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昼信基督夜信佛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昼信基督夜信佛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9-07 04:12: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昼信基督夜信佛经典读后感10篇

  《昼信基督夜信佛》是一本由史铁生著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6.00元,页数:16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昼信基督夜信佛》读后感(一):题目宗教 内容哲学

  这是一本关乎生、死、我、存在欲望恐惧的哲学读本

  仅仅是由基督、佛,引出生与死的话题

  好书

  一如既往思考着生与死、残缺爱情苦难信仰写作艺术重大问题,并解答了(我)如何在场、如何活出意义来这些普遍性的精神难题。当多数作家消费主义时代放弃面对人的基本状况时,史铁生却居住自己内心,仍旧苦苦追索人之为人价值光辉,这种勇气执着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

  《昼信基督夜信佛》读后感(二):私密的信仰 孤独的自洽

  通篇下来,是关于存在与否的种种假设猜想作者翻来覆去,无非是想得到一个能自圆其说理论,以求安慰

  人人都在生死存亡挣扎。而这一命题对于史来说更为迫切(因为其身体缘故)。其实他一早就给了自己答案。与其说是答案,不如说是一开始就有的愿望——存在的永恒性。为了最终指向这个愿望,他阅读了大量这类的书籍,做了长时间的思考,引出种种论据而成自洽。

  对于肉身带给他的痛苦,他只能寄希望于意识自由,这一点比普通人强烈。所以他一开始的立足点就是灵肉分离。

  且不论其是非。我只看到了在种种的可能性中,一个可怜选择了一个最能带给他安慰的那个。

  若说到基督与佛。我只能说作者其实不懂佛。他只在佛的外边打圈。因为不知道里面的情况,所以对于佛的态度只能是信仰。而真正懂佛的人是无所谓信与不信的。

  而对于基督。一直对该教感到矛盾困惑。史的解释着实有些可读性。至少让我对以往对基督教的教义有了新认识。许是他对基督教义的新解释。

  本书所长并非教导读者什么。而是读者作为第三方,看史铁生与史铁生自己之间的矛盾与纠缠,或许对于自己与自己之间的对话能有一些启发

  《昼信基督夜信佛》读后感(三):昼信基督夜信佛

  1. 人的迷茫根本在两件事上:一曰生,或生的意义;二曰死,或死的后果。倘其不错,那么依我看,基督教会初衷是如何面对生,而佛家智慧的侧重是怎样看待死。

  2. 历史并不随某一肉身之死而结束。但历史的意义又是什么呢?进步、繁荣公正?那只能是阶段性的安慰,其后,同样的问题并不稍有减轻。只有追求完美,才可能有一条永无止境富有激情的路。或者说,一条无始无终的路,惟以审美标准评价,才不至陷于荒诞

  3. 欲望,无不是出于孤独,出自寂寞;就像一渴望着二,二渴望着三,三渴望着万事万物

  4. 如果消灭了欲望,也就消灭了创造,也就消灭了一切,还谈什么信仰?人的一切善恶美丑喜怒哀乐爱恨情仇以及种种信仰,莫不是基于这个叫做“欲望”的东西。就好比没有了喜剧,还谈什么角色演员?没有了音乐,还谈什么音符节奏?就算这“欲望”自以为是,欲壑难填,胡作非为终致这颗星球毁于一旦,但它绝毁灭不了“空”。而空极必反,必使“有”重整旗鼓卷土重来……末法寂去日,万法如来时!

  5. 精神正是由不断地出轨所成就的。

  6. 对于过去,我们可以看着它笑,看着它哭,在一旁惊叹或嘲讽,却再不可能改变其丝毫。就像人们常说的,电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而过去恰是一种充满遗憾的现实。为什么呢?就因为“时间”是由“意义”造就的,“过去”是被“往事”选定并占有的,倘若能够再参与,就又成了现在,即以一种新的意义选定并占有了目前这新的时间。

  7. 再美好理想,若一旦付诸实现便要倒塌,人们就会放弃对他的信任

  8. 只是自己时,便觉心中、周围、乃至阴云下或阳光里都是空空落落,于是很想回家。可真要回到家,又觉得无聊家人也不懂你,反为家人的无辜又添歉意

  9. 身体在长大,情感在长大,想象与思考的能力都在长大,但还没能大到——比如说像弈棋高手那样——一眼看出许多步去,所以就会觉得眼前迷茫,心中躁动。

  10. 别想把一切都弄清楚,再去走路;比如路上有很多障碍,将其清理到你能走过去就好,无须全部清除干净鲁莽者要学会思考,善思者要克服的是忧郁目的可求完美,举步之际则无须周全

  11. “信仰”二字,意味着非理性,但不是无理性。无理性就是怎么说都行。非理性是指理性的不可及处。恰恰是理性的欲求而不及,使人听见绝对命令,比如生的权利就不需要证明;比如追求幸福的权利,天道当然也不需要证明。

  《昼信基督夜信佛》读后感(四):困在“史铁生”中的史铁生

  想起买这书,是因为曾经我在佛与基督之间徘徊不止。虽然最后结果是更认同佛家,但也是想缅怀一下当初在异国他乡时的迷茫与徘徊。

  以前高中学习《我与地坛》,觉得史铁生是一个很有深度想法很多的作家(不过试问哪位作家不是呵呵)。这是高中后第一次认认真真看史铁生作品,我觉得他的一生就好像在穷思竭虑地思考生死。看着一堆堆看似无意义的文字层层叠叠地堆砌,如争论“绝对的无是有的”、“无限可否到达”“狗魂”与“人魂”,这种天马行空地纠缠与思考,让我得出结论他是个非常较真、爱钻牛角尖的人。

  然而回过头来想,一个人的一生中有2/3的时间是在轮椅和洗肾中度过的。除了在轮椅上等死,这个人似乎没有更有意义事情可以做了。如果换作是我,我愿意用这等死的时间、不知生命何时戛然而止的时间去思考和写作吗?我不知道。但起码我知道不是每个思想受限于身体的灵魂可做到的。

  我又想我未能理解他的某些精神上的点,未必是他钻牛角尖,可能是我的思想未被困在陈某某这副身躯里。我的情况是我的身体可以随时随思想移动前行。他的情况用他的话说是“史铁生被困在了‘史铁生’这个牢笼里”。一辈子在坐牢时,除了思考,似乎也没有太多有意思活儿了。但恰恰他一辈子在思考,大概让他想明白了许多平常人不明白的道理

  这本是史铁生的遗作。当我看到那句“事已至此,我的希望,同时也是我的忧虑,就都在一件事上了:我能不能在临死之时保持住镇静,能不能在脱离史铁生的瞬间免于惊异,以便今生的某些思绪能够扼要地保存下来,不随那史的灰飞烟灭而灰飞烟灭。倒不是说今生的思绪有多么高明,多么值得流传,恰恰相反,都是些粗陋的荒唐之想,但我希望严重能够继续。倘若来生一切都还是要从头来过,疯牛似的转个没完,生命岂不太过荒诞?但愿我一直清醒,闻死神之逼近,仍能够有条不紊,携带今生记忆,以备来世那位尚不知其姓名的我少走弯路。至于有没有来生,有没有灵魂,都应该不是问题。”时,对于“死”这么私密的事情,他过往的种种猜想有没有得到印证?我很好奇穷尽一生去思考生死,他在最后那一刻有没有做到?是泰然还是不舍?是背过身想跑离还是张开臂膀迎接死亡的那一道光。

  对于一个一辈子都被困在自己躯干上的残疾人,我是同情的。对于一个思想可以无边飞翔的作家,我是钦佩的。对于一个一辈子在生死间思索残疾作家,我更是祝福他“下回不再莽撞地走错地儿”。读罢,对于我自己,还是希望自己今后可以少思考多干活。

  《昼信基督夜信佛》读后感(五):他和这个世界的和解

  因着某些个人矫情,我一直拒绝翻开史铁生的书作。想想还是中学时期读过《我与地坛》,很长的课文节选,当时发现有些场景描写可真传神,像是融进去了似的,记得有背下了好大一段话。所以当我忍不住借来这样一本书,并就着闲扎进去读了番后,强烈的感受轰击头盖骨:我是有多狭隘,才会花那么大力气来拒绝阅读一个丰富的生命。

  生命的存在状态给予他深远的思考韧性。史铁生和轮椅有着割不掉的联系,以至于在他漫长又深远的思索道路中发现,他只是躯肉之车里的他,他只是史铁生内里的他。因着轮椅的禁锢年轻的他会懊恼生气也会抱怨,而在几十载岁月温柔沉淀后,轮椅却成了他解放心灵又能回归现实最为具象的机体。从文字间随着史铁生的思绪前行,好像自身也轻灵起来,清晰感觉到自己寄放在“躯肉之车”中,这种思接千里的透彻喜悦是我从未有过体验。史铁生谈到曾经四目相对的狗,看到眼底深处时仿佛可以和那缕“狗魂”对话,他有着超脱的跳出禁锢的体验和思想,恰是他不能自如的身躯给予他来去自由的心灵,我们谈身魂分离不只谈宗教与哲学,我们也言说生命体验透彻的写作者。

  爱与智慧让他和这个世界和解。史铁生将爱归于白天,将智慧融于黑夜。他说,白天把万事万物区分得清晰,黑夜却使一颗孤弱的心连接起浩瀚的寂静神秘,连接起存在的无限与永恒。《昼信基督夜信佛》这篇精致的文便谈的是这么个道理,基督让人们明晰罪恶忏悔自我,用爱他人的方式寻得心灵的完整;佛教人诘问虚无,寻得自在,用智慧来渡得心灵的超脱和安放。人们在世间熙攘中行走得以拥有平和的性灵,莫不是爱和智慧的融合。我们用爱来让自己和这个世界相融,用智慧来和自己对话。或许可以说爱世界和爱自己并不矛盾,而智慧才让我们拥有明亮审慎的眼,选择亦是爱的盲点,智慧恰是盲的导师。史铁生走到宗教里边认真看了看,又走出来聪明地到达自己的哲学,其实找到自己与这个世界达成和解的方式是件要紧的事。

  特别想提到的是史铁生的小说不同于他散文哲理与思辨,小说读来让人久久不能定神,矛盾又温情,撕扯却又宿命的意味弥漫。《恋人》讲着一场长达生命的爱恋,生命尽头的错愕年岁般久远的惦念碰撞起来,让人内心升起深深的憾与惑,然而如此无力。《群猴逸事》在我看来是关乎人与猴之间的灵魂拉扯,当人们得以恣意左右生命时,却似乎不敢直视对方的那缕“魂”,性灵与情感的叩问仍是难以让心安放。《借你一次午睡》是个寓意善良的换体故事,有着几分恍惚与惊异,身的禁锢与魂的离分在这里矛盾又融合。或许是因着悠远的思考体验,对比永远以“生病”为职业的现实束缚有限与无限、分离与对立是史铁生极感兴趣主题,也让我们得以见证如此精短小说里极有张力的思想质地

  这是我读到的史铁生的第一本书,恰也是他弥留之际存放精神的最后一本。就让我以这意义深远的书本起点,以来到有着他呼吸命运的北京的秋为起点,读他更多。

  《昼信基督夜信佛》读后感(六):史铁生的思虑与超脱

  在当代作家中,若论以个体的生命体验融入自己的写作中,恐无人能出史铁生其右了。转瞬间,斯人已逝去一年多,虽然北京的地坛公园仍未见他的雕像,但我们未必要为此太过遗憾,因为史铁生的精神印迹早已留在无数人的心中。生前的史铁生虽受病体所困,作品的数量不算太多,不过他显然是一位勤奋的写作者,不管如何艰难,总要将自己的所思所虑一字一字地转化为实体,我们从其遗作结集《昼信基督夜信佛》中,看到最后一篇文字的修改时间是2010年12月30日,那正是他离世的前一天。作为写作者的史铁生,是坚持他的工作到最后一刻的。

  《昼信基督夜信佛》之为遗作,自形式上而言未必都是完整的,作者猝然离世,有些章节成为未竟之篇,空余遗憾;但从精神内涵论,延续了史铁生长期以来的思考,其纠结、坚忍与最终的超脱在在令人感铭于心。如微型小说《借你一次午睡》,仿若庄周梦蝶与狐鬼志异的混合,两个女孩的换体故事恍兮惚兮,一时不知魏晋。我们细加揣度,何尝不能品味出这一有趣讲述透露出作者的潜意识隐痛——长期的身体禁锢与渴望挣脱的欲求?

  禁锢也罢,挣脱也罢,对于史铁生来说,多半生的思考已倾注了太多。苦难如家常麻木达观一线之间,史铁生选择的是以哲学思辨去穿透之,使其在此岸至彼岸的摆渡中获得光的普照。他以非教徒身份辨析着基督教与佛教对于生与死的态度,“倘其不错,那么依我看,基督教诲的初衷是如何面对生,而佛家智慧的侧重是怎样看待死”,“前者相信苦难是生命的永恒处境,其应对所以是‘救世’与‘爱愿’;后者则千方百计要远离它,故而祈求着‘往生’或‘脱离六道轮回’”。史铁生探究宗教与生死及苦难的交缠,自然不是纯哲理层面的思辨,自身的切肤之痛与长期熬煎与之融汇一体,难分彼此。因之,他述说着宗教的智慧、隐喻面的白昼与黑夜、求索与“我执”的矛盾,有着特殊的意味,如果说世间有为艺术派和为人生派,那么在他这里,艺术与人生本为空幻,却终竟在绝望中焕发出希望来。

  史铁生在与友人书信探讨过身魂分离的话题,且引先哲所言:超越生死,惟身魂分离之一径。对照小说《借你一次午睡》,明显是其文学表现的外化,或许也正是他受讨论的启发写作而成的。有限与无限,分离与对立,是史铁生所感兴趣的,“存在既始于分离,就意味着对立,惟对立中才有距离——空间,时间,乃至思维之漫漫——才是存在”,身体的有限与精神的无限暗含于联系及分离之中,想来史铁生在其一生的历程中是苦苦思索的。他的希望,也是他的忧虑,就是“我能不能在临死之时保持住镇静,能不能在脱离史铁生的瞬间免于惊慌,以便今生的某些思绪能够扼要地保存下来,不随那史的灰飞烟灭而灰飞烟灭”。

  史铁生曾举过一个关于生死的比喻:一只鸟儿,在漫无边际的黑夜里飞,冷不丁撞进了一个窗口,里面灯火辉煌,人声鼎沸,三教九流,七情六欲……鸟儿左冲右突,或许还前思后想,或许还上下寻觅,猛然间又莫名其妙地从另一窗口飞出,重入茫茫黑夜。“撞进窗口的就叫做‘生’,重入黑夜的即谓之‘死’”,生与死的偶然性让我们怅然若失,或许还心生恐惧。希望、怅然、愤怒、恐惧,在史铁生这样一个不加讳饰的创作者笔下,都曾经出现过,但最终,他超脱了这些过于外在的情绪,进入了达观的哲学思辨内里。“论死的不可能性”是个难以索解的题目,而史铁生就是这样做出来了:有,是观察的确认,无也一样是观察——准确说是观察之不及——的确认,因而仍不过是“有”的一种形态;推而演之,死也是生的一种形态。论述死之不可能基于不惧死亡,史铁生将之视为一个客体进行审视,表明他已摆脱了一切“心魂”的附着之物,进入了澄明净澈的心境。生与死,既是显在的二元对立,亦为隐然的流程连接,不妨摒弃势不两立的观感与看法。史铁生看重的是“心魂之旅”,肉身的消逝与存在的有限性若合符节,而心魂的“不曾须臾间断”却正相对应无限的另一面。

  尼采所言“永恒复返”,是指生命的前赴后继之无穷无尽,而这种复返是有限与无限的交织。对此,史铁生曾反复地思考与探究过,个体存在的意义为何,乃至“群”的集聚效应与传承,及“个”与“群”的契合关系,艰难的求索即使辗转病榻间也未放弃。曾有论者将作家的创作分为几个类型,有社会叙事,有技巧叙事,还有灵魂叙事,那史铁生的写作毋庸置疑当属后者(用他自己的话语,是为“心魂”)。于匮乏的对抗是许多作家的苦恼之处,但这种烦忧在史铁生这里并不存在,因为于有限中提炼出无限是他在身体的拘囿中早已参透的,虽“命若琴弦”,却无法限制他磅礴而元气淋漓的“心魂之旅”。虽然斯人已逝,但他的作品在,他的思考在,那精魂的“永恒复返”自会永不止息。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