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有灵》经典读后感10篇
《故乡有灵》是一本由花如掌灯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80元,页数:25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故乡有灵》读后感(一):回不去的都叫做故乡
听出身农村的朋友谈儿时掌故,是兴味实足的事。桑麻农事,渔猎野趣,甚至怪力乱神,因为有了乡野的背景,都显得陌生而迷人。
说起小时候放牛,阡陌之间漫是信步的家禽,合着稻香或是青草味,悠然间画中有诗。再聊冬日放学,暮色四合,沿途必经的隧道原是炸山间坟场所得,一闪身能看见飘荡的磷火,明明从未得见,也不禁害怕得双拳紧握。
对城市出生长大的人来说,乡野实在面目模糊。儿时记忆不外是青石板路或者四合院落,十几年来,也早已换了人间。就这么无根地在市井中长大,宗祠颓圮,族谱散佚,想溯源都不知何往。唯一直面乡野的机会,不过是旅行途中的邂逅,对着一方本属寻常的山清水秀,咔咔咔拍个不停。
乡野,对都市人来说,早已是回不去的从前。有了这种情愫,读花如掌灯的《故乡有灵》,便有意想不到的感喟。
触动之深,首在名物。这本精描故乡的杂文集里,充斥着美丽的名姓。譬如乡间做水磨年糕,水米磨粉,抡杵成团,翻身再砸,糯软的粉团唤作“雪花团”。又如西瓜皮,最外边一层,也有“翠衣”这般素雅的名字。深绿油亮的青菜,因为成棵下饭,乡间就称“饭侣花”,明明是照实说,意味却悠远绵长。
除了名物,荒村的生活也迷人。作者写渔船作业,“蓬帆如翅,渔船就像一条圆目张翅的巨鱼。”捉开洋叫“拢洋”,每一程是“一水”,“一水就是一去回”。孩童在乡间的荒坡上拔茅针,三十几枚一握,一枚枚剥开,“鲜嫩的花蕊银白,有绒光,如月色”。如此纯净的联想,大抵也只有浸润乡野的人,才会生发。
作者自况“曾是山村一少年,现为城中一花农”,落笔的字句,确有莳花躬耕的雅致。但更要紧的,是作者书写时的那种慢,娓娓诉说、轻轻道来。比起具体的一事一物,这种姿态更能吸引快节奏的都市人放缓脚步,驻足品咂。
书的序言里说,“人生水远山长,止戈为武还要靠故乡。能冲淡硝烟的一定是炊烟,能驱散乡愁的一定是乡音。”这是高论。地理上的故乡不难告别,心灵上的故乡,哪里是轻易割舍得下。就仿佛儿时在课本上读《社戏》、《故乡》,月下煮豆、捕猹,切中的都是城市孩童对乡村的烂漫想象。即便从未亲见,迷人的野趣仍旧跳出纸面,跃然眼前。
惜乎二三十年前,这样的场景仍能亲历,转眼之间,乡野消褪。城镇化塑造了太多相似的面目,土地流转,高楼迭起,养殖畜牧产业化,开山寻路树新风。农事野趣,退到记忆的角落,隐居在脑海的沟回之中,偶尔说起,只剩下一片唏嘘。也因为这样,《故乡有灵》这样的文章,好看之余,平添了几分史料的意义。
吉米•哈利写《万物有灵且美》时提到,“大自然的真实面貌,比起诗人所能描摹的境界,更要美上千百倍。”有灵的故乡,值得更多的记述。
即便如歌里所唱,到不了的都叫做远方,回不去的都叫做故乡,每个扎根城市的人,也不妨拭去时光的蒙尘,远远地看一眼,记一笔,一作凭吊,一作念想。
《故乡有灵》读后感(二):梦里故乡,泪成行
夜里梦到了故乡,偷偷地抹了泪两行。
那是昨晚上一拿起《故乡有灵》迟迟没有放下的缘故吧,在文字没有继续延伸的场景里,梦代替了那真实的呼唤,让久久未曾萌生的思乡情油然而猛烈地迸发了——池塘是我们的天堂,后街是老头儿开会的地方,槐花是夏季纷纷扬扬的雪,村头的歪脖树最早将春天的暖风送上……
看着枕畔的书,封面的那一处乡景,那泪又涌到了眼眶。我承认我许久未曾流泪了,我也承认我许久未曾想起故乡了。
真的就因了那封面的村舍、家禽与树木,因了那句故乡有灵,花如掌灯的文字滋润了干涸已久的泪腺,温暖了一副久离故乡而不常思的冷漠心肠。他提一物,我拿故乡一物,而竟渐渐填满了回忆,这也作为了愧疚的开始。游行在繁华大都市的我与故乡渐行渐远,不止是距离,还有一种感情的牵连。那种在突然发现找不到支撑的时候,才忆起有那样一种温暖一直守候在心间的内疚,使我再也不能原谅自己。对啊,没有故乡的人,没有天堂,《故乡有灵》是花如掌灯的天堂,而我,我们的天堂又在何处游荡?
你知道有一处地方,是你回归灵魂和身体的所在,不管你在哪里漂泊流浪,想到它,你便得到阳光,心灵徜徉,那便是——故乡。
故乡都有一个奇怪的名字,
起伏着耀眼的阳光,蔓延到那看不到的远方。
……
说起故乡,人人都说不完,也说不全,倒不是因为想不起,而是确实是愧疚在作怪了。在而今的社会环境里,我们时常被提醒,要过教师节了,我们会说“教师节快乐”;快到父亲节、母亲节了,我们会道一声“爸妈辛苦了”……在除外的其他日子里,我们从未让这种其实应该一直存在的感激表现出来,甚至不曾提起。有时候我们会对生活迷茫,会对人生没有方向,会不知道自己究竟在忙些什么,究竟在寻找些什么,等到累了、倦了的时候才会将往日那安静的温暖回想。而这里,想到最多的,也是最安静舒心的便是故乡了吧,因为那里有爱我们的父母双亲,有不变的乡情乡音,有童年里飞在高空的风筝……现在,不是距离上回不去故乡,而是我们将故乡渐渐遗忘,停留嘴边,停留梦里,而再也回不到心上。
我十分惭愧也十分的庆幸,《故乡有灵》突然将我叫醒。花如掌灯笔下的村狗、葵花、梁上燕一一由文字幻化成我故乡的一草一木,亲切而又生动。文字间流露的深情汇集我的感动,将看向故乡方向的泪眼朦胧。我感慨于这样的文字,感动于这样的乡情,更深深敬仰起处于繁华闹市而始终不忘那份宁静的花如掌灯。我们真的需要被提醒,但我怀念这提醒的长远,这提醒的倍感静安。
托马斯·沃尔夫的《天使望故乡》中有一句话:我们之中有谁真正知道他的弟兄?有谁探索过他父亲的内心?有谁不是一辈子被关闭在监狱里?有谁不永远是个异乡人,永远孤独? ——这样一句话犹如一把尖刀剖开了胸膛,让你看到了一颗真实的心脏。我们需要一个家乡,创造一个家乡,让亲人得以永驻,让自己自由出行,让自己在背井离乡时依然在心头照亮。
梦里的故乡终究梦醒破碎,然而故乡有灵。带着你滚烫的热泪请你归还,洒在一片乡土之上,将那低吟的温情的呼唤,静静地聆听……
《故乡有灵》读后感(三):兰缘旧事
兰缘旧事
文:春眼秋手
担着个出版人虚名,被很多人问及出版事宜,诸如有什么技巧能让策划人多看你的稿子一眼?该如何讨价还价?怎么能大卖?其实我一概不知,通常只回答俩字儿:随缘。
出书好比生孩子,男女认识是缘,生男生女是缘,生出来是人中龙凤还是劳苦大众也是缘。苦心未见得就成事儿,随心未见得就不成。全凭天意。
我与“花如掌灯”,结的就是兰缘。
话说2006年吧,那时我还是一枚宅女,动了当作家的痴心,开始整天在网上搜集所谓写作素材。衣食住行花鸟鱼虫古往今来,但凡能列出个一二三条的都收。某天看《聊斋》,里面有个写牡丹仙子的故事,牡丹姐妹名叫玉板和葛巾,其实就是两品牡丹的名字。觉得很美,就突发奇想要搜集花卉的品谱名录。心念一动,就搜进了“花如掌灯”的博客。因为老花正是养兰人。
记得看他第一篇博客,倒不是说兰,而是说村狗:“一条中等身材的黑狗,全身皆黑,黑得很沉默。眼神也是平淡的,没有狗的凶悍与奴颜,仔细与它对视,会有错觉,仿佛生有这对眼睛的是个人。荒村每有老人死,它都知道,会提前三天坐在这家门口守着,人们就会提前给老人备后事。事后出丧,它也会跟在人后去送丧,然后坐在新坟的坟头守三天。那三天,荒村的人们会给它担饭,这已是习惯。它在荒村只关心人的死,而自己作为狗超寿地活着,一次一次地为异类的人尽一种礼,这是什么意思?好在荒村不关心意思,行为明白就行了,便尊它,不敢杀它,也无法亲近它……”
这样的狗我是见过的,瞬间回忆起那条细瘦伶仃的黑子,黑子是我给它取的名字,它整天在集市的肉摊前游荡,永远吃不饱,永远在觅食。我偷拿家里的馒头喂它,便以为有了给它取名的特权,叫它黑子,它是不理我的,但是看见我会流露出认得的样子,却又绝不亲近。对我这也就够了。
后来有一年,突然它身边多出只胖乎乎的小狗,才知道黑子是母狗。馒头它会留给小狗吃,它则站在小狗身边,看向远方。
可是不久,一堆野孩子开始围堵小狗。母狗只是象征性的拦了几下,便被打的瘸着离开。小狗被捉了被吃了。我也明白了黑子为什么不亲近人。那不是它第一次被打,也不是第一次失去孩子。
老花写的村狗,正写出了那种作为狗的绝世而独立的孤寂,作为狗而不能与人亲近又无法远离无法怨恨的苍凉。
那天,我忘了兰花的事儿,而是沉浸在这个叫“花如掌灯”的人的博客中,因为几乎在每一篇博文里都能找到共通的经历与感受。而我们并不是同时代的人,只能说,他太善于掏人心窝子里的东西了。
后来,我就取了个“灯掌如花”的笔名留言,老花先是不理我,架不住日子久了,突然有天屈尊给我回话:“请不要叫这个名字,别人看见还以为我在自言自语。”这么着就算正式认识了。
老花是个杂家,吃过官饭、卖过珠宝、如今是当着兰农、写着文章、修着禅,没事还要呼朋唤友、自创菜谱、茶宴天下。可谓静若老僧动若大堂经理是也。在他那里,出世与入世不过是呼与吸般切换流畅。写东西也是如此。他的体悟如此贯通自然,以至于笔下的一花一木、一沙一石都有血有肉,他的文笔如此细腻,以至于一粥一饭、一情一境都令人动容。其实这才是已经渐远的,却又常常被人挂在嘴边的“天人合一”啊,才是真正的对天地万物该有的情怀,猎奇与玩味,平等与尊重。
2007年我偶入出版界,一直伺机要出版他的文字,这是缘来,结果总是做不成,这是缘浅。老花也是个随缘的人,也不急。反而是我们放下这件事以后,终于在今年出版了。当然,卖的好不好,还看后续的机缘。此书搜罗他多年随笔精华,因为特定的时空,原名《荒村旧事》,我也蛮喜欢,后来觉得有些鬼气而改了,可见书与书名,也是要讲缘分的。
(其实我只是发现了老花的文字并转给专业人士看而已,策划另有高人,代为操刀报选、提炼、装帧、编辑、排版、印制等诸多事宜,特此鸣谢)
《故乡有灵》读后感(四):那些远去的吃食,那些漫漶的时光。
在他的故乡,他的昨日,时光渐行渐远,万物愈灵愈美。我爱他的年糕、芥菜、酒酿,也爱他的午后、暮色、春雨。那些远去的吃食,那些漫漶的时光。
离开家,我们就成了勇敢的人。都市繁华嘈杂人群,热闹背后的总是会感觉到迷茫、缺失了亲情。有人喜欢白酒的甘冽,有人至爱红酒的香醇,有人沉浸气泡酒的魅惑,有人迷恋啤酒的畅爽。尽情欢畅的同时是否想念家里的温馨?就像这一壶酒酿,虽无凌冽惑人之势,不乏甜美温润之馨。酒酿江浙一带很传统的小吃美食。遍布我国南北,很平凡却深受人们喜爱。发酵后的米粒伴着浆水散发着淡雅的酒香。醇美的味道,淡淡的酒香,陶醉微醺的幸福,了无宿醉的辛苦。
那最普通的三鲜汤糕。白菜半棵、几个口蘑、再放些小白虾、蛤蜊、猪肉,却煮出了世间最温柔的美味。想起了每年除夕的好些天前,外婆就开始忙碌,张罗泡米用来打年糕。打好的年糕泡在水里,存放好长时间。有时候,沉沉静静、清清淡淡的生活之味,反而极好。如有灵的故乡,那温柔的地方。
《故乡有灵》读后感(五):有爱的地方就有美丽的心情在流转
借用某首流行歌曲的名字《思念是一种病》,我想说:乡愁也是一种病——在近来的图书出版领域,这个词或者这种情绪的传达更呈滥觞之势,像在都市人群中交叉传染的疾病和浮躁情绪一样,离乡背井的人们但凡谈起怀乡,必谈那一缕不知为何物的愁,还必得拿火爆到不行的《舌尖上的中国》说事儿。现代人不再像祖上的父辈一样安守黄土,宁可漂泊在外,成为无根的浮萍,也不愿在一方小小池塘里,呼吸不到新鲜的空气。流动性的加大,自然会拉远和故乡无论是空间,还是情感上的距离。难怪有评论说《故乡有灵》“太淡了”,大抵在此语的发起者看来,只有一把鼻涕一把泪,撒狗血式的浓情重墨地谈论故乡,那才叫情义,才叫乡愁。
可是,我很喜欢《故乡有灵》的笔法,作者“花如掌灯”虽取了个虚幻的网名,可他在书中在“故乡”和“灵”之间建立的关联,不仅颇有新意,也呈现十足的人间烟火色。
在字典里,“灵”既指鲜活的灵气,也指记忆和灵魂的栖居地和寄寓之所。对于大多数在城市里漂泊的异乡人来说,“故乡”能让远在千里之外的游子们获得片刻宁静的怀想,也对得起这个“乡”字了——“乡”是“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让汉成帝这样的君王“宁愿醉死温柔乡,不慕武帝白云乡”的好去处和美色陷阱;同时,“乡”也是“乌有之乡”,是精神的托寄之地,是高尚道理的论辩堂,是充满公平和正义的模板式样的“理想国”——“花如掌灯”心中和笔下的故乡,是我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灵”,无论何时,无论我们漂泊在世界的哪一个角落,我们都不能缺失它港湾般的庇护和接纳。
大概我们真是个极其讲究吃食的民族,任何样式的情感都可以通过饮食来表达、传递和记录。和恋人分手后仍然记得多年前一起分享的街边热红薯或烛光大餐一样,对故乡的眷念自然也可以从那些“舌尖上的乡愁”里找寻。在《故乡有灵》里,同样可以看到那些乡土味极重的乡野吃食,不管是亲人那原始粗犷的烹饪技法,还是未经任何污染的取自田埂地间的天然食材,在被加工食品包围的都市人心中,都是稀罕物,都包裹着中国人极其看重的家庭观念、乡土情怀。
不知是刻意为之,还是风格天然如此,“花如掌灯”的文笔干净、素淡、硬朗,仿佛只有枝干没有叶片的枯树,反而因没有重重繁叶的遮蔽,便从枝桠间清晰窥见生命的整体框架。在书中,我尤其喜欢他对村庄中各色人等的勾画,像美术中“白描”的技法,聊聊数笔,人物形象勾勒其上,不着喧嚣的笔墨,文字间竟有几分鲁迅当年描写闰土的那种味道——质朴,不加粉饰,反倒多了几分自然和灵动。
合上《故乡有灵》,仿佛能堆砌出以下画面:老母亲当日围着团团转的烟熏火燎的灶台多日不开火,已没了彤彤火红的生活气息,可是你推开尘封已久的老屋子,仍能从黑魆魆的灶台上嗅到一种遥远的怀想和况味。因此,你对故乡、故园的眷恋,像那股幽幽的气息,在梁间,也在你的心间,盘旋多日,始终不肯离去。
《故乡有灵》读后感(六):自序 石佛庵
《故乡有灵》
文:花如掌灯
这个石佛庵,旧时办过两年私塾,我母亲幼年在这个私塾里读过一年书。
这两天,我在石佛庵为老娘做法事。我外婆家,不仅是我母亲的出生地,也是我童年长大的地方。石佛庵就在环龙桥不远的地方,石佛几十年前被推倒在桥下的溪里。那条溪,及溪边的古树,还有树下的井,关联着许多旧事,幽深地在我记忆里。事隔四十年,我把它写成了《故乡有灵》。
写到《兰草》,博客上有位读者说,这个村庄从前是一个古寺的花园。于是我开始考证那个古寺,发现童年的荒村是历史上一个名动江南的古刹的废墟。考证古寺的时候找到石佛庵,去年是我们把仅存佛首的石佛寻回来,重新雕出佛身,如今石佛就立在石佛庵的院子里,只欠一层金装。
石佛庵在和尚山下,和尚山像一个坐着的和尚,山水青绿,四季草木如袈裟。石佛庵的旁边,至今仍有我姨的瓜地,瓜地里瓜恰好新熟,我摘了两个,和表兄一人一个解渴,半熟的翠瓜味寡淡,要等到瓜皮发白,才是熟透模样。
那个古寺叫吉祥寺,唐开元年间高僧惠超渡海而来,在锦沙渡口上岸,寻到九峰山,在香柏岩下结茅为庵,草衣木食,开创了一个宏丽道场。宋元鼎盛时,寺庙有一千多和尚,和尚山西面的花粉山就是庙址。从前我喜欢坐在花粉山下的石头上发呆,花粉山长满凤尾似的翠竹,因为竹子的颜色与瓜相似,经常妄想着在竹山里寻找翠瓜。吉祥寺在明初海禁中被毁,岛上居民都被迁往大陆,海岛二百年里没有人烟,海禁结束后,后来者不知这一方土地是曾经的庙宇,这个废墟广达千亩。
吉祥寺海禁火焚二十五年后,有一个原来吉祥寺的和尚海通,偷渡回来,把吉祥寺幸存的一尊石佛,在和尚山下建庵供奉。
石佛庵只有七个和尚,都是小和尚,一色的二十几岁,做法事时,四个穿浅黄的僧衣,两个穿明黄的,敲木鱼的是缁衣,黑的。“月光如水照缁衣”,月光照黑色的衣服。戴眼镜的小和尚最瘦,唇上的毫毛还未变出胡子来,念经的时候,不时会走神,剥自己的手指甲,及到回神就伸直脖子使劲儿念,声音从众声里跳出来,还是童声。
排好队念经,背影袈裟及地,高矮肥瘦的身姿,都是挺拔的,脖子都是直的,光光的后脑勺,青青的发脚,微微晃着脑袋。白皙的那位念经是抬着头的,闭了眼睛,嘴朝天念。他们念经不用想,念就是唱,又配以鼓乐,动听而不单调。小和尚们念完经,脱掉袈裟个个不是和尚相,他们与操场上的学生无异,但他们吃素。
寺、庙、庵、堂,是指庙宇规模大小的,并非尼姑住的地方才叫庵,我有一个搞收藏的朋友的书斋就叫“琴韵花香庵”,而他自然不是尼姑,甚至连和尚也不是,只是清淡雅致的一个瘦老头儿。
和尚山下四季瓜果都有葱茏水色,这样的水色在春夏就常有浸漫之势。而庵边的树也有异样,枝疏叶朗,有云水舒卷之态,风姿卓然。
《故乡有灵》读后感(七):万物有灵记忆最美
我是个生在都市的姑娘,五谷不分,四体不勤。对于乡村最深的记忆,就是小时候窜亲戚,因为害怕护家的大黄狗一直不敢出门。小舅舅瞧我可怜,领我去瓜地偷香瓜吃,害得我拉了三天的肚子。不是香瓜上的农药太多,是我一口气吃掉三个大的!至今还能忆起爬满瓜藤的甜蜜。再去乡下已经没有满目的瓜田,取而代之的是高楼耸立。农村城市化,多赞的想象力,却不知吞掉我们多少美好的回忆。
幸好还有花如掌灯,幸好还有他写的《故乡有灵》。书名和笔名都很美,让人有种故乡花满,灯明,灵气弥天的感觉。每个人都有故乡,故乡堆满记忆,记忆里有说不完的乡音,乡音里有叙不完的惆怅。花如掌灯在自序里写道,“至今仍有我姨的瓜地,瓜地里瓜恰好新熟,我摘了两个,和表兄一人一个解渴,半熟的翠瓜味寡淡,要等到瓜皮发白,才是熟透模样。”我讶异于花如掌灯与我有相同的记忆。他的记忆却比我素白,还原生活的本来。这缘于他灵动的笔尖,不管是人还是瓜都充满生命力,他的文字仿佛在为我们的遗失过往补白。
英国著名的“万物主”作家吉米.哈里,著有万物系列。他是位兽医,接触有血有肉的动物,所以他说万物有灵且美,万物伟大又渺小……最后他以万物生光辉作为他一生对天下生灵赞美的终点。同样写生灵,花如掌灯律动有趣的描写毫不逊色于吉米。相反,他的界限是宽容的,山水花草风雨都是有命的。在他生于斯长于斯的荒村,一切的一切都在向他下达书写的密令。他说,乌米饭如字,或许这里写的所有字,都是我吃过的乌米饭变的。我们绝对想不到,乌米饭是他故乡山上如杜鹃花一样多的小灌木,却在他的人生里承担另外一种使命。
物是人非,斗转星移,是大多数人至暮年时的叹息。可是,我们挡不住时光流逝,躲不过岁月漂洗。书中的“物是” 是昨日的物,也是今日的物。茨威格说,今日是昨日的明日。花如掌灯用今日的记录将时间的温暖都留给了明日,打通了过去与未来的血脉。就像《蓼草、酒娘、酒酿》里,苦辣的蓼,酿酒的娘,醉倒的人。多像人生的步履,用一帷荒诞的幕,遮住喜乐的终极地,我们迷失在酒醉的幻想里。
而“人非”里的人是普通的人,却又超越普通。村口边破庙里寄生的男男女女,拖着沉重的肉身,非常度日。他们贫穷,他们疾病,他们狡黠,他们胆怯,可面对与生活的搏斗,他们丰盈,他们健硕,他们善良,他们勇敢。花如掌灯描写村里一个叫菜花的女精神病人,“笑是开心的那种笑,听笑声,她从来应该不笨,背过身去不看她,感觉笑的人应该是可爱,干净的。”脉脉深情从他的笔端流淌而出:是的,我们都是生而平等的生灵,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笑时都可爱干净。这是人类之间超越其它物种的亲情。
平凡的人都有大智慧,深居乡间的人有把智慧结晶的本领,比如花如掌灯和《故乡有灵》。万物有灵记忆最美。在喧嚣的都市再也不找到这种天籁宁静,万物自由的生活气息。花如掌灯的文字清新干净,是久违的新鲜空气。他说,带颜色的空气就是烟,而他却引领我们走回生活的底色,朴素平静。
“做梦是演戏,失神是自己丢失自己”。如果你在匆匆的人生路上丢失了自己,请回望故乡。故乡,使我们脱离浮躁重新聚焦。故乡,万物皆是神灵。
《故乡有灵》读后感(八):村里人的老时光
初看书,好多东西感觉陌生:茅针、吃饭花、苦楝树、矮李……于我这种童年大半时间在水泥格子里长大的小孩来说,遥遥像异邦的生物,草长莺飞虽好,总归隔着一层。
况且作者遣词造句很收,感情和文字都很克制的,没有惯常看到的铺天盖地的浓烈的观感描绘,也不似专栏集子那种卖乖讨巧的文字营生,有点遗世独立就为了逗自己开心的,于是我有点惋惜这本书的“生不逢时”,因为无论书里说的事我有没有共鸣,书里的文字是漂亮的,清浅干净,一篇篇文末都有一个含蓄得近似叹惋的收尾。
可拖拖拉拉往后看,文字出现了人,十方红尘就此铺开。哪个村里没有顽童,高人,疯妇,匠人;哪个家里没有外婆,舅舅,几个堂表亲……在花如掌灯的荒村里有,他们叫和尚大平继孟小外婆,木匠菜花好娘太平爷爷。他们在一篇篇短短的文章里,此起彼伏,有时出现有时消失。在我的记忆里也有,路过的时候没有太留心,有点一把手猛抓沙,指缝漏掉的不是一点半点吉光片羽。但在别人的文章里看到,无端端就生出了许多的感慨,带着家乡的山风海气,还有晒了太阳的被子香。
好奇之下便翻了花老的博客来看,恰恰看到一段话“荒村不是村,是一段时光,年少光阴,因为穷因为闲,也因为日子清澈不知愁苦,在近半个世纪之后再回望,成了不忘的明白。家园在时光里,是触目所及的季节和山水,日月亮丽风干净,无忧的草木滋味,无思无解的陈旧故事。所记皆亲历,有些是与梦含混了的,梦也是亲历。那时候,我们做人随意自在。”
原来荒村是时光,隔着时光看人看物,愈行愈远,每一次回望,往往会看到愈美的风景。但是这种美好不是那么清晰,也许也谈不上深刻,它常常是一种如果没有人好好记住,就散失到空气里的脆弱灵动。而这种脆弱,在花如掌灯这里被小心翼翼地收藏了起来,所以他可以在说完梦中红颜之后,寂寞而淡定地说:“如果梦到红颜时,就最好屋外不远处的溪边还有一两树红梅在怒放,当然不必冒雪去看,想一想有这样的意思就行了。”
荒村不是故乡,却像极了小时候或长或短待过的一个个小小的村庄、大院、胡同、弄堂。荒村里的人,带着特别的年代有的特别的清淡悠闲,穷,但是不慌不忙,各安天命,各有前程。荒村的时光,于我们是咋一看已经抖尽的身上的尘,飞飞扬扬,最后还是会落回身上。就像有些事情,当时当下,是琐碎,是平淡,甚至是灰头土脸的无奈,渐行渐远时,才发现如影随形,就像序言里花老说他至今还有情不自禁坐地的习惯,那是从荒村时留下的习惯,我想荒村的灵荒村的魂,终究是离不开荒村的人的。
《故乡有灵》读后感(九):故乡及其所创造的
在我的家乡,村南边有一条小河,这条小河是我及我的小伙伴小时候的乐园,走在河里,不时会有小鱼碰触着裸露的小腿,翻开任何一块石头,都可以看到小螃蟹在睡觉。及长,我偶尔回到家乡,那条小河因为上游的煤矿已经变得乌黑,河的两边也积搌了许多年月的垃圾。
我们不能埋怨工业文明对田园生活的侵蚀,因为正是我及无数象我一样从农村走向城市的孩子是这个侵蚀过程的同谋者同时也是受益者,我们可以一边在城市里享受城市给我们带来的种种美好与便利,一边怀念童年的故乡以及故乡的童年,虽然我们不能阻挡工业文明的脚步,但能有这份怀念,那也是非常美好的,我们并不能由此得出结论说这份怀念是伪善的。
花如掌灯的《故乡有灵》便是这种怀念的产物,作者自称“曾是山村一少年,现为城中一花农。”,按我个人的体验,城中的人都是匆忙的,即使“花农”也不例外,难得他在城市匆忙的脚步声中,还能不时地回望故乡,把他那还不曾散去的记忆转化为空灵而又幽静的文字。花如掌灯给这本小书的各个小辑分别冠名为《物是》、《人非》、《斗转》、《星移》,表面上看去是略带伤感的,但在他的文字里我们是看不到这种伤感的。
在《物是》篇及后面的篇章里里提到的那些“物”,除了年糕、鱼羹等少数“物件”,其他的无论是对于生长在北方还是南方的少年都可以说是挥之不去的记忆,这些“物”大都与吃有关,它们都不过是一些寻常的食物,以及一些寻常的山草野果,因为隔了远远年代的尘埃,如今在紧张的城市生活之余,偶尔想起,都有些美好的意味,比如对成长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孩子最熟悉不过的爆米花,花如掌灯这样描述:
“爆爆米花的那个东西,我们叫它黑肚子,黑肚子在炉火里转,风箱‘唧呱唧呱’地配合着黑肚子的转动。一会,爆米师傅拿过一个口上缝有一圈竹套筒的麻袋,套在黑肚子的一头,用一根铁叮叮地敲两下,又用铁管套在黑肚子头上的装置上,一脚踏牢黑肚子,嘴里喊:‘开——炮——了!’,铁管子顺手一板,‘轰——’。”
不知怎么,在《故乡有灵》的《物是》篇里,花如掌灯提到的那些动植物让我不时地想到《诗经》,比如《村童四野食》里的茅针、郭公、毛栗、乌米饭,我总觉得《诗经》里应该有现成的诗句描述它们的,但花如掌灯并没有进一步的考证,而我们从他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知道,他对诗经无疑是熟悉的,在《物是》篇的最后一篇《梁上燕》在诗经里是有现成的诗句的,所谓“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与花如掌灯提到的他们家乡的儿歌其实并无二致,几千年间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在偏僻的山村,既保存着我们祖先的记忆,也保存着我们童年的记忆,通过它,祖先的血液在我们的身上得以流传。
而《人非》篇,花如掌灯如果能再“完整”一些差不多就是一部《村南旧事》,如果再“文本”一些差不多就是一部《荒村辞典》,但显然花如掌灯并无意再造一本《城南旧事》、《马桥辞典》,他只是不甘心让他那个小荒村那些寻常而又有些让人辛酸的小人物留给他的记忆慢慢淡去。在这些小人物里有他童年的伙伴、他的长辈、酒徒、木匠、箍匠、裁缝、驼背、精神病患者、羊癫风患者等等等等,正是他们组成了小小的荒村特有的风情画卷,如果不记下它们,它们一定会随岁月在风中散去。在这些风情画卷里,即使是“骂架”因为时光吹走了恩怨,想起来都是美的:
“围观者一多,就开始对骂,以将对手‘噎’死,说不出话来为目的,谩骂太多是没有逻辑的,拼得是一口气,动物也极其重要,夸张得令人发笑的肢体语言,能增强骂的冲击力,众人一哄笑,对方就理解为自己受了污辱。”,在农村亲眼见过“骂架”的人,读此当会心一笑。
如果说,《物是》、《人非》篇描述的是一种“无我之境”,那些《斗转》、《星移》篇描述的则是一种“有我之境”,正是荒村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慢慢完成了对少年花如掌灯的塑造,包括象在城市中偶尔“呆坐”这样并没有多少诗意的习惯,都可以在少年花如掌灯的在荒村的成长中找到源头,阳光、暮色、午后、春雨、旧时雪,这些在农村成长起来的少年共同的记忆,塑造了花如掌灯也塑造了和他同时成长起来的那一代农村少年,那些记忆总会在一个城市的夜晚,在他们无法入眠的午夜,在他们的脑海中缓缓升起:
“雨随心所欲,时晴时作,村村都有一弯溪水流着,笋长竹,树抽叶,雨丝丝簌簌,乍暖还寒。”
=============
发表于201了年2月12日《佛山日报》
http://epaper.citygf.com/szb/html/2013-02/12/content_505191927.htm
《故乡有灵》读后感(十):《故乡有灵》入选2013年度中国影响力图书 :)
新华网北京1月8日电 8日下午,由新华网与中国出版传媒商报社跨媒联合主办的“2013年度中国影响力图书”评选揭晓了结果。小说类、非小说类、商业类、文史类、社科类、科普类、生活类、艺术类、教育类、童书类共50种图书被评为“2013年度中国影响力图书”,另有10种书目获“年度荣誉推荐”、“年度读者推荐”、“年度最佳影视改编”、“年度影响力阅读品牌”、“年度最佳创意营销图书”殊荣。
●小说类(5种)
《带灯》贾平凹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年1月版
《繁花》金宇澄著/上海文艺出版社2013年1月版
《哈扎尔辞典》[塞尔维亚]米洛拉德·帕维奇著 南山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年1月版
《出租车司机》薛忆沩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6月版
《为奴十二年》[美]所罗门·诺瑟普著 吴超译/文心出版社2013年11月版元
●非小说类(5种)
《看见》柴静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1月版
★《故乡有灵》花如掌灯著/天津人民出版社2013年1月版★
《出梁庄记:中国的细节与经验》梁鸿著/花城出版社2013年4月版
《诗里特别有禅》骆玉明著/浙江文艺出版社2013年5月版
《谁的奋斗不带伤》赵美萍著/安徽文艺出版社2013年5月版
●商业类(5种)
《贫穷的本质》[印度]阿比吉特·班纳吉[法]埃斯特•迪弗洛 景芳译/中信出版社2013年4月版
《博弈与社会》张维迎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1月版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吴晓波著/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年8月版
《野心优雅——任志强回忆录》任志强著/江苏文艺出版社2013年9月版
《影子银行内幕:下一个次贷危机的源头?》张化桥著 黎木白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年10月版
●文史类(5种)
《抢救维纳斯:二战时期艺术品与古建筑的遭遇》[美]伊莱利亚·达达尼·布瑞著黄中宪译/漓江出版社2013年2月版
《我的父亲韩复榘》韩子华、周海滨著/中华书局2013年4月版
《谁收藏了圆明园》刘阳著/金城出版社2013年10月版
《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美]孔飞力著 陈兼、陈之宏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10月版
《左宗棠:帝国最后的“鹰派”》徐志频著/中国青年出版社2013年12月版
●社科类(5种)
《苏共亡党二十年祭》黄苇町著/江西高校出版社2013年4月版
《社交网络改变世界》[加]弗雷泽[印]杜塔著谈冠华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5月版
《神堂记忆:一个中国乡村的历史、权力与道德》景军著/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年7月版
《造假的知识分子:谎言专家们的媒体胜利》[法]巴斯卡尔·博尼法斯著/商务印书馆2013年8月版
《个人印象》[英]以赛亚·伯林著 林振义等译/译林出版社2013年10月版
●科普类(5种)
《爷爷的爷爷哪里来》贾兰坡著/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年1月版元
《自然的魔法》[英]理查德·道金斯著李泳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年4月版
《孟山都眼中的世界》[法]玛丽-莫尼克·罗宾著吴燕译/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年8月版
《科学外史》江晓原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年9月版
《信息简史》[美]詹姆斯·格雷克著 高博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年11月版
●生活类(5种)
《爱自己,好好吃早餐》蜜思编著 萨妮儿绘/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年4月
《Lonely Planet:云南》澳大利亚Lonely Planet公司编/中国地图出版社2013年6月版
《观照》林谷芳 孙小宁著/作家出版社2013年6月版
《相性》[日]三浦友和著 毛丹青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年7月版
《本色:活出真实的自己》乐嘉著/长江文艺出版社2013年10月版
●艺术类(5种)
《20世纪中国艺术与艺术家》(上下)[英]迈克尔·苏立文著 陈卫和、钱岗南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5月版
《摄影之魂》李济山、钟山著/化学工业出版社2013年5月版
《瓷之纹》(上、下)马未都著/故宫出版社2013年9月版
《摩天大楼》[美]罗杰·谢菲尔德等著 夏鹏等译/中国电力出版社2013年10月版
《设计与死》[日]黑川雅之著 何金凤译/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年12月版
●教育类(5种)
《迈向云时代的教育变革》彭红光林君芬著/科学出版社2013年4月版
《我们因你而改变》佟丽华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年5月版
《疯狂的科举》潘剑冰著/广东人民出版社2013年8月版
《习惯决定孩子一生》孙云晓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9月版
《做温暖的教育》陶妙如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年10月版
●童书类(5种)
《羽毛》曹文轩著[巴西]罗杰·米罗绘/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2013年9月版
《无比美妙的痛苦》[美]约翰•格林著卢宁译/接力出版社2013年10月版
《下雪了》[美]尤里·舒利瓦茨著/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13年11月版
《爸爸给我讲故事——父爱让我更强大》[美]迪士尼著/童趣出版有限公司2013年10月版
《天空中为什么有个大洞》[英]肖恩·卡勒里著弈胧译/浙江教育出版社2013年10月版
新闻地址:http://news.xinhuanet.com/book/2014-01/08/c_125976489_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