替换式,“锤子”替换激情语言,“手术刀”替换分析语言)

  ⑦为了解除病痛,他们还给那些焦灼不安的人注射一些诸如上帝和信仰的强壮剂。(替换式,“……强壮剂”替换精神力量)

  ……

  5

  精彩的比喻让我们感到天才的气息,让我们看到神来之笔。这么说来,精彩的比喻,也是来之不易的。但是,我这里还是要追问:可不可以再简要地说明比喻之花展开的方式?

  可以,所有的比喻,从思维的角度考察,她们都是一种相似联想。由此及彼,由抽象及具体,由熟悉及陌生,由平庸及天才,由平常及奇妙,由僵化及生动——这都是比喻经常作为的事情。

  由此,可以这样说,要善用比喻,人的脑子不能太僵化。可以说,没有联想,就没有比喻;没有对本质不同的事物的相似点的迅速启悟,也不可能用好比喻。当然,联想也好,悟性也好,也不是不可练习。笔者相信,通过练习,联想力和悟性都是可以提高的。

  于是,笔者这里要强调的,一个写作者,如果想把文章写得生动形象、通俗明了又不泛陌生和奇妙的天才气质,那么,请爱上比喻的花朵,请握拄着比喻之杖,以便在文字之旅上愉快地前行……

  2008年3月9日于青衣江畔

  《精神疗法》读后感(七):(转)一本关于心理治疗案例的书籍

  腊月清明/文

  从清阅朴读那里听说《精神疗法》,我以为是一本关于心理治疗案例的书籍。本着更清醒看清这个纷乱世界的目的,我第一时间报名领了书。

  但现在,差不多三个星期过去了,书我还没有看完——这并不是我的阅读速度。它的很多长句让我理解起来很费力,话题我也不是很感兴趣,需要全身仔细投入进去。某群友劝我,一般关于哲学的书籍都这样,看来,自己平时太缺乏哲学的修养与滋润了。

  《精神疗法》是三篇传记作品的集合,作者是著名的传记作家茨威格。我从不看这类书籍的,但书被我领了,写书评的承诺还没有完成,可以说,我是硬着头皮看下去的。整体而言(抛除最后一篇我还没看的传记),书中人物带有作者的强烈个人爱憎色彩,对梅斯默尔他怀有一种惋惜英雄的伤感,对玛丽则带着强烈的厌恶情绪。承认,他的文字很“生动”,许多行为及其背后的心理被描述特别细腻真实,不带一丝掩藏,这让习惯了“宣传”需要的我有些惊讶!

  其实,无论梅斯默尔还是和玛丽,他们都是利用人们的信任。换句话说回来,玛丽甚至是梅斯默尔的一个分支,他们的治疗手段或有差异,但都是利用病人对他们的信任,病人对他们的虔诚。至于病到底有没有痊愈,我不能说清楚,但求医者本人却自我感觉良好。这让我想起前段时间被媒体痛批的大师王林,你说他迷信欺骗,却有包括从事也算高科技的互联网巨头马云在内的众多名人追捧。这些名人有资源去结识我们传统认知里的名医,却同样向“大师”求医。不好评判。但对普通众生而言,虔诚多了、过了,也许他们在其他人眼中就是固执、愚笨和自欺欺人了。在北京时,认识了一个放弃事业,一心关注救助的不算富裕的朋友,我很敬佩她的伟大,却对她的这种虔诚感觉有点恐慌,自己应该敬而远之。也许,我是自卑了,也许,我是觉得她不是一个正常的人。

  我们都知道,信任在这个世界上越来越可贵,因此,我们整个社会在倡导诚信,构信征信体系。的确,如果你是一名销售员、一个品牌、一家企业,顾客的信任会成就你的成功。可惜,我们已经习惯了怀疑一切,怀疑政府、怀疑别人、怀疑所谓的报道、宣传。我们习惯了“防人之心不可无”和“尽信书不如无书”,公安机关也一直善意地以各种案例和渠道提醒公众,层出不穷的“诬赖”和职业性犯罪案例更是让我们如同被敲了暮鼓晨钟,我们已经有了自认为深刻的思维习惯和行为逻辑,我们已经不敢信任。如果没有了信任,梅斯默尔和玛丽的精神疗法还能起作用吗?

  这几个月只要有空,我都会到小区附近的精神病医院门诊去帮忙,看到了各式各样的精神类病人。他们大多是服药类治疗,而鲜有通过心理咨询来进行治疗的。正如我和那边的药剂师聊天说的,对于放宽心态的理论大伙都知道,但能做到又有几个。何况,中国古话中,意思完全相反的更是数不数胜数——我怎么能信任那些所谓的心理咨询和治疗。当然,有时我自己也会点心理疗法——逃避、忽略、忘却不快不善长的阿Q精神疗法,但这只能说是人类避害趋利的本能罢了。

  不可否认,我属于站着说话不腰疼的那种,玛丽事实上的师傅昆比也说过,他作为精神大夫只是为了增进人在疾病面前的自助,而对那些本来饱受折磨病人而言,这些所谓大师和疗法却为他们开启了另一扇,或者是所谓唯一的一扇希望的窗——也许这扇窗在别人眼中布满灰尘,充满了可笑、迷信、愚昧——当有希望存在,他们在病痛面前的坚持也许才开始变得有意义。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