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没有故乡的我.和我们》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没有故乡的我.和我们》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8-19 05:16: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没有故乡的我.和我们》读后感精选10篇

  《没有故乡的我.和我们》是一本由李茜著作,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6.80元,页数:331,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没有故乡的我.和我们》读后感(一):书评没有故乡的我,和我们▲无心之语,有心之意

  书评没有故乡的我,和我们▲无心之语,有心之意

  ▲封面+设计+推荐

  封面好喜欢。是连载时一直配图的熊小熊诶,是目录页的熊小熊诶,好喜欢。

  封面是上海地图啊(眼花了)腰封的繁体字好带感(抱住安仔大帅哥)封底的设计看不懂,但是对于故乡的解释很赞同,但是我始终相信,不生根的地方永远都称不上故乡

  提到这部作品,就不得不提一下在最小说上面的连载。它或许不是人气最高的连载,但当初这部作品在接在《剩者为王》的连载后上档还是让我吃了一惊,但是我相信,能够登上最小说的连载版面,还是在《剩者为王》后登上连载的,都是一部“扛得下重担”的好作品,但是那么长名字的作品,好像还是第一次看见(你是每次都有这种错觉好吗),而且也没有读懂题目的意思

  同一时期上档的还有琉玄的《你可以爱我》,或许是因为另外一部作品的青春题材,《没有故乡的我,和我们》才没有被太多人关注

  值得单行本出来了,我才想要回过头看看这个故事事实证明,这真的是一部很棒的作品,在微博和朋友天时说起,真的是为数不多自己看了第一章后就喜欢上的作品,李茜精准描写一定会打动你的

  就好像2012年5月最小说第一次连载时郭总写到的

  我喜欢这个故事,相信你们也一定会喜欢这个故事。

  对作者李茜的印象或许和腰封写到的一样,TN1之后才开始接触最世,后来茜姐替换猫老师为《小时代》漫画担当脚本,到了2012年最小说新颖的专访模式,之后是从茜姐的微博才得知进入了《小时代》的电影剧组(好羡慕),前半段在公司日子应该和郭总有很大的关联,但从《小时代》漫画脚本到现在,不如说和《小时代》的关系密切,我想,除了小四本人和痕痕以及历任小四的责编外,没有人会比李茜更熟悉这个故事了。

  ▲第一章

  茜姐的语言很有特色。就好像有一些句子,有可能你会觉得很奇怪,因为每个人习惯的断句方式都不一样,会觉得是不是缺少了一个字,可真正反复读几遍之后才发现其实没有错误

  上海是一个我一直都想去的地方,因为觉得那是自己的一个梦,或许是因为最世吧,如果和最世没有关联,我是不想去到大城市生活的,我更喜欢杭州厦门这样的城市,不会给人以扑面而来压力

  想念,找他,沉默地,用尽全力地。

  在看到阮丛的妈妈动作和语言被茜姐放大夸张描写后我就有预感我会喜欢这个故事,虽然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我妈是曾经的上海人

  我同意阮丛的意见,因为妈妈曾经生活过上海

  “我哪能不是上海人”

  已经离开了上海了啊,当然不能算作上海人的了,但是,妈妈的故乡始终就是上海,哪里人和故乡,在我看来,是两个不同概念

  说到语言,我倒不认为这是能够证明哪里人的依据,因为我也不会说家乡当地的方言啊,在这个普及普通话的时代,方言只能说是一种特色了

  “我要带着妈妈回到上海去”

  阮丛连上海都没有去过,又怎么能提“回”字呢。读到后面,我发现陈闵雯也和我有一样的想法。

  说到大学志愿,哪怕现在连高中都没有上的我,大概也有了一个明确目标,大学志愿应该会选择上海的一所大学,因为那是梦

  可是读了这本小说之后,我在想,如果上海是自己的一个梦,那就不要实现好了,因为梦之所以是梦才能美好,我害怕自己,到了上海之后,会产生一种“梦碎了”的感觉,我宁愿它一直在我脑海中,都是想象的那个样子

  有很多时候,人就是这样,害怕面对一切,只看到事物光鲜亮丽外表,却不敢去承认那些缺点

  我好喜欢茜姐的说法,“上海”本身就是一个独一无二形容词,因为它是多变的,它是不可替代的

  想要摆脱生活在小城市的命运,每个人都会有吧,可是当你真正走出去的那个时候,为何又开始,怀念起那种叫做故乡的味道

  我身边没有上海的朋友,所以我也很难说清楚。透过易嘉燕和郭云芳两个人,让我觉得上海人很刻薄高傲。我记得也曾经有人这么对我说过,但我相信,这样的现象现在应该不常见了吧。地区存在的“不公平眼光”我也是亲身经历过,因为广西和云南一样,都是处在中国比较偏僻的南方,经济发展没有那么快。有可能云南给人的印象还好一点,因为云南的自然风光风情名俗都能让游客赞不绝口,但广西就不同了,有外省的朋友要来广西旅行,要推荐几个地方,还真的说不上,都是一些山啊,海啊。尤其是部分广东本地人,听到“两广”都会忍不住皱眉,特别害怕广西和广东相提并论。更不用提南宁这座城市了,虽然是广西的首府,可也只能在全国二线城市和三线城市中徘徊,不上不下。

  读到描写阮丛妈妈的穿着这部分,我觉得自己一改对阮丛妈妈的印象,甚至第二次读的时候正中泪点,哪怕她很要强,可她确实是老了,确实是为这个家付出太多了。为什么前面会写到“我有预感我会喜欢这个故事”,一个没有留下好印象的人物也会有让你落泪的地方,那就真的是作者的文字功底特别强了

  读到“阮丛喜欢姚霖凯”这一部分,有一种特别熟悉的感觉,因为,我也,害羞暗恋着一个人,所以更是能够真切体会到阮丛的那份心情

  很羡慕阮丛,一直到高中都能和喜欢的人在一所学校,阮丛是初二喜欢上姚霖凯的,我是从初一认识他的,一直喜欢到现在的初三,三年也是一段“好久”的时光了。和阮丛一样初中三年和他是同班同学,如果高中还能在同一所学校就好了(所以要努力学习了)至于大学,能够在一所城市就好了,有可能我现在还觉得大学还是很遥远事情,可这不是和我初一的时候想着“初中毕业”还是很遥远的事情一样吗

  喜欢上他是不知不觉的

  喜欢真的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是不是那种为之心动的感觉是不是都和文中写到的一样呢,先是因为和周围的同学一样因为他的光芒会不自觉地留意,过了一段时间,就发现没有办法把眼光从他身上移开了,开始在人群中希望找到他的身影(茜姐你真是的,把人家心事都写出来了啊)

  我喜欢姚霖凯,无条件也无道理地喜欢

  说不出的你的好,说不出对你的喜欢,可我就是这样,喜欢着你,而不是别人

  有时候她甚至清楚这种喜欢是不会有结果的,每次想到这里她都会有说不出的难过茫然,但她最终决定,不去在乎

  哪怕坚持下去,最后也不会有结果的。我的朋友这样劝过我。我或许也没有期待有什么结果吧,内心都不曾想过“和他在一起”这件荒唐的事情,甚至不知道他对这份单恋的态度,可直到最后,我都不愿意去“赌一次”,成功失败我都做不到无所谓,宁愿不要一个确切的结果,把这份单恋持续下去,直到喜欢上下一个人

  如果我们还会再相见,应该还会喜欢着你吧,那就是六年的时光了,这不会成为一种久而久之形成的习惯,而是关于青春,最不堪又最美好的记忆了。

  一个人受伤了不可怕,或许是通过自己的伤口去博得他人的同情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吧

  缘分这个词,好可悲。你和你喜欢的人有缘分。是什么缘分。是在心中默念着“在一起就好了”的缘分,还是只能成为同学,只能是成为朋友,却怎么也达不到心中念想的那个关系的缘分呢。

  真的好羡慕阮丛,至少姚霖凯还是能够坦然面对阮丛的。

  喜欢上一个人的时候,就会想要把心里的标准和他进行比对,告诉自己,他很好,不会在意旁人的意见,更是不会提出“值不值得去喜欢”这样的问题,哪怕在理智上告诉自己“这是冲动行为”,可是只怕,自己仅剩的最后一丝理智早就消失了吧

  在我眼里,喜欢的人就是那个发光体,我从未放弃过,接近光芒的机会

  阮丛对于“她和姚霖凯的距离”的想法,或许就是很多人都拥有的,“我不喜欢我喜欢的被太多人喜欢”,不管是单恋,还是交往中的人,都会产生想太多的情绪

  ▲第二章

  这个故事由两个故事贯穿的,一个是三十一的阮丛寻找失踪的石胜的过程进行,另外一个是围绕阮丛的大学生活铺开的,关于大学生活,更像是一条寻找石胜的线索,少了那段生活,或许之后的一切就不可能发生

  阮丛的弱点恰恰是我最害怕自己的地方,不管是在感情上,还是在生活上。

  读到这里,我好像多少知道了些关于“三年前的风暴”,阮丛妈妈去了上海,而在上一章中姚霖凯又提到了阿姨,我觉得是阮丛的妈妈嫁给了姚霖凯的爸爸然后去了上海,对于这个家庭来说,无疑是一场风暴,当然了,这只是我的猜测

  我有点可怜阮丛的爸爸,有可能他只是不知道生活在这个家庭的方式,可是他的的确确是需要这个家庭的

  相比起“讨厌”这种情绪的淡化,更让我害怕的是,“熟悉”这个感觉在不知不觉中就变成了“陌生”,那种自以为很熟悉的感觉,很让人尴尬不适

  “自扫门前雪”应该就是“不管闲事”的意思吧,又或者还带着一份不近人情冷漠,如果上海人真的是这样的冷漠,没有爱心,在我心中的印象又会降低了一点吧。如果上海人说话总是趾高气昂,唑唑逼人,在我心中的印象又会降低了一点吧

  读到石胜夹菜给阮丛,心底不由生出了一种感觉,石胜和阮丛两个月的同桌时光应该给石胜的印象很深刻吧,又或是阮丛给他的印象很深刻吧,又或者是,他喜欢阮丛,就好像文章开篇提到的,石胜深刻而沉默地爱过一个女孩,那个女孩应该就是阮丛吧,文章的后面部分也印证了我的想法,对于陌生人夹菜给自己这样的事情,我也觉得特别尴尬,哪怕是熟悉的人夹菜给我,我都会说:“不用了,我自己来就好了”。我特别害怕麻烦别人,尤其是我不熟悉的人

  阮丛妈妈的行为看起来太奇怪了,为什么提到陈闵雯就哑口无言了,或许是真的与陈闵雯的父母有什么过节吧,又或许是什么说不出口的秘密,事情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吧,这是关于两代人纠缠的故事,在繁复的关系中,到底埋藏着什么

  我真的很讨厌郭云芳这类人,别人有好处的时候就喜欢阿谀奉承,别人失意的时候就喜欢在明里暗里讽刺

  ▲第三章 无心之错,有心之缘

  ①现在

  其实读到这里我还是比较难以理解为什么阮丛不想把石胜失踪的事情告诉陈闵雯。

  陈闵雯和石胜是什么关系我也不清楚,我的内心只有一个小小的猜测:不会说陈闵雯喜欢石胜吧?

  我也比较难理解陈闵雯在电话中面对阮丛的孩子气,她们的关系明明没有那么好不是吗,为什么听着陈闵雯的口气,却像是“失散多年的好姐妹的感觉”

  茜姐的铺垫做的很自然,提起上海有种以前提起南城的感觉,究竟是那一种感觉呢,在这一章的回忆部分就会写的当时陈闵雯是有多不愿意提起南城,就好像阮丛多不愿意让别人看到自己的伤疤

  虽然阮丛的那句话是无心之语,但还是让我吓了一跳,忘了老家就等于忘了故乡,就是没有故乡的人

  故乡一直都是他们不能触碰的伤口,南城也好,上海也好,因为伤口在你看不见的地方,没有愈合,就随时都有流血的可能

  而再也不可能了,哪怕在上海再见面,也回不到从前了

  ②回忆

  在一个不熟悉的环境下,人更容易被一点点的温暖感动。有可能阮丛是这样,很多人是这样,但是我不会,态度的转变如此之大让人鄙夷,想必阮丛如果知道后面的发展会是这样,也会在一开始就狠下心去拒绝了吧。很早之前,在我还没有太过多的接触这个社会的时候,我应该也会答应了吧,正是越长越大,看到越多这个社会的另一面的时候,每个人做事时都越来越小心翼翼,宁愿不再去相信些什么,不去相信,就不会有欺骗了啊。想说可笑吧,但是更多我感到的是心酸,说不出的心酸,找不回单纯的心酸。

  我虽然可以这么说,但是好像每个人在想要得到什么的时候,还是会巴结一下别人的吧(但是至少不会像郭云芳她们那样是假意的啊)

  喜欢一座城市,并不只是喜欢它的繁华,它的现代化,很多时候,一个城市的文化往往体现在老巷子,更贴近普通百姓生活的地方。你如果问我喜欢上海哪一点,我说不完整,但我在喜欢它的现代化的同时,一定是喜欢它的弄堂的,只有各种文化交织在一起,才会创造出独属于这座城市的文化以及城市名片

  不过说起对上海的印象,更多的还是从最世方面得到的比较多,文中提到的静安别墅,印象也就停留在“原来最小说的办公地点,现在最漫画和小象的办公地点”

  上海,在自己看来,真的是一个不得不去的地方。

  阮丛和陈闵雯小时候到底有什么过节,这也是我感到很疑惑的地方,但是在文章的这一处也没有明说,只是通过“我们都还只是七八岁的小孩,在争执时她用力将我推入水中”一笔带过了

  冲动是一种可怕的东西,它会在达到你想要的目的的同时,打破理智,最后只留下不堪和残局让你收拾。说真的,我觉得阮丛没有必要争这一口气,至少我是不会这么做的,但是人各有异啊

  陶宇的出场不知道为什么给我一种感觉,像是看到了另外一个石胜。但这样俊朗的男生确实是招人喜欢的,相比起姚霖凯琢磨不透的绅士风度,我会更喜欢陶宇一些

  此时姚霖凯的闷闷不乐就显得有些奇怪了,我开始确认自己生出的念头:或许姚霖凯是喜欢陈闵雯的

  我不知道为什么提起自己的故乡会感到不好意思。我出生的城市也是个小城市,每次别人问我是哪里人的时候,我除了会说出名字,还不忘加上一句,“是一个很小很不出名的地方”我很难理解他们的一惊一乍,哪里人只是你其中的一个标签,并不能代表你的全部。

  我做不出像阮丛那样揭开别人伤口,更加做不到陈闵雯那样的反击。我不记得是谁说过的一句话:我能做的,就是不伤害你

  有些时候,我觉得,有些事情,只要说明了就好了,不用解释。就好像阮丛面对易佳燕的时候,越解释反而越是不能说明原先的问题。有些人就是喜欢恶人先告状,这样的人,最好早一点看清她的面目,也不必为了不和她在一起而感到烦恼,不值得。

  可我虽然这么说,如果自己碰到这样的情况,被人看穿了藏在心中的秘密的时候,或许也会像阮丛一样感到慌乱和不知所措吧。

  做过的事情,再后悔也没有用了。做错的选择,是怎么也改不成正确的了。错过的路,就再也走不回去了。没有人能够预知未来,也没有能更改过去,我们能做的,就是过好现在了。

  我比较难想象石胜为什么会那么自然的说出自己是阮丛的男朋友,在心中唯一给出的解释,或许就是:石胜喜欢阮丛吧。至于为什么姚霖凯的表情不自然,哪怕是知晓阮丛和石胜是男女朋友的关系也不应该出现的啊。

  ▲第四章 总觉得我离你那么近,其实两颗心的距离那么远

  ①现在

  或许飞机可以缩短时间的长度,却怎么也缩短不了地域的距离,总觉得我离你那么近,其实两颗心的距离那么远。

  读到“像煎熬的一个世纪”我马上就哭了,那份焦急等待的心情,好像能够了解,但是又不知道应该怎么说出来。

  冲动总是让人变得莽撞,就好像现在的阮丛和大学时的阮丛又重叠在了一起,那份冲动,终究是没有因为时间而消失,继而变得小心翼翼又保守,是因为,为了那个人,不管是什么时候,自己都没有丝毫地动摇过喜欢他的念头,没有动摇过为了他而不顾一切的冲动。

  阮丛喜欢姚霖凯,姚霖凯喜欢陈闵雯,石胜喜欢阮丛

  只是,最后等在原地的那个人,是我喜欢的你吗?

  ②回忆

  其实心中会生出的那份尴尬,也是代表着阮丛在意她和石胜的关系,可石胜的出现,是让我很意外的,包括他一系列已经超过朋友之间的表现,都让我确定了他对阮丛的那份感情,我也开始怀疑,是不是初中三年中为数不多的几个月的同桌,发生了什么让石胜对阮丛印象特别深刻的事情呢。

  接下来我真的是被石胜的表白吓到了,有可能有一些惊喜吧,但更多的应该是惊吓。就好像我标题写到的,阮丛的话语和行为是“无心之错”,而石胜是在创造一种“有心之缘”

  我更是被阮丛的行为吓到了,阮丛竟然随身带着一张姚霖凯的照片(人家都是把喜欢的人的照片存在手机里面好吗 喂你不一样嘛)

  小卷粉在我们这里应该是叫做卷筒粉的,制作方法都一样,吃起来糯糯的,只不过是里面的料放的不一样,我们这边一般都是放一些碎肉,玉米,豆角之类的,但是我从来都不知道这种美食是从越南传过来的。

  在短篇面前无法割舍,只能在长痛的时候放声哭泣了。

  双皮奶诶,是很好味的小吃。

  读到石胜说“就这么坐着也是好的”,不自觉地为阮丛感到幸福。寒冷的冬天,或许也因为那一本暖暖的双皮奶,那一句句动人的情话,那一个意想不到的温暖,而变得有了些许温度。

  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小幸福,不必为了别人的幸福而嫉妒。珍惜眼前的,就不会后悔以后的了。

  ▲人物评

  ●阮丛

  阮丛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单纯。撇开三十一岁的她不说,只是在刚刚上大学的那个阶段,那种对姚霖凯的喜欢,就是单纯的,为他担心,为他而有很多的想法,想要和他在一起,知道是不可能的事情,却又觉得默默的喜欢着就已经足够。那种在默默喜欢一个人时小心翼翼的心情,害怕给喜欢的人留下不好印象的心情,就这么一点点地累积着,哪怕未曾有过回报,好像只要你注意过,这个微小的地方也闪着一点光就足够了。

  我很喜欢阮丛其实有一个原因,很多方面她和我很像,暗恋一个男生,明明知道他不会注意到自己可还是不停止自己的单恋。但是有很多地方我又应该向阮丛学习的,看到姚霖凯和别的女生在一起就要学会放下,我也为他伤心过,好多人劝我继续喜欢,可是有小部分人告诉我不要再喜欢了。我觉得好像自己应该做出一个抉择,好给那些关心我的人一个交代的,只是没有想到,一个做事犹豫的人会那么快就抉择出来了,我不会再喜欢他了,我宁愿和阮丛一样,等待下一个爱自己的人的到来。

  ●石胜

  还记得开篇的时候,石胜沉默而又用尽全力地想念过的那个女孩,在后面的故事中已经可以知道是阮丛了。说石胜是一个痴情的人倒也不假,只是当我知道这份感情的时候还是被吓了一跳。

  ●姚霖凯

  文章的开篇就有写到姚霖凯是一个温柔的人。我觉得,温柔是一个莫能两可的词语,对喜欢的人温柔,和对陌生人温柔,是两种不同的感觉。可是通过他和阮丛的对话可以看出,他不是充满绅士风度对每个人都温柔的人。

  姚霖凯这样优秀的男生,被人喜欢上是很正常的男生,没有人不喜欢优秀的人(朋友之间的喜欢,仰慕并喜欢着,能够说不喜欢的也是嫉妒的啊),就好像以前的青春小说里总会有这样的一些情节“暗恋隔壁班的班长”之类的,大众情人之类的。

  可是,在阮丛眼中姚霖凯被称之为认真的目光,我觉得,姚霖凯的目光不仅只有认真,有可能会变成爱慕。

  在读到姚霖凯希望阮丛帮他回绝易佳燕的时候,我只是觉得,维持这样的绅士风度,有些时候就是虚伪。

  可是当我读到姚霖凯站在机场等待阮丛,并且为找不到石胜而担忧和安慰阮丛的时候,我又觉得,这样的一个男生,挺好的,至少他对朋友付出的都是真感情。

  在读到多年后姚霖凯听到陈闵雯这个名字的表现的时候,我可以清楚地确定了,阮丛那一次次的感觉都不是错觉,姚霖凯喜欢陈闵雯

  在阮丛的描述中,可以得知姚霖凯是个很妥帖的人,我和阮丛一样,都不是很会说话的人,又很害怕尴尬的氛围,一般都是等着别人找一些话题和自己讨论,这样才不会显得场面太尴尬,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人,很少,所以不知不觉中,姚霖凯在心中的好感又多加深了一点

  ●陈闵雯

  虽然我不知道阮丛为什么会对陈闵雯产生厌恶的感觉,但她给我的第一印象应该是不好相处。这一点和自己很像,不对陌生的人热情,反感一种叫做自来熟的情绪。但是我一定是做不到陈闵雯这样的唑唑逼人,我大概也就只能勉强忍受,如果有下次,一定会拒绝的。

  ●阮丛妈妈

  不是说我喜欢看别人笑话,但是我就是特别看不下过于虚伪的表现罢了,明明自己不清楚的,却一定要找到一丝和自己有关联的地方,抓住那根挽救自己虚荣心的稻草,炫耀着。

  口音中已经带着南城的味道,为何还要再参杂沪语呢,没有故乡,第一个应该指的是阮丛的妈妈吧,咬定自己的故乡是上海,却已经融入了另外一个城市。

  “妈妈是上海人,你也是”

  我特别讨厌这种强加的概念,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不应该由另外一个人决定,父母也不行

  阮丛的妈妈还是一个好胜心特别强的人,一直强调自己是上海人,但是却因为不再熟悉上海的某个地方而不甘心

  喜欢教训人的长辈自然是得不到人喜欢。

  ●王洁

  不知道为什么,在文章的开篇第一次提到王洁的时候,我就觉得,王洁肯定会帮助阮丛,在校园里,在校园外

  ●阮丛爸爸

  首先,对于阮丛爸爸的第一次出场,我觉得他是无耻的。偷听他人电话不是无耻的行为吗,什么理由也解释不通啊,哪怕是读到后面知道,他只不过是想要抓住自己最后的一根稻草,最后一丝留在自己身边的希望,在这一点上,倒是和阮丛妈妈很相像。最关键是偷听别人电话后,还要找一个原因为自己辩解,就显得更加无耻了。

  ▲碎碎念

  封底的下面一段话,只有真的看过故事后才会明白吧

  ▲大调查

  大调查绝对是一个突发奇想的计划。因为这本书和故乡有关联,对于故乡,我也不是很说得清楚的概念,这个故事还和上海这座城市有关,我没有去过上海,了解上海或许只是因为《小时代》,所以我想,通过大家的一些回答,能够帮助我更快去适应这个故事

  Q1:您是上海人吗?

  Q2:您去过上海吗?

  Q3:您对上海以及上海人的印象?(上海的同学会在后面加个上字)

  1郭敬明(笑,这完全是误会啊)小时代 2热情又冷漠,温暖又疏离 3有品位,会过日子 4旧派,讲究,古典,现代(上) 5对外地人报以歧视的态度,有钱,生活很辛苦,比其他地方的同龄人付出的努力更多 6物价高,繁华,美 7小气(市井) 8生活快节奏 9时尚 10精明能干 11高傲 /

  Q4:你是怎么理解故乡这个词的?

  1家 4生活的地方 5我唯一在乎的那个人在的地方,我心里念着的那个人在的地方,无论那个地方在哪(哭) 6死时的归宿 异乡人的温柔乡 7出生的地方 8家乡 9故乡就是生养我养让我成长的环境,那里有亲人、朋友以及最熟悉人 10终究有一天会离开的地方 11永远值得我骄傲的地方。存放着我很多年少记忆的地方 12不一定常在身边但一直在心里的地方 13是一个你可以一直说它不好,但不喜欢别人批评它的地方 /

  Q5:故乡对于你来说是怎么样的一种情怀?

  1永远不想离开 2归属感 3为之不停奋斗 4怀念 5温暖 6眷恋 7想要逃离,不想被过去的记忆束缚 8复杂 9感恩 10梦境 11想走却不舍得离开 /

  不可能全部的问卷都公布,但我还是选择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答案,并进行了汇总,写个总结什么的

  一阶段总结:感谢二三位同学的辛苦的答卷。Q1Q2略过,Q3的答案和想象中的没有什么出入,我特别喜欢第二个同学的答案“热情又冷漠,温暖又疏离”,尽管我知道这或许不能代表全部的上海人,或许有很多人都是这样的性格,而一位上海同学给出了自己在他人眼中的答案,这的确是上海的一个特性,就好像我们印象中七八十年代的那个歌舞升平的上海滩。有很多也契合了文章中上海人的特质。

  Q4的答案是我收录最多的一个部分,1、4、9是我心中的答案,其他的答案都很有自己的见解(即矫情又感动人心)

  Q5的答案又很多人不理解“情怀”(好吧是我太矫情了),第二阶段也忘记改成情感了。是一个答案中总有一个是你认同。最后,第二阶段,我会说我真的要去找一些作者来回答了吗(希望能够成功啊啊啊)

  《没有故乡的我.和我们》读后感(二):『评·没有故乡的我,和我们』旧照片(本人已在时光论坛发布过~)

  【序章】

  “你确定要以这种方式写书评吗?”当时,我跟他对谈着。

  “当然~”他答道。几秒不到,他又说,“开始吧,我懒得等!”

  “。。。”好样的,真符合他的说话真符合他的说话风格。

  “那我们就开始吧。”访谈开始。

  --------------------------------------------------------------------------------

  --------------------------------------------------------------------------------

  【最初的最初】

  访谈一开始,我就抛出了自己的一个疑问,“你为什么要让我与你一起完成这篇书评呢?”

  他丝毫没有思考,就回答出了一个句子,“其实吧,我只是想以一个特殊的方式来表达我对这本书的喜爱,刚好,茜姐在《最小说》上写了一篇极度分裂的访谈访谈自己,于是。。。我就要和她一起分裂。好了,我开始进入严肃状态,你不许再说题外话了

  我毫不留情的鄙视了他(我和他是一个人,瞪不了他,就只有鄙视了)算了,看在我们是一个人的立场上,就继续访谈了。我继续说出了一个可能他自己都不知道答案的问题,“你一开始为什么会喜欢这本书呢?”

  他在这个问题时,稍微顿了顿,我看着此时他的面容,突然发觉,他喜欢一本书,难道就是没有原因的吗?

  “可能是从我在最小说上看连载开始的吧,我对连载的文,大多是追不完的,因为我不喜欢追连载时等待的感觉,这些你应该都知道的。可这一篇同样是等待,却一点也不想停止追连载,我的心总是被这几个人物牵动,我关心着阮丛,姚霖凯,陈闵雯,石胜他们四个人的命运走向,于是,我就不知不觉喜欢上了。”我默默的重复着这个句子,“不知不觉”,或许,一本好的文学作品,就是值得等待的,没有多少的“原因”?

  我和他的对话,在最初的最初,就这样开了头。

  --------------------------------------------------------------------------------

  【此时此刻】

  我们已经进入了状态,我觉得,现在,最适合讨论一下人物,我便把这个问题,问了出来:“前面你已经提出了四个主要人物,可以细谈一下吗?”

  “我想说的人物不只那四个,我可以细谈吗?”我点了点头,他便继续说了下去,“我想以一个星座的角度分析,虽然我在星座方面也不是很精通:首先要说的人物,是阮丛,她在我的感觉中,是一个狮子座,这个女孩子,自尊心很强,她很冲动,她单恋过姚霖凯,她相信纯粹的爱情,她在这本书中,时而冷酷无情,时而单纯善良,她好似一个编剧,她所经历的,大都是她预料到的,可是,她永远不愿意接受;接下来,我想说说姚霖凯,这个人物,我认为他是天枰座,他把一切都做得十分完美,他永远是女生爱慕的人,可他却同样犹豫不决,心中总有放不下的地方,如果看了一段连载的人,应该都知道,就是陈闵雯,这种犹豫不决,也导致他与一个自己本不爱的人,江语珊,成为了最终的夫妻,或者,应该说,酿成了一场悲剧——江语珊的自杀,或许这么说你不懂了,没事,你往下听吧。”他停了一下,又继续开始说,“接下来我要说的,就是陈闵雯,她的星座,是我最没底的,我觉得,她是双鱼座,没错,就是双鱼座,她的一切做法,都有双鱼的范,她有着一副过分美妙的面容,她心直口快,她的故事,最为曲折,她不是一个真正的好人,但她真实,敢爱敢恨,她的爱情,注定不会完满;现在该说石胜了,他的星座,应该是巨蟹座,他顾着自己的爱人,他顾家,他没有姚霖凯出色的面容,却有着一颗单纯善良的心。”这时,他把四个主角已经说完,便又开始了其余一些人物的解读,“接下来要说的人物,我不想用星座解读,第一个要说的,就是江语珊,她有抑郁症,她从小就不幸福,受了虐待,以至于她害怕,当她看到她的丈夫与另一个女人吻在一起时,她觉得,自己只有死,才会让她的丈夫无法再伤害她。这个悲剧,就此酿成。”他好像意识到了自己讲太久了,便停下来,说,“人物上,我就说这些吧,其他人物,虽说同样把故事推动了,但依旧没这五个人重要,后文如果有机会,咱们再谈吧。”

  我连忙问出了下一个问题:“这本书的文风有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吗?”

  “当然有~”他不假思索的回答出来,“我觉得茜姐的文字十分的成熟,完全不像是一个才发第二部小说的人。”

  “比如呢?”

  “这本书有很多伏笔,像王洁让阮丛发给别人的邮件,她错用了公司的邮箱,这里,就为后文阮丛被开除买下了伏笔。当然,这样的地方还有很多,我就不一一列举了。”他顿了一下,然后又开始说,“我觉得吧,读完书后,王洁的一个句子,现在想起我都有些想发笑。”我望着他,示意他说下去,“王洁这么说的,‘恐怕要等到哪个男的瞎了眼才敢娶我吧,娶了一个老婆,结果发现是娶了她全家。’(笑)”我听了这一句话,也忍不住笑了,这个句子,是很好笑,可仔细想想,其实就是很现实的一句话,不是吗?

  我看到现在气氛不错,便说出了下一个问题:“你觉得全文被什么推向了这样一个结局?”

  “我认为吧,就是阮丛,她在整篇文章中,导致了石胜杀死了他的父亲,或许,石胜不这么认为,可是事实便是如此。”他再一次猛然一顿,“我剧透了?就此打住。”

  。。。好吧,下一个问题“你读完这本书,有特别喜欢的句子吗?”

  “有的!就是这句‘这就是我为了追逐梦想不得不付出的代价吗?可是为什么,越是追逐,我便越感觉到自己离它太远,太远。越是在这个城市里往返生活,我便越发感觉到自己的渺小与微不足道。越身处繁华喧嚣,我便越感觉无所依靠。’或许,喜欢这个句子的人不少,大概,这个句子,就是‘读一遍就忘不了’的那种,我第一次读,就深深地被打动了,或许,上海,既是梦的天堂,又是梦的坟墓。”

  我看着列出的问题,突然觉得,这些问题,都太死板,或许,我可以随机的问,“或许,此时我们应该说一说,这篇文章结局了。”

  “这个结局,单另看来,不是美剧一般的‘happy ending’,是一个悲剧;但针对一整本书,仔细想想,不这样结尾,又能怎样?让阮丛和石胜在一起?这样的结局,不就是最好的吗?在世界末日之前,在途中,迎来毁灭。这个结局,其实,就是最适合这本书的。”

  开心的结局,真的不算什么;好的结局,就应该是真正最适合一本书的结局,这就是他的意思吧?我停留在上一个问题的沉思中,心不在焉的,问出了最后一个问题,“既然这本书讲述了‘故乡’,你就谈一下对故乡的认识吧。”

  “‘故乡’,其实就是对故去的寄托,已经无法改变,同样也无法忘却。这个并不重要,重要的,就是未来将要被我们寄托的,是哪里。”

  我想,我们的对话,可以告一段落了,可他此时又说了一句话,“你可以把这次的访谈叫做《旧照片》吗?”

  “嗯?”我不理解,这是为什么。他立刻解释道:

  “结局有一句话,‘记住吧,老朋友,唯有旧日子带给我们幸福。’我想以‘旧照片’来象征这一段旧日子。”

  记住吧,老朋友,唯有旧日子带给我们幸福。

  打下这一行字时,我在听的歌,是《日与夜》

  与你约错终点 命运都改变

  我爱你快了一点

  你发现慢了点

  某天我吻过你腮边 连情节也扰乱

  最好全部记忆收起 终会淡忘你的脸

  如果盛世之恋 到日落时就结束

  开遍全城灯火

  照亮了天际

  试问白昼会否不完

  继续热闹像下午两点

  【后记】

  我想,这个后记,应该以我和他的身份一起写。

  这个访谈性的书评,以我一点也不成熟的文字,写的一点也不好希望各位可以多提意见,我都会一一修改的。

  在之前没有说的,还有我最爱的故事部分,现在,我在这篇后记中,写出来,就是“那个对石胜的访谈”。这是茜姐所擅长的,不是吗?这一段,让我想到了一首歌《味道》,其实,爱一个人,就是爱她的小习惯。

  谢茜姐在我没写完之前的鼓励,不然,这一篇就算我一直精分也写不完。

  真的,我真的是想在这一篇中,写出自己所有的感受,很感谢大家的阅读。这一次,就到这里。

  the end

  《没有故乡的我.和我们》读后感(三):你说,相思赋予谁。

  你说相思赋予谁?

  这是一个发生在上海和南城之间的故事,一路看下来,没有觉得惊心动魄,总是觉得这是一个平淡的故事。

  我总是对这种叙述方式有些别样的好感。

  一条线是时间的正叙,一条线是倒叙,最后所有的喜怒哀乐在书的最尾页悄无声息的交汇。

  就如同故事最后的入江口一样,浩浩荡荡的奔向一望无际的大海。

  什么是故乡,什么又是异乡。

  什么是回不去的地方,而什么又是到不了的家。

  总是想回到上海去的知青,把所有的梦想都交付给了子女。然后在陌生的“老地方”发生着每个城市都会发生的故事。

  我想着,最后疯一般去找石胜的“我”,也只不过是想对那个城市有所交代。

  总是四个人的命运在某一个时间交汇,便开始走远。

  人的生命中是不是总会出现一个地方,莫名其妙的被一只手推入,到了最后却发现,回不去。回不去的是地图上的标记,还是日历上的一个标点。

  这样的相思,应该赋予谁?

  给于一座城市,能容纳所有人的悲喜,还是给于一个人,赐予自己的哀乐。

  还好,我爱过,也还好我去过。

  冷风拍打着孤独的树干 冷风拍打着孤独的树干,我暗自思量这勇敢的身躯。究竟是谁使它坚如石头,一到春天就枝繁叶茂。不像你,也不像我。一次长成只为了一次零落。

  ——《唯有旧日子带给我们幸福》

  除了这个诗,还有wyman作词的《日与夜》,与你约错钟点,命运都改编。

  与你,约错了终点,命运,都改变。

  独默默桃花又红人不归,你说相思赋予谁?

  《没有故乡的我.和我们》读后感(四):故乡,我一直在的地方

  谈到故乡,好像我也没有多大意识,从三四岁从农村搬到城里,直到现在也没有离开过。当别人问我是哪里人时,我能准确的说出长春人。

  没经历过那段知青岁月,身边也不曾有过那样经历的人,也未曾远走他乡,所以在我的意识中故乡的概念是薄弱而不解的。我总以为有亲人有朋友的地方就能称之为故乡。又或者故乡在哪里无所谓,更重要的是现在你生活的地方是你热爱的,因为这里有你爱着的人。

  文中的两代人多次强调是没有故乡的人,但他们不是没有,是老一代的不愿割舍怀念和新一代因灌输导致的不愿承认。两代人的感情纠葛,巧合又残忍的契合在一起,像错综复杂的藤蔓相互纠缠,伸展。

  开放式的结尾避免了无谓的伤痛,四个“异乡人“仿佛兜了一大圈又回到了原点。

  虽然某些情节设置稍显生硬,不解,但小说终究是小说,如果现实也能像小说那样用诉说的快进掠过痛苦,我们也许就不必踌躇着在旋涡中遍体鳞伤了吧。

  文章以两条线进发,现在与回忆相互角逐,最后完美的重合在一起,永久的定格在那个曾引起世人恐慌的2012.12.21。

  爱总在捉摸不定中,一点点渗入骨髓,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变得肯定。而在肯定的那一刻,或许早就今非昔比,物是人非。人生的精彩,或许就来自于这种错过和不完美吧。

  《没有故乡的我.和我们》读后感(五):无题

  李茜是我觉得在最世文化里很不一样的作者之一。这个来自云南的小姐姐,我总觉得她像云南的山雾,美丽却宁静,又有点与世无争。她可能在最世读者的眼里存在感不是很高,就像她的这本书,就像她的短长,她的虾,她的遗忘将至。但她的每一篇文章又能获得许多好评,我想是也许是因为她那种不是故意炫耀辞藻的,但又确实华丽得很美妙的文笔。不得不说在最世的作者里,我偏爱她。

  这本书是我在初中的时候读的。现在我刚刚高中毕业,刚刚玩起豆瓣,想写几篇影评又不知从何下手,脑海里突然冒出李茜,又冒出这本书,于是就斗胆献丑了。

  在我的抽屉被夏茗悠,郭敬明,独木舟的校园恋爱青春小说铺满的义务教育阶段,这本书显得尤其特别:它的主题,设定,结局,让我知道原来除了被糖果搭建出的梦境,还有现实世界的钢筋水泥。于是14岁的我为阮丛终于可以离开云南来到上海高兴过;为她的暗恋失败而伤心过;为她遇见石胜而期待过;为她和石胜分手被同事暗算被上海婆婆拒绝家庭变故而心碎过......

  现在想来,我对这本书的每一处情节,每一个人名,都记得清清楚楚。

  但我毕竟已经不是只看青春小说的初中生。

  我记得这本书当初最吸引我的是它双线行文。每章的前半部分是2012年,后半部分是前十几年的回忆,然后在最后的几章将时间线重合,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奇妙的形式(毕竟当年读书少)。这点直到现在仍然是我觉得别出心裁的地方。

  然而我给这本书四星的原因是后半部分过于悲惨,激进的情节。当年我读来,满腔的震撼,悲愤,只有石胜的纯情专访片段让我在这腥风血雨中找到一点温馨。我觉得,好的小说和好的电影一样,它的情节要像没有攻击性的海浪,要有起伏,但不要起伏的过多或者过于集中。我喜欢小说的前半部分,写云南的生活和初到上海的生活,虽然交杂着妈妈的道德绑架,但我想这个时候的阮丛是快乐的,就算她的暗恋无疾而终,就算她被石胜深深爱着却不自知。

  也许是早期的李茜遇上了早期的我,总之,这本书当年带给我的惊喜震撼大于失望。第一次写影评,不知道怎么取题目,也不知道写的妥不妥当,权当消遣,再接再厉。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