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活出自在人生》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活出自在人生》读后感10篇

2018-08-22 04:04: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活出自在人生》读后感10篇

  《活出自在人生》是一本由老舍著作,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312,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活出自在人生》读后感(一):那些小说剧本之外的老舍先生

  几乎每个人成长的路上都有老舍的影子,就算你不爱文学、不喜读书,但只要你上过学,你总会读过骆驼祥子的选段,你也总会听过茶馆,这个影子是印在教科书里面的。

  以前上学时有个误区:这个作者写小说很著名,那只要读他的小说就好。后来长大,看的书多了,你会发现,很多作家的小说和散文之间,是两个世界,你总会从小说中看到一个世界,然后在散文中看到另一个世界,这就是读这个书的缘由

  记得前段时间央视的《朗读者》,濮存昕朗读的就是老舍的宗月大师。那是另外一个老舍,一个脱离了他构建的小说里的世界,而存在于那个美好年代的老舍。

  这本书将老舍先生的散文整理归类,分成了五大部分:活就要活得自在;从容面对人生悠闲欣赏这个世界;生活需要拘束;回首此生,一世安稳。这里不禁感叹一句,若真如编辑分类的五大标题,那么再看老舍先生人生的终结,不免更深的唏嘘,那是个荒唐的年代。但一篇篇的读下来,却又觉得这标题也着实贴切,恐怕只读小说和剧本,你想不到这样一个老舍先生。

  先生于一板一眼社会中寻一丝属于自己的自在顽皮,像孩童般纯真可爱。爱看画不求懂,只看自己喜爱;爱小动物,每每细致观察觉出许多想法。他时时自省自己的生活与作家的职业,偶尔还因自己虚弱身体而自谴自责,恨不能多写些好的文字出来,却又终于意识到自己身体确也虚弱,狠心给自己休了个暑假。先生去过多处,风光各具特色,确总觉得因为生活所在,而更偏爱济南和青岛,因此风景人文写的分外细腻生动,让我读着心向往之。先生洒脱,谁不经生活的点滴磨损,先生却仍从中品出滋味乐处,虽说自己悲观着,却觉着因为悲观反而将世事看得更轻。先生重友,每一个朋友于他而言都是良师,细数友人品行作品熟悉得如同自家文章……

  要说我总有些先入为主,在读哪篇的时候觉得灵魂一颤呢?仍是我曾经也最爱的《我的理想家庭》,那是个我觉得处处透着知足适可而止的家。先生那时说,理想的家庭必在理想的国内。只是不知,当年的太平湖畔,先生可否还想念起这句话。

  但凡散文,我总觉得是在某一点处激发了作者灵魂中的,写出的也就是最真实的作者。要我说,这本书值得慢慢的看,细细的品,一遍看来可能平淡无奇,再细品味便觉出一点滋味。整本看完两遍,再去看老舍先生的小说和剧本,怕是又有新的感觉了。

  《活出自在人生》读后感(二):老舍的大自在——读《活出自在人生》

  在《活出自在人生》这本书中,老舍以生动有趣笔触讲述了自己的所历所见,所闻所思。全书既有感怀亲友、赏玩动物、游历山水世俗之情,也有体悟人生、思考命运超然志趣。读过这本书就可以对老舍的生平爱好交往人物居住城市、旅行痕迹有一个大体了解

  老舍原名舒庆春,出生于1899年,满族人。自从初中时代读过《骆驼祥子》后,再也没有接触过老舍的文章,读过他的书,再联系到老舍最后的悲惨结局,我以为这位伟大的作家过的很苦,他哪里有什么自在可言呢?

  老舍的大部分生命战乱中度过,时刻面临生离死别。在他的《自述》里,他说,飞机整天在飞鸣,人心恐慌到极度,每一空闲下来,必然想起离开济南时妻子沉静与小乙的被叱要哭,想到泪就来到。七七事变后,老舍由济南逃出来,老舍说,母亲怎样想念我,我可以想象得到,可是我不能回去。每逢接到家信,我总不敢马上拆开看,我怕,怕,怕,怕有那样不祥的消息。我怕,怕,怕家信中带来不好的消息,告诉我已是失去了根的花草。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老舍设法让自己忙碌起来,没有空闲自然就没有了忧愁

  这样的老舍自在吗?

  老舍爱清洁,也爱秩序,秩序一乱,他就头昏,没法写作。老舍也爱安静不喜欢见生人,可是在全民抗战时期,没法置身事外,什么地方都要去,什么生人都要见。抗日战争的那几年,老舍住处无定,起睡无定,别人叫他怎样他就怎样,没有一天可算作自己的时间。

  这样的老舍自在吗?

  老舍自幼体弱,胃病、肺病、头疼、肚疼,什么病都闹过。有位医生告诉他,他的胃已经掉下一大块。每逢说多了话、写多了字,头就发昏,这让他非常着急,但越着急越头昏,他感叹到“病是我们自己的最大仇敌”。

  这样的老舍自在吗?

  有了家庭,生活上的琐事一件也不会少,搬家就是个典型例子。老舍在青岛居住的时候,要教书、编讲义、写文章,找房子只能凑个周末,还得考虑来考虑去,要看同楼邻居年龄籍贯、职业,弄不好伤了和气,前前后后忙碌一个月才能敲定

  这样的老舍自在吗?

  老舍的主业是写作,天天能写一点确实能感觉到自由自在,万一赶到了一点也写不出来的季节,就会变成世界上最痛苦的人,“你的自由、闲在,正是对你的惩罚,你一分钟一分钟无结果地度过,也就每一分钟如坐针毡!你不但失去工作报酬,你简直失去了你自己。”老舍每到写不出文章的时候也会发飙郁闷,甚至自己谴责自己是个废人。

  这样的老舍自在吗?

  老舍的自杀是每个国人都不忍提及的伤痛,在那个疯狂的年代,人格尊严严重践踏的时代,老舍在湖边坐了一夜,没有人知道他那天晚上想了什么,人们只看见,一具浮肿的尸体被打捞上来,一位为人民、为祖国创作的作家就这样惨死。我还是想重重的问一句!老舍,他自在吗!

  自在!而且是大自在!是崇高理想不断被自我践行后的大自在!

  “我是干文艺的人,只要在文艺上有所获得,便获得了生命中最善的努力成就,虽死不怨”“四年来,我没有了私生活,这使我苦痛,可也使我努力干事,我不怕被称为无才无能,而怕被识为苟且敷衍。”

  “我真愿为国家出力,做出一番轰轰烈烈事业来,可是因才力所限,因一向没有显身扬名的宏愿,我仅能在文字上表现一点爱国诚心。”

  “这不是乌合之众,而是战士归营,各具杀敌的决心,以待一齐杀出。这么着、也只有这么着,我们才足以自证是时代的儿女,把民族复兴作为共同的意志信仰,把个人的一切都放在团体里去,在全民族抗敌的肉长城前有我们一座笔阵。这还不该欣喜么?”

  一句句铿锵有力话语发出时代的最强音,他用如椽巨笔描写日常平凡场景,又往往延伸到民族精神的挖掘或者民族命运的思考,让人从轻快诙谐之中品味出生活的严峻沉重。他的作品直接揭露帝国主义侵略罪行,从不同侧面描写它们的经济文化宗教渗透和种族歧视所给予中国人民种种伤害。他表现民族觉醒、表彰民族气节同时抨击在这些侵略和渗透面前卑躬屈节、为虎作伥崇洋媚外的洋奴汉、“慕洋犬”。

  老舍的生活并不是只有繁杂的糟心事他喜欢绘画喜欢听戏,喜欢花草和动物,他在动乱时期写的文章,让人感觉不到硝烟弥漫,他描写的济南、青岛、广州、昆明等地让人感觉这是一个现代人写的文章,抒发生活之美好。由此看来,一个对生活充满热爱,对人民具有无限深情,怀有以文报国崇高理想的人又怎能不得享大自在!

  《活出自在人生》读后感(三):细雕的生活耐人寻味

  《活出自在人生》,这本书适合慢慢的反复的品味,事物描写很细致入微,仿佛一幅幅画面就在眼前,不禁感慨,老舍更像是一个生活家。同样一件事情自己来描述可能只说出三言两语的片段,而老舍却像生活专家般把事物发生的前因后果,当前状态都写的通透,是一场细节打造精品视觉盛宴。使我们在读他经历的同时,能获取一些生活常识,更能受到一次“活出自在人生”的心灵洗涤。 书中通过对平淡日常所遇事物的描写,能看出老舍对小动物的钟爱。尤其是他虽不懂绘画和音乐,却喜爱图画,说不出大道理来,却觉得心里舒服体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以及活就要活得自在的追求。 读书、写作,文字与思想,仿佛都是安放到他心灵深处的所在。理想中的家庭要有一间书房书籍不少,不管什么头版与股本,都是老舍所爱读的。他对美好的向往已经上升到了对国家的大爱,他说,理想的家庭必在理想的中国,面对人生,他是从容的。 他悠闲欣赏这个世界,书中描写最多的城市就是济南和青岛,而且把这两个城市做对比来写,各有各的美。济南的秋天在山上,让人觉得有一种舒适安全,只想在山坡上似睡非睡地躺着,躺到永远。“青岛的山,虽然怪秀美,不能与海相抗,秋海的波还是春样的绿,可是被清凉的蓝空给开拓出老远,平日看不见的小岛清楚地点在帆外。”文字感染力量不可估量,读到这里,特别有一种渴望秋天去一趟这样的城市,去体会一下老舍的感觉,也感受一下自己的感觉。 又是一年芳草绿,时间最狠毒,它不宽让给任何人一秒钟。过去的一秒永远难赎回。而生活并不需要拘束,因为生活总会被诸如搬家,孩子们的事情等这般琐事所填满,听不到平剧和川剧,但是可以自己唱。 任世界在变动,自己却依然可以创造条件享受生活良师益友陪伴着老舍的一生字里行间处处渗透着对每一位故人的敬重与热爱。对老舍的佩服是他对每一位朋友的熟悉,熟悉到能将他们的故事和作品细节都娓娓道来。其中因为没有故事的《无题》描写的出神入化,说是没有故事,又仿佛说的就是某个人,“这两只眼会忽然在一朵云中,或一汪水里,或一瓣花上,或一线光中。” 读老舍的书,仿佛觉得故事就发生在身边,有一种因为错过留下了遗憾,而被老舍把往事雕刻了出来的感觉,耐人寻味。人生的真谛不仅在于外在的获得,更在于内心的充盈和富足

  《活出自在人生》读后感(四):走了52年的这位老先生,原来曾是一个乐观、活得诗意自在的真大家

  再过一些日子,就是老舍先生逝世52年了。

  纵使老先生走了这么些年后,第二届老舍戏剧节又要开始了,他留下的《茶馆》、《骆驼祥子》、《四世同堂》仍然在舞台上连年上演。

  高晓松曾在他的节目《晓松说》中坦言,自己心目中能称之为文学宗师的当属老舍先生。原因即在于老舍作为学贯中西的大师,笔下写的都是最本色、最熟悉的东西

  《活出自在人生》,集结的就是老舍先生60年来最本色的散文作品。

  阅读此书,我们得以跟随这位老人,回顾他的所历所见,所闻所思,于件件微小的事情中一窥他的真人生。

1、活得自在富有诗意

  海德格尔说过这么一句经典的话:“人应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老舍便是一个能把生活过出诗意的人。

  诗意生活离不开花,老舍很爱养花。花开得大小好坏都不计较,一开花就高兴,花一生病就难过,他就好似朋友一般地天天照顾它们。赶上暴风雨天气,那就得费劲地把几百盆花很快搬到屋里去,弄得腰酸腿疼,热汗直流。待到天放晴了,又得把花折腾出去,好不麻烦,但老舍乐在其中。

  老舍爱植物也爱小动物们,对养鸽尤其熟悉。他在幼时便早早地跟着两个姐夫到鸽市去玩,接触了各种品类的鸽子颜色体型相貌如数家珍。等到自己养鸽了,那更是趣事不停,因为总是要和邻居家的鸽子斗智斗勇,走路还想着看看天上有没有鸽子可以捡漏抓回家,往往没看路就容易摔个狗啃泥。

  对于自己,老舍有这样一段自我描述:

闲时喜养花,不得其法,每每有叶无花,也不忍弃。书无所不读,全无收获,并不着急。教书做事,均甚认真,往往吃亏,也不后悔。如此而已。再活四十年也许能有点出息!不过不可能了。

  日子过成这番,也真是颇为闲适呀。

2、回顾此生,一世安稳

  看似过着潇洒生活的老舍,其实童年并不轻松

  老舍出生那年,其母亲已经41岁了,而老舍生来瘦弱还险些夭折。在老舍还不到2岁那年,父亲舒永寿因参战伤重,最后不治身亡。

  父亲的早逝给家庭带来巨大的伤痛,也留下贫穷孤儿寡母们。虽有补贴,但全家也仍旧要依靠母亲替人洗衣裳活计来维持生活,生活勉强过得去,不至于饿死,但也绝谈不上富裕

  老舍在书中称,他真正的教师是他的母亲,虽然母亲不识字,但却给了他生命的教育

  母亲总是主动亲朋好友帮忙,凡是她能做的,都有求必应,但吵架打架却都和她无关。母亲宁可吃亏隐忍,也不和人家斗气。然而,当儿女安全受到威胁,母亲的心则横起来,坚强如战士。这般可软可硬的性格,传给了老舍,影响他对一切人与事都采取和平态度,把吃亏当做当然,但也不失宗旨原则

  老舍先生在书中讲到:

多少人生中的小困苦折磨使我丧气,使我轻看生命。可是,那个微笑眼神忽然地从哪儿飞来,我想起唯有‘人面桃花相映红’差可托拟的一点心情与境界,我忘了困苦,我不再丧气,我恢复了青春。无疑地,我在她的洁白的梦中,必定还是个美少年呀。

  即便此生不易,但老舍依旧称“回首此生,一世安稳”,字里行间见不着一句颓丧和埋怨的话。

  据记载,老舍一家夏天佐饭的“菜”往往是盐拌小葱,冬天是腌白莱帮子,放点辣椒油就是过年了,包顿饺子也搁不起多少肉。不过老舍的母亲总是充满自信地告诉孩子:“咱们的饺子肉少菜多,但是最好!”

  因为母亲这般苦中寻乐的积极心态,老舍才能在即使贫苦艰难的情况下,也能对事清淡,安然自处。

3、处处为真的大小孩

  如今的现代人似乎都活在面具下,朋友圈、微博晒得都只是个人生活的一小角,人和人聊天也是隔着几寸大的手机屏幕,表情包多到让人不知道什么是真实什么是伪装。

  如此一来,更觉得老舍真得很,像个老小孩,无半句虚假话,也毫不掩饰自己的想法。

  老舍直言说自己最怕一种人,即无聊的人,东拉西扯地和你聊天,心浅得很,但面皮却比墙还厚,和这类人待一块,只怕是“耽误了我的时间,而自杀了他的生命!”。

  别人家喜欢在过年时说着各种吉利话,但他却觉得丢了一岁就是丢了,实在不愿说那些骗人的好话,还不如自我沉思,反省自己哪里做得不好,多给自己一些责备话。

  做为一个大作家,他直言自己不喜欢《三字经》和《百家姓》,不喜欢就是不喜欢,挨板子也不改口。他也直说自己不是随时都有灵感,写不出就是写不出。每到写不出文章的时候,老舍也会感到郁闷,甚至自己谴责自己是个废人。

你的自由、闲在,正是对你的惩罚,你一分钟一分钟无结果地度过,也就每一分钟如坐针毡!你不但失去工作与报酬,你简直失去了你自己。

  老舍不吹嘘不自夸,说话直来直往,话糙理不糙,反倒是给他添了几分可爱,让人觉得他真挚不矫情,不做作。

  这本书,写的是老舍先生的自在生活,语言朴实平淡,没有什么大道理,有些话还风趣得令人发笑,让人看得也是轻松自在。

  可惜,读完此书,产生的最大悲伤即在于:如此这般自在、幽默、乐观的老舍先生,为何最终选择了投湖自尽,究竟是何等时代何等人事,能够逼得一个快乐的人儿走向死亡……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