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新世纪诗典(第一季)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新世纪诗典(第一季)读后感10篇

2018-08-26 05:38: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新世纪诗典(第一季)读后感10篇

  《新世纪诗典(第一季)》是一本由伊沙 编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6.00元,页数:439,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新世纪诗典(第一季)》读后感(一):新诗·新世纪·新天地

  一

  伊沙主张想要成为诗歌评论者,首先要成为一个诗人。这句话是比较准确的,因为诗歌的评论和鉴赏往往直接关系到诗人的思维世界情感世界,如果不能与诗人同思想共命运,那么评起诗来,自然就隔了一层。但只做到这一点其实是不够的,诗人往往只是产下婴儿,但孩子命运却未必是诗人所料想的那样,所以诗歌的评论和鉴赏,其实也是一种对未知追寻。所以,我下面所谈也只是一种寻觅——虽然我并不曾是诗人,也不能算是一个合格的评论者

  关于《新世纪诗典》的名字,伊沙给了两种解释:一、新世纪—诗典;二新—世纪诗典,其实更确切的名字恐怕是《新世纪新诗典》因为这部诗典里面所选的都是“新诗”,起码这本书展示了以白话为主要语言的新诗在新世纪的发展

  二

  我国有着历史悠久的诗歌传统,但新诗的发展却只有一百多年,作为一种新的形式,打破旧有的诗词框框限制对诗歌的发展无疑有着积极意义。从理论上讲,人人心中皆有诗意,人人都可以成为诗人,这一点从本书的各位诗人的身份中就可以看出来,从医生到片警,从学生教师,从编辑学者……诸多的身份往往有着各自的世界,但最终却在诗歌的国度中找到了交集。这无疑是可喜的,至少可以证明中国的诗歌传统的瓜瓞绵延和开枝散叶。但正因为对旧有诗词的反动,新诗还面临着重重的困难,毕竟新诗在引进时含有西方语言的特征,所以如何融合新旧的DNA的冲突,也是新诗的一大课题

  很多人在读新诗的时候,总是要问这首诗是什么意思?这样的说法其实依然是要用读传统诗词的方法理解新诗。因为传统的诗词重情,而新诗则是重感觉的。习惯了有公共范围的传统诗词的阅读的人,往往在面临具有私人感受的新诗面前,找不到切入点。在这里谈谈个人阅读新诗的一些体会

  在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中,那个女美术教师领学生面对波洛克的抽象画时,告诉学生,不要去想这幅画上有什么,而是让自己眼睛随着线条游走,去体会那种视觉运动愉悦。这种不带成见的直面感知,正是阅读新诗的方法。在阅读每一首新诗的时候,不要去猜测诗人要写什么要想表达什么,而是让自己以“无想”的状态接受作者安排文字脉络和冲突,体会文本外形成的张力,要透过文字去理解诗人的感受,在理解的过程中找到诗歌的意味。换句话说,放下自我的读者,才是阅读新诗的最佳读者。

  三

  这部《新世纪诗典》所涉及的题材,无疑十分广泛,有吉光片羽的灵光一闪,有感怀世事苍凉悲苦,有私密情绪的积聚延宕,还有伤情愤懑爆发宣泄……题材的广泛性无疑是多元视角产物,然而其中也有些不太令人满意地方

  这本书的总体来说,过于压抑沉重的诗歌比较多,以展现死亡、痛苦郁闷的诗歌占了大多数。虽然,当年我也曾对只在快乐写作前辈不屑一顾,但也不赞成那种诗人必须生活苦难中的论调。钱钟书先生曾说中国诗歌是良心声音,如果说这个说法成立,那么《诗典》中的大部分诗歌就可说是“沉重的良心”了,但良心未必只有沉重这一条路可走。

  经营结构的诗多,可以成诵的诗歌比较少。诗歌的产生往往是唇吻协调的产物,无论中西用韵与节奏依然是诗歌流传的重要因素。朱自清曾在听过朗诵后,认可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诉诸情感的诗,可见声音对于诗歌的重要性。而从目前所收的诗歌来看,能够声请并茂的诗歌并不多。

  厚重流畅的诗不多。前面说了沉重,但沉重并不等于厚重。《诗典》中的是虽然在表现的范围上有所扩大(从个人到社会,从国内到国外),但整体上看,依然是缺乏厚重的历史感和奔放的流畅感。只有极为少数的诗人,走出了个人感受的圈子,而通过共有的词汇意象构建了出了厚重的氛围,而至于痛快淋漓的流畅的诗作却为数更少。

  以上仅为个人的感受,为了避免误导他人,也就不一一对号入座了,毕竟每首诗歌都是自足的。

  《新世纪诗典(第一季)》读后感(二):每日一首诗歌好了

  这确实是一本制作精良的书,说她精良不是在于这本书是否是精装本,而是体现的编者的用心真诚。《新世纪诗典》是诗人伊沙开设的微博诗歌荐评专栏,而这本书就包括了该栏目最近一年内推荐的三百多首现代汉语诗歌。打造新史诗,每行字句都是时代的变奏。我想本书的编者伊沙本人是个有诗歌意境的诗人和文人,他将三百多首现代诗精心挑选并编汇成册,每首诗后面都附上了他的简短点评,这对他而言本身是一项工作,更是出于诗人之间的惺惺相惜,从他的每句点评之语当中就可体会到他对于诗歌的针砭理解。

  诗歌一直以来都应是中国人骄傲,无论是唐诗宋词都是流传至今的文化痕迹。而对于现代诗歌,不知道有没有人向我此前有所误会,那就是现代诗歌谁都可以写,无非就是一句完整的话要断开几句来说,而且要重复说上两到三遍,吃喝拉撒睡都可以写成诗歌,你就是个天生的诗人。此前我也挺赞同这种说法的,虽然看的现代诗不多,但似乎都有这么点儿特色,看起来像是无病呻吟似的。可是这本新世纪诗典拿在手里,我就无法再说出之前的那些话或者再去认同它,看着里面这一排排简单的字句组成的诗歌,我甚至能够感受到其中每个作者在创作他们的时候的诚意和用心,也许只是某一时刻的体会就可以用她们的语言来表达,这就是诗人的表达方式,任何人都不应该或者说不能够去对他们有所污解,你的不理解不代表诗歌存在的不合理,你的不喜欢不能屏蔽掉诗人们创作的诚意。

  全部的诗我还没有看完,但是我选择每一天都看一首,这样三百六十五天一年的时间我就可以看完这部诗典第一季,这并不是说内容有多复杂不好理解。我只是想用同等的诚意去回报给写下这些诗歌的人。每天都感受一下诗歌的韵味,慢慢的缓缓的逐个字的去体会,其中有让你读来就能静下心来的诗歌,也有让你读完顿觉内心汹涌激流澎湃的潮动。诗歌的力量永远不在于她的字数,而是在于那份诗人通过字句传达出来的心境。我想我还没有老去就已经感受到心灵沉淀,我想我已过了青春年少的时候,却依然能感受到那份唯有年轻才享有的热情激情,这些都是诗歌带给我的感受。

  《新世纪诗典(第一季)》读后感(三):一本诗典在手,天下好诗可口

  或许,有人还在说,现代还有诗吗。

  问题不是诗歌离你有多远,而是你离诗歌有多远。

  我们活着,我们生着,我们老着,我们病着,我们死着,我们延续着,这些都是诗,我们的生老病死都是诗,问题是你有一颗诗心吗?

  没有,那是你的麻木,所以你觉得你所活的一切没有诗。

  甚至你可能活成了一首诗(或许还是一首悲诗),你却不曾发觉到诗。

  这是因为你可能没有心,你的心在跳动,但却没感情,没热量,没温度,更没有诗心,灵魂麻木,麻木到行尸走肉。

  自己却进一步说,生活在别处-----别处才有你的诗意栖居地。

  可是诗意栖居地却成了你嘴上的鼻子,你看得见,咬不着,然后你进一步悲叹,诗意就是世外桃源,是蓬莱仙境

  却忘记了,你身边的诗意正在你脚下吱吱作响,生机勃勃,兀自灿烂-----那个少年维特一般的烦恼,那个婴儿想在手中捏住阳光,那只狗在ATM机下打盹,那只烟头被捡起来抽出一颗眼泪,那瓶啤酒浇灌水龙头般的咽喉……一切一切,人世喧哗,诗意顿发!

  你还祈求生活在别处吗,你还望着诗意栖居地吗?

  难道你真的希望你活着就是麻木,活着就是行尸走肉?

  如果不,我们来品读诗歌吧,诗歌擦亮生活,诗歌激活灵魂,不再麻木,成为一个高级人儿具体卑微,却高级的人儿,因为你活着,有思想,有灵魂。

  看看你身边,看看你脚下,正如海明威老爹所说,这个世界很美好,值得我们位置奋斗

  而诗歌不但是奋斗,还是发现,是共享。

  记住,你活着,就是诗,哪怕你是麻木的一个,你的妈妈促成了你是一首诗,你没有理由不为自己负责

  从现在开始热爱诗歌,关注自己,点燃生命释放灵魂。

  让一个个我,活成了人类,乃至时空上的永恒,哪怕你是卑微的、渺小的,你也是这茫茫宇宙中的这一个,独特、唯一的一个,万物与你同在,连上帝也并不比你更高贵、更伟大,一切平等,来自诗歌的提升

  《新世纪诗典(第一季)》读后感(四):不读诗,就去死!

  你,你,你,还有你,所有的你们,我们,他们,活着和死去的,会为阳光照在身上而高声赞美吗?会为胸口起伏呼吸来回空气心怀感恩吗?会为浑身遍布的流动之水而发出溢美之辞吗?我们不会,因为习惯接受了这世上最美好的恩赐而可以毫不在乎,甚至漠视。

  然而,当那一切都没有了,我们将何去何从

  新世纪以来的璀璨诗篇繁星点点滴滴汇聚成一本薄薄的《新诗典》,它提醒我们:当我们低头生活时,头顶上那一片美丽迷人星空的存在!请抬头看看,哪怕一眼,请双眼凝视,哪怕一刻!

  总有闪亮的诗篇穿越心灵的时光抵达你的彼岸,让你领受并获得渡过沧海勇气,于是你将欣喜若狂拥抱自己的生命

  与众诗狂欢,与天使共舞,尽在《新诗典》!

  不读诗,就去死!

  《新世纪诗典(第一季)》读后感(五):於今为止共和国最好的诗歌文本《新世纪诗典》

  从2011年4月开始我每天关注网易伊沙主持的《新世纪诗典》,每天邂逅一首好诗,每天看伊沙最酷最精准的诗歌评论,乐此不疲坚持至今,这对于我这个诗龄短,天赋浅的人来说,从中汲取的养分从我这两年来的诗歌写作可以看出,按徐江的说法是有了“醒目的进步”。

  我敢说,你看了这本诗歌编集,你会惊讶,诗歌不死,当下最真实全面的诗歌在此!只以作品英雄,当今中国,只有伊沙做得到。或许,你会说,我在浮夸,那你有种,搞一本这样高质量的现代诗集大成出来,我也浮夸你一下,其实,我们都知道,伊沙,已经是当今最具影响力的诗歌大师

  一本你买了不坑爹的诗集,元芳,你怎么看?

  所以,再不读诗,你就老了。

  (庄生:男,1984年10月5日出生,广东陆丰市人,现居深圳。2010年得巫昂指引,开始写诗,受徐江、伊沙影响,真正开始诗歌创作,有诗作入选《葵》、《特区文学》、《网易伊沙主持新世纪诗典》、《诗参考》、《唐》、《金台诗刊》等重要选本。)

  《新世纪诗典(第一季)》读后感(六):我与新世纪诗典/南煜

  ——写在《新世纪诗典》第一季出版之前

  2011年5月,我从手机进入伊沙新浪博客一如既往读其新作,发现了置顶贴《新世纪诗典》以微博的形式在网易开栏的帖子。因我的手机没找到合适的网易微博客户端而无法“亲临现场”,后发现了老乡鬼石在空间每日的转载。这样,我成了新世纪诗典的幕后读者,为时5个多月,直到工程竣工回家。

  一、 感谢《新世纪诗典》:

  2008年10月,我因闲的无事在网络上阅读李煜词,得了我这个名字:南煜(一秒钟取名)。后无意见翻墙到80后诗人黄运丰的博客,知道了玄鸟诗歌论坛,现代诗对我来说,确实很陌生,此之前我所理解的诗人就是李白、杜甫等,回想起来真是孤陋寡闻。08年冬至09年工程开工,我陆续写了部分我所理解的“现代诗”,以电脑和网络为阵地的诗歌写作在09年新疆因75断网而中断,2010成为一片空白,尽管空白一直让我怀恨在心,但一直没有点燃我继续写作的导火索,我的诗心难以为继

  直到飞翔经典——《新世纪诗典》在我国文化中心城市长安点燃圣火。在每日一读作用下,我开始了“手机工地散记”写作,我内心非激动,这种激动就像秦巴子老师博客上的“长安诗人出征图”之于我,这种激动就像王有尾的“离诗出走”之于我!让我确信我有一颗爱诗之心,让我确信我找到了诗歌“长征”的前沿征地。以此而立志我四年内努力登上《新世纪诗典》。

  二、 《我的朋友小吴》

  2011年7月25日,我的好友“小吴”因车祸去世,此事让我的内心变的苍凉、迷茫孤独。一个与自己几乎“一样”的人的离世,让我如彩排般目睹了我的离世,这种苍凉来自他死的“悄无声息”,这种迷惘来自“今日的工作”与明日的晚餐到底有没有关系;这种孤独来自他的离去让“我的灵魂/再也不能还家”而客死他乡。我在医院走廊上,几乎面带狰狞的“笑容”在QQ空间用手机写下了《我的朋友小吴》。

  2012年过完春节回到新疆,因鬼石的烟瘾太大,“抽上了”新诗典。我决定做尝试性投稿,怀着石沉大海的预感,因为我在新诗典读到的诗,让我惊叹、赞叹,甚至激动,我一直怀着“不服不行”的敬佩在阅读,因此而一直怀疑自己诗歌的“档次”和投稿的信心。2012年3月20日,当新诗典成为“南煜日”时,“五点半诗群”一片欢呼,我急忙打开新诗典面对《我的朋友小吴》时,我的眼泪流了出来,不是《我的朋友小吴》登上了新诗典,不是我最初的立志得以实现。而是伊沙老师在我一堆稿件中找出了这首曾让我流泪并改变了我人生“动向”的作品,是他发现了我灵魂真空体验的那个下午。

  三、 我心中的新诗典

  1、 为什么高级:新诗典以“诗”为重,以好中好为标准,特别是“事实的诗意”击中我心,且不论主持还是点评者,高人有高论,趣味盎然且长见识。

  2、 兼容而不并包:新诗典选的诗,从大师到无名者,从高旬老诗人到90后,从“铺省”到外国诗人、旅居国外的诗人及华侨都在入选之列,是诗歌的全面检索。因其不并包,所以必须携带好诗才能入选,诗人有创作激情,并拓展读者视野。

  3、 不会离诗出走:尽管我的“曾经”都和诗歌、文字没有扯上关系,但新诗典“一天一首”,每天在诗歌前沿阵地选诗,“每日”作用让我有了锲而不舍的坚持精神,由外行到内行,让“读”也成为我们的诗歌行为。

  4、 再无借口:伊沙老师每日编选新诗典、每月有新作、写小说、翻译诗歌以他的工作和家庭日常。想想他的负荷和付出,我辈当警醒此生的“碌碌无为”,让“忙”、“挣钱”“没时间”等借口就地阵亡。

  5、 “新诗典”是个大平台:伊沙老师贴新诗作、新译作及新小说,诗人们常常拿出新作让大家尝鲜,诗友有趣味互动,形成了庞大的诗歌交流平台并且即时通,方便且好玩。

  在《新世纪诗典》第一季即将付梓印刷前,以此肺腑之言为贺,并期待纸本到收藏阅读并附赠老爹,让父子俩在黄土高原上的低端交流转向高端。最后:谢谢伊沙老师,谢谢诗人们的好诗,谢谢鬼石这个月亮般不老的红娘。并预祝新诗典第一季以其金精的品质最大程度进入广大诗人及诗民们的视野,让我们为诗歌的辉煌举起双手(不是投降,你懂的)。

  ——南煜

  2012年11月21日

  《新世纪诗典(第一季)》读后感(七):诗 在生活

  读完这本书,不!还未读完它的时候,我已经要写诗了,虽然我并不懂得写现代诗的要领,但我写诗的心已经被这本书激动,无法静默,写下了多年来的第一首“诗”。

  我那  二年级的小女孩

  上午  考完试放学

  欢呼蹦跳 进了家

  宣告 要把电视看爆

  此时

  喜洋洋

  美洋洋

  灰太狼

  红太狼

  久违的声音

  在家里 

  痛快欢叫

  尽管以诗专业的角度看,我这,根本没有成为诗,但读这本书给我带来了难以抑止的诗意的冲动。相信有真心与真意,就能成诗。

  就像伊沙编选的这本《新世纪诗典 第一季》一样,虽然,每首诗的文字不多,但我读得很慢很慢,读的时候,心有一种无可言说的欢喜,在夜深人静的冬夜,充满热情,甚至虔诚地,慢慢地,细细地去品味,品味这每一首诗。这些由简单的字句,经了诗人们智慧的组串,串出来的一首首动人的诗。连带着编选者伊沙生动凝练,幽默,直切要点,充满真挚的点评,让我不单止喜欢这其中很多诗,也喜欢伊沙的充满真诚与关怀的点评。兼而从这点评里,想写诗的人可从中得到一些如何写现代诗的理论知识,让这本诗集习欣赏性、学习性于一身。就我而言,这是我所读过的我最喜欢的现代诗诗集。

  平常的事物,平常的文字,被诗人赋予了不平凡的诗意,结出一首首撼动心灵的诗篇。真正的诗意在生活。就像面海的“八只小狗齐刷刷地睁着眼睛”一样。

  八只小狗刷刷地睁着眼睛

  我肯定它们是我今天见到的最好的事物

  这时候走来一个人

  他看了不到一分钟就买走一只

  现在还有七只小狗

  它们仍然齐刷刷地睁着眼睛

  我在理解着伊沙老师在点评里的意思:最好的诗不是来自写,而是来自遇,来自情。诗在高处总关情。就如读到陈衍强的“再写母亲”一样,当我读到

  ……

  只要粮食和蔬菜还新鲜着

  我的母亲 就活着

  并且在山坡上累着

  在读这首诗的时候,我看到了一位平凡辛劳而伟大的母亲,感动而想掉泪,就在这一刻也在想自己的母亲,有一股热切的冲动,要为母亲,为我平凡而伟大的母亲也写一首诗。

  这本书收集的三百多首诗当中,也许源于自我对诗的赏析能力有限,有个别诗读来是不太理解其意的,但很多很多,总是这样一次次地震撼着我的心灵,使我读过一次还不够,还要再回头细细品味。如同品一盏清茗,越品越滋味。

  《新世纪诗典(第一季)》读后感(八):听听诗的声音《新世纪诗典第一季》

  听听诗的声音《新世纪诗典第一季》

  上中学的时候最喜欢诗,还准备了一个长条的很精致的日记本来写诗,那时候最流行的是汪国真,不过我却不是很喜欢,当时我家里有一本《中国新诗鉴赏词典》里面都是近代史上的名家作品,虽然多数读不太懂,但是仍然有不少好诗让我喜欢,并且抄录下来,反复反复的去看,去读,我想这就是诗的魅力吧。后来还读过《流沙河诗话》,买过很多古代的现代的诗集,还买过星星诗刊,现在真的难以想象,在那个城郊三流中学门口的报刊亭中,竟然可以买到诗刊!

  十八九岁是属于诗的年龄,八十年代末社会上还有很多诗的味道,不过很快就被钱的味道给冲淡了,诗歌风光不再,几本诗刊也都陆续偷偷的停刊了。

  这本书收录的是新世纪的诗,也就是公元两千年以后的新诗,可以说这个时期的诗我一首都没有读过,这个时期的诗人一个都不熟悉。不过看了目录,一眼就看到了王小妮,读过王小妮的《上课记》,这才想起来里面就提到了她是一个诗人。

  诗集很厚,可是读起来却并不慢,毕竟诗歌即便是认真读,也没有多少个字。读诗集我感觉十首诗里面,能够有一两首让你喜欢,那么就应该算是好诗集了,毕竟诗歌这个东西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喜好差别很大。

  读到有点感受和共鸣的诗就画上一个符号,有的是因为幽默,有的是因为另类,有的是因为想象的丰富,有的是因为大胆的真实,有的是出乎你的意料,有的是让你大吃了一惊……

  在每首诗的下面都有一个本书作者伊沙的点评,开始的时候我就简单看看,不过越看觉得越好奇,书里面的作者基本上都是只选择一首,重复的不多,算起来有三百六十首诗,有三百多位作者,可是伊沙竟然几乎都认识,而且都挺熟悉的,不禁让我对伊沙本人产生了兴趣,这个人到底是谁?简直就是中国当代新诗的教主吗!

  赶紧看看资料,原来伊沙毕业于北师大,任教于西安外国语大学,怪不得书里面的诗人有很多都是这个两所学校的学生,看来他把这两所学校建设成了中国的诗歌基地了,可以看出其中伊沙的功劳还相当不小。这本诗集是伊沙应网易之邀,主持网络中的《新世纪诗典》的诗歌点评专栏,整整一年中每天选择一首诗,然后进行点评,于是就有了这本书。

  查了查百度,才发现伊沙还是个大名鼎鼎的诗人,也是一个文学活动家,年谱里每年参加的活动有一长列,每年获奖无数,其中最有趣的是2004年9月,获得了一个“明天·额尔古纳”中国诗歌双年展“双年诗人奖”,奖品竟然是两百亩牧场,呵呵,真是太厉害了,地主啊!也不知道两百亩牧场在什么地方,能不能升值,价格是多少,能不能出售啊。

  必须承认,我已经有好多年没读诗了,这次借着这本书对诗歌产生的兴趣,再读读几本诗集吧。

  《新世纪诗典(第一季)》读后感(九):我看《新世纪诗典》

  我看《新世纪诗典》

  文/朱剑

  作为《新世纪诗典》(简称《新诗典》)的读者和作者,还是通过《世纪诗典》走向诗坛的诗人,又是“新老诗典”主持人伊沙的老朋友,自然,我是应该为《新诗典》写点什么的,而直接触发我的是一个数字(有时数字是最能说明问题的):伊沙在微博留言:《新诗典》已经接近“600首之夜”,他要请客庆祝。哦!原来我们这些爱诗者已经在不知不觉之中享受了近600顿诗之美味大餐,而主持人伊沙已经为此工作了近600天——扪心自问,姑且不论能力,单就这份坚持,就是我做不来的,我相信也是绝大部分人做不来的,这中间有太多借口可以推辞不干,但最终的结果就是近600天来,《新诗典》一夜不落(只有过因电脑故障,推迟到第二天才推荐的事情)。非常人做非常事,与伊沙相识十二年来,在我的印象里,他是一个很相信缘分的人,有时做事情没有太多利害考虑,做决定看起来随意,但一旦做起来,却是非常认真且韧性十足。这大概是一种天赋。我们一生中都在做着各种各样的选择,看起来有很多机会,但实际上最终选择的是使自己成为自己的那一种,也是唯一的一种,并且往往是在一瞬间就做了决定。在我看来,伊沙的写作,包括他主持的《新诗典》,都是一种注定了的事情。

  《新诗典》既为“新”,不外乎有这么几层意思,一是相对于《世纪诗典》而言的,“新诗典”出来后,《世纪诗典》现在被我们称为“老诗典”;二是面对的是用汉语写作的诗人新世纪以来的诗歌作品;三是推荐了一大批新人,有很多诗人在此第一次为人所知,比如一些九零后诗人,还有一些诗人,年纪不小,诗龄不短,但长时间被埋没,是《新诗典》真正发现了他们,比如还非和唐突;四是我的一个个人感受:即伊沙要求他推荐的诗人的作品,尤其对于有一定资历的作者来说,越新越好,不新不推荐,非常严苛。以我为例,目前为此,我被推荐了四首作品,其中第一次推荐的《南京大屠杀》写于2010年(较近),第二次推荐的《磷火》写于2000年(好远),第三次推荐的《菜市场轶事》写于2002年(较远),最近推荐的《两位老作家谈文革遭遇》写于2012年,是我的新作。前三首和第四首之间的推荐间隔,有近十个月之久。为什么?伊沙一直在等我的让人满意的新作!作为老友,他不愿意看我躺在过去的成绩上吃老本,而一直希望我有新的突破!我非常理解并支持他的这种做法,于我而言,这是一种鞭策,更是一种尊重;于《新诗典》而言,不断有新的生长点,才能保持它的优秀品质。与我有同样遭遇的,还有同是长安诗歌节同仁的艾蒿,伊沙完全可以从他的旧作中(虽然也是新世纪以来的作品),选出被推荐的作品,但也是等到艾蒿有令人满意的新作才推荐他的第三首。我之所以说这些,是想说明新诗典的一个重要价值:它不是总结,而是开创。虽然它对新世纪以来优秀的汉语诗歌做了非常全面、精准的总结,但这只是一个方面,伊沙的着眼点还是放在了现在和未来。

  在某次长安诗歌节上,谈及《新诗典》和个人创作,伊沙说了一句再老实不过的话:我写的是一种诗,选的是另外一种诗。这话我这么理解:在创作上,伊沙有自己坚定的美学追求并一直在探索,但作为一名选家,则做到了兼容并包。(当然,将此说成他有时在等大家也不夸张。)或许在开始的时候,有人会有意或无意的把新诗典与口语、后现代等一些词汇标签联系在一起,但事实却证明,《新诗典》恰恰不是同仁选、流派选、年代选等等,而是包容性极强的选本。截至本文写作时间为止,《新诗典》共有348名作者、595首诗歌被推荐。其中,从诗人年龄结构来看,从二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每一代都有入选者,前者如郑敏(92岁高龄)、洛夫(84岁高龄),后者如余幼幼等;从地理分布来看,《新诗典》诗人遍布中国大陆、中国台湾、中国香港、中国澳门以及海外;从诗人国籍来看,既有中国诗人,又有外国诗人,比如美国诗人、汉学家梅丹理先生用汉语写作的诗歌就入选了《新诗典》;从风格上来看,自然,口语一脉占了主流,但意象诗也有一席之地,甚至还有谣曲风格的诗歌入选。这里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有些诗人在《新诗典》这样一个大环境下,其诗歌风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比如秦巴子先生,过去是意象诗的代表诗人,但近两年,却融意象与口语于一体,创造了独属于自己的、张弛有度的诗歌风格,巴子兄也借此登上了自己诗歌创作的最高峰,成为当今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因此,我要说的《新诗典》第二个重要的价值就是:不是造小圈子,而是创多元大格局。这样的结果,如果在微博上看不直观的话,可以去看纸版的《新世纪诗典•第一季》。

  虽说包容、多元,但《新诗典》有自己的原则,伊沙就曾明确表示坚决拒绝推荐新诗和带有十七年诗歌余风的诗作,这是一个底线,他一直强调的是诗的现代性。这就引出了我所要说的《新诗典》的第三个重要价值。

  《新诗典》有没有批判?当然有,但又不仅仅止于此。做个批判者多容易啊,大不了把自己搭上冷嘲热讽一下就可以了,但做个建设者,却是艰难的。而《新诗典》的最大价值,在于它在建设。建设什么呢?用诗歌的方式,建设一个新文明。我一直这么认为,哪怕时代已经进入到了二十一世纪,哪怕现在高楼林立,但我们中国社会依旧停留在中世纪,没有进入现代,国人的心态依旧是农民式的,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缺乏公共理性和科学理性,二是用固定不变的眼光看待世界,以为自己所拥有的会像土地一样永恒不变。这种现象也存在于中国诗歌。我认为《新诗典》在努力打破这些东西,至少是在指出一个方向,比如前文讲过的它不是一个小圈子,就是在建设一种充满公共理性的新文化,又比如对新诗人、对诗人新作的要求和呼唤,就是在鼓励诗人们不断前行,去探索,去创造一种既不同于中国过往、也不同于外国诗歌的中国现代诗。仔细读每天伊沙的推荐语,我看到的是他在努力构造一个新的、有关于现代诗的体系。他对现代诗当代性有一种异乎寻常的强调,他说:“有追求的现代诗一定要把当代有价值的发现写下来,新瓶装新旧,而不是相反。”对诗歌创作中的“创意”,他也表示欣赏之极。所以,我要说的《新诗典》的第三个重要价值就是:不是批判,而是建设!

  (2012年11月20日)

  《新世纪诗典(第一季)》读后感(十):“最”诗选

  现在我手头上拿的就是这本书,写评论可以说是张张嘴巴就行,或者说是拿支笔,几张纸,而且我也不打算写的工整一些。在没有成型的想法之前,我觉得还是不要碰键盘的要好得多,否则它会毁了我的一个想法。并保证你在永远也想不起来了。

  不得不说,每一本诗选代表的都是编者的审美,让任何人选诗,他都会最终把诗选打上自己的痕迹,在觉得取舍之间,自己的偏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比如拉金的诗选会让哈代站到一个高的不能再高的位置,这大概是哈代从未享受过的,别人也无可非议,毕竟哈代给拉金打上了深深的烙痕,每个人都是在这样选择属于自己的古典和谱系,对待古人如此,对待今人有如何呢?你如何以你的口味品尝眼前展开的生活呢?

  我问过几位朋友,部分人对伊沙并无兴趣,也绝无恶意,我觉得认同各类圈子或者坛的黑暗,去夸大或者淡化它们,生活不是史学,生活是正在发生的、不断改变的一团混乱,还没有一个“权威”的叙述者,以自己清楚的思路为你讲个条理,指一条通往某处的小路,并娓娓动听,我觉得混乱并不通往任何地方,这正是混乱本身的含义。

  这本诗选,应该是一个“最”诗选,伊沙几乎对每个人,每首诗的评语无不用其极,每个人都要用个最,贴一张标签,然后又行色匆匆地去贴下一个,贴完了一本,最终读者变得疲倦,这些诗歌也大多看起来轻松,读起来累,简洁,用力非常巧妙,恰当的钻入缝隙不留痕迹,于是结果又变成了对走钢丝的观赏,我们围坐叫好,或目瞪口呆,其实我宁愿它们掉下来一次,这样显得更诚实,更接近我们,但事实没有,一场过后,我们无法学会半点走钢丝的经验,或其中炫目的感觉,我们仍旧走自己的路,连口袋也没有被打开过。

  新世纪诗典,突出了一个新世纪的时间节点,也构成了一次新阶段的阅兵,并在封面上突出了数位公认砥柱的诗人,翻开书,迎面走来的这支方队我依然不知道属于哪一部分。即使我写完这短文,我也会反复读下去,我希望在混乱中多读一些周围的声音,借以了解些什么,也正因此,我希望看到他的第二季,第三季,并不断延续下去。(玟涛 2013年1月27日)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