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檀香刑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檀香刑的读后感10篇

2018-08-28 04:17: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檀香刑的读后感10篇

  《檀香刑》是一本由莫言著作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516,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檀香刑》读后感(一):孙眉娘和潘金莲

  读完了莫言先生的檀香刑,我感觉这本说语言诙谐幽默。我主要想谈谈媚娘的命运

  媚娘和潘金莲的命运是相似的,但又是不同的。媚娘和金莲的红杏出墙主要原因是家中的男人给力,一个是个半傻子屠夫,一个是个丑挫矮的武大郎。两个男人同样是如此窝囊。可是两个女人都是城中的一朵花,她们漂亮美丽性感妩媚,试想想哪个女神愿意苟活于一个屌丝世界中。于是当两个相貌英俊风度翩翩的官爷出现时候,两位女主角都是春心荡漾,内心澎湃。试想谁能不沦陷在高富帅石榴裙下。于是乎一切都显得顺其自然合情合理。不同的是,莫言笔下的媚娘和钱丁之间是浓浓的爱意,如长江流水绵绵不绝。而水浒中,金莲却是个淫妇,荡妇,西门官人只是一个寻花问柳的花花公子完全否定了他俩人的你情我愿,真心实意的爱情,所以说金莲是可悲的。金莲背负着千古的骂名,而媚娘却人人喜爱而且可以原谅狗肉西施。

  但是最终的命运却又是不同的,只是因为媚娘有个名义上的英雄爹。虽然她爹死了,可是她活下了。而金莲却遇到了不讲理的武二郎,结果和西门大官人命黄泉,着实可悲。

  《檀香刑》读后感(二):无处话悲凉

  通篇看完,当真无话可说,久久不能平复啊。这部作品悲壮惨烈了。深深的透着一股悲凉。

  莫言文字干净利落,看得流畅,不拖泥带水。现代许多文学,文字拖沓,无病呻吟,为悲而悲,为哀而哀,不是一种自然而然,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悲哀痛苦压抑。这本书实在压抑。

  整部作品都给人理智成熟冷静的感觉。每个人性格塑造生动真实,以不同人物角度事件摆出来,展现了许多小人物特征

  孙丙妻被辱,为报仇打死洋人,却要背负大罪过出逃在外,看到这一幕,心里很难过,也如孙丙一样残存一丝希望,都也变得支离破碎,很心痛。从孙丙变成一个踏实幸福的男人到一个家破人亡的男人。孙丙娶妻生儿开茶馆,这大概全书里唯一一处洋溢着幸福色彩情节了。

  钱雄飞,字鹏举。与岳飞都有一字“飞”,都字“鹏举”不知道是不是有““大丈夫生于天地之间,济世安民,忠君报国,乃是男儿所为。”“忠君报国之丈夫马革裹尸肝胆涂地所不辞也。”的意思。钱雄飞行凌迟大概是全书的高潮了,虽然阎王闩是很血腥,后面给檀香刑也铺了很多垫,但是觉得触目惊心的还是凌迟这一场。看行刑真的十分沉重,十分压抑。人看得特别难受观众状态,受刑人的表现,以及行刑人的心理,简直就是慢镜头播放,那种血腥、残忍,连想象都很恐怖。一场凌迟写了一章,太悲痛,太凄惨了。

  我觉得赵小甲不傻,他只是没长大,他记忆力应该很好。

  看到后面,真的已经无话可说了。我只能说孙丙是英雄,钱丁是可怜人。现实中,大部分是钱丁这样的人吧。想做英雄却不敢,往往事与愿违,做出让自己失望的事。没有几个人能有钱雄飞和孙丙这样的勇气,舍生取义。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风流看客们胸中早有定论

  结尾处,孙丙说,戏演完了。虽然仓促,但这种戛然而止也许刚好。因为戏演完了就是完了。接下来就是观众回味这部大戏时间了。可叹可笑的是,世间有几人能跳出大戏,以看客视角全局人生就是戏中戏。2016-5-27 16:13:08

  https://book.douban.com/review/5725302/

  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020458/

  《檀香刑》读后感(三):《檀香刑》初读感想

  1、抽五天上班空闲的时间,把莫言的《檀香刑》读完。这是我第一次读莫言的书,初读的时候,翻着前面的几页,有种不太习惯的感觉,因为莫言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有点白话文,有种历史厚重感,但是很多文字又四字成句,读起来朗朗上口,越往后面看越有吸引力。因为你会想要知道,故事里人物的关系,你会想知道檀香刑是什么东西,你会想知道为什么这本书要叫《檀香刑》。

  2、这本书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凤头部》主要以故事主人公讲述方式交代故事的开始,交代故事主要人物之间人物关系。狗肉西施孙眉娘,她的傻丈夫赵小甲,她的公爹赵甲是刽子手,她的亲爹孙丙是为了抵制德国人在山东高密造铁路的造反带头人,还有一个重要的人物钱丁,他是高密县县太爷,也是孙媚娘的爱人(也就是第三者)。在这一部分,每个人以自己讲诉的方式缓缓地将故事道来。

  3、第二部分《猪肚部》,这可以算是故事的精华部分,这里我知道了这个故事的背景是晚清,那个朝廷动乱,洋人横行的朝代。书中有句话印象深刻中国人什么都不发达,唯有刑罚先进。”可见,古代酷刑严苛。在这一部分,我也看到了孙媚娘对钱丁爱情的热烈,貌似每个人在暗恋一个人的时候都会有这样的经过,只是很佩服作者描写得那么深刻那么神化。尤为佩服作者在描写赵小甲用虎须看人本相那一部分,将人的本性用对应的动物来幻化,真是生动又贴切,如小甲看到正在陷入爱河的孙媚娘是一条蛇,看到自己冷漠无情的刽子手爹爹是头黑豹子,看到刚正仁爱的县太爷是一头白虎……白虎与黑豹的对峙也描写得栩栩如生。这样的故事描写给故事增色不少,读起来也不会枯燥

  3.第三部分是《豹尾部》,故事的高潮已经缓缓推向结尾。这一部分,同样是用各自的声音讲诉,但是有了更多爱恨情仇在里面。有孙丙对猫腔的怀念,对亲人的爱与愧疚,对德国人的怨恨;有孙眉娘对亲爹的疼爱与恨,对爱人钱丁的爱不得、恨不舍,对冷漠无情的公爹的愤恨,对自己身世不满;有钱丁对自己的不满,他为民请命却得不到百姓谅解,违心抓了孙丙却又得不到袁世凯重用,身在曹营心在汉,有着知书达礼大家闺秀夫人,却不甘寂寞爱上年轻貌美的孙眉娘,最终让自己身陷困境左右为难…在这里,态度情感始终如一始终都是冷漠平静的一个人就是赵甲,这个刑部刽子手,如果用一条线形容其他人物,应该是起起伏伏波浪线,而赵甲,我觉得应该就是直线了,最多也是有些小起伏。他是整部小说,最冷色调的一个人,要是说他有感情,也就是他在对待自己的工作时了,他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而他就是刽子手里的状元”。虽然在许多人眼里,他们是冷漠无情的屠夫,但是在他自己心里,他把自己的职业神化了,他们代表的是国家法律执行者,他们行刑都是在为国家效力,很多刑罚在作者的描述下,也就是赵甲的讲述中触目惊心,例如阎王闩、凌迟处死、腰斩、最严苛的檀香刑,都被他讲得好像很神圣一样……其实,我认为,故事里面人物的悲惨命运,并不只是因为他们的性格和出身,更多的是在那个大环境,在那个世态炎凉社会背景下:皇帝昏庸,列强入侵,君子被杀,奸佞当道。所以作者或许是明写檀香刑,暗喻当时的社会背景吧。

  4.莫言在书后记里有写,这本书主要在写声音,一种是铁路的声音,一种是猫腔的声音。但是小说里弱化了铁路的声音,强化了猫腔的声音,猫腔这种发源于山东高密的一种戏曲,我是第一次听说,但是小说里也通过猫腔的演绎步步将故事讲完,也算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再记忆,毕竟现在已经很少这种戏曲了。此外,“铁路的声音”在小说里可是罪魁祸首,孙丙等许多村民就是因为德国人占地建铁路而造反,但是如果没有铁路也就没有今天发达的交通网,所以很多新生事物都是伴随着许多百姓的血与泪而产生的。

  5.感觉还有小说中还有许多值得去探讨研究地方,但是初读莫言的小说,还没读过他的其他著作,所以也不好最高评价,但是已经很不错了,毕竟要把好的放在后面继续品读有时间要继续拜读莫言的其他作品~

  《檀香刑》读后感(四):好一出猫腔戏

  一直在想该把它放进哪个类别里,作者在后记里提到了当属民间文学,确实如此。生于民间长于民间的故事,由一个踏着泥土的民间男儿写出来,味道厚重。整本书都裹挟着煎饼大葱爽快豪迈不拘小节的气性,甚得我心。

  它粗辣,但又有着文学的绮丽,一些常人羞于口的话语作者信手拈来,大刺刺的写下,毫不违和。

  它民间味重,就像乡邻之间口耳相传的下饭闲话,偶尔酒桌忽然就开始讲开了这个故事。

  其实还有一丝窥探密辛的意思在里面,皇家刽子手,猎奇的刑罚,都极大满足了读者的好奇心,作者详细的描写,倒让我几度卷书,掩面不敢看。

  说是一本奇书可能有点重了,但是第一次接触莫言,就看了这么一场勾人心魄的猫腔戏,实在是好,酣畅、爽快。

  一些摘抄

  *您一个草民百姓,走街串巷混口饭吃的臭戏子,闹腾到了这个份上,倒也不枉活了这一世,就像那戏里唱的,“窝窝囊囊活千年,不如轰轰烈烈活三天”。爹,你唱了半辈子戏,扮演的都是别人的故事,这一次,您笃定了自己要进戏,演戏演戏,演到最后自己也成了戏。 *世界上的事情,最忌讳的就是个十全十美。你看那天上的月亮,一旦圆满了,马上就要亏仄;树上的果子,一旦熟透了,马上就要坠落。凡事总要稍留欠缺才能持恒。 *鸟啊鸟儿,你赶紧着飞去吧,你已经载不动我的相思我的情,我的相思我的情好似那一树繁花浸透了我的血泪,散发着我的馨香,一朵花就是我的一句情话,一树繁花就是我的千言万语。 *嗨,都说是人活一口气,还不如说人活一口食儿。肚子里有食,要脸要貌;肚子里无食,没羞没躁。 *只可惜人生天地间,谁也没生前后眼。 *一百四十一个故事都在俺的脑子里装着。俺的脑子里有很多的小抽屉,好像中药铺里的药橱。一个抽屉里藏着一个故事。还有许多的小抽屉空着呢。俺把小抽屉里的故事过了一遍,没有郭猫的故事。高兴高兴真高兴,这是一个新故事。俺把第一百四十二个抽屉拉开了,等着装郭猫。

  作者对语言文字的运用得心应手,民间式的戏言白话看得实在是舒坦喜欢这样的写法乡土味极重让人感到亲切,文学的华丽也掺和进来,美得自成一格。看书如云端行走,一出戏让人目不暇接,一本书让人手不释卷

  夸不动了,没词了。

  《檀香刑》读后感(五):檀香臭

  我仿佛听到一首童谣回溯在历史的残角,飘荡在那辽夐的齐鲁大地上。征召着我往远方走去。

  这里不是高密,这里是江东。我拭去吴钩上的尘埃,哼唱起洇着鲜血小调火车一响,黄金万两”胃中的鲜血化为几行涓涓的热泪,打湿在这片中国的黄土上。

  直到我看到那矮小的男人一瘸一拐地从铁路的另一头朝我走来。我才渐渐地从他脊梁上那根血迹斑斑的长钉上认出了他。

  是他,不错的,是孙丙。

  “还是修回去了。”他抚摸着这厚重的铁轨,喃喃。“洋人都赶跑了吗?” 我犹疑片刻,不知如何作答。那年春天,孙丙还不似这般颓唐。他就在这铁路旁架起高高的盟坛,升坛作法。将那些青的紫的咒文烧成灰水,引入腹中,手执桃剑将那些青发黑鬼斩成碎段,口中疾呼:“清廷昏聩,洋鬼犯入,今玉帝叫我下凡除逆,众将士听我号令!拆除这样人的铁路”他意气风发挥斥方遒,率着高密儿女朝着铁路浩浩汤汤地行去。乡亲们刀叉相摩,头披红巾。他们的目光都凝聚在一个焦点上,我随之望去,是孙丙。在这个粗壮的农人身上,我看到了他挽救清廷的拳拳之心,只是那一丝微弱力量不足以撼动这冥顽的天下,他们穿过草荡,向檀香林走去。过了林子,就是铁路了。

  说来也怪,今年的檀木奇臭无比。

  再看到孙丙是第二年的公审上,就在那条铁路边上。同样是高台,只不过这回孙丙变成了囚犯。钱丁老爷要给他上檀香刑。为的是献祭那些“无辜受难”的洋人。我拨开人群,一下子就识得了他,他还是那么气傲,那么犟。他只顾着笑,边笑边骂那些赤鬼洋人。就是缚着了也不老实来回扭动着身体,向我们这些看客慷慨呈词那些铁路的危害。后来许是他喊不出声了,满口血泥地支支吾吾,但我仍能从他的嘴型中看出他的意思——铁路毁了高密乡。然后只听到一声惨叫,黝黑的铁轨瞬间变的殷红一片。

  如今又看到他了,不过他已化了鬼,在这铁路边上游荡了一百余年。我望着这铁轨,血迹早已干涸,鲜红又变回了黝黑。正如那天被夕烧照得血红的麦子又变回这般蓊郁。

  这些旧事在历史书上只留下“罄竹难书”四个字,化作一个可悲的考点。关于孙丙我也是从一个叫莫言的老先生字句中得知。

  我从来就不曾见过孙丙,看过孙丙的中国看客早就死了吧。不过那条铁路我好像还乘过一次车。那条路附近便是无尽的麦场,与其他铁路无异,只是那路特别长,檀香木臭不可闻。

  《檀香刑》读后感(六):读后感

  《檀香刑》读后随笔

  在读此书之前,对这个题目,不解其意。以为如莫言的其他代表作《胸乳肥臀》《蛙》,书名都比较抽象,读着读着,才知道,是一种酷刑。而全书也围绕着这个酷刑展开。作者设定了几个重要人物,有刽子手赵甲,被行刑人孙丙,县令钱丁,另外还有一个将整个故事串起来的孙眉娘和赵小甲。另外作者还重点刻画了巡抚袁世凯、义士钱雄飞、乞丐朱八、小山子,县令内室曾氏等。

  我之前看过莫言的《丰乳肥臀》《娃》,了解他作品的魔幻现实主义写作手法,《檀香刑》也不例外,通过一个傻子赵小甲的视角,用“本相”定义人的性格秉性,用傻言傻语揭露人性,并通过这种手法,提升小说的趣味性。

  莫言在后记中提到,这篇文章最概括的两个字,“声音”,确实,通篇基本上都是使用一种戏曲的文字结构行文,使人读起来,犹如耳边正在唱一出大戏。我想,这是莫言对故乡文化的一种致敬,也只有这样的大文豪,才能让这种“致敬”,如此完美,而没有一点做做的感觉。

  全文构思,并不复杂,虽然在时间上有所错乱。刚开始的前四章,生动活泼的刻画了几位主人公的性格,后面作者开始从侧面、正面来刻画孙丙的人物形象,并对其他人物进行补偿上色。高潮从孙丙被抓开始,一直延续到最后。可谓险象环生,精彩不断。

  当然,一个作品的优秀,以上几点并不够,更重要的是要看其内容的深刻。

  《檀香刑》,其实阐述了当时的官场、民情。

  官场,主要通过钱丁的视角反映,钱丁斗须、种树,反映了官场的无为和自以为亲民的幼稚,赵甲视角叙述的国库钱锭和太监偷窃,反映出权贵的腐败堕落与黑暗,袁世凯对待钱雄飞等人的态度及对待联军占京,反映官场的黑暗,虚伪,对上谄媚,卑屈,对下做做,不晤实事,在一次替民请愿的叙述中,也深刻批判了官员的幼稚,矫情(盼望写进书里,被人传颂),最后就因为上级的两句话,而灰头土脸的打道回府。赵甲搬太师椅压钱丁的这段,突出了官场的滑稽荒诞。

  民情,相比官场的黑暗,民情更贴近人心。孙眉娘对爱情的无畏追求,邻里间的嬉笑打骂,乞丐们的英勇就义,面对危难时的团结一致,这些正面力量的存在,是小说的点睛之笔,每每读到,都让人激动不已,甚至热泪盈眶。

  另外,我还想说,作者对行刑时对生动描写,也给小说添色不少,令人作呕的酷刑,反映末代王朝统治的残酷,而仁人义士视死如归的气概,反映出“必将在沉默中爆发”的必然结果,小说最后一幕,作者用钱丁的蜕变,来预示变革的到来。

  《檀香刑》读后感(七):看客

  在许燕的看客心理辨析的文章中,她对看客的定义是:看客,简单而言就是旁观者。是指旁观者面对事件与人,不论何种性质的事件如同看戏一般,对当事人没有理解与共同的心理反应。看客心理特征有三种:邪恶快感、社会恐惧和道德恐慌。原因是社会、道德、心理原因。社会原因是人间失格、心理怨恨和社会焦虑。总的来说看客的动机不仅是自身的原因,还是社会、家庭、时代各种因素混杂而成的。 反观在文学中,在这个问题中最早探讨的是鲁迅,他在野草中描写一个场景,一个大草原一男一女赤裸着身体,双持仞剑。看客纷至沓来,想要看的是刀光血影、肉末飞溅。结果他们一辈子都不动,直到死到站在那里。在读这篇文章的同时,读者就是看客,我们期望这这一男一女发生什么事,可是鲁迅却潦潦草草的结尾,让我们十分的失望。回味过来其实我们已经无形中成了我们自己厌恶的看客了。我惊于鲁迅笔下的魅力,也惭愧于自己看客身份。 而当代作家中写看客最深刻的,莫过于莫言的《檀香刑》了,檀香刑主要描写了在一个大背景:慈禧太后把皇帝作为傀儡,德军侵略中国并且试图在中国建铁轨进行资本输出。义和团兴起,八国联军把帮助清兵镇压义和团做为借口入侵中国,最后慈禧太后带皇帝出逃。在这个大背景下,描述了刽子手赵甲、孔丙、钱丁的故事。在这三人之中,赵甲地位为最高、孔丙次之、钱丁最后。赵甲虽然是刽子手,做如同下九流的活,但是他却身为自豪,并以他那行的“状元”著称。因为他深得人喜爱,给看客带来了无尽的享受。并且在执行任务的时候,带着“敬业”来完成。执刀前且需鸡血抹脸象征着神.......但是最该万死的不是这些刽子手,而是这些看客,他们更加麻木不二,他们在外面看着一刀一刀的肉从犯人切下,并且热切的想要看着犯人呼喊,给他们的心灵冲击。就是这群看客,才会抬高了下九流的职业,并且让他们在这行“精益求精”,特别是赵甲给雄飞五百刀的时候,血淋淋的场面似乎历历再现,这群看客却看得津津有味。而钱丁本是高官在位,却只能给赵甲叩头。本该是“父母官”的他却不能为民请命,自己也只能自叹道“行尸走肉”。孔丙更是死得冤,他只是反了一个侮辱他的妻子的一个德国人,却只能四处逃跑,最后用神附人身试图用一些小孩子技巧对付德国人,让人悲哀,也让人可恨。在中国这个大染缸下面,人人不能幸免,每个人都是压迫者,同时也是施压者,“哀其不争,怒其不幸”。当时的看客是因为封建制度下面的压迫,生活惨淡让百姓红了眼,失去了生活的安全感,而土地成了他们生命的皈依。难道现在不也是这样吗?社会矛盾越来越大,不幸的人红着眼看着优秀的人,手中的键盘打的咔嗒咔嗒的响,“群不责众”让他们没有了负责的理由,于是他们肆意的攻击。当看客变成了“键盘侠”,刽子手变成了“鸡汤的写手”,你想要看什么骂什么,刽子手都可以一应俱全,社会无进步反而倒退,这样岂不悲哀?

  《檀香刑》读后感(八):写给有血性的中国人

  莫言先生作品的名字总是有种让人一探究竟的魔力,这一部最是典型。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围绕“檀”字产生了多少美妙的词汇,这些词汇背后又有多少醉人的故事:“檀木原产深山中,秋来开花血样红。亭亭玉立十八丈,树中丈夫林中雄。都说那檀口轻启美人曲,凤歌燕语啼娇莺。都说那檀郎亲切美姿容,抛果盈车传美名。都说是檀板清越换新声,梨园弟子唱升平。都说是檀车煌煌戎马行,秦时明月汉时兵。都说是檀香缭绕操琴曲,武侯巧计保空城;都说是檀越本是佛家友,乐善好施积阴功……谁见过檀木橛子把人钉,王朝末日缺德刑。” ——就是这树中丈夫,却成为乱臣贼子蹂躏百姓、卖国求荣最称手的道具。

  表面上看,这是一把胡须引发的血案:高密县令钱丁与猫腔戏传人孙丙同有一副傲人的胡须,为了一较高下,县令做了手脚,孙丙惨败并被黑衣人薅去了一口美髯。没了胡子的孙丙无法再唱戏,只好开间茶馆维持生计。踏实的生活才刚刚开始,老婆却被德国兵当街调戏,孙丙一怒打死了德国兵,代价是老婆、孩子和乡亲一共二十七条命。鬼子不肯罢休,定要将孙丙处以极刑。为讨洋人欢心,巡抚袁世凯调来了首席刽子手赵甲,要他确保犯人受刑后五日不死,留着给胶济铁路开通画龙点睛。无巧不成书,孙丙的女儿是赵甲的儿媳,又与钱丁暗通私情。于是,在良心与仕途之间骑墙的县令、敬业到变态的刽子手、被迫造反的戏子在公事之外,又多了一层貌似“亲近”的关系。于是,杀还是不杀、救还是不救、死还是不死,都成了难以抉择的问题,都映照出复杂的人性。

  小说里的三位主角:赵甲、孙丙和钱丁,无论确有其人还是纯属虚构,姓与名分别取自百家姓和天干的前几位,这种组合似乎有种总括天下苍生的意味。人在乱世走,命贱不如狗,活在那个国弱民穷、魍魉横行的时代,小小百姓除了任人宰割别无选择,没有孙丙,也会有李丙、王丙,会有各种版本的妻离子散、家破人亡。

  作者在后记中说这是一个关于声音的故事,火车与猫腔,一暗一明,互为推动。如果历史被封存在独立的空间里,这一部《檀香刑》则用火车的轰鸣和猫腔的悲号撕开了帘幕的一角,清末民初那段惨痛的历史从这一丝缝隙里呼啸而出,随着情节的一一展开,它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孙丙抗德的故事,而是鸦片战争之后整个中国被列强与卖国贼合伙凌迟的历史。那根檀木橛子,不但钉进了孙丙的脊梁骨,更钉在了每一个有尊严、有良心的中国人心上。

  作者的语言丰富多变,采用了大量的乡间俗语、俚语、歇后语,类似于元杂剧的韵文风格很好地突出了猫腔戏在故事里的精神引领作用。

  此外,小甲借助虎须看出人的本相这一带有魔幻色彩的情节,既是生动的民俗,又有着深刻的道德涵义:傻子的心思最单纯,而单纯的人往往能直抵人心。在他眼中,袁世凯是只鳖,暗指他是只“王八”——即“忘八”,忘记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中的第八样东西——“耻”。人心应知耻,国亦如是。人心无耻,国运无光。

  (本书评版权归云中书城所有)

  《檀香刑》读后感(九):那个时代的声音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的书,这是第一次看莫言的书。关于莫言,早就知道,但一直没读过他的书,知道《红高粱》、《生死疲劳》,似乎也就知道这么点。《檀香刑》是在图书馆借来的,当时看到那本书时,它并不在原本的位置,与其他类别的书放在一起,很扎眼,一眼就看中了。花了半个多月断断续续把书看完,印象比较深。

  正如作者在书中后记里写的那样,这本书主要记述的是一个关于声音的故事。

  书中作者把整个故事分为三个章节,用的是“凤头部”、“猪肚部”、“豹尾部”三种动物的躯干名称来命名,而且开头和结尾两个章节是用故事里人物的自述来写的,也是一种声音,中间的部分是用第三人称视角来写,文字很迷乱,看得不甚明白,但其中关于一种声音写得很多:“猫腔”。

  书中贯穿始终的有一种叫做“猫腔”的地方戏曲,“猫腔”,故名思义,用猫的唱腔来唱戏,犹如猫叫,需要戏子自己或其他人在一边以“咪呜”之音来合,能通过文字感到一种荒凉古朴的味道。根据书中交待,“猫腔”是起源于做丧事时的唱戏,仪式感很强,后来书中人物孙丙对猫腔虽有所发展,但在丧礼上作唱仍是其主要任务,由于孙丙在书中是“猫腔”戏的风云人物,在其人生最后一刻,在受了檀香刑之后得到一出大场面的猫腔表演。也算是猫腔对他的一种礼赞。由于无法听到猫腔的具体唱腔,便无法评断这种戏曲对自己的感触,只能想像那应该是一种用山东方言吟唱出来的戏内,声音高亢、嘹亮,在尾音处会有模仿猫声“咪呜——咪呜——”的人声伴奏。

  印象最深的还是书中两处长篇幅关于古代刑罚的描写,一处是刽子手赵甲对钱雄飞的凌迟,一处是刽子手赵甲与其儿子赵小甲对孙丙的檀香刑,用现在的话说,比较重口味,两处都让人胆颤心惊、难以想像,此时的文字能让人不再需要抽像能力去想像,不忍再读下去。

  书中的人物并不多。刽子手赵甲衣锦还乡,安享晚年,却被县府钱丁等人叫去执掌刑罚,犯罪的是他的亲家——“猫腔”戏子孙丙,孙丙因打死德国人,聚众造反。赵甲之子赵小甲是一屠狗宰猪的傻子屠户,漂亮儿媳孙眉娘人称狗肉西施,爱上已婚知县钱丁,珠胎暗结,请求知县解救孙丙,知县有心无力,最终引发一出悲剧。

  人物似乎并没有主配角之分,每个都是主角,又在别人的故事里充当配角。就连知县钱丁的原配夫人,曾国藩的外孙女也写得很有味道,出自名门贵族,应该也是思想有过人之处,但由于不能生养,而孙眉娘却怀了知县的孩子,这也让她不得不接受了一个来自低层的小女子,甚至在搜查时保护了孙眉娘,与其说是保护了孙眉娘,倒不如说是保护了她肚子里知县钱丁的香火。

  作者在给人写起名时,似乎没有多想,只顺用天干里的文字代名,按序似乎还少了“乙”,是否可以理解,“赵小甲”原本就是“赵乙”,只是自我猜测,却无法得知作者当时的真实意图。在小章节名称上,每一节都是一个人物的自述,用的是第一人称手法,这种手法更能把读者带进书中,挺喜欢的。

  作者自述这是一个关于声音的故事,写的重点就是声音,那所有表述声音的文字也是书中人物对那个时代的一种呐喊吧。

  《檀香刑》读后感(十):猫腔

  这篇读后感写于14年,那时候在学校图书馆看完书后就忍不住在草稿纸上写了,而后又找时间腾在了电脑上。文章很有股子中学生写作文的味道,让现在的我看了很汗颜。但还是选择贴在这里,以为纪念。

  猫腔是流传在高密一带的地方小戏,唱腔悲凉,旋律凄切婉转。借着猫腔,莫言导出一部悲壮的家国大戏,戏终人散,留在听着心中的只余感慨万端、含义复杂让人心寸寸变凉的咪呜之声。

  檀香刑中的主人公都是在夹缝中求得生存的人物,钱丁在官位前途与民生疾苦间摇摆不定;孙眉娘在亲情与爱情的矛盾中失去方向;赵甲凭御赐物品一时扬眉吐气却又斗不过天高皇帝远的现实;孙丙因妻儿被害而起义的同时却做出愚弄百姓的举动。也许只有不谙世事的赵小甲活得天真没有烦恼,是这部悲苦大戏中最不悲苦的一个。

  小说采用插叙的记事手法,凤头与豹尾部皆是主人公内心的独白,猪肚部是从不同的角度道出事情的前因。凤头引人入胜,猪肚疑惑渐解,豹尾撼动人心,只余猫腔的凄凄声不绝于耳,发人深思。

  若不是孙丙一时逞口舌之利侮辱时任高密县令钱丁,便不会有二人斗须一事。斗须结果是孙丙之女孙眉娘道出,可当时的眉娘早已爱慕钱丁,加之顾全大局自不会让县令输在一个升斗小民身上,自然是孙丙败,而钱丁也为让他拔去胡须。倘事情就此而止,就不会再有后来的孙丙弃猫腔,携小桃红归乡过清淡日子,也不会有因小桃红被德国人欺凌而孙丙失手打死德人涉及国家的大事,更不会有袁世凯出面让赵甲给孙丙执檀香刑,上演一场真真切切的猫腔大戏。

  小说如生活,总会有许多出人意表的事情发生,一波三折,也是其魅力的体现。追根溯源,这场戏是由钱丁心腹同时也是戊戌六君子之一刘光第的儿子刘朴拔光孙丙的胡须引出的。其中人物关系的微妙、复杂,不得不感叹敬佩作者的匠心独运。

  小说背景发生在八国联军入京前夕,当时黎民疾苦,在内忧外困的局面下,拥有大权的袁世凯还有余力与精力去惩治一个因受外辱而反抗的小民,可谓是大清气数已尽的前兆。同时统治者对赵甲的认可也能反映出当时的严刑峻法至何等程度,国家苛政如此,百姓再麻木也会很容易因一件小事而同仇敌忾,何况忍外人凌辱至此的大清是如此腐朽且无能,这样一个连国人都护不全的朝廷忠它何益?钱丁之流效忠朝廷也不过是全一己私利,为民请命的前提也是头上乌纱可保。钱丁在最后杀死孙丙不让德人奸计得逞,也是确定自己已无生路可言后作出的抉择。大清有一群这样敢怒不敢言的僚臣,灭亡也是早晚之事。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是对封建时代民生最精准、残酷的描述。

  古代统治者最擅长的事莫不是愚民,这样才会有安分守已、麻木不仁的百姓。生活在社会最底端的百姓,擅长的也是活在自我营造的太平幸福的幻觉中。

  我以为高密东北乡的乡民会对孙丙之事置若罔闻,但当我读到钱丁派人抓捕孙丙未果走后,照明的灯似一条长龙汇聚着朝孙丙家而去时,不仅孙丙湿了眼,我也湿了眼,这种感动犹如漆黑夜色中一盏暖黄的灯瞬间划破黑暗一样让人欣喜温暖。人间自有真情在,世道再不济,我们也应心存希望,因为可能在下一个瞬间就会发生让你欣慰的事情。

  孙眉娘是《檀香刑》中唯一的女性主人公,她是孙丙之女,赵小甲之妻,钱丁名义上的干女儿实际上的情人。她天生冒貌美,又自小受其父猫腔的影响,成人后身段自有一种妖娆妩媚的韵味。可是却因为生了一双大脚而不得屈嫁于憨傻的小甲,被人称为“狗肉西施”。她性格泼辣,嬉笑怒骂不拘小节,在与钱丁有一饭之交后便芳心暗许,如潮水般的爱在“两父”斗须后更是一发不可收拾。对于眉娘来说,渴望已久又突如其来的爱情如一株罂粟,让她沉沦又痛苦。她挣扎着忘记,奈何犹如深陷泥沼,越是挣扎陷得越是深。终于理智斗不过欲望,她鼓起勇气去寻钱丁,谁知人前仁厚爱民的钱丁即便有名门之后为妻对她也是意淫已久。自此郎情妾意,好不欢快。讽刺的是,这个公开的秘密全县人都知晓,唯独赵小甲憨憨傻傻,不知真假。

  钱丁在与眉娘的交往中熟悉了猫腔,而这种熟悉使他能够听懂人们藏在“咪呜”声中的凄苦与决然,使他在效忠朝廷、成全自己与为民请命间更显矛盾,明明知晓民生艰难,人们无辜,却还是无法做到为民牺牲。虽然这与当时的大环境有关,但还是他性格上的两面性的体现——身负正气却又懦弱而自私。

  作为女子,对于眉娘是同情居多的,她明知钱丁许是喜欢她的婀娜多姿,喜欢她的肉体带给他的极致欢愉,毕竟对她有非分之想的男人实在太多,但她还是不可自拔的这旖旎却脆弱的温柔里,清醒而执着,可悲,可叹!爱情上的虚幻完美无法掩盖现实中家庭的悲惨。赵甲是她公爹,孙丙是他亲爹,本应和睦融洽的儿女亲家却在国家悲剧下演化成家庭悲剧。公爹要给亲爹执行史上最残忍、名字最典雅的檀香刑,她的丈夫是公爹杀亲爹的助手。若说对公爹和丈夫无甚感情让她不致崩溃,钱丁迫于袁世凯的压力而不得不全力促成此事才是她的致命打击,她是一个最悲惨的女人。结局无法改变,她爹被执刑,钱丁会自杀,小甲也会死,一场戏演完,猫腔绝世,小说并未交代她的后来,可是我想,至亲至爱之人都走了,即便她已身怀骨肉,又有几分勇气在这回荡着咪呜之声的腥风血雨中活下去?、

  猫腔由孙丙发扬光大,也由孙丙亲手结束。孙丙的个人悲剧是那个时代劳动人民的共同悲剧。家国太平时,是“为赋新词强说愁”唱着猫腔,唱着无数的才子佳人、王侯将相,用历史的魅力感动着无数人;风雨满楼时,一着不慎就把自己唱进了戏文里,用自己的壮烈凄惨唱一出前所未有的大戏,让后人铭记却再也不知如何唱起。猫腔的短暂光辉就如流星划过夜空带来的转瞬耀眼让人不禁觉得是自己的错觉,摇摇头,什么都不曾发生过。

  小甲在我看来是最值得研究的一个人物,他无知无畏,他不懂妻子和县令的关系,他为有一个见过大世面杀人无数的爹而洋洋自得,像一个孩子因为有一个别人没有的玩具一个高兴;他甚至对能够帮助父亲给自己的岳父执行大刑而感到骄傲,最后在维护自己“作品”时懵懂死去。他太像一个孩子,有着纯洁的眼睛与灵魂,能看清藏在人皮下的人的本相,能在一群“禽兽”中适应生活,自得自乐。说他是大智若愚,可又真的痴傻。人活于世,真真假假,谁又能真的勘破呢?

  这场绕梁三日的视听盛宴落了幕,人间的戏还在如火如荼的上演,而我们又在戏里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呢?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檀香刑的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