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去!拉萨》读后感10篇
《我去!拉萨》是一本由唐龙著作,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25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去!拉萨》读后感(一):性价比超高的旅行书
夏天是旅行的季节,如果你有时间那就去旅行吧,当然还要有健康的身体哟,拉萨神秘的地方圣洁的地方,作者和同学一起骑车去旅行,享受快乐。旅行是一种放松又是一种成长经历,这书是省钱攻略,让我看到美景感受时间成长。
《我去!拉萨》读后感(二):我是故意的
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
这本书看完很有感触,书写的不错,语言很朴实。整体风格很符合当代年轻人生活,骑行自助游省钱攻略,非常实用。好多西藏风景地区,和发生在旅途中那些有趣的事情,让你觉得年轻真好,年轻人趁着还有时间为自己轻松疯狂一下吧。
该文艺的时候就文艺该SB的时候就SB该坚强的时候就坚强该喊娘的时候就喊娘
不矫情不做作
该文艺的时候就文艺该SB的时候就SB该坚强的时候就坚强该喊娘的时候就喊娘
不矫情不做作
《我去!拉萨》读后感(五):超脱
这本乍看超脱的书,里子浸透了苦涩的滋味。超脱一把不是没有代价和条件,尤其“我”们的经济来源还在父母的身上,“我”们其实不具备超脱的物质基础,这是尚且止于现实层面的沉痛;最后发现“川藏线根本就不是生活”,已演变为失落后精神上的沉痛。
“我”们最后发问:“当川藏线成为新的原点,下一次冒险会去哪里”;相信过来人会愿意告诉:希望你们下一次冒险不在别处,就在生活中,也许会成就真正意义上的超脱。
《我去!拉萨》读后感(六):那么近,那么远
通读下来,依然觉得,拉萨好远啊,骑行去拉萨这样的壮举,好远啊。。。可是,唐龙的语言又让我觉得,嘿,我们认识吗?哈哈哈。。。
算是意犹未尽吗?!
《我去!拉萨》读后感(七):说说我所认识的唐龙
这本书还没读,因为我还在国外很忙,只抽空看了几篇能读的章节,想想我所认识的唐龙吧,他是个很有活力和干劲的人,他是一个闲不住不甘于寂寞的人,他是一个睿智同时又有些圆滑的人,他幽默而又犀利,机智而又带点狡猾,他有时喜欢忽悠人,但也乐于帮助人,只要他觉得值得的事情,他会执着的坚持,但面对一些无奈又无趣的事情时,他又能巧妙机灵的躲避,他的脑袋里总是会冒出很多奇特的点子和想法,想必这就是一个作家创作灵感的源泉吧,相当期待这本书里的内容,从他做的那张川藏骑行图你就知道这人是一个多么富有创意和善于巧妙构思的家伙了,呵呵,最后我想说,如果还有青春,那就不要那么快向现实妥协。
《我去!拉萨》读后感(八):自由?
没有可能去川藏骑行,我想我会没有勇气吧,也许这将是我这辈子都做不到的事,虽然有遗憾的感觉,却真的不强烈。
也许是因为我的性格相对平和而不激烈吧,就像是别人总用温暖来评价对我的感觉,却从不用热烈之类的词来评价我。我追求的旅行或许更贴近于旅游,有点走马观花,总想多去几个城市,虽然想看到那个城市最内在深层的东西,虽然因为自己性格乐观热爱生活善于感悟,却也总是狠浅显的一部分,而过于宽容的性格,也总是把城市里的负能量不和谐理解为每个城市的共性,虽然逃避了些,虽然理解的少了些,不过也确实幸福很多。
这本书里最喜欢的话也许是那句果子对自由的阐述,又也许不是喜欢某些句子而是喜欢唐龙的正能量,相信人性本善的性情与我相似,又或许是喜欢他对骑行的理解对生命的理解是那样现实且和我相似,我不清楚。
不过,也许我看这本书本就是奔着长见识来的,又何苦非要找出喜欢的理由的,也谈不上喜欢吧,毕竟对骑行不是如此的非去不可,所以,也就不必非找喜欢的理由吧...
《我去!拉萨》读后感(九):也想去拉萨
朴实的文笔,真实的照片,远游的故事里有飞扬的青春,四溅的激情。看扶着单车一线排开的那张张自信而开朗的脸,只想说“年轻,真好!”。
惊讶于书之开篇(序)里年轻的作者对现实清晰的认识,更羡慕未能收录于此书的另一终篇(平凡的勇气)中作者那真实的可以毫不掩饰的虚荣。许多美好的向往均来自于对现实的种种失望,读《我去!拉萨》就有了些许释怀,不是每一种经历都会让生活有很大改变,哪怕这样的经历是绝大多数人都不具有的。但是,翻越过心中的那座山或许会带来淡然的人生态度,这种淡然将影响着一生的追求与取舍。
也喜欢四处走动,看不同的风景和陌生的人。走动的过程让灵魂自由,路过的美景色让心思沉醉。多年前就有着对“川藏”美景的强烈渴望,种种原因一直未能成行。感谢作者朴素而精彩的记录,让我们领略极致美景的同时也多了对梦想和现实的思考。“比到达更重要的,是出发!”当川藏线成为作者新的原点,也为我们平凡的生活带来不平凡的勇气……
《我去!拉萨》读后感(十):说走就走之前请先多看书
在如今一切都可以解构的社会下,说走就走的旅行现在已经变成一种调侃了吧,不再具备口号刚出来时候所具备的号召和煽动性。骑行318更是位列文艺青年四大俗之首。
作为一个和作者一样骑行过318的我,对于作者关于不知道的人对骑行318太过褒奖的想法也是不谋而合。没错,没有你们想象的那么屌,没有你们想象的那么传奇,没有你们想象的那么历尽千辛。只是翻过了一坐又一坐山而已。
那段旅程已经结束一年半。如今退回到平常乏味的生活之中,对于那些地名居然觉得分外的陌生,要不是有照片作证,估计有个别小县我都会怀疑其是否在318上。因为有些过程实在是平淡乏味的根本不想让你记得。
还有一点要说的就是:回来一趟后,深深感觉自己知识储备太少。如果出发前多了解点藏传佛教,也不至于分不清班.禅和达.赖;如果多了解些地理知识,不至于回来整理照片的时候才知道当时不起眼路过的澜沧江是湄公河的发源;如果多了解些藏族文化,指不定我会走北线去感受更加淳朴的人文景观去看朝圣者的心灵和格萨尔王的传说…………
虽说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
可毕竟像我们这样的旅行没有一个时间长度和生活习性深度上的积累根本无法渗透到异域的真正文化中去。这样的旅行,只是为了:没病走两步而已。