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被遗忘的真迹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被遗忘的真迹读后感10篇

2018-08-28 04:38: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被遗忘的真迹读后感10篇

  《被遗忘的真迹》是一本由徐小虎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18.00元,页数:65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被遗忘的真迹》读后感(一):被遗忘的徐小虎——书画史的“考古学”

  在不少学科领域内,总会出现一小群充当着“牛虻”角色学者。他们通常不会人云亦云循规蹈矩地去为此学科开拓另一片疆域,而是会在浩浩荡荡向前的时代洪流中发出一声呐喊:“前面领头的皇帝原来没有穿衣服!”而中国艺术史中这部份需要引起我们足够重视边缘学者中就包括徐小虎(Joan Stanley-Baker)。从小接受东西方多元洗礼、中德混血的徐氏先是进入在本科阶段于普林斯顿大学(Princeton University),在方闻的形式分析传统熏陶中接受严谨的书画史训练。中途她曾辗转于写作,后撰写此书初稿打算复学时,却遭到拒绝。随后牛津大学伸出橄榄枝,她则在Mary Tregear教授指导下,在五十多岁的年龄完成硕士博士学业同时,担任牛津研究生赛船队女队长,1987年夏在爱琴海完成古希腊战舰船航海实验

  这位奇女子虽然遭到美国、台北等主流书画研究学者或明或暗的排挤,甚至在国立台北故宫指出《早春图》遭到补笔不成样子后,院方再也不愿请她来讲座、撰文了。几乎成为边缘的徐氏耗费其半生经历来完成此作的主要目的,更多为厘清、还原“元四家”之一的吴镇画作原始面貌。当面对如此多归于同一大师名下,然而风格却参差多样的局面,徐氏显然无法满足于艺术主体天才论”的说辞。她主张对中国书画的鉴赏需要不同方法融合,其一,是西方源于德奥传统的形式风格分析;其二,中国传统的收藏家—创作者二位一体的鉴赏体系,其三,日本自室町时代以来对南宋院体的详实、可靠的收藏真迹、记录。藉助这三种貌似独立而迥异的鉴赏传统,希望从中寻找一个突破口。由于传统书画鉴赏在明清以降已受到社会经济等多方因素影响作者开宗明义地指出现存传为宋元古画的作品中,捏造之作的比例远远高于真迹,因此,虽然对作品的鉴定不是艺术史家的最终目的,却是所有后续工作基石。另外,这些捏造之作同样具有史料作用反映创造乃至被认可进而进入收藏的年代人们心目中所感知的大师面目为何。受到George Kubler在The Shape of Time的影响,作者将这类处于不同时代、相异目的而制作的“伪作”分为近似原迹、演进的面目、变形面目、捏造之作四类,试图摆脱传统的收藏—鉴赏传统,回归艺术史的学术观点

  徐氏一开始就摒弃对原有作品所有预设性观念,往往会取得意想不到结果,甚至是对我们所传统书画史认知的一次挑战。许多学者因无严肃对待作品鉴定问题,其所赖以为讨论艺术家个人风格的核心图像材料,在徐氏眼中很有可能建立在“空中楼阁”。美国、台湾等地习以一位艺术家的单幅作品作为硕博士论文的作法在此也受到质疑,如八十年代普林斯顿大学一位围绕吴镇《墨竹谱》而展开的博士论文就受到作者全盘否定——因为在现存五十多幅传为吴镇的绘画中,经作者长年的亲自仔细验定,只有《双桧图》、《渔夫意》《中山图》《竹石图》被认为有可能是出于吴镇之手,甚至这四幅中也存在后世补笔、裁剪的痕迹。吴镇作为元四家中罕有地延续着南宋以水墨层层渲染所营造的氤氲效果,以此与黄公望、倪瓒与王蒙等成熟的干笔、皴法相区别。这种南宋马夏、牧溪传统只有在本土以外的日本南画“正体”、“草体”画派中得以存续。

  徐氏不断暗示着作品都会在书画史中有其相应的位置,即暗示着每个不同的时代都有其相对主流明晰的“时代风格”,然而正是由于五十多幅归名于“吴镇”画作都得到充分解读形成一个庞大的谱系网络,这也令风格时代的阐释不致坠入黑格尔的窠臼。后来徐氏受到日本岛田修二郎补笔研究的深刻影响,也针对北宋郭熙《早春图》进行讨论。在原来的北宋真迹之上,徐氏认为其上附加上了许多明末清初对其重裱附加的补笔。这些后人添加的笔迹展现出不同时代的喜好、对前人的再阐释。虽然考古学的年代断定不适用于书画鉴定,但从充满“传统”谱系为脐带的书画史,却会转化成为福柯式的歷史智識考掘,需要逐层的剥离不同风格对其的话语阐释,最终从数十幅传为一位末艺术家的作品群中,分离出元代、明初、晚明乃至清代的层位关系。 希望从层层文化-社会话语所包裹历史碎片中去寻找被大多数后人所遗忘的名家真面,这种出于学术的执着在艺术史界无疑成为主流中一个特异的存在。

  《被遗忘的真迹》读后感(二):方法换汤不换药,但认识弥足珍贵

  同意之前某位同学看法,其实徐小虎老师在鉴定方法上神乎其神的中西日本三种方法的融合就是风格+笔墨+时代的一种综合运用,我觉得国内鉴定应该也类似吧(美术门外汉并不熟悉方法)

  本书方法归纳:从宋、明的时代风格变化推断出位于其中的元代风格(佐以日本所流行的逸品的概念,而并非对中国后来推广线条性笔墨进行研究),然后在符合时代风格的署名为吴镇的山水画作里挑选出个人绘画风格较一致的作品,假设其为吴镇作品,补充中国的笔墨研究(用笔的力度方式走向,字的结体、布局等等)进行一致性挑选,再将从山水画中得出的风格套用到署名为吴镇的墨竹画中检验,哪怕题材不一致但作者的“心印”是统一的。

  个人更欣赏的是她对于赝品的态度,不是简单的非真即假的强硬二分法,而是将赝品分为四个等级,近似原迹——分别是时代风格的一致或对作者个人风格的全力描摹;演进的面目——除大师技巧外还有模仿者个人或时代的特征;变形的面目:以大师为基础,但是具备个人灵感创作的有意改变;以及最后捏造之作,即增生之作,此时画家不是简单的模仿者,他有自身独特的风格类型,可能仅仅是利用大师的题材或者思路完全进行个人的创作,署大师之名而已,像这种情况应当已经偏离原画家时代比较远,以至于大家能够较清楚分辨出和当初时代的迥然差异

  不同等级的对大师画作的效仿,体现出时代赋予原作的理解,这体现的不仅是画家的意图,更是朝代更替后的朝廷文人民间的态度及偏好,不能够只是否为原作、像或不像来草率划分,按照徐老师的说法,更应该学习日本室町时代的做法,将他们分为不同的流派,承认并肯定它们,因为仿作其实才构成了中国艺术史的主体,现在所传的所谓真迹,不少都是不同类型的仿制品

  《被遗忘的真迹》读后感(三):还没看完 先写点感想

  头一回看到这本书是在学校图书馆 作者好像依稀听到过 近两年一直活跃在诸如讲座谈话活动之类的方面

  书名实在太过“畅销意味 有点类似“你不可错过的100幅名画”的升级版 因此一直错过

  这次是看了有关作者传奇经历的报道 不由得对她的学术研究发生了一点好奇心看看媒体描写得那样离经叛道的一个人 所写的东西会是什么样的

  第一天看得真是忘乎所以 坐在图书馆看了半天 觉得乃奇人也 回家还很兴奋地和别人讨论

  这一天看的是书评 以及作者对于当前艺术史研究状况的一个概述 顺便提出自己的研究方法 也就是在西方的风格、结构分析之外 再加上中国传统书画鉴赏中的笔墨研究 而较少地倚靠文献记载或他人题跋印章等二手资料 试图厘清艺术史(亦即不同画家个体及其作品、以及构成整个时代风格的这些个体的全体)与社会史、画家个人史的堆积之间混杂的关系

  这个“别人”当时就泼了我一盆冷水说 不就应该是这样的么?不然还能怎样呢?

  于是第二天更关注于她的方法究竟与前人相比有何独到之处

  但是这次的阅读体验却没有之前那么酣畅淋漓 作者的研究方法运用到具体案例分析上去的时候 就变成了它所否定过的那些研究方法的组合 而掰开来看 还是风格分析(借助时代风格解析个人风格) 还是笔墨研究(用笔的习惯 笔法走势 笔迹分析)而且其中致命缺陷就在于一切推理的基础还是要建立一个参照的基准 亦即将他人的作品(同时代、前后时代都是如此)视作可信的真迹 而一旦这个基准不成立 那么他的推论也将发生问题 不由得有些迷糊了

  就像是在做一道证明题 先假设了一个无法被证明正确结论 然后以此为基础进行一套论证 尽管后面的论证非常之详尽逻辑严密 但是前提本身的不确定性却最终导致了整个论证的摇摇欲坠 只能说相对前人的论述 作者更为理性清晰(到了书法的分析那里 有点趋向感性 使用了太多诸如呼吸 行气 这样的词 又没有合适的配图 难以理解 因而有些看不下去)

  《被遗忘的真迹》读后感(四):UCCA 《Old Masters Repainted 被遗忘的真迹》讲座整理

  “重建中国绘画的历史”讲座整理

  (个人认为讲座题目是噱,并不是讲座的核心)

  嘉宾:徐小虎 陈丹青

  陈:艺术史的研究转向个案史的研究,包括对于画的局部,疑点进行研究,并注重绘画的背景故事

  在特定的系统内部,如美术作品的鉴定中有很强的排他性

  中国绘画历史的相同

  (这就牵扯到中国画作品的伪造问题。第一,赝品不都是次品;第二,一个画者的历史是由历代多人建构起来的;第三,每个时代都有时代的绘画印记

  --------------------------------------分割线------------------------------------------------

  下面是小虎老師PPT的部份內容

  中国书画的历史:

  中國書畫收藏,自從一開始,贗品就多於真跡,這是因為所愛,所收藏的不是專業製作,而是文人偶爾所寫所畫的

  因此,要研究中國書畫,必須注意大多數的後人所作的所謂的“贗品”

  本書把贗品與原作之間的距離,在面貌,結構,精神面上劃清

  此種研究方法論,不能只用頭腦和耳朵(應該是眼睛),而是:

  一個全空的腦袋

  一個完全張開的心靈

  我們所有的觸感

  *****所以我們要回味時代不同的感覺,两只不带成“见”的眼睛,两只只“看”的眼睛。

  小虎研究方法之源頭:

  1。歐洲藝術史學家,上兩百年研發的分析機制(來源於Princeton的嚴謹的分析訓練)

  2。華人畫家上兩千年研發的筆墨評賞(徐小虎總結為筆墨行為,啓發于王季千等鉴赏家)

  3。日本上六百年研發的水墨畫演變史及其觀察用心仔細度(有個日本人的名字沒記住)

  至今小虎還是認為:

  每個時代有其時代風格的特徵

  每個時代風格都跟其前和后代的技巧和筆墨行為有明顯的聯繫(元朝和萬曆的很像。元代的地平線。宋元畫中大自然存在感,筆墨行為是重,沉,安靜,空的)

  時代風格在結構structure有過循環,但並非每次回到原點,而是以螺旋方式回到原位之上:所以又說像,但在某些方面又不像。

  這幾十年所研發的書畫研究方法論,有三條可彼此測驗之方法:

  1。結構 Structure

  2。形態 Morphology

  3。筆墨行為 Brushwork behavior

  藝術史是研究藝術本身,不是在複製大師們的小傳

  Art History Without Names

  接下來就是以吳鎮的書畫舉例了

  吳鎮名下的作品群中(每個畫家名下都是作品群的構成)大師親手之作只有三幅半

  他們共有的時代與個人特徵為:

  1。具有元代繪畫風格,與南宋繪畫有聯繫

  2。能呼應吳鎮生前,與同時代活動的人物(倪瓚,徐小虎的論證一部份是在倪瓚的作品是元代的前提下進行的)對其書畫的的形容與評價

  ------------------------------------------分割线-----------------------------------------

  下面是提问环节:略过一些忽略主题的人,忽略一些奔着陈丹青来的人,总结下:

  1。日本收藏的画作对于中国画研究意义重大

  2。有人提问以倪瓒的画为元代画作为前提的研究是不是一种假定下的真实,徐老师的回答是她不断调整中得出的结论,也将继续调整下去。虽然还是会陷入某种哲学逻辑的怪圈中,但是这种质疑的精神是正确的。(本人还是觉得艺术史是某一段时间内某一群人的真实,但至少要抱有怀疑的态度)

  :

  1。徐小虎是个女先生祖父是段祺瑞政府中一员,中德混血,很风趣,常常动情,开心处,会咯咯咯的笑。签名的时候跟她说很感动,她笑着说她也很感动,令人温暖的老奶奶

  2。徐老师被禁言的经历让我很感触,她对于画作的真伪存在疑问,只是想弄清楚自己所想是否正确。但是美国无人聘请她,台北故宫博物院不让她提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